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法官判决
Ⅰ 怎么看待英国最高法院11名法官一致判定,约翰逊关闭议会违法呢
这事表明政府首脑和国会之间的激烈斗争渐趋白热化,反映了英国政坛内部在脱欧问题上的深刻矛盾,这恐将使得英国的脱欧之路变得更为困难。
8月末,英国首相约翰逊提出让议会于9月10日休会直至10月14日的请求,并得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这样一来,在最后脱欧期限间,议员们议事时间大为减少,首相推行自己的政策议会干预的可能性变小。
目前,英国政坛发生的这件事情,对英国脱欧的进程会产生何种影响还不清楚。无非以下四种情况:约翰逊辞职,延期脱欧,达成脱欧协议,或无协议脱欧。究竟情况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Ⅱ 英国一男子送妻子看病超速,法官为什么判缓刑二十年
是美国发生的事情,而不是英国,也不是判缓刑二十年,而是法官判他缓刑,而且同意他20年之后再来报道执行惩罚。对于这起事故,尽管最终结果是老人超加速,但法官的判决也很人性化。许多人还羡慕老人和妻子之间的甜蜜爱情,非常感人。下面我们可以看一下事情具体情况。
总结;在本案的审判中,卡普里奥认为厄普顿年纪太大,因为照顾自己的妻子犯错,他是一个负责任的丈夫,因此被判缓刑,许多网友称赞这种做法,并说法官可爱幽默,使法庭充满了人情味。实际上,卡普里奥法官在当地非常受欢迎。
Ⅲ 英国法院判定英军在伊战中违反《日内瓦公约》是真的吗
伦敦12月15日消息,英国高等法院14日判定,英军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存在无端逮捕和虐待伊拉克民众的行为,违反了《日内瓦公约》相关规定。
英国在从伊拉克撤军后成立了“伊拉克历史问题指控处理团队”,调查伊拉克平民对驻伊英军2003年到2009年期间在伊违反人权行为的指控。截至2016年年底,有300多起案件达成和解,英国防部为在伊拉克遭受虐待的战时平民支付赔偿金总额超过2000万英镑。
Ⅳ 为什么在英国法庭,法官宣判死刑的时候要蒙上黑纱
一般只有英美法国家死刑宣判才这样
表示法律的尊严.
就像中国古代审完定罪再抛一只令箭一样.
法官在宣判囚犯死刑前戴上黑纱,以示默哀。
Ⅳ 英美法系中法官在庭审中扮演的角色
英美法系尊崇的是判例法,“法官造法”。在英美,如果发生了案件,是参考从前版的判例权来判的,除此之外法官也可以考虑用成文法来判。法官做出的判决具有与国家法律一样的强制适用效力,可以同国家法律一样作为审理案件的标准和依据。
不同于大陆法系法官主动参与案件追查的”纠问者“角色,在英美法系法官扮演的是一个消极中立的角色,不参与辩论。(有点像主持人,下面管下面辩,陪审团管陪审团议,法官主持次序,最后宣读下判决书)。但是从法律渊源、司法体制与法官或法院的司法权威来看,英美法系都是超过大陆法系的。
在英美法系中,英美有点不同。如果法官认为陪审团的合议结果无法让自己接受,不符合法律,那么在英国通常法官会自行判决,而在美国则通常是尊重陪审团的意见。(虽然在很多州法官有不理睬陪审团结果的权利。)
Ⅵ 英国的司法先例如何影响法官以后的判决
一般而言,英国判例法由法院的判决所创立,一经创立,便对法院以后的判决形成拘束力,这是对英国判例法规则的总体描述。
一、司法判例的创立和适用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1) 只有上级法院的司法判决才能创立为有拘束力的先例。
下级法院的司法判决,如治安法院[Magistrates'Court]和郡法院[County Court]的司法判决则不能成为任何形式的、具有拘束力的司法先例。
(2) 只有在重要事实[material facts)相类似的情况下,才能适用司法判例。
在英国判例法中,判决主要分为"判决理由"[ratio decidendi]和"附带说明"[obiter dicta]两大部分。其中,判决根据是判例的核心部分,它赋予某判决以拘束的效力。而"附带说明"部分虽然对以后法院的判决有参考价值。但却不具有拘束力,因而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二、英国判例法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加以实现:
1.上议院(最高法院)[The House of ords]的裁决对所有下级法院均有拘束力,而且,一般说来,上议院(最高法院)也受自身裁决的拘束。英国上议院(最高法院)是英国最高审判和上诉机关,所有下级法院都必须严格遵循其所作出的裁决。
2.上诉法院[Appeal Courts)在英国法院体系中位居上议院(最高法院)之下。上诉法院的司法判决除拘束所有的下级法院之外,一般也拘束本法院,除非其司法判决和上议院或者枢密院司法委员会的裁决相冲突。
3.高等法院 [High Court of ustice)由数个分庭组成,各个分庭的判决对所有下级法院形成拘束。但是,高等法院分庭的判决对其他分庭则不构成拘束,但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三、英国判例法中的"判例规避"
但时代在变化,有的司法判例会过时,甚至暴露出其荒诞不经之处。在司法实践中,英国法官在创设司法判例的同时,也在创设规避判例的规则。这些规则主要包括:
(1) 区别前后案件[distinguish]。这种规则的要旨是,尽量找出目前案件与包含司法判例之先前案件之间在事实-上的差异,从而规避判例的适用。英国判例法有一条基本规则,即只有当前后两案在事实上类似时,才能适用先前的判例。因此,只要找出差异,甚至是细微的差异也可能达到规避判例的目的。
(2) 指出判例根据[ratio]的模糊或不明之处,进而拒绝遵循先例,以规避判例对目前案件的适用,并对模糊或不明之处进行澄清,或者给予新的解释,赋予其新的含义,引出新的法律规则。
(3) 宣布先例与"法律的基本原则相冲突",从而规避判例的适用。
(4) 宣布先例的原则或者判例依据过于"宽泛",或者将判例依据之一部分视作"附带说明",从而规避判例的适用。因为,依照严格的判例法规则,只有"判决根据"[ratio]才是判例具有拘束力的依据,而"附带说明"则不对法院产生任何实质性的拘束力。
(5) 因同级法院的判例互相冲突而选择合适的判例加以适用,从而规避不当判例的适用。一般而言,同级法院的判例之间发生冲突,法官可以根据"后法优于先法"的原则,选择适用后一先例,以规避适用另外的先例,即用后一判例规避适用另外的判例。
(6) 因原有先例被制定法所推翻而不再适用该先例。
Ⅶ 英国法官裁定称男性秃头构成骚扰,这一判决合理吗
我个人认为这一判决不合理,因为我实在想不到秃头怎么会影响到异性了?而且有一些天生秃头的人怎么办?难不成他们不能上街吗?这个判决就是在瞎扯!
总的来说,这个判决在我看来,是极其离谱的,因为秃头并不会影响到他人的正常生活,能影响到他人正常生活的是人的行为,而不是人的自身。
Ⅷ 英国法院判决书在国内有效吗
英国法院判决书在国内没有法律效力,必须经过中驻英使馆认证后才能在国内使用。
办理流程:1、英国律师公证 2、英国外交部认证 3、中驻英使馆认证
Ⅸ 英国审判权和执行权是怎样分离的
审判权和执行权如何分离是当前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英国的做法看,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是在司法“大部制”的基础上构建的。
法院的运作需要司法行政的支持。在不少国家,法院的司法行政工作是由司法行政部门负责的,包括法院裁判的执行权也是由司法行政部门行使的,执行员是司法行政人员。为了便于管理,有些国家干脆就在司法行政部门下面设立一个机构,专门负责法院的司法管理和执行工作,这样就形成了“大部制”的司法行政部门。英国的法院管理体制就是典型的一例。
英国法院是由一个个彼此独立的法官组成的裁判机构,不是我们概念中的“工作单位”。为法院(法官)提供行政支持的是英国司法部下属的行政机构――法院事务管理局。从法院事务管理局的工作目标看,主要包括:为法院(法官)独立审判提供支持、成为优秀的用人单位、建立一个公正、高效的现代司法系统以回应社会对司法的需求,还包括: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价值、不断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与其它司法机构合作为地方社区提供良好的服务,以及增强公众对司法的信心。所以,法院不是“用人单位”,法院事务管理局才是“用人单位”,但它只是法院工作人员(法院官员和职员)的工作单位,不是法官的“工作单位”。法官是组成法院的独立的法律职业人,而法院官员和职员则不是独立的法律职业人。
法院官员和职员是司法行政人员,是英国政府的公务员(civil servant)。执行员属于法院官员和职员。以利物浦郡法院为例,该院只有10多位地区法官,但为法院(法官)提供行政支持的法院办事处(法院事务管理局的基层单位)则有120多位法院官员和职员。该办事处下设立案、案件管理、执行,以及行政事务等七个部门。工作层面上,法官与法院官员是“合作”(collaborative)关系。按照法院官员的话说,“我们与法官们紧密合作”(working closely with the judiciary),按照法官的话说,“他们(指法院官员)让我们保持忙碌状态”(they keep us busy)。这是法官与法院官员工作关系的真实写照。
这样一种司法审判和司法行政事务分类管理的体制,有利于法官摆脱行政事务的烦绕,集中精力办好案件,也有利于司法行政部门整合行政资源,破解“执行难”。那么,我们能否借鉴这样的管理体制,把法院的司法行政事务划归司法行政部门,由司法行政部门成立一个法院事务管理局,专门负责法院的司法管理,行使法院裁判的执行权?这需要结合我国国情进行研究,不是本文所要论述的内容。本文只是想强调,英国法院事务管理局及其执行员行使的执行权仅是动产扣押、强迁和强制交付等行政性的权力,这仅仅是判决执行的一部分,不是判决执行的全部。从我国法院执行机构目前承担的业务看,若要把执行划归司法行政部门,要注意防止把应该由法官负责的业务也划了出去,因为执行中有很多重要的业务都是法官的职能范围。
对于法院判决的执行,不少人存有误解,误以为判决是法官的事,执行是执行员的事,他们不知道判决的执行很复杂,很多事情属于法官的职能。以执行工作中较为常见的房屋处理为例。2007年笔者在英国利物浦大学法学院读书期间,有老师知道我在中国上海法院当法官,便问我是民事法官还是刑事法官,我说我是执行法官。他有点纳闷,旁边的中国同学解释说,与警察的工作差不多。我当即纠正了同学的说法,并举个例子对那老师说,债权人取得胜诉判决后,要求拍卖、变卖债务人的住房以清偿债务,这时,我必须结合该住房是否还住有债务人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拍卖、变卖后会不会造成他们无家可归等因素,依法决定是否准予债权人的请求。那老师听了后频频点头,说,这在英国也是由法官决定的,而且是英国法官审判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事实上,在英国,对房屋等不动产的执行,是由法官处理的,与执行员没有直接关系。按照不动产强制抵押制度,债权人拿到胜诉判决后,如果债务人拥有房屋,债权人可以使用“押记令”(Charging order)这一方法执行。所谓“押记令”,实际上是由法官做出的一个裁定。即,由债权人向法院提出申请,由法官裁定在债务人房屋上强制设定抵押,等日后出售时优先受偿。如果债权人不愿意等,想尽早收回债款,那可以在强制设定抵押后向法院提起一个“出售之诉”,请求法官做出一个“出售令”,准予其出售该房屋,用所得价款清偿债务及执行费用。所以,如果我们简单地把我们现在在做的执行业务划归司法行政部门,就会把应当由法官做的事情也划了出去。那么,执行中到底哪些事情可以划给司法行政部门呢?
从英国的情况看,由司法行政部门负责的执行业务主要是动产扣押。也就是说,当事人拿到胜诉判决后,如果债务人拥有车辆、机器设备等动产,债权人可以使用“动产扣押令状”这一方法执行。即,由债权人向法院提出申请,请求签发“动产扣押令状”给执行员,指令执行员上门追收,如债务人拒不偿还,可扣押债务人拥有的动产变卖、拍卖(Seizure and Sale of goods),以清偿债权人债款及执行费用。
需要强调的是,即使在动产扣押程序中,法官也承担着决定性的职能。例如,对于已超过6年的判决,或者涉及案件当事人变更等情况的,债权人向法院申请“动产扣押令状”前必须首先取得法官的许可。对于动产扣押中的暂缓、中止、变卖等重大事项,也是由法官决定的。此外,执行员在动产扣押过程中碰到的其他执行异议也都是由法官裁定的。如,执行员上门执行时债务人拒不开门,是否授权执行员强行入内也需要法官决定。所以,在对动产的执行中,法官的职能也是决定性,执行员的工作仅是执行命令而已。
因此,英国法官与执行员的分工比较明确,什么事情该由法官做,什么事情该由执行员做,不仅有制度保障,而且还有程序规制,由司法行政部门负责的仅仅是执行员该做的事情。我国没有有区别地建立动产扣押和不动产强制抵押制度,法官与执行员的分工不是很明确,实践中应该由执行员完成的工作都是由法官兼带完成的,虽然人民法院组织法上有执行员的规定,但法院人事管理上基本没有形成执行员序列,由此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执行法官制度。所以,若要结合司法“大部制”改革,把执行划出法院,首先需要理清法官与执行员的职能。那么,把动产扣押业务划归司法行政部门到底有何好处呢?对此,笔者在《英国强制执行法》中已作详细论述。
从英国的情况看,主要在于在执行员的管理体制上可以灵活点。英国现在的模式是双轨制,既有司法行政性质的郡法院执行员,又有类似于律师业“市场化”运作的有规制的高等法院执行官。在郡法院和高等法院管辖的划分上,标的大于5000英镑的由高等法院执行官执行,标的小于600英镑的郡法院判决和郡法院判决的消费信贷案件由郡法院执行员执行。标的介于两者之间的,由债权人选择。当然,这里仅是指动产扣押案件(上文已说过,不动产强制抵押案件是由法官处理)。“市场化”运作模式的执行员的收入与执行效果是挂钩的,执行效率高、效果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高等法院执行官执行。不少人建议将二种体制合二为一,统一采用“市场化”的运行体制,但考虑到小标的案件往往涉及弱势群体权益;消费信贷案件,如车贷、信用卡等案件,往往涉及消费者的权益,在当事人双方实力悬殊的情况下,需要更多的公共权力进行平衡,所以该方案始终没有采纳。
所以,如果将动产扣押业务划归司法行政部门后,有律师事务所主任提出申请,法院(法官)和司法行政机关依申请颁发执照授权其通过动产扣押的方式追收法院判决确定的债务,这位主任就相当于英国的高等法院执行官。按照英国的做法,他可以自由雇佣执行人员。当他收到法院的“动产扣押令状”后,可以依令状上门追收债务,如债务人拒不支付,可以扣押其财物(动产)拍卖、变卖以清偿债务及执行费用,这就把原本由公务员承担的动产扣押业务转化成了法律服务业的组成部分。
当然,引进市场机制,打破垄断,会提高执行效率,但如何防止乱收费等执行乱问题也是个难题。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展开。总之,法律是地方性知识,各国的模式是各国国情的选择,有长处,也有不足,审判权和执行权到底如何分离,分离后执行权力的运行机制如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Ⅹ 英美法法律判决拘束原则
由于英美法系是以判例法为主的,所以其法院对案件的判决对以后的审判就具有一定约束力。法律判决约束原则一般是指某一法院的判决,或者是一个判决所含有的法律原则或规则,对其他法院(或甚至对本院)以后的审判具有作为前例的约束力或说服力。
一般来讲英国在这个方面更为严格一点,英国的司法先例却是-种有直接拘束力的法律,也就是说,对于司法先例,法官在审案时不只是参考和可以遵循,而是必须遵循;先例不只是示范的模式,而是对后来案件具有拘束力的判例。
而美国就要宽松一点,这是因为在美国明显存在着英国普通法和法典编纂的两种倾向。19世纪中期在纽约州围绕法典编纂所展开的激烈争论就集中体现了英国法与大陆法传统之间的冲突。当时,纽约州宪法规定要起草"成文的、系统的法典"。律师菲尔德作为法典编纂派的代表,坚决主张法典编纂,认为法典能使法律具有固定性、确定性和可预测性,反对法官像英国那样成为立法者。美国律师公会会长卡特则领导了反对法典编纂的一派,他认为,调整人们行为的规则来自习惯,判例只表明公众对社会习惯的认可,因而法官只是发现法律而不是立法,相反,法典编纂会妨碍法律的成长。这两种倾向的斗争,以普通怯传统-方取得而而告终,美国在整体上确立了普通怯传统(除路易斯安纳州)。 美国虽以判例法为基础,但建国初期就显示出比英国更加重视制定法的倾向,在后来的发展中也出现过欧陆式法典或法规取代判例法的倾向。19世纪末以来,美国的制定法远比英国多得多,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虽然,美国全盘继承了英国的普通法传统,但美国对待判例法的态度与英国并不完全相同。在美国,尽管某-辖区内的下级法院认为要受上级法院或最高法院判例的约束,但各州的最高法院和联邦最高法院对于早期有错误的判例,或过时的判例,均采取了比英国法院较为灵活的态度,认为法官可以背离或者推翻讲判例。甚至美国的各中级上诉法院大多也行使这样的权力。它们主要以理由不充分、先前法院对判决的误解以及与新建立的社会伦理道德观不符等理由,大胆推翻不适当的先例。同时,各级法院的法官,对忽视约束性的先例,普遍拥有较广泛的权力。
但在事实上,美国的法官基本上还是"遵循先例"的。美国极其明智地借鉴来法典化的优点,利用成文宪法来限制"遵循先例"的例外情况。也就是说,无论是联邦法院的法官,还是州法院的法官,在作出背离"先例"的判决时必须以宪法为最终依据,若违反宪法,将会被联邦最高法院撤销。另外,联邦最高法院还拥有对宪法的解释权,这样也就确立了联邦最高法院监督下级法院"遵循先例"的权威性,从而使判例法能在美国以一种不同于英国的特色良好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