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庭法官调解
Ⅰ 法院调解流程
一、法院调解流程是什么
1、法院调解的程序三步骤;调解的开始、调解开始后、调解的结束。审判人员应当认真听取双方当事人关于案件事实和理由的陈述,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明确双方各自的责任。调解的结束就是整个调解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步骤。无论调解的结果是怎样的,法院调解人员都不能私自干涉案件。
2、法律依据:《民事调解规定》第二条
对于有可能通过调解解决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应当调解。但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产还债程序的案件,婚姻关系、身份关系确认案件以及其他依案件性质不能进行调解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不予调解,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人民法院在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和解。”由于调解过程中法官的主导作用,导致了法官的作用大而当事人的作用小,法官主动而当事人消极,法官权力大而当事人权利小的职权主义诉讼格局,法官的中心地位决定了案件尤其是疑难案件事实能否查清楚,决定了在包含复杂法律问题的案件中能否正确运用法律,这其中或因法官素养不高、体现为执法不公,偏袒义务人方,或因法官功利心驱使体现为尽快结案,或因趋利避害影响表现为不敢下判,害怕上诉改判、影响个人业绩,调解往往是以权利人通常是原告和向义务人通常是被告作出单向让步,也就是说,让有理的一方当事人放弃某些权利,作出让步,以求得案件解决,从而造成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不足,阻碍了司法公正的实现。
二、法院调解离婚程序
法院调解离婚程序中调解的开始;法院调解离婚无论在哪种程序和哪个阶段适用,它的开始均包括两种方式:一是由当事人提出申请而开始二是法院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主动依职权调解而开始。审判人员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征求双方当事人是否愿意调解的意见,讲明调解的好处、要求和具体作法,并告知有关的诉讼权利和义务,用简便的方式通知当事人和证人到庭,为调解的进行做好准备。
Ⅱ 谈谈年轻法官如何做好调解工作
作为一名基层法院的干警,说到调解,大家都很关注。因为在当前形势下,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司法原则,加强和规范司法调解工作,通过发挥审判机关自身特有的诉讼调解功能,化解纷争,实现案结事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已经成为法院工作的重要目标,而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则是衡量法官政治素养以及工作成果的一项重要指标。所以说做好调解工作非常重要,而对于呆在基层法院的年轻法官来说,尤其重要,这应当是做好审判工作的一项必修课,也是做一名优秀法官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审判实践中,每位资深法官都有各自不同的调解策略、调解方法和手段,他们也总结归纳了一些经验、方法并写成理论性的文章用于指导审判实践。但是,一些初任法官的同志,往往在接手案件时,还是不知道从何入手展开调解,对调解工作有畏难情绪,或者思路狭窄,方法简单,使案件调解陷入被动,甚至贻误调解时机。如此下去,在心理上形成抵触,认为调解工作是多么高深的事情,更觉得不敢调、不会调。在这里,我想就年轻法官如何做好调解工作来谈一下自己一些比较粗浅的想法。 当前基层法院对调解工作非常重视,甚至还提出了指标要求,使大家觉得压力很大,甚至有反感情绪。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调解的目的。我认为,做好调解工作,并不仅仅是追求调解率的高低,也不仅仅是为了调解结案,还是为了增加双方当事人之间的谅解,增加当事人对法院的了解和理解。即使不能以调解的方式结案,当事人对判决也不会过于反感,这就是调解的目的。其重要性主要有三:一是有利于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调解协议是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意愿在相互谅解的基础上协商解决纠纷,自然能避免矛盾激化。二是有利于及时结案,节约司法资源。当事人可以随时达成调解协议,避免了庭审所必须经过的法律程序和诉讼时间的限制,有利于迅速结案;当事人能自觉履行调解协议,减少了诉讼成本与执行成本的消耗,有效节约了司法资源。三是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避免涉法上访事件的发生。由于调解协议是当事人自己处理民事权利的结果,避免了当事人因不服判决而到处上访的现象。基层法院民商事案件居多,如果做好了调解工作,对于化解社会矛盾、减少涉诉上访、促进社会和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年轻的法官,有的是科班出身,有的是刚刚通过司法考试,业务知识还是比较精通,但因为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有的甚至是刚刚步入社会,真正要接手办起案子来,就有畏难情绪,有的甚至是不会调解或者不敢调解,三言两语调解不了就放弃了。在他们当中有这么几种普遍的现象:一是对证据把握不准,认为调解就是两头说,劝劝这边说说那边,如果两边说的好像都有理,就不知道听哪边的了,那就开庭按照法律规定判吧;二是认为当事人年龄都比我大,有的社会地位也比我高,他能听我的吗?我驾驭的了他们吗?因此不敢单独办案,有依赖性;三是现在招进来的一些年轻法官大部分是外地人,说得是普通话,与当事人在语言交流上都还存在一些障碍,更别说知晓当地的民情风俗,因此不能合理运用民俗进行调解,也很难与当事人拉近关系,增加了调解的难度;四是见到当事人干脆就没话说,除了法条和书本就不会说别的了,或者也怕说错话被人抓住把柄;五是认为调解就是两头瞒,用哄骗的方法调解案子。这些都是对调解的认识误区。那么,作为一名年轻法官,如何才能做好调解工作呢? 首先,要消除对调解的畏惧心理。要想消除对调解的畏惧心理,一是要有充分的自信。对于刚刚办案的年轻法官来说,因为缺乏经验心里没底,有畏惧心理是很正常的,就如一个人到了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也还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人人都是从这个过程开始的,那些资深的老法官也同样经历了这个过程。所以我们要有自信,要相信自己,别人能够办好的事情,我们也照样能够办得到,如果一个法官连对自己都没有信心,又谈何去调解呢?二是要谦逊。作为年轻法官,要具备谦逊的品质,虚心向前辈们请教。只有这样,前辈们才乐意向你传授经验,在你调解不能时及时伸出援手,帮助你调解,做你坚强的后盾。很多老法官虽然没有多高的学历,但他们有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丰富工作经验,能够把一件件棘手的案件圆满的调解成功,令双方当事人都服判这就是硬道理。因此,年轻法官们一定要放下自己高傲的架子,不要以为自己是名牌大学法律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就很了不起,而不把那些土生土长的法官放在眼里,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值得自己学习和敬佩的地方。作为一名年轻法官,要以“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原则严格要求自己,尊敬他人,谦虚谨慎,脚踏实地,认真工作。 其次,要掌握调解的基本功。一是要掌握丰富的全方位知识。对于年轻法官来说,法律水平还是较高,但是社会知识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相对来讲却又比较薄弱。在新形势下要想做好调解工作,光具备法律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年轻法官不仅要通过学习继续提高业务知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搜集整理各种村规民约和社会习俗,认真探索在调解中利用村规民约、公序良俗解决矛盾纠纷的方法,要注重对其它知识积累的总结,如婚丧嫁娶、拆迁搬家、乔迁新居等方面的一些基本习俗,只有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做起调解工作来才能得心应手。二是要掌握调解的方法和技巧。有人说“调解不是一门工作,而是一门艺术”,要想真正将这门艺术学到家,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这些年轻人在年复一年的办案中磨练和揣摩。平时我们要注重多向前辈们学习,在办案过程中学,在庭审中学,在言谈举止中学,多揣摩、多总结、多归纳、多模仿、多实践,要真正将前辈中的精髓吸收过来,学以致用。调解的方法有很多种,譬如“亲朋帮教法”、“证据展示法”、 “冷静处置法”、“以案说案法”、“法条释疑法”、“背对背”法等,掌握这些方法还不够,还需要我们运用一定的技巧将这些方法按照不同案件的实际情况来灵活运用。譬如:如何增强调解工作的亲和力、如何把握最佳的调解时机、如何注意人的性格而区分调解、如何运用不同的调解方法等等,这些都是调解的技巧,需要我们在观看其他法官调解不同的案件时运用不同的方法从而取得不同的效果,来总结出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三是要有“德”。这里的“德”就是指法官的职业道德。作为一名法官必须做到不贪污受贿、清正廉洁、公正无私、心地坦荡、作风正派、与人为善、胸怀宽广,在处理纠纷时,不偏不倚,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群众中有很好的口碑。只有这种有才有德的法官,才能真正把调解工作做好,把社会矛盾化解掉。 再次,要把握好调解的基本原则。作为基层法院的年轻法官,我们面对的当事人大多数都是农民,因此,我认为做好调解工作要把握的一个总的原则就是法官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心”、“耳”、“口”、“脚”来走好群众路线,具体如下: 一、是要时常心“想”群众。古人云:“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老百姓有困难有不平找我们,是因为他们相信我们,相信法律,我们有职责有义务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疾苦,维护他们的利益,再好的调解方法,都需要我们充满感情的去运用,从而化解他们心中的不平甚至怨恨,解决好他们之间的矛盾纠纷。作为年轻法官,大多是80后,这一代人因为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从小就没有受到多少苦,对于农民的疾苦当然不清楚,不知农民疾苦,又怎能真心为其办好事?有的当事人行动不便,有的当事人家庭经济困难,来县城开庭的车费都比较拮据,如果我们主动下基层,在当事人的家里,在田间地头,甚至是在医院的病房里进行调解,为当事人解决了实际困难,用行动感动了当事人,我们还有什么事情调解不了呢?我们不要把目光仅仅放在办案上,仅仅放在诉状上,要看的远一点,了解的多一点,着重于解决当事人的实际困难。问题解决了,案子自然就解决了。当然有些事我们确实是无能为力的,但是只要我们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去做了,就能取得当事人的信任,这也有利于减少上访。如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中,对于那些被告人依法可能判处实刑的案件,调解的难度非常大。被害人家里高额的赔偿款让被告人望尘莫及,而被告人因为与被害人结怨太深,现明知自己要判刑所以也不愿再给予赔偿。作为法官,遇到这种情况,就不能因为难度很大而敷衍了事,只是象征性的走走调解的程序。作出判决当然很简单,但是如同一纸空文般的“判决”又有什么意义呢?这类案件的被害人所遭受的物质损失惨重,如果得不到一点赔偿,不论是其家庭的困难还是心理的阴霾会更大,因此我们更应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要调解到底。同时,对于这类经过调解被害方仍不能得到丁点赔偿的案件,应当考虑走司法救助的程序,为被害方解决部分困难。 二、是要善于耳“听”群众。有人曾经从社交艺术的角度评价倾听的重要性,说“十句恭维也不如一刻凝神倾听使对方感受到尊重”。在调解工作中,善于倾听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用真诚的态度与善意的表情听取当事人对案件的陈述,能使当事人赢得对你的好感和信任。作为年轻法官,我们要克服心浮气躁的缺点,静下心来,认真倾听案情,让当事人通过诉说宣泄情感,逐步调整心态,然后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告诉当事人该怎么办,通过分析和引导,帮助他们选择对自己最合适的一种处理结果。同时要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配合人性化的动作,如扶一下当事人,或者为当事人搬一把椅子、递一杯温水等,总之,要尽可能让当事人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和对他所陈述的事情的重视,从而使当事人对我们产生信任感,拉近与当事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当然在调解过程中也要注意忌听片面之词,要懂得辨别是非。无论当事人陈述的怎样,千万不要说“别说了,你说的这些跟案子无关!”“你说这么多有什么用,与案子一点关系都没有!”之类的话,说这些话很伤人,会丧失当事人对你的信任。对我们来说这仅仅是千百件案子中的一件,但对当事人来说,这却是他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也许这一生他都只打这么一个官司,因此要懂得委婉用语。同时在听的过程中要寻找时机,寻找突破口,趁机达成调解。记得在一次交通肇事案的调解过程中,调解工作已持续了四个多小时,双方当事人之间调解金额的差距也由原来的8万元降到了1万元,但就是这1万元却令双方之间陷入了僵局。当时承办法官曾庭长在做被告人的工作,而我便主动给被害人方做工作,我反复给他们强调判决后执行的难处和弊端,建议他们不如在调解中退让一点,钱虽少点但却能拿到现钱。被害人的父亲钟某老泪纵横,悲痛的说:“妹子,你说我四五十多岁的人了,就这么一个儿子,现在人被撞死了,我白发人送黑发人怎么好想呀?我也不是差这1万块钱,再多的钱也买不回我儿子的命了,我赌的是这一口气呀!”听着钟某伤心的话语,我一时语塞,但曾庭长听到哭诉后,便及时安排被告人为钟某送上了一杯热茶,被告人真诚的对他说:“钟伯,我和您儿子年纪差不多,以后我就是您的亲儿子,今后遇到什么困难您就找我吧,我会养你一辈子的!”钟某也许被这一刻所感动了,态度大有改变,双方当事人当即握手言和,不光很快达成了调解协议,也结下了一门亲戚。所以说善于倾听很重要,从倾听中抓住时机,趁热打铁,是不错的调解方法。 三、是要学会“说”动群众。一个案件的调解成功与否,更居主导地位的似乎是看这位法官基于生活阅历而沉淀起来的沟通、取信、感染能力。同样的案件,同样的当事人,开展同样的工作,换了不同的法官,结果可能就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法官会讲解,讲解时态度客观公正,不就实体问题乱表态,即使表态也要实事求是;讲解时不要板着面孔,打着官腔,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讲解时要有安抚有引导有警醒有触动;讲解的语言要通俗易懂、简单直白,多用群众身边的例子,多讲群众能接受的道理,多利用一些当地的民情风俗。总之,一句话“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对我们年轻法官来说,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多向经验丰富的老法官学习请教,多和老百姓打交道,多掌握本地的自然文化生活,对我们的调解工作很有帮助。刑庭的年轻法官小刘是位外地人,她在谈到办案经验时就经常感叹道:“外地人还是不好,一说普通话当事人就会觉得与你有距离感,而且在阐述法条与法理时也会说得很生硬,让群众觉得难以接受。特别是好多案子还涉及到当地的民情风俗,而我对这些习俗根本就不懂,调解起来会感觉很吃力,不晓得从何说起。所以现在一接到刑附民的案子就觉得很头疼,还幸好有曾庭长的帮助,不然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去调解结案。”当事人王某说:“曾庭长说话亲切,一点没有官架子,时刻为我们当事人着想,而且还懂我们农村里的事情,很显得亲,我愿意听他的话。”由此可以看出资深法官们确实有他们的优势和长处,正因为是农民出身,了解当地民情风俗,能运用本地语言与群众打成一片,更能促进调解的成功。 四、是要经常“走”到群众中去。作为年轻法官,要敢于下基层,敢于走到群众中去。只有深入基层,才有可能把案情摸清楚,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全面感受群众的生活;只有深入基层,才能让我们的办案过程阳光化;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发动各方面的调解力量,使调解多元化多样化。近几年来,院里推出了新举措,凡新招录进来的年轻干警都要先下法庭锻炼几年,法庭的条件相对艰苦一些,每天接触的都是最底层的群众,在与当事人的沟通中,我们或多或少的也会了解到群众的疾苦,在参与办案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当会与群众之间产生一种深厚的感情,在法庭磨练的日子里,我们也会不断的增强自身的综合技能,包括调解的能力。我们要像马锡五那样,依靠群众办案,而不是一味强调法条,一判了之,有很多案件靠我们的力量调解不成,但是我们走到田间地头,走到百姓中间,请来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村干部与我们一起讨论,案件就调解成了。例如赵某失火一案中,赵某与被害人方就赔偿损失不能达成调解协议,我们法官便深入事故现场进行勘查,并请来当地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损失认定,同时邀请村干部也出面进行协商,双方当事人本是同组村民,低头不见抬头见,在人情与法理面前,各自均退让了一步,达成了调解。 三、做调解工作应注意的几点
Ⅲ 法院开庭后法官提出调解是什么原因
法律分析:人民法院开庭后,法官提出调解的,说明案件情况适合进行调解。人民法院立案之后,对案件进行开庭审理的,法官了解案件情况后,认为案件情况适合调解的,会向双方当事人提出调解,双方当事人知道后,愿意调解的,法官应当对案件进行调解,当事人拒绝调解的,法官应当尽快对案件进行判决,其中,离婚案件必须进行调解,即使当事人拒绝调解,人民法院也必须履行职责,对案件进行调解。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解释》第一百四十五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坚持不愿调解的,应当及时裁判。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但不应久调不决。
Ⅳ 开庭后法官要求调解可以么
法律分析:下列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时应当先行调解:(一)婚姻家庭纠纷和继承纠纷;(二)劳务合同纠纷;(三)交通事故和工伤事故引起的权利义务关系较为明确的损害赔偿纠纷;(四)宅基地和相邻关系纠纷;(五)合伙协议纠纷;(六)诉讼标的额较小的纠纷。根据案件的性质和当事人的实际情况不能调解或者显然没有调解必要的除外。根据以上规定,除适用简易程序需要先行调解的上述6类案件,在不能调解或者没有调解必要的情况下,都可以依法作出判决。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 法庭辩论终结,应当依法作出判决。判决前能够调解的,还可以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Ⅳ 刑事案件调解了,法官会怎么判
如果民事部分双方已经达成赔偿协议,到了法院后就会依法从轻对行为人进行刑罚内,同时宣告容缓刑,但不能免于刑事处罚或者不判,因为哪是检察院的职权。
补充回答:如果检察院和法院都走关系,也不能不判,但可以从轻处罚。
Ⅵ 法官调解一般会给被告说什么
法官调解一般会先通过诉前助理电话、微信调。对于登记后未正式立案的案件,由法官助理给双方当事人打电话,表明身份并添加微信,将原告提交的初步证据通过微信发送给被告,并询问被告能否提供反证。在双方对事实争议不大的情况下,通过电话向双方进行释法,通过微信发送类案生效判决,便于双方对案件走向做出合理预判,为调解做好铺垫。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九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Ⅶ 法官调解是什么
法官调解是指在当事人之间调停疏导,帮助交换意见,提出解决建议,促成双方化解矛盾的活动。
根据调解的主体不同有:
1、人民调解是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进行的调解;
2、法院调解是人民法院主持下进行的调解;
3、行政调解是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国家行政机关主持下进行的调解;
4、仲裁调解是在仲裁机构主持下进行的调解。
当事人可以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也可以主动调解。当事人一方明确拒绝调解的,不得调解。人民调解员根据调解纠纷的需要,在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后,可以邀请当事人的亲属、邻里、同事等参与调解,也可以邀请具有专门知识、特定经验的人员或者有关社会组织的人员参与调解。法院调解的特点如下:
1、在人民法院审判员或合议庭主持下进行;当事人之间属于和解,是广义的调解,调解委员会或其它组织的调解,属于非诉讼调解,不属于法院调解;
2、当事自愿是基本原则,自愿体现在完全自愿,一方当事人不同意调解的,法院不能强制调解,调解内容的意思表示要真实;
3、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事实一定要清楚而且事非分明,也就是说要依法调解;
4、法定调解,婚姻案件属于法定调解,包括调解和好,同时也包括调解离婚两个内容;
5、法院调解与判决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6、调解的生效,以调解书送达双方当事人签收为生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九十六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第一百二十五条 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但当事人拒绝调解的除外。
Ⅷ 刑事案件中法院做一次调解不成会直接开庭吗
法院审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法官可以在开庭前进行调解,调解不成,要开庭审理,庭审过程中有调解程序,也可以当庭调解,或庭审后调解,调解达成协议,对双方都有利。
Ⅸ 法官庭前调解的技巧
法官必须在司法实践中认真揣摩,不断总结经验,改进调解技巧和方法。
1、多元化、弹性化、开放化、自主化的调解作为“东方经验”,对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在司法实践中,有的法官非常善于做当事人的调解工作,但有些法官却不注重调解的技巧和方法,导致许多案件久调不解、调而未解。法官调解的方法妥当与否,直接影响着调解的进程和效果。
2、调解时法官首先要及时有效释明法律法规,对因不懂法的当事人通过讲解法律规定使其释疑解惑,化解不必要的矛盾。释明法律时,态度要诚恳,语言表达要清楚、准确、通俗、亲近,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分析法律规范。当事人之间难以达成调解,有时是因为信息不全面、不对称、不畅通导致的。法官要畅通信息交流,以对方当事人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达,也可鼓励当事人双方进行信息的交换,改变当事人之间信息不全面、不对称的局面,为顺利调解打下有利基础。
3、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并非所有的当事人都是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认识者、评估者和决策者。因此,法官作为公正的中立者,应当帮助当事人分析、评估利害,并帮助当事人进行理性的成本收益计算和衡量,指导其作出理性的选择和决策。法官调解时还要善于平衡各方利益。除了对立的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需要平衡协调,组成同一方当事人的不同独立主体之间,作为当事人的组织内部不同成员或次级组织之间,以及当事人与其代理律师之间的利益分歧,也离不开法官的平衡协调。要成功地平衡协调各种利益分歧和冲突,法官必须在展现亲和力的同时要配以高超的技巧。在协调利益时,应当鼓励灵活性,要引导当事人把焦点从过去转向未来,从而消除各方当事人相互之间的戒心,最终达成调解协议,消弭双方之间的矛盾纠纷。
4、调有方,大不同。在调解过程中,如果当事人双方都有调解的意向,法官可应当事人的请求,也可主动提出调解方案,以供当事人参考。司法实践一再证明,法官通过激励各方当事人关注双方相互对立的立场背后存在的共享的、兼容的利益,就可能提出富有创造力的方案,或者作为第三方提出富于创造力的解决方案并为双方所接受,收到“双赢”的结果。这种“增量调解”的方式,不但能实现原有的权利和价值,还能够创造新的价值,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5、法官既要会调,也要会解。在调解时,法官要寓教于调,引导当事人树立诚实信用意识和履约意识。调解协议的签订体现了当事人之间的互相谅解,双方当事人都为此投入了成本,因此调解协议的达成要求当事人双方必须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在主观上必须诚实、善良,不得假借调解的名义意图损害对方当事人、第三人和社会公共利益。调解时,法官要告诫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后,应当依约自觉履行,否则将承担法律上的否定性的后果。
Ⅹ 刑事诈骗案件法官可以调解吗
刑事诈骗案件,属于刑事案件,法官不可以调解。?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该罪的基本构造为:行为人以不法所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受到财产上的损失。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1年4月8日起施行)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和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与“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