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来源
㈠ 法官必须引用法律条文吗如果不是,那法官可以引用的来源有哪些
民事判决书法律依据的引用渊源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四种。
㈡ 法官为什么要带假发
假发、法袍这样的服饰营造的气氛是凸显了法官这种角色的极端重要性,这种职位的极端重要性。法官戴的假发属于官职式假发,表示自己的官职,它要营造的气氛是生怕你看不出来这是假发。
所以这种假发戴上去以后给人一种特别"非人化"的感觉,也就是说,戴上假发的人看上去就不是个人了,它体现了要把法官当作非人非神的、半人半神的思想。
起源于18世纪的马尾假发和长袍服饰,一直以来都是英国司法系统的象征。现在只有英国和少数几个国家的法院系统保持这种习惯。
历史记载,律师的黑袍最早可以追溯到1685年,当时是悼念查理二世驾崩所穿的丧服。
假发的使用始于18世纪初,那时戴假发是欧洲社会的时髦装束,只有达官显贵、王公贵族和法官律师等有身份的上流人物才能戴假发,从此逐渐形成了风气。
(2)法官来源扩展阅读:
司法假发是指律师、法官佩戴的假发。在某种程度上,司法假发是法律的象征。在十七世纪以前,英国的律师是不用戴假发的。司法假发发展至21世纪已有300多年历史。
英国规定:2008年10月2日起,除了审理刑事诉讼案件的法官之外,全国大多数法官和律师在法庭上可以不再佩戴假发。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假发在英国、中国香港还是保留这一习惯。因为假发象征着权威。
21世纪,假发不再时髦,却成了法律人遵循传统的守旧形象。人们习惯性的将假发与地位、身份乃至正义联系起来。
而英国法律界还有一种说法:假发戴得越久,越老越脏,颜色越深,说明你吃法律饭入行的时间越长,而在司法界,资历和年龄可是个宝。从某个意义上,头龄越老的假发也就成为律师们招揽生意的百年老字号了,而法官的老古董假发则是富有审判经验的招牌。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司法假发
㈢ 法院工资的来源
法院职工属于公务员,他们的工资由当地政府发放。工资由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回资答和工龄工资四个部分组成,分别体现工资的不同职能,其中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是工资构成的主体。
根据《法官法》和《检察官法》的相关规定,我国现行法官、检察官职务序列均为十二级。最高法院长为首席大法官,二至十二级法官为大法官、高级法官、法官。最高检检察长为首席大检察官,二至十二级为大检察官、高级检察官、检察官。检察官、法官等级确定,以所任职务、德才表现、业务水平、检察工作实绩和工作年限为依据。
(3)法官来源扩展阅读
根据《公务员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公务员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这一规定奠定了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基本框架,为今后改革和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而不少法院法官年审结案件的数量最高的达到七八百件,一般法官年审结案件数量也在三四百件,近乎一天一件。虽然近两年法院系统招收了大量新人,但是新生力量目前还无法分担日益艰巨的审判压力。
据北青报记者所知,过去法官到了年底才加班结案,而如今几乎全年都在加班,张贴在法院公告栏里的法官加班表,密密麻麻写满了每名法官加班的天数和时间。
㈣ 法庭座次的问题 由来
法庭上怎样排座次
法庭有两个空间。一个是现实空间,即在一定的房屋内(特殊情况下是露天的),有特定的物的设置以及不同的人扮演不同角色;另一个是虚拟空间,它是在现实空间之上,由法律程序的展开,控辩活动的推进以及法官对案件实体的心证形成等要素和线索构成,即所谓“法的空间”。虚拟空间系观念的构成物,它以现实空间为基础,又与现实空间具有一定的“同构性”。刑诉法学者研究庭审,包括研究程序的展开、追诉和对案件实体心证的形成方式及原因,这是对虚拟空间的探索和构筑。而对于法庭现实空间的研究则往往被这些程序法学者所忽略。
法庭空间的一般特性可以称其为庄严性。这种庄严性表现在法庭建筑的庄严肃穆,法庭设置的秩序明确以及法庭器具的意蕴严肃。再配以仪式化的活动,使国家审判权威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体现。法庭空间设置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各诉讼角色的位置与相对关系,其设置和安排的方式被司法的理念和制度所决定,另一方面又反过来以其文化和心理的作用对程序进行甚至审判的结局产生某种影响。总的看来,在法庭空间设置上,反映现代民主和诉讼合理化观念的设置方式是法官居中同时其位置高于诉讼两造,以示相对于两造的“居于其间、踞于其上”,即审判中心和审判至上。控辩双方相对设置,体现出平等观念。而证人位置则要考虑便于各方观察和审查等技术性问题。大致说来能兼顾价值和技术的法庭设置方式较为合理。
然而,反映不同法律体系的不同理念,法庭布局和设置可能出现差别。其中有三个问题较为突出:
第一个问题,法官位置该不该高出一截。从各国的情况看,法官席的奠基普遍高于其他席位。这种设置有两重意义:一是体现法庭尊严,象征法官在法庭上的崇高地位;二是从上面可以居高临下,观察整个法庭内各种发生的情况,便于法官把握法庭实施诉讼指挥。但在法官及法院在社会和司法体制中的地位有争议时,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法庭设置方式也可能发生争议。如1996年3月我国修改刑诉法后,就法庭设置中法官席是否应高于检察官和辩护人席,就有不同意见并引起争议,后来有关机关出来协调,确认法官席高一些是必要的,并发文确定。
第二个问题,检察官的位置设在何处。指检察官应不应当与辩护律师平起平坐。在欧洲大陆,某种国家主义和职权主义的理念使检察官的法庭位置可能高于辩护律师。在改革前的波兰,法庭的一端是一个高约两英尺的讲台(与欧洲大陆各国相似),在讲台上有一张长方形的大桌,在桌后面坐着参加庭审的法官们,在桌的右端坐着书记员,检察官则坐在桌子的左端。讲坛前的地面右侧有一张长凳是被告坐席,辩护律师坐在他前面,以便能自由交谈。在左侧有两张长凳,一张给私人控诉者或民事原告,另一张给他们的律师。证人席位于审判席的前面。在德国和法国,检察官与辩护方在审判庭上也是有区别的。例如中国刑诉法学者代表团1993年11、12月访问法国、德国,所见德国布兰登堡州中级法院法庭以及法国重罪法庭布局,检察官均是坐在法官一侧,而不是与辩护律师在庭下相对而坐。法国、德国检察官坐在法官一侧,显示其为官方“护法人”的身分,表现了某种职权主义的理念。
在意大利,过去检察官作为司法官员,和审判官一起坐在台上,律师坐在台下。1988年意大利新刑诉法出台,新法改变了过去的法官职权主义诉讼形式而向当事人主义靠拢,检察官位置下移,与律师相对。
第三个问题:被告人应当坐在哪里。这主要是指,被告人是作为诉讼两造之一,即辩护方的实质主体,与辩护人坐在一起,还是与辩护律师分离,作为受审的对象单独设席。
在对抗制诉讼中,被告人与辩护人坐在一起,一方面是体现与控诉方至少在形式上是处于平等的地位,另一方面也便于被告人与辩护人之间的沟通,以有利其辩护。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借鉴对抗体制改革司法制度,但被告人与苏联时期一样,仍须坐在周围有法警监视的“被告人席”上,这使得辩护律师几乎不可能与其委托人进行有效地抗辩协商,因而有学者评价改革不彻底。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被告人作为受审对象面对法官,他与检察官和自己的辩护律师保持同样的距离,同样也是检察官和辩护律师的调查对象。这种设置与我国刑事诉讼中被告不享有沉默权,他作为证据来源需要回答法庭提问因而不完全具备主体地位有关。因此,应当说我国刑事审判中的法庭设置只有检察官与辩护律师的形式平等而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控辩双方的平等。如果下一步我国设置被告人有权保持沉默的制度,现行法庭布局也许应当改变。
㈤ 法官终身责任制的起源
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早在1995年的《法官法》中就可以找到依内据,2001年修订后的《法官法》规定,对于玩忽职容守造成错案的,应当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之后的《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也将错案列入违反办案纪律的情形。自治区高院也出台《关于违法及差错审判执行责任追究办法》,确立了由审判委员会研究确定是否错案、责任追究制度。
(5)法官来源扩展阅读
意义:
“谁办案谁负责”最终要落实于审判工作、司法工作的每个环节,但要想让其切实发挥作用,显然不是一两条规定就能够解决的,还需要有良好的、科学的制度设计。令人欣慰的是,四中全会决定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设计。
法官责任制度制定和出台的目的不是惩罚,是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件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所以,还要有相应的机制保障维护公平正义的法官。
如果没有科学的遴选机制,业务精通、公平正直的法官就不能走上审判台;如果审判中不能去除行政指挥的阴影,法官还要服从领导意志;如果法官的职业保障不能落实,那么由审判者负责终将是一句口号。
㈥ 法院为什么要大量增加审判辅助人员
为了健全法官助理、书记员、执行员等审判辅助人员管理制度。科学确定法官与审判辅助人员的数量比例,建立审判辅助人员的正常增补机制,切实减轻法官事务性工作负担。拓宽审判辅助人员的来源渠道,探索以购买社会化服务的方式,优化审判辅助人员结构。
该意见不仅指明了法院人员分类管理制度的改革方向,而且明确了审判辅助人员来源渠道、来源方式的改革思路。“周强指出,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司法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试点有序推进,谁办案谁负责的新型审判权力运行机制初步形成,法官办案积极性责任心增强,办案质效提升,改革成效逐步显现。
要进一步坚定信心,全面推进司法责任制及相关改革。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跟踪问效,狠抓工作落实,确保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务精准落地,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要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院,狠抓队伍建设,以良好的纪律作风和公正高效的审判切实体现改革成果。周强强调,要全面推进司法责任制及相关改革,最大限度激发改革内生动力。
要按照全国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部署,抓紧全面推开司法责任制改革,确保改革政策落实到位、改革红利释放充分、改革效果明显提升。
要推动司法责任制正确实施,坚持问责与免责相结合,保护法官办案积极性,要正确处理放权与监督的关系,确保放权不放任、监督不缺位。
(6)法官来源扩展阅读:
《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2014-2018)》(简称“四五改革纲要”),
六、推进法院人员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判权力运行体系,必须坚持以审判为中心、以法官为重心,全面推进法院人员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努力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到2017年底,初步建立分类科学、分工明确、结构合理和符合司法职业特点的法院人员管理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
㈦ 法官锤的由来是什么
法官锤是由古时的惊堂木变化而来。
㈧ 法庭上法官的锤子的由来
相传是由我国古代的惊堂木演变而来的,但难以考证。欧洲国家的法官早已在法庭上使用法槌;电视剧《台湾1895》里面,日本官员开会的时候也会敲小木槌以示肃静。
㈨ 如何报考法官
一、报考程序
程序方面:我们考虑公开选任法官可以不必参加统一公专务员考试,但是要参加由国家属公务员管理部门和人民法院共同组织的专门考试,由于通过司法考试的人数有限,考试的报名、开考、面试比例可以适当降低,尤其是基层人民法院应当在政策上有所倾斜,年龄可以根据法官职务的需要适当放宽;
二、报名条件
报名条件: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必须具备法官法规定的条件,同时,还要根据不同法院法官的具体条件,具备一定年限的法律工作经历,比如:选任最高人民法院的审判员,大学本科毕业的,至少需要有10年以上的法律工作经历。
三、考生来源
法官的来源有三种:一是社会上符合法官任职条件的优秀法律人才;二是上级法院可以从下级法院优秀法官中选任;三是本院符合法官任职条件的法官助理或其他优秀工作人员。这三种来源在遴选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变数。法官的来源要根据外界条件的变化和法制发展的程度来适当调整他们之间的比例和主次位置。
㈩ 有谁知道香港法官帽的由来
最早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也就是巴洛克时期.最早是一种宫廷礼仪带假发的风习内
最早这种风习起容源于秃子路易13,接着路易14也在1670年后开始使用假发,并成为宫廷礼仪的一种象征.后来这种风习从欧洲一直传到美州新大陆.当时的假发形状都是要精心设计的.在法国大革命后才消失.
在英国,即使今天,审判员,法官在开庭的时候,还保留这种传统,但以白色的卷型帽代替(有些还继续用银色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