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明光市人民法院

明光市人民法院

发布时间: 2022-06-03 18:01:37

① 请问安徽滁州明光市的朋友,明光法院怎么样

到明光汽车站打的5元就到了,明光最有名的就是酒了,老明光1980不错的。可以喝两杯!
宁洛高速和京沪铁路都经过明光,住宿就嘉山宾馆。

② 法律上侮辱人格的定义是什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2)明光市人民法院扩展阅读

案例:

近日,明光市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了一件辱骂他人引发的赔偿纠纷案。

原来,当地居民小玲怀疑丈夫在外可能与他人有染,通过多方打听和观察,将怀疑对象放在同住一街道上的李某身上。

去年8月的一天,小玲和妹妹路遇李某,怒火中烧的小玲当即质问对方,李某予以否认,小玲和妹妹便对其进行辱骂和厮打。李某气不过,跑到小玲家中喝下农药,后经抢救脱险住院治疗。

李某出院后便起诉到法院,要求小玲赔偿其医疗等费用9000多元。经法院调解,双方达成协议,小玲给付李某赔偿款4000元。

③ 滁州张八岭属于哪个法院管辖

滁州张八岭就是属于明光市人民法院管辖。

滁州张八岭就是属于明光市人民法院管辖。

④ 张松坚的受贿案

今年56岁的张松坚曾经在滁州市南谯区和滁州市所属的明光市当过党委书记,前后达10年之久,这也是其“卖官”最为疯狂的10年。据检察机关指控,张松坚在任明光市市委书记期间,先后收受132名党政干部的贿赂款物折合人民币207万元,其中绝大多数请托都是为了个人的职务升迁和岗位调整。在来者不拒式地收受好处后,张松坚基本上都能满足请托者的意愿——乡镇、市直单位甚至市委、市政府的班子成员岗位,基本上被其“网罗俱尽”。
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张松坚在任滁州市南谯区常务副区长﹑区长﹑区委书记和明光市委书记﹑滁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在企业改制﹑干部任用﹑分配安置﹑土地转让及开发等领域中为他人谋取利益。其中﹐收受明光华亚加亚工业园董事长周某﹑明光酒业公司董事长王某等9名企业人员贿赂款208万元﹑购物卡2万元﹔收受明光市党政干部丁某等132人贿赂款204.9万元﹑购物卡2.1万元﹔收受滁州市南谯区党政干部﹑公司企业人员21人贿赂款15.6万元﹑购物卡2.98万元。
公诉机关认为﹐被告人张松坚身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周某等162人共计现金428.5万元﹑购物卡7.08万元﹐其行为已构成受贿罪。遂依法提起公诉。
2011年7月6日,经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对原滁州市人大副主任、明光市委书记张松坚,因涉嫌受贿罪,被淮南市中级法院一审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判决作出终审裁定,驳回张松坚的上诉,维持原判

受贿案列
用人权是县(市、区)委书记最为重要的一项权能,这从近年来落马的县(市、区)委书记中“卖官”几乎成为一道不变的风景就可以得到证明。张松坚也不例外,不过,他卖起官来更为张狂和触目惊心。
张松坚在滁州市南谯区和明光市当书记的10年间,正是其“卖官”最为疯狂的10年。据法院终审认定,张松坚任职于明光市期间,先后收受了132名党政干部的贿赂,贿赂所得赃款占其受贿总额的将近一半。这132名干部中,绝大多数所请托的都是为了个人的提拔升迁或者调整到好一点的岗位。在来者不拒式地收受好处后,张松坚基本上都能满足请托者的意愿——乡镇、市直机关甚至市委市政府的班子成员岗位,基本上都被其一个萝卜一个坑地安插殆尽。
丁某原是明光市泊岗乡乡长,2004年至2008年,先后6次共送给张松坚13万元后,便从乡长升任乡党委书记、明光市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副处级)。而原任泊岗乡党委书记的刘某,为得到职务上的升迁及感谢张松坚的关照,先后5次共送给张松坚5.5万元。2004年2月,在张松坚的安排下,刘某任明光市政府办公室主任。
同样是在泊岗乡,原任该乡党委副书记的马某为了感谢张松坚将其提拔为太平乡乡长,于2004年中秋节前送给张松坚5000元。2005年春节后,马某为了任乡镇党委书记,送给张松坚1万元,2006年3月,张松坚安排马某任柳巷乡党委书记。2006年上半年,为了能当上明光市副市长,马某又送给张松坚2万元,2007年初,在张松坚的关照下,马某当选为明光市副市长。就这样,送一次提拔一次,张松坚共收受马某贿赂4万元。
张松坚不仅对乡镇、市直单位的干部任职说了算,就是一些想进入政府班子的人也得看其脸色。除后来当上副市长的马某外,明光市政协原副主席郝某为了感谢张松坚帮助其当选明光市副市长,以及在工作中给予的关照,于2004年至2007年共送给张松坚3万元。
对于掌管着“个人进步”的市委书记,不仅要想办法巴结,而且万万得罪不起。时任明光市招信镇镇长的陈某,为了缓和与张松坚的紧张关系,并希望得到他的关照,不得不“忍气吞声”送给张松坚1万元。池河管理所原所长夏某也是出于这一考虑,送给张松坚2万元;后来又为了在明光市西徐码头上访事件中不受处理,夏某特地跑到张松坚住处送去1万元。
在调任明光市委书记后的5年里,张松坚批发官帽时为什么会如此明目张胆?办案人员分析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在南谯区任职期间的所作所为未被及时发现和受到查处,以至于让他越来越无所顾忌。据法院认定,1997年2月至2003年3月,张松坚先后收受南谯区19名党政干部贿赂款物近15万元。
1997年6月至2003年,时任南谯区财政局副局长的项某先后被提拔担任南谯区财政局局长、南谯区副区长等职,而项某8次共送给张松坚3.1万元。2001年初,张松坚将光某提拔为南谯区农业局局长,为了表示感谢,光某送给张松坚7000元的购物卡。1998年至2003年,原任南谯区粮食局局长的杨某为了感谢张松坚将其提拔为南谯区区长助理、南谯区副区长,6次共送给张松坚现金及购物卡1.4万元……
任两地书记,卖官10年,张松坚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监督制约,他也因此突破了官德的底线,变得更加骄狂起来。
关照了企业也养成了“唯我独尊”
在用人上大搞批发的张松坚,在管经济上也经常是“大手笔”。据法院终审认定,张松坚在明光市任职期间,仅在企业土地征用、变更、开发,购买酒厂及企业税收等方面帮助协调,就收受8家企业的9名老总的贿赂200余万元。
2004年至2007年,明光华亚加亚工业园董事长和总经理为了在土地征用、变更、开发等事宜上得到张松坚的帮助,送给他35万元。2006年至2007年,明光某酒厂老总为了感谢张松坚在其购买酒厂及协调企业税收等事情上的关照,3次共送给张松坚60万元,每次都是20万元。倪某是明光市一家消防器材厂的董事长,为了感谢张松坚在该厂改制及征用土地方面给予的关照,分4次送给张松坚60万元,最少的一次也有10万元。
明光市有一家油脂企业,该公司董事长很想让自己的企业进入明光市工业园区,为此,他将5万元现金放在茶叶盒内送给张松坚。这一招果然管用,两个月后,在张松坚的帮助下,该公司顺利进入工业园区。此后,该公司董事长为了请张松坚帮助协调公司的土地尽快得以拍卖,又送给张松坚5万元。
金某是浙江商人,在明光市成立了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为得到及感谢张松坚在其开发明光浙玉花园项目过程中给予的帮忙和关照,分5次送给张松坚26万元。
对手下的干部颐指气使,收下钱后又“体贴入微”,把能办的不能办的事都给办了;与商人老总称兄道弟,收下钱后又“鞍前马后”,服务了一方经济的同时,个人也捞得个盆钵满盈。正是在这样的玩权弄权之中,张松坚完成了独步一方、唯我独尊、说一不二的“人生嬗变”。

⑤ 这起非诉行政案件被执行人如何行使救济途径

某企业征用某乡镇土地,由于未交纳耕地占用税被该乡财税部门发出限期交纳通知书。因该企业未能按期交纳,该乡财税部门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法院受理后由行政庭进行审查,行政庭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作出准予强制执行裁定。后该乡财税部门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法院受理后,执行庭执行人员依法冻结了该企业帐户35万元。冻结帐户第二天该企业向法院执行庭提交书面异议,认为企业征用的土地为国有土地,不应交纳耕地占用税,要求法院裁定终止执行,解除冻结。对该企业的提出的异议理由应如何处理,被执行人如何行使救济途径法院存在几种不同意见。分歧
第一种意见:法院应继续执行。理由是非诉行政案件的执行依据是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经法院进行合法性审查并作出准予强制执行裁定后便可强制执行。民诉法第202条关于执行异议针对的是执行为是否合法,解决的是程序问题,而本案法院的执行行为即冻结执行措施不无不当。《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办理执行异议、复议案件若干规定(试行)》规定列举了可以提出执行异议的执行行为情形。本案当事人质疑的对象不是执行行为而是本案的执行根据即具体行政行为,故被执行人提出的异议不属民诉法第202条的规定的执行异议,法院应继续执行。
第二种意见:启动执行监督程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131条规定:上级法院发现下级法院执行的非诉讼生效法律文书有不予执行事由,应当依法作出不予执行裁定而不制作的,可以责令下级法院在指定的时限内作出裁定,必要时可直接裁定不予执行。本条旨是上级法院发现下级法院据以执行的生效法律文书有错误时,指令下级人民法院予以纠正,而下级法院执行中发现问题也可以自行纠正。为此,对该企业提出的执行异议应该启动执行监督程序,由执行机构进行执行听证,对行政机关具体行为进行审查。异议理由成立的,作出撤销原准予强制执行的裁定;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驳回被执行人异议。
第三种意见:本案当事人可以依据民诉法第202条规定提出执行异议。执行机构对当事人提出的异议进行审查,理由成立的,原裁定错误,作出新的裁定纠正,原裁定正确的,裁定驳回申请人的申请。当事人不服裁定的,可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内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复议。
第四种意见:本案应由被执行人提出要求撤销法院作出的准予强制执行的裁定的申诉,由法院负责审查申诉部门进行审查,并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处理。理由是,当事人对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裁定不服,可以通过申诉途径予以解决。申诉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不管是作为申请执行人还是被执行人对人民法院作出的非诉行政裁定不服,均可以通过申诉途径寻求救济。本案被执行人提出的异议不是针对法院作出的冻结该企业在银行的存款,而是针对申请人某乡财产所作出的限期缴纳耕地占用税通知书这个具体的行政行为。而该具体行政行为经法院行政庭审查认为合法,以法院名义作出了准予强制执行的裁定,该裁定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被执行人若通过审判监督程序,撤销了法院作出的准予强制执行的裁定,即可实现了其异议的目的,否则,执行机构应继续执行。该案不能启动执行监督程序。因为执行监督程序是上级法院发现下级法院确有错误的情况下行使的一种监督权利。下级法院如何纠正据以执行的生效法律文书的错误,也应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办理。评析
笔者同意第四种意见。理由是现行的法律及司法解释中对于非诉行政执行案件当事人的法律救济途径未作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非诉行政执行案件往往是成批量的,人民法院的审查也仅仅是书面的,只有明显违法才能裁定不许强制执行。实践中行政审判庭的审查往往比起规定的标准还要宽松,且人民法院作出的准予强制执行的裁定一经送达立即生效,所以很难避免有不正确的裁定作出。如果被执行人对人民法院作出的非诉行政执行裁定不服,而裁定确有错误的情况下,在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一是可以从广义上理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除依照行政诉讼法和本解释外,可以参照民事诉讼的有关规定)。对确有错误的准予强制执行裁定可通过审判监督庭进行审理,予以纠正。二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133条规定:上级法院在监督、指导、协调下级法院执行案件中,发现据以执行的生效法律文书确有错误,应发书面通知下给法院暂缓执行,并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处理。
综上,法院执行机构无权审查并作出撤销或变更本院生效的准予强制执行的裁定书。本案当事人是针对执行依据提出异议,不是针对执行人员的执行行为提出的异议,所以不能按照民诉法第202条的规定处理本案被执行人提出的异议。被执行人若认为本案准予强制执行裁定确有错误,可以提出执行异议,其救济途径应由法院负责审查申诉部门进行审查,并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处理。(作者单位:安徽省明光市人民法院)

⑥ 本案能否替代履行

判决生效后,因被告乙未自动履行义务,原告甲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分歧: 本案在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乙委托他人书写了致歉信,内容经法院审核符合要求后,在“××小区”商住楼售楼处附近予以张贴。但申请人甲认为该行为不可由他人替代履行,理由是行为与人身存在密切联系,被执行人叫别人替代履行,申请人的权利没有得到切实维护,也是对生效判决的不尊重,故要求被执行人本人亲自书写致歉信并张贴。评析: 笔者认为,本案的行为可以替代履行,被执行人已完成生效法律文书指定的行为,该案可以作结案处理。 第一、行为是否可以替代履行,法律并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甚至同一行为在不同情况下其可替代性也不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60条规定,被执行人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中指定的行为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履行。对于可以替代履行的行为,可以委托有关单位或他人完成,因完成上述行为发生的费用由被执行人承担。对于只能由被执行人完成的行为,经教育,被执行人仍拒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应当按照妨害执行行为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本案是“以张贴致歉信的方式”向原告甲赔礼道歉。致歉信作为一种载体如同将道歉的文字在媒体上播发或刊登,同样能达到众所周知的目的,并能在一定范围内消除影响。本案中的被执行人已经委托他人书写了致歉信并张贴在法院指定的地点,达到了判决要求为原告消除影响、恢复名誉之目的,所以该行为可以替代履行。 第三、本案判决书的主文并没有要求被告乙向原告甲当面作出赔礼道歉的行为,如果是当面道歉,则非由被执行人本人实施,具有不可替代性,如果由第三人代为履行,其效果与被执行人亲自履行有着较大差异。因此,本案致歉信的内容只要经法院审核符合要求,即可由被告委托他人代为张贴,此行为符合判决书的主文要求。(作者单位:安徽省明光市人民法院)

⑦ 请问05508777225这个号码是安徽省明光市人民法院的号码吗

归 属 地: 安徽省滁州市
运 营 商: 中国电信(固定电话)
固话区号: 0550
只能查到是滁州的电话号码,至于是不是你说的法院的电话号码,
就要你自己打电话去问了。

⑧ 江永跃:刑诉法修改后如何审查羁押必要性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有关机关应当在十日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赋予了检察机关对逮捕后羁押必要性作进一步审查的权力,其目的在于强化检察机关对羁押措施的监督、降低羁押率,保障嫌疑人的合法权利。但是对于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的启动、审查标准、方式以及权利救济等具体操作流程,并没有作详细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应当结合刑诉法修改的精神和检察工作实际,对该制度进行细化和完善,以便于具体执行。
一、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的启动
修改后的刑诉法第93条规定了羁押必要性的审查主体是检察机关,但是对于由谁来启动这个程序,修改后的刑诉法并没有加以规定。笔者认为:
(一)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可以依职权主动审查。
1、侦查羁押阶段羁押必要性审查。对侦查活动的监督是检察机关侦查监督科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所以侦查羁押阶段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应当由侦查监督科来履行。由于目前检察机关特别是某些基层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案多人少矛盾突出,对作出逮捕决定的案件全部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不太现实。但是可以在捕后侦查羁押阶段,针对特定案件,如:(1)案情重大敏感、社会关注度高案件或者未成年人、在校生犯罪案件,在审查逮捕阶段因为特定原因必须作出逮捕决定的;(2)具有刑事和解空间的轻伤害案件、交通肇事等过失犯罪案件,在审查逮捕时,由于被害人及其亲属情绪过于激动,无法达成刑事和解而必须作出逮捕决定。对于上述两类案件,检察机关作出逮捕决定以后,侦查监督部门应该对犯罪嫌疑人的羁押必要性予以随时跟踪监督,一旦发现有影响羁押情形发生或存在,应立即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从而更进一步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利。
2、审查起诉阶段羁押必要性审查。检察机关的审查起诉部门,应当将羁押必要性审查作为案件审查的一部分。在告知被告人权利义务时应当告知被告人有权提请检察机关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案件承办人在审查案件过程中需要对被告人适用强制措施是否正确和适当进行审查,发现不应当继续羁押的,应当及时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
3、审判阶段羁押必要性审查
现行刑事诉讼法和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都规定,人民法院可以决定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司法实践中,当刑事案件进入审判阶段后,人民法院将处于取保候审、监所居住等不在押被告人直接决定逮捕收监的案件为数不少,对此,检察机关也应当对其捕后羁押必要性予以审查。检察机关公诉部门依职权应当对刑事案件的审判活动予以监督。人民法院对被告人作出逮捕决定是审判活动的一部分。建议修订后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规定人民法院在决定逮捕被告人的同时,应当通知人民检察院的公诉部门。公诉部门接到通知后应立即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如果发现被告人没有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相关规定,应当要求人民法院变更强制措施或释放。
4、检察机关监所部门羁押必要性审查。监所检察部门是刑事诉讼监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任务是依法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实行监督。所以,监所检察部门在整个刑事诉讼阶段如发现被逮捕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患有影响继续羁押的严重疾病的、生活不能自理等不宜继续羁押的,以及在监管期间有突出表现、悔罪表现明显,不再有社会危险性的,监所检察部门应当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辩护人可以申请被动审查。
修改后的刑诉法第95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辩护人有权申请变更强制措施。为了将该条规定落到实处,办案机关应当在进入各自诉讼阶段后及时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该项权利及举证事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辩护人自宣布逮捕后,根据犯罪嫌疑人的认罪态度、积极退赃或主动赔偿损失、有悔罪表现等相关情况,有权随时申请羁押必要性审查。同时为了避免随意提请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方应当同时提供其不具有继续羁押必要性的相关事实材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根据家庭生活情况,也可以申请羁押必要性审查,如: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可以根据监管条件的加强而申请解除对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羁押;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近亲属在其被羁押期间死亡或发生其他意外,导致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成为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抚养人等。
二、羁押必要性的审查方式
为了全面准确查明羁押必要性事实,减少羁押的行政审批色彩,彰显程序正义,检察机关在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时除了依据自身的职责进行必要的调查外,还要听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意见,同时也应当听取被害人意见,特别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请被动审查的案件,检察机关甚至可以考虑启动听证程序,围绕羁押必要性,由各方充分表达意见。由于羁押必要性审查必须考量侦查、审判工作需要,并且只有侦查机关、人民法院对诉讼进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及社会危险性有充分了解,因此检察机关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还应当充分听取侦查机关和人民法院的意见。
三、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标准
羁押必要性审查其实也是逮捕必要性审查的延续,可以参照逮捕的适用条件,同时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期间的表现,结合案件事实证据和法律政策适用变化,案件证据固定及诉讼进展情况,犯罪嫌疑人犯罪性质、犯罪情节、主观恶性、悔罪表现、监护条件等情况,综合评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无继续羁押必要性。在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实供述犯罪事实,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措施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前提下,可以视为不具有继续羁押必要性。如:依法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已经羁押的期限与可能判处刑期基本相当的;未成年人犯罪、在校学生犯罪案件,在逮捕时不具备监管条件但现在已经具备的;交通肇事、轻伤害案件,逮捕时没有达成刑事和解现在已经和解并实际履行完毕的;等等。
四、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结果
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有关机关应当在十日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由此可见,在羁押必要性审查过程中,检察机关不能直接决定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只能建议逮捕措施的提请机关决定释放或变更,并对予以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情形予以监督,以体现诉讼职能和诉讼监督职能分离,利于办案部门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决定。但是该条文没有规定监督对象即有关机关的具体义务以及不履行义务时应承担的法律后果,使得检察机关的监督缺乏法律的刚性保障,笔者建议对此应当尽早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对具体操作问题进行明确。
五、羁押必要性审查结果的救济
任何一种法律权利如果缺少救济就形同虚设。羁押措施是直接限制或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它使得一个在法律上处于无罪地位的公民丧失或者基本丧失了从事正常社会活动的必要条件。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虽然直指司法实践中存在超期羁押顽症和不必要关押问题,目的在于对逮捕的合法性和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其根本目的是在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防止公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侵害。为了使“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新刑诉法的任务等到实现,笔者认为应当建立羁押必要性说理制度。无论是继续羁押还是解除羁押,都应当将理由和依据对当事人双方进行必要的解释,特别是不能忽视被害人权益的保护,从而提升检察机关执法行为的公信力。检察机关与有关机关之间也应当建立说理制度,检察机关经审查认为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需要继续羁押,在建议有关机关予以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的同时应当附书面说明理由;如果有关机关不同意检察机关建议的,也应当向检察机关书面说明理由,检察机关经审查认为理由成立的,如果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辩护人申请审查的,检察机关予以告知。检察机关经审查理由不成立的,可以通知有关机关对没有继续羁押必要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予以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有关机关应当执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羁押必要性审查结果不服的,均有权向同级人民检察院申请复议,或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安徽省明光市检察院 副检察长 江永跃

热点内容
婚姻法那条最不合理 发布:2025-02-02 09:08:55 浏览:272
违反行政法规导致合同无效 发布:2025-02-02 09:08:22 浏览:482
广州市天河法院 发布:2025-02-02 08:55:03 浏览:363
工资随意更改劳动法怎么办 发布:2025-02-02 08:06:44 浏览:595
模范法官胡国运的妻子 发布:2025-02-02 07:59:34 浏览:234
贵阳有名离婚律师 发布:2025-02-02 07:43:16 浏览:515
有关禁毒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2-02 07:28:50 浏览:350
香港律师资格考试 发布:2025-02-02 06:53:18 浏览:335
新民事诉讼法涉外基层法院 发布:2025-02-02 06:45:22 浏览:789
港府司法复核 发布:2025-02-02 06:25:04 浏览: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