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南京
1. 南京法官王浩经典语录有哪些
南京法官王浩经典语录有:不是你撞的,你为啥扶,以及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的经典语录,同时也惊动了全国群众,认为王浩是中国道德败坏的典型。
2006年初冬,南京街头的公交站点,一位老太太倒地不起,26岁的小伙子将其扶起,并立马送往了医院,本以为只是一件好人好事,没成想老人却在出院后将年轻小伙告上了法院,并要求其赔偿,法庭上法官的一句“不是你撞,你扶人干嘛”,更是震惊古今。面对这样不负责任的话语,法官王浩如今为江苏省某法院一名法官事后曾表示:“不管如何,彭宇案本身对法官王浩的影响和冲击是巨大的。
之前,有记者联系南京市鼓楼区法院谈及彭宇案时,一名法官向记者称,王浩人调走了,我不清楚这事,9月25日,该法院一法官者证实,彭宇案的主审法官王浩确实是调走了。
而调走之前王浩在该院的知识产权庭任职,调离法院后,王浩被安排在了离法院10公里之遥的鼓楼区挹江门街道办。有人认为,如果不是因为彭宇案,王浩不可能被调走,因此王浩如今依旧在从事法律相关的工作。
2. 南京法官王浩经典语录是什么
南京法官王浩经典语录是:
1、根据常理推断,如果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送老太太去医院!
2、如果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做好人好事?
2006年9月25日,该法院一法官者证实,彭宇案的主审法官王浩确实是调走了,王浩被安排在了离法院10公里之遥的鼓楼区挹江门街道办。
事件缘由
2006年初冬,南京街头的公交站点,一位老太太倒地不起,26岁的小伙子将其扶起,并立马送往了医院,本以为只是一件好人好事,没成想老人却在出院后将年轻小伙告上了法院,并要求其赔偿,法庭上法官的一句“不是你撞,你扶人干嘛”,更是震惊古今。
当时这起轰动全国的民事诉讼案一审判决后引起极大争议,有人对主审法官王浩的判决表现出了极度不满。
3. 南京彭宇案法官让中国的文明倒退了100年,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
南京彭宇案法官让中国的文明倒退了100年,我觉得这种说法过于偏激,但是这件事确实给我们造成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彭宇案”的负面效应,是许多当事者始料不及的。作为政法部门应引以为戒,深刻反思和汲取教训,努力提高司法办案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彭宇案”在审理期间就出现了偏离事实真相的报道和舆情,但办案单位并没有足够重视并对此进行正确引导,对判决之后可能出现的舆情也没有充分的预计,当此案形成舆论热点后,又缺乏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使得相关报道逐步偏离事实真相,最终形成判决结果与公众认知的巨大反差。
汲取此案的一个深刻教训,就是要注重保障热点案件的公众知情权,妥善处置为当事人保密和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关系,实现案件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
(3)法官南京扩展阅读:
误判原因
1、判定“彭宇案”的关键事实是“二人是否相撞”,但恰是在这个最重要的关节点上,警方丢失了事发时对双方的询问笔录,缺少了原始的直接证据支撑,其判决结果因此受到舆论质疑。因此,旁听公开审理的一些媒体也逐渐形成了“彭宇是做好事被诬陷”的一边倒倾向。
2、法官在一审判决中对原、被告相撞事实认定的一些推理分析,偏离了主流价值观,引发舆论哗然和公众批评,导致社会舆论普遍不认同一审判决结果。
3、在南京中院二审开庭前,彭宇与徐寿兰达成庭前和解协议,双方对此均表示满意。
但依据当事人要求,在和解协议中增设了“双方均不得在媒体上就本案披露相关信息和发表相关言论”的保密条款,从而使“彭宇案”的真相未能及时让公众知晓,经数年发酵,逐步演化为社会“道德滑坡”的“反面典型”。
4. 南京彭宇案法官王浩现在还在从事法官工作吗
南京彭宇案法官王浩现在没有再从事法官工作。调离法院后,王浩被安排在了离法院10公里之遥的鼓楼区挹江门街道办。王浩到街道办后被安排在了挹江门司法所。
司法所位于南京市镇江路4号的斜对面,这里离街道办的办公场所还有3公里之遥,司法所在一个破旧的居民生活区的弄堂里,看上去有些破落,以至于连一些住在这里的居民都不知道还有个司法所存在。
江苏省某法院一名法官在彭宇案事后曾表示:“不管如何,彭宇案本身对法官王浩的影响和冲击是巨大的。"
彭宇案的介绍:
2006年11月20日早晨,引起极大争议的民事诉讼案。老人徐寿兰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被撞倒摔成了骨折,徐寿兰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彭宇则予以否认。
最后双方当事人在二审期间达成了和解协议,案件以和解撤诉结案。和解撤诉之后,彭宇也表示,在2006年11月发生的意外中,徐寿兰确实与其发生了碰撞。
彭宇与徐寿兰达成的和解协议,其主要内容是:彭宇一次性补偿徐寿兰1万元;双方均不得在媒体(电视、电台、报纸、刊物、网络等)上就本案披露相关信息和发表相关言论;双方撤诉后不再执行鼓楼区法院的一审民事判决。
5. 为什么说南京法官很出名
因为南京的法官是一个网络热梗,因此在网络上就比较出名。
“彭宇案”,“宝马毒驾案”,“刺死辱母者被判无期案”,三个案子让南京法律界火的不行。
“彭宇案”主审的法官王浩说的“不是你撞得你为什么要扶?既然是你去扶肯定是你撞的”,还有那个南京法院发明的“突发性临时性短暂性精神病”,第一个案子是中国“道德大滑坡”的里程碑,后两起案件只是让南京法官更“声名远播”了。
6. 南京法官为什么不判刑
因为案情错综复杂拖延。
案子本身是复杂或者人数众多或者影响重大不能如期审理结案,无法依法判决拖延。
总之法官延期审理案件的理由众多。
7. 南京法官说了那句: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是什么意思
法官在一审判决中对原、被告相撞事实认定的一些推理分析,偏离了主流价值观,引发舆论哗然和公众批评。
从一审判决看,法官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社会情理”分析,彭宇“如果是见义勇为做好事,更符合实际的做法应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仅仅是好心相扶”;彭宇“如果是做好事,在原告的家人到达后,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实经过并让原告的家人将原告送往医院,然后自行离开”,但彭宇“未作此等选择,显然与情理相悖”。
对事发当日彭宇主动为原告付出200多元医药费,一直未要求返还的事实,法官认为,这个钱给付不合情理,应为彭宇撞人的“赔偿款”。这些不恰当的分析推论,迅速被一些关注彭宇案的媒体抓住、放大,引起公众的普遍质疑与批评。
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中,尽管一审判决认定双方相撞的事实和结论是对的,适用法律也是对的,但公众普遍接受的“彭宇案”信息,却是此案“判决不公”“彭宇是做好事反遭诬陷赔偿”,产生的负面效应是频频见之于报端、广播、荧屏等传媒的“老人倒地不能扶”“好人做不得”的道德评判。
8. 南京法官是什么意思谁能介绍下!
南京法官是指南京的法官王浩审理“彭宇案”。王浩是2006年南京“彭宇案”法官。由于此案件的审判结果对社会影响巨大,此人备受关注。
2006年11月20日早晨,南京老妪徐寿兰在南京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车时,被撞倒摔成骨折。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彭宇表示无辜,有目击证人为其作证。
2007年1月4日,66岁的徐寿兰向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彭宇将其撞倒在地致其受伤为由,索赔13.6万余元。
2007年9月4日下午4点半,南京市鼓楼区法院认为本次事故的双方徐寿兰和彭宇均无过错。按照公平的原则,当事人彭宇对受害人徐寿兰的损失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此,主审法官判决彭宇给付徐寿兰损失的 40% ,共人民币45876.6元。判决结束后,彭宇表示不服判决。
当时这起轰动全国的民事诉讼案一审判决后引起极大争议,有人对主审法官王浩的判决表现出了极度不满。
2008年3月15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公丕祥在全国“两会”新闻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首度披露该案双方已庭外和解。
彭宇与徐寿兰达成庭前和解协议的主要内容是:彭宇一次性补偿徐寿兰1万元;双方均不得在媒体(电视、电台、报纸、刊物、网络等)上就本案披露相关信息和发表相关言论;双方撤诉后不再执行鼓楼区法院的一审民事判决。
至此,为时1年多的彭宇案画上了结案句号。
(8)法官南京扩展阅读:
一、案件对于王浩个人的影响
彭宇案对于王浩人生和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江苏省某法院一名法官事后曾表示:“不管如何,彭宇案本身对法官王浩的影响和冲击是巨大的。”之前,有记者联系南京市鼓楼区法院谈及彭宇案时,一名法官向记者称,“(王浩)人调走了,我不清楚这事”。
9月25日,该法院一法官者证实,彭宇案的主审法官王浩确实是调走了,而调走之前王浩在该院的知识产权庭任职。
调离法院后,王浩被安排在了离法院10公里之遥的鼓楼区挹江门街道办。有人认为,如果不是因为彭宇案,王浩不可能被调走。事实上,调到街道办的王浩并没有坐在街道办的办公室里。街道办的一名负责人称,王浩到街道办后被安排在了挹江门司法所。
司法所位于南京市镇江路4号的斜对面,这里离街道办的办公场所还有3公里之遥,司法所在一个破旧的居民生活区的弄堂里,看上去有些破落,以至于连一些住在这里的居民都不知道还有个司法所存在。
二、案件的社会影响
南京市鼓楼区法院依然按照“逻辑”判处彭宇4万余元的赔偿,法院“你不误伤她,就不会送她上医院”的判决,被称作对社会良知的一次毁灭性打击。进而在全国范围内引发舆论风暴,并出现了多起类似事件:
从“任我赢”在网上发布的照片中可以看到,老人脸朝下倒在人行过道上,一根拐杖被甩在一边,边上站着的好几个围观者似乎想要上前帮忙,却又因为顾虑而裹足不前。
帖子中还提到,有不少经过的人提醒那些试图上前帮忙的市民:不要扶,小心扶了以后被赖上,遭殃、破财。在对该帖多达2万多条回复中,支持明哲保身和谴责路人冷漠的声音,基本上各占一半;但不论持何观点,讨论者都赞成一点共识:路人的小心,是有道理的。
彭宇案后,有公众认为“判决结果让国人的道德观倒退了50年。”彭宇案,留给南京一个被公认的道理:有了这个前车之鉴,多数人觉得在这个城市里“不是自己的事少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本质而言,“彭宇案”被误读和放大的负面效应,既有办案部门和主审法官王浩在操作环节的失误,也反映了公众对社会道德缺失、诚信危机的担忧。在法律——这个社会公平最后保障都不能有效运作的情况下,公众面对类似的事件所采取的“明哲保身”的态度,更多的则是一种无奈之举。
9. 如何理解现在网民对于南京法官的吐槽
网络世界容易太容易被带节奏。
彭宇案已无从考证,过去太久了,有些人喜欢拿视频说事,首先视频仅仅是重要证据之一,这段视频既没有声音也离得过远,无法完整还原当时情况,仅就丛某对老外倒地后已无还手之力,依然实行致命攻击。
攻击后没有实施应有的送医救治,公然骑车离开,就已经很恶劣,不知道网友在给这人洗什么,尤其是这种有犯罪前科的危险分子,而由此上升到对一个地方的司法系统甚至对一个地方的无端指责诋毁更是不应该,司法公正不是屁股公正,更不是舆论公正。
彭宇案,法官那句话,并非是孤立的说出来的,动动大脑就明白的事儿,媒体掐头去尾断章取义带节奏又不是一天两天了,开启全民碰瓷时代的不是南京法官,是黑心媒体。
总结如下:
当时这起轰动全国的民事诉讼案一审判决后引起极大争议,有人对主审法官王浩的判决表现出了极度不满。
2008年3月15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公丕祥在全国“两会”新闻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首度披露该案双方已庭外和解。
彭宇与徐寿兰达成庭前和解协议的主要内容是:彭宇一次性补偿徐寿兰1万元;双方均不得在媒体(电视、电台、报纸、刊物、网络等)上就本案披露相关信息和发表相关言论;双方撤诉后不再执行鼓楼区法院的一审民事判决。
至于丛某案,不可否认,案件本事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你看看网络狂欢,有多少是针对案件本身的?大多是宣泄民族情绪以及地域黑。我怎么看?网络暴民而已,一个个说丛某是英雄,无非就是和围观跳楼者是同一批人,反正怂恿之后,板子打不到他们身上。
10. 南京法官是什么梗
因为南京法官说的一句,不是你撞的为什么去扶。
助人为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人摔倒了,随手将他扶起,是举手之劳,也是人之常情,更是一件无足挂齿的事,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扶老人却成了我们生活不可承受之重的事。
南京法官训斥结果
新闻中、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街上有老人摔倒了,来来往往经过了很多路人,都没有人上前去扶起他,这让摔倒的老人承受了更多的痛苦。有些老人摔倒之后,为了打消路人的顾虑,会主动说,他是自己摔倒的,不会讹人,这才能换来路人的帮助。
有些路人想要扶起老人,但是不敢直接走过去扶起,而是让周围的人用手机将一切拍下来后,才敢将摔倒的老人扶起。
一件简单的事,被我们做得如此沉重,如此复杂,并不是我们的道德水平滑坡了,不是人们变得冷漠和自私了,而是生活中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农夫和蛇”的故事,让人们在做好事时,有了顾虑。
虽然我们生活中,大多数老人是好的,但极少数老人的行为,经媒体广泛报道后,在我们的社会中,起到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很多人为了避免麻烦,不愿扶老人,也不敢扶老人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让人痛心的现象,与南京法官王浩的一句“不是你撞的,为什么要扶”有很大关系。
2006年11月20日早晨,南京64岁的徐寿兰老人,经过一个公交站台时,被人撞倒了。刚下公交车的彭宇赶紧将老人扶起来。老人的情况不妙,彭宇赶紧给老人的子女打了电话。老人的家属赶到后,彭宇和他们一起将老人送去了医院。在这期间,彭宇为老人代付了200元医疗费。
但不久后,老人和她的家属将彭宇告上了法庭。原因是老人指出,是彭宇将她撞倒的,所以老人的家属,要求彭宇赔偿他们13万元医疗费等各项花费。彭宇连连叫屈,说他没有撞倒老人。
最后,法院认为,彭宇和老人都没有过错,但根据常理分析,彭宇撞倒老人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彭宇要承担老人40%的损失,最后法院判决彭宇赔款老人45876元。彭宇不服,提起了上诉。
此事,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少争议,很多网友认为彭宇是好心没好报,无辜受害,对他充满了同情。随后,通过调解,彭宇和徐寿兰老人及其家属,达成了和解,彭宇赔偿了老人一万元损失。
虽然这个案件,就这样结束了,但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和恶劣的。司法领域,我们遵循的是疑罪从无。法院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仅靠常理推断,就判决彭宇承担徐寿兰老人40%的损失,是非常不合理的。
这也让很多品行不端的老人,嗅到了一个赚钱的机会,他们通过碰瓷,来敲诈路人、司机,向他们索要钱财。一时间,这类纠纷在全国各地多了起来。这也苦了很多好心人,他们扶起了老人,却要被老人反咬一口,浪费钱财和时间,还身心俱疲。
被讹的人多了,好心人也心寒了,人们开始不愿扶老人了。尽管几年后,彭宇承认他撞了老人,但这个案件对我们社会造成的影响,远没有结束,但愿有一天,我们不再为扶不扶老人而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