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模式
㈠ 工会➕仲裁➕法院模式的优点有哪些
这个模式其实特别好,首先是工会,然后是仲裁委,然后才是法院这样,一方面,能够构建和谐,这是一个很好的内部处理,第二个呢,如果处理不了,让员工让职工广泛的参与到工会的活动当中,这是一个很好的我是
㈡ 宪法监督在世界范围内有多种模式,其中我国属于哪一种模式,a宪法法院模式,b宪法委员模式,c普通法院
代议机关模式
你好,本题应选d 我国有权监督宪法实施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
按照我国现行的制度安排,监督宪法实施、进行合宪性审查的权力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来审查法律是否违宪的做法,既不能使宪法监督充分制度化,也难以达到及时纠正违宪现象的目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既是制宪机关又是立法机关,由于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最高准则,而人大仅是当前人民选举出来的一个代表机关,其立法不能突破宪法规定的范围。人大一旦制定某法,就意味着对于该法的合宪性有充分的信心,回顾历史,法律并不具有天然的违宪免疫力,如我国的《选举法》规定农村人选举一个全国人大代表的人数四倍于城市人口,很显然侵犯了人人平等的政治权利。人大很难对自己制定的法律是否违宪做出合理的判断。此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也成了违宪主体,如果法律违反宪法,就应该由特定机关撤销或改变,至少在理论上不能由立法机关自行审查,做自己案件的“法官”。在此意义上,立法机关并不享有解释和监督宪法的特权。因此,需要在全国人大的现有框架之外,再设立一个宪法监督机关,以免出现角色上自相矛盾的尴尬。谢谢,望采纳!
欢迎追问
㈢ 工会_仲裁_法院模式的优点
工会_仲裁_法院模式的优点: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解决解纷
有效将矛盾化解在仲裁之前,能够更高效、更优质得兑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㈣ 如何理解我国当前的民事诉讼模式
法学界对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模式属何类型看法不一。大多数观点认为,虽然1991年颁布的民事诉讼专法较属之1982年的民事诉讼法(试行)在法院和法官职权色彩上有所弱化,但并未从根本上遮盖我国民事诉讼制度浓厚的职权主义色彩,我国民事诉讼模式仍然属于职权主义诉讼模式。我国民事诉讼模式仍有职权干预的影子,如前所述,而职权主义却恰恰与法官中立、民事诉讼程序的完善是不能、或是极难相融合的。
㈤ 法院案件分配法官方式
法律分析:1.大立案模式。由法院的立案庭直接排期开庭,随机选择法官。2.传统模式。由立案庭把案件转到相应庭室,然后由庭长安排具体承办法官。以上便是法院法官立案分配方式的相关内容。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二百五十九条 判决和裁定在发生法律效力后执行。
下列判决和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
(一)已过法定期限没有上诉、抗诉的判决和裁定;
(二)终审的判决和裁定;
(三)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的判决和高级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判决。
第二百六十条 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无罪、免除刑事处罚的,如果被告人在押,在宣判后应当立即释放。
第二百六十一条 最高人民法院判处和核准的死刑立即执行的判决,应当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签发执行死刑的命令。
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罪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应当予以减刑的,由执行机关提出书面意见,报请高级人民法院裁定;如果故意犯罪,情节恶劣,查证属实,应当执行死刑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对于故意犯罪未执行死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重新计算,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第二百七十五条 监狱和其他执行机关在刑罚执行中,如果认为判决有错误或者罪犯提出申诉,应当转请人民检察院或者原判人民法院处理。
第二百七十六条 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如果发现有违法的情况,应当通知执行机关纠正。
㈥ 我国除了普通法院之外,有否行政法院其具体运作模式有什么中国特色没
英美法系有行政法院,我国是大陆法系,所以在香港澳门有,因为香港澳专门属于前属者
中国政法大学马怀德教授曾表示,最理想的改革模式是设立相对独立的行政法院。行政法院直属于最高人民法院,专司行政审判职能。各级行政法院只接受上级行政法院的业务指导。最高行政法院的工作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监督。地方各级行政法院的设置不与现行行政区划重叠,可根据实际需要,按自然地域划区设置。
㈦ 民事诉讼模式
法律分析:民事诉讼模式是指民事诉讼制度和程序运作所形成的结构中各种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的抽象形式。民事诉讼的模式主要有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我国特有的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结合的民事诉讼模式。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六条 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对民事案件独立进行审判,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八条 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㈧ 民事诉讼模式优劣
法律分析:民事诉讼的优点
一是客观性。其是基于法院代表国家作为纠纷处理的主体主持民事诉讼活动,保证了解决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处理过程与结果均不受当事人的干扰,相较在其他纠纷处理方式中发挥重要影响作用的一些传统习俗、观念等因素而言,其对诉讼过程及结果的干扰降至最低。
二是公平性。由于诉讼活动严格依照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制度规定程序进行案件审理,追求程序公平,保证了纠纷的有序公平解决,而其他方式在这一点上略微有所不足。
三是强制性。国家强制力在诉讼过程和结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诉讼过程中,法院有权对妨碍诉讼秩序的行为人采取强制措施,在当事人不履行判决时甚至可以依法采取强制执行等措施。这也成为了当事人首选诉讼解决纠纷的主要原因。
2.民事诉讼的不足
一是高成本。从国家层面来说,整个诉讼过程的顺利进行到结果的最终执行,国家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从当事人层面来说,不管纠纷处理结果如何,当事人均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财力。
二是费时间。程序严格,保证了公正,但同时由于其繁琐和死板,环节过多,甚至由于目前各级法院案件过多造成“积案”等原因,耗费大量时间,导致诉讼效率低下。
三是结果合法但不一定合理。法律规定保证了过程和结果的合法性但没有考虑其他主客观因素,这就很容易造成结果合法但是不合理,当事人对诉讼结果从内心很难接受,造成对诉讼的不信任。
四是地方保护主义明显。地方法院为维护本地经济利益,往往通过打擦边球的方式,尽量做出有利于本地当事人的判决,无法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宪法为根据,结合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
㈨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
法律分析:1,民事诉讼结构,是民事诉讼制度的内在结构,是当事人、法院的诉讼地位与相互关系的内在反映。
2,民事诉讼模式,是对特定的民事诉讼制度本质的外在反映。
3,民事诉讼结构中法官(法院)或当事人在诉讼中能动性的消长,形成了两种民事诉讼模式:
(1)职权主义,是指在民事诉讼中法院拥有主导权,程序的进行以及诉讼资料、证据的收集等全部由法院负责。
(2)当事人主义,是指在民事诉讼中,诉讼请求的确定、诉讼资料的提出和证据的收集和证明主要由当事人负责。法官处于顺应性的地位,尊重当事人的意志,不作干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㈩ 崇文法院的“八大样板工程”是什么
在北京市人民法院系统,“以党建带队建,以队建促审判”的发展模式是崇文区人民法院的一张“名片”。这个独到的法院发展模式,诞生于一场特殊的讨论。
2007年初,在困惑中缓步前行的崇文区法院展开了一场关于“如何争创一流法院”的讨论。在深刻分析了法院发展的面临的新形势后,他们终于找到了支撑法院快速发展的最大优势:崇文区法院法官中党员占到了97%,支部建到了所有的庭上。于是,“以党建带队建,以队建促审判”的具有崇文特色的法院发展模式应运而生。
以党建带队建,催生“八大样板工程”
明确了“以党建带队建,以队建促审判”的发展思路后,仍然有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崇文区法院面前。党建工作和审判工作,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工作,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建立起“以党建促审判”的长效机制?就是这个看似简单但又深入的思考,催生了崇文区法院一项极具想象力的工作:“支部样板化建设”。由各支部分别承担重点审判工作的样板建设,将支部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审判工作发展的职能优势。
从2007年3月开始,崇文区法院正式推行“八大样板工程”,在八个审判工作核心支部分别确立了八项重点工作作为样板,以支部为承建单位集中力量建设。在明确了政治处主抓“八大样板工程”后,要求各支部书记牢固树立“守土有责、虚工实做”的理念,强化支部书记对于本样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地位。这种集约化的建设模式,在进一步整合资源的同时也营造了庭室间良性的竞争氛围。其中,刑庭支部承建“和谐司法工作样板”;民二庭支部承建“司法调解工作样板”;立案庭支部承建“司法为民工作样板”;执行庭支部承建“司法公开工作样板”;行政庭支部承建“庭长办案工作样板”;民一庭支部承建“教育培训工作样板”;民三庭支部承建“思想政治工作样板”;法警大队支部承建“规范化管理样板”。
通过“八大样板工程”,崇文区法院切实发挥了党组织在法官队伍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强化队伍建设对审判工作的促进机制,党的建设、队伍建设和审判工作“阶梯互动”的良性格局使各项工作提档加速,审判工作实现“质”“效”双升。2008年,崇文区法院民商事案件调撤率从2006年的74.7%上升到83.7%(同期北京市法院调撤率为54.4%),一审息诉服判率更是达到了94.4%(同期北京市基层法院一审息诉服判率为87.3%),均位列全市法院第一。与此同时,崇文区法院民商事案件的平均审理周期从2008年57天下降到了2009年的50天,审判效率明显提高。以2009年的当前结案量计算,共计为人民群众缩短诉讼周期50 407天。
以队建促审判,“存案工作量”明显下降
“支部样板化建设”的工作模式在有效整合资源的同时也集中了力量,一改以往各支部各自为战、重复建设,体系不清、亮点不多的状况,其本质在于通过培养“单打冠军”实现“团体冠军”的目标。同时,这种工作模式在有效保证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效率。一支部一样板,建设内容相对专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支部工作效率,样板一旦成熟后即全面推开,为法院各项工作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原先需要“举崇文区法院之力”,可能要花八年时间探索的八项重点工作,很有可能在两到三年的时间里全部完成。崇文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高晓陵自信地告诉记者,“‘八大样板工程’找到了优势,抓住了根本,用对了方向,提高了效率。”
胡秉义是崇文区法院民二庭的支部书记、庭长。在他们庭承建的司法调解工作样板中,他们大胆改革、创新实践,在全国法院系统率先开展了“调判分流”改革试点工作。他们将本庭室法官分为调解组和审判组,案件进入庭室后,由庭长把关,将案件分为先行调解案件和普通案件,由调解组对调解案件进行先行调解,在案件受理之初即做到了“繁简分流”,有效地提高了案件调撤率。通过他们半年的试点工作,可以说成效显著。胡庭长自豪地告诉记者,“试点半年来,该庭调撤率达到了80%,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5.1个百分点。”
通过崇文区法院政治处对“八大样板工程”承建庭室“存案工作量”的动态监控中,记者发现,民二庭自启动“调判分流”改革试点工作,该庭的存案工作量迅速下降至2个月以下,之后半年时间再未超过2个月,审判效率明显提高。
崇文区法院,是北京市首家引入“存案工作量”评价指标的法院。这个被用来反映审判效率的指标,还被崇文区法院用来动态监控结案进度,推动均衡结案。“存案工作量”,顾名思义,就是存案所需的工作量。是由当月未结案数与之前十二个月每月结案的平均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它反映了当月未结案件全部审结所需的工作时间。当“存案工作量”高时,说明结案效率不高,当“存案工作量”低时,则说明结案效率高,案件审结得快。如果一个庭室的“存案工作量”始终保持在平稳低位的状态,就表明该庭室每月的结案数都较为稳定,没有突击结案的情况,每月都处于高效率的结案状态,也就是实现了“均衡结案”。这个指标以工作量为单位,使不同案件类型之间,不同审判庭室之间,不同地区法院之间的工作具备了可比性,具有很现实的评价意义。同时,它又能动态监控每月的结案进度,反映结案效率,具有很强的杠杆作用。通过论证,崇文区法院认为,2.5个月是“存案工作量”的警戒线。这条警戒线,既是人民群众心目中“高效司法”的及格线,也是法官依法履职的高压线。当“存案工作量”超过2.5个月这条警戒线时,则结案效率处于较为低下的水平,未结案件在正常的审判节奏之下将难以完成,需要突击结案,势必影响司法质量和司法效率。
“思想政治工作样板”承建支部民三庭着重探索均衡结案工作。他们通过引入“存案工作量”开展“存案调控法”,2009年“月存案工作量”平均值仅为1.7个月,每月未结案件数量在150件上下平稳波动。该庭2009年11月的“存案工作量”仅为1.32个月,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82个月,下降幅度达38.3%。与此同时,该庭审判效率也大幅提升。该庭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从2006年的63天,下降到2009年42天,下降幅度达到33.3%。案件缩短办案周期21天,审判效率大为提高。按照该庭2006年至2009年的结案量计算,三年来共计为人民群众缩短诉讼周期171 822天。如果将这个数字折合成案件量,相当于该庭两年的工作量。
法院工作前移,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好法院
崇文区法院在八大样板工程建设过程中,引入工程学机理,按照“严谨的顶层设计”、“严肃的工程投入”、“严密的过程实施”和“严格的质量验收”,务求工程取得实效。与此同时,每个样板都设计了独立的价值理念和运作模式,从思路到措施,从体例到步骤,从阶段到过程,从动机到效果,给人以想干什么,想怎么干,想干出怎样成效的明示。尤其是作为“八大样板工程”指导思想的“法院工作前移”理念,一经提出,就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82岁的崔守琳老人,近日成为向崇文区法院提起诉讼年龄最大的当事人。不过,老人却一趟法院也没跑,从立案到审判,都是法院派法官上门进行的。“电话预约、上门立案”缩短了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空间距离,也拉近了群众与司法体系之间的心灵距离。这就是崇文区法院“八大样板工程”中立案庭打造的“司法为民工作样板”。崇文区法院也是北京市首家开展“电话预约、上门立案”举措的法院。
“这样的法院,代表党;这样的法官,百姓欢迎!”崔守琳老人这句肺腑之言,是记者此次对“八大样板工程”采访过程中感受最深的。
立案庭的“电话预约、上门立案”举措是崇文区法院在“八大样板工程”建设中坚持“法院工作前移”指导思想的生动体现。在这个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各样板承建支部都纷纷推出了许多便民惠民的创新举措,创造出利民爱民的社会效益。
崇文区法院执行庭在“司法公开工作样板”建设中,在全市率先推出了“紧急执行无假日”制度,将法官手机号码向社会公开,凡有紧急执行线索的,法官将不分工作日和节假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执行。在向社会公开承诺后,该庭法官平均每周都有紧急执行,但他们并没有怨言。因为,他们看到通过他们的努力,当事人对法院工作越来越理解,信访投诉现象逐年下降,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崇文区法院纪检检查部门接待的群众来信来访总数从2007年的80件次下降到2009年的44件次,下降了45%。与此同时,崇文区法院涉案信访率也从2007年的1.7%下降到2009年的1.4%。
实践证明,“八大样板工程”有效地激活了基层党建和审判工作的创新动力,有序地实现了党的建设和审判工作的“无缝衔接”。一个“以点带面、由点及面”,从“点上突破”向“整体推进”转变的“支部样板化建设”的崇文经验初现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