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人性的法官

人性的法官

发布时间: 2022-06-02 03:26:19

A. 湖南高院遇害法官一案,从该案中透露出了哪些人性问题

湖南高院法官周春梅遇害,她是被她的校友刺伤抢救无效身亡,而事因是凶手向某因某事发起诉讼,向她“打招呼”,周法官拒绝并秉公处理,于是向某怀恨在心,在小区地下车库将其杀害。而这里面体现人性的东西太多了,而我能看到的,有以下几点:

一、总有人认为犯事后,“打招呼”可以解决一切。

在这个社会,很多人都习惯了去想办法去收买别人跟自己达成共识,却不会真正考虑自己错在了哪里,更不会看自己在哪里做得不够好。这些在跟执法部门和自身利益有冲突的时候,更为明显。

这个事件所体现的,完完全全就是人性当中的恶,向某起诉的事件当中,她跟别人的争执已经有不占理的成分在了,但是她所想的解决方式,并不是让自己变得正义,而是想把作为正义代表的法官拖下水,让法官“偏爱”自己,这种心态,其实我们所有人都有。而向某这样的,就把她交给法律吧。

B. 为什么选择做法官

“为什么做法官”?
澳大利亚首席大法官杰勒德. 布伦南说过“带着从司法经历中取得的经验和从自省吾身而获得的智慧(正如我们所知,司法智慧深深依赖于从事司法工作后的积累和反思),我们可以判断当法官是不是我们的正确选择或最佳选择”。我试图用这样的思路,寻着我的法律职业生涯去找寻答案。
八十年代,最让人羡慕的工作是银行、税务局之类,而我没有象我的大多数同学那样如愿以偿地进入当时效益颇好的银行,而是调进了法院,开始了从书记员到法官的历程。刚到基层法院的我,按惯例被分到了庭室做书记员。我被分配到刑事审判庭做书记员工作,当时的办公环境怎么也不能让人将它与庄重、严肃的审判场相联系。法院离家有骑车半小时的距离。每天的劳累与其说是工作上的,不如说是身体上的。法院条件的艰苦和身体的劳顿让我一度把这个人人羡慕的法院工作当作了谋生的手段而无可奈何地支撑着。麻木的我,每天照惯例做着庭审记录、送副本、发传票之类的事儿。书记员的工作很快就已得心应手了,新鲜感也没有了。但是,不知不觉中开始在我经办的那些案件中找到了小小的成就感。那时的书记员没有现在的专业化程度,除了给庭长和审判员做书记员外,我也有结案指标。当然,并非违法办案,只要开庭,只能由庭长或审判员主持。调解书、判决书我们也没有“署名权”。所以我们在案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倒更象是现在的程序法官。我仿佛找到了新的兴奋点,沉浸其中,一本正经,一丝不苟。每成功调解一个案件,每写完一份判决,每发现一个法律问题,心中都有一份满足。满足于当事人视我为“法官”的尊重,满足于我能象“法官”一样为我的当事人辨明是非,主持正义。每当朋友们调侃,象我这样柔弱的“小法官”坐在庭上,是否能震慑当事人。我总是理直气壮地回应,只要坐在了审判台上,就自然有了法官的威严。在我的眼里,是“法官”这个称谓,是法庭这个特定的场景,赋予了我“法官”的威严。而因为我的年轻,我的威严又被打了折扣。而我又是那么自信,自信凭一颗公允善良的心和专业的法律训练,以及捍卫公正的豪情足可以做一名称职的法官。
法官不是我的“初恋”,但“日久生情”的法庭对于我的吸引力丝毫不亚于电视剧《大法官》里那个视法庭如生命的“杨铁如”。在我被任命助理审判员时,做法官的责任心就更加强烈,因为我懂得, 做事要勇于担责,做法官,更需要我们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不仅要为自己负责,也要为他人尽责。古语曰“法律必须来源于信仰,否则形同虚设”。法官除了法律,没有别的上司,法官除了信奉法律,没有更高的权威。只有信仰法律,司法才具有终结纠纷,平息纷争的实际意义。没有法律信仰,法律是苍白的、法治是无望的。法官不信仰法律,不信仰正义,良法也会成为死法。人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过程的热爱而已。” 当遭受情绪激烈的当事人误解、责备、谩骂甚至纠缠时,我们只能坚守忍耐,这就是我们的责任,这责任来自于我们对法律的追求和信仰,来自于我们对审判事业的忠诚和挚爱。在我第一次单独办案开庭时,当看到恶语相向的当事人握手言和,当听到当事人感激的一声“谢谢!”,则足以让我感到法官职业的神圣,由衷的感到付出的值得。孟子提出“民贵君轻”,魏征把百姓比作“载舟覆舟”的水,柳宗元提出“吏为民役,非以役民”的民本思想,在我做法官的职业生涯中,我深深体会到,当我们作为一名人民法官在行使司法权,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案件,面对一触即发的各种矛盾,面对精神和体力的多重压力,我们没有选择、没有退路,依法履行司法权是我们职责所在。因为案多人少,加班加点已成为法官工作的常态,法官的工作的确非常辛苦。英国著名的精神病理学家哈德菲尔德在其《权力心理学》一书中写道:“大部分疲劳的原因源于精神因素,真正因生理消耗而产生的疲劳是很少的。”如果一个人充满了厌烦、不满、焦虑、忧愤,那什么也没有做就已经疲惫不堪了。所以我觉得,与其去想那些让人不开心的事,为还没有完成的工作而烦恼,还不如多去想想自己的工作所具有的价值,想想该如何做好今天的工作,并立刻行动起来。这样,也就解除了倦意,充满了工作的热忱。
真正的好法官,绝不仅仅只会简单僵硬地就案办案,而是既能忠实于法律,更能在每一个案件中贯彻“以人为本、一心为民”,善于平复矛盾,化解纠纷,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难题,做到案结事了。
从调入法院,开始从事法律专业那天起,一直以来,我们都被灌输着这样一种法律思想,法律事实和客观事实,对于法律执业者来讲是两码事,有时二者是重合的,有时二者是分离的。长期以来,这种思想可以说已经在我的头脑里根深蒂固了。尤其是随着自己办理的案件越来越多,不是感觉案件办起来越来越容易,反而感觉案件越来越难办的时候,我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法律事实在一个法官心中固然是第一位的,但当法官明明知道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相悖时,难道仍然要无奈地依照法律事实出一份自己都觉得不公正、不能平复各方面矛盾和利益的判决吗?法官此时还能做些什么?还能怎样做?在十几年的审判生涯中,我找到了答案。真正的好法官,绝不仅仅只会简单僵硬地就案办案,而是既能忠实于法律,更能在每一个案件中贯彻“以人为本、一心为民”,善于平复矛盾,化解纠纷,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难题,做到案结事了。一句话,好法官在此时是一定能够做些什么的。
这一点在民商事案件的处理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因为民商事审判直接面对的就是民众,有很多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我审理了多年的民商事案件,我曾经遇到过上述的问题,如何处理好难题,如何兼顾当事人各方的利益有效平复矛盾,可以说,对于法官来说,按事实出份判决书,既简单,又忠实履行了法律,完全支持了原告的诉求,没有任何瑕疵。但是,作为一名人民法官,当我们做出的裁判结果不能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这样的裁判就不能说是科学的、完美的。是啊,简单的判决虽然没有错,但是毕竟不能有效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而且还可能引发其他更多诉讼,绝不是科学的、完美的裁判。一个真正的好法官不会甘于这样机械司法、简单地一判了之。于是,我们在很多案件中不辞辛苦地探寻、走访、论证、沟通,最后分别再和双方当事人说合,这样的调解看似超出了民商事审判的某些常规――一个判决超出了原告的诉讼请求范围,但仔细想想,我们千方百计、想尽办法,所作出的努力,所付出的辛苦,为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我们所做出的裁判结果未尝不是彻底解决老百姓实际难题、彻底平复矛盾、化解纠纷的最佳选择,这样的裁判结果才更科学、更完美。很多时候,我们遇到棘手的案件时,也想在法律之外,为当事人尤其是弱势群体的一方做些什么,但苦于没有足够的精力,苦于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但当我看到我并没有墨守陈规只是下一个判决结案,而是真正解决老百姓实际难题,让当事人露出微笑时,深深感到,再苦再难,这个工作也要尽自己所能地去做。我坚信,只要随着自身司法能力、司法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心怀一颗为民之心,就能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真正的好法官,还要善于发挥聪明才智,学会用智慧化解纠纷。 在我审理的案件中,尤其是当事人人数众多,又各有不同的利益要维护时,如何下手开展调解工作,总让我感到很头疼。曾经审理过的陆兰桥诉乌苏市人民医院医疗事故赔偿纠纷案件时,我就深有体会。受害人的利益要保护,调解时不能判决受赔偿的数额上再让他们让一步,那样做老百姓不会满意,也会丧失法律在他们心中的权威;被告方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本来是医院,为了救治病人,除了事故就都让医院承担责任吗?似乎于理不通;而医院在事故中确实有过错和责任,法律上就应承担赔偿责任,他也是法律保护的对象之一。此外,还有死者的妻子、女儿、父母,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面对众多的当事人,面对众多需要法律保护的利益群,如何开展调解工作,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着实考验了我们承办法官的智慧。一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却是无限的。最后,通过我们庭、乃至我们院里相关人员的集体智慧,经过几个月的沟通,我们终于圆满的解决了该案件。我认识到,真正的好法官,绝不是仅仅只会苦干,更不会蛮干,而是善于发挥自己的或集体的聪明才智,只要用心,就总能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总能用智慧巧妙地处理纷杂的矛盾、彻底地化解纠纷。我们不但要做一名“以人为本、一心为民”、发挥聪明才智,学会用智慧化解纠纷的法官,更要做一名有良知的法官。一个法官在他的工作生涯中,要审理成千上万件案件,但对于一个当事人来说,一生中可能只打一次官司,我们承办每一个案件都必须苛求完美。对于一名法官来说,只有怀着让当事人满意、为人民负责的强烈感情处理案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化解纠纷。离开了人民,法官就会发生错位,法官必须充满人文主义关怀,法律是死的,法官是活的,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去办案,要把司法的公正、司法的温暖传递给人民群众。要救济民权,减轻民负,解除民忧,保障民利,实现民愿。人格是法官的生命,司法判决是法官“人格”的完美答卷,判决必须经过道德的过滤,经过良知的洗礼。惟有法官完美的人格,才是法律正义的保障。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纷繁复杂,而法官正是处在矛盾纠纷的“风口浪尖”上,要做到“独善其身”必须廉洁自律、正身守道。只有廉洁自律,洁身自好,才能明察秋毫,明辩是非,无私无畏。
只有对法官这份职业心怀无比热爱和崇敬,不计个人得失,才能在工作中有所作为,才能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人民法官。优秀的法官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对自身从事的法官这份职业,都心怀无比的热爱和崇敬。如我院的全国办案能手吴兴华,他比我小两岁,同样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段。但由于他曾经在法庭七年,他就什么都顾不上了,家里老人和孩子全交给了爱人,爱人身体也不好,自己更是通宵达旦地住在法庭,牺牲了很多个人利益。还有金才法官,没日没夜的战斗在执行岗位上,从来顾不上家里,努力的工作使他及他所在的执行局多年都是地区法院学习的榜样,优秀执行局称号的背后有着他多少的艰辛和辛劳!我想,不是对法官这份职业心怀无比热爱和崇敬,决不会做到这一点。
为什么做法官?为什么真正的法官的一举一动都慑人心魂?因为真正的法官心中常存着对人性美好的深深眷恋,求真、尚善、唯美乃法官之本能; 因为真正的法官忠实于自己的司法哲学,保持对法律的崇高信仰,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真正的法官在力与命的命题中,以王者风范,渐度消化忧伤情绪的消蚀,本能地养成勇敢坚强、自律、坚韧、谦虚、勤勉、忠诚、奉献等挺拔的人格;真正的法官挺拔的脊骨犹如一根钢鞭,永远不会低下高贵的头。真正的法官为主持正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哪怕天塌地陷!真正的法官亦常面容倦怠。庭归人去,亦见真正的法官黯然神伤的目光。因为法律本善的初衷往往在人性弱点之中消弥和缺失,世间太多的苦难郁结于胸,欲罢不能,心中常存悲苦,深知一个行为的产生则有其得以产生的土壤,却不能由衷捂住双眼; 真正的法官需要舍弃一些常人应有的东西,洗尽铅华,远离世俗,面容清癯、形单影支,在宁静中体验人生的无耐和忧伤,在孤独中执着法官的神圣使命,在装满法律书籍的殿堂中自得其乐。
生命无价,自由至上,法为纲系,裁之若水。重刑以抑恶,定责以理直。这是法官每天步向法庭时内心默念的圣经。法本无言,真法无我。真正的法官大直若折、大智若愚、大象无形、大辩若讷、大音希声。 有一个美国法官说过:“当我回头看世界上的各种职业时,只有法官的职业让我心动和感激。她有智者的渊博,有上帝的仁爱,有父亲的慈祥。我选择了法官职业是我一生中做得最好的事。” 我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这个职业,就接受了它的高尚、接受它的神圣,接受它的尊贵,接受它的权势,接受它的仁慈,接受它的宽广,接受它的富有。同时也要接受了它的无情,接受它的琐碎,接受它的黯然,接受它的寂寞,接受它的无奈,接受它的慎独,接受它的清廉。
杰伊·瑞芬博瑞在《没有任何借口》一书中讲道:“没有责任感的军官不是合格的军官,没有责任感的员工不是优秀的员工。”同样,没有责任感的法官就不是好法官。只有富有责任感的法官,才能发扬服务大局、情系百姓、扎根基层、勤奋工作的敬业精神,才能不找任何借口,做好每一件哪怕是非常细小的工作,才能成为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新时期的人民法官。
法官职业乃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因为它是最伟大最圣洁的职业。
这就是我为什要做法官。

C. 请大师详解

命带桃花、天乙、文昌,气质文雅,喜爱文学音乐舞蹈等,怜惜花草虫鱼,喜爱浪漫脱俗的生活,易陷于幻想之中。
正官为忌神,有骄傲刚愎的现象但临事又优柔寡断,或缺乏责任感,法纪观念淡薄。

D. 最高法院长周强哪能知道身边有一群道德败坏没有人性恶毒的法官

他只能管最高法院,对省市是业务指导,人他管不了,由地方管。

E. 纽伦堡审判中的人性化问题

从电影的角度说,《纽伦堡审判》实在是我近一段时间以来看过的好莱坞老电影中最好看最精彩的一部了。事实上从道义的角度讲,我觉得最后海伍德法官的判决没有问题,但从法律本身哪怕法理上讲,我并不认为他最后的判决多么有法律依据。
首先,这部电影由始至终没有清楚告诉我们,法庭起诉这四位德国法官的罪名是什么?我想应该不是谋杀罪,如果是谋杀罪的话,很显然,应该等德国重组政府以后,由新的德国政府下属的法院审判他们,英美法苏四国哪怕是战胜国,也没有管辖权去审判这四个德国法官。因为这四位法官是在德国国内主持审判工作,哪怕他们的行为等于是协助杀人,那杀的也是德国国内的本国国民,在德国境内,对德国国民犯下的谋杀罪,外国法庭有什么资格进行管辖呢?
根据真实历史上的纽伦堡审判,战胜国对德国战犯的审判,所起诉的罪名有两项,即“危害人类罪”和“反人道罪”。这两项罪名是国际法上认定的罪名,既然违反的是国际法,那么英美法苏四国当然有管辖权对德国境内的战犯进行审判。但等等,新的问题又来了。因为事实上,“危害人类罪”和“反人道罪”这两项罪名是在二战结束后,于1945年签订的《伦敦宪章》所正式定义确定的罪名。在此之前,传统国际法还从未惩罚过个人而只惩罚国家,个人只能交由本国司法机构在国内法的体制下提起诉讼。
而现代刑法一条重要原则就是“法不溯及既往”。也就是说,一个行为之前不被认定为有罪,在这个行为发生后,法律才规定这种行为是违法行为,那么,新确立的法律也不能对之前的行为进行惩罚。法不溯及既往原则确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普通公民对法的可预期性,只要法律没有禁止,即可以放心去做,而不用担心哪天这个行为突然被认为是犯罪。这也是刑法与道德的区别所在,道德是,一个行为违背内心良知而依然去做,则可以收到谴责;而刑法是,一个行为只要没有触犯确定的法律,哪怕心里知道可能不对,也不应受到处罚。
从“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看,用二战后才确立的新罪名,来惩罚二战时的行为,显然违背了美国的宪法精神。
所以正如电影中鲁尔夫在一开庭就提出的那样,这场审判的合法性是值得质疑的,而且英美法苏的法官是否真有审判德国人的司法管辖权,也是有疑问的。
好了,就算我们不从法律程序的正当性来看待这个问题,而仅从实体法的角度来说,影片中那四个德国法官的行为是否真的具备了“有责性”,也是很有争议的。
从刑法四要件角度讲,一个行为最后被认定为有罪,要符合主观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客体要件;从刑法三性角度讲,一个行为被认定为有罪,也要符合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正如他们的辩护律师鲁尔夫所致力于辩解的地方——主观要件或有责性——是认定他们行为有罪的最大软肋。
如果我是他们辩护的律师,也会选择鲁尔夫的辩护策略,揪住他们的主观是否真有期待可能性或者他们的行为是否真有有责性,来大谈特谈。
法官不是法律的制定者,而仅仅只是法律的执行者。而且法官的职责恰恰要求法官忠诚地执行国家所制定的法律,哪怕这个法律与他的道德相抵触。至于这些法律所造成的结果,不应由法官承担责任,而是制定法律的议会为之负责,这不正是三权分立之要义所在吗?一个称职的法官,不正是应该抛开自己的主观感情和正义感,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去判断案件,永不质疑法律的正确性和权威性吗?
我们难道有可能说,一个人因为守法,所以他在违法?一个人因为忠诚地履行法律规定的职责,所以他应该被法律所惩罚?这难道不是法治史上最大的悖论吗?
反过来说,一个人说,因为我不认可我国的某项法律,所以我就可以不去遵守这项法律,并且不应受到任何惩罚。这有可能吗?比如一个基督教信徒,严格按照宗教教义反对堕胎和计划生育,他是不是就可以无视中国的法律想生几个生几个呢?他是不是去捣毁堕胎医院,而不用负任何责任呢?事实上,无论他本人持什么样的立场和观点,他都不得不遵守他所在国家的法律,除非他出国。
那么对于一个普通人尚且如此,对于一个国家的法官,最高的司法裁判者,要求他不顾这个国家颁布的法律,完全按照自己内心的道义去自由行事,这岂不是更加不可能吗?
用一个更加极端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一个死刑执行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刽子手,他的职责就是把送来他这里的人杀死,而这个人究竟有罪无罪,是否是错判,需要他来分辨吗?他显然没有这个义务来分辨。如果最后发现,他所杀死的这个人,其实是一起冤假错案的受害者,或者干脆就是一个被政治迫害的持不同政见者,那么这个刽子手难道也要被一起追究杀人罪的责任吗?这显然是荒谬的。
因为他的行为是基于他们的职责和法律的规定,而他们只是忠实地按照法律办事,所以,虽然他们的行为造成了恶果,但这恶果的责任无论如何也不能追究到他们的头上去,而你也不能期待他们会通过故意不遵守职责和违法的行为,来避免恶果的产生。这就是我所说的,他们的主观要件不具有期待可能性,而他们的行为不具有有责性。
当然,电影中的起诉人,劳森上校,他持的一个观点是,因为这些法官都是真正精通法律的社会精英,他们比起普通大众,更应该清楚那些纳粹法律的本质是什么,他们心里应该明白这些纳粹法律在本质上是反法律的。然而他们采取了放任的态度,坐视恶果的发生,所以他们其实是纳粹罪行的同谋者,或者起码也是一个纵容者。
我们同样用刽子手打比方。按劳森上校的意思,这个刽子手心里很清楚,这个送来的死刑犯是一个无辜的人,然而刽子手依然执行了死刑,杀死了他。这个时候这个刽子手是否应该被认为是谋杀罪的共犯呢?
我觉得依然是勉强的。因为还是期待可能性的问题。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期待刽子手能做什么?他去救下那个犯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哪怕那个犯人的确是无辜的,但此时此刻,他依然是被国家法律认定了的死刑犯,而救下他等于是触犯法律。刽子手不可能因为内心的良知就去触犯现实的法律,这对一个人的要求显然太高了。
那么对于那些法官,我认为同样如此。他们虽然清楚这些法律是“恶法”,但恶法一样是国家立法机构按照正常程序制定出来的法律,它依然享有法律的效力和权威,我们又如何能够期待这些法官因为自己内心的正义原则,而选择故意触犯这些法律呢?
所以我最终的结论是,最终海伍德法官对他们四人全部判处有罪并处以终身监禁,是缺乏法理依据的。并且很显然,海伍德法官是一位自然法学派的信徒,但一个学派的理论,显然不是法庭判决的依据。

F. 法院对无力还债的会昌男子人性化处理,法院有哪些讲情面的暖心时刻

会昌一男子因为经营需要,于是就向另一个人借钱,不料经营不善而导致亏本,也没有钱还债,无奈之下另一个人将他告上法庭,可是法院执行任务以来该男子一直不知去向,也没有可供执行财产,六年来,案子陷入了困境,该男子也成为了老赖。2019年,法院终于得到他的消息,原来他返乡为孙子庆祝婚宴,如此喜庆的一件事,执法人员也不忍打扰,于是穿着便服假装常人送上祝福的同时也希望他可以还清欠款,该男子感谢法院人性化处理,第二天便还上了欠款。

很多人都认为法院无情,其实除了这件案例之外,上海尝试一种新的判决方式。刘珍法官认为,人情味比判决书在法堂之上更加重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能调节人际关系,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这种方式是法制的改变和进步,相信未来法是否容情也会得到更好的理解。

G. 人民日报评周春梅法官遇害,该案件透露出了哪些人性问题

该案件中的向某心生怨恨,并且个性偏执,心理非常狠毒!因为自己起诉失败,却向无辜的人伸出了很毒手,将其进行杀害,这是对我国法律的一种挑战,也是对法治社会的一种挑战。这种人最终将受到法律的惩罚!湖南省高级法官周春梅被嫌疑人向某杀害。因为嫌疑人向某和周春梅本身是同乡,并且以前也在同一所学校念过书,所以向某像周春梅打招呼让她帮其将官司打赢,但是周春梅坚守自己的原则并且公正公平地进行了法律的审判,并没有帮向某,结果向某心生怨恨对其进行了杀害对于对于周春梅法官的不幸遭遇,很多网友都表示非常的惋惜和痛心,并且声称要一定要让向某受到法律的惩罚!

向某的这种行为,让人感觉是非常愤恨的,周春梅本身是一个无辜的人,但是却遭到了上向某地杀害,她本身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并且有比较好的事业,但是全都被向某毁了,向某最终会遭遭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理,也会受到她应有的惩罚,而我们也应当以此为戒,保护好我国的司法人员的生命健康保护,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并且为每一场法律的审理做出最公平,公正的审判!

H. 面对无力还债的会昌男子,法院人性化处理,这样的法院暖到你了吗

一.对于面对无力还债的会昌男子,人性化处理,这样的行为暖到你了吗?我觉得就是暖到了我,曾经不是有一句话说的好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法律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没有了人,这些法律还有什么用呢?法律是维护公平公正的,法律是无情的,但是法官是人也会有情感,这样的话才会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更有威慑性。

四.我觉得法官这种行为真的是暖到我了,没有想到法院竟然会这样人性化处理这一件事情,这让我们人民群众都知道了,法律也会基于当事人的情况从宽处理或者延长处理,这样的法院也更加有人情味,对于我们人民群众来说,也更加有信服力,也不会引起人民群众的暴动以及抗议游行能够维护社会上更好的治安,维持社会秩序,让人民群众都知道,法律是跟会根据当事人的情况来作出具体判决的,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坏人,但也不会冤枉任何好人。

I. 如何做个合格的法官 中国法院网

西方法理学巨擘德沃金说过: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法官是帝国的王侯。由此可见法院在权力分支体系的重要性及法官在法治国家建设中的重要角色。法官是如此之重要,那么法官如何才能担当法治的担任,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法官?

从立法视野审视,根据现行《法官法》第九条的规定,担任法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具备中国国籍、年满23周岁、拥护中国宪法、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良好品行,身体健康和具备法律知识并具有法律实务工作经验。国籍、年龄、拥护宪法因一般正常法律人均可达到的准入门槛,因而,这只是一个前提性条件,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合格标尺。从现行法律的规定来看,一名合格的法官应当满足以下要素:具备法律知识和法律实务操作经验、良好的政治素质、优秀的道德品行。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看法是“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除了法律,法官没有别的上司。也即法律是法官唯一的上司。

结合现行法律的基准及笔者认知理解,一名合格法官应当满足以下条件:具备两种意识,三种能力,四种知识。从意识方面考察,首先是政治意识,其次是法律意识。政治意识上,法律与司法从来无法独善其身而脱离政治孤芳自赏,而是与政治存在密切勾连,因此法官必须具备较强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敏感性,在当前时代的中国语境下,具体而言就是法官必须服从党的领导,拥护宪法和社会主义道路,这也是法官法规定法官必须拥护宪法的缘由。从法律意识上看,法官必须精通法律,遵守法律。法官以法为业,熟悉现行法律,模范遵守法律,在法律适用上只认可法律,即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看法:法官除了法律没有别的上司,法律是其唯一的上司和指引。

从能力上判定,基于司法过程使然,法官实现定纷止争,主要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由此,法官必须具备三种能力以准确抽取案件事实,恰当匹配相应法律:首先是法官应当具有娴熟的庭审驾驭能力,不仅将司法全过程完美地向公众展示,寓意着司法公开的使命,而且庭审是查清案件事实的关键程序。其次是确立法律终局性结论的能力——包括裁判文书制作能力和调解运用能力。法官的司法过程是一个找法、择法、适法的一个法律选择、匹配程序,而裁判文书制作是一个法律适用的程序,是对案件事实进行法理性的结论终结,是一个说理的过程。法官如若无法制作一份逻辑严谨、说理透彻的裁判文书,司法的过程就无法完美终结。因而法官具备文书制作能力是合格法官的题中之义。再次,是调解能力。调解与裁判均是实现定纷止争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而非法官的终极目的地。调解与裁判并无优劣高下之分,只是根据不同的司法语境和特定的案件事实情况,扮演者不同的手段品种,在各自不同的作用域演绎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和使命。在通过裁判无法充分实现定纷止争或效果不佳时,调解的价值便得到凸显,调解有其特殊的价值张力,能使部分案件的办结效果更佳。

从知识谱系上检读,法官需要具备以下四种知识,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引导公众确立法律帝国的边界和栅栏,指引公众有序参与社会,牵引公众求真向善唯美。一是学习逻辑。二是洞悉人性。三是体验社会。四是坚守良知。

学习逻辑。逻辑是法律和司法的生命力所系。“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非逻辑是著名法学家、美国大法官霍姆斯的著名论断。但要正确认识和理解霍姆斯的这一著名论断必须回归当时的背景与还历史的本原。在当时美国的学术界比较倾向于重视逻辑而反经验。“法律发展的唯一动力在于逻辑”一时间喧嚣尘上,在这个大背景下霍姆斯勇敢地站出来批判法律的过度逻辑化、形式化而重视司法的经验是面对法律应有的科学态度。“法律不是逻辑就是经验”的判断是对法律的简单对立与机械分割。法律首先是逻辑的,才是经验的。逻辑是对司法经验的一种整合、抽象、萃取与提炼,经验是对司法逻辑的一种发展、延伸、展开与生命力的赋予。在汉语法学的语境系统应当注重对司法经验的梳理与传承,对本土司法历史的梳理,对本土司法智慧的回归。经验通过萃取、整合,依然是逻辑的。法律的生命需要经验张力的具体展开,更需要逻辑的理性支撑。法律关乎逻辑,司法不追求逻辑的严谨与缜密,法官的裁判必然饱受诟病,因而法官必须具备逻辑知识,充分运用逻辑演绎裁判的过程,让公众知晓裁判的过程和理由,方能树立司法的权威与威严。

洞悉人性。西方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因而人性是有弱点的。很多案件的纷争都是有人性弱点的暴露和扩张所致,才致使人情冷暖、利益纠葛与恩怨情仇。人性是有弱点的,既然我们承认人性这一偏颇,那么法官身上也同样不例外。因此,法官承认和洞悉人性不仅有助于司法裁判,亦能时刻警醒自我。当前外界对法官的各种诱惑不断,法官不可能具有哲学王或圣人的那种无所不惑、无所不侵的本领,同样具有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渴求。他们需要养家糊口、聊以生计,渴望幸福和美好的生活!因此,他们不可能无比坚强,也不可能拒绝一切,更不可能完全不受任何诱惑。有时迫于生活压力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会作出一些迎合世俗的行为。如果法官把审判工作作为解决个人问题和养家糊口的一项工作,那么在利益和人情的驱动下,法官往往容易作出一些有悖于法律和个人良心的行为,以满足个性的需求和物质的需要。因此,法官必须具备洞悉人性的知识,知晓人性,承认人性的多元复杂,客观面对人性的弱点,更有助于案件事实的查明,方能心如止水,直击人性弱点,公允裁判。

体验社会。如若是医院是治疗人的疾病,那么法院则是法律的医院、社会的医院,修复破损的社会关系,诊治社会的疾病。而法官则是“法律医院”、“社会医院”的医生。法官要诊治社会,虽然是通过法律予以诊疗、修复,但因为对象是社会,则必然要了解社会、体验社会。社会不仅纷繁复杂,而且多元中蕴育择地方性和局域性。按照吉尔茨的观点,任何法律都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因此,法律也是融入当地社会的一种地方性知识,渗透了文化的基因与历史的血液,将当地的民俗、习惯整合、上升到规范性层面。因此,法官要开具诊治处方则必须对社会有所了解和体验,尤其是当地的公序良俗、民间习惯及所在地方的市情、省情、国情,才能把握社情民意,做到接地气,对症下药,脚踏实地,经得起社会和历史的经验。

坚守良知。朝鲜族有句谚语,不要让你的能力超越自己的品格与良知。良知,指的是天赋的道德善性和认识能力。《孟子·尽心上》有言:“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为心之本体,“我”之主宰,一切意识和德行皆出于此。明朝哲学家王守仁据此提出“致良知说”,作为道德修养方法。司法良知则是法官作为司法主体时所具有的法律职业良知,其建立在对世俗人情的深刻把握和对人性深入洞察的基础之上,是基于对法律规则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自身法律生活反思所形成的一种对善恶正误的理性判断,体现出法官的司法理念、正义追求、职业道德、责任担当及人文情怀等内心意志。一厘米主权是是德国亨里奇案确立的执法标准,也是司法良知视域规制下的最高执法标准。没有法律规则,法官当如何裁判,法官显然无理由拒绝裁判,这就是良知的价值所在。法官可以运用司法良知作出择断。不仅如此,法官在面对恶法、无法的混沌世界,还应当坚守司法良知,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义务,尊崇自己的内心良知,作出合乎常识、常理、常情的裁决,让司法的过程求真向善唯美,让裁判的结果融入法、理、情,让公众感知司法的温情。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人民法院

热点内容
婚姻法那条最不合理 发布:2025-02-02 09:08:55 浏览:272
违反行政法规导致合同无效 发布:2025-02-02 09:08:22 浏览:482
广州市天河法院 发布:2025-02-02 08:55:03 浏览:363
工资随意更改劳动法怎么办 发布:2025-02-02 08:06:44 浏览:595
模范法官胡国运的妻子 发布:2025-02-02 07:59:34 浏览:234
贵阳有名离婚律师 发布:2025-02-02 07:43:16 浏览:515
有关禁毒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2-02 07:28:50 浏览:350
香港律师资格考试 发布:2025-02-02 06:53:18 浏览:335
新民事诉讼法涉外基层法院 发布:2025-02-02 06:45:22 浏览:789
港府司法复核 发布:2025-02-02 06:25:04 浏览: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