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回民法院
① 呼和浩特市法院 电话
A.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法院 - 0471-3673386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太平街20号
B.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法院 - 0471-3606010
呼和浩特市金川开发区
② 内蒙古呼和浩特新城区法院不给人民办案那怎么办啊
人民法院怎么会不给人民办案?如果你的案子符合法律程序,不会不办的,即使办得不很满版意,也不可能不办权。一定有不办的理由。你可以找检察院。也可以找媒体给他们施加舆论压力。我是内蒙古日报的记者,你详细说说你的事情。
③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法院属于什么级别机关市级县级
区县级,呼和浩特是省会但不是副省级城市,是地级市,所以新城区属于区县级,人民法院也就是区县级了。
④ 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疫情期间还能正常开庭
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疫情期间也是可以开庭的,参加庭审人员应该做核酸,而且会很少,也可能采取视频的方式开庭!
⑤ 呼和浩特法院正常受理案件吗
只要符合起诉条件的,法院就必须受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如下:
1、第一百一十九条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2、第一百二十条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3、第一百二十三条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5)呼和浩特回民法院扩展阅读民事诉讼流程如下:
1、原告起诉;
2、法院受理后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
3、被告在十五日内提交答辩状,法院在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送达原告如果被告不提交答辩状,不影响审理;
4、决定开庭审理的案件,法院在三日前通知当事人并公告;
5、法庭调查阶段包括:当事人陈述;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宣读鉴定结论;宣读勘验笔录。
6、法庭辩论包括: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答辩;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或者答辩;互相辩论;法庭辩论终结,由审判长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后顺序征询各方最后意见。
7、法庭辩论终结,应当依法作出判决。判决前能够调解的,还可以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8、判决宣告。
⑥ 如果回民区法院更改开庭时间如何通知本人
法院更改开庭时间,通常有电话通知和发传票通知两种。
大多数情况下,是电话通知当事人。当然,如果当事人不放心(比如怕被骗,可要求法院发书面传票)。
⑦ 李平的承办案例
成功代理重庆江津农商行与福建莆田工商行存单纠纷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撤销一、二审判决,改判胜诉。2008-2011年);
成功代理陈某某与李某某、郭某某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审理,撤销一审判决,改判胜诉。2008-2010年);
成功代理庄某某、訾某某夫妻离婚后财产所有权纠纷案件(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撤销原二审判决,改判胜诉。2009-2010年);
担任远洋山水杀妻案王某某、杨某某起诉《知音》杂志社名誉侵权案件及抚养权纠纷、继承、人身损害赔偿系列案件代理人(北京市石景山区法院正在审理,2010-2011年);
担任著名京剧大师张某某诉《知音》杂志社名誉侵权案件代理人(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正在审理。2010-2011年);
担任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厦建筑工程合同纠纷案件代理人(内蒙古高级法院、呼和浩特市中级法院正在审理。2010-2011年);
代理姜某诉曾某某房屋买卖合同无效纠纷案件(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二审,撤销原一审判决,改判胜诉,2003年);
代理华丽宫夜总会诉北京某某工程公司建设承包合同纠纷案件(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二审,均胜诉,2005-2006年);
成功代理杨某与杨某某合伙合同纠纷申请再审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审理,2009年);
成功代理上海欣安集团不服郑州中院破产裁定申诉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审理,2006年);
…… …… 担任营口东华集团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存款案蒙某某、张某辩护人(营口市中级人民法院,营口市人民检察院,全案涉案金额30亿元,辩护意见被采纳,其中张某被不起诉,2007年);
担任柳某某抢劫罪二审辩护人(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二审撤销原判,发回重审2009-2010年);
担任某人民法院执行庭庭长高某执行判决裁定滥用职权罪辩护人(呼和浩特市法院、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法院审理,从轻判决,一审缓刑、二审免刑2009-2010年);
担任李某某、曹某某合同诈骗罪案件辩护人(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改变一审东城区人民法院判决。2010年);
担任赵某某妨害作证案件辩护人(黑龙江绥化市北林区人民法院审理,从轻判决缓刑。2010年);
担任中科创业操纵证券交易价格案件朱某某辩护人(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全案涉案金额54亿元,部分辩护意见被采纳,从轻判决。2003年);
担任黄某某特大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辩护(广东省清远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从轻判处有期徒刑12年。2010年);
担任矫某某侵犯著作权罪案件辩护人(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朝阳区人民法院正在审理.2010-2011年);
担任北京中大恒基房地产经纪公司偷税罪案辩护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辩护意见被采纳,不起诉,2009年);
担任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案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徐某律师(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辩护意见全部被采纳,被告人免除责任,2005年)
⑧ 呼市法院有几个 名字叫什么
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法院、呼和浩特市内回民区人民法院、呼和容浩特市玉泉区人民法院、呼和浩特市赛突罕区人民法院、土默特左旗人民法院、托克托县人民法院、武川县人民法院、和林格尔县人民法院、清水河县人民法院,共十个中级和基层法院。
⑨ 回族区人民法院只负责回族事件吗
区人民法院负者当地辖区的各种案件的受理!
⑩ 艺术肖像权是怎么回事
1.公众人物的肖像
公众人物是社会生活中为公众广为熟悉的人物,比如政治人物、影视歌星、体育明星、科学家、商界名流等。公众人物是一个特殊的主体,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他们工作、生活倍受公众的关注。在公众人物肖像的使用问题上,我国很多学者主张,在新闻媒体上使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地方各级领导人、著名社会活动家影视明星、运动员等知名人士的肖像,不为侵权。这里,有一点必须注意,那就是新闻媒体使用公众人物的肖像须不以营利为目的。2004年10月《精品购物指南》(以下简称《精品》)在其封面以“影响2004”为题使用了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跨栏比赛的照片,并对照片的背景以及跨栏的横栏做了一些改动,同时北京中友百货有限责任公司在封面的下方做了广告,刘翔以《精品》报社侵害其肖像权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之诉。2005年12月15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认定被告侵犯刘翔肖像权的侵权行为成立。《精品》的败诉其实给新闻媒体提了一个醒:一、使用公众人物的肖像,一定要将新闻信息与广告信息区分开来,避免与商业利益的纠葛。公众人物背后往往蕴藏着的巨大商机,很有可能因此成为引发侵权诉讼的导火索。二、为新闻报道而使用公众人物的肖像,要注意保持新闻图片的原创性,不可擅自对图片进行改动,破坏其客观性和真实性。
2.集体照片中的个体肖像
肖像权人对其肖像享有支配权和使用权,一旦有侵权事实发生,肖像权人即可根据法律向侵权者主张其权利。但是如果是集体照片,那么媒体使用集体照片是否构成对集体肖像成员肖像权的侵害,肖像权人能否主张所谓的集体肖像权呢?1887年,法国巴黎高等法院曾作出了这一方面的一个判例。一位著名的演员向法国巴黎法院起诉,认为某照相馆公开陈列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合影照,侵犯了他个人的肖像权。经过审理,巴黎高等法院认为,在集体照片中,一人关于其肖像所具有的利益,已为全体利益所掩盖。一人之个性已为全体所掩蔽,其独立的肖像权已失去了存在之基础,驳回了该演员的诉讼请求。该判例为以后诸多立法所采纳。这一判决明确了这样一个规则:个人肖像中,肖像权人可以依法主张肖像权,但是集体照片中各独立的肖像权人不得主张其肖像权。
在我国,使用集体照片中的个人肖像而连带使用到其他公民的肖像是否构成侵权,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在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大家普遍认为,肖像权就是个人人格权,集体不能成为人格权的主体。集体照片的个人肖像权益为全体肖像权人权益所涵盖,个人特征难以在集体照相中体现,因而丧失了人格权存在的基础。有这样一个案例:温某出访美国,与华某等四人同美国国家贸易局长Carol.Crawford女士合影留念。后温某出任上海办事处首席代表,将该合影印在办事处的资料上对外广为散发。华某以温某擅自使用其肖像用于商业用途为由,诉至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上海中院最终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①
使用集体照片时有几点要注意:一、集体照片的成员在处分照片时不得违背社会的公序良俗,必须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使用。二、集体照片外的任何人负有不得侵害的义务。三、集体照片中的成员均享有集体照片肖像利益的权利。四、阻却违法事由除外。
3.影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演员对自己饰演的角色到底有没有肖像权?法学界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艺术形象是艺术家通过表演或其他演绎行为形成的艺术人物形象,艺术家对其塑造的艺术形象享有肖像权。第二种观点认为,艺术形象是按照导演和剧本的要求所塑造出来的人物,经过了一定的艺术加工和处理,并非个人形象在客观上的再现。演员作为表演者对其塑造的艺术形象可以主张著作权,但不享有肖像权。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应关注肖像的可识别性,对于大家根本看不出原型的艺术形象,不能主张原型的肖像权;对于具有可识别性的艺术形象,就存在原型的肖像权问题。②
目前这些观点还仅限于理论探讨,并未在立法上予以确认。近年来,从来自司法实践第一线的案例中可以看到,不同法院对此类案件认识不同判决也不同。例如,1994年内蒙古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使用电影《马可.波罗》中部落酋长贝克托在草原上欢庆饮酒的剧照制作广告,并冠以“伊利奶茶粉”字样的广告词。其时,贝克托的扮演者思和森已去世,其女儿卓玛以父亲肖像权受到侵害为由起诉至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法院。法院审理认为:影视人物形象是演员根据剧情的需要和导演的意图饰演的一个角色,尽管该艺术形象与本人的生活形象差别不大,但不能认为是饰演者个人形象的客观再现,伊利公司不构成侵犯演员的肖像权。③2001年,在艺术家蓝天野诉北京天伦王朝饭店、北京电影制片厂一案中,北京东城区法院就被告在未经原告许可,擅自将原告在电影《茶馆》中的剧照制作成广告展示架陈列一事,做出以下判决:反映表演者面部形象特征的电影剧照不仅承载了电影的某个镜头,同时也承载了表演者的面部形象,具有双重的识别性,相互不能替代,原告对涉案剧照享有肖像权。
迄今为止,影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否享有肖像权,仍然处于见仁见智的阶段,法院的判决主要依靠法官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以及对语焉不详的法条的解读。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怎样使用这些艺术形象而不构成侵权呢?我认为媒体在宣传电影作品时对剧照的使用为合理使用,无需征得表演者的同意;在相关的新闻报道中的使用亦属正常使用,并不构成侵权。但是,如果未经许可将剧照用于商业用途获取利益,则构成侵权。
4.死者的肖像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随着公民的出生而产生,公民死亡而消亡。那么公民死亡以后是否还具有肖像权?法学界普遍认为,公民死亡后,其生前所享有的民事权利也随之消失。其生前所享有的权利不再体现为一种权利,而转化为一种物质利益,由其他主体所继承,而其精神利益仍属于死者自己,不能转让他人。肖像权是一种人格权,它主要体现肖像权人的精神利益,同时其精神利益也可派生出经济利益。其中的经济利益,由死者的近亲属继承,精神利益仍归死者自己。
死者肖像的保护与死者名誉的保护相同,使用死者的肖像,必须经死者的近亲属的同意,且使用人必须在约定的范围内使用,超出该范围,则为侵权。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周海婴诉绍兴越王珠宝金行侵犯鲁迅肖像权一案应否受理的答复意见》的司法解释中指出:“公民死亡后,其肖像应依法保护。任何污损、丑化或擅自以营利为目的使用死者肖像构成侵权的,死者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五条规定:“死者……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死者的肖像受到侵害,死者的近亲属有请求保护死者肖像的诉讼权利,其他人在一般情况下无权起诉。如果死者没有近亲属,则在死者的名誉受侵害影响到社会公共利益时,可以由人民检察院作为诉讼主体提起诉讼,维护死者的利益。
对于死者肖像的保护,一些域外的立法经验也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些国家就将肖像权分为肖像精神权和商品化权,规定商品化权可由继承人继承,像德国就在其《美术作品著作权法》中规定:公布或者公然展览他人肖像,须肖像人同意,肖像人死亡未超过十年,须征得死者亲属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