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琼山区袁法官

琼山区袁法官

发布时间: 2022-05-25 02:11:12

1. 求~作文,一堂难忘的课!!!!!!

我上六年级的时候,我的班主任老师姓袁,是一个胖胖的、和蔼可亲的女老师。袁老师有五十多岁,头发常常梳成一个发髻,非常好看。袁老师教语文课,不仅课讲得好,而且普通话比较标准,只要她一走进教室,同学们全都会一下子安静下来,听她讲课。

算起来应该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只有十一岁,虽是女生,但非常调皮。只是那时我特别喜欢写作文,爱上作文课。有一次,袁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文题叫《家乡的变化》,我左思右想不知道该怎么写。那时县城扎西刚好建完供商贩们卖东西的货棚,每一条主街都是一个货棚挨着一个货棚,赶集天特别热闹。正当我犹豫不定的时候,我翻到一本作文书,书里有一篇作文写的事跟当时扎西街的这种景象差不多。于是,我十分激动地把这篇作文抄了下来,抄完之后反复看了又看,觉得这篇作文所写的内容简直太像扎西街了,把我所感觉到却又一时写不出来的东西都写得非常到位,我什么都没有去想就把这篇抄袭的作文交了。可没想到的是,到下一次作文课的时候,令我尴尬的事发生了。袁老师没有像往常一样先讲上一次的作文,忽然说:“上一次的作文大家都写得很好,黄云秋同学写得特别精彩,我给大家念一下。”天啦,怎么会这样!我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上,此时同学们都向我投来羡慕的眼神,而做贼心虚的我不敢看他们,低着头,心不停地跳。袁老师开始念那篇作文时,我心里只希望她赶快念完,同学们不知道这篇作文是抄的。但是,这场本不该上演的戏并没有如我所愿随那篇作文的念完而结束,事实上才刚开头。接下来的事对我而言,只能用“难堪和羞愧”来形容。她刚念完,一个同学忽然站起来大声说:“老师,这篇作文是抄的!她是从这本书上抄下来的。”那位同学接着走上讲台把那本书交给了袁老师。一瞬间,教室里一片哗然。此时此刻,我只盼有一个地洞可以让我钻进去,而我的头差不多是埋进课桌里去了。很快,袁老师看完了作文书上的那篇原文。我像一个犯了罪的人低着头,等待“法官”的判决,而同学们则是法庭内等待宣判的群众。可是,谁也没想到“法官”最后做出的是这样的判决:她轻轻咳嗽了一声说,是的,这篇作文是抄袭的,但文章中所反映出来的事情很象扎西街现在的景象,说明黄云秋同学还是对身边的变化进行了仔细的观察。

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宣判”过后,同学们又开始写袁老师布置的下一篇作文,而作为“窃贼”的我,惶恐不安虽已渐渐消失,但后悔和羞愧感依然使我不敢抬头,一直到那一节我一生中最长的课终于结束。放学后,我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还在想着那篇作文的事,袁老师走到我身后,用她那双宽大而温暖的手搭在我的肩上,轻轻地对我说,没有关系,以后试着在观察的基础上自己综合构思,你一定能写出好作文来的,老师相信你。从那以后,在袁老师跟前,调皮的我总是会向她讲许多学习和生活中的事,而我也总能在她的话里找到那时困惑着我的一些答案。

在袁老师任教的那些日子里,我和我的同学们在她那慈母般的宽容、父亲般的严格、朋友般的理解下,度过了人生中最懵懂却又最有意义的岁月。如今,我和我的同学们大都已近而立之年,而袁老师早也退休举家搬到了昭通。谈到袁老师,每一个同学的感觉大多相同,敬佩之情不言于表,大家都想知道她的近况,但大家都没有勇气去看一看袁老师,都觉得自己没有多大出息,不好意思见她。昭通虽然不远,我们却不知今生是否还能见到她。

2. 最高检袁登明是什么职务袁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4-14

3. 夫妻两人能共同当员额法官吗

可以的。但为了避嫌,不能在同一个地方任职,可以一个在别的地方任职。

4. 请问中国自古至今的廉洁人物有哪些分别做个介绍

任长霞
1964年2月8日生于河南省睢县。1983年加入公安队伍。1998年被任命为郑州市局技侦支队长后,被誉为警界女神警。2001年调任登封市公安局局长。她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解决了十多年来的控申积案,2004年4月14日晚8时40分,在侦破"1.30"案件中途经郑少高速公路发生车祸,因受重伤随即被送往郑州市中心医院抢救,虽然经过4个小时紧急抢救,但是伤势过重,不幸因公殉职,年仅40岁。2004年6月,被公安部追授为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

西门豹
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赵广汉
赵广汉
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 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但京兆尹的职责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脚下,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
黄霸
黄霸
(? - 公元前 51 ),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黄霸还在年少时,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由于汉时并无科举制度,汉武帝为缓解财政困难,发布诏令,凡是向国家贡献财产的给官做。黄霸便用粮食换了一个卒史。 从政后,奉公守法,以廉为本;体察民情,以劝课农桑为重。特别是黄霸断案,崇尚仁政,反对酷刑;对疑案坚持从轻处理;主张对犯罪实行外宽内明,教化为先,把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上,所以,黄霸为官,百姓拥护,朝廷满意,属下悦服。黄霸也因此从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其中,以在当时的大郡 -- 颍川郡任太守的政绩最为突出。此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产发展,“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徐有功
徐有功
(? -702 ),本名徐弘敏,唐朝长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专司审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数官职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专门的审案官,但在官僚体系中地位极低,也难有作为。徐有功虽长期担任专职审案官,却因敢于严格守法,犯颜直谏,执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达万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 功先后任过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员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职。徐有功为官之时,正值武周时期,上有武后作乱,下有酷吏网罗,执法守正彼为不易。由于徐有功前后执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数以万计,因而难免得罪酷吏、奸臣,频遭弹劾、推审,但最终皆因找不出他贪赃或徇私枉法的证据,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尽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谀奉承,一心执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一位名留青史的专职 " 法官 " ,被当时人誉为 " 自古无有 " 的好官。?
狄仁杰

(公元 630-700 ),字怀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 "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 ,为 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 " 唐室砥柱 " 。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 17000 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连荷兰也有人以此为题材,编了 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包拯
包拯
(公元 999-1062 ),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 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包龙图、包学士。他在开封任知府虽仅一年多的时间,但死后,开封百姓却在开封府署旁边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纪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简朴,从不讲究排场,即使做了大官,穿着仍与布衣时一样;对贪污深恶痛绝,在给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赃吏》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包拯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盛名,特别在死后,作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体裁的文艺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带有神奇色彩。随着国际上文化交流的进展,包拯这个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还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虽然史料中的包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悬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也受到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作为清官确实是非常典型的。二刻拍案惊奇》讲过一个故事。朱熹在福建崇安县当知县时,有一天接到一件案子,一个小民状告大姓侵占自己的祖坟。古人重风水,朱熹就是风水高手,当时豪门富户占夺小民好坟地的案子很多,朱熹决定亲自去查验。到坟头一看,果然是块风水宝地。大姓申辩说:“这本来就是我家新修的坟头,大人您看,泥土还没干呢,怎么成了他家的祖坟?”小民申辩道:“坟头虽然是新的,那是新盖的,底下还有老土,却是我家的。”朱熹令人拿铁锹挖,果然挖出了一块墓碑,上面赫然列着小民祖先的名字。朱熹一看大怒,墓碑为凭,铁证如山,必然是大姓贪图小民祖坟风水好,恶意侵占。于是判了大姓一个强占田土之罪,将坟地判给了小民。 朱熹断了此案,好不得意,觉得“此等锄强扶弱的好事,不是我,谁人肯做?”却不料真相是另一回事:原来小民知道朱熹一向专门打击富豪大户,憎恶他们欺侮百姓,所以把青石刻成字,偷埋在大姓家墓地,然后来告状,朱熹果然中计。包拯也是宋朝有名的清官,《梦溪笔谈》记载过他的一件糗事。包拯坐镇开封府时,有人犯法,按律应处脊杖。这人贿赂了一个小吏,想让其帮忙免去这顿皮肉之苦。小吏拿了钱,与他约定:开堂时只管大声喊冤,其他的事交给我。开堂问罪,那人果真呼号喊冤,分辨不已。小吏故作不耐烦,恶声呵斥:“不就是脊杖吗,受就受了,啰嗦什么?”包拯见小吏如此越权跋扈,大怒,将其杖责,却把犯法的从轻发落了。小吏虽挨了打,却得了钱,犯法者出了钱,免了一顿打,大家双赢,输的是包拯。
况钟
况钟
(公元 1383-1442 ),字伯律,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龙冈州人。况钟一生出色政绩在苏州知府任上,他直接减轻官粮,实行折征的办法减轻百姓负担,稳定和发展经济。同时,整肃吏治、端正风气,注意清理冤狱,为民伸冤。他排了一个日程表,每天勘问一个县的案,周而复始,从不间断。在刚到任的八个月中,就清理了1500 多件案子。经他审理过的案子,无论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为非作歹。现在,只要一提起况钟,人们立即就会想到《十五贯》故事里那位甘冒风险、敢于伸张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兴修水利、举办学校、推荐贤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况钟任职十三年间,三次离任三次留任,替苏州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苏州任上。当地百姓为纪念况钟,在他死后,苏州和七个县都建立了祠堂。
海瑞
海瑞
(公元 1514-1587 ),字汝贤,海南琼山县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转折时期。表面一片升平,其时危机四伏。海瑞年青时,便对社会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在户部供职时,出于对国家财力的忧虑,为进谏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纵容各地大兴土木修建庙坛道观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着必死决心毅然上疏。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后人称为《治安疏》。奏疏递上后,海瑞即被入狱,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阶的劝说之下,才得以获赦,官复原职,并逐步升至应天十府巡抚等职。之后,他为匡正时弊,严肃法纪,主持制定了贪污满“八十贯绞”等严刑。他铁面无私,对一直有恩于他的老丞相徐阶也毫不留情,将徐家仗势多占的 40 万亩良田退还原主,将欺压良民的徐阶的两个儿子及 20 多个家人依律问罪。纵观海瑞为官,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多次冒死进谏,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但他严于执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抚流亡,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限制大地主无止境的盘剥,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等,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其行为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作用。明朝大清官海瑞曾经研发过一套断案标准:“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世事繁杂,海大人不是福尔摩斯,遇到断不了的案子,干脆一律倾向弱者,自以为心安理得。海瑞绝不是这套原则的唯一奉行者,在他前后,有很多官员都曾这么干过,他们有一个统一的称号——“清官”。
袁可立
袁可立
(1562--1633),字礼卿,号节寰,河南睢州(今睢县)人,明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累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 袁可立正直敢言,为民请命。二十八岁弹劾比他官大五级的应天巡抚,力雪苏州太守石昆玉冤案。万历十七年,他出任苏州府推官。时苏州“胥吏抱牍如山,公片言立决,如风扫箨。”(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太守石昆玉以廉直著称,按治豪横而忤应天巡抚李涞,权势倾天的巡抚反诬太守有罪,袁可立力雪其冤。援引大明律“对中丞诵之,其声琅琅。中丞愧甚,举屏自障。公读法声益厉,中丞遂自劾去。”(黄道周《节寰袁公传》)一时轰动江南,以治行第一擢袁可立山西道监察御史,吴民箪酒相留,哭送百里不绝。 万历二十三年,巡视京都西城,有皇帝弄臣杀人,百官不敢问,袁可立重捶抵罪。“会有一珰杀人,公廉其状,捕而绳之,法不少借”(《墓志铭》)。即有人持重金至袁可立门上,可立勃然大怒道:“杀人者死,朝廷法也,即弄臣顾可脱乎?吾知有三尺,不知弄臣”。遂抗旨将弄臣正法于市,万民呼“袁青天”,由是触怒权贵。 万历时皇帝宠信后宫,朝纲废弛。二十三年九月,雷震景德门,袁可立上疏针砭时弊,夺俸一年。袁可立不为动,再次直言问责皇帝:“亲郊祀,勤朝讲,批章奏,录遗贤,明赏罚,化朋党”(《墓志铭》)。疏上,削职为民二十六年,史称“震门之冤”,朝中大臣为袁可立鸣冤者十数年不绝,帝皆不听。 泰昌立,起袁可立自民间,官拜兵部左侍郎加兵部尚书,因公开反对魏忠贤再遭罢官。袁可立为人公正廉直,顾大局。魏忠贤专权乱政,朝中党派纷争。袁可立深为国事所忧,思想倾向东林,魏忠贤由是恨他。他的同年高攀龙致书袁可立:“弟腐儒一,无以报国,近风波生於讲会,邹冯二老行,弟亦从此去矣(高攀龙《答袁节寰中丞》)”。从此袁可立与阉党的关系势成水火,每议事“数有所抵牾,欲自请外”(《节寰袁公传》)。魏忠贤欲勾陷可立,派出大批爪牙“卒日环伺公门,思坐以不法”,但终因袁可立刚正廉洁“而无可乘借。”(《墓志铭》) 天启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九卿科道公推袁可立南京户部尚书,魏忠贤阻,再推兵部尚书参赞机务。魏忠贤又作梗,以自己心腹刘廷元代袁可立掌南兵部。时北则崔呈秀为本兵,自袁可立去职,天下兵马大权魏阉一手握定,忠贤推戴之势成矣。袁可立“归而魏焰益肆”。黄道周说:“当魏崔时,盖无复然明义、真者,有之,则必自大司马节寰袁公也。”(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于成龙
于成龙
(1617-1684) 字北溟,号于山,清山西永宁(今吕梁离石)人。谥“清端”,赠太子太保。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副员,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而蜚声朝野。 康熙二十年春,康熙帝当面褒赞他为“今时清官第一”。于成龙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针对各属贿赂公行,请客送礼之风,他从利用中秋节向他行贿的官员开刀,惩一儆百。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访于民间,面对“州县各官病民积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状况,很快颁布了《兴利除弊约》。他举优劾贪,宽严并济,时人说凡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 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为扼止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民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总督衙门的官吏在严格的约束下,“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时,卒后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

5. 香港法官是怎样产生的

  • 根据香港特区《基本法》第九十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和高等法内院的首席法容官,应由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的法官和高等法院首席法官的任命或免职,还须由行政长官徵得立法会同意,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 香港终审法院条例规定,首席法官须由行政长官根据司法人员推荐委员会的推荐委任。

6. 列举中国历史上的三位著名的法官

第一位 皋陶(gāo yáo) ,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人物, 出生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桐县皋陶村,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学界和司法界公认为中国司法鼻祖。皋陶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葬之于六(Lù),禹据其功德,封皋陶后裔于英、六一带(今安徽六安地区)[2] ,故亦被尊为六安国始祖。
主要功绩有制定刑法和教育,帮助尧舜禹推行“五刑”、“五教”。用独角兽獬豸治狱,坚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会和谐,天下大治[3] 。

第二位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第三位 海瑞(1514年-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得到提升,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1587年(万历十五年),海瑞病死于南京官邸。赠太子太保,谥忠介。海瑞死后,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广为流传。

7. 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简介

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于1991年2月,座落在海口市正义路8号,邮编570206。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下辖专龙华区属、美兰区、秀英区、琼山区四个基层法院。
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现有公务员182名,大专以上学历18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40人,大学本科120人,大学专科21人。法官112人,其中审判员69人,助理审判员43人。院长张韵声。
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审理属中级法院管辖的刑事、民事、行政、一、二审案件和减刑、假释、再审、赔偿等案件,并监督、指导辖区基层法院的各项审判活动。

8. 黑恶势力有哪些危害性

1、劫匪。

其手段是赤裸裸的抢劫、掠夺、绑架、敲诈勒索,极其贪婪和凶狠。表面上和一般的盗窃、抢劫团伙相似,但因其有强有力的首领和严格的内部纪律,因而成为一股破坏力极大的黑帮势力。

2、打手。

以替人讨债、绑架、报复杀人等为职业。他们不仅受雇于一些老板,也被某些官员雇用。如河南省平顶山市政法委书记李长河、江西省安义县县委书记陈锦云、广东省阳春市市委书记严文耀、海南省琼山市副市长吴正养等人为了除掉自己升官路上的竞争者,都雇用杀手,将对方杀死或杀伤。

3、 地霸。

这类黑恶势力主要出现在农村或小城镇,以掌握某一地方实权的乡镇、村、街干部为核心,聚集一批地痞流氓组成。他们凭借基层政权的力量,横行乡里,鱼肉百姓,其最典型的如辽宁的于平印、河南的何长利和山东的李修文,天津的禹作敏也算得上。

4、欺行霸市。

其主要特点是垄断、独霸某一种或几种行业的经营权,并以收取“保护费”名义对其他经营者进行敲诈勒索。

5、走私贩毒。

此类黑恶势力并不只指走私、贩毒,还包括制造假币、假货,组织、强迫妇女卖淫,拐卖人口,赌博等犯罪。这种类型的黑恶势力与一般走私贩毒人员的区别是它有严格的组织纪律以及以暴力作为犯罪的主要手段。

6、高利放债。

这类黑恶势力目前主要出现在江、浙、闽及两广等地。广西梧州的张树林自称“宋江”,开了一家“及时雨典当行”,其实就是地下钱庄,张树林兄弟以此为据点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黑帮组织,主要成员有29人,放债追债,高利盘剥。从这里借钱月息达10%,超期不还罚息50%,而且利加利、利滚利。雇用打手追讨、打杀,在梧州横行、作恶长达六年之久。有证据可查的就至少作案34起,砍伤16人,致残两人,重伤一人。

直到1998年,张氏黑帮将一名没有袒护他们的袁姓法官的妻儿砍成重伤,惊动了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作出“严惩不贷”的批示后,公安机关将其“一网打尽”。在法院决定公开审理之前,才有八名受害人敢来报案,庭审期间有五人报案。庭审结束后几乎天天有人报案。在此之前,梧州百姓对张氏黑帮畏之如虎,一直不敢报案,甚至一些警察、检察官和法官受了张氏的欺压也不敢报案。

9.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大法官

1、梅汝璈

字亚轩,江西南昌人,律师法学家。1946年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了举世闻名的东京审判,对第一批28名日本甲级战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梅汝璈1904年出生在南昌青云谱朱姑桥梅村。1916年至1924年之间在清华学校学习,1924年考取公费赴美留学项目,入读斯坦福大学,1926年获得文学士学位,进入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学习,1928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1929年归国后曾任教多所大学,曾任行政院院长宋子文、外交部部长王世杰的助手;1946年,并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任中国代表法官,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之审判日本对亚太地区引发大规模战争和伤害所应负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案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1973年在北京逝世,终年68岁。

2、倪征燠

国第一位国际大法官,我国著名的法学家。倪征燠可以说是与中国二十世纪法制史同行一生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我的一生没有离开过一个‘法’字。”

1906年出生于苏州府吴江县(今苏州市吴江区)的黎里镇,中学毕业后,他立志学法,报效国家。他先在东吴大学法学院读法律专业( 1915年法学院设立于上海),192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

之后留学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受聘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荣誉研究员。1931年起先后在上海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持志大学讲授国际法、国际私法、比较民法、法理学等课程。1946年-1948年参加东京审判。1987年当选为国际法研究院联系院士,2003年逝世。

3、刘墉

字崇如,号石庵,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4、海瑞

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谕,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

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5、包拯

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贵。

再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海瑞

网络-倪征燠

网络-梅汝璈

热点内容
纪律责任与法律责任关系 发布:2025-02-05 13:56:59 浏览:766
行政法规立法程序是什么 发布:2025-02-05 13:51:27 浏览:52
昆明市司法鉴定 发布:2025-02-05 13:30:52 浏览:984
李晨被法院 发布:2025-02-05 13:19:50 浏览:10
考研刑法学硕 发布:2025-02-05 12:21:09 浏览:764
永远居留条例 发布:2025-02-05 12:05:08 浏览:796
美国律师守则 发布:2025-02-05 11:15:41 浏览:138
李金律师 发布:2025-02-05 10:43:25 浏览:36
法学背书知乎 发布:2025-02-05 10:16:42 浏览:815
生活中行政法事例 发布:2025-02-05 10:08:49 浏览: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