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巴西法官莫罗

巴西法官莫罗

发布时间: 2022-05-25 19:37:37

A. 被要求入狱服刑的巴西前总统是什么情况

这是被要求入狱服刑的巴西前总统。


卢拉在逮捕令限期内并未根据要求向警方报到,警方也表示暂不对他采取行动

B. 巴西前总统卢拉因何无缘今年大选

因贪腐罪被判12年, 巴西前总统卢拉无缘今年大选。


前总统卢拉支持者聚集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

俄罗斯《观点报》网站8月7日刊登了弗拉基米尔·多勃雷宁的一篇文章,题为《莫斯科和华盛顿将展开争夺拉美的决战》。第37任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曾有一句名言“巴西走向哪里,拉美就走向哪里”。因此,文章认为,对于是否允许卢拉参选的决定同时将成为整个拉美大陆向哪边转的答案。如果卢拉重新执政将,意味着与美关系遇冷和与俄来往增多;但如果最高选举法院没有站在卢拉一边,赢得大选的将很可能是博尔索纳罗。而他的国际政治的观点追随华盛顿。

巴西前总统卢拉是巴西劳工党的创始人,在2003-2010年担任巴西总统,是巴西历史上第一位工人出身的总统。2009年,卢拉代表巴西签署了《“金砖四国”领导人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会晤联合声明》。

来源:海外网(北京)

C. 推荐几部巴西电影

喂,楼上的别忽悠了,摩托日记是墨西哥的吧

给你推荐一个巴西导演吧 你自己找找他们的片去
/ 马里奥·皮索托(Mario Peixoto,1910-1992)- 默片时代的天才

马里奥·皮索托是巴西默片时代最具天才的电影人,他一生只拍摄了一部影片就是《界限》(1931,无声),但却成为巴西影史上所公认的伟大杰作。那是一部艺术性极高带有实验性电影语言的超现实主义作品,讲述两男一女在一条救生船上漂流求生的故事,皮索托用精湛的摄影,剪辑和蒙太奇把戏剧化情节和人物内心思想的矛盾和斗争表现得淋漓尽致,很难想象当时的皮索托只有二十一岁,当时影片完成后,苏联电影大师谢尔盖·爱森斯坦在看过后大为惊叹,并称它是“电影纯语言”的典范之作。然而正是这样一部独树一帜的电影,却整整半个世纪被埋藏于地下不为人知,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才被人重新发现并修复,一九八四年它作为柏林电影节的开幕影片震惊了全世界,一九八八年和一九九六年,《界限》被巴西电影协会和影评人协会两次评为世纪最佳巴西电影,二零零零年,导演沃尔特·塞勒斯在里约热内卢发现了《界限》剧本的最初手稿,并决定拍摄一部关于皮索托的纪录片,这就是后来那部由他监制,塞吉奥·马查多(Sergio Machado)导演的《在世界的尽头》(2001)。

2/ 温贝托·莫罗(Humberto Mauro,1897-1983)- 巴西电影之父

把温贝托·莫罗称为“巴西电影之父”一点也不过分,因为从 1926年拍摄第一部短片《瓦拉达奥火山》开始,莫罗的影片就展现出与同时代其他导演所完全不同的风格。他的电影讲究摄影和构图,讲究用诗意的影像来反映人民的普通生活,有点类似同时期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风格,在他的影片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巴西优美的景色和传统民族风俗,也能感受到剧中人物身上的一种强烈的力量,那是对生活和自然的抗争。他的《索达德之歌》(1952),《纲伽布鲁塔》(1933)等都是巴西影史上影响深远的重要作品,同时他不仅是一位剧情片导演,一位编剧,摄影师和演员,更是一位出色的纪录片导演,他一生中一共创作了近两百部纪录短片,其中很多都已成为研究巴西各个时期历史和民俗的重要影像资料而珍藏了下来。

3/ 纳尔逊·佩雷拉·多斯·桑托斯(Nelson Pereira dos Santos,1928- )- 新浪潮最早的实践者

N. P. 多斯桑托斯是对巴西电影贡献巨大的一位导演,同时他也是新浪潮运动最早的实践者,早在一九五五年那部新现实主义风格的《里约四十度》就已经成为影响众多青年电影人的经典了,而后来拍摄于六三年的《贫瘠的土地》更是成为新浪潮的开山之作。多斯桑托斯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电影导演,在他青年时代曾学习法律并当过记者,热衷于参加各种政治和文化活动,并喜欢电影和巴西文学,五十年代初进入影界,开始几年的助理导演生涯为他获得了不少电影制作的实践经验,随后在一九五五年独立拍摄了第一部影片《里约四十度》,1963年的《贫瘠的土地》描述一个穷困的巴西家庭与社会和自然的艰苦抗争,成为影响深远的里程碑之作,其中的手提摄影风格更是被后来很多新浪潮电影人所效仿。七十年代初他逐渐放弃了早期那种朴素的写实主义风格,转向一种更艺术化的寓言体影片的创作,比如他在巴西之外最著名的作品《我小小的法国佬真好吃》(1971),其中结合了超现实主义和神秘的宗教仪式,以一种荒诞的黑色喜剧风格来讽刺欧洲殖民主义对巴西古老文明的侵蚀,被称为巴西“剥削电影”的第一作。

4/ 约奎姆·佩德罗·德·安德拉德(Joaquim Pedro de Andrade,1932-1988)- 新浪潮的理论之父

多斯桑托斯是巴西新浪潮实践的第一人,然而最早提出新浪潮概念的并不是他,而是这位长相英俊的安德拉德先生,所以他才是理论意义上的“巴西新浪潮之父”。早在一九六零年拍摄纪录片的时候,安德拉德就提出青年电影人应该把镜头对准普通民众去展现他们的生活的主张,而后在一九六四年的《牧师与女孩》中实践了他的这种创作理念,影片获得了当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在新浪潮的最初几年,他一直默默无闻低调拍片,但却支持很多自己的好友像格劳贝尔·罗查(Glauber Rocha),大卫·内维斯(David Neves),莱昂·希斯曼(Leon Hirszman)等人的创作和电影宣传,直到一九六九年,一部结合神秘的宗教文化和怪诞的超现实主义的《Macunaima》使他一举成名,这部疯狂的影片改编自安德拉德的父亲马里奥·安德拉德的同名小说,具有高度的原创性和想象力,成为新浪潮时代的又一杰作,并入选《电影作为颠覆性艺术》一书。安德拉德不仅是一位有原创精神的作者电影导演(他的所有电影都是亲自写剧本并担任制片),也是一位出色的纪录片导演,他的《新浪潮》(1967)用黑白的胶片记录下好友格劳贝尔·罗查拍摄《痛苦的大地》时的幕后场景,完全展现出新浪潮电影独特的拍摄方法,也成为一部纪录经典。

5/ 格劳贝尔·罗查(Glauber Rocha,1939-1981)- 永不凋谢的新浪潮奇葩

格劳贝尔·罗查无疑是巴西新浪潮运动的领军人物,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巴西导演之一,很多懂行的人一谈起巴西新浪潮首先就会想到罗查。他的影片结合巴西古老的民间传说,寓言,宗教仪式和政治元素于一身,同时在电影语言上大胆而创新,无疑是新浪潮中最独特的奇葩。而与前辈多斯桑托斯一样,格劳贝尔·罗查也没有专门学过电影,早年他曾经做过律师,后来很快便弃法从影加入了一个小的团体做电影评论家同时开始独立拍片,一九六四年巴西军事政变之后,他曾短暂离开过祖国,但几个月又回来帮助巴西重建民主政治制度并拍摄影片。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太阳帝国里的上帝与魔鬼》(1964),《痛苦的大地》(1967)和《无法饶恕的安东尼奥》(1969),这三部影片被后人看成是罗查的电影三部曲,其中结合神秘主义,民间神话和激进政治主张的风格使得它们在国际影坛上倍受称赞。一九八一年,格劳贝尔·罗查因为重症肺炎不治在里约热内卢一家小医院里去世,年仅四十二岁。

6/ 阿纳尔多·加伯(Arnaldo Jabor,1940- )- 最受欢迎的新浪潮电影导演

阿纳尔多·加伯同样是新浪潮运动的主要人物,他一九六七年的黑白纪录片《公共观点》是新浪潮中最优秀的纪录电影之一。同时,一九七三年的《一丝不挂要受罚》成为后新浪潮时期的一部重要作品,影片获得了当年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之后的《婚姻》(1976)《我爱你》(1981)《永远爱我或永不爱我》(1986)等都在国际上屡获大奖。与罗查和安德拉德等人所不同的是,加伯的作品中对政治和宗教等方面并不着力,他善于描写男女主人公纠缠善变的情感游戏和从中反映出来的复杂人性,以悲喜剧的形式表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这使得在巴西国内他的电影比其他新浪潮导演的电影要受欢迎得多,《一丝不挂要受罚》至今依然是观看人次最多的巴西本土电影之一,被誉为最能反映出巴西人独特性格的电影之一。同时在电影之外,阿纳尔多·加伯还是一位倍受尊敬的新闻记者。

7/ 鲁伊·古雷拉(Ruy Guerra,1931- )- 学院派出身的新浪潮实践者

巴西导演鲁伊·古雷拉是新浪潮的另一位早期实践者,他出生于当时还属于葡萄牙殖民地的莫桑比克,后加入巴西国籍。古雷拉从小就对电影感兴趣,青年时曾经发表过不少剧本,散文和电影评论,并使用八毫米胶片拍摄短片,十九岁时加入左翼激进组织,参加过反种族主义和独立运动。一九五一年古雷拉离开莫桑比克前往巴黎学习电影,并在那做了几年助理摄影师,他也是巴西新浪潮中少见的学院派出身的导演。一九六二年在巴西拍摄了《不道德的人》,这部影片成为当时少有的凭借独立制作而获得主流商业成功的电影之一,然而却因为其中不少图解式的暴力画面而在巴西国内争议不断,一九六四年的《步枪》成为新浪潮的又一重要作品,这部震撼人心的描写家庭成员由于贫困和食物缺乏而自相残杀的影片不仅获得了当年柏林电影节的最佳导演银熊奖,而且被很多人认为是六十年代巴西最好的电影之一。八十年代,古雷拉转变风格开始尝试创作结合超现实和神秘主义元素的作品,两部改编自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的电影《爱伦蒂娜》(1983)和《美丽养鸽人的寓言》(1988)就是此类风格的代表。鲁伊·古雷拉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剪辑师,摄影师,制片人甚至演员,他曾在德国导演荷索的名作《阿奎尔,上帝的愤怒》(1972)中有出色表演。七十年代末当莫桑比克摆脱殖民统治独立后,他曾经短暂回到祖国帮助建立电影协会,并在那完成了纪录片《莫达,记忆与大屠杀》(1980),它莫桑比克历史上的第一部电影。

8/ 路易斯·塞尔吉奥·帕尔逊(Luis Sergio Person,1936-1976)- 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电影人

在一百多年的巴西电影史中,路易斯·塞尔吉奥·帕尔逊这个人就像彗星一样昙花一现,然而他所留下的几部电影却远不会像他本人那样烟消云散,而是成为了永远的经典。帕尔逊是一位横跨电影和戏剧两界的全能创作者,他既是导演,制片,又是编剧和演员,他一生只拍摄了五部长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一九六五年的《圣保罗S/A》,其中从一个普通人的奇妙遭遇一针见血地展示出六十年代巴西工业化进程与新崛起的中产阶级生活观念之间的碰撞冲突,这部影片除了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之外,在摄影上也是极为优秀的,它是巴西摄影史上十部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两年后的《纳维斯兄弟的案件》是针对当时巴西军事独裁专政最勇敢的抗议之声。同时,为了扩大本土的电影市场,帕尔逊先后建立了巴西独立制片人联盟(IRP)和圣保罗奥古斯塔剧院,寻求主动合作电影的模式,这些组织日后都成为了圣保罗乃至整个巴西电影创作的中心。一九七六年,帕尔逊不幸死于一场车祸。从实质上来说虽然帕尔逊并不属于新浪潮,但他却以短暂的生命为巴西电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9/ 卡洛斯·迭戈(Carlos Diegues,1940-)- 把艺术与商业结合的巴西导演

卡洛斯·迭戈同样也是巴西新浪潮中的重要一员,但他的名气也许还不如罗查等人,因为他最著名的作品《再见巴西》拍摄于七十年代末,而他直到八十年代才在国际上小有名气,所以很多人把他把归为后新浪潮时期或者根本不属于新浪潮,然而其实在《再见巴西》之前,他已经导演了《继承人》(1970)《当狂欢来临时》(1972)《茜卡》(1976)《夏日阵雨》(1978)等很多优秀影片,这些作品在巴西国内都很受评论界称赞,在票房上也非常不错,只不过没有在国际上宣传而已。卡洛斯·迭戈早年也是学法律出身,起初对社会改革和学院政治感兴趣,后来开始迷上写电影评论和诗歌,一九六零开始拍摄短片,四年后一部批判殖民地奴隶买卖暴行的长片处女作《Ganga Zumba》(1964)获得了小范围的成功并把他推上了新电影运动的前沿,随后的几部影片也大获成功,在巴西国内获奖颇丰,一九七九年的《再见巴西》成为他第一部获得国际声誉的作品,在当年嘎纳电影节上获奖,被称为最能表现七十年代巴西民族风情的电影之一,随后的《Quilombo》(1984,国内已出DVD)为他再次获得嘎纳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后来卡洛斯·迭戈又拍摄了像《星光地铁》(1987)《更美好的生活在前面》(1989)《里约情歌》(1994)《特蕾塔》(1996)等片,在艺术和商业上都获得了成功,他也是少数能把艺术和商业结合得比较完美的巴西导演之一。

10/ 沃尔特·塞勒斯(Walter Salles,1956- )- 九十年代新巴西电影的奠基者

这位就不用多说了,网路上的介绍太多。沃尔特·塞勒斯是目前巴西电影界最知名的导演之一,他为九十年代新巴西电影的重生作出了很大贡献。虽然卡穆拉蒂的《巴西公主》打破了巴西电影的沉闷局面,但如果没有塞勒斯的《中央车站》(1998)的大获成功,巴西电影不可能在随后几年发展得如此顺利,也不可能出现后面的《上帝之城》《卡兰德鲁》等片的享誉世界,可以说《中央车站》为新巴西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然也是新电影的代表作了,而且大家还别忘了,塞勒斯还有九六年的《异国他乡》被誉为巴西影史上最优秀的合拍片,还有二零零四年同样出色的《摩托日记》等等不少好作品呢。

此外还要附带提到布鲁诺·巴雷托(Bruno Barreto)这个名字,同样是一个很不错的导演,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七六年改编自巴西著名作家阿曼多(Jorge Amado)的《唐娜·弗诺和她的两个丈夫》,这部获得金球奖提名的影片虽然属于喜剧风格,但也颇有点新浪潮的遗风,而论年纪当年只有二十岁出头的巴雷托显然不属于新浪潮的一员,但可以说他的作品脱胎于新浪潮,是其在八十年代的一种继承和延伸。

当然,在巴西电影的黄金年代里还有很多优秀的电影人,比如Hector Babenco, Marcel Camus, Alberto Cavalcanti, Leon Hirszman,Anselmo Duarte, Oswaldo Sampaio, Roberto Farias, Eardo Coutinho等等,还有“Cinema Marginal”那一群闹独立的家伙们,但他们有的只是偶尔在巴西拍片,有的精品不算多,有的时间短暂,谈不上对巴西电影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就不多写了。

D. 野兽主义的代表画家是谁

这位朋友,野兽主义的代表画家有以下几位:

野兽主义运动中最核心的人物是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他与毕加索一起被视为20世纪法国画坛上的两位最重要的艺术家。马蒂斯出生于皮卡地的小镇勒·卡多。他那做商人的父亲本来期望儿子将来当律师,因而马蒂斯在念完高中后,便进入巴黎的一所法律学校学习。后来他回到故乡,在一个律师事务所充当书记员。假如没有1890年那次患阑尾炎住院的经历,他也许怎么也不会想到要去当一名画家;他的母亲为了让他在手术后康复阶段的病床上消磨时光,给他带去了颜料、画笔和一本自学绘画的手册。没想到这些东西竟然让马蒂斯从此象着了魔似地对绘画痴迷起来。出院后他便开始在昆廷·德·拉图尔学校素描班上夜校,后来,总算得到其父亲的允许到巴黎学画。他先是人朱利安学院,随古典派画家布格罗学习。1892年,他报考巴黎美术学院,落第后被著名象征派画家莫罗看中,收入自己的画室。莫罗当之无愧地是第一位现代艺术教育家。马蒂斯一生都忘不了这位恩师的教导,多少年后,只要一提到莫罗的名字,他的眼睛就会湿润。1898年,他首次在全国协会沙龙展出作品并获得成功。他的早期绘画曾受到毕沙罗、西涅克、塞尚、高更等人的影响。在经过了几种风格的尝试之后,他于1905年前后最终确立了自己的绘画风格。他通过主观的色彩而不是光和影来描绘物象。他说:“我把色彩用作感情的表达,而不是对自然进行抄袭。我使用最单纯的色彩。”他作画,偏爱用平涂的画法。他把绘画视为平面的装饰,而有意减弱画面的深度感和物象的体积感。同时,他根据感情的需要,将高纯度的平面色块在画中组合,使其形成冲突对比或平衡和谐的关系,产生音乐般的节奏。他的画,造型极其简炼,线条弯曲起伏,笔法轻松流畅,散发着儿童般的天真稚趣,萌发着生命的朝气。他的画,往往传达着某种欢快的情感,给人以视觉的享受。

在野兽派画家中最为狂放不羁的是弗拉芒克(Maufice de Vlaminck,1876—1958)。他出生于巴黎,童年是在巴黎郊外贫困的环境中度过。他的父母都是音乐师,颇有吉普赛艺人的个性。他们根本不把教育儿子当一回事,而是听任自行其事。这使弗拉芒克自小养成了率直乐观的平民趣味。他喜欢远足或骑自行车,到乡村玩耍,参加体育聚会……世间的一切都使他高兴。他的父亲有北方血统,祖辈大多是荷兰水手,或是佛兰德斯的农民。他继承了祖辈的强健体魄,以及热爱自然、和蔼亲切的禀性。他兴趣广泛,不仅喜欢音乐和绘画,还能写小说,还会干农活。十六岁时,他到夏特自谋生计,靠当自行车赛手和季节性地给人拉小提琴糊口。1898—1900年他在法国军队服役。在役满前夕回巴黎休假的途中,他在夏特遇见当地的画家德兰。二人志趣相投,决定在一起工作,于是便在夏特岛上合租了一个废旧的小酒馆作为画室。就是在这里,他们创建了作为野兽派源泉之一的夏特画派。德兰曾在回忆二人的这段交往时写道:“终日沉浸在色彩之中,谈的都是关于颜色的话和使颜色具有生命的太阳。”这个时候,凡高的绘画对于弗拉芒克产生重要的影响。1901年春,他在乔纳画廊观看凡高作品回顾展时,竟然激动得大声叫嚷:“我爱凡高胜于爱我的父亲!”

在绘画上他追求自由。他对传统不屑一顾,以从未去过卢浮宫而自我夸耀。他说:“参观博物馆会使个性变劣,就象与神父的亲切交谈会使你丧失自己的真诚一样。”任何束缚、规则、教条都会使他恼怒。他厌恶限制自由的一切。他说,他力求“用自己的心作画,而不为风格伤脑筋。因为本能正是艺术的基础。”

.象凡高一样,他偏爱浓烈的色彩。他说:“我把全部色调的亮度提高,把我所感觉到的每一件东西都转变成一首纯色的管弦乐曲。”他总是把那从颜料管中直接挤出的明亮颜色,堆到画布上去。他偏爱饱满的橙色,往往以鲜明的红色与之呼应,并以强烈对比的色彩(蓝、绿)来强化其视觉冲击力。他偏爱厚涂的笔法,喜欢以旋动的笔触和粗重的黑线,勾画物象的结构。

《塞纳河畔的采石场》是弗拉芒克野兽派风格的一件典型作品。画中,强烈的大红色与绿和蓝色的对比,产生热烈动荡的气氛。那些狂放而毫无秩序的树枝,有如火舌一般在空中颤动、飞舞,显得尤为触目。热烈的色彩与飞舞的笔触,使画面给人以狂野动荡之感。面对这幅画,就仿佛耳边响起了锣鼓喧嚣的振耳音乐,人们无法从中以宁静的愉悦来体验自然的和谐。几乎画中的一切,都让人感受到画家的那种狂躁而暴烈的性格。弗拉芒克曾说:“绘画就好象一个溃疡。它把我心中的邪恶淌完了。如果不是有点绘画天赋的话,我将会是很坏的人……在一个我极可能会弄出丢炸弹的事情的社会里——这将使我被判处死刑——我努力使这股冲动升华为艺术的表现,在绘画中表达出来,我将颜料直接从颜料罐子挤在画布上。如此,我才能够利用我那种破坏的本能去再创一个感性的、生活的、自由的世界。”(弥勒著,李长俊译《野兽派》,台湾大陆书店出版社,第70、71页)这与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几乎是一个腔调。

德兰(Andre Derain,1880—1954)是野兽派画家中重要的一员。他出生于夏特的一个富商家庭,从小聪明好学,受过严格的教育。在著名的夏普塔尔中学毕业后,他被其家庭送到中央高等工艺制造学校去学习工程学。后来他突然决定学习绘画。他与弗拉芒克结为好友,两人在夏特共租一间画室,创建了著名的夏特画派。他还与马蒂斯一起去柯里欧尔作画,正是在那里,形成了其后来在秋季沙龙上引起轰动和非议的所谓“野兽主义”画风。

在绘画上,德兰与弗拉芒克不同。他并不轻视传统,而是对博物馆的艺术始终情有独钟。“尽管他对野兽派的爆炸性色彩有过初衷的热情,但是他经常挂在胸怀的,是一种更规矩、更古典的传统观念的绘画概念。”(阿纳森著《西方现代艺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第98页)。正因为此,他后来脱离野兽主义,最终走到了传统的路子上去。

他在野兽主义时期,曾热衷于强烈的色彩表现。他曾说:“色彩成了炸弹。它们必然会放射光芒。在其新鲜感中,任何东西都可能上升到真实之上”。(尼古斯·斯坦戈斯编《现代艺术观念》,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年,第22页),他把色彩视为绘画的灵魂,试图通过色彩“跳出再现的陷井”。然而其画风并不象弗拉芒克那样粗放,而是显得更加轻松和精致。当弗拉芒克偏爱暖色,热衷于朱红或铬黄与钴蓝或群青的对比时,德兰则喜欢上一种较为微妙和雅致的冷色调的色彩关系。他—的画上,一些紫红和暗粉红色,往往点缀在绿和蓝的冷色中,显得十分协调。那弯曲扭动的线条以及短促、断续的笔触,则轻快流畅,流露出精巧、典雅的意味。

德兰1906年画于伦敦的一组表现泰晤士河的作品,是其野兽派风格的最出色之作。那次伦敦之行使他大获灵感。伦敦的迷人景色使他心旷神怡,那些“产生在户外的充满大白天阳光的形状”,勾起了他用色彩来表达其感受的强烈愿望。不过,他画中那些沐浴着灿烂阳光的景物,并非印象派画中朦胧不清的那种。它们轮廓鲜明,充满光辉,其鲜艳浓烈的色彩与其说是自然景物的再现,不如说是主观感情的表达。《威斯敏斯特桥》是他这一组画中的代表之作。在这幅画上,德兰选择了高视点的构图,把大片绿色、黄色、红色和蓝色,作为主色铺展。这些色块的强烈对比关系,使画面充满节奏和张力。那弯弯扭扭地缠结在大片补色块面上的纯色树枝,起到了使对比色互相调和的作用。全画色点斑斓,色调明亮,形状简洁,笔触颤动、有力,反映出德兰处理画面色彩与结构的非凡技巧。

杜 飞 (Raoul Dufy,1877—1953)是一位受马蒂斯影响而转人野兽派行列的画家。他的画风格清新,色调鲜明,惯以一种速写式的笔法,以细粹的线条和笔触,以及明亮、淡薄的颜色,来表现活泼、欢快的图像。

杜飞生于法国最迷人的城市之一勒阿弗尔。父亲是一家小金属公司的会计。杜飞十四岁时就离开中学,到家乡的一家公司当职员。他酷爱绘画,从1892年起,他不顾父亲的反对,每晚八点钟下班以后,便去市立美术学校上夜校。1900年,他获得每年1200法郎的奖学金而来到巴黎美术学院学画。1901年,他以一幅题为《勒阿弗尔黄昏》的作品人选法国艺术家沙龙。他起初十分迷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画风,追随莫奈、毕沙罗、凡高及塞尚的风格,后来他转向了色彩强烈的野兽主义追求。1909年以后,他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往往在白色底子上薄薄地涂上明快的色彩,再以简洁的线条勾画物象轮廓。他的画,优雅纤秀,轻松愉快。在他画上,几乎找不到丑陋的东西。他的表现手法,虽然趋于写实和具象,但是却富有东方情调,充满装饰意味。

1905年,杜飞见到了马蒂斯的油画《奢华、宁静与快乐》,为之大受震动。他说:“在这幅画前,我懂得了全部绘画的道理,看到素描和色彩所反映出来的神奇想象力,印象派现实主义失去了对我的魅力。”于是,他不再崇拜印象主义,转而热衷于野兽派风格的绘画实验。他以明亮的色彩和装饰性的笔调,去画那些热闹的街道和舞会场面,成为野兽派画家中重要的一员。

1906年,杜飞画了几幅表现其家乡国庆庆典场面的画。这些作品与其说是出于爱国的动机,不如说更是出于对艺术形式表现的追求。《挂着旗子的街道,勒阿弗尔》便是其中的代表。在这里,他把旗子的色块当成了画面重要的构成要素。那一面面由红、白、蓝的条块所组成的法国国旗,既加强了街景的华美与节庆气氛,同时又在画面上产生抽象的几何图案意味。在这幅画中,那些似乎被夸大了好几倍的旗子,占据着很大的面积;而下部那些人物形象,则看上去是那样矮小,与旗子形成鲜朋的对照。杜飞对于旧日现实主义的幻觉表现毫无兴趣,他显然感到没有必要确切地表现那一面面旗子是如何挂在两边的房屋之上。这些旗子似乎是透明的,在左下角的旗子上我们可看见两个人物清楚地映透出来。令人称奇的是,该画虽然采用野兽派的大色块平涂,但色彩效果却并没有节日的那种热烈感,而全画的基调也是如此。画面的白色并不真那么白,而是被轻淡的灰色所减弱,这使全画具有某种庄严感。这幅面,其实是画家在乎面上进行的几何构成实验。

在野兽派绘画中,罗奥的画以其深沉、神秘的气息以及粗犷、厚重的画风,显得别具一格。罗奥(Georges Rouault,1871—1958)出生于巴黎的一个细木工家庭。十四岁时,他便在玻璃画作坊当学徒,学习修复中世纪玻璃窗画的技艺,同时还在巴黎装饰艺术学校上夜校。1891年,他考入美术学院,不久即成为象征派画家莫罗的得意门生。莫罗死后,他曾任陈列莫罗作品的小型博物馆馆长。在绘画上,他起初偏好学院派的风格,后来在经历了一段时期从肉体到精神的危机之后,他选择了一种粗犷有力的画风。1903年,他参与创建了秋季沙龙,成为那些当初还赞赏他的院士们所攻击的对象。在对宗教和社会问题的深思中,罗奥确立了他自己的艺术个性。他偏爱凡高、高更和塞尚,这使他在1905年成为野兽派的同路人。

罗奥的画富于激情,充满爱与怜悯,渗透着宗教气息。他热衷于描绘社会的阴暗面,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他对于丑恶与堕落的诅咒。在这一方面,他的画堪与哥雅及杜米埃的作品相比美。他曾常常出入巴黎地方法院,观察那些失去上帝恩宠的人们。在他画上,丑陋的妓女、落网的歹徒、冷酷的法官,成了常见的形象。他画风简洁、有力而粗放。在他的画中,鲜明的色面总是为粗重的线条所框住,令人想起中世纪的玻璃窗彩画。他往往以深色的粗线迅疾地勾画形象,廖廖几笔,便能形神皆备。那粗重的轮廓线、浑厚的色层以及浓重的色彩,使他的画充满强劲的力感与节奏。事实上,他的作品除了情感热烈和手法粗犷之外,与野兽派并无共同之处。在很多人眼里,他更象是一个德国“桥派”画家那样的表现主义者,而不太象他法国的野兽派同道。

《贫民区的基督》是罗奥的一幅油画代表作。在这幅画上,他把基督表现在一片破落的街景中。我们看见,一轮圆月静静地挂在夜空,月光洒在这片穷苦人所居住的地方,肮脏的街道向着远方伸去,背景中呈现出破旧的土屋和烟囱。在这寂静的夜色里,基督正引领着他的堕落的子民缓缓前行。画家并没有在基督的头上画上那圈代表其救世主身份的光环。对他来说,基督不需要用光环来表示。他所采用的,是一种完全不同于那种虚假金光的东西。他以他自己的信仰,用他内心的爱与怜悯,来体会基督的超于凡俗的神性。他把基督当作受苦难的人类最大的希望去表现。在这里,所有的神秘都通过画家的画笔,通过那渗透在画布和颜料里的炽热的情感,而传达给我们。此画表现方式,让人想起凡高和高更的作品,不过它也许更接近中世纪玻璃花窗彩画的风格。然而,那些粗犷的黑色轮廓、强烈浓重的色彩以及厚重有力的笔触,其实还是属于罗奥本人。

E. 巴西为什么继续关押卢拉

当地时间7月8日晚,位于巴西阿雷格里港的联邦第四地区法院最高法官汤普森·弗洛雷斯作出裁决,暂停联邦法官罗热里奥·法夫雷托颁发的针对前总统卢拉的释放令,继续将卢拉关押在监狱。

当日早上,巴西联邦第四地区法院值班法官法夫雷托颁发一项命令,宣布释放正在狱中服刑的前总统卢拉。然而,卢拉案的一审联邦法官塞尔吉奥·莫罗对此表示反对。他认为,法夫雷托没有权力释放卢拉,并要求联邦警察不要执行这个释放令。

卢拉曾在2003年到2010年担任巴西总统。去年7月12日,卢拉一审被判贪腐和洗钱罪名成立,获9年6个月有期徒刑。今年1月24日,巴西联邦第四地区法院二审维持一审判定的罪名,并将刑期增加至12年1个月。4月7日,卢拉前往位于巴拉纳州首府库里蒂巴的联邦警察局监狱服刑。但卢拉坚称自己无罪,认为定罪是出于“政治动机”,目的是“阻止其参加2018年总统选举”。

F. 巴西总统选举即将举行美国要捣乱吗

俄罗斯《观点报》网站8月7日刊登了弗拉基米尔·多勃雷宁的一篇文章,题为《莫斯科和华盛顿将展开争夺拉美的决战》。文章认为,在阿根廷政-权更迭和委内瑞拉爆发危机后,俄罗斯在拉美的地位明显变弱,而美国的地位则因军事基地得到加强。如今到了决战时刻:巴西近期将决定整个大陆的政治命运。

文章称,在这一背景下,巴西各级法院爆发了实打实的战争:一些法院决定立即释放卢拉,另一些又废除这种判-决。有时这种交替仅间隔几小时。

文章指出,其他政治阵地也在交战。在巴西首都计划进行支持前总统的示-威游-行将在8月15日举行。6个劳工党人宣布绝-食,“直到卢拉被释放出狱”。

巴西分析人士认为,短暂的坐牢只会给卢拉在即将举行的竞选中加分。不过卢拉重新执政将意味着与美关系遇冷和与俄来往增多。

但若在这场战争中,最高选举法院没有站在卢拉一边,赢得大选的将很可能是博尔索纳罗。在他对国际政治的观点中,博尔索纳罗追随华盛顿。

与此同时,第37任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的名言“巴西走向哪里,拉美就走向哪里”还无人反驳。

文章认为,因此,对于是否允许卢拉参选的决定同时将成为整个大陆向哪边转的答案。

文章称,华盛顿的游说能力,也是其干预独立国家主-权事务的方法,是众所周知的。但巴西最高选举法院的最终决断难做,还有另一个细节:卢拉的选民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大且人数多,因此几乎可以保证,不满意的选民将爆发暴力事件。事情未必局限于砸玻璃和烧汽车——有被骗的选民与当局对峙数月并导致种种必然后果的可能——危机、流-血、长期罢-工……这种局面的出路只有一个——宣布紧急状态。

文章称,另一方面,不让卢拉参选的决定或伴随混乱和近期进入紧急状态的风险,因此选举可能都举行不了。拉美的重要国家将再度在美俄间摇摆不定,天平暂时还未向任何一方倾斜——将来某个时候会的。

2018年1月24日,巴西前总统卢拉出席在圣保罗举行的集-会并对支持者发表讲话。

国家的实力取决于说话权。

消息来自网易新闻。

G. 罗奥的画风是怎样的

在野兽派绘画中,罗奥的画以其深沉、神秘的气息以及粗犷、厚重的画风,显得别具一格。罗奥(1871~1958)出生于巴黎的一个细木工家庭。十四岁时,他便在玻璃画作坊当学徒,学习修复中世纪玻璃窗画的技艺,同时还在巴黎装饰艺术学校上夜校。1891年,他考入美术学院,不久即成为象征派画家莫罗的得意门生。莫罗死后,他曾任陈列莫罗作品的小型博物馆馆长。在绘画上,他起初偏好学院派的风格,后来在经历了一段时期从肉体到精神的危机之后,他选择了一种粗犷有力的画风。1903年,他参与创建了秋季沙龙,成为那些当初还赞赏他的院士们所攻击的对象。在对宗教和社会问题的深思中,罗奥确立了他自己的艺术个性。他偏爱凡高、高更和塞尚,这使他在1905年成为野兽派的同路人。

罗奥的画富于激情,充满爱与怜悯,渗透着宗教气息。他热衷于描绘社会的阴暗面,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他对于丑恶与堕落的诅咒。在这一方面,他的画堪与哥雅及杜米埃的作品相比美。他曾常常出入巴黎地方法院,观察那些失去上帝恩宠的人们。在他画上,丑陋的妓女、落网的歹徒、冷酷的法官,成了常见的形象。他画风简洁、有力而粗放。在他的画中,鲜明的色面总是为粗重的线条所框住,令人想起中世纪的玻璃窗彩画。他往往以深色的粗线迅疾地勾画形象,廖廖几笔,便能形神皆备。那粗重的轮廓线、浑厚的色层以及浓重的色彩,使他的画充满强劲的力感与节奏。事实上,他的作品除了情感热烈和手法粗犷之外,与野兽派并无共同之处。在很多人眼里,他更象是一个德国“桥派”画家那样的表现主义者,而不太象他法国的野兽派同道。

《贫民区的基督》是罗奥的一幅油画代表作。在这幅画上,他把基督表现在一片破落的街景中。我们看见,一轮圆月静静地挂在夜空,月光洒在这片穷苦人所居住的地方,肮脏的街道向着远方伸去,背景中呈现出破旧的土屋和烟囱。在这寂静的夜色里,基督正引领着他的堕落的子民缓缓前行。画家并没有在基督的头上画上那圈代表其救世主身份的光环。对他来说,基督不需要用光环来表示。他所采用的,是一种完全不同于那种虚假金光的东西。他以他自己的信仰,用他内心的爱与怜悯,来体会基督的超于凡俗的神性。他把基督当作受苦难的人类最大的希望去表现。在这里,所有的神秘都通过画家的画笔,通过那渗透在画布和颜料里的炽热的情感,而传达给我们。此画表现方式,让人想起凡高和高更的作品,不过它也许更接近中世纪玻璃花窗彩画的风格。然而,那些粗犷的黑色轮廓、强烈浓重的色彩以及厚重有力的笔触,其实还是属于罗奥本人。

H. 巴西前总统卢拉将自行入狱服刑他认罪了

巴西前总统卢拉将自行入狱服刑 ,但坚称自己无罪。

二审后,卢拉辩护团队向联邦最高法院提出人身保护令申请。4月5日凌晨,联邦最高法院11名法官以6比5的投票结果作出不支持人身保护令的决定。卢拉辩护律师克里斯蒂亚诺·扎宁5日说,本月10日他们还有权向二审法院提交质询请求,向联邦最高法院和高等法院提出其他请求。但莫罗就此回应说,其他上诉“不会改变卢拉犯罪的事实”。

卢拉在目前巴西国内进行的所有关于总统选举的民调中均获最高支持率,但根据巴西《清白档案法》,他一旦入狱服刑将不能参加总统选举。卢拉所在的劳工党坚持将卢拉注册为该党总统候选人,最终将由高等选举法院判定其候选人资格是否有效。



I. 巴西前总统被要求多少小时内服刑

就在巴西联邦最高法院驳回前总统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的人身保护令申请几小时后,一名巴西法官5日签发了针对卢拉的逮捕令,要求他24小时内向西南部城市库里蒂巴警方自首并开始因腐败罪行服刑。

卢拉是今年巴西总统选举的热门竞选人,这份逮捕令让他的竞选之路更加坎坷。对法官裁定,卢拉的第一反应是“荒唐”。

知名反腐法官塞尔希奥·莫罗在下令逮捕的裁决书中说,鉴于卢拉是前总统,他有机会自愿前往库里蒂巴,在当地时间6日下午5时前向警方自首。

巴西联邦最高法院2016年裁定,二审被判有罪的人可开始服刑,即便仍有上诉可能。上月26日,联邦第四地区法院驳回卢拉就二审提出的上诉,维持二审判决。

卢拉先前提出了人身保护令申请,争取能在就涉腐判决上诉期间保持“自由身”。5日凌晨,联邦最高法院11名法官以6票反对、5票支持的结果驳回这份申请,为莫罗签发逮捕令铺平道路。

J. 阿尔多·莫罗的其它观点

2008年豺狼卡洛斯在他的监狱里接受意大利安莎通讯社采访时说,政府与红色旅已经达成了交换莫罗和释放数名红色旅成员的协议。按照该协议意大利对外情报机关、数名意大利官员和巴勒斯坦抵抗组织的人将护卫被释放的恐怖分子去某阿拉伯国家。但是这个计划破产因为当飞机已经在贝鲁特跑道上时一名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官员泄密警告了意大利对外情报机关内部亲北约派。负责这次行动的官员后来被内部审查和被迫辞职。
卡洛斯还说一开始绑架者除莫罗外还打算绑架工业家吉亚尼·阿涅利和一名最高法院法官。他对天主教教会愿意为莫罗付很高的赎金表示吃惊。
“牺牲阿尔多·莫罗来保持意大利的稳定”
2006年在法国纪录片《Les derniers jours d'Aldo Moro》(阿尔多·莫罗的最后几天)中前美国外交部官员Steve Pieczenik被采访。他被吉米·卡特总统作为“心理学专家”派到意大利内务部部长弗朗切斯科·科西加的“危机委员会”中。他说:
“ 我们必须牺牲阿尔多·莫罗来保持意大利的稳定。 ”
他补充说美国“利用了红色旅”,说决定让他被杀是在他被绑的四星期里做出的决定,因为莫罗在他的信件中开始透露国家机密。弗朗切斯科·科西加也承认危机委员会也释放了一个伪装为红色旅公布的假消息,说莫罗已死。

热点内容
2017年南京劳动法 发布:2025-02-05 07:51:07 浏览:99
上海有法律援助中心 发布:2025-02-05 07:16:44 浏览:498
中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视频 发布:2025-02-05 06:48:34 浏览:692
异世界法官 发布:2025-02-05 06:05:19 浏览:292
道德底线开头 发布:2025-02-05 05:55:37 浏览:101
刑法的无奈 发布:2025-02-05 05:43:55 浏览:244
青少年法律知识感悟 发布:2025-02-05 05:27:27 浏览:737
法律硕士公派出国读博 发布:2025-02-05 04:33:25 浏览:832
刑法二百一十条 发布:2025-02-05 04:18:29 浏览:512
方涛律师 发布:2025-02-05 03:29:28 浏览: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