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裁量权过大
㈠ 为什么要防止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
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由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案例。然而,因为忽视对法官行使自由回裁量权的规范和答监督,缺乏相对统一的裁判标准和行之有效的案例指导制度,同时也受法官素质制约和社会大环境影响,致使一些法官随意行使自由裁量权,甚至徇私枉法滥用自由裁量权,造成严重的“同案不同判”现象。不仅严重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严重损伤司法机关的公信力,破坏司法公正,因此要防止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
㈡ 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具体建议有哪些
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具体建议:一、立法机关根据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状况,通过对立法技术的研究,加强立法准确、精确的程度,以减少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对具体案件进行裁判的对自由裁量权的启用。二、法官平时应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深入对立法精神和原则的理解和掌握,定期或不定期内举办案例研讨会。三、加大调解力度,努力实现当事人意思自治。四、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司法解释工作,从而有效的控制自由裁量权的行使,防止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五、各级人民法院时常加强对审判工作的研究,健全和完善法院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召开审判长联席会议,充分发挥审判委员会的作用,促进自由裁量权的正确行使。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八条,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但是有关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当当庭宣布不公开审理的理由。
㈢ 法官自由裁量权的限制
法律分析:所谓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官在诉讼过程中,在正确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的基础上,基于案件的基本情况,根据公正、衡平的法律精神和法律原则,对案件事实或者法律适用问题酌情作出裁判,或者是在多种合法的法律解决方案之间进行合理选择。法官自由裁量权并没有明文进行规定,比如《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的“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出庭作证的”便是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体现。自由裁量权是在法律限定的范围内由法官根据自己的意志进行裁量的权力。自由裁量权只能在法律对有关事项无明确规定或只规定了处理的原则、幅度或范围时行使。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是根据自己的法律意志进行的,而法官意志决定于正确的司法理念,即法官个人的法律意志要和国家的法律意志保持一致。法官在处理具体案件时的个人意志要受到尊重,不能以领导意志、行政意志或其他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法律依据: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证人证言有异议,且该证人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出庭作证。
㈣ 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体现在哪些方面
法官自由裁量权表现在刑事审判中的定罪和量刑阶段,具体表现在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方面。
【法律分析】
1、法官在查清案件事实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查清案件事实,是正确适用刑法的前提。从定罪角度说,查清了刑事案件的事实就确定了定罪的事实根据;就司法实务而言,查清案件事实的关键在于审查判断证据,而这一活动离不开法官的自由裁量权。2、为了获取事实“真相”,历史中曾采用过许多认识标准,如神意标准,理性标准,实践标准等。3、法官在选择适用法律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选择刑法规范是要从诸多的刑法条文中找出适用于本案的刑法规范,即所谓“找法”活动,其目的是为处理本案寻找法律根据。4、从定罪的角度说,在案件事实已查明的基础上,法官需要对照刑法所规定的有关犯罪构成,形成一个相似犯罪构成群的认识范围,进而在这些犯罪构成群中最终选定一个与案件事实最吻合的犯罪构成,或者排除所有的犯罪构成而确认无罪。综上所述,法律没有明确给予法官以自由裁量权,法官是依照法律的条文判案的。但是当法律空白、冲突时,法官有依据案情的要求,独立判断、权衡并作出合理决定的权力。而且,自由裁量必须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进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
第六条 法官审判案件,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第七条 法官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八条 法官的职责:(一)依法参加合议庭审判或者独任审判刑事、民事、行政诉讼以及国家赔偿等案件;(二)依法办理引渡、司法协助等案件;(三)法律规定的其他职责。法官在职权范围内对所办理的案件负责。
㈤ 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太大怎么办求助
讲一下我所知道的美国法庭上体现法官自由裁量权(discretion)的一个细节:
到法庭的时间和能否获得宽大处理版有一定关系。权
在美国,对于非暴力犯罪的被告或者前科记录较为良好的被告,法庭经常允许保释或者“有条件释放”(Conditional release),也就是在通过审判或者认罪协议定罪了以后,缴纳一定数额的保释费或者签订一些条件(例如每天向警方报告行踪),就可以释放出狱,到量刑听证的事后再自己去法庭报道,接收量刑。
㈥ 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利弊>
利:可以根据案情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公正的判决!不会教条死搬硬套.
弊:会导致人治.很多法官在判案时,多少会掺杂个人情绪和感情,同一种案件可能会得出不同的量刑!
㈦ 如何防止法官 滥用自由裁量权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规范民商事审判自由裁量权的意见》已于近日正式实施。依据该规范意见,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将不再自由,“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将得到有效遏制。 由于我国立法的欠缺以及法律本身的滞后性,加之处于社会转型期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纠纷,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由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案例。然而,因为忽视对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规范和监督,缺乏相对统一的裁判标准和行之有效的案例指导制度,同时也受法官素质制约和社会大环境影响,致使一些法官随意行使自由裁量权,甚至徇私枉法滥用自由裁量权,造成严重的“同案不同判”现象。不仅严重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严重损伤司法机关的公信力,破坏司法公正,成为滋生司法腐败的土壤。 “同案不同判”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也受到了全国法院系统的高度重视。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首次被以较大篇幅并单列一段写入最高法院工作报告中。这充分说明了最高人民法院对“同案不同判”现象的高度重视,及对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决心。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规范意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顺应司法审判工作的需要,先行一步出台的。规范意见主要强调了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建立案件指导制度,法官裁判应当参照最高法院或省高院公布的指导性案例,二是要求法官说理,在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同时,必须在裁判文书中说明自由裁量的方法和理据,必须论述自由裁量的结果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笔者认为,从“指导”和“说理”两个方面来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路径是对的,很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沿着这一基本路径走下去,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一定会倍加审慎,一丝不苟地甄别个案案情,最大限度地体现法的原则、精神和理念。其实,自由裁量权对于法官和司法来说,不仅需要,而且应当。任何国家,无论其法律在表面上如何完备,都无法对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及即将发生的案件情况包罗万象,任何立法者都无法做到法律规范与现实案件的一一对应。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否定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简直是天方夜谭。现代法治所能做的是,采取规范和监督的方式,尽量压缩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促使法官谨慎行使。显然,“指导”和“说理”都是对症下药的良方。“指导”就是让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有个标杆,有所比照,避免无所适从。而“说理”就是让法官摆出支持自己进行自由裁量的全部事实和法律理由,一方面促使其自圆其说,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其在说理过程中发现问题,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行使自由裁量权的随意性。 另外,在笔者看来,要防止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仅有“指导”和“说理”尚嫌不够,还必须增加一个要求,即“公开”。也就是要将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完全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下,随时接受案外群众和专家学者的挑刺和评判。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是否符合“指导案例”,裁判过程中“说理”是否充分,事实和法律理由是否站得住脚,都置于阳光下。这样一来,不仅完全消除了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过程中的腐败空间,而且还给法官以无形压力,促使其提高法律素养,严密审慎审案。李克杰(山东法学副教授)
㈧ 法官自由裁量权是啥意思
法官自由裁量权指的是法官有酌情做出决定的权力,并且这种决定在当时情况下应是正义、公正、正确、公平和合理的。但法官的个体特性及自由裁量权本身的权力特性决定了权力有被滥用的风险,因此,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三条
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严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
第五条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㈨ 缓刑适用中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主要表现在哪
(一)缓刑适用中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主要表现:1、避重就轻,盲目判缓。2、保留公职,刻意判缓。3、贪污贿赂,唯利判缓。审判实践中,由于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对那些罪行较重,不能判处缓刑或不适宜判处缓刑的犯罪分子,仅仅由于其自身存在有自首或其他一些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在审判过程中,法官就过多地考虑到这些从轻或减轻的情节而忽视其罪行、犯罪情节等方面因素而盲目判处缓刑。有的对于本应依法判处实刑但有一定社会背景的犯罪分子,却以罪犯有自首情节或认罪态度好为理由,脱离罪犯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这两方面的客观情况,随便判缓;有的对那些罪行较重的罪犯特别是在附带民事诉讼的故意伤害案件和盗窃犯罪案件中,仅以其民事赔偿或交纳罚金的多少来决定是否判处缓刑。2、保留公职,刻意判缓。那些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曾被委任一定的领导职务和被赋予一定管理职权的公务人员是知法者,他们理应带头遵守国家法律。他们一旦实施犯罪,纯属是知法犯法,就其主观上讲对社会具有更深的恶性和更大的罪过,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也更严重,这本应是对其依法定罪和适用刑罚的酌定条件,而且还要依法免去其原任的公职,即使是被宣告缓刑的也不例外。但在司法实践中,少数人员认为被宣告缓刑后罪犯不仅可以不予关押,还可以从事各种社会活动,错误地将宣告缓刑等同于无罪释放,有关机关甚至仍旧保留已犯罪公职人员的公职。以至于,触犯刑律的公职人员凭借原职位优势,千方百计动用一切社会关系向法官施加影响,法官屈于上级机关(人员)的压力和一己私利滥用自由裁量权刻意判缓的情况比较普遍。3、贪污贿赂,唯利判缓。受利益驱动个别人民法院在对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的处理上,执法不够严格,对犯罪分子该判实刑的却从轻判处了缓刑。有的法院因办案经费严重不足以赃款赃物的收缴为目的,主要被告人足额退赃即宣告缓刑;有的法院受检察机关(纪委)利益的影响,照顾执法部门间的关系而判缓;还有的法院以被告人单位的赞助作为判缓的条件。对贪污贿赂罪犯量刑失衡,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反应,引起了广大群众的不满,导致人民群众对司法机关失去信赖,对举报贪污贿赂犯罪分子也失去热情。(二)【法律依据】:1、《刑法》第七十二条【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1)犯罪情节较轻;(2)有悔罪表现;(3)没有再犯罪的危险;(4)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2、《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贪污罪的处罚规定】第三款犯第一款罪,在提起公诉前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真诚悔罪、积极退赃,避免、减少损害结果的发生,有第一项规定情形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有第二项、第三项规定情形的,可以从轻处罚。犯第一款罪,有第三项规定情形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
㈩ 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能超越法律规定吗
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或幅度内行驶。超过法律规定的范围不属于自由裁量权了,属于枉法行为或违法裁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