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七律法官

七律法官

发布时间: 2022-08-03 11:53:02

1. 唐朝的诗歌有哪些

我提高我的眼睛月亮,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李白
举杯邀明月,电影三成。理由是“李白
春天不知道进了帐篷,罗马尼亚的任何东西。”春思“李白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李白
爱孟夫子,浪漫的世界气味。“礼品孟浩然李白
明月出天山,茫茫人海中???云。 “关山月李白
老横波网,今天撕裂弹簧。长相思李白的
郎骑竹马,青梅在床的周围;
同居长干,两个小的怀疑猜测。长干行“李白
云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小枝红胶香云巫山徒劳伤心欲绝。 “清平调”李白
清平调两个
敌人西辞任黄鹤楼,烟花三月的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之作,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广陵散”李白
朝辞职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天也。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发病早期白帝城”李白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上月的空气。
天生我材必有花,神。
来电儿将出酒一起融化淹没李白“将进酒”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凰去的表空江自流。
总为浮云蔽日,长安见人的不满。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野心有时可以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人生在世诚一,明代散发弄船在行驶困难。
抽刀断水水的流动,??烤面包销愁愁担心。 “宣州谢月(左)兆楼告别校书叔云”李白
的云绿兮欲雨,水澹澹羲烟的。
安全Nengcui眉折腰的贵族,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
,玛丽有美容,软禁在硅谷。
但看到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女孩”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潜入夜晚的风,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杜甫的
烽火即使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杜甫的
路从今夜白,月是像家一样。”月光回顾我的兄弟“杜甫
吴出动南分裂,事件的过程中漂浮的夜晚。“登岳阳楼”,杜甫的
拍的第一枪马,我们必须记住这一点。“领跑者”,杜甫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
安得几万,所有大的住房笑容学者。必胜客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天唱纵酒,青春的好伴侣回家。
从巴峡穿巫峡,再下襄阳向洛阳。 “文政府军河南,河北,”杜甫
无边萧拉穆,一望无际的长江滚滚。 “爬”杜甫
锦江之星到天堂的春天,玉垒云改变的过去和现在。 “城堡”杜甫
黎明鼓角声悲惨的三峡星河影动摇。 “俱乐部之夜”杜甫
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刺激君主。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离离原上草,一岁的库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草”白居易
回头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风仙袖长袍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愿作比翼鸟用树枝在地上的日子里,树木。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白居易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次,未成曲调先有情。
安静的忧郁暗恨生无声胜有声。
同一个世界的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登乐游原”李商隐
此情可待成追亿,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李商隐
身体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李商隐
欲望莫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无题”李商隐
满足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李商隐
的总剪切西窗烛,但随后巴山夜雨时。 “Yeyujibei”李商隐
宣布室工作访问的降级,佳天赋无伦。
差午夜前虚拟座位不问老百姓问的精神。 “佳胜”,李商隐

码头我的日落,回族对烟雾。 “川闲居礼物裴秀才迪”,王伟
空山雨,天气晚来秋。
月亮洗衣机,洗衣机上。 “山居秋瞑”,王伟
江流天地,山色有无中。汉江临视觉“王伟
水给穷人,坐看云。”中南财经政法等行业的“王伟
红豆生长在热带,春天来了几枝。
祝你的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王伟的
漠漠水田飞白鹭夏木金莺叽叽喳喳阴影。“剧情禹川闯王伟
独立作为一个在外国的土地上的陌生人,每逢佳节倍亲。 9月9日在山东王伟的兄弟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的人没有任何理由。渭城区王伟

热气腾腾的岳阳市云梦波摇。 “临洞庭张成祥”孟浩然
野生沙漠天低树,江青一月的邻居。消费夜“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到处啼鸟。
晚来风和雨,花落知多少。”春晓“孟浩然

天山路,黄河流入大海。
欲穷千里目,一个更高的水平。“板鹳雀楼”音频
黄河远上一白云,孤城万仞山。
羌笛我们为什么要怨杨柳,春不度玉门关。“凉州词”音频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全椒山神父“韦应物
春潮带雨晚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西涧”韦应物

母亲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出发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孟郊的

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长,怆然而涕下单独的概念世界。 ,“滕忧帚台湾宋茶嗯陈子昂

远上寒山石径斜波,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红叶于二月花。山行独木
供应商妇女不知亡国恨,横跨犹唱后庭花“公园秦淮杜牧

突然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北京军法官”岑参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烟销日出,但没有人携带结余出现不久的绿色景观。”渔夫“柳宗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内存有虚拟邻居。 “杜任何的四川国政府”汪渤

乘客的路,青山,绿水上航行的船。 “次北固山”的王湾

万来此皆沉默,除了新闻钟磬音。分手后寺昌建的佛教寺庙

雨黄色的树叶树,灯秃的。外的弟弟鲁冠“姒空疏

红色树叶沙沙作响晚上,凉亭,斟酒。”??秋天的Fuque标题潼关继电器楼“许浑

随机山看到的地方残雪夜孤烛局外人。离开
逐渐肉,亲打开的仆人。“除夜怀崔涂

袭人黄,此地空余黄色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滨江历历汉阳树,鹦鹉洲芳草萋萋。
日暮乡关何处是令人担心的河烟波。 “黄鹤楼”崔浩

这门去年的同一天,人面桃花。
脸的人,我不知道去哪里,爱与被爱。问题都城南庄“回

公里的寒光生积雪,三边运动的曙光危机静。先祖呗,”汪其焖的

鸿雁不堪忍受的担心在哪里听“送魏湾的北京,”李大齐

圣代的期限目前黄金雨,暂时分手莫犹豫。“离骚政府要发送贬峡王少政府驱逐了长沙高适当的
莫愁前路无知世界不识君! “别董大”高适

数丛沙草群散,万顷江田鹭飞。利州南渡“温庭筠

苦恨的中压金线婚纱礼服的人。”可怜的女人“秦陶宇

欲得周郎顾,总是误拂弦。“听郑力段

我听说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何满子”章和

松下问男孩,师采药去。
只有云深我不知道在这山上。寻隐者不“贾岛

我离开了我的背,头发花白的口音没有改变。”归去来“张旭

洛阳的亲戚和朋友,如Q,一个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还没有还。“亚军”王昌龄
沙百战闪亮的铠甲,不破楼兰到底是不是呢!“加入军队”王昌龄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凉州曲”汪涵

月落武,体霜满天,江风渔船上的忧郁的睡眠。
枫树午夜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张骥

的老WangXieTang前燕,飞入寻常人。 “乌衣巷”刘禹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没有明确的,有明确的。 “竹枝词”刘禹锡

感伤只有春仲裁庭月,犹他远离人们根据花瓣。发送“张出血

没人信高贵,谁表,以心吗?”狱中咏蝉“罗

较凉的月份,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可见一斑。兰溪棹歌戴立信

劝君莫可惜的皮草大衣,劝您珍惜少年。
花值得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裘皮大衣“杜秋娘

命中这么多著名的唐代的诗,它是很多,询问一些抽象希望楼主能喜欢!

2. 律师写律诗 请对下一句

相公求相师

3. 急求5首关于牡丹江市的诗,要求平仄工整,律诗跟绝句都可以

牡丹江

谁在门外唱那首牡丹江,
曲声悠扬了动人又何妨?
江东痴情娘心绕江西郎,
奈何桥隔着一条牡丹江。

牡丹江,曲悠扬

岁月不饶人,
情添一道伤。
斑驳了眉发牡丹散泪光,
风化的思绪回忆已苍凉。

牡丹江,曲悠扬。

雨下的青石板脚印已成双,
美丽的牡丹江映出陌生的脸庞。
回忆定格在那年嬉戏的时光,
挽着你手的是隔岸的肖郎。

唉,
牡丹江,曲悠扬。

而我独自在牡丹下疯狂。

别离牡丹江
(致桃花)
火车飞翔在平行的两条线上。
于是,我离开牡丹江,
离开这城。
匆匆,又匆匆。

牡丹江之歌

染红国旗牡丹江,
八女投江放光芒;
剿匪英雄杨子荣,
英勇献身为解放;

领军先行牡丹江,
功勋坦克起绥阳;
航校摇篮育英雄,
王海积慧胜美王;

军民戍边牡丹江,
珍宝岛上写边疆;
勇夺坦克T 6 2,
北京军博展辉煌;

探索军训牡丹江,
士官论文畅营房;
全国人大主席团,
招手晓东到台上;

执法公正牡丹江,
东宁司法题金榜;
模范法官金桂兰,
为民解忧情意长;

立党为公牡丹江,
工农交通齐步上;
城乡公路上等级,
区间高速更通畅;

执政为民牡丹江,
斥资村屯建新房;
贫弱低保送温暖,
政通人和新气象;

科学发展牡丹江,
绥东口岸大开放;
冲出远东向世界,
和谐社会民富强。

弯成一弯的桥梁
倒映在这湖面上
你从那头瞧这看
月光下一轮美满

青石板的老街上
你我走过的地方
那段斑驳的砖墙
如今到底啥模样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
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
呜~

谁在门外唱那首牡丹江
我聆听感伤你声音悠扬
风铃摇晃清脆响
江边的小村庄
午睡般安详

谁在门外唱那首牡丹江
我脚步轻响走向你身旁
思念的光透进窗
银白色的温暖
洒在儿时的床

牡丹江弯了几个弯
小鱼儿甭上船
咱们不稀罕
捞月亮张网补星光
给爷爷下酒喝一碗家乡

牡丹江弯了几个弯
小虾米甭靠岸
咱们没空装
捞月亮张网补星光
给姥姥熬汤喝一碗家乡

牡丹江市赋
作者:刘沛东

肃慎(注1)故地,塞北名城;依水而建,因江得名。诞生在国破家亡之秋(注2),虎狼当道;新生于抗战胜利之时(注3),人民做主。八年噩梦,一朝泯灭。伤痛苦难,哪堪回首。自是如同苍松,经磨历劫;恰似长河,蜿蜒曲折。遭“文革”之劫难,逢改革得中兴;凭开放以疾进,倚发展而“翻番”。焕然蓬勃,旧貌难觅;经济攀升,百姓殷实。算来七十又四年矣(注4)。为政孰优孰劣,秤在万民心中。
而“热点”常有,“人意”难全。困难与希望并存,挑战共机遇同在。且今实力增强,“跨越”有期。幅域四万方公里,资源雄厚;人民二百八十万,地灵人杰。素有“塞北江南”之美誉,久负“鱼米之乡”之盛名。交通空港,四通八达;经贸往来,胜友如云。东临俄国,南面珲春,有口岸创汇之利;西接省会,北靠三江,蕴强强联合之机。得天独厚,已获天时际遇;政治清明,尽占地利人和。一江居中,两岸同兴。
江城先民见之于史,漫漫四千余载。商周起始,见诸史册;魏晋以降,记述逾繁;隋唐之际,兴旺鼎盛:有渤海古国,五京十五府,取法大唐建制,书写一页灿烂;誉海东盛国,历经十五世,弘扬中华文化,铸就百年辉煌﹙注5﹚。时光荏苒,好儿女豪情犹在;斗转星移,英雄气未尝湮灭。宁古塔军抗击沙俄,传为佳话;抗联将士血战日寇,名标青史。杨子荣独闯敌穴,英名永在;八烈女投江壮举,光耀千秋。历史厚重,文化腾翔。
江城名胜之最,镜泊奇湖为尊。两大世界奇观(注6),四项顶级桂冠(注7);令百里长湖,名扬天下。叶帅赋诗“山上平湖”(注8),千古绝唱;邓公题字“镜泊胜景”,字字千金。湖光山色,醉倒几多游子;瀑布飞泻,流出无尽诗文。“平波宝镜”,蒙添七层神秘;“俏女红罗”,增妍九分妩媚。更有“地下森林”、“渤海遗址”、“药师古刹”,令人神往而震撼,说不完,述不尽也。
江城名胜一绝,当属中国雪乡:天公眷顾,湖海作美(注9),六尺深雪扮林海;风推雪涌,随物具形,绝世奇观在双峰(注10)。天然雪景,千种姿态,全无一丝雕琢;童话世界,百般变幻,尽获万分惊喜。更有淳朴民风,融入银白晶莹,给人无穷韵味,玩不够,赏不尽也。
江城名胜,亮点颇多:历史丰碑(注11),森林公园。横道虎啸,三道熊吟(注12)。绥芬国门,东宁要塞。亦令游人流连而忘返焉。
壮哉!牡丹江市。几番蹉跌浩劫,亦尝创造辉煌。历经磨难,尤振改革雄心;遭逢险阻,弥坚腾飞之志。唯愿政通人和,公民富足;祈望水碧气朗,绿荫蓊郁。美哉!江城之明天!处处树绿花香,盈盈笑脸;人人安居乐业,如沐春风。公元二〇一一年三月七日,书于牡丹江市。

只能找到这么多了……

4. 与宪法有关的诗句

1、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春秋·李耳《老子》

译文: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到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终究逃脱不了天法的惩处。

2、富贵拘法律,贫贱畏笞榜。——宋·梅尧臣《长歌行》

译文:富贵不应该拘束法律,贫贱的人,也不需要畏惧法律。

3、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唐·吴兢《贞观政要》

译文:只有奉行严明的法律,才能治理天下之人。三尺律即法律,古人在纸张出现前,文字记录的载体主要是竹简,而记录不同内容的竹简是有严格界定的,律法一般是写在长三尺的竹简上,所以后世将三尺律作为法律的别称。

4、先生事业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绳己。——唐·韩愈《寄卢仝》

译文:先生的事业是不可估量的,只能由法律来约束自己。

5、宥过无大,刑故无小。——西汉·伏生《尚书·大禹谟》

译文:宥,宽恕;过,过失;这两句大意是,一时过失,虽大也可以宽恕,明知故犯,虽小也要惩罚。

5. 谁知道一首挺短的写爸爸的现代诗

观慈乌反哺
年代:【宋】 作者:【何梦桂】
有鸟有鸟名慈乌,群儿哑哑争相呼。
羽毛甫集思反哺,为报父母恩劳劬。
民彝天理久沦斁,闻此肝胆为昭苏。
禽虫微物岂知义,乌性至孝由中孚。
枭獍雏成躯为裂,伯劳雏长肉已刳。
天地生物无不仁,何至善恶相悬殊。
禽中孝子尔乌是,世上逆子彼二雏。
父母爱子恩罔极,子心能似父母无。
人生谁实空桑出,为感物类长嗟吁。
嗟吁不足日云暮,老乌抱雏宿夜树。
好了歌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井底引银瓶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乐府】
井底引银瓶,岂无父母在高堂?
亦有亲情满故乡。
商山麻涧
年代:【唐】 作者:【杜牧】 体裁:【七律】
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
秀眉老父对樽酒,茜袖女儿簪野花。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1个爸爸比100个校长还顶用。——英国谚语
●父亲!对上帝,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比这更神圣的称呼了----(华兹华斯)
●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老师(英国)
●让自己的儿女们光宗耀祖是父亲们的主要缺点(伯·罗索)
●在所有的青年人眼里,父亲是多么严厉的法官啊!(忒壬斯)
●没有几个父亲对子女是关心备至的,至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金钱更加关心(切斯特菲尔德)
●没有哪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的父亲,但是,我们大家都有某种推测或某种信任(米南德)
●在批评父辈狭隘的时候,我们切不可忘记他们的深沉----(福尔克斯)
●父亲和儿子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父亲爱的是儿子本人,儿子爱的则是对父亲的回忆(欧洲)
●对做父亲的人来说,失去父亲不一定就是不幸;对做儿子的人来说,没有儿子也不一定就是痛苦(切斯特菲尔德)
●一个父亲能管好一百个儿子,而一百个儿子却难管一个父亲----(欧洲)
●每一代人总是反抗自己的父辈,却和祖父交上了朋友----(芒福德)
●父亲的名声有时无助于儿子,却反而会淹没他:他们彼此站得太近,阴影扼杀了成长(本·琼森)
●只要父亲在世,你总是年轻
●父子无隔宿之仇
我的父亲是我的英雄 作者:周冠中
我父亲是我的英雄,在我一生从未改变。
身为八个孩子的父亲,他清楚自己重任在肩。
当我还是小不点,他显得是如此高大。
在我眼中他无所不能,我们知道是他当家。
他的身心都蕴藏着无穷的力量,
但他也温柔,能让人感到他友善直爽。
儿时的许多早晨,我都是被他的亲吻和歌声唤醒,
那些日子令我怀念万分。
他让我感觉如此特殊,“美国小姐”他轻声吟唱。
我知道我拥有父亲的爱。这爱给我勇气去做,去闯。
从他那里我学会昂首挺胸,为自己骄傲。
力量和决心将这位优秀的男人打造。
虽然日渐衰老,但他的力量使他活力依然。
还有他坚定的决心,要让我体弱多病的母亲得到她需要的关爱继续留在人寰。
他爱她,他爱孩子,于是他把生命中的许多春秋
投入照顾这位女人,他的妻子,他心心相印的伴侣。
多少年的日日夜夜他奋力抗争,为了她的疾病。
换个不太坚强的男人恐怕早已认命。
虽然他有自己的病痛,但他一直守在她的身边,
关照她,爱她,直到她永远合上了眼。
二十天后他的生命也走到尽头。
我失去了我的英雄,我的父亲,我的朋友。
几年过去了,生活已是另一番风景。
但随着父亲节的来临,我要颂扬他的美名。
祈祷他和在天的上帝能陪伴我,
看护我,引导我,自豪地俯视我。
因为我是我父亲的女儿,总有一天我们会重逢。
但在此以前我会怀念他,会永远爱他。

6. 书愤 解释 赏析 哲理

书愤

宋代: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赏析: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追叙自己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既有对世时艰难的慨叹,又有对自己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心豪气的袒露。作者青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愿。孝宗即位后,陆游曾向他陈述了有关定都、备战和革新政治的建议。

使得朝廷主战气氛甚浓。隆兴二年春,陆游积极支持爱国将领张浚北伐,符离之役失利,朝中主和势力日炽,张浚被罢免,陆游也受牵连而免了官职。乾道八年,陆游抵达南郑,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八个多月的从军生涯是他一生中身临前线最宝贵的时光,他身穿戎装,斗志昂扬地驰骋在西北国防前线。他考察了南郑一带的山川形势和民情风俗,形成了他的“却用关中作本根”(《山南行》)的战略思想,积极向王炎陈“进取之策”,但南宋朝廷无法容忍他策划北伐的活动。

最后王炎被朝廷召回,幕府也被撤散,陆游殷切收复中原的主张成为泡影,他的内心非常失望和苦闷但爱国热情并没有消减。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二句,写作者在镇江前线时,雪夜遥望瓜洲渡口宋军高大战舰;在南郑前线上,乘秋风,跨铁马,奔驰在大散关道上。这是陆游亲历的两次难以忘怀的抵抗金兵战斗。

“瓜洲渡”在江苏省扬州市南面的瓜洲镇,此事指宋孝宗隆兴二年,陆游任镇江通判,劝说支持张浚用兵,准备北伐事。“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边界,此事指宋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做王炎幕僚,曾筹划恢复中原大计,领军队强渡渭水,策马直驱大散关前线与金人作战。

作者采用列景手法,两句用六个名词简洁却巧妙地写出了战斗的情形和作者想抗金杀敌的心情。宋朝的军队曾经在东南瓜洲渡和西北的大散关打败过金兵,一处是在冬天, 一处在秋天! 一次是兵船作战,一次是马队交锋。作者在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战生活,流露出抗金复国的豪情壮志。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层长材。

“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这一结局,非诗人不尽志所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全诗除了巧用典故,还巧作对比,一处是理想与现实作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自己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愿望无法实现。

二处是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三处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

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这些诗句皆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6)七律法官扩展阅读:

1、创作背景

公元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到山河破碎,国家动荡,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2、艺术特色

诗的开头写的是年青时的认识和志向。“哪知世事艰”,即不知道世事的艰难。事实上要恢复中原,就会受到投降派的阻饶、破坏。因此,一个“艰”字就饱含着对朝廷屈辱投降的激愤,也包含着报国无门的无奈。然而,在那时,诗人渴望恢复中原的豪气却像山一样。

这一比喻非常奇特而贴切,可以从山之高联想到豪气万丈,壮志凌云,也可以从山之凝重、不可动摇,联想到坚忍不拔,无可动摇之志。这便是诗人年轻时的写照。接着两句便是对抗金英雄的追思,其中虽无一个动词出现,但在读者面前就呈现着激烈的战斗场面。

表现出高昂的战斗情绪,极有鼓舞人心的作用。诗人通过今昔之对比,从而突出了对现实状况的不满,隐含着一种愤懑的情绪。南朝宋时的名将檀道济自比为万里长城,唐朝名将李勣也被唐太宗比为长城,因而诗人要效法他们的精神,以“塞上长城”自比,以为能成为一个抗敌的英雄。

然而,壮志未酬,已生华发,这是以沉痛的笔调,抒发了对苟安而不思抗金的投降派的极度愤慨。最后,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叹息南宋朝廷中就没有一个可以与之相比之人,用以表明对朝廷不思恢复中原的气愤。

对于一个志在立功却怀才不遇,光阴蹉跎而难以作为者来说,能不幽愤哀伤吗?此诗虽然没有用一个“愤”字,但是胸中那郁积之“愤”在字里行间仍然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爱国之情将永远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7. 从陆游的诗给我们的启示

金错刀行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写作背景]

孝宗乾道八年(1172)正月,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的聘请,从夔州(今四川奉节)赴南郑(今陕西汉中),担任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南郑位于宋、金对峙的前线,陆游的身份又是前敌指挥部中的负责人员,他到任后,曾多次奔走于前线视察军情,投身于收复失地的准备工作。他还提出了自己的军事主张:“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汉中)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宋史·陆游传》)视汉中为收复中原的重要根据地。
这段“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从军生活,给陆游以深刻难忘的印象,直至晚年,他还留下了“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的回忆。过了一年,即乾道九年,那年陆游48岁,奉调摄知嘉州(今四川乐山)。10月,他根据这段在汉中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这首《金错刀行》。

[内容述评]

陆游生活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南宋国势衰微,恢复大业屡屡受挫,抗金志土切齿扼腕。陆游年轻时就立下了报国志向,但无由请缨。他在年将五十时获得供职抗金前线的机会,亲自投身到火热的军旅生活中去,大大激发了心中蓄积已久的报国热忱。于是他借金错刀来述怀言志,抒发了誓死抗金、“中国”必胜的壮烈情怀。这种光鉴日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体现,永远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起的巨大力量。
诗人感叹“丈夫五十功未立”,这里的“丈夫”,是一个爱国壮士的形象。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这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丈夫”的涵
义。诗句中所说的“功”,不能仅仅理解为陆游个人的功名,而是指恢复祖国河山的抗金大业。“一片丹心报天子”一句,似乎有忠君色彩,但在那时的历史条件下,“天子”与国家社稷难以分开,“报天子”即是报效国家,其积极意义仍应肯定。

诗人还指出:“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意即怀抱报国丹心的并非只有自己,当时朝廷中已经形成一个爱国志士群体。隆兴初年,朝中抗战派势力抬头,老将张浚重被起用,准备北伐,陆游也受到张浚的推许。这些爱国志士义结生死,同仇敌忾,是抗金复国的中流砥柱。因此,诗人在诗的最后发出了“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时代最强音。

我们欣赏陆游这首诗,必须紧紧扣住诗题的“游”字,才能把握住诗篇的脉络,体会到诗人别具的艺术匠心。

清方东树在《昭昧詹言》卷二十说陆游这首七律“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从诗的结构来看,这是符合实际的。诗人运用凝练的笔触,全篇围绕着一个“游”字铺展,不仅写得层次分明,而且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初看起来觉得平淡,就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那样,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费力。然而,诗人从这里的起句,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自酿的米酒。这是稻谷丰收后出现的喜人景象。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是它有着名酒般的醇美。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热情待客,还备有丰盛的佳肴呢!豚,指小猪,这里“足鸡豚”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如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到了宋代诗人手里,也有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时代接近于陆游的诗人还有强彦文,他的诗歌有唐人的风致,曾写过“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的诗句<sup>①</sup>。但在意境的开拓上,可以这样说,这些诗句要远逊于陆游。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唐宋诗醇》评这二句说:“有如弹丸脱手,不独善写难状之景。”这个评价是有见地的。这一联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春社”,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谓“立春后五戊日为春社”。即立春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当这一天将来临时,村子里不断的吹箫打鼓声音,响彻云霄,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乡民们还要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农事的丰收。这个简朴的古代风俗,在当时江南的农村仍然很流行。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这些都给诗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今后怎么样呢?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如果说孟浩然诗的最后:“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露得非常直率,那么,陆游诗的结尾用笔则比较婉转,诗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后倘有机会乘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话,我拄着拐杖会随时前来敲门叙谈。这一归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夜叩门”与首句“农家”遥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

这首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题材比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诗人紧扣住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断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这可以说是继承了孟浩然诗歌“平淡有思致”的特色而又向前发展了。

三<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政府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爱国者,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政府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爱国者,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

热点内容
法硕法学好吗 发布:2025-01-23 15:05:55 浏览:373
淮南法院在哪 发布:2025-01-23 15:05:48 浏览:676
朱文军律师 发布:2025-01-23 14:51:05 浏览:295
八项司法举措 发布:2025-01-23 13:53:57 浏览:875
私募基金挪用基金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23 13:49:20 浏览:124
地方政府规章有效期多长 发布:2025-01-23 13:33:46 浏览:306
北京丰台人民法院 发布:2025-01-23 13:27:13 浏览:260
我国刑事诉讼法与刑法的关系 发布:2025-01-23 13:14:02 浏览:616
法院个人荣誉 发布:2025-01-23 13:10:17 浏览:736
新婚姻法法定年龄 发布:2025-01-23 12:42:36 浏览: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