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湛江法院拍卖

湛江法院拍卖

发布时间: 2022-06-07 01:44:44

① 吴湛江中级人民法院十二恶少最终审判结果是什么

结果:两名主犯董某、陈某森分别被吴川法院判有期徒刑12年和5年9个月,其他10名案犯均被认定犯强奸罪,分别被判有期徒刑3至4年不等或缓刑,其中有7人被判缓刑。对该判决,吴川检方向湛江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认为该案性质恶劣应当严惩。

吴川警方在案发后曾通报,这伙人临时聚集,临时起意无故打人、抢劫、强奸。据判决书显示,12名被告中,案发时4人只有14岁,年龄最大的是陈某森,仅17岁又两个月;主犯董某当时是差两个月17岁。7人还是在校中学生,其他5人除1人是网吧管理员,其他辍学无业。

(1)湛江法院拍卖扩展阅读:

2013年5月6日23时许,吴川14岁少女阿滢乘坐表哥柯强的摩托车途经吴川江心岛桥,与董某、陈某森、陈某、康某豪、欧某斌等9人驾驶的摩托相遇,董某等拦停柯强的摩托,肆意殴打柯强等。

此间,被告人李某等三人驾摩托到达江心岛桥,停车在旁观看。柯强等人被殴打后往江心岛方向跑,阿滢即向江心岛牌楼方向行走。

董某等人见柯强等跑离现场,便用摩托防盗锁砸打柯强的摩托车,合力将车抬起扔进江里,并往同德城方向逃跑。陈某森驾摩托搭着董某逃到江心岛牌楼约10米处发现阿滢,董某下车强行将阿滢拉上摩托,挟持着往沿江路行驶。此后,陈某等10人一路驾乘摩托跟随。

行驶过程中,董某害怕阿滢报警,抢走其手机。阿滢被挟持到吴川梅录沿江路六区路段,陈某森称其在抬车丢下江时烫伤手,董某将阿滢拉下车,又拉上康某豪的摩托,让康某豪、陈某挟持着继续行驶,至吴川海滨街道紫荆大道海垄村路段多次强奸、猥亵阿滢。

此后陈某森、陈某、欧某斌等又把女孩挟持到吴川海滨街道官衙村下山岭的小路,拉到岭脚强奸猥亵。

此时,众人被外面传出声音吓到,陈某森等驾车离开。与此同时,参与猥亵的众人经商量派人取回阿滢的衣服,交给女孩哥哥的朋友转交家属。阿滢遭凌辱前,曾认出主犯董某是其哥哥“朋友”,报出绰号,但董某装作不识,带头将其强奸。案发时,12名案犯并非全部互相认识。

② 这宗地是否在法院查封之列

本市华锋住宅小区内有土地7宗,其中6宗是华锋房地产有限公司的,1宗是林某个人的,均办理了《国有土地使用证。林某是华锋房地产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2002年5月8日,法院给区国土资源局送达《民事裁定书》和《办助执行通知书》,要求协助查封华锋房地产有限公司坐落在华锋住宅小区的土地。同时在《查封财产清单》“财物名称”栏填写“土地”,“特征及成色”栏填写“市华锋房地产有限公司坐落在M区华锋住宅小区的土地”,“数量”为“一块”。
2002年9月14日,林某以其位于华锋住宅小区内的土地使用权为华锋房地产有限公司向发展银行贷款提供担保,并到区国土资源局办理了抵押登记。法院知道后,致函国土资源局,称该宗土地他们查封在先,林某的抵押行为无效。区国土资源局则认为2002年5月8日法院要求协助查封的只是华锋房地产有限公司的土地,并没有包括林某的土地,林某的担保合法、有效。
最近,法院要求本市土地交易中心公开拍卖该宗土地,区国土资源局提出异议,法院认为异议不成立。那么,林某的土地使用权究竟有没有被法院查封?广东省湛江市国土资源局 郑志良
答:华锋公司为房地产开发单位,土地依法应为国有出让土地使用权。从来信反映的情况看,该小区还未投资建设。那么,本案的问题应该是法院与国土资源局对华锋住宅小区土地权利构成理解上的不一致所致。即法院认为华锋住宅小区的七宗地为“一块”地;而国土局认为华锋住宅小区的七宗地,其中六宗是华锋公司的,一宗是林某个人的。究竟谁的理解正确,这要从土地出让和转让的合法性上作判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九条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年度建设用地计划。第十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出让土地使用权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应根据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拟订年度出让土地使用权总面积方案,按照国务院规定,报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第十一条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由市、县人民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出让的每幅地块、用途、年限和其他条件,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城市规划、建设、房产管理部门共同拟订方案,按照国务院规定,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实施。
这就是说,土地出让的前置程序应当是先取得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和项目用地计划任务、取得城市规划部门的规划建设定点文件,然后才能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土地出让手续。
根据信中反映的华锋公司与林某的关系,华锋住宅小区的土地出让手续会出现两种可能:一是如果华锋住宅小区的七宗地是华锋公司一次性以一个建设项目名义办理的土地出让手续而得,那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出让土地在未完成开发投资总额2 5%以上不得转让的规定和第二款转让房地产时房屋已建成的,还应当持有房屋所有权证书的规定,区国土资源局在华锋公司对小区土地还未投资建设,或者还未取得房产证的情况下,为林某从华锋公司分割土地、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的行为是不规范的。那么,法院的理解是正确的,查封合法有效。二是如果华锋住宅小区的七宗地是华锋公司分七次,其中一次是以林某个人的建设项目及用地计划任务申办的土地出让手续,其余六次是以华锋公司的建设项目及用地计划任务申办的土地出让手续,那么,区国土资源局为林某办理的土地使用证合法有效。法院认为对华锋住宅小区查封的土地中应该包括林某这一宗地,就缺乏法律依据和事实根据,林某的土地使用权当然没有在查封的范围内。
陕西永嘉信律师事务所 白新亚

③ 良心拷问:法律人为什么容易变坏

法律人学坏的原因浅探

试图罗列所有的原因,建立因果关系,这不是我的本意。我只是大致把一些经验事实作为原因,并对原因进行大致的分类。

1、角色冲淡对错,“关系”变乱角色

(1)按照经典看法,律师只遵循角色界定的伦理规则(role differentiated ethics):律师只从客户关系的立场考虑道德问题,不必关心超越这一关系的其他道德问题。针对这一看法的批评意见是:其一,在律师与客户的关系中,律师的行为充其量是系统内的道德中立,可是,在系统之外,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律师的行为常常是是不道德的,律师可能常常在与所有的人作对;其二,在与客户的关系中,律师总是处于支配地位,掌握着父爱式的、控制他人的权力 ,而这种权力常常会被滥用。

对抗式诉讼犹如竞技,竞技规则以确保程序公平为唯一目标。在团队竞技中,队员最重要的“职业道德”就是效忠自己的团队,合力对抗另一团队。在竞技规则的边界内,“我方”和“对方”的身份政治决定着队员有关好坏对错的判断——凡有利我方的,就是“好”,应当喝彩,反之则否。一旦进入对抗,非胜即负、赢者通吃的伦理就代替了好坏对错的伦理。

律师与客户分别组成相互对抗的团队。然而,什么样的人会经常购买律师服务呢?在每个社会,需要律师服务并且有付费能力的客户通常是大公司、政府机关、文教机构、黑社会、名人和有钱人,律师不可避免地与这些客户为伍。律师与谁对抗,取决于他的客户需要与谁对抗,“律师-客户”关系决定律师的立场,金钱决定“律师—客户”关系。律师是在决定与谁为伍、与谁为敌之后才进入“角色”的。

(2)角色伦理也许是支持律师、客户关系正当性的最坚实的基础,但是,如果在同一案件中发生角色串演,角色界定的伦理基础也就彻底动摇的。我们常常看到,利益关系导致法官与律师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法官变为律师,律师变为法官。例如,在北京的金宝花园“窝案”中,律师、法官共谋,律师虚构当事人向法院起诉,法官按照律师的要求作成判决,双方共同分配胜诉利益—当事人、律师、法官三重角色相互串换,诉讼成为一场逐利游戏 。

在中国,客户与律师签约之前常常会打听或者直接询问律师:“与法院有什么关系?”律师也会标榜他们和法院的关系,以赢得客户。“关系”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是一个具有无限扩张能力的网络,一次交易的“关系”会延伸到下一个交易,交易产生的“关系”又变成可以交易的商品。有“关系”的人会现价销售或者赊销他的“关系”,没有“关系”的人会投资“关系”或者临时买进“关系”,结果是驱动更多的人围绕“关系”而生活。

诉讼中的“关系”真是那么可靠吗?我有许多的理由对此表示怀疑。

首先,“关系”投资都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一方当事人并不知道诉讼对手的“关系”投资策略。除非知晓对手“关系”投资的对象、金额、方式和预期回报,任何“关系”投资都是在盲目的状态下进行竞争。

其次,即使得知诉讼对手的“关系”投资策略,律师也不是最称职的“关系”投资代理,因为,律师从来不是接近投资对象的最佳人选——律师无法和法官的亲属、朋友和上司竞争接近法官的能力。

再次,很难想象一个律师能够预测可能影响本案一审、二审和再审的所有法官,并且事先把他们一一“搞掂”。

最后,一个出售“关系”的律师,颠覆了公私关系的全部伦理:他从一开始就试图影响公正审判,从而背离了他应当效忠的法律制度;他把自己和法官的“友谊”出售给客户,使他的法官朋友面临当事人举报的巨大风险,在私交中陷人于不义乃是最为人所不齿。像这样的律师,怎么可能保持“投资”诚信,而将客户委托的资金全部用于发展“关系”呢?

“关系崇拜”或者“关系恐惧”已经成为一种路径依赖或者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迷信。在“关系”的围城中,人们甚至没有勇气去开发一个无涉“关系”的法律服务市场——并不是所有的客户都需要律师的“关系”——那些只有法律服务而没有任何关系的律师本来也可以发展出自己的客户群体。

(3)Wasserstrom教授认为:律师充当某种制度角色,只有当制度本身值得信任并且得到信任的时候,律师的角色伦理才有立足之地;如果律师并不真正相信他自己是在充当制度安排的角色,那么,律师就应当“为虚伪和不诚实缴税” 。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已是老生常谈。问题是:在司法过程中,权力与腐败如何形成相关性?在诉讼中,法官最终决定当事人胜诉或败诉 ,当事人相互竞争,影响法官的决定:正当的影响是在诉讼程序限定的范围内陈述、提供证据、质证、辩论;不正当的影响就是引诱法官偏离中立。

2、深谙法律弊端,法律人易生轻侮法律之心

如同其他制度一样,法律不可能是完善的,法律的缺陷、漏洞和错误能给一些当事人带来利益,给另一些当事人造成困境,律师因而有机会向客户出售他们利用法律缺陷的能力。同样,当成全或挫败当事人请求在法律上都能说得过去的时候,法官作出偏向一方当事人的决定,并不会面对不可逾越的道德障碍。法官不是,也不应当是法律文本的崇拜者;深信只要遵循文义,每个案件都能从法律条文找到现成答案的法官,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多见的。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是一句重复了无数遍的套话。事实上,法律并不总是得到执行,正义并不总是得到伸张,绝大多数违法者只受到自身的良心而不是法律的惩罚。相信当事人只要“拿起法律武器”,正义就会得到伸张,更是无稽之谈,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追寻正义的代价,担心“拿起法律武器”将会造成更大损失,绝大多数人受到侵害之后都会选择放弃求助于法律。洞悉法制弱点越多,越容易低估违法风险,于是,就有一而再,再而三的越界,直至一发而不可收拾。

3、法律人的学坏与制度混乱

1997年,黄松有是广东省湛江中院的执行庭庭长,拍卖当事人财产属于黄的职权范围。在“湛江中美化工公司”破产案,黄委托两家公司拍卖破产企业的资产,两家公司收取佣金高达1540万元,其中的一半(770万元)分给湛江中院,湛江中院党委又决定将其中的308万元分配给一家名为湛江中院所有、实为个人所有的拍卖公司,拍卖公司又将308万元分配给三个人,其中黄获得120万元。2010年,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认定黄松有13年年前分得的120万元为贪污 。

法院开设拍卖公司,承揽法院执行自身判决的拍卖,拍卖收入在全体或部分法院工作人员之间分配——在这里,审判权蜕变为一种营利手段。在营利冲动下,法院可以制造不必要的拍卖,可以高估拍卖资产而收取高额佣金(佣金是按成交价的一定比例收取的)。在黄松有案,如果法院与执行拍卖的公司分享佣金是违法的,那么,法院、黄松有和所有参与佣金分配的人都在同一意义上违法,黄松有应将佣金返还法院,法院应将佣金返还给当事人。如果法院与执行拍卖的公司分享佣金是合法的,而且,法院经商办公司也是合法的,那么,法院将一部分佣金分给它的全资公司,后者再分配给黄松有就未必非法。因此,黄松有是否贪污,与法院参与拍卖佣金分配是否合法、法院经商是否合法都是结合在一起的。当法院参与营利活动,并且将审判权变成营利手段之后,好和坏、合法和非法的界限也就消失了,法律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为恶,制度本身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4、法律人学坏与法学教育

陈忠林教授认为:中国法学教育对法律人学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法学教育的沉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公立法学院的营利冲动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大学的每个学院都赋予了“创收”的职能。所谓“创收”,就是开拓预算外收入,并将这些收入用于员工福利。于是,大学各个院系、各个部门纷纷以大学名义“创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创收”收入并不进入大学财务账,在大学和院系之间、在院系和经营者之间进行分配,分完之后,一切如风吹过,不留痕迹。要而言之,创收就是把灌水学位销售给那些不可能通过入学考试、不可能完成学位课程,但又需要学位的人,于是,为这些人量身打造的“博士研究生课程班”、“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在职研究生班”、“专科升本科班”、“在职法律硕士班”如同雨后春笋,四处窜冒,只要随意作一在线搜索,我们就可以发现:除极少数例外,几乎所有法学院、系的名称都和这些“创收”项目的招生广告结合在一起。2002年夏季,我所在的中国政法大学在昌平开办了28个法学自学考试班(简称:“自考班”) ,也就是说,在昌平城,挂有“中国政法大学”招牌的场所当时有28处之多,以至当时流行一句话:“如今,不是中国政法大学在昌平,而是昌平在中国政法大学。”从2006年开始,中国政法大学停止招生“自考班”,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级的“研究生课程班”、“博士课程班”和“司考班”。

法学院不仅被营利扭曲,而且呈现出一种浅薄的势利,主事者往往不加掩饰地围绕金钱和权力编制关系网,争相把教授、博士、博导的头衔奉送给那些有钱或者有权的人。法学院面对金钱、权势的种种媚态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法学教育游离于“有用”和“无用”之间

教授常常面对学生的疑问:“学这个有什么用?”“讲这个有什么用?”“读这个有什么用?”然而,中国法律职业的行业准入规则恰恰排除法学院教育成为一种“有用”的教育,因为,无论有无法学学位,均有资格参加国家司法考试,没有法学学位的考生的司法考试通过率还超过了法学院毕业生 。“既然学校课程与司法考试没有什么关系,学了又有什么用?敷衍一下,混个毕业也就得了。”这是法学院学生的一般心态。

法学教育未必与学生跨进法律职业的门槛“有用”,这也许是教育自身无法控制的体制问题。但是,如果法学教育不能证明它自身的知识含量,那就面临真正的危机了。按照休谟的的经验主义,知识来自经验,脱离“语境”的法律概念辨析、法律条文文义解释和逻辑分析都不会带来新知,只有将法学概念、法律条文和它们适用于具体情形的推理过程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可能形成新的知识。按照这样的标准,中国法学教材大部分已经“去知识化”,因为,它们遵循从清末开始的同一套路:追溯法律的西方源头,重述西方法律原理,以同一句法表达法律概念的定义,将相似概念放在一起比较,解释和分析法条——这一切都是脱离经验的形而上学,但法学绝对不是形而上学的自说自话。中国法学教材还有一个通病,那就是不显示信息来源,然而,如果作者无需参考文献就写一本法学教材,那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可读价值;如果作者参考了许多文献而没有显示来源,那就涉嫌剽窃,法学教材不应当成为剽窃的示范。

(3)法学教授身份的多样化和师生、同学关系的朋党化

现有的评价机制主要看重教授的“江湖”能力,如:教授在官方学会的头衔,教授现有和曾有的行政职务,教授在政商界呼风唤雨的本事,教授是否有可用于为学校争取“211”、“985”和“博士点”的“关系”,教授是否政治正确,教授能够获得多少研究经费,等等。至于教授是否有思想和学问,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学,基本上无人在意。

在这样的评价系统下,尽可能减少用于校内教学的时间和精力,这对于教授是一个在经济上合理选择。于是,法学教授兼任律师、法律顾问、咨询专家、行政官员、司法考试学校股东,就成为一时之风气,任教、为官、经商、揽讼,亦此亦彼,亦彼亦此,分不清主业和副业。当任教只是教授若干职业之一的时候,法学院作为一个知识传授和生产机构的能力大大削弱,法学教育的品质大打折扣。

学生在教授开设的律师事务所“实习”,学生为教授撰写“法律意见书”,学生为教授介绍需要法律服务的客户,这是当今流行的师生共同经营模式。学生毕业进入法院、检察院之后,放下身段请托学生的法学教授也不乏其人 。

毕业之后,“校友”属于“人脉资源”。学校看重那些权大钱多的校友,把他们罗织到学校“董事会”,组成一个常来常往的俱乐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董事会”和谐并存,构成了中国大学治理结构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在中国政法大学,校方公共关系的方针之一是“牵手富校友” ,“牵手”颇显浪漫,在闽南语,丈夫称妻子为“牵手”,大学青睐富校友,与之“牵手”,这确实很时尚。

法律人的时风流弊,并非始于今日。1905年,中国废除科举制,为解决“生员”的学习和就业,政府采取了一项重要的“维稳”措施,这就是开办“法政学堂”。于是,法政替代科举,成为“易学、速成、致仕”的新途。民国初年,法政学堂占全国大专院校总数一半左右。法政学堂造成了人们对法学教育和法律人的坏印象 。

④ 麦崇楷的家人

麦家的“贿托”可谓一应俱全,老婆、情妇代理案件,儿子介绍案件和出谋献策转递材料,上演一场又一场“父子二人转”、“夫妻二人转”、“院长情妇二人转”的把戏,用麦崇楷儿子的话说:“我们全家都在吃法院。”
曾有一个案件,一审原告由情妇代理,麦崇楷出面说话,原告胜诉,情妇得益;二审到了省高院,被告找麦永成转递材料,麦崇楷签批过问,被告胜诉,麦永成得益。还有一个案件,被告找到麦永成,麦永成利用其父亲影响,向一审法院领导打电话说情,被告胜诉,麦永成得益;二审到了省高院,原告通过关系找到麦永成转递材料,麦崇楷作出批示并亲自过问,原告胜诉,麦永成再次得益。
对一般的案件和群众来信,麦崇楷是不会签批的。除有关领导转来的外,只有麦崇楷的亲属或亲信转来的材料,麦才签批意见。
麦永成中技毕业后,其父通过关系把他安排在市某机关工作。可是,父子二人都不满意,认为没“钱”途。听说“假洋鬼子”回国做生意最赚钱,麦院长就动用手中的权杖,想方设法改变儿子麦永成的身份。1992年麦崇楷通过关系把儿子搞到香港定居,然后就以香港商人的招牌,再杀回广州做生意。
1992年的夏秋之际,麦永成使出浑身解数在广州弄到了一块地皮。有了地皮的麦永成以为可以“大发特发”了,可是要把地皮变成房子,却要大量的资金。没有本钱的麦永成,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地皮一天一天闲置在那里长草,这一放就长达三年未能开工。心急如焚的麦崇楷,只好亲自出马,四处张罗,动用一切关系替儿子开辟发财之路。他叫下属带着麦永成去找他曾在案件上关照过的“大款”简某,让简某开出一张8位数的境外资金证明,助儿子麦永成在广州注册成立了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
为了感恩,简某又以股份的形式投资2000万元到麦永成的房地产项目上。这样,麦永成加上贷款,终于在这块地皮上盖成了房子。
“官”任多职的麦崇楷,还是广东省法官协会会长。该协会已有一家法建拍卖公司,可是麦崇楷为了儿子早日成龙,又支持儿子成立了一家粤法拍卖公司。该公司名义上是法官协会的下属公司,实为麦永成操纵经营。有一次法建拍卖公司从湛江联系到一单拍卖业务,并作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当麦永成知道消息后,利用其父影响,找湛江市中院有关领导寻求关照,并要其父出面将此业务交由粤法拍卖公司承办。高压下“粤法”获得了拍卖权,业务做成后共获佣金1540万元,扣除湛江中院所得部分,余605.74万元转入省法官协会账户。之后,麦崇楷主持党组会发表意见,将200万元转到粤法拍卖公司,麦永成独自一人分得100万元。
麦崇楷在福荫思想的操纵下,为了麦家的“新生贵族”能顺利地得到贷款,亲自出面找广州某银行领导商谈,并指令省高院财务将3500万元诉讼费收入全部存入该行,使麦永成获得5500万元贷款。可是,“大草包”麦永成一心想发横财,不把钱用在正道上,却拿这笔钱去做烟草生意,结果被骗得血本无归,欠银行本息6000多万元未还。

⑤ 吴湛江中级人民法院十二恶少最终审判结果

法院判得不公平,对于这样的败类一律枪毙才是对社会对受害人的交回哦代,你们不枪答毙至少也应该判无期徒刑,让他们不会在出来危害社会了。像你们这样一定是收了不少钱吧?真是一群畜牲啦!打着公平公正的口号背地里一个紧的往口袋里装钱,为了钱你们不顾受害者家人而对凶残的歹徒宽大处理,请问还有天理吗有公道吗?我严重抗议这样的判决,同时也呼吁广大的人民天下的父母为受害人讨个公道,严惩不贷绝不姑息立即枪毙,把他们都打成筛子

⑥ 有谁知道湛江二手房买卖过户的流程吗

一,湛江二手房买卖过户的流程:

  1. 先签订房地产买卖合同(当地房地产交易中心可买到),在合同里面都写明双方的约定,比如怎么付款,分几次付款,一般都是签了买卖合同首付给3成,然后去房地产交易中心过户,过户当日付6成,等拿到产证后给最后的1成。

  2. 过户的手续不复杂,只要双方的身份证原件以及复印件、户口本、结婚证、税费缴纳凭证、合同还有房产证,就可以去过户了。

  3. 注意的是双方当事人一定都要到场,要签字的,如一方不去的话要去公证处作委托的;
    一次性付款就是在时间上比贷款要快1个月,总的时间是,签好合同当天就可以去过户(带齐资料),过户好后20个工作日拿到新的产证,再交接一下水电费就可以了。

⑦ 广东所有拍卖行名字

E

⑧ 广东湛江法院查封的房产解封后能当天过户吗

原则上来说只要解封后都可以进行过户。至于当天能不能过户的要看解封的手续传递到房产局那边了没有。

⑨ 湛江特大走私案是怎么回事

补充楼上的团友:
原广东世联实业(集团)公司总经理林家春受到开除党籍、撤销正处级干部待遇的处分。林在任职期间,先后5次送给原市委书记陈同庆共计人民币10万元、港币1万元;在1998年向台湾大霸电子公司购买1650台传真机过程中,为避减关税,同意委托承运人更改货物提单、舱单,致使进口的1650台传真机被海关认定为走私,并予没收,造成经济损失381万多元;林还同意公司人员以50万元购买虚开的2000万元增值税发票,冲销公司往来帐,偷税290万多元。

原湛江市市区交通局局长庞亮受到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庞在任市交通委员会安全技术科科长期间,为华南热带作物学院下属“机动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站”(简称“检测站”)原站长何华生等人谋取利益,受贿10万元。1996年6月至1999年5月,先后13次签名领取检测站支付给市交委、省交通厅的培训费结余分成款12.2万多元。庞领款后,未按规定上交,除送礼开支8.5万元外,余下的3.75万多元被其占为己有。

原湛江市航务管理处处长(副处级)杨敬选受到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处分。杨在任职期间,先后4次收受邓某送的“红包”共计1.8万元;杨所在处曾截留航建基金143多元,借给有关航运企业和经营户,收取38.6万元利息(案发前,本息已全部收回),杨对此负有主要领导责任。

广东省八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许观福受到党内警告处分。许在任湛江市建筑工程集团公司一分公司经理、副总经理期间,先后接受“红包”共2万多元。此外,1998年春节前,许观福向其上级主管单位原领导庞某某送“红包”1000元。

湛江港务局计划处副处长郭亮受到开除党籍处分,并建议给予行政撤销副处长职务处分。郭在任职期间,先后接受该局下属21个单位和部门送的“红包”共计11.9万元;借结婚之机,收受该局机关和二级单位干部送给的礼金4.2万元;共有人民币28万多元和港币4万多元财产无法说明来源合法。

⑩ 黄松有的犯罪案情

检察院的指控中称,2005年至2008年间,黄松有利用其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的职务便利和职权、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在有关案件的审判、执行等方面为广东法制盛邦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卓伦等五人谋取利益,先后收受上述人员钱款共计折合人民币390余万元。此外,黄松有还于1997年利用担任广东省湛江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的职务便利,伙同他人骗取本单位公款人民币308万元,其个人分得120万元。应以受贿罪、贪污罪追究黄松有的刑事责任。
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黄松有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利用职权、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收受他人贿赂的行为构成受贿罪;黄松有利用职务便利,伙同他人共同骗取本单位公款的行为构成贪污罪。黄松有受贿数额巨大,虽具有在被调查期间主动坦白有关部门不掌握的部分受贿犯罪事实,认罪悔罪,且案发后大部分赃款已追缴等酌定从轻处罚情节,但其身为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官,知法犯法,进行权钱交易,收受巨额贿赂,社会影响恶劣,应依法从严惩处。黄松有与他人共同贪污数额巨大,情节严重,且系主犯,亦应依法惩处。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遂依法作出上述判决。 1997年在担任广东省湛江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期间,黄松有伙同他人骗取本单位公款308万元,其个人分得120万元。据了解,此事涉及湛江中美化工公司破产一案,在黄松有的操纵下,粤法拍卖公司和法建拍卖公司共同对中美化工财产进行拍卖,约定佣金1540万元。拍卖之后,湛江中院分得一半的佣金。以黄松有为首的湛江中院党组决定,这700多万一部分归中院所有,308万元交给法建拍卖公司的分支机构——粤西代办处。但这308万元实际上被黄松有、粤西代办处负责人等3人瓜分,黄松有分得120万元。

热点内容
婚姻法那条最不合理 发布:2025-02-02 09:08:55 浏览:272
违反行政法规导致合同无效 发布:2025-02-02 09:08:22 浏览:482
广州市天河法院 发布:2025-02-02 08:55:03 浏览:363
工资随意更改劳动法怎么办 发布:2025-02-02 08:06:44 浏览:595
模范法官胡国运的妻子 发布:2025-02-02 07:59:34 浏览:234
贵阳有名离婚律师 发布:2025-02-02 07:43:16 浏览:515
有关禁毒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2-02 07:28:50 浏览:350
香港律师资格考试 发布:2025-02-02 06:53:18 浏览:335
新民事诉讼法涉外基层法院 发布:2025-02-02 06:45:22 浏览:789
港府司法复核 发布:2025-02-02 06:25:04 浏览: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