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王从国
⑴ 这是首席大法官该说的话吗
这是首席大法官该说的话吗?
1883年,英国女王维多利亚遭到枪击,但没有被击中。法庭经过调查后认为持枪者精神失常,他被无罪释放。女王委屈地认为“他肯定是有罪的,我亲眼看见他在开枪”,但法官依然只是判决将持枪者关进精神病院,而不是监狱。
这是发生在131年前大西洋东海岸的故事,法官不肯因为女王陛下的权势和尊崇而破坏法律,因为没有个体和具体的正义,就不会有群体的正义,并且从来不存在抽象的正义。131年后的太平洋西海岸中国,发生着与上述故事相反的大量故事──以所谓抽象正义否定具体正义和个体正义的故事,这里的首席大法官甚至为此发出高亢的声音,对正在处死以及将来会继续处死的夏俊峰们发出屠夫般的威胁:
“这种人不杀就非常危险!”
这就是现任最高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周强,日前在谈及曾引发广泛争议的夏俊峰案时所说的话。他说:“夏俊峰是一名摊贩,杀了两个城管,造成一人重伤。但是就因为夏俊峰是摊贩,对方是城管,大家对城管有偏见,所以有些人、甚至有些社会上的大V就鼓动说这人不能杀,但是这种人不杀就非常危险,就好像两个人关起门来吵了一架,你把人杀掉了,如果这样也是正当防卫,这个社会就会天下大乱。”周强借此强调公正司法的重要性。
问题是,什么才是公正司法?是像周强大法官说的那样将他认为会引起“天下大乱”、“非常危险”的人都杀掉就是公正司法吗?
当我们在谈及一个具体案件的司法公正时,会涉及大量具体的司法程序细节,只有所有细节都经得起保障人权的标准检验时,我们才能给案件的司法是否公正予以肯定评价。因此,当我们谈论司法公正时,一定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一定是语境论的,不是架空论的。
具体到夏案,本来严格的司法过程应该是这样的:检方通过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以及质证程序排除了夏俊峰除故意杀人外的所有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包括过失杀人、故意伤害致死、正当防卫、防卫过当(包括无需惩罚的防卫过当和应当惩罚的防卫过当),法院才能给夏俊峰确定故意杀人罪。这就是刑事公诉中的排除合理怀疑原则。
然而,夏案中,公诉方与法院方,从一开始就对夏俊峰进行了有罪推定的司法迫害。一个显而易见的程序不公是,一审辩护律师曾在法定有效期间向沈阳中院递交允许现场目击证人史春梅、丁玉林、尚海涛、张忠文、贾子强、张杰等六位证人到庭作证的申请书,但沈阳中院以不理睬的不作为形式拒绝了这一请求,使得该案的司法程序一直以偏袒被害人、掩盖其可能的重大过错状态进行,这一程序违法行为被延续到二审和死刑复核阶段,直到将夏俊峰执行死刑,也没有任何弥补性的司法行为发生。
且不论中国刑诉法连沉默权都尚未赋予每一位被告──而这早已是国际通例的刑案当事人基本诉讼权利,就是按照中国人权保障及格线都没过的刑诉法本身,这也是一个有着重大程序瑕疵的不公正案例。
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重大程序瑕疵、毫无公正性可言的案件,被周强院长说成是“司法公正”的典型案例,将城管涉嫌非法关押夏俊峰并涉嫌暴力侵害夏俊峰在先歪曲为“两个人关起门来吵了一架”,从而说出所谓“这种人不杀很危险”这种与首席大法官的身份和应有素养极不相称的话来。
虽然在司法不独立的中国,首席大法官无非一个有名无实的空头标签,但是在各宪政国家的宪政史上,作为宪政最重要的制度装备之一的司法独立向来不仅仅是制度的设计,而同时必然是法律共同体共同不懈追求与努力的产物。其间,尤其在转型时代,法官们通过具体个案对干涉司法的各种势力的抗争也从来处于司法独立史的第一线。
当今中国,来自党权的控制和干涉向来是司法无法独立的第一原因,与这一因素相比,其他势力干涉司法独立的严重程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比如所谓的“民愤极大”等大众舆论,即便如此,观各国法治史,依然可以看到真正热爱正义的法官们不可能对来自各方的干涉势力完全俯首称臣。除了早在13世纪英国王座法院大法官布雷克顿的著名法谚“国王不受制于人,但受制于上帝和法律”,406年前的1608年,英国还曾发生过关于此的著名争端,违逆英王詹姆斯一世的柯克大法官为此留下了英国法律史上一段著名嘉言隽语,“……陛下对于英格兰王国的法律并不精通。法官要处理的案件动辄涉及臣民的生命、继承、动产或不动产,只有自然理性是不可能处理好的,更需要人工理性。法律是一门艺术,在一个人能够获得对它的认识之前,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这成为法律职业化运动中的重要历史篇章之一。1617年,在著名的薪俸代领权案中,国王──还是詹姆斯一世──送信给12名法官要求他们跟自己商量以前中止案件的审理,其他11名大法官都表示候旨行事,唯有柯克大法官回复说:“如果发生这种事,我就按照法官应该做的去做。”后来柯克大法官因此被解职,但他说:“我不愿意做国王要求我做的事。一名法官不应该应国王的要求而拖延案件的审理。”
法律史上的这些著名故事都说明,司法独立从来不是由谁赐予的,而是一步步一个个脚印一滴滴汗水甚至鲜血争取来的。
日本近代以来的司法独立同样经历了艰辛的奋斗。1891年,也就是《帝国宪法》刚刚颁布两年之后,到日本出访的俄国皇太子尼古拉在大津市遭到日本民族主义者津田三藏用剑行刺而受重伤。大津事件造成的严重外交压力使得日本政府对最高法院(大审院)多次施压,要求他们判处津田死刑,虽然宪法才刚刚开始实施,各方面制度建设还刚刚起步,但大审院院长儿岛惟谦并未半点遗忘自己的职责,每次都以“司法是独立的,不受政府的支使”为由拒绝,津田最后被判无期徒刑。此案如日本作家山本口司在《最高裁物语──日本司法50年》中所赞扬的“儿岛院长以‘勇气’和‘睿知’捍卫了‘司法独立’的这个判决,在日本的百年法院史中犹如一盏明灯一直闪闪发光、耀眼夺目”。
其实,即使是在宪政制度成熟国家,各种势力干涉司法独立的事也屡屡发生,尤其是来自行政分支的权力干涉,以至于当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们违逆提名自己的总统们时,总统们往往后悔不迭,甚至大骂他们。比如,杜鲁门就大骂自己提名进入最高法院的克拉克大法官说,“毫无疑问,汤姆•克拉克是我的最大失误”,甚至破口大骂“他简直就是个傻王八蛋”;老罗斯福痛骂由他提名进入最高法院的霍姆斯大法官“我用香蕉刻一个法官都能比他更有骨气!”──而霍姆斯大法官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少数几位最伟大的大法官之一。几乎所有的美国总统都经历过自己提名的大法官对自己的“背叛”,而这正是大法官们不徇私情保持司法独立的绝好例证。
司法常被视为公正的最后防线,一个国家的最高司法机关也常被视为这个国家所珍视和倡导的某种伦理观念最严肃的表达者,是保卫法治精神、申述人权观念的万神殿。最高法院及其大法官们所享有的权力,虽然是“既没有钱也没有剑”的被动性权力,但其最终的判断权能却使得它拥有某种特别神圣的意蕴。正因为如此,首席大法官的言行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司法的内在品质。
当周强大法官说出“这种人不杀就非常危险”这样的话时,他已经遗忘了自己对司法、对公正、对正义的权力责任,而回到将司法视为阶级斗争工具、党权刀把子的混乱身份,甚至违背了一个法律人应有的基本信仰:正义与仁慈。这是任何一个正常法治国家的法官都不可能说出口的话。这样的话语中所包含的维稳思维,饱含罔顾个体正义践踏个体人权的集体主义思维剧毒,严重地背弃了司法的具体正义品质。
在尚无司法独立的中国,做一个首席大法官确有诸多掣肘,难以完全遵从法治的精神,这也意味着更需要具体法律人的努力,尤其包括各级法官为司法独立努力,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更有特别义务坚守立场。即使在严酷恶劣的制度环境下,无法公然伸张法治精神,无法对破坏法治的各种势力直接说不,至少也可以尽可能保持沉默,而不是对尚未建立起分毫的法治精神落井下石、再行掊击。这已经是底线,如果你不想从首席大法官直接沦为法治精神的首席谋杀者和人权的首席践踏者。
⑵ 南京徐老太案中,法官依据什么判定彭宇赔偿徐老太
彭宇找不到人证证明他是在徐老太摔倒后才到的现场,而法官又据此推断一个没有利害关系的人是不会主动去帮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的逻辑来判案的,因此此案也开了我国社会道德大退步的一个先河。
⑶ 英国国王从哪年开始没有全部权力的
严格意义是1714年,由于英国斯图亚特王朝最后一任又矮又丑的安妮女王逝世,在英国本土找不到符合《1701嗣位法》的继承人,根据该法在德国汉诺威找到一位选帝侯乔治一世回到伦敦做了国王成了汉诺威王朝,可这个国王却一句英语不会讲,所以乔治一世根本不开国会也就主动放弃了相应的权力,于是召集国会的权利(国王的专属权利)落到了第一财务大臣身上(后来就成立英国首相)。乔治二世登基后又大部分时间在欧洲大陆御驾亲征几乎不回英国,慢慢的,英国国王所有的权力就全部消失了!
此外由于一战和二战英国和德国都是敌对国,于是将汉诺威改成了国王住所温莎城堡为名的直到今天一直沿用的“温莎王朝”
⑷ 在中国法庭怎么判一个人有没有罪是谁说了算,是庭长,还是陪审团,过程是怎样的,依据是什么,,
中国法庭判一个人有没有罪,是审判员(法官)说了算!中国的"合议庭"都是参与审案的法官组成的。而英国的陪审团成员既非达官贵人,也不一定是专家教授,而是街上请来的。对陪审团员唯一的要求是:必须要有良心,必须由原被告双方接受。如告辩双方中任何一方认为某某坐在陪审团会不公正,他可要求将其排除出陪审团。以中国而言,则任何反对共产党的官司都必须将共产党员排除出判案过程。如果这一点做不到就不会有真正的司法公正。文革中,因为邓小平等领导人对制度造成的不公正深有所感,曾大力提倡政治改革,党政分家,最高领导人不能一人身兼党政军数职。但是九十年代中国在这方面却又走了回头路。工业革命之所以在英国产生,是因为它最早实现"党政分家"。早在16世纪,国王的财政与国家的财政分家 ( 这在中国相当于执政党的财政与国家财政分家 ),而国民党的财政直到1980年代才真正与国家财政分家。英国最早实行了执政党或处于竞争执政地位的政党不允许直接从事嬴取商业利益活动的制度。有了这些制度,贪污才能根治。而台湾的黑金政治正是因为执政的国民党有太大的"党营事业"(尽管它已与国家财政和国营事业脱离)。英国早在16`17世纪就形成了国王财政和政府财政不可独立于议会权力的制度。正因为行政当局没有独立的财权,限制政府权力的制衡机制才有根基。所有现代的宪政民主国家都实行这种制度。在中国实行这些制度也是中国现代化和根治贪污腐化的基本条件。
⑸ 王振南的重大罪行
王振南1927年在北京任伪京师高等审判厅推事时,积极参与谋害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等人。王振南以高等审判厅代表的身份担任临时组成的特别法庭的法官,几次对李大钊等三十人进行“会审”,在审判李大钊案中,他秉承奉系军阀“务须从重法办,不可放松”的密令,同何丰林、颜文海一起,主持杀害李大钊等革命烈士。并共同决定判处李大钊等二十人死刑,谢光沛等十人徒刑,致李大钊等先烈于同年4月28日壮烈牺牲。
后在蒋介石政权中任“上海第一特区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因杀害李大钊有“功”。极受新主子赏识,据汪祖泽记述:“王即擢任此缺,虽是荐任职,但因该法院设在租界,生活程度较高,除支付荐任最高级月薪四百元,另给特别办公费四百元,虽简任官亦无如此待遇优厚,藉此为处死李大钊之报酬。王振南向任推事何以忽转任检察官,其中显有特别原因,且此缺如此优厚,人多觐觎。数年后,罗文干任南京司法部长,郑天锡任次长,闻有觐觎上海特区此缺,求于郑次长,郑答以王振南为蒋委员长之人,不能任便更动。足见王振南之得此优缺,实因仰承上峰意旨杀害李大钊所致”。
在蒋介石政权司法界中,王振南秉其“热心利禄,不明正义”之本性,大肆捞取不义之财,“官囊为之充满” ,同时继续血腥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人民。1931年2月7日,王振南又主持杀害了龙华24烈士,被害者中有“二七”大罢工主要领导人之一、团中央委员兼组织部长、中华全国总工会执委兼秘书长林育南(张浩、林彪堂兄)、李大钊创建的北京早期党组织成员、中国早期北方职工运动组织者之一、中共江苏省委委员何孟雄、著名的“左联”文艺家柔石、殷夫(即白莽)、冯铿、李伟森(即李求实)、胡也频。鲁迅曾为之悲愤赋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其中杨国华(即欧阳立安)牺牲时年仅17岁,为屠杀革命人民,王振南“法官”甚至将国民党政权“不满18岁者免于死刑”的法律也丢弃一边。
龙华24烈士的鲜血,染红了王振南“军法司司长”的顶子。两个月后,王振南又在自己的罪行录上大书一笔。1931年4月27日,叛徒顾顺章出卖了当时已被捕入狱但尚未暴露身份的恽代英(化名王作霖)。28日,王振南手持恽代英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黄埔军校)任教官时的照片,亲赴伪“中央军人监狱”指认恽代英,许以高官厚禄,劝诱恽代英背叛革命,受到严词痛斥,王振南向蒋介石报告后,蒋介石当即下达了杀害恽代英的手令。29日,恽代英在刑场上大义凛然,高唱国际悲歌,怒斥蒋介石。临场监斩的王振南见状,暴跳如雷,急令开枪,又欠下了人民一笔血债。
⑹ 12月31日张海伦法官授课的主要内容
第一单元 综合知识课程(5月10日至5月16日)
(一)课堂授课
1、人民法院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录像)
张建南 最高人民法院纪检组组长
2、司法原理
郝银钟 国家法院学院副院长、教授
3、司法政治国情分析
施新洲 国家法官学院副教授
4、法官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王 立 国家法官学院教授
5、如何从初任法官成长为专家法官
冯 刚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民五庭审判长
6、法官裁判思维与律师代理思维之差异
金 杰 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
7、法律适用方法
李纬华 国家法官学院教师、博士
8、基层法官心理压力现状分析和缓解对策研究
董晓军 北京延庆县人民法院纪检组长、政治部主任
(二)学员论坛
主题:1、对司法国情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识和体会
2、法官素养及其养成
(三)专题讨论
主题:初任法官如何适应角色转换
(四)班会及拓展活动
第二单元 行政审判业务(5月17日至5月20日)
(一)课堂授课
行政诉讼理论与实务问题
1、行政诉讼与行政执法中的若干问题
王振清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副院长
2、司法审查与利益衡量
甘 雯 最高人民法院立案一庭审判长
3、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
谭 红 国家法官学院副教授
4、国家赔偿的若干问题
王雅琴 国家法官学院教授
行政诉讼程序
5、一审行政案件的审理流程
朱军巍 朝阳区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
6、行政案件上诉审实务与行政裁判文书写作
娄宇红 北京市一中院行政审判庭庭长
7、民事、行政交叉若干案件的审理问题
马永欣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审判长
(二)模拟审判
选择真实典型案例,在法官和辅导教师的组织下,由学员组成一审审判庭,模拟审理,并由法官进行点评。
(三)案例教学
选择典型案例,提出问题,学员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形成小组意见,然后集中,各组代表陈述意见,并由辅导教师点评。
第三单元 刑事审判业务(5月23日至5月31日)
(一)课堂授课
刑事审判理论与实务部分
1、刑事案件法律适用方法
袁登明 国家法官学院副教授
2、刑事证据的审查与判断
李睿懿 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副庭长
3、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评价问题——兼谈刑事诉讼法再修改
郑未媚 国家法官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4、量刑程序与量刑规范化改革
李玉萍 最高法院应用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5、刑事程序性裁判
梁 欣 国家法官学院副教授
刑事审判技能部分
6、刑事庭审驾驭能力及技巧
齐 素 最高法院审监庭审判长
7、刑事裁判文书制作规范及技巧
周 军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副庭长
8、刑事审判中的调解技巧
周 军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副庭长
(二)案例教学与专题讨论
根据学员提交的疑难问题,并结合典型疑难案例整理教学材料,组织学员开展教学活动,共举办2次。具体形式为,先分组讨论,然后集中,由各小组代表发言,最后由辅导教师点评。
(三)现场教学(名案审理与感悟)
选择名案,由主审法官介绍案件审理情况与感悟,并由学员提问,进行教学互动。
第四单元 民商事审判业务(6月1日至6月10日)
(一)课堂授课
民商事审判理念、审判思维和审判方法
1、法律人的常识——民法主体
曹士兵 国家法官学院副院长
2、从外部视角看民商事审判的几个问题
段立红 北京洪范广住律师事务所律师
3、诉讼模式论与民商事审判方法
徐继军 国家法官学院副教授
民商事法律适用热点问题研究
4、知识产权案件审理实务
张晓津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民五庭庭长
5、民事执行中若干实务问题
侍东波 国家法官学院副教授
民商事程序与审判技能
6、民事纠纷的要件审理方法
邹碧华 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
7、民事案件的调解艺术
李红星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长
8、民事庭审的驾驭
于雪艳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法官
9、民商事裁判文书的制作规范
何 波 北京高院民二庭审判长
(二)案例教学及讨论
案例分析——彭宇案的法律解释
胡 岩 国家法官学院副教授
(三)现场教学
选择典型庭审录像,进行观摩并记录;之后由教师组织学员针对录像中的司法礼仪、庭审技能、实体法的适用、诉讼程序等方面进行评析和讨论,最后由辅导教师作总结点评。
(四)辩论式教学
选择辩论题目,学员分成正反两方,针对命题进行辩论。并由辅导教师进行点评。安排在模拟法庭训练期间进行。
第五单元 德国案例分析法讲座(6月13日至6月17日)
由德国法官授课。
第六单元 刑事审判、民商事审判模拟法庭训练(6月20日至6月28日
刑事模拟法庭训练与民事模拟法庭训练共8天,协调穿插进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分工扮演,综合训练庭审驾驭和裁判文书写作等技能。模拟审判结束后,分别由学员、法官、律师、辅导教师对模拟庭审的程序、庭审过程的驾驭、审理结论等进行点评。同时,在本单元安排裁判文书写作训练及点评。并安排1天选修课。
⑺ 彭宇案里的那个极品法官王浩现在在干吗近况如何越详细越好!
人性本恶,欲望无限,权利又不受监督,且官官相为,中国还是一个人治和人际关系占主导的社会。想做清廉的法官也需要莫大的勇气。现在做好人比做坏人难啊!
⑻ 在违纪大法官眼里他会敬畏法律
中央纪委此前对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原党组书记、院长许前飞严重违纪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许最近已被撤销党内职务,降为正局级非领导岗位,违纪所得也被收缴。
各法院之间的所谓“上下级”关系,其实并不是上下隶属关系,即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而是一种监督关系。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监督,只能通过第二审程序、死刑复核程序以及审判监督程序来进行,上级法院不能直接指示下级法院如何办理具体案件。另一方面,所谓系统内部的独立,还包括每个法院的独任法官和合议庭成员对一般刑事案件的独立判决权。
当然,对于疑难、复杂、重大的案件,合议庭认为难以作出决定的,可以提请院长决定是否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定夺。但这只是单个法院内部的程序性制度安排,它仍然是排斥外部干涉的,包括来自更高级别法院首长的干涉。
许前飞身为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原党组书记和院长,受与其关系密切的律师和私营企业主请托,干预和插手具体案件审判工作,以案谋私,当然是(至少是)一种严重违纪行为,他个人必须对此承担责任。但是,许前飞对具体案件的干预和插手之所以能成功,则说明独立审判原则尚未落到实处。
所以,除了惩治违法违纪的司法官员,还要扎紧制度篱笆、全面落实独立审判这一宪法条款和法治准则。许前飞号称“敬畏法律”,其实作为法律方面的行家里手,他太明白法治不彰之下法律的“工具理性”意义了。这方面的漏洞,必须堵死。
法律工作者只有敬畏法律,敬畏法治,才能让法律真正为人民服务。
⑼ 有哪几位中国人担任过国际法院的法官
1、王宠惠
王宠惠(1881.10.10.-1958.3.5),字亮畴,祖籍广东省东莞市,出生于香港荷李活道75 号的道济会堂。王宠惠是近代中国第一张新式大学文凭的获得者,曾任中华民国外交部长、代总理、国务总理,并为海牙国际法庭任职中国第一人。
2、郑天锡
郑天锡(1884-1970,Cheng Tien-Hsi),字云程,号茀庭,广东香山县人(今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 。中国著名法学家、外交家。 伦敦大学法学系毕业,曾任大理院大法官,多所大学法学教授,司法官次长,国际联盟法官,民国最后一任驻英大使。
3、徐谟
徐谟(1893-1956),字叔谟,笔名平章,江苏苏州人,原籍江苏吴县人,曾任国际法院法官,是首位出任国际法院法官的中国人。
4、顾维钧
顾维钧(1888年1月29日-1985年11月14日),字少川,汉族,江苏省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是中国近现代史外交家。
1912年回国后,任袁世凯总统英文秘书、内阁秘书、外务部顾问和宪法起草委员等职。后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国民政府驻法、英大使,联合国首席代表、驻美大使,海牙国际法院副院长;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
5、倪征燠
倪征燠[yù](1906年7月—2003年9月2日),中国第一位国际大法官,我国著名的法学家。1984年,倪老以他高尚的品格和资深的阅历当选为联合国国际法院法官,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享受到国际司法界最高荣誉的国际法官。
6、史久镛
史久镛,男,著名国际法学家。1926年10月9日生于浙江宁波。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获政治学学士学位,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修法学,获国际法学硕士学位,1951年毕业后留校从事国际法学研究。
1994年2月6日,任联合国国际法院大法官,2000年2月至2003年2月任国际法院副院长,2004年2月6日当选联合国国际法院院长。这也是自联合国国际法院1946年成立以来首位中国籍法官担任院长。
7、薛捍勤
薛捍勤,女,中国山东省人,资深外交官和国际法专家,2010年5月12日当选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主席,2010年6月29日当选国际法院法官。
⑽ 被外国人扭曲百年的狄仁杰,在唐代究竟是什么官
狄仁杰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被塑造成一个神探的形象。他明察秋毫,知人善任,通阴阳,晓八卦能够推理。很多的事情。但这只是文学作品的一些虚构罢了。真实的历史上狄仁杰确实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但是不是他断案的才能,而是他治理国家的才能。唐朝的时候已经成立了内阁制度,取代了原来的宰相。狄仁杰担任过得最高官职是凤阁同鸾台平章事,所以在很多的影视剧中都把狄仁杰称为狄阁老。这个职位的等级相当于古代的宰相,能够帮助君王处理国家大事,是一个国家的决策机构,有很大的权势。
狄仁杰虽然被贬出了这么多年,但是他心中没有丝毫的怨恨。因为他知道武则天也是被逼无奈。武则天狄仁杰是一个一心一意为国家为百姓着想的人。所以他回到唐朝的政治中心之后,依然兢兢业业,本本分分地为武则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