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法官姓李
1. 请问李姓的主先是谁
【摘 要】李姓源于老姓,李姓得姓始祖为老子,老子姓老,名老聃,又以虎图腾为号,名李耳,其后裔以祖名为姓,为李氏。
【关键词】李姓;老子;姓氏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姓氏文化,宗族谱系,是一个家族发源、生息、繁衍的历史。它是种族传递的血脉,是民族生长的根系。尊祖敬宗,弘扬祖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因此,研究姓氏文化,追溯种姓源流,对于承续民族血缘,增进民族团结,提高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河南是中华民族主要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姓氏的重要发源地。许多中华大姓从河南起源,然后播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李姓是当今中华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据统计,李姓占汉族人口的7.9%,即世界上李姓人口超过8700万人[1]。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鹿邑里古称苦县,春秋时先属陈国,后归楚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生地。
许多姓氏的起源、发展、分化和演变都有极其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大到朝代的更迭、属国覆灭、部族兴衰,具体到移民戍边、家族凌替、个人亡命,都会对姓氏的演变产生影响。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对种族谱牒的研究和整理,但一则由于姓氏起源渊源久远,常追溯于无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无信史可资凭证,因而多推测臆想之辞,二则古代谱牒编纂者常出于某族某姓的政治需要,抬高门第,勉强攀附,因而可信度不高,所以越是高门大姓,其源流越容易湮漫不清。
李姓为唐代国姓,唐以后蕃衍兴旺,蔚为望族。李唐皇族有西北少数民族血统,入主中原后,为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唐高祖李渊自称陇西李氏,族源由秦将李信、汉将李广上溯到老子李耳,以此抬高其氏族门第。唐太宗李世民运用政治手段组织编撰《氏族志》,改变魏晋以来以中原卢、崔、郑、王汉族四姓为主体的士族门第观念,以御定志书的形式确定李氏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做法难免对李姓的起源增添穿凿附会、主观臆测的成份,所以关于李姓的起源,唐以后的典籍中有太多的说法。宋代史学家郑樵在他所著的《通志•氏族略》中说:“李氏凉武昭王有国二十年,高祖有天下三百年,支庶既蕃,子孙必众。然谱牒之议纷纷不知何始。”
考索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归结起来,主要有五,列举考辨如下:
其一,源出嬴姓说。即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皋陶,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贞,李耳为十一世。这种说法最早是由唐朝李延寿提出的。他在《北史•序传》中说:“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到了唐宪宗元和年间(806年),林宝撰《元和姓纂》,记载李姓之源,即依据李延寿的说法。北宋欧阳修、宋祁等人撰《新唐书》时,又依据林宝的说法,并加以充实。《新唐书》中的《宗室世系》和《宰相世系》里,所列李姓的起源、谱系甚为详尽。《新唐书•宗室世系》载:
李氏出自嬴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之时,理徵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
此言李姓源于嬴姓,是颛顼高阳氏的后裔,系出皋陶一脉。按:皋陶又为偃姓。《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云:“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以赐姓曰偃。”皋陶长子伯益“为舜主畜,多,故赐姓嬴氏”。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皋陶是偃姓,伯益是嬴姓。偃、嬴,一声之转,是从两个近亲氏族部落发展下来的。”故偃、嬴同宗不同姓,若依《新唐书•宗室世系》说,李姓起于皋陶,则源于偃姓为确。皋陶在帝尧时任大理(司法长官),他的子孙世袭大理之职,以官职命族,为理氏。商朝末年,理氏裔孙理徵因直谏触怒纣王,得罪被杀,其妻契和氏是陈国人,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回陈国,至伊侯墟,饥饿不堪,靠采食木子(树木果实)得以保全性命。为感激木子,躲避纣王追缉,隐去原姓,因“理”与“李”同音之故,自利贞起改理氏为李氏,李利贞为李姓得姓始祖。
李利贞母子回到陈国,在离陈不远的苦县(今河南鹿邑)定居。《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新唐书》、《路史》等典籍记载,李利贞也是娶陈国契和氏之女为妻,生子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家在苦县。昌祖生彤德,彤德曾孙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李硕宗的五世孙为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李耳。《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林宝引《秘笈新书》云:“利贞十一代孙老君,名耳,字伯阳,居苦县赖乡曲仁里。”而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言利贞为老子六世祖。
老子李耳是《新唐书》以前正史所载李姓第一人。《史记》为李耳立传,但对李耳的祖辈只字未提。《北史•传序》和《新唐书•宗室世系》对于李姓起源过于生动而富于传奇色彩的说法难免引起后人的疑义。罗泌《路史》云:“昔晋文公命李离为理,以为皋陶之后,并其证也。老子为皋陶之后,而唐书乃云老子生于李下而以为姓;或云因乱食苦李而得姓;可以为饥饵木子而姓之,均是妄诞。”郑樵《通志•氏族略》说:“以食木子为氏而取理同音者,无是理也。”但是,并没有提出有说服力的否定理由,则又说:“今不得其始,姑从理说。”郑樵自己弄不清李姓的来源,所以只好暂且沿用《新唐书》的说法。《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认为“陇西之李与李唐之李不同族”,《新唐书•宗室世系》“附会枉撰,媚时之说”,并说“唐本李暠之后,乃西凉,非中国人,与皋陶之理风马牛不相及也。而唐帝以李老君为祖,封玄元皇帝,而庙祀之,使史官皋陶之理之说有据,何不直祖皋陶,而乃下祖李耳乎?是自相矛盾,可疑甚矣。”陈寅恪也曾证李唐宗室的祖先不是陇西李氏,因而《北史•传序》和《新唐书•宗室世系》所言李氏起于嬴姓说乃刻意攀附皋陶之理和老子之所为。
其二,指李为姓说。《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史记•索隐》云:“按:葛玄曰:‘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又云:‘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此说以老子为李姓得姓始祖。今鹿邑仍有民间传说,李母怀胎八十一年,在李树下分娩,李耳诞生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儿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诞生就用手指着李树,自认李姓。此说甚为离奇,乃道教神化老子之所为,历来被认为荒谬不可信。
其三,李树图腾说。即认为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图腾”源于印第安语,原意为“他的亲族”。图腾是一个氏族的象征和标志,弗洛伊德说:“图腾总是宗族的祖先,同时也是其守护者。”〔2〕最早的姓主要来源于远古时代的各种图腾和地名。许慎《说文解字》对“姓”的解释是:“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由于在原始时代,氏族成员认为,生育是图腾入居妇女体内,新生儿是图腾之子;姓是生人之物(图腾),天子是“母感天而生子”,而其他的人则是母感某物,即某种图腾而生子。汉代王充在其《论衡•诘术篇》中称:“古者,因生以赐姓,因其所生赐之姓也。若夏吞薏苡而生,则姓苡氏。商吞燕子而生,则姓为子氏。周履大人迹,则姬氏其立名也。”《白虎通义•姓名篇》称:“禹姓以姒氏,祖以薏生;殷姓子(好)氏,祖以玄鸟子也;周姓姬氏,祖以履大人迹也。”这就是说,古人生下来就赐姓,以生其之物为姓。如夏始祖系其母吞薏苡(一种植物籽,即其母之图腾)而生,所以夏族以“姒”为姓;商族始祖系其母吞燕子(燕卵,即其母之图腾卵)而生,故以“子”为姓;周始祖系其母踩上图腾足迹而生,所以周族以“姬”为姓。直至今天,在我国个别少数民族中仍可找到以氏族图腾为姓的事例。如云南克木人中的野猫氏、水鸟氏和虎氏等。
以此而论,前述老子李耳一诞生便指李树为姓不可信,但设若李母图腾为李树,李耳因生为姓,以李树图腾而姓李,倒是似乎讲得通。今人何光岳《东夷源流史》也曾讲到李氏以李树为图腾树:“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并以李树为神树,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如李白家有桃李园,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但此说的问题在于,李母何以以李树为图腾?拿不出有力的证据,李氏崇李树图腾,是在指李为姓传说之后,故此说亦有待于考证。
其四,源于虎图腾说。此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龚维英著《原始崇拜纲要》中说:
原来,李耳亦楚语,即虎。《方言•八》云:“虎,……江淮南楚间之李耳。”老子故国陈,灭于楚,故得为楚人。陈属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陈为舜裔,妫姓,古亦有虎图腾崇拜。陈、楚的虎图腾信仰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不是一方单方面对另一方面的作用。
李耳应是陈楚民间对虎的俗称。今陈地民间相传,老子生于庚寅年,属虎。当时苦县一带方言称虎为“狸儿”故亲邻戏呼老子为狸儿,后渐演变为“李耳”。孙以楷说:
既然先秦典籍中没有“李耳”之说,那么司马迁所谓“姓李名耳”,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认为,最大的可能就是老子的小名叫李耳。扬雄《方言》:“虎,陈、魏、宋、楚之间或谓之李父;江淮南楚之间,谓李耳。”方以智《通雅》卷四十六说,虎“或曰狸儿,转为李耳”看来,生于陈、宋、楚之交的老聃,可能小名叫小老虎(狸儿),音转而为李耳。乡里邻居们都只叫他的小名李耳。司马迁所谓“姓李名耳”,很可能是把从民间了解到的老子的小名误为大名了。至于老子为什么小名叫狸儿(小老虎),我们推测,可能在春秋时代已经有了十二生肖纪年的习俗。……十二生肖之民俗,无非是远古先民图腾崇拜的遗存,它的形成不会很晚。如果我们这一推测可以成立,再回头来看看许多人所承认的老子的生年——公元前571年,那一年正是庚寅年,即虎年。虎年出生,小名为小老虎,这是很自然的事。而小老虎,在老子故乡又叫狸儿,于是老聃的小名小老虎就成了狸儿,音转为李耳。”〔3〕
其五,源于老姓说。这种说法主要源于对老子姓氏的考证,认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于老姓。古文字学家唐兰认为,老子姓李名耳的说法不确实:“据当时人普通的称谓,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称,因为当时称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阳子、墨子、孟子、庄子、惠子以及其余,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书中丝毫没有姓李的痕迹”。 〔4〕唐兰明确地说明:老子并不姓李,而是姓老。郭沫若、马叙伦、陈独秀等人同意唐兰之说。高亨对此说有进一步的考证,他在《老子正诂•前记》中说:
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非有二也。〔5〕
他列出四条证据:一、先秦旧籍如《庄子》、《荀子》等,对孔、墨等人皆举其姓,称“孔子”、“墨子”,独于老子则称“老聃”而不称“李聃”;称“老子”,而不称“李子”,所以“明见老子原姓老矣”。二、“古有老姓而无李姓”。《左传》成公十五年:“宋有司马老佐”,昭公十四年:“鲁有司徒老邪”。《世本》:“颛顼子有老童。”《风俗通义》:“老氏,颛顼子老童之后。”春秋时代无李姓。《史记•循吏列传》的李离,系《左传》士离之误,不作李。《战国策》中始有李悝、李牧,李姓起源甚晚。三、古人姓氏多无本字,常假借同音字。老姓变为李姓,也是同音假借。四、“古韵‘老’属幽部,‘李’属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高亨从《老子》一书中引大量语句,证幽部、之部音韵通谐。最后,他说:“老、李二字其声皆属来纽(即声母为L),其韵又属一部,然则其音相同甚明,唯其音同,故由老而变为李。”〔5〕
依高亨等人的说法,李姓不是由理姓演化而来,而是源于老姓。高先生从音韵学的角度引证甚详,有说服力。今鹿邑老子故里太清宫附近有老庄乡,村人多姓李。笔者问及为何称“老庄”,答曰“自古如此”,此可视为李姓源于老姓的又一证。
考索以上李姓起源的五种说法,概而论之,笔者认为:《北史》李延寿《传序》和《新唐书•宗室世系》所记李姓源于嬴姓之说,虽载入正史,流传甚广,几为定论,现在许多新编姓氏书籍多采此说,但是,一则因为食木子得生传说离奇,老子之前人物如李利贞等人未见史载,言之无据,且以后证前,以近证远,以神话传说证史,不够严谨;二则因为此说起于唐代,有为李唐宗室抬高门第,强为攀附,主观臆测的成份,可信度不高。老子自指李树为姓之说纯系传说,乃道教神化老子之所为,不为信史。李树图腾说证据不足。相比而论,笔者赞同高亨等人所论李姓源于老姓之说,此说以大量音韵训诂为据,持之有故,所论甚详,且可与虎图腾说相结合,以民俗学为立论基础,更为可信。
据此,笔者以为:李姓源于老姓,李姓得姓始祖为老子,老子姓老,名老聃,又以虎图腾为号,名李耳,其后裔以祖名为姓,为李氏。《左传•隐公八年》记姓氏来源有五:“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郑樵《通志•氏族略》将姓氏起源分为三十二类,其中有“以字为氏”、“以名为氏”。按照周代宗法制度,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则不可再称“公孙”,则以祖父的名或字为氏。《通志•氏族略》载以祖父名字为姓氏者共有311个,合计超过以国为氏和以邑命氏的总数,可知以祖名或字为氏是姓氏的一个主要来源,中华大姓中胡姓、袁姓等由祖谥所起,李姓亦当同此。
2. 李昌奎案主审法官许前飞、郑蜀饶,求其照片子女照片及其地点
云南高级人民法院一帮九囊饭袋,哪里懂得一点法律常识,这么简单的案子,判的让全国人民心痛啊,拿着纳入人的钱去护着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悲哀…啊
3. 云南李昌奎案法官赵伟立必须下课,善良的人民才能够获得安宁
可以体验“上一次漂亮农村少女+SM她到死+摔死一名三岁孩童”的豪华套餐才要三万元!!想要者速度到云南高院报名。联系人:赵伟立
4. 李昌奎案的二审法官是赵伟,赵伟为什么不出来解释难道他有什么难言之音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这事儿也不能怪赵伟,云南的法官能听律师的意见吗,它们还敢骂人民是“狂欢”。
5. 刀文兵所涉案情错综复杂,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今年6月份的时候爆出来一则震惊社会各界的事件,云南原法官刀文兵杀该情妇,将现场伪装为自杀,非法藏有枪支,弹药,隐瞒犯罪所得等多项罪行指控。
法官杀人听来实在让人震惊,法官这一身份象征着正义和审判,是如此崇高让人敬畏的身份,如果这道防线破了,真是让老百姓唏嘘胆寒哪。要知道冤案要平反何其难。据说死者还是另一厅级干部的情妇,此人锒铛入狱后,牵连出一些列相关人物浮出水面,刀文兵和情妇也在其内,两人本相约自杀,结果刀将其推下高楼,伪造成自杀。心机何等深沉。想到此人曾高居法官的位置,不禁胆寒哪。
(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法官利用职权判一个无辜的人死刑,也许比拿着屠刀的凶手更可怕。希望世界多一些正值良善坚守正直的执法者,不要让老百姓寒了心。
6. 李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六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4、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
5、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所建的政权最多,这在中华姓氏中是比较少见的。李姓先后称帝称王的多达60余人,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先谈唐王朝,唐朝自公元618年建立至公元907年灭亡,共经历290年、24个皇帝,前期国势强盛、疆域辽阔,在7世纪后半叶鼎盛时,北界到达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西北界到达里海,东北曾到达日本海。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声威远播的一个朝代,对外,四夷来贡,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对内,政治修明,人民安居乐业。贞观、开元之治,名垂史册,创造了李氏天下的贤明之治。
除了李唐王朝,还有东汉初李宪自称天子并在庐江郡建立政权,西晋时期李雄建立大成国,陇西李建立西凉政权,隋末李轨割据自称凉王,李子通在扬州称吴帝,瓦岗李密在洛口自称魏公,沙陀族人李存勖建立后唐,李建立南唐,李希烈在开封称楚帝,北宋初李顺据成都称大蜀王,党项人李元昊建立西夏,李自成创建大顺政权。
一、“木子”救命成李姓
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氏族兴旺,人数众多,远在其他姓之上。据说当今李姓人氏大约有1亿,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
据史载,李姓原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颛顼有一个孙子叫皋陶,做了尧帝的理官。理官,专管狱讼推断,有些像当代的法官,当时盛行以官职为姓,皋陶也就以“理”为姓。
商朝末年,皋陶后裔有一个叫理征的人,忠心耿耿,多次进谏纣王,当时纣王暴虐无道,沉湎酒色,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他。纣王对理征的多次劝谏很恼火,便把他杀了。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今河南淮阳)人,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家人,于是便逃往豫西。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两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小利贞已经奄奄一息。那里荒无人烟,根本无法找到食物。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野树还有一些“木子”(野果),于是采下来吃,这才保全了性命。母子俩逃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今河南鹿邑)安家落户。为了表示对“木子”保命的感激,而且理、李同音,可以躲避纣王的追捕,自利贞开始改姓李。这就是李姓的起源。
李姓族人形成后主要分成两支,一支在陇西(今甘肃),一支在赵郡(今河北)。陇西李姓出了李渊一家,建立唐王朝后,得到空前发展。赵郡李姓也成为当地望族,不断向全国各地扩展,到全国各个角落落户。大规模的南迁发生在公元880年,由于唐末爆发规模盛大的黄巢大起义,李氏一族为寻求偏安之地而大举南迁。
历史上的李姓名人,数不胜数。从春秋时期的李耳(即老子)开始,战国有大将李牧,汉有“飞将军”李广,晋有以《陈情表》闻名于世的太子洗马李密。唐代更多,有大诗人李白、“鬼才”李贺、李商隐、军事家李靖、书法家李邕。南唐有中主李、后主李煜,宋有思想家李、女词人李清照,明代有杰出医药家李时珍、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清有戏曲理论家李渔、数学家李善兰、小说家李宝嘉、洋务派首领李鸿章,近代有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老一辈革命家李富春和李先念、爱国人士李嘉诚等。这一大批李姓中的杰出代表,不仅为李氏赢得了荣誉,也为中华民族创建了不朽的功勋。
二、李姓名人
1.道家始祖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传说是《老子》一书的作者。
传说老子是春秋初期周平王时的人,又说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孔子是春秋末期人),那么老子就活了200多岁,有人说他是因为修道养寿才活了那么大岁数的。后人纷纷效仿,求仙问道成为历朝历代许多皇帝和大臣的头等大事,道教由此兴盛。老子也被奉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老子》一书是他思想的主要体现。他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对中国哲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2.一代名君李世民
李世民,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李世民早年随父起兵反隋,战功赫赫,先后镇压和收服窦建德、刘黑闼、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据势力。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太子李建成很忌妒他,联合另一个弟弟李元吉设计陷害他。
李世民得知后,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并诛戮两人的亲眷、僚属多人,事后还迫使高祖李渊交出皇权,史称“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善于纳谏,他有一个名臣叫魏征,经常直言进谏,即使太宗盛怒也毫不退让。魏征死后,太宗痛哭着说:“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太宗举贤任能、量才录用,采取了一些开明政策和利国利民的措施,经济得到稳步发展,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贞观之治”。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非常羡慕唐朝文化,派大相(相当于宰相)禄东赞带着黄金5000两、珍宝数百件去长安向皇室求婚,唐太宗为汉藏两族友谊着想,答应将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后,汉藏交流频繁,先进的汉族文化传入吐蕃,对吐蕃生产和文化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诗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
年轻的时候,李白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25岁时他出外远游,在长安遇到当时任太子宾客的贺知章,两人一见如故。贺知章特别欣赏李白的诗,据说他读到《蜀道难》和《乌栖曲》时,欣喜若狂,认为这样的诗可以泣鬼神,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拿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贺知章对李白瑰丽的诗歌和飘逸脱俗的丰采感到十分惊异,戏言:“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后来就有人称李白为“谪仙”。
李白嗜酒如命,不拘小节。他在沉醉时撰写的诗歌,尤见神采,并且能与没有喝酒的人议论政事,见解精辟,毫无差错,人不能及。当时的人称李白为“醉圣”。
天宝初年,李白得唐玄宗赏识,玄宗常令他撰写诏书、文诰。当时正是十月,天气寒冷,笔被冻住不能书写。唐玄宗下令宫女服侍在李白身旁,拿起笔用嘴呵气解冻,然后供李白使用,称“美人呵笔”。
4.皇帝词人李煜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五代时南唐国主,著名词人,世称李后主。
李煜不仅擅长诗文、音乐,而且书法极佳,写字用颤笔作扭曲之状,十分遒劲,状如寒松霜竹,取名为“金错刀”。他精于鉴赏,最不喜唐颜真卿书,说颜书有佳笔而无佳作,得王羲之之筋而失于粗鲁,如叉脚田舍汉(庄稼汉)。
李煜以词著称于世,却因词惹祸身死。宋军攻破南唐,李煜被俘。他常以泪洗面,词曲中常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情绪。一次,他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太宗听说后大怒,用毒酒把李煜毒死。
5.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本名鸿基,陕西米脂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
李自成出身农民家庭,童年时给地主牧羊,后参加高迎祥的起义军,作战勇猛,被称为“闯将”。
高迎祥死后,李自成被推为闯王。1640年,李自成根据部将李岩的策略,针对中原灾荒严重、河南耕地大半被明朝宗室贵族占有、广大农民不得温饱的状况,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获得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民众纷纷投奔起义军,部队迅速发展到上百万人。第二年,起义军攻破洛阳,杀福王,以王府和富户的钱粮救济饥民,百姓唱着“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夹道欢迎李自成的军队。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今北京景山)。但起义军领袖犯了骄傲享乐的错误,大将刘宗敏霸占了吴三桂的宠妾陈圆圆,吴三桂盛怒之下,引清兵入关,后有“冲冠一怒为红颜”之说。起义军在清军和吴三桂军队的联合进攻下,节节败退,李自成在湖北通县九宫山兵败被杀。
7. 求李氏辈分表
李姓辈分表
湖南省
张家界桑植县李氏派语:金明左国进。
宁乡李氏派语:鞠公口占原派: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沅江李氏派语: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茶陵(衡山)李氏派语:排行原诗:天全基李祚,华胄经商传,福国护宗祖,元长世德亨。排行新诗:光宗在立本,萃植待春来,万甲和孙懋,群英象子开,向阳真泰遇,守正乃良材,有道芳声大,逢年可作梅。
四川省
三台李氏派语:明永李朝天,文中绍丕先,兴广长成德,定向嘉法全。
广安武胜李氏派语:国政乾坤定,英雄世代昌。
南充、德阳中江李氏派语:斯氏本忠,万世兴隆;洪兆先德,永佑后聪。(续字辈)家国天廷,中华少雄。
广元苍溪一带李氏派语:恩荣光昌国,洪财焕大唐。
青川县茶坝乡派语:龙斗林思从,春正开荣昌,忠和光天德,万世自留芳。
南充西充李氏派语:朝庭延长,君国忠政,天子万年。
广汉李氏派语:上二十辈为:国正天兴顺 官清民自安 坤贤乾得助 子孝亲常宽 到家父“宽”字辈结束 ;下二十辈从我“仁”字辈开始为:仁义治世宝 清洁传家珍 忠信福禄本 和平畅茂因。
金堂水竹林李氏派语(一世祖李辉春/贝氏,二世祖李世辈(一世祖李辉春/贝氏,二世祖李世爱/英氏,三世祖李生玉/许氏,原籍湖南新宁高桥):天 元 年 永, 时 值 宏 昌, 家 道 隆 庆,福祈延长,笃生英俊,特起贤良,安邦定国,族大庭光。
(7)云南法官姓李扩展阅读:
起源
1、出自赢姓
李氏的远祖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五帝”时代的高阳氏颛顼(zhuān xū),出自赢姓。颛项氏族属于东夷族,最早活动于今河南东部,后来北迁到帝丘,即今河南濮阳西南。
到了唐尧时代,颛项部落已分为八个氏族,其一为庭坚,其首领皋陶,为尧帝的大理官,即法官。其子伯益掌管火种和驯养兽鸟,协助大禹治水,获姓赢。
治水成功,颛顼氏族也得到了发展。皋陶的子孙一直作大理之官,至夏朝时,其子孙以官名为氏,即理氏。商朝末,大臣理征因正直敢言得罪了纣王,被害。其子理利贞出逃,隐于今河南西部嵩县的伊水旁。因靠树上的果子(李子)充饥才得以存活,遂改理氏为李氏。李姓至今已有3100多年的历史。
2、出自姬姓
商朝时期,居武落钟离山的巴人,在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是周的同姓后裔,后向川东扩展。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在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前316年,秦国灭巴国。一部分留于渝境的巴人成为板楣蛮,而南移到湘西的巴人成为武陵蛮的一部分,迁移到鄂东的称江夏蛮和五水蛮。
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公元303年,巴人李姓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后灭于东晋。这支姬姓李氏的历史有2800年。
3、出自他族改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4、出自他姓改李氏
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5、外族基因的融入
李姓的第三支出自赐姓和外族改姓。西南民族中多李姓,其原因是当权者的赐姓和崇仰汉人的自取姓所造成的。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北方连年战乱,政权更迭频繁,外族不断进入中原,李姓随其他的原华北居民一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和发展。
中原百姓中开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李姓中也混人了匈奴人和鲜卑人的基因。发生外族流人李姓的主要民族有:唐朝的沙陀、氐、回纥、契丹、高车、吐蕃、西域各国等族。
以及犹太人、波斯人、安息人、朝鲜人等外国人,之后这种融入从未间断过,北宋西夏国党项族、金国女真族,明清时期的蒙古人、满洲人、西北的土司和西南的土著均纷纷改汉族姓,尤以李姓为首选。这些少数民族长期与汉族混居,其中大部分汉化了。
8. 李姓的相关文化,起源,包括历史皆可 谢谢了!
图腾释义
《说文解字》认为“李”字的本义是指李树。远古时代的李氏族便是以李树作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古时,“李”与“理”相通,“理”字的本义是指掌管征伐刑戮的法官,世袭理官的李姓先人也以官名作为氏族的图腾
源于嬴姓和姚姓
源于嬴姓和姚姓,出自黄帝之后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理徵和舜帝姚姓的后代结合的后代,或出自道家创始人老子李耳,属于以官职名为氏。颛顼和舜帝后代一说:李姓祖先之一是伯益,伯益是帝颛顼的裔孙。舜帝时候,伯益因帮禹治水有功,又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嬴氏,李姓出自嬴姓和姚姓,李姓祖先之一:嬴姓出现因为舜帝的赐姓给他的女婿姓为嬴,还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舜帝,姚姓,舜,黄帝子孙,生于姚地,以地取姓为姚,其后代就以姚为姓。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舜帝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概括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商帝辛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种说法是:据史籍记载,周朝以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
源于改姓、赐姓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平定哀劳夷后,曾赐当地各少数民族以赵、张、杨、李等姓。 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全面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历代皇帝赐予的姓,如李、达、答、张、白、沐、陕、郑、朱、金等姓。回族李氏是七世纪以来少数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中国并定居;十三世纪以后又有一部分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在与汉、维吾尔、蒙古族相处的过程中形成回族,又称“回回”。李氏在回族中所占比例较高,有些直接来自古波斯或阿拉伯,如五代前蜀词人李珣,其祖先就是波斯人,来中国后留居梓州(今四川三台)。
少数民族李姓
1.苗族: 苗族居住在南方,半数以上在贵州,其余分布于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省,与其他兄弟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约有五百一十万人。李氏在苗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黔西威宁地区的苗族中为大姓之一。汉姓为“李”、苗姓为“孟恩路”,这是他们实行“子父连名制”的一种特殊写法。苗族中的李氏,有些是民族融合的产物,有的已与李氏的原义无关。例如,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由张秀眉领导的贵州苗民起义中有个起义军将领叫李洪基,但他并不姓李,“李”系他的苗语名字“拟”的讹写,而“拟”在苗语中意为水牯牛,“洪基”为“弯角”之意,故“李洪基”即“弯角水牯牛”。据有关学者考证,清朝官府在登记户籍册时,用同音的汉姓代替男性户主的苗名,因而形成了苗族汉姓。苗族中的一些李氏,就是这样产生的。
2.壮族: 壮族系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成,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约有一千三百四十万人,其90%以上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少部分居住在云南、广东等省。李氏在壮族中人数较多,曾出过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如太平天国著名将领李开芳、李锦贵、李文彩等,均为壮族李氏人。 3.瑶族: 瑶族主要由古代“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成。约有一百四十五万人,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五省区的山区,其中广西瑶族人数约占总数的70%强。李氏为瑶族主要姓氏之一,在瑶族原有十二姓中居于第五位。瑶族李氏根据血缘远近,分有若干“房”;各房都有称呼,辈分称谓有“本头”、“巴比”、“九古”等。瑶族李氏具有反抗封建压迫的精神,清朝有广东八排瑶民反清首领李英,还:有湖南瑶民起义首领李元发。 4.白族: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并散居于云南省碧江、元江、昆明、昭通及贵州省毕节等地,1982年统计约有一百十三万余人。唐朝史学家杜佑,曾任岭南节度使,熟悉南方少数民族情况,他所撰写的《通典》中记载有白族的姓氏:“其地有数十部落……有数十姓,以杨、李、赵、董为名家,各据山川,不相役属。”从中可以看出李氏是白族中的大姓,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再往前追溯,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在赐给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以张姓时,又赐各酋长杨、李、赵等姓。这又说明一千七百多年前云南白族已有李氏。三国以后,有不少李氏汉人徙居云南,久而久之,与白族融合在了一起,如唐朝贞观年间的“西洱河蛮”中的杨、李、赵等姓,都自称本来是汉人 5.畲族: 畲,意为烧榛种田,即在播种之前将田中的草木烧去,以灰作肥料。畲族因从事畲耕(即刀耕火种)而得名,他们自称“畲民”或“山客”,约有三十八万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六十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他们通用汉语,主要从事农业,长期和汉族人民杂居,关系十分密切。福建霞浦县畲族族谱中记有“唐光启二年(公元886年),盘、蓝、雷、钟、李有三百六十余丁口,从闽王王审知为乡道官,由海来闽”,这说明唐朝末年福建有畲族李氏。元末有福建农民起义首领李志甫,据说就是畲族人。 6.犹太族: 犹太人古称“希伯来人”,公元前十三世纪曾在巴勒斯坦居住,用希伯来语(属闪含语系闪语族),公元前十一世纪建立以色列王国,创犹太教。公元一至二世纪罗马帝国统治期间,绝大部分被赶出住地,其中散入欧洲的受到迫害屠杀,或与当地民族结合。犹太进入中国,约始于唐朝;有较多的人来中国,是在北宋中叶。北宋时进入中国的这一批犹太人,其先祖在公元前二世纪七十年代离开犹太本土,流徙到印度的孟买地区,在那里定居了一千一百多年之后,于十一世纪中叶或后叶,又循海道向东推进,到达了中国。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犹太人散居于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宁波、泉州等地,但人数最多是住在开封的犹太人。住在开封的这一支犹太人移民,以李氏为首,共有李、俺、艾、高、穆、赵、金、周、张、石、黄、聂、金、张、左、白等十七姓,其中两李、两金、两张为“同姓不同家”。明崇祯皇帝十五年(公元1642年)9月明军掘黄河堤放水淹李自成起义军,使开封沦为泽国,开封犹太人逃亡各地,直到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重建开封城时,幸存的犹太人才随同汉、回民返回开封,后又在寺院旧址上重建了清真寺。清初,开封犹太人有李、艾、赵、张、高、金、石七大姓,李氏仍居首位。现在开封犹太人尚有四姓,仍有李氏,他们已完全接受了汉族文化。 7.蒙古族: 源于陈蒙古八旗李雅拉氏,原居于丹东岫岩奇风岭地区,后取其姓首字谐音汉字“李”为氏,隶属镶红旗蒙古。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驻守岫岩奇风岭一带,今后裔散居于岫岩汤池、凤城赛马等地。 8.回族: 回族中的李氏,主要源自赐姓。 据《中国历代回教名贤事略》中记载:唐朝时的“李光颜,本阿跌失,敕勒十五部落之一也。因世有武功,赐以国姓荣之。” 此外,有个别的李氏则是源于改氏。《闽书方外志》中记载:明朝李蛰,本姓林,但祖上“性刚正不挠,为执政所嫌,从容毕命于福州”,其后便改氏“李”了。在清朝,内务府回回族人尼亚咱改氏为李,这也是回族李氏的又一支。
得姓始祖
李利贞
(公元前1069年—公元前992年),原名理利贞,是李姓的得姓始祖,是老子李耳的祖先。上古帝王颛顼之后 皋陶后代理徵,字德灵,封为中吴伯,在殷纣王时任理官,因执法如山,忤逆昏君商纣王的旨意,招来杀身之祸。家族面临株连危险。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出逃,到伊侯之墟,饥渴交侵,摘路旁树上果子充饥才得生存。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为改姓避难,所以理利贞改姓李利贞,后迁徙定居陇西。从此李氏延续万代,繁衍发达而成中华第一大姓。
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同源,人数最多,声望最大。在唐朝以前赵郡李氏地位高于陇西李氏。
赵郡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
龙门堂:以望立堂。
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 襄城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江夏郡:西汉高祖时设置,治所在湖北安陆(今湖北安陆),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安陆、云梦、应城,及孝感、汉川、汉阳、黄陂一部,辖区涉及今孝感地区及河南光山县、新县西部、信阳市东部、淮河南部一带地区。 梓潼郡:汉末刘备分广汉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四川梓潼)。 范阳郡:秦朝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 梁郡:梁郡本为梁国,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淮阳(今河南商丘),下辖八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三国曹魏时期始改为梁郡,南北朝宋国定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砀山)。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
字辈
山东日照太平桥李氏派语:为予衍其绪,宗业宜慎守;忠厚作贻谋,家运乃克久;植基资笃信,敦行尚朴诚;敬共存世泽,懿训栽心铭。 陇西堂李氏派语: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河南南阳李氏派语:兴广文明云,石川人一家,万代开中华。 东山李氏派语: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高桥李氏派语: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善邑曲江李氏派语: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云湖李氏原派语: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新派语:瑞集星垣,祥征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锦潇堂李氏派语: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启开新。 湖南邵阳八甲李氏派语:应嗣继仁子,志文仲显廷,祖宗永世德,时长开佑增。续班:本正发祥懋,肇启有忠纯,立学光前代,家传瑞运新,声华成盛业,孝义一庭荣。 湖南宁乡李氏派语:鞠公口占原派: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湖南沅江李氏派语: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湖南岳阳李氏派语,荣资成国泽,才之重南方。 南郭李氏派语: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献日存,英明代作,规启来哲,道裕先觉,美继西昆,盛传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秀擢,甘雨和风,增辉花萼。 龙船港李氏派语:德以仕大,万李春胜,赐隆先光,开联荣荫,人文蔚起,升朝辅政,世泽孔长,家风愈盛。 腾冲叠水河李氏派语:自立根肇守,诚振本性生,天其钟有庆,端显永炳文。 甘肃陇西李氏初定派语:经纶道节展奇才,辅佐天家登相台,宪章祖训扬先泽,洪起心传庆方来。重定:经纶承祖泽,光裕振家声,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荣。通谱班次:享叙传谟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协,鼎甲焕新班。 京江李氏派语:福泽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井岗李氏派语:秀公九族亲,甲第冠千军,石羊发基址,均志李连陛,应尚仕忠臣,国太永安宁,荣华光宗祖,富贵远传名,道德辉先泽,诗书裕哲昆,文章称寿世,学业建经纶。 衍庆堂李氏偶公股前派:万荣道兴恺,明常崇德彰,春应贞元泰,雍熙乐允祥。贤公股前派:才文寿妙广,永玉万森崇,应一启振家,声川长必祥。偶贤两支合汀后派:忠义开鸿绪,龙族着烈光,经纶昭实学,廉敬历官方,根本培深厚,芝兰奕世香。 三桥李氏字辈: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岩田李氏字辈:仁信兴邦本,忠诚忠具辉,高实从正发,滋赞美明颀,俊秀潜龙跃,簪缨起凤飞,诗书光德业,文采焕珠玑。 高密李氏字辈: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赣榆白石头李氏字辈:相为至宝,新作良田,忠厚传家远。 四川南充南部李氏字辈:朝元先庭维仕林,文昌定国胜聪明 四川广元苍溪李氏字辈:洪白斯林 春士中青 三元开太 定显之云 光华国启 永世昌明. 永年李氏字辈:球璧延前代,簪缨发后昆,克家常德建,经国远谋存。一本亲惟笃,同寅谊尚敦,门威知允茂,不负陇人孙。 霍邱花园李氏字辈:字田临三章,学为继世长,新家传道德,治国定安邦。 霍邱龙潭李氏字辈:乾坤毓敬杨,栋克海学章,保家立朝纲。 四川资阳李氏字辈:应文春先,单廷世云,如恒其德,光宗必成。 河北胜芳李氏字辈:文耀裕光兆,嘉世守中和。 湖北程集李氏字辈:老派:维学师在贤,大振家国传,智仁承祖德,孝友取宗光,作述芳名远,修齐锡庆长。新派:继世昌威治,诗文胜泽兴。 保定府李氏字辈:德洪天喜贵,长久振家兴。
宗祠楹联
李姓宗祠通用匾额 道德传家 太白遗风 诗酒流芳 “道德传家”源自老子。 “太白遗风”“诗酒流芳”指唐代大诗人李白 李姓宗祠四言通用对联 卫公勋业; 元礼门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唐·李靖屡建军功,太宗时封为卫国公。下联典自东汉·李膺,字元礼,以声名自高,后进有登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西陇望族; 北海名流。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唐·李邕,李善之子。善注《文选》。玄宗时,官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 陇西世泽; 冯南家声。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汉李广,陇西成纪人。以及唐高祖李渊,祖籍陇西成纪。“冯”,即冯翊,古地名,今陕西省大荔县。 邺侯世泽; 楷模家声。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唐·李泌,封邺侯。下联典自东汉·李膺,字元礼,太学生称“天下楷模”。 庋藏邺架; 召记玉楼。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唐·李泌,封邺侯。藏书甚丰,号为“邺架”。下联典自唐·李贺,临死前见梦:上帝成白玉楼,召其作记,遂卒。经传道德. 经传道德; 名重谪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春秋·老子,名李聃,著有《道德经》。下联典自唐·李白,贺之章称之为“谪仙人”。 漱玉词丽; 娘子军兴。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南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著有《漱玉词》。下联典自唐高祖李渊之女平阳公主,其夫柴绍随李渊起兵反隋,平阳公主在陕西招募军队七万余人,时称“娘子军”。 有典有则; 卜世卜年。 ——佚名撰台湾省金门县李氏家庙联。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李大钊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李大钊自题联. 勋业西平望; 文章北海风。 ——当代书画家李曲斋集清·李文田遗墨字撰题广东省顺德县均安镇上村李氏宗祠联 李姓宗祠七言通用对联 狂歌痛饮双仙骨; 索句呕心一锦囊。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唐·李白为诗仙、酒仙,是为双仙。下联典自唐·李贺每出游,备一锦囊,得句即投其中,其母见之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巳耳。” 居士词犹传漱玉; 娘子军莫与争锋。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李清照。下联典指唐·李渊之女平阳公主。 木荣花绽展春色; 子孝孙贤传嘉风。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鹤顶格李姓拆字联。 岷江水利千年颂; 昌谷诗风万里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战国水利家李冰,开凿都江堰。下联典指唐代诗人李贺,有《昌谷集》。 玉炉修炼延年药; 真道兴诚益寿丹。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云南省陆良县城南面三十里处的终南山老子(李聃)说经台石刻联。 新添十竹皆紫玉; 恰对九峰如画屏。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清代地理学家、古文家李兆洛撰书联。 原本陇西神仙祖; 派系唐朝帝王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台北县淡水镇忠寮里竹围子李氏祖厝联。 李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对联 道德犹龙,名起柱下; 文章倚马,系出陇西。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诗礼趋庭,人羡邺侯卷轴; 忠贞体国,世瞻元礼萧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李泌秩事。下联典指东汉·李膺秩事。 鸣凤朝阳,谏诤均推御史; 宫袍带月,神气咸钦谪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代御史李善感。下联典指李白。 系出陇西,将相公侯光国史; 宗开淮左,忠良孝友笃家风。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安徽省嘉山县曹府山李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李氏郡望及历史上李氏人才辈出,不乏“将相公侯”;下联典出本支李氏定居于淮河西岸,以“忠良孝友”为家风。 田可耕,桑可蚕,书可读,袭誉传家至宝; 战则胜,攻则取,守则固,文忠开国殊勋。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代江南巡察大使李袭誉。下联典出明代大都督府左都督李文忠。 世系考春秋,御史名官、东鲁圣人曾问礼; 渊源溯唐代,翰林著绩、玄宗皇帝也求诗。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孔子问礼李聃之事。下联典出唐玄宗李隆基求诗于李白之事。 脉接盛唐,喜玉叶金枝,派衍绥江绵瓜瓞; 源开有宋,幸龙章凤诰,多传岭表世簪缨。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广东省广宁县古水镇李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本支李氏宗的来源和迁徙;下联典出本支李氏多有大家贵胃。
9. 李昌奎案、赛锐案,云南法官怎么这么黑请大家都来晒晒云南葫芦僧判葫芦案的事吧。
本案系感情纠纷而引发,对赛锐可酌情从轻处罚。遂改判赛锐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
云南高院居然将“癞子逼婚”不成报复杀人当成“感情纠葛”,和李昌奎案同出一辙,也印证了乱判李昌奎案的种种传言!云南高院真是敢冒天下之大不违,撒天下之大谎!可是他们小看和低估了人民的力量,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云南高院继续逆天行事的话,必将被人民抛弃,必遭天谴!
10. 姓氏"李"的由来及简介还有姓李的代表人物的成就
一、起源
1、源出嬴姓说。
即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为理氏,后为李氏。 得姓始祖为李利,李耳为十一世。
2、李树图腾说。即认为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 以李树为图腾。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 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 并以李树为神树, 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 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 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入李白家有桃李园, 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3、源出姬姓(虎图腾)说
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
4、源于封赏赐姓与恢复李氏。
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北魏时期,孝文迁都洛阳后,实行文化上全面汉化政策,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被封为李氏。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实为汉将李陵后裔。
二、名人
1、李冰
李冰(约公元前302年~235年)(生卒年、出生地不详),号称陆海,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期间,李冰治水,创建了奇功,其建堰的指导思想,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几千年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后世为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庙。都江堰也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
(10)云南法官姓李扩展阅读
李姓的起源还有一种源于老姓说。这种说法主要源于对老子姓氏的考证, 认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 李姓源于老姓。从先秦历史文献来看,在老子之前,似无“李”姓之人及活动的记载,除传说中的殷商人物李利贞(原姓理,后改姓李无信史证明)外,到春秋时代只有晋文公的法官李离。
不过据专家考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记载的李离,系《左传》士离之误,不作李。直至战国初期魏文公时才出现的李悝之人,此名姓也有争议或几种写法:“里克”,或讹作“李兑”、“季充”。所以有一种观点,李姓是因“老子”之后而起、继而流传下来的。
古文字学家唐兰就认为,老子姓李名耳的说法不确实:“据当时人普通的称谓,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称,因为当时称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阳子、墨子、孟子、庄子、惠子以及其余,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书中丝毫没有姓李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