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与当事人沟通
1. 被执行人如何与执行法官沟通
法律分析:被执行人尽量与法官就案件进行良性沟通,使得执行措施被快速合法采取。一是与法官建立有效的沟通,从而使执行案件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即规范执行。二是措施采取的时效性:如申请执行异议期限,查扣冻期限,包括处理轮候查封等问题。执行实务工作是保障案件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司法权威的“终点站”,已经申请强制执行,法院有权冻结被执行人的银行存款。按照法律规定,只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等执法机关可以要求银行冻结账户。冻结最长期限6个月,逾期自动撤销冻结。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条 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的案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对其财产进行保全、责令其作出一定行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为;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保全措施。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申请人不提供担保的,裁定驳回申请。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对情况紧急的,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采取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
第一百零一条 利害关系人因情况紧急,不立即申请保全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前向被保全财产所在地、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对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采取保全措施。申请人应当提供担保,不提供担保的,裁定驳回申请。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采取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申请人在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三十日内不依法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保全。
2. 审判法官会见当事人一方有什么规定
当事人不可以到法院与法官见面。
法官在审判活动中,不得私自单独会见一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有案件相关问题可以打电话和法官沟通。除非法官想就案情进行谈话,一般不会安排。正常庭前法官也会见两方当事人,了解下案情经过。开庭时,该带的诉讼材料,如身份证、答辩状、证据原件一定要带齐。法院一般让当事人做的陈述,最好前提写好,开庭一边看,一边说。由于原、被告所处的角度不同,准备的陈述材料也不同。在辩论阶段,听对方陈述时一定要聚神会神,不要为对方不中听的言辞气晕了头脑。对方说的不对的要点,要拿笔记住,然后继续向下听。在反驳时,要有条理地围绕自己的主张反驳。很多当事人在答辩时,往往按对方说错的地方,一条一条纠正,作为辩论提纲,其实这是不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七条 开庭审理前,书记员应当查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纪律。开庭审理时,由审判长核对当事人,宣布案由,宣布审判人员、书记员名单,告知当事人有关的诉讼权利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请。
第一百三十八条 法庭调查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一)当事人陈述;
(二)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
(三)出示书证、物证、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
(四)宣读鉴定意见;
(五)宣读勘验笔录。
第一百三十九条 当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证据。
当事人经法庭许可,可以向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发问。
当事人要求重新进行调查、鉴定或者勘验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3. 当事人可以到法院与法官见面吗
可以的,一般法院都有会见室的
当事人一般禁止和法官单独见面,特别是私下回,就是在单位之外答
但是,可以在单位见面,在单位没有禁止
见面要提前预约,碰到开庭或者出差的会让你很不舒服
要有正常理由,无理由或者纯粹问问结果,别人是不见你的,现在的案件多的没法办,他们经常加班,半夜还写文书呢
另外,最好让律师替你去,很多专业问题,律师能搞明白,没有专业知识的人不明白
4. 原告被告相同的两个案件法官之间是否可以沟通吗
一般情况下案件的法官是不可以相互沟通的,因为都是独立办案。如果两个案件相同而被告属于同一被告,则两个案件的法官是可以勾通的,有时甚至可以并案。一般情况下案件的法官是不可以相互沟通的,因为都是独立办案。如果两个案件相同而被告属于同一被告,则两个案件的法官是可以勾通的,有时甚至可以并案。一般情况下案件的法官是不可以相互沟通的,因为都是独立办案。如果两个案件相同而被告属于同一被告,则两个案件的法官是可以勾通的,有时甚至可以并案。一般情况下案件的法官是不可以相互沟通的,因为都是独立办案。如果两个案件相同而被告属于同一被告,则两个案件的法官是可以勾通的,有时甚至可以并案。一般情况下案件的法官是不可以相互沟通的,因为都是独立办案。如果两个案件相同而被告属于同一被告,则两个案件的法官是可以勾通的,有时甚至可以并案。一般情况下案件的法官是不可以相互沟通的,因为都是独立办案。如果两个案件相同而被告属于同一被告,则两个案件的法官是可以勾通的,有时甚至可以并案。一般情况下案件的法官是不可以相互沟通的,因为都是独立办案。如果两个案件相同而被告属于同一被告,则两个案件的法官是可以勾通的,有时甚至可以并案。一般情况下案件的法官是不可以相互沟通的,因为都是独立办案。如果两个案件相同而被告属于同一被告,则两个案件的法官是可以勾通的,有时甚至可以并案。一般情况下案件的法官是不可以相互沟通的,因为都是独立办案。如果两个案件相同而被告属于同一被告,则两个案件的法官是可以勾通的,有时甚至可以并案。一般情况下案件的法官是不可以相互沟通的,因为都是独立办案。如果两个案件相同而被告属于同一被告,则两个案件的法官是可以勾通的,有时甚至可以并案。
5. 案件在民事诉讼中,原告可以去找承办法官沟通吗
当然可以了,你有什么想法或者你能让步的话,可以让法官从中调解。
6. 浅议如何避免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冲突
法官害怕当事人?
作者:赵佳 发布时间:2010-04-13 16:30:23 打印 字号: 大 | 中 | 小
一天,一位老法官问我:“你害怕当事人吗?”我先是一愣,一时答不上来,后来我笑着说有的当事人还真不好对付。“怕就对了,那样才能感觉到身上的那份责任。”老法官严肃地说。其实,入院几个月来,怎样看待当事人、怎样和形形色色的当事人打交道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法官、当事人是法院工作的最重要的两个角色,怎样对待当事人可能是我们应当处理的最迫切的问题。
几千年来,“官民”这种二元政治角色演绎着中国的历史。“民不与官斗”类似的“箴言”不能胜数。掌权者高高在上的形象印在了人们的心里,诉讼也叫打官司,当事人让人感觉属于“民”这一角色,来到法院理所应当服从“官”角色的法官。当事人来到法院打官司是有求于法院,两者地位上不能并论,求人办事哪能与人讲平等。此外,法院作为行使审判权的国家机关,得让人生畏,不得冒犯。顺着这个思路想,当事人进入法院应该是谨慎颤巍的,应该害怕法官。
现在的情况是,法官似乎害怕当事人。在实际的工作中,法官可能稍有不慎就会被当事人投诉;有时当事人会抓住一些问题不依不饶;有时出现的一些情况会引起上访,严重时甚至是群体性事件。而这些情况直接关系着法官的荣辱得失,小则会影响到法官的优劣考核,大则影响到法官的前途命运甚至饭碗。因此,我们看到,法官履行职务时对待当事人谨小慎微。
如果要从“当事人害怕法官”和“法官害怕当事人”这两种情境中做选择,我想人们会选择后者,法官害怕当事人似乎不是坏事。在现代民主法治国家里,通行的做法是限制公权保障民权,权力在监督下行使。而我国是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也为人民而行使。司法为民是我们司法审判的宗旨,因此国家也理所应当赋予了人民监督法院、法官的权利。有了当事人的监督,承办法官会更加谨慎地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对一个法官好坏的评价,也不再是法院一方的意见,而是更多地注重当事人的看法。当事人有权对法官有意见、投诉甚至上访,正是行使国家赋予其监督权的应有之意,也是法院践行司法为民的体现。
新中国建国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主法制建设成就卓著,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不断加速。在这种大背景下,百姓加强了对法律的了解、理解,法制观念日益增强,法律武器在百姓生活中被广泛运用。但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时候,他们会拿起法律武器寻求法院帮助。百姓到法院寻求帮助,是对法院的信任,是对法官队伍的信任。法院很多时候是人们解决问题的首选,中国人不再害怕打官司,进法院维权不再躲躲藏藏,正说明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法官害怕当事人”似有其合理性,然过犹不及也。工作中,对当事人合理的意见,我们应当虚心接受改正,对不合理的甚至是过分要求,我们也应当义正词严,依法办事,不能因为害怕“得罪”当事人,害怕当事人投诉、上访,就消极不为,或敷衍推诿,悖法行事。如果过分依赖当事人意见,看当事人脸色行事,会给法官正常履行职务造成一定影响,影响审判权的正常行使,甚至影响审判工作的大局。因此,在法官和当事人中间找到一平衡点,显得十分重要。
怎样对待当事人才是最合理的态度?当事人害怕法官肯定不行,法官害怕当事人也有不妥,经过这段时间的工作实践,同时向老法官们请教,我认为对待当事人应当尊重当事人,同时依法办事。要让当事人充分行使其合法权利,认真倾听其意见,公平、公正处理其请求。“敬人者,人恒敬之。”让当事人打一个有尊严的官司,当事人才会真正地尊重、信任承办法官、法院。当前,我国还处于转型期,社会矛盾较为突出,定纷止争,缓解、解决社会矛盾的重担很大程度上落在了法院的肩上。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该创造条件,充分保障人民法院行使审判职能,这不仅是维护法律尊严的需要,也是维护审判权正常运行的需要。
责任编辑:梅玉兰
7. 开庭前可以找法官沟通案情吗
开庭前不可以找法官沟通案情。法官在审判活动中,不得私自单独会见一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有案件相关问题可以打电话和法官沟通。除非法官想就案情进行谈话,一般不会安排。
正常庭前法官也会见两方当事人,了解下案情经过。开庭时,该带的诉讼材料,如身份证、答辩状、证据原件一定要带齐。法院一般让当事人做的陈述,最好前提写好,开庭一边看,一边说。
由于原、被告所处的角度不同,准备的陈述材料也不同。在辩论阶段,听对方陈述时一定要聚神会神,不要为对方不中听的言辞气晕了头脑。对方说的不对的要点,要拿笔记住,然后继续向下听。
在反驳时,要有条理地围绕自己的主张反驳。很多当事人在答辩时,往往按对方说错的地方,一条一条纠正,作为辩论提纲,其实这是不妥的,要有自己的思路,不要顺着对方安排的路走,以防陷入对方的陷阱。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七条 开庭审理前,书记员应当查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纪律。
开庭审理时,由审判长核对当事人,宣布案由,宣布审判人员、书记员名单,告知当事人有关的诉讼权利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请。
第一百三十八条 法庭调查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一)当事人陈述;
(二)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
(三)出示书证、物证、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
(四)宣读鉴定意见;
(五)宣读勘验笔录。
第一百三十九条 当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证据。
当事人经法庭许可,可以向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发问。
当事人要求重新进行调查、鉴定或者勘验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第一百四十一条 法庭辩论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一)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
(二)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答辩;
(三)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或者答辩;
(四)互相辩论。
法庭辩论终结,由审判长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后顺序征询各方最后意见
8. 法官说当面沟通意味着什么
根据相关资料查询显示:意味着法官会来到当事人当地,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会在沟通中说明不履行义务的法律后果,并且这是法官一种办理案件的方式。
9. 和执行庭法官的沟通技巧
裁判的价值在于执行。但现实中的执行案件往往是“骨感”的。
很多没打过官司的当事人,以为只要胜诉就能拿到属于自己的那部分钱款。然而现实是他们虽然打赢了官司,但是执行判决时却遭遇“滑铁卢”。
常常能听到这样的提问:“法官,我官司打赢了,可是迟迟拿不到钱,该怎么办?”“法官,你们凭什么冻结我的银行账户?”“他要是再不还钱,你们就去执行他全家呀!”……
有太多当事人因为执行不到位,赢了官司输了钱。那么债权人怎样才能拿到钱?当时是请律师代理执行。
如果说执行实务工作是保障案件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司法权威的“终点站”,那么律师代理执行案件就是当事人合法权益得以实现的“助推器”,在整个代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尤其随着执行难问题日益突出,律师在执行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代理律师可以用精良的专业知识、精准的执业判断、精细的工作技巧,为当事人在执行阶段挽回损失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那么,律师在执行案件过程中的专业价值究竟在哪?在执行过程中,律师又可以提供哪些法律服务?尤其在全国法院力争“基本”解决执行难的关键时期,律师究竟应该如何代理执行案件? 那么,律师在执行案件过程中的专业价值究竟在哪?在执行过程中,律师又可以提供哪些法律服务?尤其在全国法院力争“基本”解决执行难的关键时期,律师究竟应该如何代理执行案件?
首先,律师可以做的是申请法院调查令或根据律师法规定凭律师执业证书和律师事务所证明,帮当事人向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调查财产情况。该项事务,执行法官特别喜欢,因为案多人少,法官特别希望有律师代劳,又合法。
其次,与法官进行案件良性沟通,使得执行措施被快速合法采取。一是与法官建立有效的沟通,从而使执行案件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即规范执行。二是措施采取的时效性:如申请执行异议期限,查扣冻期限,包括处理轮候查封等问题。
另外律师可以参与执行和解,最大限度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些情况下,被执行人确实现在没钱,但有偿还能力,可以慢慢履行,在这种情况,律师需要提醒当事人尽量达成和解,防止被执行人破罐子破摔。
还有可以做的是:
1、申请执行异议:包括对违法执行行为提出的执行异议,也包括实体上的执行异议之诉,执行复议等;
2、申请参与分配;
3、申请执行转破产程序;
4、被执行人转移财产或有拒执行为,可从刑事自诉方面追究被执行人的拒执刑事责任从而突破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