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法官的感慨

法官的感慨

发布时间: 2020-12-23 12:28:28

『壹』 法官妈妈观后感

看了电影《法官妈妈》,有两个人物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一个是为了保全儿子而不惜卖肾的妈妈,一个是既用法律审判张帅、又用真情感化张帅的女律师安慧。她们一个是爱的使者,让我们感受到天下至高至上的母爱;一个是善的化身,让我们感受到人间至成至善的真情。这份爱、这份情,如同雨露阳光,滋润着张帅的心灵,沐浴着张帅的成长,使其走上正道,获得新生。
孩子需要父亲的爱,他们需要通过爱去感受亲情、感受美好。也许有人会说,谁不爱自己的孩子。是的,动物也有添犊之情,何况人?而问题在于:我们是否用心地去爱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舍得花钱,让他吃好穿好,这是爱;尽量创造条件,保障孩子受教育的权利,这是爱。然而,这不是爱的全部。从某种意义上讲,父亲对孩子的爱,是一种包容,是一种理解,是思想的沟通,是心灵的撞击,当我们唠唠叨叨,要求孩子样样出人头地的时候;当我们教孩子学会世故的时候;当孩子犯了错而我们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脑一顿训斥的时候,这就忘却了爱的饿真谛,实是对孩子的饿伤害。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用心地爱孩子,就要用包容的之心,用沟通之法,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武断,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孩子需要父母的关爱,也同样渴望他人的关心,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同。一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要遭遇一些挫折,经历一些坎坷。尤其是十多岁的孩子,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都未定型,对大千世界、对纷繁复杂的事物缺乏正确的认识,可塑性很大。因此,在他们遭到挫折和失败甚至误入歧途的关键时候,我们的心要广大起来,给他们机会,用博大的胸怀去接纳他,用火热的情怀去温暖他,用积极的态度去引导他。采取“一棍子打死”的办法,或者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只能把他们推向对立面。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影片中的安慧法官可以说是实践这一道德标准的典范。当然,我们不可能企望人人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我们希望人们都能做一个好人,都能从自己做起,给失足的孩子一次机会,给沿街乞讨的小孩一个铜板,给辍学的儿童一笔资助,如此等等,要让孩子明白:人间自有真情在。
孩子是我们的寄托,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为父母者,为公民者,爱我们的孩子吧,善待我们的孩子吧,让我们营造一个雨露滋润、阳光普照的世界

『贰』 法律的感悟(作文)

谈到法律,它总会给人以威严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宗教、纪律一样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我们的权利才得到了保障。
法律、法规在我们身边处处可见,例如:上学、放学时我们经过十字路口,有的人不遵守交通法规,闯了红灯,就很有可能导致一场车祸,而断送了鲜活的生命。下面我就给大家说一段真实的故事。
《今日说法》报道了这样一件事。一位15岁的中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唯一的缺点就是他从小学就迷上了网络游戏,母亲为了看管儿子,放弃了家中的农活,在城里租房子,陪读。可他不理解母亲对他的良苦用心。暑假中,母亲又在网吧中找到了整整两天没有回家的儿子。气愤之际,母亲抡起木棍狠狠地打了他。回到家中,两人再次发生争吵,他趁母亲不备,顺手拿起电源线从背后缠住了母亲的脖子,致其昏迷。于是,他拿走了家里的2000多元钱,又一次进入网吧。第二天中午回到家时,他才发现母亲已经死亡。因为害怕,他又将母亲的尸体从三楼的窗户上扔了下去。
我还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在上海,14至16岁的少年犯占未成年人犯罪的64.2%,尤其让人心惊的是,刚刚进入法定处罚年龄的14岁孩子竟占了其中的15.1%。犯罪,无疑威胁着我们安定的生活,而法律永远维护正义。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遵纪守法,而遵纪是基础。现在小小的放松,很可能在将来酿成大祸,难道要等到接受法律制裁的时候才悔恨吗?我们一定要从小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当我们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后,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同学们,从今天起,让我们一起踏上与法同行的道路吧。

『叁』 法官判完案件,问肇事者感想,应该怎么说是交通事故,我是被告

民事案,诉苦为主。以求救济。
刑事案,认罪悔改。以求从轻。

『肆』 “法官”代表什么

对法官的了解,应该是在从事律师工作之后,我不敢说我对法官了解有多深入,但就是这些片面的了解,我也是说这些现象发生在个别法官身上,我举一个例子,在开庭时常遇见法官对律师说,把主要观点说说就行了,为什么法官这样说,难道他不知律师代表的是当事人?非也,他当然明白。

我不想用多高深的理论来谈论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我只是想从法官二字身上看能不能简单地解释这个问题。有时和同事闲聊,说为什么法官叫法官,而不叫法师呢?就像做教育的叫教师,做美容的叫美容师,有的同事说,因为他是官,是做法律方面的官,所以叫法官。听起来有点八卦,但听后联系到某些法官的所做所为,似乎有点道理。也许某些法官真把自己当成了官,所以敢对当事人指手画脚,敢对律师说三道四。但就是把自己当成官,也要当父母官呀,当成人民的公仆呀,当成是为老百姓谋福祉的官呀。

但问题是,法官不是官,去掉这个称谓,他/她和其他单位的人一样,不过是一个从事法律的工作者,是什么让他/她认为自己是个官了呢?这个问题一下子真不好回答,中国的体制,或是个人的观念作怪,也许都有吧。但要说到体制上,似乎又不成,国外有三权分立的,不也有法官枉法裁判的。这几年国家进行法制理念教育,进行三个代表教育,但似乎成效不大,好像教育得某些官员麻木了,再教育还是老样子,观念就是改变不了,这是不是某些法官认为自己是官的原因,不好回答。

有人发文说是某些律师让某些法官成为官了,说法有点刻薄,观点有点片面。律师是社会法律工作者,他要挣钱养家户口,那有拿着钱随便去请某些法官的道理,难道他觉得自己的钱多的用不玩了?有病的人才这样说,某些法官非要把自己当成官,才是造成律师的无奈之举。

记得杨立新教授授课时说,他有一次到法院去讲课或是什么,问一个法官,你认为法官代表的是什么?这位法官说,法官当然代表的是国家,是代表公权力的,杨教授反问,一个法官集国家的公权力于一身对付一个手无寸铁的被告人,你难道不觉得很残酷吗?这位法官无语。这位法官的回答也许能回答为什么某些法官把自己当成了官,正是他们认为自己是为国家服务的,才导致这种现象产生。杨教授说的好,法官代表的不是国家,而是法律,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运用法律对被告人进行审判。

令人感慨,是呀,如果每个法官认为自己代表的是法律,还会认为自己是个官吗?还会有我前面所述现象的产生吗?但愿每个法官都知道.

『伍』 泰戈尔法官感悟

随着青春的消逝,人生会出现一个像金灿灿秋天一样的深刻平静、坚定美妙的时刻。这是收获生命果实的年龄,也是收获成熟庄稼的季节。到了这个年龄,任性青年所具有的春心荡漾,已经失去了活力。到了这个时候,通常都成家立业了。生活中所经历的许许多多吉凶善恶,欢乐忧愁,使人更加成熟,将人磨练得性格内向。人到成年后,会放弃虚幻的世界和不切实际的欲望,总是把它局限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这时候,我们再也没有吸引新欢的迷人目光,然而,对于老熟人,却倍感亲切。青春丽质渐渐消退时,永不衰老的内在个性却在长期共存的脸上,眼睛里,更加明显地表露出来。笑容、眼神和声调,通过内在的我交织在一起。我们放弃那些无法实现的愿望,不再哀悼那些离开我们的人们,原谅那些欺骗过我们的人。把心交给那些来到身边的,而且热爱我们的人,他们在离别中,经历了世界上一切风暴的洗礼,却仍然忠于我们。在可以信赖的,久经考验的老熟人之中,筑个安乐窝。在这里,我们能得到充分的休息,一切愿望也都能得到满足。青春即逝的温柔黄昏,正是生活中该平静享受的时刻。倘若这时候还要疲于奔命,去作新的探索,去求新的结识,去徒劳无益地建立新的关系,以及另作打算的话,那确实是太可悲了。也就是说,到了中年,一个人还没有可供休息的床铺,没有迎接他归来的夜间灯火,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更可叹息的事情了。

『陆』 交给法院的庭后感想怎么写

你说的是不是要写给法院开庭后的案件总结呀

『柒』 法院的判决书怎么写感悟

当前判决书的写法,不外乎有两种模式:一是记叙文写法;二是论说文写法。

第一,记叙文内写法:容就是讲故事,并根据故事情节作出判决。优点:这种写法,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方便阅读。缺点:1、重视记叙事情发生的经过,忽视对事实及证据认证的记载,存在霸王判断之嫌;2、由于侧重对事情发生经过的叙述,因而为了叙述的方便,必然会认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实,然而这些事实,又可作为其他案件的免证事实,容易造成案件之间在认定事实上的矛盾。

第二,论说文写法:就是针对双方争议的焦点事实或核心证据进行认证,并据此作出判决。优点:1、这种写法符合司法认知规律,因为认定事实并不是判决的目的,判决的目的裁断纠纷,因而案件的事实经过并不重要,关键的是对争执的焦点问题进行判断;2、记途了法官对证据及事实的认证过程,让人看得懂案件事实是怎样得出的。缺点:不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捌』 求法院旁听感想

前一阶段,我连续旁听了多个刑事案件的庭审。这些刑事案件的被告,或是诈骗,或是抢劫,或是利用职务之便受贿。他们有的正值青春年少,本该前途无限;有的才华横溢,事业有成;有的即将含饴弄孙,安度晚年。然而如今都殊途同归,站在被告席上接受审判,等待他们的是禁锢人生自由的铁窗生涯。面对即将失去的自由,在法庭最后陈述时,他们无不痛心疾首,悔恨万千,感觉愧对父母和子女,而一切悔之已晚。从天堂到地狱,人生与事业瞬间陡然转向,这无疑是一场悲剧。
他们的人生轨迹,并非劣迹斑斑。曾几何时,他们也都是善良守法的公民。也曾有过美好的昨天,鲜花和掌声也曾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之所以沦为罪犯,皆因在贪婪欲望的驱使下,追求种种错误目标,利令智昏,而又丧失自我,置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国家法律于不顾,最终把自己的灵魂“典当”给了金钱和利益,葬送了他们本该更加多姿多彩的人生,害己又害了家人。
旁听完这些案件,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我想,每个人都想追求更多的金钱、地位、权力和智慧,希望个人的能力和成功得到社会的承认,这些都是获得他人尊重的必要条件,也是无可非议的。人总是在满足了自己最低的欲望后不断地产生更高的欲望,而正是欲望,才激起了人们不断奋斗的动力。尽管如此,但人们还是必须懂得用理智来调节自我,尤其要压抑和克制自己潜意识中时时涌动的贪欲。要把那些违反社会道德、不符合人的日常伦理的观念从意识层面压制和排除出去,而不能任凭贪欲滋生蔓延,并在贪欲的驱使下行使不法勾当。欲望的满足一定要在法律、道德和良心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合法手段来实现。否则即使你一时的欲望得到满足了,生活也会叫你得不偿失,甚至会让你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由此,我还想到,人要学会知足,知足了,就难有非分之想,贪婪的念头也自然难以占据你的头脑。如果你现在已经很富有,那就更应懂得知足,懂得珍惜已拥有的,要将种种不必要的欲望都放下。如果你还不富有,你所拥有的不如别人,你仍必须平衡好心态,坦然处之,不能因此怨天怨地仇视社会和他人,更不能采取极端手段作出伤天害理之事。应该懂得,人的一生总会有缺憾,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而富有是相对的,更不是人生成功的唯一目标。也许我并不富有,但依然可以活得开心,也许这才是人生成功的真正标准。古人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人生苦短,我们要正确把握好自己宝贵的人生,走好每步路,千万不能误入歧途,因为我们还有太多的未尽责任和义务。
-----------------
按照电大法学本科法律实践的要求,为了更深入地学习法学这一专业,我们以模拟法庭的方式进行了一次法律实践。 我们以张丽医疗事故案为案例,具体制定了法庭实施计划,做好了庭审前的准备工作,进行了细致的人员分工和会场的布置,整个模拟法庭的程序合法、执法严谨,是一次成功的法律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我们增强了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思想上提高了创新意识, 在本案的审理中,我的身份是合议庭笔录员,被害人王灿死亡的原因是本案的焦点,在医疗事故的举证责任倒置中,作为被告的张丽,应当就其行为的科学性、及时性、没有过错的事实承担举证的责任,本人就举证责任倒置这一问题谈一下心得体会。 一、在举证责任倒置中,反对的一方应当就某种事由的存在或不存在负担举证责任。 民事责任特别是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一般包括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过错,这些要件事实的存在也构成了决定原告是否胜诉的关键。但在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下,原告不必要就这些因素的存在与否都负担举证责任,而应当由被告就某种事实存在与否承担举证责任。举证责任倒置不仅仅是指证明责任依据法律的规定发生特定分配的现象,同时还意味着反对一方所证明的事由在法律上作出严格的限定,即在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下,反对的一方究竟应该反证证明什么,必须要由法律规定。通常,由被告方证明的事实是由实体未能加以明确限定的,其证明人后由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对自己没有过错的证明;二是对不具有因果关系的证明。在某些情况下,对这两个事实的证明通常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被告证明损害是由第三人的原因造成的,则不仅表明被告没有过错,而且同时也表明损害的发生与被告的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这两个问题有可能也是相互分离的。例如,被告证明损害是因为不可抗力造成的,应可以表明其主观上没有过错,从而应当被免除责任。 二、在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下,由被告承担证明某种事实的存在或不存在,如果其无法就此加以证明,则承担败诉的后果。 举证责任倒置表面上是提供证据责任的倒置,实际上是就某种事实负有证明其存在或不存在的责任的倒置,是证明责任在当事人间如何分配的问题。然而,举证责任倒置不仅仅是对事实证明责任的分配,更重要的是,对这种举证责任的分配常常直接影响到诉讼结果,即“举证责任分配之所在,乃胜诉之所在”。因为一旦倒置以后,举证责任被倒置的一方负担了较重的证明义务,如果其不能够就法定事由进行举证,便推定提出主张的一方就该事实的主张成立,这就会从整体上影响到诉讼的结果。 败诉后果的承担表明了举证责任倒置实质上是一种证明责任的分配,证明责任是一种结果责任,解决的是在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败诉风险的承担问题。在实体法上,对被告方对此要举证证明也有相当的难度。例如,在高度危险责任的情况下,被告必须证明危险是由原告的故意造成的才能免责,倘被告无法就此举证则可能要败诉。这样,举证责任倒置通常是和严格责任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也进一步表明了举证责任倒置与举证责任转换的区别。举证责任的转换与严格责任问题没有必然联系,任何类型的案件在诉讼中都可能出现举证责任转换的现象,它不涉及抽象的实体法规范,只是当事人在具体诉讼过程中相互活动。 三、在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案件中,发动诉讼的原告一方,也应当对部分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的责任。 在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下,是否意味着原告不负任何举证责任,而应由被告证明一切?我认为,即使依据实体法的规定应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告也要承担就一定事实存在或不存在举证的责任。在适用严格责任的情况下,对于过错、因果关系等,根据法律规定应当由被告证明,从而免除了受害人对此事实的举证的责任,而将该责任倒置给加害人一方,由其承担无未能举证时的败诉风险。但其他要件事实,如加害人、损害事实等,则还应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规则分配举证责任,由该事实的主张者承担举证责任。例如,在高度危险作业的责任中,至少原告要证明危险是因为被告的行为造成的而非第三人的原因造成的,否则其连诉讼主体的被告一方都不能明确,怎么诉讼?对谁诉讼?再如,在医疗事故的举证责任倒置中,作为被告的医院一方,应当就其行为的科学性、及时性、没有过错的事实承担举证的责任,而患者应当就被告行为的危害后果事实、危害后果与被告的行为间有关联的事实等,承担举证的责任。在举证责任倒置情形下,原告方也承担部分事实的举证责任的原因是:从实体法角度言,任何人主张权利都应当提出证据证明其权利的存在;从证据法的角度看,主张的一方也应当提供相应的证据。即使法律从特定的目的出发,为加强对一些处于举证遇到障碍的特定当事人的保护,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只是将特定的证明事项倒置给被告一方承担,这并不是说,将所有的诉讼证明事项甚至释明事项,都交给被告承担。从性质上看,举证责任倒置实质上基于法律规定,由原告证明A事实的存在,但应当由被告承担B事实存在或不存在的证明,被告不能证明的,推定原告的事实主张成立。 通过实践,对法律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理解。

『玖』 法官手记读后感

杨忠民:法官缘何如此恐怖?———读《恐怖的法官——纳粹时期的司法》
1947年,在二战后纽伦堡的废墟上,由美国独家主持的审判纳粹时期德国司法官员的法庭开庭。当诸多第三帝国的司法官员站立在被告席上时,一个问题定然困扰着人们:法官缘何如此恐怖?
曾经身披法袍,手握法槌,头顶法学专家、学者等高贵头衔,面相庄严的前法官们,大约谁也不曾高举火炬行进在“帝国水晶之夜”,亲手残杀犹太人,砸碎犹太商店的玻璃橱窗,焚烧犹太教堂和“邪恶思想”的书籍;也未必亲自启动“洗浴室”的毒气装置毒杀妇孺,或者扣动扳机,射杀手无寸铁的平民;更未必身着军装,脚登马靴,手执佩剑,践踏被侵略的国土——即使成了被告,那一脸的神圣和不屑,只会让人生出对司法的敬畏,却实在难以联想到“恐怖”这个可怕的词语。然而,在德国法学家英戈·穆勒的《恐怖的法官——纳粹时期的司法》中〔1〕,却分明记载下如许事实:正是他们,在经过严谨、缜密且富于逻辑性的“法理论证”之后,催生了臭名昭著的“纽伦堡法”,使反犹排犹的条顿剑得以从司法的剑鞘中抽出;也正是他们,端坐在国民法院、特别法院、党卫军警察法庭、军事法庭之上,挥动法槌,将成千上万“玷污种族”的犹太人和“社会蠹虫”、“社会渣滓”驱赶进集中营,接受死亡的“洗礼”;同样是他们,为了保证“德国种族的完美性”,作出惨无人道的判决,对智能低下者强制性绝育,令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在“快乐”中死亡;还是他们,把无数反战的平民甚至德国军人送到绞刑架下,以鲜血润滑着第三帝国的战争机器……是的,从这些司法官员白皙的手上,的确看不到一丝血迹,但谁又能说,在被毁灭的五百多万犹太人的尸骸旁,在被虐杀的二十万“不值得活的生命”的坟冢前,乃至在被整个战争屠戮的五千五百万生灵的周围,除了游荡着希特勒死神般的身影外,就没有抖动着这些司法官员们恐怖的黑袍?!本应由希特勒占据的被告位置,如今由他们来填补,的确是合乎逻辑的,可人们依然要追问:法官缘何如此恐怖?

热点内容
海南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发布:2025-04-29 02:27:08 浏览:896
比较实体行政法和程序行政法 发布:2025-04-29 02:26:56 浏览:396
对阴茎的刑法 发布:2025-04-29 02:25:18 浏览:616
有关合同法的论文题目 发布:2025-04-29 02:18:55 浏览:18
关于新冠疫情和法治 发布:2025-04-29 02:02:11 浏览:497
催告函有没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4-29 01:51:21 浏览:211
新婚姻法惹争议 发布:2025-04-29 01:35:17 浏览:800
公务员辞职当律师 发布:2025-04-29 01:16:10 浏览:976
幼儿园举办者应该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发布:2025-04-29 00:50:43 浏览:701
法治部分 发布:2025-04-29 00:28:13 浏览: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