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法院板报

法院板报

发布时间: 2022-08-08 00:21:40

⑴ 法制黑板报可以画什么

法官,法律书,法院里面的装饰,大网,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么

⑵ 法制教育黑板报内容, 急急急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

1、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小抓起,从现在做起。
良好习惯,良好行为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预防不良行为必须从小抓起;
2、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具体的小事抓起。小事不小。小时不抓,就演变成大错。教育无小事;
从小抓,抓小事,久而久之,形成良好习惯,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抓好两“小”,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
三、小结: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接班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行为的准则,应努力做到。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做到:自尊自爱,注重小学生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将来我们才能成为一名遵纪守法,对社会有用的好公民。

教授青少年自我保护二十招

第1招
警惕“黄狼”入室
健康第一,高尚情趣。抗拒诱惑,抵制黄毒
第2招
学会独处
独自在家,不必害怕,管好自己,安全潇洒
第3招
现代居室内的安全
现代居室,空间有限,安全规则,牢记心间
第4招
不要轻易“打”“听”
要打电话,先问费用,量入为出,全家安宁
第5招
正确对待宠物
宠物可爱,不可迷恋,狂犬病毒,预防在前
第6招
预防20世纪“新瘟疫”
艾滋病毒,可以预防,洁身自爱,永保健康
第7招
餐桌上,噎着怎么办
食物噎住,压腹咳出,细嚼慢咽,麻烦免除
第8招
求助“快速突击队”
紧急危险,求助莫慢,快拨110,转危为安
第9招
久戴耳机有害无益
保护听力,少用耳机,音量适度,轻松惬意
第10招
“电老虎”屁股摸不得
电是老虎,不可糊涂,预防触电,请教父母
第11招
火里逃生
防火须知,勿当儿戏,火警电话,不可忘记
第12招
未成年少女自护
少女合群,防止无助,冷静机智,勇敢自护
第13招
学会使用家电产品
家电便利,用前学习,合理使用,遵循规律。
第14招
电脑与自护
电脑神奇,积极学习,你是主人,莫做奴隶。
第15招
招谨防铅中毒
铅会毒人,慎选器皿,装修防铅,处处小心。
第16招
把好你的“健康之门”
爱牙护牙,防止龋齿,断牙可植,就医及时。
第17招
注意厨房中的安全
厨房学艺,细心有序,边学边做,安全第一。
第18招
安全使用煤气
煤气危险,用毕即关,注意通风,防患未然。
第19招
不做小烟民
吸烟成瘾,疾病缠身,健康自尊,不做烟民。
第20招
面对校园暴力
不卑不亢,自卫适当;对症下药,人人舒畅。
第21招
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学法懂法,依法行动;合法权益,应当力争。
第22招
守护好你的“司令部”
保护大脑,谨慎用药,精神卫生,至关重要

案例:小陈是一个农村姑娘,9岁时由父母做主,同一个21岁的男青年订立了婚约。男方给了小陈的母亲1960元礼金。小陈13岁时,提出要与男方解除婚约。男方不肯,坚持“要人不要钱”。小陈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便到法院起诉,要求解约。法院经过调查,在做好疏导工作的基础上,依法裁决由小陈的父母退还男方1960元礼金,小陈与男方解除非法婚约。就这样,小陈依靠法律,保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案例:小周家住湖北农村,是六年级学生。1996年月11月3日,在骑车回校途中,不慎将8岁女孩小雷撞倒在地致伤,雷家要求周家赔偿,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雷家到镇派出所报案,要求周家赔偿损失。派出所召集双方家长调解未成,于是派人到学校将小周带回派出所拘留。周母到派出所要求放人,派出所答复,必须交纳1000元才放人。周家因家穷被迫四处筹钱,但仍不够钱,被迫写下欠条,之后,派出所才放出小周。小周回家后,越想越不服,联想起在学校学的法律知识,决定讨一个说法。于是小周向当地法院递交起诉状,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派出所行为是违法行为,必须退还周家交纳的钱。小周终于依法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青少年法制学习刻不容缓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突出
日前记者从某市公安局获悉,在8月25日至30日一周,公安机关打击刑事犯罪活动中,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活动突出。
近日在该市的石景山分局和东城分局先后在三天内打掉了两个盗窃犯罪团伙,抓获10名犯罪嫌疑人,其中7名是未成年人,年龄最小的只有14岁。8月中旬,朝阳分局连续打掉两个骑摩托车抢夺作案的犯罪团伙,抓获7名犯罪嫌疑人,破获骑抢案件24起,被抓获的7名犯罪嫌疑人中有6人不满16岁,有2人是在校学生。为此,警方呼吁,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应该引起家长、老师以及全社会的关注。
(二)青少年法制学习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专家指出,初始犯罪年龄与犯罪率有很大关系。11岁开始犯罪的为65%;12--15岁开始犯罪的为54%;16--21岁开始犯罪的为46%。成年犯罪中早年发生犯罪的比成年后开始犯罪的多七倍。理论上来说,预防好青少年犯罪,可减少6/7犯罪。
今年1--5月份,在校中学生犯罪情况(含职高、寄宿、中专)共计25件、41人 ,其中未成年人32人,成年人9人,女性5人,
占整个未成年人犯罪的25%。占所有案件的2.19%。学生主要集中在职高、寄宿学校。涉嫌犯罪的职高生有20名,寄宿生有10名,中专生有4名,普通中学生有7名。
犯罪类型多为抢劫、寻衅滋事等,没有高智商犯罪,基本没有预谋。地域相对集中,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多相识。抢劫物品多为随身听等小件物品,也有手机。校园内、学校附近犯罪的比较多。
分析犯罪原因:未成年人法律意识相当薄弱。

教训是惨痛的,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刻不容缓,每个同学都应该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根据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近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自觉主动接受法制教育,做到懂法、知法、守法、护法,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

据公安部调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年份 犯罪比例 以1987年为100 备注
1987年 1991年 1997年 13.6/万 21.9/万 30/万 100% 161% 220%1
另:未成年人犯罪人数绝对值增加,近几年每年查获15万。比1986年增加1倍

不仅犯罪率上升,而且出现年龄低龄化、手段智能化、团伙性和暴力性犯罪增多的特点。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这方面来说,也必须加强立法,约束青少年的行为。

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能否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直接关系到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和保护,但是我们通过前面的讨论知道,在当今社会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我国现行的法律又不足以充分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所以,制定关于保护青少年的专门法律,就显得尤为重要。

⑶ 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手抄报内容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即使在腐朽的清王朝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新疆也没有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今天的中国,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已被举世公认。我们正告那些妄图制造谣言、搞分裂破坏活动、进行各种恐怖活动的人:今天的中国是强大的中国,团结进步是当代的历史潮流,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闹独立、搞分裂只能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必然遭到各族人民的坚决反对,并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喀什、和田的暴力恐怖实践只是一小撮民族分裂分子的恶毒行径,他们的行为不会影响到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和和睦相处,喀什市、和田市会在各族人民的团结、努力下,一定会不断地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尖锐的斗争,在开展这场斗争中,要增强思想政治坚定社会主义信仰、坚决与破坏民族团结和分裂祖国的丑恶行径,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宣传教育方式、方法,实施多层次的思想教育工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生的爱国意识,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彻底认识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丑恶本质,决不给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提供任何可乘之机。
我们作为高校的教师,更应该立场坚定、态度明确、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从思想上筑起反分裂的钢铁长城,积极为建设平等的、团结的、互助的、和谐的民族关系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⑷ 老师让我出关于法制教育的黑板报,要多一点的内容

1.狭义的法律: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2(一)法律与道德
道德是生活于一定物质条件的人们以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标准来评价人们的言行、并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维持的规范、原则和意识的总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法学理论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二者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了解这个问题,对我们理解法的概念有助益,同时,对我们制定良好的、符合民心、民意的法律是必不可少的。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12月4日 2004年3月14日
反分裂国家法 2005年3月1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1995年2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1982年12月1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2004年10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1982年12月1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1979年7月1日 1983年9月2日 2006年10月3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1983年9月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2000年3月1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 2006年8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0年4月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 1996年12月3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3年3月3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驻军法 1999年6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2001年2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 1991年3月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1990年6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1998年11月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 1989年10月3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991年9月4日 2006年12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1999年6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1990年12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 1994年5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 1980年9月1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 1996年3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 2000年12月28日
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986年4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2007年3月1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1990年9月7日 2001年10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2001年4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 1998年11月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 1985年4月1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1993年12月29日 1999年12月25日 2004年8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 2006年8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 1997年2月23日 2006年8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2006年10月3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2003年12月27日 2006年10月3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2002年10月28日 200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 1992年11月7日
行政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1995年2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2003年8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1999年4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1996年3月1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2006年3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2002年6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 1997年3月1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1998年12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 2001年4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 1996年10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 2003年6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 1996年7月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2007年8月3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2003年10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2009年5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1993年2月2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2005年4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 1997年5月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1996年7月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 1988年9月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6年4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1998年8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6年5月1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3年10月3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2002年12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2002年6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2000年10月3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 1994年10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2001年12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1994年7月5日 2007年8月3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 2000年7月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1999年10月3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 2002年8月29日
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999年12月25日 2002年12月28日
经济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 1980年9月10日 1983年9月2日 1991年4月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 1981年12月13日 1991年4月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 1991年4月9日 2007年3月1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2007年3月1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1980年9月10日 1993年10月31日 1999年8月30日 2005年10月27日 2007年6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 2006年10月3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1986年1月2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 1995年10月3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 1986年12月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2002年12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2000年7月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2004年6月2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1997年7月3日 2007年8月3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2007年8月30日
劳动法
最新更新2008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2007年8月3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2007年6月29日
诉讼及非诉讼程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1991年4月9日 2007年10月28日修正,2008年4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 1994年8月31日通过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1979年7月7日通过,1996年3月17日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1989年4月4日

⑸ 我要出初一黑板报 主题是“学法 守法 护法” ,请大家给一些文章

、 什么叫法:

1. 古代中国人认为:法的含义是判断曲直、惩罚罪恶,象征公正。

2. 古罗马人认为: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

3. 现代人认为:法和法律是同一个意思。是由统治阶级制定或认可的、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工具。

二、法与我们密切相关:我们大家都知道,过马路要遵守《道路交通安法》;上学要遵守《义务教育法》;等等,法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为什么我们的国旗是五星红旗?为什么我们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为什么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是其它的呐?很简单,因为这是法律规定的,更准确地说是宪法规定的。

三、什么是宪法:

我们首先看一个案例:1990年,山东省滕州第八中学初中毕业生齐玉苓考上了济宁商校,却被同村同学陈恒燕盗用姓名就读直至毕业,毕业后陈继续冒用齐的名字参加工作。求学路突然中断,齐玉苓被迫卖早点。

齐诉陈侵犯姓名权、受教育权纠纷案,经山东省高院二审公开开庭审理,并向最高人民法院请示,于2001年8月24日向社会公布了审理结果:齐玉苓获得计10万余元的赔偿。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可现在我国公民宪法意识还不强,相当一部分公民对宪法知之甚少,或者认为宪法离自己很远。人们往往以为宪法是抽象的,很少运用于保护公民根本权利。其实宪法与老百姓并不远,宪法的许多规定,如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男女平等实行同工同酬等都与百姓有密切的联系。

1999年1月29日,忍无可忍的齐玉苓在家人的帮助下将陈恒燕、山东省济宁商业学校、滕州第八中学、滕州市教委等推上枣庄中级法院被告席。

1999年5月,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对齐玉苓诉陈恒燕等四被告一案作出一审判决。一审判决后,没有认定齐玉苓的受教育权被侵犯,齐玉苓又上诉至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而这起特殊的案件着实让法官感到为难,陈恒燕等人侵犯了齐玉苓的受教育的权利,应该承担民事责任,但是却苦于找不到具体的法律规定。所以决定向最高法院请示。2001年6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了法[2001]25号批复,明确指出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他人依据宪法规定享有的受教育权,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据此对这场冒名顶替上学案作出了终审判决:判令陈恒燕停止对齐玉苓姓名权的侵犯,济宁商校、滕州教委、滕州八中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与陈恒燕父女共同赔偿齐玉苓精神损失费5万元、赔偿齐玉苓因受教育权被侵犯所造成的经济损失5万余元,总计10万余元。

此案例说明:一个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只有得到法律确认,才是合法权利,才能得到国家保护。宪法是根本大法,由宪法确认的公民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宪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国家和政府有保证其实现的责任。那么,什么是宪法哪?

宪法是一个“舶来品”。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的土壤上,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宪法。宪法是西方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产物,是人类进步的共同文明成果。现在世界上,大致可以说,只要有国家,就会有宪法。

中国的宪政运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戊戌变法、清末预备立宪,到钦定宪法大纲;从辛亥革命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孙中山五权宪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无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为了宪法,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我国建国后,已先后颁布实施了四部宪法。现行《宪法》于1982年12月4日颁布实施。是迄今为止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部最好的宪法,值得人们倍加珍惜和严格遵守。

要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宪法意识,首先就必须搞清楚宪法到底是什么。可能会有人说,宪法谁不知道,人人都知道。这是件大好事。一般来说,大家都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个背得滚瓜烂熟的判断句。但问题是恐怕有不少人对宪法还只停留在似是而非的认识上。不错,宪法确实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其他一切法律的母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凌驾于宪法之上的特权。但在现实生活中我却深深体悟到,这个关于宪法的判断句只突出了宪法的重要性,却看不出它为什么特别重要,更感不到它与普通公民的紧密关系。所以在一般人眼中,宪法是高高在上的东西,与国家有关而与己无涉。岂不知,宪法恰恰是与每一个公民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法律。宪法是共和国之母,没有宪法,就没有共和国。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的总章程。它之所以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首先是因为它规定了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如: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政权名称是人民民主专政;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机构;宏伟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国旗、国徽、首都等;其次,宪法是普通法的立法基础。任何法律的制定,都必须以宪法为基础,违宪无效。再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⑹ 《责任与义务》板报

责任

责任并不是一个甜美的字眼,它仅有的是岩石般的冷峻。一个人真正地成为社会一分子的时候,责任作为一份成年的礼物已悄然卸落在他的背上。它是一个你时时必须付出一切去呵护的孩子,而它给予你的,往往只是灵魂与肉体上感到的痛苦,这样的一个十字架,我们为什么要背负呢?因为它最终带给你的是无价的珍宝——人格的伟大。
20世纪初的一位美国意大利移民曾为人类精神历史写下灿烂光辉的一笔。他叫弗兰克,经过艰苦的积蓄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但一次银行遭抢劫导致了他非凡的经历。他破了产,储户失去了存款。当他带着一个妻子和四个儿女从头开始的时候,他决定偿还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存款。所有的人都劝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 但他回答:“是的,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责任,但在道义上,我有责任,我应该还钱。”
偿还的代价是三十年的艰苦生活,寄出最后一笔“债务”时,他轻叹:“现在我终于无债一身轻了。”他用一生的辛酸和汗水完成了他的责任,而给世界留下了一笔真正的财富。
责任的存在,是上天留给世人的一种考验,许多人通不过这场考验,逃匿了。许多人承受了,戴上了荆冠。逃匿的人随着时间消逝了,没有在世界上留下一点痕迹。承受的人也会消逝,但他们仍然活着,死了也仍然活着,精神使他们流芳百世。
责任,让即将沉沦的浪子回头;责任,让弱不禁风的幼苗逐渐承受风吹雨打。
责任是苦涩的,是沉重的,然而,它也是一种爱,甚至是一种最为崇高的爱。
愿我们所有的人都把责任之心携带在人生的道路上,让人生散发出淡淡的,金子般的光辉。

权利与义务(额,权利是义务的对称)
公民权利是指拥有一国国籍的人在其本国范围内所普遍享有的权利。公民权利包括公民依法所享有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和社会生活的权利等。公民权利也可以区分为法律权利和道德权利。公民权利的主要内容都是为法律所确认的。不论我们对公民权利进行如何划分,它们都是归属于每一个公民的。每一个公民都应享有平等的、全面的公民权利。

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依照宪法规定在政治、人身、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享有的主要权利,也叫宪法权利。它是公民最主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权利。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政治权利和自由
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参加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权利和自由。具体包括两大方面:第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二,政治自由。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2.宗教信仰自由

宪法规定我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3.人身自由权利

人身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它包括公民的生命权利、健康权利、人身自由权利和人格尊严权利,等等。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通信自由受法律保护;禁止非法侵入公民住宅。

4.社会经济权利

社会经济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经济生活和物质利益方面的权利,是公民实现其他权利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它主要包括:第一,财产权;第二,继承权;第三,劳动权;第四,休息权;第五,物质帮助权;第六,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

5.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

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各种教育事业。

6.特定人的权利

所谓特定人,这里是指包括妇女、母亲、儿童、老人、离退休人员、烈军属、华侨、归侨和侨眷在内的人员。其权利包括:第一,妇女、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受国家保护;第二,保障离退休人员和烈军属的权利;第三,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正当权益。

7.监督权利

宪法规定公民有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其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第二节 权利的救济

古语出处:孟子离娄(上)“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白话解释:空有仁心却没有仁政,就不足以治理国家;空有仁政却没有仁心,仁政也不能自动施行。

引申说明: 如果空有法律条文,而不知如何适当运用的话,则再好的法令也无法发挥其效用。法律是用来保障我们的权利,但空有法律是无法发挥效用,唯有我们自己主动去了解各种法律,才能知道哪些情况下,要用哪些法令来保障自己的权利。

自中国进入转型社会以来,民众维权意识不断高涨,在维护自己权益时,经常出现不经过法律途径,而是利用私人力量的自力救济事例层出不穷。这些全凭自己的主观论断,以暴力胁迫对方就范的自力救济行径,在民事上可能构成侵权行为,甚至在刑事上也可能构成犯罪行为。因此,在法治社会,以法为治,就应依法行事,权利才能获得确切保障。

“有权利必有救济”是权利的核心要素。权利体现了人的某种要求,而救济则是这种要求得以实现的手段。即使在没有法律(或者法律失灵)的时候,人们没有法律保障的“权利”,但也要通过私力救济来实现各种要求。然而,私力救济往往难以应对社会生活中诸多复杂的情况,也容易引发以暴易暴,造成社会秩序的破坏。所以,法律在规范权利的同时,也要对权利加以规范,就必须同时配以救济途径;否则,人们依然会诉诸私力救济而使法律的权威遭到损害。

在英美法中,“有权利必有救济”是普通法的一项古老原则。在英国1703年的“阿什比诉怀特案”中,首席大法官宣称:“如果原告拥有一项权利,他就必然要有维护和保持该权利的方法,如果他在行使权利时遭到侵害则必须要有救济……对权利的需求和对救济的需求是相互的……一个人得到救济,也就得到了权利;失去救济,也就失去了权利。”

在美国,“有权利必有救济”的原则最早出现在著名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中。审理该案的马歇尔大法官除了重申普通法的这一原则之外,更将“有权利必有救济”作为法治的核心组成部分——“公民自由的本质确切无疑地存在于每个人在遭到侵害时能够获得法律保护的权利。政府的首要义务之一就是承担这种保护……合众国政府强调自己遵循法治而非人治。但是如果合众国的法律不能够向某项遭到侵害的既定法律权利提供救济,它就不配拥有‘法治’这样崇高的称呼。”

在具体的法律制度中,“有权利必有救济”的原则总是与正当程序原则相结合。如英国1215年《大宪章》第三十九条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美国联邦宪法第五修正案关于“未经相应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之生命、自由或财产”的规定,既是对救济的行使做出的程序限制,同时也是为实现法律程序而提供的救济途径。对于法律救济来说,正当程序能够加强救济手段的合理性,也能避免私力救济通常会带来的无序和暴力;对于正当程序来说,有效的救济有助于实现正当程序的最终目标。

在现代社会中,救济对权利的意义更加重要:权利总是以正面肯定的方式出现在法律中,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则难以从正面肯定的角度一一穷尽,于是法律对于权利的规定常有抽象化的倾向,在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尤其如此。但是权利若过于抽象,就缺乏可操作性,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也会越拉越大。法律救济则是从反面确定对权利的保障,往往针对具体的侵害做出规定。例如一个抽象的“平等权”,并不能直接解决诸如“身高歧视”、“乙肝歧视”、“户籍歧视”等各种具体的歧视问题;只有通过相关的救济途径,在法律的程序中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评价和判断,才能将“平等权”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反过来,如果仅有“平等权”的抽象规定而没有相应的救济途径,现实生活中各种具体的“歧视”问题也就无法得到解决。

因此,完善的救济可以令抽象的权利具体化,让纸面上的法律成为可以使用的具体工具。所以,评价一国的权利保障状况,不仅要看其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哪些权利,更要看相关的法律制度中有多少配套的救济途径。没有救济的权利,只能是一纸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权利难以通过传统的救济途径获得保障,这就需要发展新的途径。

通过什么样的程序实现或补救被否定和剥夺的权利,不仅是实体正义的要求,也是对法律的程序的要求。加强法制的呼声,首先是从对权利的司法救济角度提出来的。因此,对法制的呼唤,隐含了对法律的正当程序的诉求。正当程序在法哲学上的表现是诉讼理性主义,它与政治运动和民众热情格格不入。

当代中国的法律救济制度形成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伴随着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的运动及1982年新宪法的制定,中国社会确立了现代意义上的法律救济制度,主要包括司法救济、行政救济、上访救济、调解和仲裁救济、社会救济、群体救济、律师代理等。

司法救济以权利救济为核心。在实施司法救济时,首先应当明确是谁的权利和什么权利遭到的侵犯,受害人应当或需要获得什么救济方式。刑法中的罪名、民事案件中案由的确立大体上是以权利分类为标准的。不能归属于一个罪名或案由的权利往往认为不可追究或不具有可诉性。因此,设定权利-权利被侵犯-司法救济成为现代社会权利救济的一般机理。在刑事领域加重了对犯罪嫌疑人、罪犯、受害人及证人的权利保护,在民事领域则强化了对当事人诉权的维护。

司法救济以程序正义为判断标准。任何人都需要得到公平的对待。这样才能避免那些操作程序的人所代表的偏袒和专断行为的侵害。公平的程序必须是开放的程序,在其中运作的规则和标准对运用它们的人们而言是透明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方兴未艾的司法改革浪潮在“效率和公正”的指导思想之下,凸显的是对程序正义的要求。《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等三大诉讼法的不断修改和完善以及最高司法机关对这些程序法律的有效解释,迎合了社会对司法公正的诉求,提高了司法救济的能力。

行政救济是指公民和组织通过行使听证、复议等权利,要求国家行政机关以行政裁决的形式实现对权利的救济。行政救济是依法行政原则的必然结果,是现代社会优化政府治理结构的内在需要。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和不当行为应当予以矫正,并需要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权利进行一定的补救。其中,行政复议制度是行政救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访权主要是指公民通过向有关国家机关的申诉、控告或检举,要求恢复名誉、赔偿损失、落实政策、取消不合理的义务负担等。宪法第四十一条集中规定了公民的上访权利。进入21世纪以来,在我国运行了50多年的上访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危机。一方面,人民的权利需要得到更多形式的保护,上访救济尽管成效不大,却是众多受害人乐于采用的方面,另一方面,上访机关已越来越难以承担一次又一次的上访浪潮。因此,改革现有的上访体制是不可回避的历史任务。

同行政救济一样,调解救济和仲裁救济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法律救济形式,也是具有自身特征的法律诉讼外的解决纠纷机制。调解救济和仲裁救济是重要的非司法救济形式,在弥补司法救济的缺陷、完善法律救济的体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宪法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有义务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根据宪法的规定,国家从下面三个方面落实和履行社会救济的义务: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强化社会福利制度。这就是普遍意义上的社会救济内涵。

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权获得国家和社会的帮助,这种帮助不是人道主义意义上的慈善,而是一种权利。社会救济的权利意味着要求国家和社会对救济对象负有责任和义务。

我们建立了一套现代意义上的权利救济制度,它不仅是西方法律制度“西学东渐”的产物,更本源于中国建国以来的权利斗争。在公民权利普遍遭到蔑视、轻视或践踏的时候,在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的时候,权利的生成和成长便在这样的侵权和维权的历史实践中得以张扬。更为重要的是,权利意识的觉醒是在真理之下得到庇护,催生了中国现代的民主和法制思想。这一切,均构成了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主要原则和内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英国宪法学大师戴雪曾批评只考虑宪法权利的宣布而轻视权利救济的做法,并引用古语道,“在有法律之地,即有救济办法存在。”设计权利救济的方法,是宪法的任务。唯有给权利指明救济的方法,权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权利。

第三节 公民的义务

所谓义务,是指公民依法应当履行的职责,它表现为负有义务的公民必须做出一定的行为或禁止做出一定的行为。

公民的基本义务相对于国家生存和国家管理而言,是国家的法定权利。但需要注意的是,国家所加于公民的任何义务,都应来自于法律的规定,公民只履行法定义务,而不服从于任何个人的意志。按照一般宪法原理,公民的义务通常不会规定在宪法中,即公民只负有普通法律上的义务,因为宪法是公民用来约束政府的,而不是约束自己的;政府在宪法上只有义务而无权利。所以,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多数仅具象征意义。

公民享受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应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主要有下述一些内容:

1.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作为公民宪法基本义务的第一项,《宪法》第5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维护国家统一是要求公民负有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义务,是我国公民的最高法律义务。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分裂国家、接受外国势力支配、割让领土、服从外国势力或要求外国干涉中国内政,坚持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原则,反对外来侵略或危害国家政权统一管辖权的行为。公民应履行这项义务,而实际上它也是对我国政府及国家各级领导人的要求,因为后者违反此项义务的后果要比普通公民的违反义务的后果严重得多。

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指每个公民都有责任维护各民族间的平等、团结和互助关系,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言行作斗争,它与我国多民族的国家结构密切相关。全国各族人民都要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崇高责任,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形式制造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

2. 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第5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应履行的最根本的义务。在法律完备的法治国家,只要公民守法,也就等于公民履行了其他的宪法和法律的义务。法治国家必须以公民守法为条件,否则法治就失去了建立的可能。当然,公民守法与公民在国家的地位密切相关,在多数居民受奴役的社会中,遵守法定义务是毫无意义的。保守国家秘密等规定是对守法义务的必要的补充,共同组成了我国社会秩序的基本要求。

公民不仅应遵守宪法和法律,还应遵守行政法规,因为根据宪法的规定,行政法规也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权的范围之列;公民还应遵守地方性法规。但在我国目前法律体制下,对于行政法规的遵守有绝对性,对于地方性法规的遵守则不是绝对的;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行政法规也将逐步进入可诉讼的阶段。此外,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也是本项基本义务的要求。

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宪法》第5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国家的安全是每一个以中国为祖国的公民生产生活、安居乐业的必要条件,反过来每个公民也就有义务维护祖国的安全。国家的荣誉也就是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作为我国的公民,任何人都有义务维护国家的荣誉,任何崇洋媚外、丧失人格国格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维护国家的荣誉,也就是维护中国人自己的荣誉。不热爱祖国的人,就是有辱中国公民的人格的人,情节严重的不仅应受到谴责,也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同理,对于国家利益,每个公民都有维护的责任。这里的国家利益,主要是指国家的整体利益,不是在公民与国家关系意义上讲的,而是相对于外国国家利益而言的,其中包括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任何公民都不能以牺牲国家利益来换取个人好处,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4.服兵役

按照《宪法》第55条的规定,这项义务包括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服兵役的义务是关键。在上古国家初生时期,当兵保卫祖国本是本国人民的权利,奴隶是不能服兵役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发展,各国都把当兵设定为一种公民或国民对国家的义务,但仍然保留了当兵保家卫国的权利意义。所以,我国宪法将保卫祖国、抵抗侵略规定为公民的神圣职责,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就成为了公民的一项光荣义务。我国目前实行义务兵役制与志愿兵制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通过了《兵役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服兵役的义务,但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5.依法纳税

《宪法》第5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与服兵役的义务一样,纳税也是公民或国民对国家应负的古老的传统义务。国家产生的标志之一就是居民纳税,因为公共机构的设立和公共权力的行使必须建立在国家财政的基础上,而国家财政的主渠道就是税收。没有税收,就没有国家管理和对社会的服务,也就没有国家本身。另外,税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是国家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杠杆。所以,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公民都应当依法纳税。

纳税以公民的自觉性为基础,辅以国家的强制手段,所有负有义务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自觉履行纳税义务;任何偷税、漏税的行为都是违法的,都应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6.其他基本义务

除了上述所列义务外,宪法第49条第3款规定了“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热点内容
通辽律师在线咨询免费热线 发布:2025-01-23 09:25:08 浏览:472
新劳动合同法同工同酬 发布:2025-01-23 09:20:33 浏览:898
道德经女门 发布:2025-01-23 08:29:27 浏览:651
经济法练习题董事会的职权 发布:2025-01-23 08:24:19 浏览:510
朝阳几个法院 发布:2025-01-23 07:57:48 浏览:475
商标权利人鉴定结论承担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23 07:37:58 浏览:408
行政法律关系的不对等性 发布:2025-01-23 07:28:29 浏览:228
劳动法团建 发布:2025-01-23 06:38:49 浏览:868
公司法律顾问年度总结报告 发布:2025-01-23 06:30:36 浏览:143
经济法合同法提纲 发布:2025-01-23 06:30:27 浏览: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