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胚胎法院

胚胎法院

发布时间: 2022-06-15 15:09:45

❶ 如何看待中国首例冷冻胚胎案处理

国内首例因争夺冷冻人体胚胎处置权引发的案件一审宣判,引发各方对相关法律及伦理问题的思考。 一场车祸,夺去了一对年轻夫妻的生命,留下了四位无助的失独父母。夫妻二人保存在医院里的冷冻胚胎,成为双方父母最后的慰藉。为了取得冷冻胚胎,双方父母打起了官司,医院也牵涉其中。5月15日,国内首例因争夺冷冻胚胎处置权引发的继承纠纷案在江苏省宜兴市人民法院一审宣判。法院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继续由医院保存冷冻胚胎。 冷冻的人体胚胎,能不能继承?这起罕见的案件背后,有许多复杂的法律和伦理难题需要解开。 判决 冷冻胚胎不能继承 家住江苏宜兴的小沈与小刘,因自然生育存在困难,2012年8月,他们来到南京鼓楼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采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手术(俗称“试管婴儿”)繁育后代。取得受精卵后,医院为了防范病症,并未立即进行新鲜胚胎移植,而是当天冷冻了四枚胚胎。胚胎移植原本定于2013年3月25日进行,但就在手术前几天,小沈与小刘遭遇车祸,不幸死亡。 保存在南京鼓楼医院的四枚冷冻胚胎,成为双方父母延续“香火”的唯一希望。为此,双方父母经过多次交涉,开了各种证明,希望获得胚胎处置权。但是院方明确表示,不能将冷冻胚胎交给他们。 院方表示,对于“试管婴儿”技术及相关管理问题,卫生部门已有规定。作为医疗机构,院方不可能违反规定而对少数个人特殊对待。对于老人的请求,他们只能报以同情。 无奈之下,2013年11月,死者小沈的父母选择与亲家“对簿公堂”,要求获得儿子儿媳遗留的冷冻胚胎的监管和处置权,并将医院列为第二被告。光明日报记者事后了解到,其实原告与被告的共同目的都是想从医院取回冷冻胚胎。有业内人士分析,之所以出现“告亲家”的一幕,某种程度上只是一种诉讼策略。他们认为,这比直接起诉医院胜算要大。 宜兴法院审理后认为,公民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施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受精胚胎具有发展为生命的潜能,是含有未来生命特征的特殊之物,不能像一般之物一样任意转让或继承,不能成为继承的标的。同时,夫妻双方对权利的行使应受到限制,即必须符合法律法规,不违背社会伦理和道德,并且必须以生育为目的,不能捐赠、买卖胚胎等。本案中小沈和小刘夫妻均已死亡,通过手术达到生育的目的已无法实现,故他们手术中留下的胚胎所享有的受限制的权利不能被继承,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宣判现场,双方父母情绪激动。小沈的父亲当庭表示,将选择上诉。 争议 胚胎在法律上的“尴尬” “属于自己孩子的东西,孩子没了以后,为什么就不属于我了?”死者小沈的父亲认为,自己当然有权利继承这四枚冷冻胚胎。而医院方面则认为,冷冻胚胎不具有财产属性,原被告双方都无法继承,也无权行使死者的生育权。 我国继承法明确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因此,只有首先明确胚胎的法律属性,才能决定双方父母是否有权继承和处置。 “冷冻胚胎不属于继承法意义上的遗产。我认为该案的判决理由是成立的,判决结果是公正的。”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燕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冷冻胚胎具有发展为生命的可能,不能任意转让和继承。她还说,为避免对以生殖为目的胚胎的滥用,国外的人工生殖立法均对胚胎的转让予以限制,规定胚胎储存机构只有征得胚胎所有人同意,方可进行一定范围的胚胎转让。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孟强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法院得出冷冻胚胎“不能像一般之物一样任意转让或继承”的结论,说理并不充分。本案当事人的目的不是“任意转让”,而是保管和管理。而且,法院宣判并未说明冷冻胚胎究竟特殊到什么程度,以至于不能继承。“法律只是禁止任何人持有和继承毒品、枪支弹药等物,而对冷冻胚胎没有明确规定。虽然胚胎是否是物存在争议,但在胚胎的父母死亡的情况下,其父母的继承人应当有权对胚胎主张权利。” 学术界对本案判决结果意见不一,折射出胚胎在法律地位上的“尴尬”。“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早在20世纪80年代,体外胚胎就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了,即使到了今天,对绝大多数国家来说,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依然是法律上的盲点。”孟强说。 孟强告诉记者,对胚胎的法律地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主体说,直接将胚胎认定为人,享有一般自然人的民事主体地位;二是客体说,将胚胎视为物,不能享有民事主体的地位;三是折中说,既不承认胚胎取得人的主体地位,也不把胚胎简单视为一团细胞组成的物,而是把胚胎看作从物到人的中介,赋予比一般物更多的保护。 “无论是何种观点,胚胎权利的行使,都必须符合一定的原则,即尊重胚胎父母的意愿、出于保护胚胎的目的、不违反公序良俗和公共利益等。”孟强说。 但是,在具体个案中如何认定,往往很难找到一个让各方都满意的答案。

❷ 广西首例冷冻胚胎返还案宣判,最后的判决结果是什么

广西首例冷冻胚胎返还案宣判,最后的判决结果是什么?

一、广西首例冷冻胚胎返还案的经过是什么?

广东有一名女子在结婚之后一直没有孩子,所以夫妻两个人就去医院家医院里面准备做胚胎移植手术,最终这名女子也成功地生下了一个女孩,做手术过程当中剩下的胚胎就一直在这家医院里面保存着,后来这名女子的丈夫去世了,这名女子就想把保存在医院的胚胎给取出来,但是没想到医院却坚决拒绝这名女子的请求,最后,这名女子就把这家医院告上了法院。


❸ 妻子失去生育能力医院拒绝返还冷冻胚胎,法院的判决结果是怎样的

妻子失去生育能力,医院拒绝反还冷冻胚胎,最终法院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在原告承诺相关事项之后,决定返还冷冻胚胎。
事情是这样的证明女士的老公是一位德国人,他们在2013年的时候在德国登记了结婚,16年的4月份时,在广州市的某个医院进行了相关的手术,这是手术让这名女士成功配对了两枚胚胎,并且用冷冻技术将其保存在广州市的这个医院里边儿,现在由于证明女士已经超过了五十多岁,没有了生育能力,所以想要进行胚胎移植,可是医院一直以相关的要求没有返还胚胎,因为医院觉得在以前他们和医院有一定的合同,因为这两名胚胎如果返还的话,可能涉及到伦理问题,并不知道这名女士拿去干啥,如果拿去代孕的话,在我国是违法的,所以此事一直耽搁没有落实。
最后希望我国的法律越来越完善,毕竟法律是为人设定的。

❹ 广东广州,妻子分娩去世丈夫欲取冷冻胚胎遭拒,法院最终是如何判决的

近日,在我国广东省广州市发生了一件“胚胎官司”,一位妻子在分娩的时候不幸去世,事后丈夫找医院要回胚胎,结果遭到了医院方的拒绝,丈夫遂将医院告上了法院,如今法院的宣判已经下来了,法院判定医院将胚胎还给这位丈夫,而这位丈夫也已经顺利拿到了胚胎

最后,这次官司最终的结果也是不出所料,这名丈夫大获全胜,而医院也已经将胚胎归还给这名丈夫了,不管以后这名丈夫如何对待胚胎,那么都跟医院方没有关系了,所以医院这样的行为,也是用心良苦,毕竟现在的医闹事件真是不少。

❺ 广西首例冷冻胚胎返还案宣判了,宣判的结果如何

广西首例冷冻胚胎返还案宣判了,判处结果是法院责令医院,将冷冻胚胎归还给这名女士,医院和这位冷冻胚胎女士,是合同关系,没有权利拒绝女子取回胚胎。

医院应该归还胚胎,不要在拒绝。好多这些胚胎是好多家庭希望,我们应该支持,而不是找这种理由。他胚胎主人拒之千里。

希望这些胚胎都找到归宿,希望每个家庭都看到希望,孩子是我们生命延续,我们要善待这些小生命。

❻ 广东女子分娩去世,丈夫欲取冷冻胚胎遭拒,法院是如何判决此案的

近日,广东省一名女子分娩的时候去世了,医院随后将胚胎冷冻了,但是其丈夫找医院要胚胎的时候,却遭到了医院的拒绝,该男子遂将医院告上法庭,如今法院的判决已经下来了,法院认为该胚胎是属于去世女子和该男子的孩子,所以该男子有权带走胚胎,医院也应该依法将胚胎还给男子,所以该男子现在已经将胚胎带走了。

最后,医院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医院本来想保存胚胎的,但是因为该男子将医院告上法院了,有了法院的判决书以后,男子就可以合法带走胚胎,那么有了法律的工序以后,胚胎以后若是有任何问题,也就怪罪不到医院的头上了,所以该医院这么做也是兵行险着。

❼ 按照民法典来看,妻子失去生育能力,医院该不该返还冷冻胚胎

经审理,法院认为,这两个冷冻胚胎是刘女士的卵子和马先生的精子结合产生的,含有两名原告的DNA遗传信息。虽然人类胚胎的法律性质至今尚无定论,但不可否认的是,两位原告在生命伦理学上与两个胚胎的关系最为密切,是自然权利人,享有保存和处置胚胎的民事权益。原告与医院签订了医疗服务合同,目的是完成胚胎移植和实现生育。现原告刘女士已无生育能力,合同目的无法实现。因此,胚胎移植涉及的两个胚胎应移交给其权利人,即两个原告,进行保管和处置。

对不孕患者进行试管婴儿的治疗过程中,通常通过促排卵药物的刺激增加成熟卵子的数量,卵巢一次生长10个以上的卵子。但实际上,每次试管婴儿的治疗过程中,只有1~3个胚胎移植到子宫腔中。移植过多的胚胎可能会增加多胞胎的危险性,剩下的胚胎可以冷冻保存。如果治疗周期不成功,保存的胚胎可以在今后的自然排卵周期和激素代替周期移植回母体,不需要超过排卵,不仅可以消除注射的痛苦,还可以节省很多费用。

❽ 广西首例冷冻胚胎返还案宣判,最终的审判结果如何

广西首例冷冻胚胎返还案有结果了。原告女子主张医院将涉案冷冻胚胎归还给自己的诉求得到了法院的支持,依法判决医院将冷冻胚胎归还给原告。胚胎具有潜在生命的特质,涉及到伦理道德和法律风险,在是否要归还给当事人问题上,法律属性很难定性,其处理方法不仅要合法,还要严谨。

❾ 冷冻胚胎犯法吗

在涉及人类辅助生殖的具体司法实践中,法院在裁判案件时,势必都会面对一个最基本的法律问题:人体胚胎在法律上是如何界定的,抑或到底应该如何界定?目前,关于人体冷冻胚胎的法律属性,我国法律法规并未进行明确的界定
【法律依据】
主体说认为,人类胚胎不仅不能用民法“物”的标准衡量,而且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器官,而是男女两个人精子与卵子结合产生的生命体。民法物的使用价值具有消费性,胚胎不能用于消费,也不具有民法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 更有学者指出,作为一种更接近人而非物的人格体,涉及胚胎的法律调整应当在利益衡量的基础上立足于人格权法的角度来进行。 我们认为,虽然主体说抑或人格体说的观点对于生命的尊重及其法律适用存在生命伦理上的支撑,但是将尚未移入母体子宫孕育的冷冻胚胎视为生命抑或人格承载体,可能存在“矫枉过正”的理论疑问。事实上,我国法律对于胎儿预留份额这一继承权的规定也隐约透漏着这样的解释,即只有当受精胚胎在母体孕育的过程中才能被视为生命体,从而可以享有继承权。

客体说认为,将尚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冷冻胚胎作为人来保护,在民法上是说不通的。民法上的物分为伦理物、特殊物和普通物三个类型,将冷冻胚胎等脱离人体的器官和组织作为民法领域中的伦理物,而不是将其作为主体,能够体现其特殊的法律属性和法律地位,能够得到民法的充分保护,因而没有必要将其界定为主体。因此,既然冷冻胚胎的法律属性是物,那么在物的所有权人死亡后,冷冻胚胎当然就成为遗产,是继承人继承的标的。 将物的类型区分为伦理物、特殊物与普通物的观点,在整体上是可行的。但是,如果将包含人类生命潜能的冷冻胚胎纳入到伦理物的范畴,进而适用关于物的继承、赠送等相关民法规定,恐怕在现有法律关于人类辅助生殖等不健全的背景下会造成观念、操作上的混乱。

折中说认为,冷冻胚胎既不属于人,也不属于纯粹的物,而是介于人和物之间的蕴含未来生命潜能的特殊之“物体”。对于该特殊之物,既不能适用人格权法的规定,也不能适用物的民法规定,因而人们在处置冷冻胚胎时应该受到双重约束,也将赋予胚胎比一般之物更多的保护。

❿ 广东一女子年龄偏大难再孕,欲取回冷冻胚胎遭拒,最后怎样了

随着医学越来越发达,包括生育问题在内的许多医学难题相继得到解决,人们为了优质生育或解决不孕不育问题,相继选择保存胚胎这种方法来延续后代。当然在不影响公序良俗和社会人伦的前提下,只要使用正当的途径保存胚胎进行受孕,法律并不禁止。

执行当天,医院将2枚冷冻胚胎取出,竟曾某夫妻确认后进行了胚胎编号、署名后进行了返还交付,并当场要求曾某夫妻签订相关承诺书,不得对胚胎进行买卖、实施代孕等违反法律法规、伦理道德、公序良俗的行为。

冷冻胚胎的归属,一直是法律界的一个难题,各方判断不尽一致,而且冷冻胚胎是否属于“物品”始终存在争议。但根据民法物权的概念来说,冷冻胚胎因为有其潜在的生命特质,个人对留下的冷冻胚胎具有处置权,其他人不得干涉和对抗。因此本案中医院基于部门规章的行政管理规定对抗曾某夫妻基于法律所享有的正当权利是不恰当的,医院应当履行返还冷冻胚胎的义务。

热点内容
童装店管理规章制度 发布:2025-02-01 10:02:53 浏览:693
六安工伤法律咨询热线 发布:2025-02-01 09:44:30 浏览:159
河南项城法律咨询中心 发布:2025-02-01 09:42:55 浏览:713
坚决司法为民 发布:2025-02-01 09:25:50 浏览:104
社会与法普法栏目剧白鸽四 发布:2025-02-01 09:02:24 浏览:231
医疗事故责任纠纷相关法律 发布:2025-02-01 08:13:36 浏览:144
道德经原文PDF 发布:2025-02-01 07:52:38 浏览:213
姜婷律师 发布:2025-02-01 07:31:04 浏览:697
刑法的保障性 发布:2025-02-01 07:12:19 浏览:463
道德经的经典语录 发布:2025-02-01 07:01:48 浏览: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