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大会立法院
⑴ 两会机构名称分别是什么
海基会——海峡交流基金会
以民间社团为名的中国台湾半官方机构 。1990年11月21日在台湾成立,由辜振甫任董事长,陈长文、陈胜发任副董事长,秘书长由陈长文兼任。海基会(Straits Exchange Foundation)以“是一座桥,不是一堵墙”为己任,主要任务是执行“政府”委托办理的两岸民交流中技术性、事务性的工作,包括两岸同胞入出境收件、核转,大陆地区文书验证及送达,两岸人犯的遣返,经贸纠纷的调解处理,学术文化交流的沟通等等。因而可视为台湾当局与大陆联系的中介机构。海基会通过“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对“立法院”负责, 同时接受“国民大会”监督。其资金来源大多是“政府”拨款,少部分为工商企业界捐款。海基会设董事会,董事会下设秘书处,文化服务处,经贸服务处,法律服务处,旅行服务处和综合服务处,负责处理有关具体事宜。1993年4月27~29日,董事长辜振甫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
海基会采用“财团法人基金会”的形式,经费由“政府与民间共同捐助”。海基会初成立时的定位是“以协调处理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地区人民往来有关事务,并以保障两地人民权益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
“海基会”会址:台北市105民生东路 三段一五六号十七楼
海协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或海协;英语:Association for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ARATS)于1991年12月16日在北京成立。它以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为宗旨。实现中国和平统一为宗旨的民间团体。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为中国大陆因应台湾地区的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的社会团体组织,属大陆授权处理海峡两岸事务的机构。其业务指导和管理机关为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协会最高权力机构是理事会。理事会理事由社会各界和有关方面推荐、协商产生。理事会每届任期3年,可连任。协会会址设在北京,并可根据需要设立办事机构。协会名誉会长荣毅仁,会长汪道涵,常务副会长唐树备,副会长经叔平、邹哲开,秘书长由邹哲开兼任。台湾同胞联合会会长张光辉,全国人大侨务委员会副主任林丽韫、台盟主席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蔡子民为协会顾问。1993年4月27~29日,会长汪道涵与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为两岸事务性交流掀开了新的一页。
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病逝后,会长的职位空缺至2008年6月3日。2008年6月3日,陈云林任会长。
⑵ 台湾所谓的政府机构构成
台湾政府机构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考试院)这五院用中山先生的话讲,是各自分立,站在政治学者来讲,这中间的关系基本上还是制衡关系,怎么说呢?行政院的施政必须向立法院负责,行政院的官员必须接受立法委员的咨询,行政院的院长有义务到立法院去做施政报告,所有的政策、法律、预算案都要由立法院来制定。所以1947年宪法明白规定:行政院必须向立法院负责。1947年宪法规定了司法院、考试院人选的通过:考试院由考试委员来组成,领导班子就是考试委员,有一个考试院长和副院长。司法院除了本地法院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长官,有宪法解释权的大法官,这些大法官和各地法院的法官是法学方面的专家,都是经过考试进去的。大法官尽管是法律方面的专家,但由于他有权解释宪法,所以政治方面的考虑相当重要。像这些职位过去是由总统提名,监察院同意之后任命的。各位就可以看得出来五院之间是彼此相互制衡的。总统是在五院之上,可总统除了宪法给他的一些形式上的权力以外,对五院的日常事务按照1947年宪法是没有权力直接去干预的。但是根据1947年宪法,目前台湾的总统怎么会去管五院的事情呢?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过去1947年宪法规定他可以提名行政院院长,经过立法院同意之后任命。换句话说:行政院的院长的人选是总统找来的,无论如何,两个之间有这样一个关系在,过去宪法的设计中总统实际上不是去直接管事情的。另外有一个国民大会,1947年宪法中总统是由国民大会的国大代表选出来的,不是直接选举产生,所以总统是受到国民大会的制约的。这是1947年宪法,当时在中国大陆比较能够体现中山先生五权宪法的原理。当然台湾的宪法也没有这么简单,其中一部分一部分非常复杂,这只是把大台湾政府机构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考试院)这五院用中山先生的话讲,是各自分立,站在政治学者来讲,这中间的关系基本上还是制衡关系,怎么说呢?行政院的施政必须向立法院负责,行政院的官员必须接受立法委员的咨询,行政院的院长有义务到立法院去做施政报告,所有的政策、法律、预算案都要由立法院来制定。所以1947年宪法明白规定:行政院必须向立法院负责。1947年宪法规定了司法院、考试院人选的通过:考试院由考试委员来组成,领导班子就是考试委员,有一个考试院长和副院长。司法院除了本地法院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长官,有宪法解释权的大法官,这些大法官和各地法院的法官是法学方面的专家,都是经过考试进去的。大法官尽管是法律方面的专家,但由于他有权解释宪法,所以政治方面的考虑相当重要。像这些职位过去是由总统提名,监察院同意之后任命的。各位就可以看得出来五院之间是彼此相互制衡的。总统是在五院之上,可总统除了宪法给他的一些形式上的权力以外,对五院的日常事务按照1947年宪法是没有权力直接去干预的。但是根据1947年宪法,目前台湾的总统怎么会去管五院的事情呢?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过去1947年宪法规定他可以提名行政院院长,经过立法院同意之后任命。换句话说:行政院的院长的人选是总统找来的,无论如何,两个之间有这样一个关系在,过去宪法的设计中总统实际上不是去直接管事情的。另外有一个国民大会,1947年宪法中总统是由国民大会的国大代表选出来的,不是直接选举产生,所以总统是受到国民大会的制约的。
⑶ 台湾"立法院"再现打群架
台湾“立法院”抄2017年7月18日再度进行“前瞻计划”第一期预算审查,虽然昨天在民进党团的强力主导下进入询答阶段。
有网友戏称:“说好的中国功夫呢”?
立法院(Legislative Yuan),是中国国民政府时期和当今中国台湾地区最高位阶之立法机关,与前国民大会(现已废除)共同相当于其他国家中的国会。
根据孙中山的五权宪法理论,国家的权力分为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因此分设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而人民则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的权利,设国民大会行使这些权力。
⑷ 人民代表大会制和国民大会制度的区别是什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而“国民大会”原系孙中山提出。在中华民国宪法的设计中,孙中山认为,“政”是众人之事,“治”是管理,“政治”亦即管理众人之事。照此,他将政府的功能分为政权与治权。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而治权则由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考试院)行使,提供人民必要的协助。其中,关于监督政府、领土主权及修改宪法等中央政权则是交由国民大会行使,并将国民大会的宪法层级置于五院之上。如此一来,人民透过选举国民大会的代表于中央机关行使政权,进而控制政府施政的治权,使得政权与治权之间达到平衡,人民权益不受政府侵害,人民也得以享受政府所提供的一切功能。
⑸ 孙中山当年宪政三步走是怎样的
中山先生宪政三步走分三个时期进行:1、军政时期,第二、训政时期,第三、宪政时回期。军答政时期为破坏时期,施行军法,以革命军来打破满清专制、扫除官僚腐败、改革风俗之恶习等;训政时期为过渡阶段,此阶段施行约法,建立地方自治,促进民权发达。以县为自治单位,约法规定人民之权利义务与革命政府之统治权,以三年为限,三年期满,由人民选举其县官。革命政府对各县依照约法规定行训政之权。第三阶段即宪政时期,待全国平定后六年,各县已达成完全自治的状态下,可以县为单位,各选举代表一人,组织国民大会,制定五权宪法,以五院制为中央政府: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宪法制定以后,由各县人民投票选举总统以组织行政院,选举代议士以组织立法院,其余三院之院长由总统得立法院之同意而委任之,但不对总统、立法院负责,而五院皆对国民大会负责。宪法制定,总统、议员选出后,革命政府归政于民选之总统,训政结束。宪政时期一县作为自治团体,实行直接民权,人民对本县之政治,当有普通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罢官权。对国家政治则除选举权之外,其余之同等权付托于国民大会之代表行使。
⑹ 台湾的议长是个什么样的官职
在台湾议长叫立法院院长,现任王金平。是立法院的首长,由立法委员相互提名、投票后选举产生。有督导监管立法院各委员会,维持立法院开会秩序及处理议事之责,并负责主持召集立法院会议(简称院会)。台湾下辖县市级也有议会,设有议长职务。乡镇级的地方议会叫“代表会”,议长叫“代表会主席”。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⑺ 国民大会的事实概况
理论依据
国民大会根据孙中山(1866~1925)“权能分治”的理论设计。孙中山认为,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项政权(简称“权”),政府有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五项治权(简称“能”),权和能应当分开,才可以做到既保障人民权利,又提高政府效能。由于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人民无法直接行使政权,所以孙中山设计出一个叫国民大会的机构行使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人民先选举国民大会,国民大会再选举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五院行使治权 。
孙中山关于国民大会的设计显然存在一定缺陷,国民大会的定位介于选举人会议与权力机关之间,作为选举人会议,它的人数太少、代表性不够,作为权力机关,它的人数又过多,没有效率,要么成为“橡皮图章”、“表决机器”,要么成为争吵不休的杂乱之所。另外,孙中山也没有国民大会与立法院的权限进行划分,国民大会的创制、复决权显然包括创制、复决法律,那么立法院的功能何在呢?更重要的是,孙中山没有意识到,随着交通、通讯的发展以及其他技术的进步,教育水平的提高,人民是可以直接选举监督政府的,完全没有必要在人民与政府之间加上一道国民大会的屏障。
正因为有上述缺陷,所以旧政协会议上,中共与民盟代表力主“无形国大”,即规定“全国选民行使四权名为国民大会”,这样国民大会实际成为选民的代称,虽然由于国民党的极力反对,政协宪草仍然采取了有形国大,但是将它的权力大大缩小,仅限于制定修改宪法和选举罢免总统副总统,立法院则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监察院由省议会选举产生,1947年的中华民国宪法也是这样规定。国民党政权退台后,国民大会除了六年一次“选举”“总统”外,基本上没什么作用,成为一个鸡肋机关,最终被废也在情理之中。
⑻ 中~华~民~国国民大会和立法院,在1946年《宪法》生效时,两者有何职权上的区别
彼时的国大,相当于现在的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的重要事项。
孙中山把西方三权分立的思想与中国当时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提出并施行五权分立,分属五个不同部门,即立法院、行政院、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立法院行使立法权。
⑼ 假如大陆有议会或立法院,会有哪些优点和乱象
任何一个正常的国家或者政治实体,肯定都是有议会和立法机构,只不过他们之间的名称不同,但实质都是一样的。在中国实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院制议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从制度安排上来看就是所谓的立法院,在台湾以前还有一个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样性质的国民大会,台湾,行政院立法院监察院等宪政机构就是由其选举产生。
⑽ 台湾的“五大院”是哪五大我知道有“行政院”,“立法院”
台湾的“五大院”:“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试院” “监察院”
根据台湾当局“宪法”规定,“行政院”是台湾当局最高行政机关,院长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后任命;“总统”公布法律、发布命令,须经“行政院院长”和有关部会首长的副署;“行政院副院长”、各部会首长和不管部会之政务委员,由“行政院”院长提请“总统”任命;“行政院”向“立法院”提出法律案、预算案、戒严案、大赦案、宣战案、媾和案及条约案及其他重要事项或涉及各部会共同关系事项;“行政院”对“立法院”所决议的法律案、预算案、条约案及重要政策有异议时,须经“总统”的核可,才能移送“立法院”复议,若出席“立法院”的三分之二“立法委员”表决维持原决议,“行政院长”应接受该决议或辞职。
根据台湾当局“宪法”规定,“立法院”是最高立法机关,由选举产生的“立法委员”组成,具有决议法律案、预算案、戒严案、大赦案、宣战案、媾和案、条约案及其他重要事务之权。对于“立法院”的职权,自1990年后经历次“修宪”,作了较大变更。依据“宪法”增修条文规定,“立法院”职权尚包括:提“宪法”修正案、决议变更领土、提出“总统”“副总统”弹劾案、对“总统”提名之“司法院”正副“院长”及大法官、“考试院”正副“院长”及考试委员、“监察院”正副“院长”及监察委员行使同意权,并于每年集会时,听取“总统”的“国情报告”。
“司法院”系台湾当局的“最高司法”机关,主管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审判及对公务人员的惩戒审议等事项,并有“解释宪法,统一解释法律及命令”之权。
“司法院”设大法官会议,院长为主席,行使解释“宪法”、统一解释法律、命令之职权。下设秘书处、第一厅、第二厅、第三厅、第四厅、参事室、会计处、统计处、人事处、公共关系室以及各种委员会等机构。“司法院”置院长、副院长各一人,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后任命。
“考试院”系台湾当局最高考试机构,掌理考试、公务人员之铨叙、任免、考绩、级俸、升迁、保障、褒奖、抚恤、退休、养老等事项。
“考试院”设考试院会议,由院长、副院长、考试委员及考选、铨叙两部部长组成。下设秘书处、会计室、统计室、人事室、诉愿审议委员会、考铨丛书指导委员会、考试院公报指导委员会等机构。
“考试院”置院长、副院长各一人,考试委员若干人,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任命。院长综理院务,并为“考试院”会议主席。
“考试院”设考选、铨叙两部,分别掌理考选行政与文职公务员之铨叙,以及各机关人事机构之管理事项。另外设有公务人员保障暨培训委员会及公务人员退休抚恤基金监理委员会。
“考试院”名义上仍为台湾当局的最高考试机关,实际上已形同虚设。
根据台湾“宪法”规定,该院是台湾当局的最高“监察”机关。1948年5月在大陆选出“监察委员”180人,任期6年,于1954年5月期满。国民党去台后,蒋介石利用“司法院”大法官会议名义,决定“在第二届委员未能依法选聘与召集之前”,“第一届委员继续行使其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