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法院
㈠ “我的前半生”女人要怎样过一生
恼春风/我心因何恼春风/说不出/惜酒相送/夜雨冻/雨点透射到/照片中/回头似是梦无法弹动/迷住凝望你/退色照片中/啊,像花虽未红……”张学友的这首演绎的是上个世纪30年代一个对于中国百姓多少有些神秘的名字——李香兰。40岁以下的人很难感受其中以慢板带出的既痴情又忧伤的氛围,因为当时的上海是中国一个在文化感情上从来未曾有过的缺口。蜂拥而至的舶来文化和中国的新文化都在这里碰撞冲击。然而,透过这位红极一时的手,我们或许可以窥探到当时一些耐人寻味的情境。生于中国的日本人为了在上海走红,李香兰很早就已经找到并且认定属于自己的那份闪烁气质。她原名山口淑子,家人称她为豆豆。她是日本人,年2月12日出生于中国辽宁省奉天(今沈阳)附近的北烟台,不久举家迁往抚顺。她的祖父山口博自幼酷爱汉学,仰慕古老的中国文化,所以在明治三十六年(年)从故乡佐贺县来到中国,并长久地居住下来。她出生之时,伪满洲国打着“五族协和”的建国旗成立了,许多日本人都认为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拉开序幕,可事实却相反。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名义上是伪满洲国的元首,实际上却只是个傀儡,实权则由日本关东军掌握着,他们虐杀无辜以致民不聊生。目睹着中国大地哀鸿遍野、满目疮痍的惨状,在沈阳铁路局工作的父亲山口文雄和同样崇拜中国文化的母亲石桥爱十分哀痛却满是无奈,他们只能把中日友好的希望寄托在这个出生在中国的女儿身上。他们将她许给当时任沈阳银行总裁的好友李际春将军做养女,李香兰这个名字就是李际春起的,“香兰”是他自己曾经用过的笔名,后来李香兰就以此作为自己的艺名。年,年轻幼稚的李香兰满怀着对中国和日本的爱,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来到北平,以“潘淑华”这个名字在北平翊教女中念书。“潘”是她的另一个义父——她父亲的结拜兄弟,当时任天津长的潘政声的姓;“淑”是源于山口淑子之名;而“华”,则是出生于中国之意。这个名字当然也包含了希望中日两国友好共处的意思。北平翊教女子中学,是一所高、初中完备的女子中学。正是在那里,她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为今后的演艺事业打下了基础。她在所著《我的前半生——李香兰传》中记载了当时学习的情况:“我从东北来投亲,作为一个中国人——潘家的干女儿——上了翊教女子学校,名叫潘淑华……上学时三人同路,放学时有时只剩我一个人。那时候,我常顺路去北海公园,在无人的小岛上练习汉语发音或查字典,也曾去过远处的太庙。”由于她从小天生丽质,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又有一副美妙的喉,当“李家有女初长成”时,她的艺术天分和特殊出身很快就被日本侵略者操纵策划的伪“满洲电影协会”相中。他们动员她入会,并决定将她大力包装,作为中国星推出,为侵略政策鼓噪。年幼无知的她心中满怀对伪“满洲国”的无限希望,在日本奉天广播电台新节目《满洲新曲》中演唱了《渔家女》、《昭君怨》、《孟姜女》等中国曲,更以一曲《夜来香》而声名大噪。于是,“星李香兰”就这样被推上前台,并且迅速在坛和影坛走红,成为家喻户晓的“超级巨星”。大红大紫之后,李香兰还陆续演了一些替日军宣传,或者粉饰日本侵略战争的电影。当时谁都以为她是中国人,这也为她带来了以后的不幸。随着日寇侵华战争不断升级,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英两国对日宣战。日本成为世界的敌人,深陷泥沼之中。一面是杀气腾腾,一面是舞升平,在刀光剑影中,她的声像搀和了迷魂药的葡萄酒,在抚慰人心灵的同时也消磨其旺盛的斗志。虽然身处乱世,她受欢迎的程度却有增无减。太平洋战争开战前期,她在“日本剧场”的演出受到观众的热情捧场,居然有7圈半的影迷包围在她身边,发生了混乱,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当时,她曾收到了日本外交大臣松岗洋右的长子松岗谦一郎的来信。信上说:“人的价值不能用有无名气来衡量。人的价值并不表现在人的表面,你应该珍重自己。现在是个人价值被愚弄的时代,你必须更加尊重自己,否则只能被国家时局摆布。希望你永远自尊自爱。”这些话是耐人寻味的。在日本历史最黑暗的一个时期,战后被定为战犯的松岗外相之子,给一个冒充中国人(或“满洲人”),为日本的远东政策效力的女明星写这样的信。这既让人感受到了主义的力量,又让人感受到主义的软弱。它只能作为一种,是不会成事的。流利的中、日文,令人惊艳的外貌,以及犹如当时好莱坞玉女红星狄安娜·杜萍的欧洲声乐唱腔,完全体现了日本人对于中国女人的理想憧憬。就这样,李香兰成了关东军推行战争政策中的“糖衣炮弹”。者岁月李香兰的经历是独特的。虽然她是日本人一手的伪中国演员,拍摄宣传日本的远东政策的影片来慰问日军,成为日本方面所需要的伪满、中国的对日亲善使者,但这些却不足以抹杀她在艺术上的全部成就。她的声婉转动人,唱造诣高深。学生时代,她曾经跟随一位著名的女高音唱家波多列索夫夫人学习花腔女高音,后来就在广播电台担任手,这是她的坛生涯的起点。她的一生演唱了无数经典情,据她自己在回忆录《我的半生》中说,最受听众欢迎的三首是《何日君再来》、《苏州夜曲》和《夜来香》。《何日君再来》是30年代的影片《三星伴月》插曲,虽然原唱是周璇,但她的演唱却别具另种风情。就如她的几幅老照片,艳而媚的脸,穿着旗袍,是东方但又不是中国的,眉眼间有一丝暧昧。《苏州夜曲》是日本作曲家服部良一以中国的旋律为基础,参考了美国的爱情曲,专门为她编写的。《夜来香》恐怕最为大家所熟知,这首是百代唱片特邀作曲家黎锦光参考中国民间小调为她谱写的,但其中旋律和节奏完全采用了欧美风格,谱成了轻快的慢伦巴,传遍了灯红酒绿的沦陷区。可惜这却是一首至今没有开禁的,虽然很好听,很多人也只能私下唱它。她在为自己写的自传中说:“尽管这首很受欢迎,但流行的时间不长,后来日文版和中文版都禁止……理由是任何一首外国的软绵绵的情都会使风纪紊乱。”不仅如此,年,她在上海因演唱这首还受到工部局的传讯。她说:“他们怀疑我唱这首是期望重庆或党回来。”直到后半生,她还念念不忘这首的词作者黎锦光。年,她特地邀请他访日,他们在鸡尾酒会上登台高唱《夜来香》,一“夜来香”迷则边唱边绕场一圈。在自传中,她还提到了另一首因被指责为“颓废且挫伤士气的敌国音乐”而被禁的曲——《离别的布鲁斯》。这首深受日军士兵的欢迎,当演员应要求演唱这首时,军官虽假装有事离开会场,却也流着泪,躲在一边悄悄欣赏。她的《三年》、《一夜风流》的插曲及《恨不相逢未嫁时》更是令迷听后眷恋不已。年6月,当她在上海演唱会表演此曲时,处于战争对立状态下的中、日迷都对她如痴如狂。这也是她最后一次在上海的公开演出,两个月之后,大战结束,她就因“勾结日军”的罪名被逮捕了。除了唱之外,她还曾经在伪“满映”、上海、日本、港台等地拍摄了不少影片。年4月,她亲自挑选了自己拍摄的七部影片,参加香港电影节展映。这七部影片是:《支那之夜》、《赛昂的钟》、《我的夜莺》、《我一生中最光辉的日子》、《在拂晓里出逃》、《丑闻》、《白夫人之妖恋》。其中,《我的夜莺》是她在伪“满映”时代拍摄的片子,这部影片花了近两年时间才拍成,耗资25万日元,相当于一般电影投资的五倍。影片描写的是父女二人悲欢离合的故事,她自己认为这“是一部具有世界性的音乐片,也是日本电影史上一部真正的音乐片。”《我一生中最光辉的日子》是她于战后回到日本后的代表作,由日本松竹影片摄制,描写一个爱上了杀死她父亲的仇人,曾被评选为十部最佳影片的第五名。《在拂晓里出逃》是由黑泽明编剧的一出爱情悲剧,曾被评为当年十部最佳影片的第三名。《白夫人之妖恋》则是根据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改编的影片。《支那之夜》留给观众的印象则是一个美艳的中国女性及其甜美的声。她的声给人们以梦想,她出演的电影也轰动一时。她拍摄了《木兰从军》与《万世流芳》,在《万世流芳》中她因扮演林则徐的女儿而蜚声中国影坛。她对这两部电影有不同的解释,她认为它们完全可以被中国观众从爱国抗敌——的角度去理解,她甚至说这是中、日双方都能接受的电影。不过,她真正的红火却是上世纪50年代继演出好莱坞电影及百老汇剧后,应香港电影之邀拍摄的几部电影,有《金瓶梅》、《一夜风流》、《神秘美人》等等,其中的插曲都由她亲自演绎并灌成唱片。虽然有人指责她出演的电影充满日本军国主义色彩,但是,艺术不可能完全成为军国主义的宣传工具。此外,她还参与拍摄了“纪实性艺术片”《黄河》和风格的音乐片《我的黄莺》,并因后者而被苏、日两国的间谍跟踪调查。对于这些,她说:“日本肯定战败,但正因为战败,所以更要留下好的艺术电影。当美军占领日本时,可以证明日本不只是拍了战争影片,也拍了不亚于欧美名片的优秀的艺术影片……”爱情和友情在一次为由日本人扶持的一份文学刊物《》举的纳凉晚会上,李香兰与张爱玲曾有过这样一段交谈。张爱玲说:“您就是到了30岁,一定还像个小女孩那样活泼吧!”她说:“也是啊,这些年老演浅薄的纯情戏实在没多大意思,我倒想演点不平凡的戏!”于是,张爱玲后来说道:“她不要那种太平凡的、公式化的爱,而要‘’的。”据陈辛的儿子陈钢回忆,她与他的父亲或许曾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充满的上海之恋。陈辛为她创作了大量曲,如《夜》、《黎明》、《小溪》、《湖上》、《渔家女》、《恨不相逢未嫁时》、《忘忧草》及专为她写的花腔女高音独唱曲《海燕》等。当时,上海交响乐团负责人草刈义夫先生和日本电视台访问上海时,她曾告诉电视台的记者,当年她差一点嫁给了陈辛。而当记者问她为何在出版的自传中只字未提时,她笑道:“最重要的事是不能写在书上的。”年,当她再次来到上海时,陈辛已经去世。她一见陈钢的面就迫切地询问陈辛在世时的情况,追忆他们47年前深深的情意。临别时,她对着陈钢哽咽道:“我和你爸爸很好啊……”后来在东京再次见到陈钢时,她还对他说:“你爸爸是个美男子,要不是因为有了你妈妈和你们,我就嫁给他了……”她一遍一遍地轻轻哼唱着陈辛为她写的《忘忧草》:“爱人哟,天上疏星零落,有你在身边,我便不知道寂寞。爱人哟,世界已经入梦,有你在身边,我就不觉得空虚。我在泥中默念你的名字,忘去这烦忧的日子。爱人哟,虽然那似水流年无情,有你在梦里我的叶便长青。”不管怎样,出生在充斥日本侵略野心的伪满洲国,以中国女演员之姿向日本表示恭顺的她,绝对不可能成为爱情的咏叹调。年回到日本后,她嫁给一位比她大15岁的美籍雕刻家诺古其,4年后分手。谈到分手的原因,她说:“既不是因为第三者的问题,也没有经济问题,只是时间老不能凑在一起,才导致性格方面的分歧。”其实,他们在结婚前就约定了所谓的“离婚条件”:互相尊重对方,不影响对方的工作,一旦发生矛盾时,像朋友那样和睦地分手。而结婚的四年里,他们实际生活在一起的时间不足一年。和诺古其离婚后,她应邀赴纽约演出剧《香格里拉》。在演出期间,她结识了日本派往工作的青年外交官大鹰弘。这位年仅28岁的日本青年每天都给她送一束鲜艳的玫瑰,还接连数次到后台来看望她。在如此大胆、热烈的求爱下,他们很快就双双堕入爱河,最终结为佳偶。为珍惜这份难得的感情,和大鹰弘结婚后,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大鹰淑子。不久,在丈夫的支持下,她退出影坛,成为日本国会议员(自民党参议员),并连任18年之久。虽然感情生活几经波折,但难能可贵的是,她始终拥有一份珍贵的友谊。10岁时,在抚顺小学读三年级的她,在去沈阳秋游的火车上,结识了一位与她同岁的、住在沈阳的犹太裔的少女——柳芭。她十分重视这个朋友,她说:“柳芭是我最珍贵的朋友。我之所以成为唱的李香兰,是因为有了柳芭;我之所以成为活着的李香兰,也是因为有了柳芭。柳芭像是神安排在我生活中的护身符,有时像太阳,有时像月亮,她永远伴随着我。”在柳芭的帮助下,她开始向苏剧院的著名剧演员波多列索夫夫人,也是柳芭家的朋友,学习花腔女高音。正由于波多列索夫夫人每年秋天在大和旅馆独唱音乐会,“奉天广播电台”的科长东敬三才发现了她,将她录用为电台新节目的专职手,使她从此走上了演艺道路。回顾这一切,她感慨万分地说:“不是吗?没有柳芭,我不会去学唱,也就没有唱的李香兰!”不仅如此,柳芭对她还有救命之恩。在得知李香兰被囚禁且即将被枪毙后,柳芭回到她北平家中,为她弄来了属于山口家的日本户籍证明,才使她免去了汉奸罪。并不完美的爱情加上完美的事业和完美的友谊,就这样,她为自己的前半生画上了一个差强人意的句。归去来兮历史常常使人变得尴尬,使人感到一种撕裂身心的痛苦。中途岛海战后,日本节节败退。随着日本战败日的来临,日本帝国所操纵的“伪满洲国”13年虚幻的历史也随之落幕,“伪满洲国”灭亡,全国上下一时兴起了汉奸的行动。李香兰这位红极一时的影星、星,也被押上了审判台。年2月,作为伪满洲电影协会的主要演员,她被大家认定有协助日本侵略者作宣传的罪行。检察官最后判处她枪决,罪名是“身为中国人,却和日本人共同拍摄冒充中国的电影,协助日本的大陆政策,背叛了中国”和“使用中日两国语言,利用朋友关系搞间谍活动”。然而她心里清楚自己从未从事过间谍活动,更未协助过日本的大陆政策。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她在法庭上出示了证明自己日本人身份的文件,法官宣布她无罪释放。这个令人惊讶的事实使法庭上的人们愤怒了。面对大家的怒吼,她流泪唱起了,用声表达对养育自己的中国的一片深情,同时对自己前半生的罪行作了深深的忏悔。声引起共鸣,所有的人也用声告诉她:“让我们以德报怨。”追踪她的一生,人们难以理解为何她仅仅由于不自觉地唱和表演就险些被判处死刑。她本人单纯善良,希望中日友好,却被人利用、愚弄,成为日本侵华政策的工具,受到中国的仇视。由此看来,她不过是一个历史的牺牲者,后来的种种遭际,皆因时代所致。“一个被时代、被一种虚妄的政策所愚弄的人,如果噩梦醒来后,能够有机会对当时的行为反思,或者加以解释说明,也是幸福的。”她对伪满“宫廷挂”兼关东军参谋长吉岗中将说的这些话,也可以作为她对于自己前半生的说明。年2月29日,她含泪挥别上海乘船返回日本。回到日本后,她开始以日本女演员山口淑子的身份在日本影坛上继续发展事业,并给自己起了个“香兰山口”的名字。她自称这个名字是“中日混合物”,是日本和中国的“精神混血儿”。这期间,她在导演黑泽明的指导下,再创个人影剧事业的新高峰,在美国的电影及音乐剧里扮演多个角色。年,她被选为日本的参议员,以家的身份活跃于社会舞台。同时她还与新闻撰稿人藤原作弥共同执笔写作《在中国的日子——李香兰:我的前半生》。通过这本自传,她勇敢地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表达了“日中不再战,我们同是黑发黑眼睛”的和平挚愿。作为历史的牺牲者和历史的见证人,她还教育日本青少年牢记:“这全都是事实呀!”年,日本富士电视台推出了据此改编的电视剧《再见,李香兰》。随后,浅利庆太先生又成功改编了音乐剧《李香兰》。自年1月在东京的青山剧场首演以来,该音乐剧已经演出了场,观众人数超过18万。一个17岁的日本高中生高桥雅弘还曾写信给浅利庆太道:“音乐剧《李香兰》不仅告诉我历史上的事件和时代背景,还告诉我战争的事实并给我怎样与邻国——中国一起开拓未来的启示。”年到年期间,李香兰连续获选担任国会议员,协助日本与中国重修旧好。在“门户开放政策”的后期思想提出之后,中国对她了欢迎的双臂。而随着她的自传的发表以及经典专辑的复刻发行,她在新一代中国人的心目中又重新获得了倾睐。两个祖国,两个母亲李香兰称日本为祖国,中国为故国。她说,她有两个母亲——一个是日本,一个是中国;她有一颗心——一半在日本,一半在中国。生活、历史,包括关于中日关系的那一段回忆,并不因为它的“不幸”、“不愉快”而化为乌有。中国对她有养育之恩,而日本国籍对于她又是不争的事实。这种特殊的身份使她的心一生都处于矛盾之中。年,她以中国人的身份随同学到参加一个为纪念“一二·九”死难同胞而的默祷会。会上大家纷纷表决心:有的要到南京去找国民,有的要去陕北参加红军,还有人表示要留下来战斗到最后一口气。当被问及“假如有日本军侵入,该怎么”时,她不知道如何回答,只好说:“我,站在的城墙上。”对于既爱祖国,又爱自己故国的她,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站在的城墙上”或许是一个最好的选择,正如她在自传中写的,“我只能这样说”。站在城墙上,从外面飞来的是日本炮火,从城墙里面打来的是中国铅弹,不管被哪一方打中,双方的子弹“都能打中我,我可能第一个死去。我本能地想,这是我最好的出路。”这种情绪困扰了她很久,她在自传中曾描述过面对这种自相矛盾的无能为力和无比痛苦:“中国人不知道我是日本人,我欺骗了中国人。一种罪恶感缠绕着我的心,仿佛走进了一条死胡同,陷入了绝境。”她自己也几次下决心公布自己是日本人的事实,但都没有勇气去做。尽管如此,由于从小生活在中国,她对中国的感情还是十分真实的。她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的历史见证人。她经历了“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目睹了“平顶山事件”,在一些日本人矢口否认这段罪恶历史的时候,她敢于在日本右翼的重压下郑重而又沉痛地宣告:日本应该向中国谢罪!在自传里,她的语言表达也经常是“要去日本了”、“要回中国了”。年,她终于如愿以偿,以家、友好人士的身份回到上海寻找她那散发着夜来香的中国心和魂系梦牵的故国、故土、故人。年11月,她又应邀来华参加在桂林的金鸡百花电影节。已经年逾古稀的她虽生活在日本,却依然说着一口京片子。在逗留期间,她寻访了当年的故居,虽然早已“旧貌变新颜”,但她仍能清楚地辨认出来。她还品尝了的小吃,满足了自己的浓浓思乡情。随后,她回到上海,在饭店再次见到了黎锦光,叙述起旧日情谊,两位老人都泪流不止。会晤完毕后,她小心地搀扶着黎老先生一步步走出饭店。谁知这竟成了他们最后一次见面,第二年黎先生就谢世了。同年,为庆祝中日建交20周年,四季剧团的负责人浅利庆太先生也率剧团继年首次访华后,携音乐剧《李香兰》再度访华。在“李香兰”故事发生过的地方——、长春、沈阳、大连公演15场。这个由中华共和国出面邀请的演出活动受到中日两国高层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日本前首相竹下登还专程到大连参加《李香兰》的首演式。四季剧团也派出最佳阵容,在战争结束47年后,又将“李香兰”送回了她的故国。该剧描写了她波澜起伏的一生,活生生地再现了那段日本侵华战争史,以此告诫人们莫忘战争,在国内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剧团每次演出都受到了观众盛赞,累计已经公演了近场。
㈡ 20世纪60年代,末代皇帝薄仪写了一部反省人生的书,书名是什么
《我的前半生》
在当代出版史上,溥仪所著《我的前半生》是生命力旺盛的作品。问世43年以来,印刷21次,累计印数186.3万余册,而且仍然有长盛不衰的趋势。最早的《我的前半生》的基调即“我罪恶的前半生”,是一本具有忏悔性质的作品。
《我的前半生》从家世写起,一直写到1957年溥仪参加战犯管理所组织的社会参观。溥仪从一个末代皇帝、战犯到自觉悔罪成为一个新人,思想转变过程杂乱不清,史实方面也有很多地方叙述得不准确。由于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重视,由于有关方面负责人的积极响应,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的前半生》获得了出版的机会。该次出版对历次出版有所增补,刊发了大量以前未经发表部分。
目录:
第一章 我的家世 (1859~1908)
(一)、醇贤王的一生
(二)、外祖父荣禄
(三)、慈禧太后的决定
(四)、摄政王监国
(五)、亲王之家
第二章 我的童年 (1908~1917)
(一)、登基与退位
(二)、帝王生活
(三)、母子之间
(四)、毓庆宫读书
(五)、太监
(六)、我的乳母
第三章 北京的“小朝廷”(1917~1924)
(一)、袁世凯时代
(二)、丁 巳复辟
(三)、北洋元老
(四)、不绝的希望
(五)、庄士敦
(六)、结婚
(七)、内部冲突
(八)、遣散太监
(九)、整顿内务府
(十)、紫禁城的末日
(十一)、在“北府”里
(十二)、三岔口上的抉择
(十三)、由“使馆区”到“租借地”
第四章 天津的“行在”(1924~1930)
(一)、罗振玉的努力
(二)我和奉系将领之间
(三)、谢米诺夫和“小诸葛”
(四)、东陵事件
(五)、领事馆、司令部、黑龙会
(六)、郑孝胥的理想
(七)、“行在”生活
第五章 到东北去 (1931~1932)
(一)、不静的“静园”
(二)、日本人意见分歧
(三)、会见土肥原
(四)、白河偷渡
(五)、在封锁中
(六)、我的所见与所思
(七)、会见板垣
第六章 伪满十四年 (1932~1945)
(一)、同时上演的另一台戏
——摘录一个参与者的记述
(二)、登场
(三)、“元首”的“尊严”
(四)、李顿调查团
(五)、第三次做“皇帝”
(六)、吉冈安直
(七)、我的恐惧
(八)、四大“诏书”及其他
(九)、在羊的面前是狼
(十)、“后”与 “妃”的命运
(十一)、大崩溃
第七章 在苏联的五年 (1945~1950)
(一)、恐惧和幻想
(二)、放不下来的架子
(三)、我不认罪
(四)、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第八章 由抗拒到认罪 (1950~1954)
(一)、回到了祖国
(二)、第一次写自传
(三)、乾隆的田黄石印
(四)、黑色的皮箱
(五)、交代一段历史真相
(六)、检举与认罪
(七)、震动
(八)、原形毕露
第九章 认罪以后 (1955~1956)
(一)、观测“气象”
(二)、劳动滋味
(三)、生活检讨会
(四)、血泪控诉
(五)、平顶山的方素荣
(六)、台山堡一家农民
(七)、第三次崩溃
第十章 一切都在变 (1956)
(一)、最初的答案
(二)、会见亲属
(三)、日本战犯
(四)、离婚
第十一章 “世界上的光辉”(1957~1959)
(一)、在我心里失掉过的
(二)、解放了的人
(三)、美与丑
(四)、“监狱”
(五)、“所方”
(六)、命运是可以掌控的
第十二章 特赦 (1959)
(一)、中共中央的建议
(二)、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四日
(三)、告别
新的一章
(一) 附 :对<<我的前半生>>部分史实的订正
附:十年日记(1956--1967年)
㈢ 《我的前半生》中还有这些法律问题
来源:黄埔检察
㈣ 我的前半生的著作权纠纷
从上世纪(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的前半生》一书一直由群众出版社出版,2007年9月,由于种种原因溥仪的胞弟溥任将其著作权转交给同心出版社,从而引发著作权纠纷。群众出版社认为溥任没有授权资格,并向北京西城法院提出“无主财产”的申请。
观点一:著作权归溥任
支持溥任有继承权的主要论据是溥任和溥仪有血缘关系,有优先继承的资格。同心出版社的代理律师付明德表示,著作权继承是财产继承的一部分,溥任作为其财产的第二顺序继承人,在第一继承人李淑贤已经去世,且该书尚在著作权保护期限之内,所以溥任应享有该书著作权的继承权。
观点二:反对“皇族继承”
反对方的主要论点则来自《继承法》中遗产转移的解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郭寿康认为,溥仪死后,其财产已经转移到第一顺序继承人李淑贤手里,李淑贤死后继承人顺序也应该按照她的顺序转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张俊浩也认为,《继承法》所规定的法定继承人的范围非常清楚,是封闭式的规定,不存在其他的侄子、外甥、小叔子的范围。人大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春田则否认了“皇族继承”的说法。他认为“我国早结束了封建帝制,没了皇帝,也就没了皇族。不存在皇族继承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溥仪就变成新中国的公民,他适用新中国的所有的法律,没有特权。”
观点三:国家所有
人大法学院李琛表示,“如果真的是无人继承,我认为应归为国有”。她认为,从《著作权法》的表述来看,只是规定了财产在无人继承的情况下,归国家所有。对自然人的作品没有更具体的规定,这给我们留下了解释空间,那就是可以让它进入公有领域。也就是说,在还有与别人合作的合同期限外,谁都可以出版。
法院判决
法院认为《我的前半生》一书著作权已经法院生效判决确认归溥仪所有。李淑贤作为溥仪的妻子及唯一法定继承人,生前未对该书的著作财产权进行处分,李淑贤去世后也没有继承人。至于溥仪的侄女金霭玲女士要求该书的著作权归自己所有的诉求,法院以“金霭玲并不是李淑贤的遗产继承人……于法无据”驳回,此后,金霭玲也没有再上诉。
㈤ 《我的前半生》唐晶解雇凌玲,现实中面对不合理的“被解雇”,该怎么办
现实中面对不合理的“被解雇”,我们劳动者要坚决依法争取自己的权益,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力。首先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如果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这是最好不过的结果了;但如果与用人单位协商意见不统一,我们劳动者可以采取法律保护,争取自己该得的权益,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㈥ 《我的前半生》的作者是谁
《我的前半生》,是中国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抚顺战犯看管所中所写的“反省式”自传,溥仪作为清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也是我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三岁登基,合法在位三年,之后又任伪满洲国皇帝13年。《我的前半生》记录了溥仪从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新中国“改造”等过程,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本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自省书,从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瞥见特定历史环境末代皇帝的悲剧与喜剧,他的人生道路凝聚着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溥仪晚年本想写一部《我的后半生》,可惜未如愿。1995年2月6日,北京市中级法院判决《我的前半生》著作权归溥仪个人享有。
㈦ 我的前半生 车子不是判给子君了吗
法院判的是房子和孩子是子君的,后来房子是陈俊生愿意补偿一些钱请子君换房的,子君处于一些原因就答应了,所以才会出现只有孩子的情况。
㈧ 我的前半生最后陈俊生和凌玲离婚了吗
《我的前半生》电视剧播出已经接近尾声,这部剧在初期播出的时候不愠不火,没想到后期竟然大爆发,收视一路猛增,凌玲这个角色引起网友们的关注,凌玲就是最高级的小三,表面上扮演的人畜无害,温柔贤淑,通情达理,实际心思极重,心机极深,会让男人心疼,不自觉的亏欠。一般男人,都不是其对手,但不要以为找了她,从此就是花前月下的幸福生活,没有人可以带着伪善的面具过一辈子,总有露出狐狸尾巴的那一天。那么陈俊生什么时候能看清凌玲的真面目啊?凌玲结局和陈俊生离婚了吗?听说凌玲是老金前妻。
剧中的凌玲不年轻,不漂亮,没有高学历,工作也不算出色,不仅如此,凌玲还离过婚并且还有一个孩子。之所以让陈俊生抛弃各方面都优过她的罗子君而选择她,更多的是因为她在剧中的表现出来的都是很善解人意,并且知冷知热,凡是都是先为陈俊生考虑,这样的女人是很难让人抗拒的。
凌玲表面装作懂事识大体,却用心机拆散了罗子君的婚姻,还霸占了法院判给罗子君的大房子,如愿以偿的住进了大房子和陈俊生生活在一起《我的前半生》凌玲再次突破道德底线,引发陈俊生强烈不满,凌玲用她擅长的心机一步步达到目的,开始陈俊生觉得凌玲比较体贴懂事,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慢慢的看出了凌玲的真面目,虽然凌玲每次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看出门道的陈俊生也开始不吃她那一套,对凌玲的各种作为也开始反感。
吴越更因饰演第三者凌玲而惨遭网友谩骂,她步步为营,从小三到妻子,从不被陈俊生爸妈接受到接受,隐忍负重的她终于露出丑恶的本性了。她不仅耍心机将平儿和爷爷奶奶送到隔壁的房子里单独住,如今再次区别对待佳清与平儿,惹得一向好脾气的陈俊生都怒了。
凌玲给亲生儿子佳清报的冬令营花费5万,而平儿的冬令营仅仅花钱8000多,差得可不止一丁点儿!凌玲的区别对待再次遭到陈俊生的反感,然而凌玲却理直气壮地怼他“我是你再找的老婆,我不是你找的天使。
㈨ 如何评价靳东主演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
当唐晶知道贺涵爱上了自己的好朋友,罗子君还去找唐晶,意思是要挽留友情。
唐晶压着怒火,含着泪,说了一句,【让贺涵爱上你,就是你做的最错的事。】
这句话真的太太太重要了,都害得我克制不住自己,一定要写这个回答。
当事情一发生,唐晶和罗子君大家同为女人,是不会不知道这其中暧昧往来是如何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