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4法院
㈠ 美国历史, 马伯里诉 麦迪逊 案 。
此案发生于1801年。起因是当时的美国总统亚当斯在其任期的最后一天午夜,突击任命了42位治安法官,但其中16人的任命状未能及时送达;继任的总统杰弗逊让国务卿麦迪逊将这16份委任状统统扔掉。其中,一位因此而没能当上法官的人叫做马伯里,由此提起了对麦迪逊的诉讼。审理该案的法官马歇尔,运用高超的法律技巧和智慧,判决该案中所援引的《1789年司法条例》第13款因违宪而被无效,从而解决了此案,并从此确立了美国最高法院有权解释宪法、裁定政府行为和国会立法行为是否违宪的制度,对美国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党派斗争
1800年美国总统选举是美国宪政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其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远远超过了二百年之后戈尔与布什之间的选举大战。在这次总统选举中,由于联邦党人内讧突起,亚当斯总统败给了民主共和党候选人杰弗逊。在同时举行的国会选举中联邦党也是一败涂地。这样,联邦党不但失去了总统的宝座,同时也失去了国会的控制权。在此背景下,美国的宪政体制第一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国家最高权力能否根据宪法程序以非暴力的形式在不同党派之间和平交接,关系到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的生死存亡。还好,大权在握的联邦党人以国家利益为重,没有舞刀弄枪、拒绝交权,而是采取了“合法斗争”的手段。他们利用宪法赋予总统的任命联邦法官的权力,极力争取控制不受选举直接影响的联邦司法部门,借以维持联邦党人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以求卷土重来。
1801年1月20日,亚当斯总统任命国务卿约翰·马歇尔出任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参议院批准后,马歇尔于2月4日正式到职赴任,但他仍然代理国务卿职务,只是不领国务卿的薪俸。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801年3月3日亚当斯总统任期届满为止。接着,趁新总统上台和新国会召开之前,国会中的联邦党人于1801年2月13日通过了《1801年司法条例》(“the Judiciary act of 1801”),该条例将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法定人数从六名减为五名,以防止出现判决僵持的局面。但实际上,由于这项规定将从任何一位现职大法官退休或病故后才开始正式生效,所以其目的之一显然是想减少杰弗逊总统提名民主共和党人出任大法官的机会。同时,它还将联邦巡回法院由根据《1789年司法条例》(“the Judiciary act of 1789”)规定的三个增至六个,由此增加了16个联邦巡回法官的职位。这样,即将下台的“跛鸭总统”亚当斯在卸任之前可以借机安排更多的联邦党人进入联邦司法部门。两个星期之后,联邦党人控制的国会又通过了《哥伦比亚特区组织法》(“the Organic act for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正式建立首都华盛顿特区市,并授权亚当斯总统任命特区内42名治安法官(Justice of the peace),任期5年。1801年3月2日,亚当斯总统提名清一色的联邦党人出任治安法官,威廉·马伯里身列任命名单之中。第二天,即亚当斯总统卸任的当天(1801年3月3日)夜里,即将换届的参议院匆匆忙忙地批准了对42位治安法官的任命。后人把这批法官挖苦为午夜法官(midnight judges又译星夜法官)。
2告上法院
按照规定,所有治安法官的委任状应由总统签署、国务院盖印之后送出才能正式生效。当时正是新旧总统交接之际,约翰·马歇尔一面要向新国务卿交接,一面又要准备以首席大法官的身份主持新总统的宣誓就职仪式,忙得一塌糊涂、晕头转向,结果因疏忽和忙乱,竟然还有十七份委任令在马歇尔卸任之前没能及时发送出去(马歇尔在给其弟的信中承认:“我担心种种责怪将会归咎于我”,“由于极度忙乱和瓦格纳先生[马歇尔在国务院的助手]不在”致使已经签字和盖章的法官委任状未能及时送出),而马伯里恰好身列这拨倒霉蛋之中。
对于联邦党人在权力交接前夜大搞以党划线、“突击提干”的损招儿,新上任的民主共和党总统杰弗逊早已深感不满。当听说有一些联邦党人法官委任状滞留在国务院之后,他立刻命令新任国务卿詹姆斯·麦迪逊扣押了这批委任状,并示意麦迪逊将它们“如同办公室的废纸、垃圾一样处理掉”。
接着,针对联邦党人国会在换届前夜的立法,民主共和党人控制的新国会针锋相对,以牙还牙,于1802年3月8日通过了《1802年司法条例》(judiciary act of 1802),废除了《1801年司法条例》中增设联邦巡回法院的规定,砸了16位新任联邦法官的饭碗。
不过,新国会并没有撤销任命42名治安法官的《哥伦比亚特区组织法》。为了防止联邦党人控制的最高法院挑战新国会通过的法案,国会采取重新安排最高法院开庭日期的办法,改一年两次开庭为一次开庭,使最高法院从1801年12月到1803年2月期间暂时关闭,时间长达14个月之久。当最高法院再次开庭时,已经是1803年2月了。
马伯里虽然家财万贯,但对治安法官这个七品芝麻官却情有独钟,就这样不明不白地丢失了法官职位,他觉得实在是太冤,非要讨个说法不可。于是,马伯里拉上另外三位同病相怜的难兄难弟,聘请曾任亚当斯总统内阁总检察长(attorney general,总检察长现在一般译为司法部长。这个职位虽然是1789年建立的,但当时只是一个非全职的内阁职位,直到威廉·怀特任职期间才成为全职位置——即使这样他仍然是光杆儿司令一个,因为司法部[Justice department]要到1870年才建立,只有到这时才可以称司法部长)的查尔斯·李(Charles Lee)为律师,一张状纸把国务卿麦迪逊告到了最高法院。他们要求最高法院下达执行令(原文为拉丁文writ of mandamus,也译训令状,在英美普通法中指有管辖权的法官对下级法院、政府官员、机构、法人或个人下达的要求其履行法定职责行为的命令),命令麦迪逊按法律程序交出委任状,以便自己能走马上任。控方律师起诉的根据源自《1789年司法条例》(the judiciary act of 1789)第13款d条中的规定:联邦最高法院在法律原则和惯例保证的案件中,有权向任何在合众国的权威下被任命的法庭或公职官员(persons holding office)下达执行令状。
麦迪逊一看对手来头不小,便来了个兵来将挡、旗鼓相当,请杰弗逊总统内阁总检察长莱维·林肯(Levi Lincoln)出任自己的辩护律师。这位林肯先生真不愧是现职总检察长,办案派头十足,接了案子以后竟然连法院都懒得去,只是写了一份书面争辩送交最高法院,声称马伯里诉麦迪逊(Marbury v. Madison)案是一个涉及党派权力斗争的政治问题,跟法律压根儿就不沾边,最高法院管不着这种根本就扯不清楚的党派斗争。
接到控方律师的起诉状和辩方律师寄来的书面争辩后,马歇尔大法官以最高法院的名义致函国务卿麦迪逊,要求他解释扣押委任状的原因。谁料想,麦迪逊对马歇尔的信函根本就不予理睬。在当时的法律和历史环境下,麦迪逊这种目中无人、无法无天的行为是件稀松平常的事,因为联邦最高法院当时实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司法机构。制宪先贤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曾评论说:“司法部门既无军权,又无财权,不能支配社会力量与财富,不能采取任何主动行动”,是“分立的三权中最弱的一个”。1789年生效的美国宪法虽然规定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和制衡的格局,但这部宪法以及后来增添的宪法修正案,对于宪法最终解释权的归属问题从未做出任何明确规定。这部宪法没有赋予最高法院向最高行政当局和国家立法机构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特权,更别提强令总统、国务卿以及国会服从最高法院的判决了。
从宪政理论角度看,按照欧洲思想家洛克(John Locke)、孟德斯鸠(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 Moutedquieu)、卢梭关于限权政府、分权制衡、主权在民的宪法和制度设计原则,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的职能和权限应当严格区分,相互独立,彼此之间“井水不犯河水”。另外,在分立的三权之中,如果一定要判定哪一权处于更优越的地位,那显然应是拥有民意基础的立法权,无论如何也轮不到非民选的司法部门占据至高无上、一锤定音的权威地位。
这样,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实际上使马歇尔大法官陷入了一种左右为难、必输无疑的两难困境。他当然可以正式签发一项执行令,命令麦迪逊按照法律程序发出委任状。但麦迪逊有总统兼美军总司令杰弗逊撑腰,他完全可能对最高法院下达的执行令置若罔闻。既无钱又无剑的最高法院若向麦迪逊国务卿强行发号施令却又被置之不理,只会让世人笑掉大牙,进一步削弱最高法院的司法权威。可是,如果马歇尔拒绝马伯里合理的诉讼要求,那就等于主动认输,承认最高法院缺乏权威,无法挑战行政部门高官目无法纪的举动,不仅愧对同一阵营中的联邦党人战友,而且使最高法院颜面扫地。
审,还是不审,成为一个令马歇尔极为头疼的大难题。经过半个多月的苦思冥想,他终于琢磨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绝妙判决,令后人拍案称奇,赞不绝口。马歇尔的判决既表现出司法部门的独有权威,又避免与行政当局和国会迎头相撞、直接冲突,为确立司法审查(Judicial review)这个分权与制衡体制中的重要权力奠定了基石。
3审查原则
马伯里若要从基层法院一级一级地上诉到最高法院,耗时太久,他只好撤回了起诉。
从表面上看,联邦党人马伯里没当成法官,麦迪逊国务卿也没送出扣押的法官委任令,马歇尔似乎输了这个官司。但实际上,马歇尔是此案真正的大赢家。
首先,马歇尔通过此案向国家立法机构国会宣布:不仅宪法高于一切法律,而且判定法律本身是否符合宪法这个至关重要的权力也与立法部门无关。换句话说,立法机构不得随意立法,只有最高法院才是一切与法律有关问题的最终仲裁者。
其次,马歇尔通过此案向国家最高行政部门宣布:宪法的最终解释权属于司法部门。因此,司法部门有权判定行政当局的行为和行政命令是否违宪,有权对行政当局的违宪行为和命令予以制裁。这样,虽然宪法规定任何法律都应由国会和总统决定和通过,但最高法院拥有解释法律的最终权力,有权判定法律是否违宪。而最高法院的裁决一经做出即成为终审裁决和宪法惯例,政府各部门和各州必须遵守。所以,最高法院不仅拥有了司法审查权,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拥有了“最终立法权”。美国学者梅森(Alpheus T. Mason)认为,与英国王权相比,美国最高法院不仅仅是权威的象征,而且手握实权,“它能使国会、总统、州长以及立法者俯首就范”。
马歇尔的高明之处在于,从表面上看他因为宣布《1789年司法条例》第13款因违宪而被取消的做法是对最高法院自身权限的限制,所以国会找不出任何借口与最高法院对抗,也没有任何理由弹劾最高法院大法官。另外,马歇尔虽然宣布司法部门有权判定行政当局的行为是否违宪,但他并没有向麦迪逊国务卿发出执行令,只是建议马伯里去下级法院控告麦迪逊。这样,行政当局同样找不出任何借口与最高法院过不去,也根本无法挑战马歇尔大法官的裁决。实际上,杰弗逊等民主共和党人已经有所准备,即便是最高法院下了执行令他们也不会执行。但马歇尔在为马伯里正名争气的同时,避开了民主共和党人所设的陷阱,把判决转向法律与宪法孰重孰轻这一根本性问题。
美国的法律体系是成文法与案例法的结合,既然立法和行政部门无法推翻最高法院对马伯里案的判决,那么,按照英美普通法系遵循先例(stare decisis)的原则,此判决将作为宪法惯例被后人永远引用。据统计,在最高法院以后的判决中,马伯里案高居被引用的案例之首,达数百次之多。
根据这一经典案例逐渐确立的联邦法院司法审查权包括相当丰富的内容:第一,联邦法院是联邦立法和行政部门立法和行为合宪性的最终裁定者;第二,联邦法院是州立法机关和行政部门立法和行为合宪性的最终裁定者;第三,联邦法院,特别是联邦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州法院的刑事与民事程序法规,以确定这些程序法规是否符合联邦宪法的要求。
通过对马伯里案的裁决,马歇尔一方面加强了联邦司法部门与其他两个政府部门相抗衡的地位,使司法部门开始与立法和行政两部门鼎足而立,另一方面增强了联邦最高法院作为一个政府机构的威望与声誉,使最高法院成为宪法的最终解释者。一百多年之后,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卡多佐(Benjamin N. Cardozo)赞叹道:“马歇尔在美国宪法上深深地烙下了他的思想印记。我们的宪法性法律之所以具有今天的形式,就是因为马歇尔在它尚有弹性和可塑性之时以自己强烈的信念之烈焰锻炼了它。”马歇尔传记的作者史密斯(Jean E. Smith)赞扬说:“如果说乔治·华盛顿创建了美国,约翰·马歇尔则确定了美国的制度。”
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收场后,杰弗逊总统极为恼火。在杰弗逊看来,行政、立法与司法部门之间应当是一种三权分立、平起平坐的关系,凭啥司法部门要凭借司法审查权高人一等呢?杰弗逊认为:“宪法没有赋予法官替执法部门决策的权力,就像执法部门无权为法官作决定一样。在各自负责的领域,两个机构彼此平等独立”。“宪法欲使政府各协作部门之间相互制衡。但是,如果授权法官决定法律是否违反宪法,使法官不仅在司法部门的地盘自行其是,而且还在立法和执法部门的行动范围独断专行,那将使司法部门成为一个专制暴虐的机构”。
杰弗逊总统的担忧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政治现实的考虑。如果联邦党人控制下的最高法院一而再、再而三地利用司法审查权推翻民主共和党国会制定通过的重要法律,那么,美国的分权制衡体制就会因党派斗争而陷入瘫痪。即使国会能够启动宪法程序弹劾最高法院大法官,但结果将是彻底削弱最高法院的政治地位和司法权威。无论发生何种情况,一场宪法危机似乎已在劫难逃。
然而,政治的奥秘在于妥协。尽管杰弗逊总统忧心忡忡,但出乎意外的是,在马歇尔大法官领导之下,联邦最高法院自我约束,见好就收,并没有单纯从党派利益出发利用司法审查权与杰弗逊总统和民主共和党人死拼硬抗,频繁地否决新国会的立法,使最高法院成为“专制暴虐的机构”。1803年3月2日,即马伯里案结束六天之后,在审理Stuart v. Laird案时,联邦党人控制下的最高法院妥协退让,承认了《1802年司法条例》的合宪性。更为重要的是,在马伯里案之后的30余年中,马歇尔法院再也没动用过司法审查权。而杰弗逊在8年任期内也表现出大局为重和超越党派分歧的宪政精神,保留了联邦党人在加强联邦权威方面的主要建树。
一些美国宪法学者认为,马歇尔对马伯里案的绝妙判决实际上只是当时党派斗争的产物,它在当年并未产生任何实际法律效力,其作用只是为司法机构今后审查国会立法的合宪性奠定了基础。此外,这个判决也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自相矛盾之处,因为马歇尔断案的法律根据是最高法院对此案没有初审权,既然如此,他根本就不应做出任何判决,而是应当依法把案子打回到有管辖权的联邦地方法院。可是,马歇尔大法官并没有这样做,他一方面根据《1789年司法条例》第13款接受此案,另一方面又以它与宪法冲突为由宣布它违宪。不过,马歇尔似乎可以辩解说他接受此案时并不知道无权审理,无权审理只是后来在审理过程中获得的一个新认识。还有,马歇尔是这个案子缘起的当事人之一,理应回避,但他却没有这样做。(美国在立宪建国之初法律法规很不完善,比如,1801年2月4日至1801年3月3日期间,马歇尔作为地位仅次于总统、副总统的第三号行政首脑却兼任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显然违反了分权制衡原则。相比之下,在马伯里案中马歇尔身为当事人却没回避,只不过是小事一桩。)这个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党派斗争需要的司法判决,后来却成为美国宪政历程的里程碑。
1789年生效的美国宪法一直被后人誉为人类政治制度设计的伟大典范,恩泽绵远,千古流芳。其实这种评价好像有点儿过高了。原因在于,在宪法最终解释权问题上,实际上就是在涉及三权分立与制衡这个具有美国特色的国家宪政制度,以及究竟是权大还是法大这一宪政法治的基本原则问题上,1789年宪法并无开创性建树。由于历史的局限,这部宪法没有明确规定最高法院拥有司法审查权,结果使司法在三权中处于最弱的一方,使三权分立与制衡制度形同虚设。按照这种宪法设计,缺乏权威的联邦最高法院实际上可有可无,比如在马伯里案中,国务卿麦迪逊对最高法院让他解释扣押任命公文原因的信函干脆就懒得搭理。
但在美国宪法的条款中实际上可以引申出最高法院拥有宪法解释权的原则,在美国宪法之父的理论探索中也有关于最高法院应当拥有司法审查权的论述。美国宪法第3条第2款规定,最高法院的权限之一是受理涉及宪法和联邦法律的纠纷。既然是涉及宪法的纠纷,最高法院在裁定时显然要阐明它对宪法的解释。在《联邦党人文集》第78篇,制宪先贤汉密尔顿指出:“解释法律乃是法院的正当与特有的职责,而宪法事实上是亦应被法官看作是根本大法,所以对于宪法以及立法机关制定的任何法律的解释权应属于法院。如果二者之间出现不可调和的分歧,自以效力及作用较大之法为准,亦即:宪法与法律相较,以宪法为准。”在汉密尔顿看来,立法机关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和约束,“此类限制须通过法院执行,因而法院必须有宣布违反宪法明文规定的立法为无效之权。”所以,马歇尔的判决有相当坚实的根据。
但是,马歇尔在判决书中,对于为什么非民选的最高法院却有权力宣布代表人民的国会所制定的法律违宪这个重要问题并未从宪法理论上给予令人信服的解释。然而,制度创新的基础并非尽善尽美的宪政理论或立法。在英美普通法系中,法规或制度的演变和创新主要是基于司法实践以及司法经验和惯例的积累和发展。议会立法形成的法律只是法律的一部分,大量的法律是由法院的判例构成。实际上,在立法过程中,普通法系国家的法院和法官在事实上早已占据和扮演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和角色。这种制定和解释法律的习惯和传统,对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应当指出的是,美国在殖民地时期和独立初期受英国枢密院审查北美殖民地立法的司法判例的影响,州一级的法院已出现了一些类似司法审查制度的判例。1786年Rhode Island的Trvett v. Meeden案,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案例。此案的基本情况为,Rhode Island州议会立法规定纸币为合法货币,但州最高法院法官认为该法案“不得人心并违反州宪法”(repugnant and unconstitutional),使其最终失去了法律效力。
由于英国普通法传统对北美殖民地的深厚影响,由于宪法之父的杰出思想,以及当时和后来的美国政治家们对政治规则的尊重以及善于妥协让步的特点,加上马歇尔大法官在司法实践中超乎寻常的智慧和努力,在宪政法治的历史进程中,美国最高法院逐渐成为分权制衡体制中举足轻重的关键角色,使美国政治制度真正具有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特点,使司法审查制度成为美国宪政体制有别于英、法等西方民主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而且成为美国宪政法治的基石。
二百年后的今天,在美国最高法院的院史博物馆中,唯有马歇尔大法官一人享有全身铜像的特殊待遇。在九位大法官专用餐厅的墙壁上,则并列悬挂着马伯里和麦迪逊二人的画像。
2000年的美国总统选举最后出现了最高法院大法官“选”总统的奇特局面。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戈尔(Al Gore)尽管心里一百个不服气,背后又有赢得多数普选选票的民意撑腰,但表面上也不得不表示完全尊重和服从最高法院的权威,老老实实地宣布竞选失败。
若不是当年马歇尔大法官在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中令人称奇的绝妙判决,恐怕就不会有今天最高法院至高无上的权威,戈尔和布什各自的拥护者没准儿已在白宫前面真刀真枪地开打了。
4绝妙判决
1803年2月24日,最高法官以5比0的票数(William Cushing大法官因病未参加投票)对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作出裁决。首席大法官马歇尔主持宣布了法院判决书。
马歇尔在判决中首先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申诉人马伯里是否有权利得到他所要求的委任状?第二,如果申诉人有这个权利,而且这一权利受到侵犯时,政府是否应该为他提供法律救济?第三,如果政府应该为申诉人提供法律救济,是否是该由最高法院来下达执行令,要求国务卿麦迪逊将委任状派发给马伯里?
对于第一个问题,马歇尔指出:“本院认为,委任状一经总统签署,任命即为作出;一经国务卿加盖合众国国玺,委任状即为完成”。“既然马伯里先生的委任状已由由总统签署,并且由国务卿加盖了国玺,那么,他就已经被任命了;因为创设该职位的法律赋予该官员任职5年,不受行政机关干预的权利,所以,这项任命是不可撤销的,而且赋予该官员各项法律上的权利,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马歇尔的结论是:“拒发他的委任状,在本法院看来不是法律所授权的行为,而是侵犯了所赋予的法律权利”。所以,马伯里案是一个法律问题,不是政治问题。
对于第二个问题,马歇尔的回答也是肯定的。他论证说:“每一个人受到侵害时都有权要求法律的保护,政府的一个首要责任就是提供这种保护。合众国政府被宣称为法治政府,而非人治政府。如果它的法律对于侵犯所赋予的法律权利不提供救济,它当然就不值得这个高尚的称号。”马歇尔甚至上纲上线说:“如果要除去我们国家法律制度的这个耻辱,就必须从本案的特殊性上做起”。
那么,按照这个思路和逻辑继续推论下去的话,在回答第三个问题时马歇尔似乎理所当然地就该宣布应由最高法院向国务卿麦迪逊下达强制执行令,让马伯里官复原职、走马上任。可是,马歇尔在此突然一转,他引证宪法第3条第2款说:“涉及大使、其他使节和领事以及以州为一方当事人的一切案件,最高法院具有原始管辖权(original jurisdiction)。对上述以外的所有其他案件,最高法院具有上诉管辖权。”
如果把马歇尔的上述引证换成一句通俗易懂、直截了当的大白话,那就是说,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当事人既非外国使节,也不是州政府的代表,所以最高法院对这类小民告官府的案子没有初审权。马伯里告状告错地儿了。按照宪法规定的管辖权限,马伯里应当去联邦地方法院去控告麦迪逊。如果此案最终从地方法院逐级上诉到最高法院,那时最高法院才有权开庭审理。
可是,富商马伯里高薪聘请的律师、前任联邦总检察长查尔斯·李并非不懂诉讼程序的外行,他之所以一开始就把马伯里的起诉状直接递到了联邦最高法院,依据的是国会1789年9月通过的《1789年司法条例》第13款。
针对这个问题,马歇尔解释说:《1789年司法条例》第13款是与宪法相互冲突的,因为它在规定最高法院有权向政府官员发出执行令时,实际上是扩大了宪法明文规定的最高法院司法管辖权限。如果最高法院执行《1789年司法条例》第13款,那就等于公开承认国会可以任意扩大宪法明确授予最高法院的权力。
马歇尔认为,此案的关键性问题在于“是由宪法控制任何与其不符的立法,还是立法机构可以通过一项寻常法律来改变宪法。在这两种选择之间没有中间道路。宪法或者是至高无上、不能被普通方式改变的法律,或者它与普通法律处于同一水准,可以当立法机构高兴时被改变。如果是前者,那么与宪法相互冲突的立法法案就不是法律;如果是后者,那么成文宪法就成为人们的荒谬企图,被用来限制一种本质上不可限制的权力。”话说到此,宪法的神圣性已呼之欲出。
接着,马歇尔趁热打铁抛出了最后的杀手锏。他斩钉截铁地指出:“宪法构成国家的根本法和最高的法律”,“违反宪法的法律是无效的”,“断定什么是法律显然是司法部门的职权和责任”。如果法官不承担起维护宪法的责任,就违背了立法机构所规定的就职宣誓,“规定或从事这种宣誓也同样成为犯罪。”
据此,马歇尔正式宣布:《1789年司法条例》第13款因违宪而被取消。这是美国最高法院历史上第一次宣布联邦法律违宪。
㈡ 欧洲联盟的简称、总部所在地、主要作用
【成立经过】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在欧洲共同体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欧洲共同体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其中以欧洲经济共同体最为重要。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2年7月25日生效。1957年3月25日,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条约生效,上述两个共同体正式成立。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但三个组织仍各自存在,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布鲁塞尔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生效后,欧共体未就其称谓的变更问题作出决定,但欧共体内和国际上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欧洲联盟"(简称"欧盟"),目前"欧共体"和"欧盟"两种称谓均可使用,但法律文件和对外签署协议仍需用"欧共体"。
【宗 旨】 《罗马条约》申明,各成员国"决心在欧洲各国人民之间建立愈益密切的联合基础","消除分裂欧洲的壁垒","保证它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就业条件","执行共同贸易政策","为逐步废止国际交流的限制作出贡献"。1986年2月签署的《欧洲单一文件》强调,"欧洲共同体及欧洲政治合作旨在促进欧洲团结的发展","共同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应有贡献"。"马约"则进一步指出,欧洲联盟的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
【成 员】 欧共体创始国为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后经四次扩大,丹麦、爱尔兰和英国于1973年,希腊于1981年,西班牙和葡萄牙于1986年,奥地利、芬兰、瑞典三国于1995年加入欧共体。欧盟成员国增至15个。
【总 部】 欧盟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外文地址:Rue de la Loi 200,B-1049 Brussels。电话:(00322)2957930。网址:www.europa.eu.int 。
【组织机构】 (1)欧洲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即首脑会议,负责制订一体化"总的政治指导原则",决策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由成员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及欧盟委员会主席组成,从1975年开始每半年举行一次正式会议,必要时可举行特别首脑会议。欧盟理事会(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即部长理事会,分为外长和专业部长理事会,拥有绝大部分决策和立法权。部长理事会之下,还有不同级别的协调机制。理事会主席由各成员国轮任,任期半年。顺序基本按本国文字书写的国名字母排列。2002-2004年轮任主席国的顺序为西班牙、丹麦、希腊、意大利、爱尔兰、荷兰。欧盟理事会秘书长哈维尔·索拉纳(Javier Solana,西班牙人),1999年10月8日上任,任期5年。
㈢ 指出欧洲联盟政治体制的特点
欧 洲 联 盟
“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维克多·雨果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ropean Union -- EU)是由欧洲共同体 (European communities) 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欧盟现有25个成员国和4.56亿人口(2004年1月),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意大利首都罗马市政大楼的资料图片。1957年3月25日,欧洲六国领导人在这里签署了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罗马条约》。
1946年9月,英国首相丘吉尔曾提议建立 “欧洲合众国”。1950年5月9日,当时的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1886年-1963年)代表法国政府提出建立欧洲煤钢联营。这个倡议得到了法、德、意、荷、比、卢6国的响应。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黎条约》)。1952年7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1957年3月25日,这六个国家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组建。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的《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但三个组织仍各自存在,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布鲁塞尔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1973年后,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加入欧共体,成员国扩大到12个。欧共体12国间建立起了关税同盟,统一了外贸政策和农业政策,创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并建立了统一预算和政治合作制度,逐步发展成为欧洲国家经济、政治利益的代言人。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使欧盟成员国扩大到15个。欧盟成立后,经济快速发展,1995年至2000年间经济增速达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1.9万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06万美元。欧盟的经济总量从1993年的约6.7万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近10万亿美元。
2002年 11月18日,欧盟15国外长会议决定邀请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 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10个中东欧国家入盟。2003年4月16日,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上,上述10国正式签署入盟协议。2004年5月1日,这10个国家正式成为欧盟的成员国。这是欧盟历史上的第五次扩大,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此次扩大后的欧盟成员国从目前的15个增加到25个, 总体面积扩大近74万平方公里,人口从约3.8亿增至约4.5亿,整体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约5%,从现在的9万多亿美元增加到10万多亿美元,经济总量与美国不相上下,欧盟的整体实力有所增强。>>>
2003年7月,欧盟制宪筹备委员会全体会议就欧盟的盟旗、盟歌、铭言与庆典日等问题达成了一致。根据宪法草案:欧盟的盟旗仍为现行的蓝底和12颗黄星图案,盟歌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铭言为“多元一体”,5月9日为“欧洲日 ”。
欧盟的主要出版物 有:《欧洲联盟公报》、《欧洲联盟月报》、《欧洲文献》、《欧洲新闻—对外关系》和《欧洲经济》等。
欧盟的会旗 :1986年5月29日正式悬挂,会旗为天兰色底,上面有12颗金黄色的星,表示欧洲联盟12个成员国。制作会旗的目的是表示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增强人们对欧洲联盟和欧洲同一性的印象。
欧盟的会徽:1988年1月开始使用,会徽的底呈兰色,上面12颗星围成一个圆圈,象征着欧共体12个成员国,圆圈中间为各成员国国名。
“欧元女郎”
欧盟的统一货币 为欧元 (euro) ,1999年1月1日正式启用。除英国、希腊、瑞典和丹麦外的11个国家于1998年首批成为欧元国。2000年6月,欧盟在葡萄牙北部城市费拉举行的首脑会议批准希腊加入欧元区。这次会议还决定在2003年以前组建一支5000人的联合警察部队,参与处理发生在欧洲的危机和冲突。2002年1月1日零时,欧元正式流通。
欧盟的主要组织机构有:
——欧洲理事会 (European Council),即首脑会议,由成员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及欧盟委员会主席组成;负责讨论欧洲联盟的内部建设、重要的对外关系及重大的国际问题。每年至少举行两次会议。欧洲理事会主席由各成员国轮流担任,任期半年。顺序基本按本国文字书写的国名字母排列。现任欧盟轮值主席国为奥地利,任期为2006年1月1日至6月30日。欧洲理事会是欧盟的最高权力机构,在决策过程中采取协商一致通过的原则。理事会下设总秘书处。
——欧盟理事会,即部长理事会,主席由各成员国轮流担任,任期半年。欧盟理事会的表决机制
2004年8月20日,巴罗佐(前排右五)与其他新
一届欧盟委员会委员在布鲁塞尔的欧盟经贸外交
大厦合影。新一届欧盟委员会成员由来自不同成
员国的25名代表组成,将于11月1日正式上任。
——欧盟委员会 (Commission of European Union) ,是欧洲联盟的常设机构和执行机构,负责实施欧洲联盟条约和欧盟理事会作出的决定,向理事会和欧洲议会提出报告和立法动议,处理联盟的日常事务,代表欧盟对外联系和进行贸易等方面的谈判等。在欧盟实施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范围内,只有建议权和参与权。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法律大街200号一座十字形的大厦内。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自1995年起,欧盟委员会任期为5年,设主席1人、副主席2人。该委员会由来自不同成员国的25名代表组成。现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2004年11月上任;欧盟负责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索拉纳,1999年任职。
欧盟委员会主席人选由欧盟各成员国政府征询欧洲议会意见后共同提名,欧盟委员会其他委员人选由各成员国政府共同协商提议。按此方式提名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和其他委员需一起经欧洲议会表决同意后,由欧盟成员国政府共同任命。
——欧洲议会 (European Parliament) ,是欧洲联盟的执行监督、咨询机构,在某些领域有立法职能,并有部分预算决定权,并可以三分之二多数弹劾欧盟委员会,迫其集体辞职。议会大厦设在法国斯特拉斯堡,议会秘书处设在卢森堡;自1979年起,欧洲议会议员由成员国直接普选产生,任期5年。 新一届欧洲议会选举 西班牙前内阁大臣当选欧洲议会议长
欧盟总部大楼
此外,欧盟机构还包括设在卢森堡的欧洲法院和欧洲审计院。
——欧洲法院是欧盟的仲裁机构,负责审理和裁决在执行欧盟条约和有关规定中发生的各种争执。现有15名法官和9名检察官,由成员国政府共同任命。
——欧洲审计院负责欧盟的审计和财政管理。审计院1977年成立,由12人组成。
㈣ 欧洲联盟的简称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ropean Union -- EU)是由欧洲共同体 (European communities) 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㈤ 世界有哪些国际组织
1、联合国
联合国(英语:United Nations,缩写作UN或U.N.)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实现持久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
联合国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5年,取代国际联盟以阻止战争并为各国提供对话平台。联合国下设了许多附属机构以实现其宗旨。
联合国共193个成员国,包括除梵蒂冈城国以外所有无争议的主权国是联合国会员国。在联合国遍及世界的办事处中,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通过全年举行定期会议来决定实体和行政议题。
联合国由六大主要机构组成:
联合国大会(主要的审议机构)、安理会(以决定对和平与安全的某些决议)、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以协助促进国际经济和社会的合作和发展)、秘书处(为联合国提供所需的研究、资讯和设施)、国际法院(主要的司法机构)以及联合国托管理事会(当前没有运作)。
其他重要的联合国机构还有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的行政首长是联合国秘书长。
㈥ F1术语中英文对照
【红旗】
英文为Red flag 。表示中断比赛。
【外进外出(Out In Out)】
赛车转弯的基本技巧。即从外侧进弯,然后经弯道内侧再向外侧出弯。
【脚触地】
摩托车障碍检验赛中,车手因失去平衡导致脚碰触地面。若此种情形发生在赛段以内,则会被减分。脚触地一次减1分,触地2次减2分,触地3次以上减3分。另外,翻车以及超越赛段边界、后退等则会被减去5分。
【R(弯道半径)】
英文radius的打头字母。100R指弯道的外圆半径相当于100m。
【转向不足(Under Steering)】
赛车在转弯时微微向外侧偏移的动作或特性。
【黄旗】
告知某区域出现翻车等危险状况的信号旗。该旗所指示的区域内禁止超车。
【国际摩托车队联盟(IRTA)】
MotoGP车队的国际联盟。英文全称为International road race team association 。
【室内摩托车障碍竞技检验赛(Indoor trial)】
和Stadium trial同义。通过搭建人工比赛设施使观众得以在体育场内(室内)欣赏摩托车障碍检验赛。这种比赛特别强调竞技的速度性及技巧性,有些设施可以让两辆车同时并列比赛,在欧洲具有极高的人气,现已举行多届世锦赛
【电喷装置(Injection)】
是一种取代化油器的电控式燃料喷射供给装置。英文全称为Fuel injection(略称FI)。
【后轮平衡(Wheelie)】
指前轮腾空行驶的状态。常见于公路赛及越野赛的出发或者出弯时。但是,后轮平衡的时间过长会造成时间浪费。
【腾空飞跃(Wheelie jump)】
后轮平衡行驶状态下腾空而起、攀越障碍物的特技。利用后轮触碰障碍物壁时后悬架伸缩的反弹力攀上并越过障碍物。
【雨天比赛(Wet race)】
公路赛车的决赛分“晴天比赛”和“雨天比赛”,比赛前由主办方通知。“晴天比赛”有时在天气变化导致路面状况改变时会中断。但“雨天比赛”的通知一旦下达,不会因天气变化而中断。
【热身练习(Warm up race)】
决赛当天早上进行的驾驶练习。
【连续坡路(Washboard)】
越野赛赛道中搓板状的路面。前进方向上的整个路面横向连续上下凹凸,呈起伏的波纹状。由于凹凸的间隔并不均匀,会造成赛车因过度颠簸而失去平衡。这时,等待前面车手的失误,看准时机超车反而更占优势。
【国际摩托车联合会(FIM)】
国际摩托车联合会。两轮摩托车运动的国际统辖组织。
【日本摩托运动协会(MFJ)】
(财)日本摩托车运动协会。是日本两轮摩托车运动的国内统辖组织,属文部科学省管辖。另有国内4家厂商加盟合作,共同运营。
【参赛者(entrant)】
出场者、参赛车手、参赛车队。
【红黄直条旗】
黄底镶红色条纹旗。表示前方路面受油或沙等影响容易打滑。在公路赛车比赛中常见。
【主办方(Organizer)】
赛事的主办方。
【转向过度(Over steering)】
转弯时赛车微微向内侧偏移的动作或特性。
【前倾壁(Overhang)】
障碍检验赛中的一种障碍。指下方凹陷,上方向前突出的地形。如果单是以后轮平衡的方式将前轮腾空行驶,后轮有可能受阻于下方凹陷处,从而无法越过。不过,若能以腾空飞跃的技巧一跃而起,使后轮碾过障碍突起的上方,便可成功越过。
【组委会成员(Official)】
比赛中设置的组委会的工作人员。
【裁判(Observer)】
赛段内(记分区域)给车手的行驶记分的人。监视车手行驶时单手举起,减1分(脚触地1次)时竖起一根手指并向观众示意。同样,减2分时竖起2根手指;减3分时竖起3根手指。减5分时,则摊开手掌使5根手指全部竖起。有时,也会以写有数字1~5的牌子代替手势。另外,裁判还将用秒表计算每个赛段从1分至1分30秒不等的规定比赛时间,如果选手超过了规定时间(减5分),则会鸣笛警示。
【全程未出错(All clean)】
指所有赛段均无扣分(减分为0)顺利通过。每圈顺利通过所有障碍时也称“全程未出错”,如第1圈时称“第1圈·全程未出错”。
【整流罩(Cowling)】
指遮蔽赛车的树脂外罩。其作用是调整行驶时风的流动(气流),使赛车保持最高速度,减小空气阻力,保护车手免受风压的冲击。
【复位操纵(Counter )】
也叫“逆转舵”,英文全称为“Counter steering”。转弯时后轮失去抓地力滑向外侧时,向与滑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操纵转向车把,以调节赛车的方向。
【花纹轮胎(Cut slick)】
公路赛车中,在微湿的路面上行驶时使用的轮胎。这种轮胎通过在光面轮胎上手工或者用机械开出沟槽制造而成。
【倾斜弯道(Cant)】
指弯道的倾斜。为了使赛车行驶更轻松,特意将路面设计成内侧低、外侧高,也称赛道的“内侧倾斜(bank)”。在越野赛车中,倾斜弯道的外侧被设计得很高,以减轻转弯时的离心力。这种弯道比起平坦的弯道,可以使赛车转弯的速度更快。
【变速箱(Gear box)】
英文又称Transmission,即变速器。
【外倾行驶(Camber)】
障碍穿斜坡时的技巧。为了在斜坡行驶中保持平衡,通常是将赛车向斜坡高起的一面倾斜,而车手的身体则侧向低凹的一面。这样,即使失去平衡摔倒,也比较容易倒向高起的一侧,而不会造成人车一同跌下斜坡的情形。
【资格赛(Qualify)】
决赛前的预赛。只有通过了这个预赛,才能取得决赛的出场资格。
【冷胎圈(Cool down lap)】
比赛结束后,全部赛车减速继续绕场行驶一圈。
【切断离合器】
对于带传动装置的汽车来讲就是踩下离合器,而对于摩托车来说就是指切断后轮驱动。
【未出错(Clean)】
指障碍检验赛中没有减分顺利通过赛段的意思。
【绿旗】
表示比赛畅通无阻的状态。也表示行驶开始。
【畅通路段(Clear lap)】
指前方行驶路段没有其它形成阻碍的车辆。在预赛中常用这个词来说明路面状况。
【弯道内侧顶点(clip)】
英文全称为“Clipping point”。指弯道中最接近内侧的地点,即弯道中央的折回点。
【数据搜集装置】
MotoGP的各厂商赛车上装配的专门用来搜集赛车各种数据的装置,如速度、发动机的转速、换档情况、悬架的运动量、轮胎温度、制动器的工作情况等。籍此可以得到赛车设计开发的基本数据。
【最快圈速(Course record)】
最快一圈的时间。在MotoGP比赛中只有决赛的最快时间有效,但全日本锦标赛上预赛中的最快时间也被认可。
【Gauloise】
总部在西班牙的Altadis公司出品的烟草品牌。
【制造商(Constructor)】
赛车的制造厂商。
【车队总冠军(Constructor title)】
一年间,所属选手在各项赛事中出场所获积分总和最高的车队即获得车队总冠军。
【轮胎配方(Compound)】
轮胎的橡胶材质。
【暖胎圈(Sighting lap)】
公路赛车决赛开始前一刻,所有选手都需进行一圈热身行驶,以确认赛道及赛车的状况。
【并列竞速(Side by side)】
指2台以上的赛车激烈争夺位次。
【日本公路赛车锦标赛(JSB)】
公路赛车全日本锦标赛的巅峰赛事。这个比赛允许一般的市售改装车参赛。
【 减速弯道(Chicane)】
为防止赛车速度过快,在赛道某些部位设有弯道障碍。即小的减速弯道。
【市售赛车】
市场上出售的比赛专用车。公路赛用车称为公路赛车,越野赛用车称为越野赛车。
【底盘(chassis)】
即车的框架(Frame)。
【白旗】
表示车道上有救护车或其它缓慢行驶中的车辆。
【人工障碍】
本来障碍检验赛车中的障碍应该是自然地势形成的天然障碍,而人工制造的巨岩、凹凸等则被称为人工障碍。近年来的世锦赛中,为了使比赛更具观赏性,有时也特意将最终赛段设置为人工障碍赛段。
【SUGO运动场】
位于日本宫城县仙台市郊外的国际赛车场。可举行公路赛车、越野赛车、障碍检验赛车等各类赛车比赛。是雅马哈发动机集团公司中的一员。
【Scorpa】
法国的障碍检验赛车制造商。其生产搭载雅马哈4冲程125cc、2冲程250cc发动机的障碍检验赛车。
起跑排位(Starting grid)】
决赛时赛车出发的位置,按照资格赛成绩决定。在04年的MotoGP中,起跑时1排3辆赛车,而在日本公路赛车锦标赛上1排可排列4辆赛车。资格赛中的第一名(杆位pole position)在两轮摩托赛中排在赛道的最外侧,而在四轮汽车赛中则排在赛道的最内侧。障碍检验赛的起跑位置则是横向1排,按照资格赛的顺序各自选择喜好的位置。
【静止站姿(Standing still)】
保持平衡、静止站立在摩托车踏板上的姿态。在障碍检验赛中,此姿态常见于挑战重要障碍前调整呼吸、伺机行动的时刻。
【阶梯路面(Staircase)】
本义是指阶梯状的地形。不过,在日本的障碍检验赛中特指“大落差阶梯”地形。例如,落差高度为1~2米的阶梯地形。而在欧洲,这种地形的叫法有“Step(阶梯)”、“Big step(大阶梯)”等。
【陡坡路面(Steep hill)】
指陡急的坡面。普通人步行都很难攀登上去的陡坡,在障碍检验赛中却要车手驾车一跃而上。登上坡面后,还要在坡顶折回,再从同样的坡面上急落下来。
【超级摩托车越野障碍赛(Supercorss)】
在体育场内特设的赛场上进行的障碍检验赛。观众可以近距离观看短道竞速、腾空飞跃等惊险特技。AMA超级摩托车穿越赛是以美国为中心、极具人气的一项赛事。
【超级换档(Super Shifter)】
公路赛车中,在加档时瞬间熄灭点火,使加档操作更加顺畅的装置。这样,即使不切断离合器,也可以简单地进行加档。
【スーパーバイク】
レースのカテゴリーとしての意味は「全日本JSB1000」または「スーパーバイク世界选手権」のこと。全日本のJSB1000は国内最高峰クラスで、一般市贩公道用バイクをレース用に改造して出场する。排気量制限は4サイクル1000cc以下。
世界选手権はWSBやWSBKと略される。88年から世界选手権として开催され、各サーキットを転戦する。05年は2月26日のカタール大会から10月9日のフランス大会まで全12戦。日本大会の设定はない。
【光面轮胎(Slick tyre)】
公路赛车专用的无花纹轮胎,用于干燥的路面。由于胎面上没有花纹,接地面积增大,有利于增强抓地力。
【滑倒(Slip down)】
轮胎打滑翻倒的意思,是常用于公路赛车的术语。
【滑流(Slip)】
常用的说法是“利用滑流”等。指赛车在高速直线行驶时,紧贴前面的车手,持续利用前面赛车高速行驶时所形成的滑流,减小自身的空气阻力,在转弯前一刻超车的行驶技巧。英文也称作“Slipstream”,又作“Draft”。
【慢进快出(Slow in fast out)】
一种转弯的技巧。即降低速度进入弯道,然后再加快速度驶出弯道。
【慢撒气(Slow puncture)】
指轮胎缓慢地漏气。
【赛段(Section)】
指障碍检验赛中的记分区域。长约几十米,左右两边由赛段警示带以及赛段标识等围起。赛车的前轮轴心跨入赛段区域内则开始记分,前轮轴心驶出赛段区域则算记分结束。比如,赛车在驶出赛段的瞬间摔倒,如果其前轮轴心已经出了赛段终点,也不会减分。一个赛段的行驶时间在04年的日本锦标赛上规定为1分以内,而在04年的世界锦标赛上则规定为1分30秒以内。如果超出了这个规定时间,则要被减去5分。
【暖胎器(Tyre warmer)】
由电毛毯等构成,用来给轮胎加热,在公路赛车中常用。还可以防止比赛初期轮胎的磨损。
【消音器(Silencer)】
装在赛车消音装置后端的消音器。
【黑白格旗(Checker flag)】
宣告比赛结束的信号旗。花纹为黑白相间的方格。
【车轮震动(Chattering)】
公路赛车中,在超高速行驶中减速时,车轮与悬架的振动产生共鸣,使前后轮上下微微震动的现象。英文也写作“Chatter”。
【车手总冠军(Champion)】
整个赛季积分最高的车手获得的称号。也称年度冠军、总冠军。
【ツーデー(2D)】
マシンの计测技术开発メーカー。MotoGPの各チームが使う。
【未发车(DNS)】
英文全称为“Did not start”。指赛车未能顺利发车。
【未完赛(DNF)】
英文全称为“Did not finish”,指因中途退出等故未完成整个比赛。
【跳台(Table top)】
障碍检验赛中搭建的梯形跳台。
【摩托车障碍检验赛(Trial)】
以专用的摩托车在岩石、悬崖等自然地形中进行的比赛。这种比赛中脚始终不能着地。以世界锦标赛为例,选手们必须在5小时30分钟的规定比赛时间内,将15个赛段构成的赛道驶过两圈,超过比赛时间将被扣分。在数公里长的一圈赛道中共设15个记分赛段,选手们分赛段进行比赛,由裁判员在一旁监视减分。每个赛段由不同的障碍如岩石、土斜坡、林地、沼泽等构成。减分最少的车手最后将获得冠军。
【新手级(Novice)】
指赛车比赛的初级级别。
【高向甩出(High side )】
公路赛车中,高速转弯时侧滑的后轮恢复抓地力,导致赛车翻倒的现象。这种翻倒被称为“高向甩出摔倒”。
【超车点(Passing point)】
超过前面赛车、或者试图超过前面赛车的地点。
【被套圈车手(Back marker)】
决赛中,比首位车手慢一圈以上的车手。障碍检验赛中,是指在最后发车的车手后出发的、前去整理赛场标记和赛段的组委会成员,被该组委会成员超过的车手将失去比赛资格。
【铃鹿8耐】
指铃鹿8小时耐力赛。此项比赛于2004年7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在日本三重县铃鹿赛道上举行,是FIM世界摩托车耐力锦标赛的第5站。
【半湿赛道(Half wet)】
指干、湿混杂的路面。
【斜挂(Hang on)】
一种转弯技巧。指转弯时车手的身体重心向内侧倾斜,甚至超过赛车本身的倾斜。这样,转弯的角度会更小。
【内侧倾斜(Bank)】
和“倾斜弯道(Cant)”同义。
【倾斜传感器(Bank sensor)】
公路赛车选手的装备之一,指绑在车手膝盖上的护罩,通常用树脂或压缩皮革制成。它能在转弯时通过车手膝盖与路面的接触使车手感知到弯道倾斜的状况。
【必比登-米其林轮胎人(Bibem)】
米其林轮胎的品牌标志,一个由白色轮胎堆成的小人。
【厂商车队(Factory team)】
由厂商直接经营的车队。和Works team同义。
【最快圈速(Fastest lap)】
决赛中最快一圈的速度。
【黑旗(Black flag)】
对犯规赛车或危险赛车进行提示的信号旗。与该旗一同出示的还有以白色数字标明车手号码的黑色指示牌。被提示的车手在本圈结束时必须停止比赛回到维修站。
【福耳图那(Fortuna)】
本部在西班牙的Altadis公司出品的烟草品牌。
【赛前练习(Free practice)】
正式开赛前的练习。
【蓝旗(Blue flag)】
向即将被超车的车手告知其后有想超车赛车的信号旗。
【前轮腾空回转(Floating turn)】
指前轮腾空回转的障碍检验赛特技。更高超的还有在空中回转的“空中转向(Air turn)”技巧。
【前轮腾空侧向(Front hop)】
指抬起前轮转向侧面,改变摩托车方向的障碍检验赛特技。
【领先过弯(Hole shot)】
指决赛中率先进入发车后的第1个弯道。
【杆位(Pole Position)】
资格赛中成绩最好,取英文“Pole”之意。在公路赛决赛中,取得杆位的车手可从最前排的内侧位置出发(四轮赛中外侧为杆位)。
【机械师(Minder)】
障碍检验赛的术语,英文也称“Mechanic”、“Support rider”,指在高级别比赛中协助车手的助手,相当于高尔夫“球童”。他们一般带着赛车的修理工具以及备用零件等随车手一起在赛场上移动,有时在某些赛段还会给车手一些战术方面的建议。
【μ(摩擦系数)】
摩擦系数这一用语通常在描述赛道的路面状况时使用。系数低表示路面易滑,系数高表示路面摩擦力大。
【慕思轮胎(mousse tyre)】
一种比赛专用胎。为防止爆胎,这种轮胎中应该充气的部分注入了果冻状的橡胶材。用于越野赛及耐力赛中。
【摩托车越野赛(Motocross)】
一种在未铺装的自然野地上以专用越野摩托车进行的环绕竞速比赛。英文全称为“Motorcycle cross-country”。比赛中,观众可以看到车手在起伏的赛道上时而跳跃,时而腾空飞起的精彩场景。这种比赛专用的赛车称为“越野摩托赛车”。现在市售越野摩托赛车的厂家有4家日本厂商和数家欧美厂商。雅马哈拥有从85cc至450cc,类型丰富的市售产品。
全日本锦标赛于每年4月至10月共进行10站比赛,是转战各地的赛季制比赛。比赛级别由“参赛车手的战绩”和“赛车排量”这两个因素区分。最高级别为国际A级250cc,其次为国际A级125cc。国际B级是较之更低一级的比赛。
250cc级别的比赛允许2冲程250cc以下、4冲程450cc以下的赛车参赛。125cc级别则允许2冲程125cc以下、4冲程250cc以下的赛车参赛。(这是鉴于2冲程和4冲程马力的不同性能而制定的公平原则。)
国际A级250、125cc的决赛时间为“30分钟+1圈”,是重复绕2圈的2轮制。按照车手每轮的到达顺序计分,年度积分最多的车手获冠军。全日本锦标赛还设有女子组的比赛。
世界锦标赛则于每年春天到秋天以欧洲为中心在各国展开。最高水平的“MX1”级别赛允许包括2冲程250cc、4冲程450cc以下的赛车参赛。“MX2”级别赛则允许包括2冲程125cc、4冲程250cc以下的赛车参赛。在美国,还有被称为“AMA超级越野赛”和“AMA国际越野赛”2种类型的锦标赛。前者在体育场内用泥土和沙石等铺设的特设赛场上举行;而后者则在通常的户外赛场上举行。
【国际摩联世界摩托车锦标赛(MotoGP)】
是2轮摩托赛车的世界顶级赛事。比赛分为MotoGP、250cc、125cc三个级别,MotoGP为最高级别。
【茂木赛道(Motegi Circuit)】
正式名称为“茂木双环赛道(Twin Ring Motegi)”,1997年建造于日本枥木县茂木町。双环赛道的英文“Twin Ring ”是由英文“Twin”和德文“Ring”组合而成的造语。茂木赛道由一条美国式的椭圆形赛道和一条欧式赛道构成。2004年9月19日,04年度MotoGP第12站在此举行。
【圈速(Lap time)】
指绕赛道1圈的行驶时间。
【后轮腾空侧向(Rear hop)】
障碍检验赛中,抬起后轮转向侧面,改变赛车方向的特技。
【外倾(Lean out)】
与斜挂(Hang on)相反,外倾是指车手的上半身朝着与赛车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主要在摩托车越野赛和障碍检验赛中使用。另外,上半身保持与赛车倾斜方向一致的技巧则称为“同倾”(Lean with)。
【后退(Reverse)】
在障碍检验赛中后退。以前,脚不着地使赛车后退被看成是高超的绝技,不减分,但从2004年起规则变更为,在赛车后退的时刻将减5分。
【赛车式换档(Racer shift)】
市售摩托车的变速杆为1倒档5加档(6档变速的情况),而赛车规格则一般是1加档5倒档。这种设计的优点在于,当赛车大弧度倒向装有换档踏板的左侧时,也易于加档。
【雨胎(Rain tyre)】
公路赛车的雨天用轮胎。晴天使用的“干胎”上没有花纹,而雨天使用的“雨胎”上有花纹,且两者的橡胶材质也有所不同。
【赛车(Racer)】
特殊规格的比赛专用车辆。
【公路赛车(Road race)】
在专们铺设的赛道上以专用赛车进行竞速的赛车比赛。其顶级赛事是“MotoGP”。2004年的比赛从4月的南非站至10月末的西班牙站,转战各国共进行了16场。决赛中,每个级别的参赛选手需跑完规定的圈数(约40分钟),最先冲过终点的选手获得冠军。按照到达的先后顺序计算积分,年度积分最高的选手获总冠军。所用赛车是专为MotoGP比赛设计的4冲程990cc排量以下车型,其直线速度可达300km/h以上。比赛中,赛车紧贴地面的转弯场景以及轮胎滑动前行的精彩场面令人目不暇接。
“MotoGP”赛事除最高级别MotoGP以外,还设有250cc和125cc级别的比赛。另外,除了以专用赛车进行比赛的“MotoGP”外,还有将普通公路摩托车改装成赛车参加的“Super bike(超级摩托车赛)”和“Super sports(超级运动摩托车赛)”,这两项赛事都有世界锦标赛举行。
在日本国内还举行全日本锦标赛,其最高级别为JSB。它是日本的Super bike赛事,执行日本独自设立的规则。除JSB外,还有250cc、125cc、 ST600共计4个级别的比赛。
【厂商车队(Works team)】
由厂家直接经营的车队,与“Factory team”同义。
【厂商赛车(Works machine)】
和“Factory machine”同义。
【单向离合器(One-way clutch)】
指能更好地控制离合器性能,保证制动时赛车稳定性的装置。英文中还有两种同义的说法“Slipper clutch”和“back torque limiter”。
㈦ 详细欧盟的历史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ropean Union -- EU)是由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ies)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欧盟现有25个成员国和4.56亿人口(2004年1月),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1946年9月,英国首相丘吉尔曾提议建立“欧洲合众国”。1950年5月9日,当时的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1886年-1963年)代表法国政府提出建立欧洲煤钢联营。这个倡议得到了法、德、意、荷、比、卢6国的响应。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黎条约》)。1952年7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1957年3月25日,这六个国家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组建。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的《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但三个组织仍各自存在,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布鲁塞尔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1973年后,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加入欧共体,成员国扩大到12个。欧共体12国间建立起了关税同盟,统一了外贸政策和农业政策,创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并建立了统一预算和政治合作制度,逐步发展成为欧洲国家经济、政治利益的代言人。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使欧盟成员国扩大到15个。欧盟成立后,经济快速发展,1995年至2000年间经济增速达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1.9万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06万美元。欧盟的经济总量从1993年的约6.7万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近10万亿美元。
2002年11月18日,欧盟15国外长会议决定邀请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10个中东欧国家入盟。2003年4月16日,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上,上述10国正式签署入盟协议。2004年5月1日,这10个国家正式成为欧盟的成员国。这是欧盟历史上的第五次扩大,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此次扩大后的欧盟成员国从目前的15个增加到25个,总体面积扩大近74万平方公里,人口从约3.8亿增至约4.5亿,整体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约5%,从现在的9万多亿美元增加到10万多亿美元,经济总量与美国不相上下,欧盟的整体实力有所增强。
2003年7月,欧盟制宪筹备委员会全体会议就欧盟的盟旗、盟歌、铭言与庆典日等问题达成了一致。根据宪法草案:欧盟的盟旗仍为现行的蓝底和12颗黄星图案,盟歌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铭言为“多元一体”,5月9日为“欧洲日”。
欧盟的主要出版物有:《欧洲联盟公报》、《欧洲联盟月报》、《欧洲文献》、《欧洲新闻—对外关系》和《欧洲经济》等。
欧盟的会旗:1986年5月29日正式悬挂,会旗为天兰色底,上面有12颗金黄色的星,表示欧洲联盟12个成员国。制作会旗的目的是表示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增强人们对欧洲联盟和欧洲同一性的印象。
欧盟的会徽:1988年1月开始使用,会徽的底呈兰色,上面12颗星围成一个圆圈,象征着欧共体12个成员国,圆圈中间为各成员国国名。
欧盟的统一货币为欧元(euro):1999年1月1日正式启用。除英国、希腊、瑞典和丹麦外的11个国家于1998年首批成为欧元国。2000年6月,欧盟在葡萄牙北部城市费拉举行的首脑会议批准希腊加入欧元区。这次会议还决定在2003年以前组建一支5000人的联合警察部队,参与处理发生在欧洲的危机和冲突。2002年1月1日零时,欧元正式流通。
欧盟的主要组织机构有:
——欧洲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即首脑会议,由成员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及欧盟委员会主席组成;负责讨论欧洲联盟的内部建设、重要的对外关系及重大的国际问题。每年至少举行两次会议。欧洲理事会主席由各成员国轮流担任,任期半年。顺序基本按本国文字书写的国名字母排列。现任欧盟轮值主席国为爱尔兰,任期为2004年1月1日至6月30日。欧洲理事会是欧盟的最高权力机构,在决策过程中采取协商一致通过的原则。理事会下设总秘书处。
——欧盟理事会,即部长理事会,主席由各成员国轮流担任,任期半年。
——欧盟委员会(Commission of European Union),是欧洲联盟的常设机构和执行机构,负责实施欧洲联盟条约和欧盟理事会作出的决定,向理事会和欧洲议会提出报告和立法动议,处理联盟的日常事务,代表欧盟对外联系和进行贸易等方面的谈判等。在欧盟实施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范围内,只有建议权和参与权。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法律大街200号一座十字形的大厦内。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自1995年起,欧盟委员会任期为5年,设主席1人、副主席2人。该委员会由来自不同成员国的25名代表组成。现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2004年11月上任;欧盟负责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索拉纳,1999年任职。
欧盟委员会主席人选由欧盟各成员国政府征询欧洲议会意见后共同提名,欧盟委员会其他委员人选由各成员国政府共同协商提议。按此方式提名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和其他委员需一起经欧洲议会表决同意后,由欧盟成员国政府共同任命。
——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是欧洲联盟的执行监督、咨询机构,在某些领域有立法职能,并有部分预算决定权,并可以三分之二多数弹劾欧盟委员会,迫其集体辞职。议会大厦设在法国斯特拉斯堡,议会秘书处设在卢森堡;自1979年起,欧洲议会议员由成员国直接普选产生,任期5年。
此外,欧盟机构还包括设在卢森堡的欧洲法院和欧洲审计院。
——欧洲法院是欧盟的仲裁机构,负责审理和裁决在执行欧盟条约和有关规定中发生的各种争执。现有15名法官和9名检察官,由成员国政府共同任命。
——欧洲审计院负责欧盟的审计和财政管理。审计院1977年成立,由12人组成。
㈧ 什么是欧盟
欧盟的前身是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法国首都巴黎签署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黎条约》),1952年7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
1957年3月25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署旨在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条约(又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组建。
1965年4月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又签署《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1967年7月1日,《布鲁塞尔条约》生效,欧共体正式诞生。1993年11月1日,根据内外发展的需要,欧共体正式易名为欧洲联盟。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㈨ 欧陆风云3王朝血脉减叛乱的秘籍是多少啊
首先找到EuropaUniversalis3目录下的common目录中的static_modifiers.txt文件。
打开static_modifiers.txt文件以后,里面有very_easy_player={}和very_easy_ai={}的设置,{}里的参数可以自己改。
前面player代表玩家,后面ai代表电脑,我们可以通过加减和修改里面的参数,帮玩家降低难度,给电脑增加难度。
你要选择哪种难度,你就在哪种下面修改,进去之后,别忘了要选择你要修改的难度
快速征兵:
global_regiment_recruit_speed=-10
global_ship_recruit_speed=-10
加上这两条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