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的专职制
1. 司法机关的职能是什么
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是政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大家简称的公检法司。四个系统职责不同,各有分工,司法局的主要工作包含:公证、律师、法律援助、普法教育宣传、监狱、劳教等
2. 中国法院 美国法院区别
法院本身很难说区别。但是中国和美国的司法体制有很大区别。
1.中国是大陆法体系,内是条文法;美国容是普通法体系(也叫海洋法体系),是案例法。
2.中国施行法官判决制度(大陆法体系一般这样),而美国是陪审团审判制度(海洋法也通常是这样)。
3.美国实施司法独立原则,而中国的法院向人大负责。
3. 中国的司法机构主要的职能是什么
法院行使司法权,主要审理民事案件、刑事案件、行政案件和选举案件等。法院包括普通法院、行政法院、特别法院、军事法院等。中国的法院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各国的审级制度有所不同,有三级二审制(如前苏联)、三级三审制(如法国)、四级三审制(如日本)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四级二审制和法院独立审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开审理、被告有权获得辩护等原则。各国法官的产生,或是由国家元首或大法官任命;或是由立法机关、法官委员会、选民选举。中国的法官一般由各级权力机关选举产生。西方国家大多实行法官终身制、专职制、高薪制和退休制。
检察机关的职责是代表国家对刑事案件提起公诉,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并监督审判活动等。但是有的国家不独立设置检察机关,将检察官附属在法院系统内,或归属司法行政机关领导。有些国家对检察官实行一体化原则,所有检察官受总检察长领导。担任检察官一般有严格的资格限制,有的国家规定在其任命之前须任辩护律师或法官等职若干年。西方国家的总检察长一般由内阁任命。检察官的任命按国家公务员的规章办理,享有与法官同等的法律保障。中国的检察机关是从属于国家权力机关,独立于其他国家机关的法律监督机关,与法院平行。检察人员由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任免,检察长的任免报上级国家权力机关批准。
4. 请将(法官职务序列设置暂行规定)全文发给我,谢谢
法官职务序列设置暂行规定
中共中央组织部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
中组发[2011]18号
——————————————●————————
关于印发《法官职务序列设置暂行规定》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高级人民法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新疆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
兵团分院:
现将《法官职务序列设置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结
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在实施中有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报告中央组织部、最高人民法院。
2011年7月6日
法官职务序列设置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人民法院法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法官管理制度,推进法官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规定要求的人员。
第三条 法官按照法官职务序列进行管理。
法官职务名称为: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
长、副庭长、审判员、助理审判员。
法官职务层次依法按等级设置,由高到低依次为:首席
大法官、一级大法官、二级大法官、一级高级法官、二级高级法官、三级高级法官、四级高级法官、一级法官、二级法官、三级法官、四级法官、五级法官。
第四条 法官等级与级别的对应关系是:
(一)首席大法官:四级至二级;
(二)一级大法官:八级至四级;
(三)二级大法官:十级至六级;
(四)一级高级法官:十三级至八级;
(五)二级高级法官:十四级至九级;
(六)三级高级法官:十七级至十一级;
(七)四级高级法官:十九级至十三级;
(八)一级法官:二十一级至十五级;
(九)二级法官:二十三级至十六级;
(十)三级法官:二十四级至十七级;
(十一)四级法官:二十四级至十八级;
(十二)五级法官:二十五级至十八级。
第五条 各级人民法院法官等级按照以下规定设置:
(一)最高人民法院设置首席大法官至一级法官。院长为首席大法官;副院长设置一级大法官、二级大法官;审判委员会委员设置二级大法官、一级高级法官;庭长为一级高级法官;副庭长为二级高级法官;审判员设置一级高级法官、二级高级法官、三级高级法官;助理审判员设置三级高级法官、四级高级法官、一级法官。
(二)高级人民法院设置二级大法官至三级法官。院长为二级大法官;副院长设置一级高级法官、二级高级法官;审判委员-会委员设置二级高级法官、三级高级法官;庭长、副庭长按照本级法院审判员等级确定;审判员设置二级高级法官、三级高级法官、四级高级法官;助理审判员设置一级法官、二级法官、三级法官。
(三)中级人民法院,直辖市所属区人民法院设置二级高级法官至四级法官。院长为二级高级法官;副院长设置三级高级法官、四级高级法官;审判委员会委员设置四级高级法官、一级法官;庭长、副庭长按照本级法院审判员等级确定;审判员设置四级高级法官、一级法官、二级法官、三级法官;助理审判员设置二级法官.、三级法官、四级法官。
(四)基层人民法院设置四级高级法官至五级法官。院长为四级高级法官;副院长设置一级法官、二级法官;审判委员会委员设置一级法官、二级法官、三级法官;庭长、副庭长按照本级法院审判员等级确定;审判员设置一级法官、二级法官、三级法官;助理审判员设置四级法官、五级法官。
(五)直辖市中级人民法院设置一级高级法官至三级法官。院长为一级高级法官;副院长为二级高级法官;审判委员会委员设置二级高级法官、三级高级法官;庭长、副庭长按照本级法院审判员等级确定;审判员设置二级高级法官、三级高级法官、四级高级法官;助理审判员设置一级法官、二级法官、三级法官。
(六)副省级市中级人民法院设置一级高级法官至四级法官。院长为一级高级法官;副院长设置二级高级法官、三级高级法官;审判委员会委员为三级高级法官;庭长、副庭长按照本级法院审判员等级确定;审判员设置三级高级法官、四级高级法官、一级法官;助理审判员设置二级法官、三级法官、四级法官。
(七)直辖市所属县人民法院、副省级市所属区人民法
院的法官职务设置,根据法官职务配备规格参照本条规定
确定。
第六条 各级人民法院按照规定的法官配备规格和各
等级法官职数设置法官职务。
各级人民法院各等级法官职数另行规定。
第七条 法官等级按照任职资格条件、程序确定。担任领导职务的法官按所任职务等确定等级;不担任领导职务的法官按级别和任职时间确定等级。
第八条 法官的级别,应当在法官等级与级别对应关系范围内,根据其所任法官职务、德才表现、工作实绩、资历确定和升降。
第九条 法官等级与级别的确定、晋升或降低,按照规
定的程序和干部管理权限批准或决定,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第十条 法官等级和级别是实施法官管理,确定法官待遇的依据。
第十一条 军事法院法官职务序列按军队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本规定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会同最高人民法 院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最高人民法院1997年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官等级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附件:
一、《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法官职数比例暂行规定》
二、《法官等级和级别升降暂行办法》
附件一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法官职数比例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法官职数的设置与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及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高级人民法院,设二级大法官1名;担任副院
长的一级高级法官、二级高级法官职数按照规定的副院长职数确定;担任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的二级高级法官按照规定职数确定,其他二级高级法官职数总和不超过副院长职数的50%;三级高级法官和四级高级法官职数总和不超过法官总数的55%。
第三条 中级人民法院,设二级高级法官1名;担任副
院长的三级高级法官、四级高级法官职数按照规定的副院长职数确定;担任副院长的三级高级法官、四级高级法官和其他四级高级法官职数总和,一般不超过法官总数的28%,最高不超过法官总数的32%;一级法官、二级法官、三级法官职数总和,一般不超过法官总数的50%,最高不超过法官总数的55%。
直辖市中级人民法院,设一级高级法官1名;担任副院长的二级高级法官职数按照规定的副院长职数确定;担任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的二级高级法官按照规定职数确定,其他二级高级法官职数总和不超过副院长职数的50%;三级高级法官、四级高级法官职数总和不超过法官总数的55%。
副省级市中级人民法院设一。级高级法官1名;担任副院长的二级高级法官、三级高级法官职数按照规定的副院长职数确定;担任副院长的三级高级法官、其他三级高级法官和四级高级法官职数总和一般不超过法官总数的40%,最高不超过法官总数的45%。
第四条 省、自治区基层人民法院,设四级高级法官1
名;担任副院长的一级法官、二级法官和其他一级法官、二
级法官、三级法官职数总和不超过法官总数的60%,设有人民法庭的,不超过法官总数的70%。
直辖市所属区人民法院,参照第三条第一款规定执行。
直辖市所属县、副省级市所属区人民法院法官职数,在
法官职务配务规格限额内,参照本规定确定。
第五条 各级人民法院法官的选拔任用工作,坚持党
管干部原则,严格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的条件、程序进行。
第六条 人民法院司法行政人员的职务设置和职数,按照综合管理类公务员的有关规定执行。
人民法院审判辅助人员的职数另行规定。
第七条 本办法由中央组织部商最高院负责解释。
第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二
法官等级和级别升降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完善法官等级和级别管理,规范法官等级和级别升降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及《法官职务序列设置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法官等级和级别升降,必须贯彻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坚持以下原则:
(一)党管干部原则;
(二)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
(三)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
(四)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
第三条 法官等级和级别升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依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
第四条 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庭长、副庭长等
级和级别升降,按照对应职务层次的综合管理类公务员领导职务升降有关规定执行,其他法官等级和级别的升降,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章晋升法官等级
第五条 晋升法官等级,按照法官职务序列,在规定职
数内进行。
第六条 晋升法官等级,应当具备拟任等级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审判业务能力和任职经历等方面的条件和资格。
第七条 晋升法官等级,在规定任职资格年限内的年度考核结果应当均为称职以上等次。
第八条 晋升一级高级法官及以下等级的法官,应当具备下列任职年限条件:
(一)晋升一级高级法官,应当任二级高级法官四年以上;
(二)晋升二级高级法官,应当任三级高级法官四年以上;
(三)晋升三级高级法官,应当任四级高级法官三年以上;
(四)晋升四级高级法官,应当任一级法官三年以上;
(五)晋升一级法官,应当任二级法官两年以上;
(六)晋升二级法官,应当任三级法官两年以上;
(七)晋升三级法官,应当任四级法官两年以上;
(八)晋升四级法官,应当任五级法官一年以上。
第九条 法官等级一般应当逐级晋升。
特别优秀的法官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可以破格或者越级晋升等级。破格和越级晋升等级的条件和程序另行规定。
第十条 晋升法官等级,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民主推荐,确定考察对象,并通过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发布考察预告;
(二)组织考察,研究提出晋升等级建议方案,并根据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酝酿;
(三)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集体讨论决定;
(四)对拟晋升等级人选进行公示;
(五)按照规定办理任职手续。
第三章降低法官等级
第十一条 四级法官以上等级的法官,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不称职的,应予降低法官等级。
第十二条 降低法官等级,一般降低一个等级。
第十三条 降低法官等级,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提出降低法官等级建议;
(二)对降低法官等级事由进行审核并听取拟降低等级法官的意见;
(三)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集体讨论决定;
(四)按照规定办理降低法官等级手续。
第十四条 法官被降低等级的,其级别超过新任法官
等级对应的最高级别的,应当同时降至新任法官等级对应
的最高级别。
第十五条 降低等级的法官,在新的职位工作一年以
上,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突出,经考察符合晋升法官等级条
件的,可晋升法官等级。其中,降低法官等级时降低级别
的,其级别按照规定晋升;降低法官等级时未降低级别的,
晋升到原法官等级时,其级别不随法官等级晋升。
第四章 级别升降
第十六条 法官累计五年定期考核结果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可以在法官等级对应级别范围内晋升一个级别。
第十七条 法官等级晋升后,原级别低于新任法官等级对应最低级别的,晋升到新任法官等级对应的最低级别;三级法官及以上等级的法官,原级别巳在新任法官等级对应范围的,在原级别的基础上晋升一个级别。
第十八条 法官在受处分期间不晋升级别。受处分后,级别变动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法官级别的晋升或者降低,按照管理权限,由决定其法官等级升降的机关批准。
第五章纪律与监督
第二十条 在法官等级和级别升降工作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超机构规格、超编制、超法官职数晋升法官等级;
(二)随意放宽或改变法官等级和级别晋升的资格条件;
(三)在考察工作中隐瞒、歪曲事实真相,或者泄露酝酿、讨论法官等级和级别升降的情况;
(四)违反规定程序决定法官等级和级别升降;
(五)突击晋升法官等级和级别;
(六)任人唯亲、封官许愿、营私舞弊、打击报复;
(七)其他妨碍法官等级和级别升降工作公正合理进行的行为。
第二十一条 对违反采办法作出的决定,由有关机关予以纠正,并按规定对主要责任人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进行处理,触犯法律的,依法处理。
第二十二条法官对降低等级不服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申请复核或者提出申诉。公务员主管部门和有关机关按照有关规定负责处理。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会同最高人民
法院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5. 现代民主宪政包括人民的统治和什么两方面内容
1: 民主在今天是一个时髦的名词,成了任人抢购的术语,甚至连许多军人政权也宣称要实行民主统治。在此情况下,梳理各种西方民主理论便显得非常必要。民主并不服从单一的论说,现代西方民主理论光怪陆离、异彩纷呈,这里只能撮其大要,予以论列。
(一)直接民主或参与民主理论
这种理论是词源学民主的直接推演,民主的词源学定义很简单,即人民的统治或权力。也就是说,民主按其纯粹的和最充分的状态来说,要求“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这些学说面临着实际操作上的困难。
人民主权学说为民主提供了基础。权力属于人民建立了一条有关权力来源和权力合法性的原则。它意味着只有真正自下而上授予的权力,只有表达人民意志的权力,才是正当的权力。
(二)精英民主理论
精英民主理论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点:(1)民主并不意味人民统治,而是社会精英或政治家的统治;(2)民主意味着多元的精英竞取权力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采取政党竞争的方式;(3)精英是开放的,人们有平等的机会成为精英;(4)公民定期选举政治精英成为统治者。
(三)多元民主理论
多元主义民主理论力图通过考察“团体政治”对现代民主制的功用来弥补这一缺陷。精英民主理论片面强调“精英政治”,过分强调政治家塑造政治生活的能力,而多元主义者则探讨了选举的竞争和有组织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认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实际竞争程度和使竞争各方满意的程度,远远超过熊彼特模式的看法。他们并不认为权力集中于政治精英手中是不可避免的。他们遵从韦伯的看法,把多个权力中心的存在作为分析的出发点。按照多元主义的看法,社会中的权力安排并不是等级式的,而是竞争式的,它是代表不同利益的许多集团之间“无休止的讨价还价过程”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这些集团包括商业组织、工会、政党、妇女机构、宗教组织等。政治决策则是政府试图调和这些集团之需要的结果。
(四)自由民主理论
自由民主理论才是西方的正统民主理论,现代民主是由市场经济催生的,是英国人在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过程中逐渐达成的不仅因为它反映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实际发展进程,而且它还为这种制度奠定了价值基础,如自由与人权、宽容、妥协和诚信等等,更重要的是它为西方民主制度提供了建制原则。自由民主理论提供了如下建制原则:
民主原则。是指人民有选择统治者的权利。人民作为选民,是从选举权的角度行使他们的权力,人民主权即体现于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主政治也就是选举政治,人民并不亲自统治,而是选出统治他们的代表,直接民主则是没有代表和代表传送带的民主。简单地说,选举不制定政策,选举只决定由谁来制定政策;选举不解决争端,它只决定由谁来解决争端。但是,选举必须以自由舆论为前提,没有自由舆论的自由选举是毫无意义的。
宪政原则。宪政的核心含义,就是用宪法制约绝对权力以保障个人自由的制度。宪政是和法治(rule of law,法律的统治)融合在一起的,而反对以法而治(ru1e by law),后者只是把法律作为统治的工具。宪法本身即是一种对权力不信任的行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33〕宪政制度至少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权力分立与制衡制度,其目的在于制约和限制任何绝对的权力并保障“有限政府”;另一方面是个人权利制度,它为政治权力划定了疆界,为私域提供了屏障,是政治领域与非政治领域的分野,是政治权力运行的底线。个人权利制度使社会滋生了制约政治权力的力量,它是一种民间制约的方式。
共和原则。从词源学上讲,“共和”的意思基本上相当于公共利益(commonwealth or common weal)。共和把政治权力看成一种“公器”,它既不为任何人所私有,也不偏袒任何人的特殊利益。民主并不能保证这一点,单纯的民主原则极易导致多数人专制。在现代,共和原则已融入自由民主之中。
2: 自由民主理论为西方民主提供了建制原则,但原则不等于制度,作为人类理想的民主必须落实到制度层面才能实现。现代西方民主制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制度是现代西方各国民主制度带共性的东西,直接体现了制度的民主性;第二个层面是指政府制度。
第一层次的制度有:
(一)选举制度
选举制度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如果说选举制度的形式,是近代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势力反复斗争的产物的话,那么,普选权的确立则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产物。
普选权的本质意义就在于,使人民主权原则落到实处。不过,普选权的实现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西方,它既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确立和巩固的过程,也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同时还是世界民主化潮流的必然趋势。
普选制意味着只有公民选举产生的公共权力才具有合法性。这既是一种政治理念,又是一种政治原则。它向世人宣示,公民有权选择公共权力机构。普选制产生的政府是民意政府,必须对人民负责;政府的权力则置于人民的监督与制约之下。
在西方,选举是一种根本性的政治制度,不仅是表面上的投票行动,而且是一种民主秩序的构建方式,西方发达国家的选举制度贯穿着自由民主的精神,它是资产阶级维持政治统治的工具。
(二)代议制度
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的都是代议制民主。在某种程度上,代议制民主是西方民主的同义词。在制度层次上,代议制度是西方民主的核心和主要标志。在代议制民主中,人民通过选举出来的代表掌握和行使立法和统治权。在许多国家也被称作国会(如美国)。议会议决事项如法案或决议均由议员共同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预算的通过与监督权和行政监督权。为了防止草率立法,对议会的立法程序通常有严格的规定。根据英国议会的传统,国会制定法律须经过“三读”程序,即议案在全院会议中提出时宣读标题(在下议院中已简化成列入国会记录)算“一读”,在全院或全体委员会审议开始时进行“二读”(全文),最后表决前进行“三读”(也仅宣读标题)。〔38〕在今天,代议制度通常要求对成年公民的选举权不得有任何限制;选区的划分基本公平,公职候选人的提名方式基本公开。
有些国家的议会只设一个议院,有的国家的议会设两个议院。前者被称作一院制,后者被称作两院制。在实行两院制的国家中,上院(又称贵族院、参议院、联盟院)一般由州、省或地区的代表构成。在上院,每个州和省通常有相等的代表,而不论它们在人口与面积上的差异。下院(又称众议院、国民议会、联邦议院)则通常完全由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现在西方大多数民主国家都实行两院制,几乎所有的联邦制民主国家和大国民主都实行两院制。与一院制相比,两院制有更多的优越性,在大国尤其如此。两院制比一院制有更大的代表性,能充分代表不同地区、不同人口和职业的不同的利益要求。两院之间在立法上的配合与牵制,一方面使得立法机构能够胜任现代社会繁重的立法任务,同时又通过赋予上院以一定的复议权来避免草率立法。实行两院制还可以防止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之间因立场分歧出现的僵局,因为两院中总有一院可以发挥协调作用。
(三)政党制度
西方自由民主遵循多数决定原则,这就需要特别关注少数人的权利。因为所谓多数与少数只是一种临时的组合,多数和少数随时都在变化,面对不同的问题多数和少数会有不同的组合。一个人在这个问题上是少数,在另一个问题上则可能是多数。因此,少数的一方应有权利争取他人的支持,使自己的意见有朝一日成为多数,而组成政党则是凝聚支持、由少到多的一个重要途径。少数派需要通过政党的形式积累扩大力量,多数派需要靠政党的形式去巩固自己的力量。因此,民主政治下各方的人士都离不开政党.
政党现象的法理基础,是民主国家肯定并保护公民的结社自由和参政权。公民可以自由地结成政党来参与政治,通过竞争获取国家权力,这是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国家权力归哪个政党所掌握不是由宪法规定的,而是由自由、公平、竞争性的选举决定的。
但是,一个国家采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是由该国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决定的,不同的选举制度对相应的政党制度的形成起着促成和巩固作用。换句话说,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是两党制,还是多党制,是在现实政治中逐步形成的。民主并不等同于两党制。
政党政治是民主选举和代议制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在现代政治中,竞争和对立是自由民主中的常态;只要各个政党之间彼此宽容妥协,相互监督制衡,遵循民主政治的游戏规则参政议政,就不会导致国家的分裂和武力的对抗。
(四)分权制度与司法独立
遵循宪政原则,西方自由民主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是分立的,由宪法授予不同的机关来行使,分别属于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这三个部门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独立地行使自己的权力。这意味着三个部门之间不是服从与支配关系.广义的分权制度还包括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纵向分权。在西方民主政治下,联邦制和地方自治是实行纵向分权的最有效的手段。
中国人喜欢用数字说话,把西方国家的分权制度叫做“三权分立”。其实西方人并不这样说。事实上西方国家所奉行的分权制衡原则,也绝非只限于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这“三权”之间。至少还包括联邦政府(中央)与州和地方政府(地方)的分权制衡关系,国会中的参议院与众议院的分权制衡关系,州政府内部的分权制衡关系,联邦法院系统与州法院系统的分权制衡关系,等等。
在西方人看来,独立的司法,是保障“一切人的权利和自由”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
司法独立,指法官独立审判案件,不受任何干涉。其中包括:(1)司法组织独立。(2)司法审判独立。仅依据法律,不得依据非法律的文件或政策。因此,法官不受上级司法机关或行政机关的指挥或命令,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审判,只能在一审宣判后,依上诉程序变更其判决。在法官进行审判时不得受到任意干预。(3)司法人事独立。
法官的不可更换制。这是指法官在任期届满前非经弹劫,不得被免职、撤职或令其提前退休。多数国家都实行法官终身制,实行法官在任期届满前“不可更换”的制度,以标榜法官职务的神圣不可侵犯。该制度主要是为了限制行政权力,从实际上和精神上保障“法官独立”和“法官公正”。多数国家还规定:弹劾法官,只限于叛国罪、贿赂罪或其他严重罪行,而不得涉及失职行为。法官在法庭中履行职务,其言论不受追究。
法官专职制。西方国家普遍规定法官(治安法官除外)不得兼任行政职务,不得兼任议员,不得兼任其他营利的职务(教学除外),也不得具有政党身份或从事政治活动。
法官高薪制。许多国家规定给予法官高薪待遇。法官出差费用不受限制,实报实销。西方国家认为,给予法官高薪,使其生活安定富裕,就不会发生贿赂、营私和舞弊的现象,就可保障法官公正无私。
法官退休制。各国一般都规定法官到达一定年龄可以退休,退休后可以拿到优厚的退休金。
实行以上法官保障制度,就可以保障司法独立,法官不受党派和集团影响,保持公正无私等等。
(五)军队制度
军队的政治中立与国家化是西方民主国家的铁律。它们规定,军队不可介入政治与选举,不能进入立法机关,因为军队若是被政治化,介入党争,或被赋予过大、或过于弹性的权限,便有造成军人干政的危险性。若用军队来处理党争,就会使正常的政治纷争暴力化。
西方民主实行军队国家化的标志有三个:一是由文官来管理军队,军队的重大决策,包括预算、给养、战略方针甚至军事行动的最高决定权都掌握在文职人员手中,最高总司令由文职人员来担任(通常是国家总统),这里当然不排除在决策时充分听取高级将领的意见。二是军队的职业化,军人以军事为职业,不得经商,不得从事除军事之外的其他活动。三是军队的政治中立化,这意味着军队必须与一切政党彻底脱钩,政党撤出军队,军人不得组成政党或加入任何政党,军人必须退出立法机关,不得担任议员。
第二层次的制度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议会制
议会制是议会内阁制或责任内阁制的简称。议会是由大选产生的,内阁则由议会产生,并必须对议会负责。获得议会中多数议员支持的个人、派别、政党或政党联合就取得了组阁权。一旦失去多数的支持,则或更换内阁或解散议会举行新的大选。内阁首脑(总理或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内阁阁员由政府首脑从议员中挑选产生,并经国家元首任命。如果议会对整个内阁的执政能力失去信任,或议会拒绝通过内阁的重要议案,或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投票时,内阁或要辞职,或要解散下院,举行大选。如果大选后原执政党仍占多数,并对内阁表示信任,内阁就可以继续执政,否则内阁必须辞职。各部部长如果被议会判定对其部门管理不善,亦须引咎辞职。
议会制是最早出现的现代自由民主的制度形式,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议会制民主政体的国家。
(二)总统制
美国是总统制的最典型的代表。与议会内阁制不同,在总统制下,总统不是由议会选举产生,而是由公民以直接或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总统不是对议会负责,而是对全体人民负责。总统领导的内阁不是对议会负责,而是对总统负责,故内阁成员不必也不得具有议员的身份。议会无权更替政府,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除掌握最高行政权力外,通常还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而不论其是否有从军的背景。对于美国总统制,我们最容易误解的是把总统及其管辖的机构称为政府,实际上,总统及其机构并不等同于政府,它只是政府的行政分支。有时我们看到,美国总统常常说了不算,还经常狡辩说是他做不了主,所以在和美国不同的国家交往中很容易引起外交麻烦。可是美国总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实质上的一国之首,有些事情他的确做不了主。
(三)半总统制
这种体制表面上是议会制与总统制的混合,但实际上不过是总统制的一个变种,在这种体制下,总统的权力远远大于总理的权力。总统不仅有权解散政府,也有权解散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在半总统制下,总统的权力往往大于总统制下总统的权力。这种体制最早是由法国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确立.
3: 整个制度不过像一部机器。要使制度运作起来,就需要人们不断地为这种制度注入活力。在现代西方民主制度运作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运行机制。
(一)参与机制
民主作为制度,它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强调公民的政治参与。在通常情况下,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指不以政治为职业的普通公民。政治参与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自愿性,即政治参与是公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参与政治事务、公共决策的行为;二是选择性,即公民参与政治可以表达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立场与观点。政
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主要有五种:
一是以竞选活动为中心的选举参与。竞选是西方国家决定政府、议会公职人员的通用形式,随着普选制的逐步确立,选举参与就成为公民最基本的参政活动。围绕竞选活动而形成的公民选举参与,就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最基本形式。
二是以公民行使创制权与复决权为内容的投票行动。在西方国家,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是否最终生效,往往要由公民投票决定。公民投票作为政治参与的一种形式,有效地分割了代议制的立法权,甚至可以削弱党派的作用,使政府的公共决策广泛获得公民的支持而更具有合法性。
三是以组织社团或利益集团(压力集团)的方式,通过直接游说、间接游说、法院诉讼、为公职候选人捐助竞选费用以影响选举结果、每年公布他们评议国会议员的结果以影响议会决策等等手段,影响政府和议会的决策过程。
四是以公民自发行为为特征的政治参与。主要包括:公民自发地与议员、政府官员进行个别接触,或访问、或写信,反映情况,表达自己的诉求。公民也可以采取集体请愿、示威游行等方式对政府施加压力,迫使政府就相关问题采取改革措施或改变态度。在西方国家,由于新闻媒介是开放的、中立的,因此,公民还可以利用大众媒体表达自己的意见。
五是在地方性事务中直接参与。地方性参与或地方性自治(乡镇自治)体现了参与的真正含义,即亲自参与和自发自愿的参与由于地方性事务和公民的利益紧密相关,极易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参与程度很高。正是在这种自治性参与的实践中,人民在政治上变得成熟起来,锻炼了自己的政治敏感性,培养了自己的参与能力,从而为实现大范围的民主政治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参与机制,在西方被认为是民主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西方国家,衡量参与的标准是自愿性和选择性,并不是参与程度和数量的高低。
(二)竞争机制
西方民主制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政治竞争。政治竞争机制有两个特点:一是程序的确定性;二是结果的不确定性。换句话说,竞争的游戏规则是公开的、确定的,而竞争的结果在竞争(如大选)发生之前对当事人和局外人来说都是完全不确定的。
西方国家的政治竞争,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竞选;二是考试。
竞选,分全国性竞选和地方性竞选。全国性竞选是指总统竞选和议会议员竞选;地方性竞选是指州(郡、省)、地区的竞选,包括州(郡、省)长和市议会议员的竞选。政党是竞选的主要组织者.
西方国家政治竞争的另一种形式是考试,即用公开考试竞争的方法录用各级政府公职人员,凡未经考试、没有合格证书者,一律不得担任任何行政职务。
西方民主政治十分强调文官要在政治上保持中立,明文规定文官不得参加党派竞选活动。考试,作为一种竞争机制,对于净化政府公职人员队伍,保证公职人员具备一定的素质,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避免在用人问题上产生腐败,都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预防性的屏障。
(三)制衡机制
分权的目的是为了权力之间相互制衡。以权力牵制和约束权力,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发生,是制衡机制的核心内容。“权力分立”不等于“分配权力”,也不能理解为是对各种政治权力的“绝对分开”,而是既分立又互相制约,并保持平衡状态。换句话说,就是每一个政治权力部门都应通过某种方式来牵制其他部门,
而就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而言,总统有权任命包括联邦最高法院的法官在内的法官,有权赦免一切罪犯,使法院无法对其进行法律追究。总统还控制着司法系统的警察、监狱等机构,此外还有行政裁判权等。但是法院也有制约总统的手段,联邦法院的法官虽然由总统任命,但一经任命即可终身任职,所以法官可以不依附于总统,甚至作出不利于总统的裁定。法院还享有司法审查权,它可以宣布总统的行政立法违宪,可以对违反法律的一切行政官员进行法律追究。
再就立法权与司法权的关系而言,国会有权同意或否决总统所任命的法官,有权对法官进行弹劾,国会所通过的法律一旦生效,法院必须执行。然而,法院可以审查国会的立法是否违宪,若宣布为违宪,即中止执行。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具有判例的作用,判例实际上是法院的一种立法手段。不过,国会也有推翻判例的办法,那就是制定宪法修正案,只要经过四分之三的州的批准,修正案即可生效,而无须总统签署,法院也不可宣布其违法。
在作为立法机关的众、参两院之间,分权制衡原则也得以体现。《联邦党人文集》第六十二篇确认两院制也是一种保护民主的手段:“两个截然不同的机构要谋划僭夺民权或背离职守,就必须取得一致的意见,否则只要有一个机构有野心和腐败就足以这么做了。这样一来人民就得到了加倍的保护。”
此外,联邦与各州之间也强调分权制衡原则。根据美国宪法,联邦政府只拥有少而明确的权力,“剩余权力”都归州政府,宪法第十条修正案对此作了规定:“凡宪法所未授予联邦或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皆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
分权制衡机制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普遍建立起来的权力运行机制。美国的分权制衡机制最具代表性。由于历史传统的因素和政府体制上的因素,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如英国、法国等,其分权制衡机制虽然不如美国那么严整、规范,但却都没有偏离这一基本原则。
(四)纠错机制
在西方国家,为了使民主政体正常运行,普遍建立起纠错机制。它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到国家的各种制度安排之中。定期的、公正的、有效的选举,是一种根本的纠错手段,而分权制衡、两院制、法治、司法独立与司法审查、在野党、利益集团、新闻言论自由等,则是经常发挥作用的纠错机制。
所谓在野党,是指暂时未获得执政权,但在议会中却拥有相当席位的政党。有的国家称之为反对党。在野党的存在,迫使执政党不得不谨慎施政,不敢滥用权力,也不敢懈怠。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执政党的制约和威慑力量。〔49〕。
在现代西方自由民主国家,还存在形形色色的、成千上万个利益集团。这既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时也具有纠错的功能。这些集团代表某种特殊群体的利益、要求和目的,它们虽然不以夺取和掌握国家政权为目标,但却通过院外活动,对议会和政府施加影响,使其制定出符合本集团利益的政策。在现代西方国家,众多利益集团平等的生存和活动,在当代西方民主政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纠错作用。
新闻与言论自由,是西方民主政治纠错机制的重要方面。西方国家一般都有新闻与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定。按照美国民主的观点,新闻媒体是为公众而不是为政府服务的,表面上扮演了“政府的批评者”的角色,西方人直言不讳地把新闻媒体称作是制约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第四种权力”。
(五)法律机制
在西方民主国家,法律笼罩一切。自由民主国家就是法律统治的国家,其核心是个人权利与个人自由的保障,并不是指国家用法律统治人民,任何个人和机构都不能超越法律。西方民主制度的运作离不开法律,没有法律的统治也就没有民主。
公民参与政治不能没有法律,是法律赋予人民以选举权,当其选举权受到侵犯时,又是法律保障了他们的选举权,是法律在纠正选举中的舞弊行为,是法律在监督选举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在西方人看来,没有自由舆论的选举是毫无意义的选举,又是法律提供了人民自由舆论的空间和平台,提供了舆论沟通的渠道。在重大事务上。法律同时还提供了全民公决的权利。不仅如此,法律还为人民提供了其他多种多样的参与方式,如它使人民在地方性事务中能够直接参与,并拥有决策权。因此,没有法律,政治参与是无法想象的;法律规定了政党竞争方式和手段,使政党竞争有序化,避免了你我活式的流血斗争,是法律确保了权力的和平交接。各种权力机构的权力,是由法律分割并予以明确的。各种权力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也必须遵循法律。没有法律,在权力分立的国家,我们看到的可能是权力的勾结、权力之间的倾轧与互相推诿责任,而不是“有限政府”的保障。在纠错机制中,人们常常看到新闻机构的巨大作用.但新闻的作用只是暴露事实真相,事实必须纳入法律程序才会起到纠错的功能;政府是在法律之下和法律之中运转的,法律划定了政府的权限,即使民选的立法机构也不能制定侵犯个人权利的法律,法院会根据高级法即宪法纠正立法机构的立法活动。“法治就含有限制立法范围的意思,它把这个范围限于公认为正式法律的这种普通法规条例,而排除那种针对特定个人或者使任何人为了这种差别待遇的目的而使用政府强制权力的立法”〔55〕。或许在这一切中最重要的是,法律赋予了人们权利与自由,使个人挺立为权利主体,这是自由民主的根本基础。所以,自由民主也就可以称为“合法型民主”〔56〕。
6. 求现行的德国,巴基斯坦,俄罗斯,古巴宪法
德 国 宪 法
第一节 宪法的产生于发展
亚洲各国均向其借鉴,战后宪政成功典范
一、历史概要
35.7万平方公里,8100万人口,1871年统一,公布了第一部钦定帝国宪法,一战后成共和国,1919年制定著名的《魏玛宪法》,政权落入希特勒法西斯之手。二战后为四大国占领,美国要求德国民主化、非纳粹化、非军国主义化、非垄断化、非集权化,使德国不再为威胁和平之源。1949年5月西部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0月东部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二、联邦德国基本法的制定
德国地方民主自19世纪就形成传统,整体上却处于专制状态,西方三国首先恢复德国地方自治的民主制度,通过战争法庭确认了人的生命和尊严不可侵犯原则,文官中立,为社会服务而非为国家服务。1948年7月西方三国委托西部各州总结魏玛宪法教训(最自由的宪法却产生了摧毁自身的独裁力量),制定一部宪法。
1948年8月西部德国举行宪法大会,确立联邦制、自由民主秩序、设立宪法法院等宪法原则,以“基本法”名称制定宪制文件。1949年5月各州议会派代表65人组成的制宪会议以三分之二多数三读通过了基本法,成立联邦德国。
基本法以魏玛宪法为蓝本,并作如下补救:1、总统由议会两院选举,无实权,成虚位国家元首,联邦议院即下院为实际主权机关。2、保持政府稳定,,联邦议院只能以“建设性不信任投票”推翻。3、全民公决限于处理各州关系的范围。4、联邦宪法法院审查政党的合法性。5、比例代表制和多数代表制相结合的选举制度,抑制小党林立。
德国基本法是德国人的主权者行为,具有完全合法性。
三、基本法的发展和德国的统一
基本法经议会两院各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即可修改,刚性不强,50多年来已修改48次。
基本法修改有三项限制:1、不改变联邦制;2、不改变各州参与联邦立法原则;3、不影响宪法基本原则:人的尊严不可侵犯原则,联邦制原则,社会民主和社会福利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分权原则和人民抵抗权原则。宪法基本原则只可增加,不得取消。
1989年11月柏林墙被推倒,1990年5月原占领军四国和两德拟定“四加二协议”,确立两德统一步骤。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整体”加入联邦德国。经联邦议会两院研究,基本法不作全面修改,以保持宪政的连续性。
第二节 联 邦 议 会
实行三权分立政治体制,又是一个议会内阁制国家,立法权居于首,联邦议会居于权力结构中央地位,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组成。
一、联邦议院
(一)组成与任期:民选656名议员组成,18岁居住三个月以上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则要获得德国国籍一年以上。采取双选票双计票方式选举,每一选民两票,一票按相对多数代表制原则确定单个候选人当选,另一票按比例代表制原则确定政党候选人当选名额。“5%条款”:政党获得第二票少于总有效票的5%或获得第一票的议席数少于3席,该政党则失去按比例代表制原则分配议席的资格,其以第一票当选的议员只能以个人名义参加议会活动,由此限制了小党林立和纷争。
(二)构成和组织
1、议员:是自由的“人民代表”和“全体人民”的代表,实行一般代表原则,据良心和人民福利表达意志,但实际上往往受议会党团的指令。为保议员独立性,基本法赋予议员生活保障权、不与追究和豁免权、拒绝作证权。
2、议长:一名议长,从力量最强的议会党团中提名,四名副议长。
3、长老委员会:协商、协调机构,25名,由主席团成员和各议会党团干事长组成。任何立法和议事活动须经其建议方能举行。
4、专门委员会:24个,属常设委员会,多与政府各部门对口,便于监督政府,每个议员至少参加一个,由议会党团调配。
5、临时的特别委员会:讨论某一重要法案,处理特定问题。
6、议会党团:获得5%以上席位的政党在议院中的组织机构,议会的各项工作均须议会党团的参与和协调,政党联盟也可共同组织一个议会党团。设立议会集团制度,人数不符5%条款的政党议员可以参加议会集团,权利与议会党团几乎一样。
7、辅助机构:不参与决策,提供服务,如图书馆、档案室、警卫室、行政处等。
(三)职责
处于中心地位,其他联邦机关的创设机关。
1、组成联邦政府的权力:议院换届、总理辞职或逝世,总统与多数党、执政联盟或各政党磋商确定总理候选人,提交联邦议院选举,未能当选,联邦议院自己推选进行第二轮投票,仍未过法定多数,总统则解散议院以解决政府危机。总理当选后,提名部长人选由总统任命,宣誓就职。
为保持政府稳定,设立“建设性不信任投票”制度,联邦议院不能象英国一样进行一般的不信任投票,只有通过多数票选举一为新总理后,不信任案才算通过。
2、立法权:与联邦参议院共同立法。
3、监督权:有效控制行政权和行政机关,保护公民基本权利
1)预算权:预算案的制定和执行须得联邦议院批准和认可,通过后成为预算法案。
2)决议权:作出决议,要求政府采取某一行动,表达愿望,督促政府积极行政。
3)质询权:分议会党团的大质询和小质询,反对党攻击政府的工具,还有议员个人质询,为本地谋福利和提高个人知名度。
4)调查权:应四分之一议员要求,成立调查委员会,准备立法和监督特定事项。
5)专门委员会的监督:与政府各部对口设置,监督政府各部,有权传唤证人收集证据。
4、其他职权:参与选举联邦总统、联邦法官、一半联邦宪法法院法官;对紧急状态和防御状态作出决议。
二、联邦参议院
各州参与联邦立法和管理的机构。
(一)组成:由16个州的州长和部长组成,各州派出3到6人,现有68名议员,没有届数,随各州自己更换,随联邦议院而确定会期。
(二)组织:1、议长:联邦总统不能行使职权时,代理总统职务。2、委员会:17个,各州在各委员会有一个席位。3、全体会议:对委员会的决议和报告进行审查,各州利益高于一切,没有议会党团。
(三)职责
涉及各州的法律、基本法修改、联邦与各州的关系、非常状态的开始和终结,只有各州组成的联邦参议院的参与和配合,才能通过。
1、立法权:自己可以提出涉及各州权利的法律案。2、审查权:审议和批准联邦政府的行政法规和行政法令。3、参与欧盟事务的权力。4、代表权:各州权利的代言人。
三、联邦立法
宪法将大部分重要的立法权赋予了联邦即联邦议会,将绝大多数行政权和司法权赋予了各州。联邦议会的立法权分为专有立法权、并行立法权和原则立法权。
公民、团体、政党均可创议立法,但只有联邦政府、联邦议院议员和联邦参议院可以提出法律案,联邦参议院提出的法律案首先交到政府附上意见后转送联邦议院。
联邦议院经三读程序通过法律案,再经联邦参议院第二轮审议,没有通过则须交由两院各派16名议员组成的调解委员会处理,调解委员会建议取消和修改的,如果联邦议院再次多数通过,法案就算通过,但涉及各州权益和修宪的法案必须再次由联邦参议院复决通过才行。
由两院一致通过的法案由总理、部长附署,经总统审查公布后生效。
第三节 联邦行政机构
由联邦政府和联邦管理机构组成,作为议会内阁制国家,联邦政府由联邦议院产生并对其负责,但联邦管理机构属中立文官系统,不负政治责任。
一、联邦政府
(一)政府组成与职责:由联邦总理与各部部长组成,集体对内阁政策向联邦议院负连带责任,担负两大职能:1、引导议会中多数意志转变为法律;2、将议会多数意志付与实施变为现实,即执行。
(二)联邦总理的职权:1、组成联邦政府。2、确定政治方针。3、机构设置。4、领导政府,主持内阁会议。5、进入防御状态时,取代国防部长担任军队统帅,享有全部指挥权。
二、联邦行政机构
(一)组成:包括联邦各部、联邦下属机构、公法人团体及联邦审计署。
(二)性质和职能:属中立的文官系统,不卷入政治斗争,是维持国家机器运转的真正政府。其责任一为政府提供服务,将政治家们确立的政策和法律付诸实施,二为公众提供服务,管理社会事务。
第四节 联邦司法体制
一、司法体系与司法责任
(一)司法体系:典型大陆法系国家,分公法和私法,设立检察官,负责公诉和法律监督。
(二)司法原则
1、实行法官专职制,只有法官有权审判;2、法官独立审判,只服从法律;3、不得剥夺任何人接受法官裁判的权利;4、任何人有权在对他宣判前做出陈述;5、公正审理,保持程序正义;6、法律不溯及既往;7、不得非法限制、剥夺任何人的自由;8、被告有上诉权,公民有法律保护的权利。
二、司法机构与司法人员
(一)法院体系
一般由初级法院、州级法院和联邦法院组成,联邦法院只是作为上诉法院或某类案件的最高上诉法院。
德国法院类别上又有普通法院、劳工法院、行政法院、社会法院、财政法院五个部分,各自分为三级或四级;除此之外,德国还有联邦专利法院和纪律法院系统。
(二)司法人员和法律职业
联邦议院选出16名议员组成法官选举委员会,由该委员会从取得法官职务资格的人中选举产生法官,总统任命。法官独立行使职权,终身任职,与政治相脱离,不得公开政治信仰和参加政党活动。
德国从熟悉特定专业的公民中选择若干人担任名誉法官,参与审讯和判决,也履行法官义务。名誉法官实际上就是陪审员。
检察官是具有法官职务资格的国家公务员,属于行政序列,受制于司法行政部门,独立于法院系统。
第五节 联邦宪法法院
一、联邦宪法法院的性质和地位
性质上既是一个政治机构,又是一个司法机构。
联邦宪法法院的政治作用主要是监督国家机关:1、对法院裁判进行监督。应公民请求可对任何法院的判决审查,监督是否损害了公民的宪法基本权利。2、监督行政机关。3、监督立法机关。应公民或其他当事方的请求,审查法律是否违宪。4、处理权限纠纷。联邦议院、联邦参议院、联邦政府、议员、政党等任意两者之间发生宪法权限争议,联邦与州之间、各州之间发生权力纠纷,由联邦宪法法院做出裁决,起到维护宪法权威和三权分立体制及联邦制原则的作用。5、其他作用。审理弹劾总统案,宣布政党非法,接受选举诉讼案,保障自由民主基本秩序。
联邦宪法法院是联邦范围内最高司法机构,证明和维护基本法是“直接和有效的法律”,诉讼程序不同一般,有权宣布其他法院判决无效。通过时适用基本法,其所作的宪法解释和判例构成德国宪法性法律的一部分,所作的判决对全联邦的宪法机构、国会、法院和公共权力均有约束力。成为基本法的最高解释机关,维护公民宪法基本权利和自由民主基本秩序。
二、联邦宪法法院的审判方式
1、具体的原则审查:普通法院审理具体案件时一方认为某项法律违宪,则裁定中止诉讼由法院将案件的宪法问题提交宪法法院裁定,宪法判决做出后,继续普通诉讼。
2、抽象的原则审查:联邦政府、州政府、满三分之一的联邦议院议员对已公布的法律可提请宪法法院审查是否违宪,不必与具体法律纠纷有关。
3、权限争议的评判:各宪政机关之间就基本法授予的权力范围发生纠纷可提请宪法法院裁决。
4、受理宪法控诉:任何公民或法人认为某一法律或国家机关的行为违宪可提请宪法法院作合宪性审查,不管侵害是否已经发生或是否与自己有关。
5、民主和法治保障的审查:1)审查某一政党是否违宪;2)审查某一公民是否滥用了表达自由;3)审理联邦议院通过的总统弹劾案;4)审理联邦议院通过的法官弹劾案。
6、选举审查与法律争议:接受有关议员资格审查结论的申诉,审查两个州在解释基本法时发生的争议,确定基本法条文的含义。
审理案件不公开,判决秘密做出、不收诉讼费。
三、组成和任期
16名法官,任期12年,不得连任,联邦众议院和联邦参议院各选出一半。联邦议院按比例选举方式从各政党中选出12名议员组成选举委员会,该委员会以三分之二多数选举法官。联邦参议院也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选举法官。从产生方式上看,联邦宪法法院也是一个政治机构,法官也不讳言其政治态度和政党归属。
联邦宪法法院设正副院长各一人,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交替选举产生,分别担任国家法庭和基本权利庭的主席,两庭各8名法官,均须有法官资格。
第六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
一、概述
1、以人权为基础的权利观
以人权道德为法治基础,“非法之法”不是法,基本法第一条就规定人的尊严不可侵犯。基本权利是联邦德国的立国基础,人权是世界和平的基础,国际公法的效力高于德国法律,构成德国居民的权利和义务。宪政制度从保护人的尊严开始,人权成为判断一切政治行为的标准。
2、基本权利的法律意义
实行专门法院司法审查制,确保基本权利规范“直接有法律效力,约束立法、行政和司法”。人的尊严、人权保护和基本权利对国家机构的约束作用这三方面原则不得修改。
3、基本权利的性质
德国宪法基本权利包括公民权与人权,公民权是只有德国公民才享有的基本权利,人权是每一居住在德国的自然人和法人都可以享有的基本权利。大部分基本权利都属于人权,并非所有人权都在基本权利中。人权的范围要比公民权和基本权利广。
二、基本权利
1、个性发展权:属“首要自由权”、“原始基本权”,实现自我价值的自由。三个界限是不得侵犯他人权利、有害善良风俗、危害国家安全和自由民主基本秩序。
2、人身自由权
1)生存和身体不可侵犯权:生命权、身体权或健康权等。
2)被拘禁者的权利:不得非法剥夺人身自由,要求迅速审判。
3)公平审判权。4)住宅不受侵犯权。
5)迁徙自由。6)通信自由。
3、平等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立法上的平等对待,没有特权,没有歧视,国家不得资助任何宗教或政治观点。
4、表达自由
1)信仰自由。2)言论和出版自由。3)教科文自由。4)集会权和示威权。5)结社自由。6)请愿权。
5、劳动权:属经济权利,自由选择职业、工作地点及职业训练所。
6、社会权利
1)婚姻和家庭保护。2)公民权。:国籍权、不受引渡权、外国人的政治避难权。3)财产权。4)土地权。
7、抵抗权:保护自由民主秩序,捍卫现行宪法体制,保卫国家不受侵犯。
三、基本权利的界限
公民与国家行使权力的共同基础是自由民主基本秩序即宪法秩序。“凡以攻击自由民主之基本秩序为目的而滥用自由表达的权利,特别是出版自由、教育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通信、邮政、电讯秘密权、财产权和避难权者,即丧失上述各种基本权利。联邦宪法法院将宣布褫夺此类权利。”限制基本权利的措施不得危及基本权利的实质,不能借限制之名剥夺或取消基本权利。宪法法院是权利的捍卫者和人权保护的促进者。
7. 当代西方政治制度包括哪些
西方政治制度:是一个总的概念。它包含了所有西方国家,也就是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
政治制度。它所包含的内容既可以是过件政权组织的具有根本性的政治制度,也可以是
保证国家政权组织正常运作的具体制度。
国家结构:是指国家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一章: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
1. 民族国家:指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具有同意的民族阶级利益以及同质的国
民文化的、由本国统治阶级治理并在法律上代表全体国民的主权国家。
2. 城邦:即城市国家,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附近若干村落。每个城邦都是
自给自足的独立单位,互不统属,国小民寡。
3. 城邦民主制:是指城邦国家中全体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行使决定国家大政
和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的政治制度。
4. 议会君主制:是以议会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利机关、君主不直接支
配国家政权的政体形式。
5. 封建君主制:是对5-17世纪中叶西欧封建国家的主要的政治形态的一种统
称。它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物。
第二章:西方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
1. 直接民主制:是指任何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的民主制度。
2. 代仪民主制:是指人民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选举代表组成
代议机关,以行使国家最高权利的政治制度。
3. 世俗化:是指国家的合法性依据是“此岸原则”,即根据自行负责的理性来
建构其法权体系和同志技术的原则。
4. 人民主权思想:是近代西方思想学家提出的,在近代西方政治发展史上具有
重要的意义的理论成果。它以自然法、契约论为基础,论证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确
立人民的自由意志在国家生活中的最高地位,借以否定君主主权论和议会主权论。
5. 分权:即权利分立,是指国家权利不能集中于国家机构的某个部门或者一部
分人,而应当合理地分割成若干部分,由宪法授予不同的国家机构(部门)和不同的人
民所执掌。
6. 制衡:是指分立为不同部分的权利之间应形成彼此制约的关系,其中任何一
部分都不能独占优势。
第三章:选举制度
1. 选举制度: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选举产生国家各级代
表机关的代表和公职人员所应遵循的一系列原则与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选举原则、组
织和程序等。
(现代意义上的选举制度,是指公民通过法定的民主程序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决定
国家政治事务,这是现代议会制确立以后的事。)
2. 普选制:是指所有公民不受歧视性地平等地享有和自由使用其选举权的现代
选举制度。
3. 秘密投票:又称无记名投票。它是指选民遵循选举法规定,按照自己的意愿
填写选票并亲自投入票箱,选票不署名,不向其他人公开。
4. 强制选举:是指并非出自选民意志的选举,即公民在选举中难以做到或完全
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参加投票以及把票投给谁。
5. 选民登记:是指选民在行使选举权之前须按照法律规定在选举机构进行登记
,以确认选民身份。选民登记的过程也即选民资格审查的过程。
6. 选民资格:是指公民参加选举所应满足的法定条件。
7. 肯定资格: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取得选举权所必须具有的资格。
否定资格: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取得选举权所不能具有的资格。
积极条件:是指公民取得选举权所应具有的情况。
消极条件:是指公民取得选举权所不应具有的情况。
8. 候选人资格:是指公民享有选举权所应具备的条件。
9. 直接选举:是指代表或其他公职人员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
10. 间接选举:是指代表或其他公职人员由选民投票选出的代表人选举产生,即选
民先投票选出选举人,再由选举人投票选举代表或其他公职人员。
11. 多数代表制:是指候选人或候选人所代表的政党,只要在一个选区内获得多数
选票即可当选。
12. 相对多数代表制:又称简单多数制。即由获得本选取最多选票的候选人或候选
人所代表的政党当选,无须超过半数或达到一定的比例。
13. 绝对多数代表制:是指在选举中要进行两轮以上的投票,在前几轮投票中都要
求候选人必须获得绝对多数票才能当选,最后一轮才由在上一轮投票中得票最多的两名
候选人竞选,获得相对多数票者当选。
14. 比例代表制:是指根据参加竞选的各政党候选人所获得选票数,按比例分配议
席。
15. 混合代表制:是指在选举中分别采用多数代表制和比例代表制两种选票计算方
法。
16. 职业代表制:是以全国的职业团体和企业、行业协会如工会、商会、农会、教
育工会、律师工会、医师工会等作为选举代表的基本单位。
17. 竞选:西方国家在投票选举国会议员和其他国家公职人员之前,各候选人内为
使自己当选而展开争夺选票的活动,就是选举过程中所谓的竞选。
18. 选举监督:就是依法检查选举活动中的行为是否公正合法,其目的在于防止违
法与舞弊行为对选举活动的破坏。
19. 当选争讼:是选举争讼的一个重要类型,是指有关候选人当选效力的争讼。
20. 文化测验:是公民在登记为选民之前的文化水平测试,不仅要通过读写能力的
测验,还要能阅读和接受联邦宪法和州宪法。
21. 选举保证金制度:是指候选人需交纳一定数量的“竞选保证金”,如果选举中
所获选票达到了法律规定的一定比例,则可获发还,否则由国家没收。
第四章:政党制度
1. 现代政党: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一定阶级或阶
层中的活动分子,基于共同的意志,为了共同的利益,采取共同的行动,以期取得或维
持政权,或印象政治权利的运作而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
2. 政党制度:是指国家法律规定或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政党的社会地位和作
用,特别是政党执掌、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3. 体制内政党:是指那些在一个国家政党政治运作中起主导或重要影响作用的
一个或多个政党。
4. 体制外政党:是指那些虽然可以合法存在,但是由于其在政党竞争和国家政
治生活中只能起非常微小的影响作用,实际上是被排除在政党竞争和政府体制之外的小
型政党。
5. 合法政党:是被一个国家法律承认,事实能够公开参加政党政治的政党。
6. 非法政党:被国家法律禁止,而转入地下活动的政党。
7. 政党的结构危机:政党的机制、构成和功能已经无法实现其组织目标。
8. 政党政治: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狭义的政党政治就是
政党执掌政权的活动,广义的政党政治是指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纲领和主张而展开的
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
9. 民主政治:是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拥有实际的决定或影响政治决策的能力,
民主政治在体制上要求政治体系的决策民主化,公民通过民主选举轮流担任政治领导职
位等。
10. 寡头政治:是指政治体系的运作受少数人掌权者的控制,公民对其无法行使有
实际意义的约束。
11. 金钱政治:鉴于金钱在这个政治生活中的突出影响,人民用“金钱政治”来形
容现代政治。
12. 一党制:一个国家长期由一个政党职掌政权的政党制度。
13. 两党制:指在一个国家中存在许多政党,其中两个居于垄断地位的政党,通过
定期选举,长期有组织地轮流控制国家机器,其中一党是执政党,另一党为反对党。起
源于英国。
14. 多党制:西方国家两个以上的政党联合轮流执政,或几个政党联盟轮流执政的
制度。
15. 利益集团:具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目标,基于共同得力仪要求而组成的
社会团体。
16. “体制化”利益团体:那些被列入政治体制的利益群体,它们利用本身的强大
组织,影响政治决策。
17. 新技术革命:人类经济、社会领域中的一场深刻变革。
第五章:议会制度
1. 议会:又称国会。是现代西方国家的代议机构。
2. 一院制:议会只拥有一个议院并由它行使议会全部职权的制度。
3. 两院制:是指议会设有两个议院并由两院共同行使议会职权的制度。
4. 议会党团:议会中属于同一政党的议员组成的,以同意本党议员在议会中的
行动为目的的政党集团。
5. 质询是议会内阁制国家监督政府的一种重要手段。议员采取口头或书面的形
式向政府部长(大臣)提出问题,要求了解施政方针,具体内容及其工作进度,从而可
对之加以敦促和改正。
6. 弹劾:议会控制违法失职的政府首脑、高级行政官员或高级司法官员并追究
其法律责任的一种司法程序。
7. 议会政治危机: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演变,国家干预和管理
社会经济事务职能的不断扩大,议会的传统权利和对政府的作用相对削弱,议会代表人
民行使主权的权威性下降的一种政治现象。
8. 议会的解散:是指基于特别的原因,为更换下院议员,组成升年的议院而采
取的中断全体议员法定任期,使之在任期届满以前丧失议员资格的行为。
9. 议会休会:议会会期中,议会呕吐能过决议中止活动。
10. 法案的通过:采用表决的形式使法案成为法律的一项立法程序。
11. 调查权:指议会的政府行为进行调查并有权得到证言和有关记录的权利。
第六章:国家行政制度(一)
1. 广义的政府:泛指国家权利的所有机关。
狭义的政府:指与理发、司法相互制衡的行使行政权利的机关。
2. 国家元首:是指主权国家形式上或实际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机构
的组成部分,即首脑部分。国家元首通常是君主或总统。
3. 实权元首:在共和制国家中,国家元首被称为总统或国家主席,由选举方式
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由于其往往兼任政府首脑,掌握很大权利,并是国家权利的中心
,因此被称为“实权元首”。
4. 集体元首:凡由二人以上组成合议制的机关,由它的全体成员共同担任国家
元首职务和行使元首职权者,为集体元首。
5. 内阁制: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利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6. 总统制:由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并独揽国家最高行政权利的一种政
体形式。
7. 半总统半议会制: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宪法所规定的,以总统为国家权利中心
,以总理为政府首脑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
8. 委员会制政府:以实行合议制的委员会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政体形式。
9. 政府职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所发挥的功
能和作用。
(国家职能:国家在实际活动中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
10. 独立机构:西方各国政府除了各部之外,还有一些与政府各部有密切关系,但
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机构。这些机构往往是为某一专门目的而设立的,具有一定的管理职
能的一种行政组织,它比政府各部所属的行政组织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第七章:国家行政制度(二)
1. 国家结构:在宪法的总体框架下对政府权利所进行的分配方法。
2. 国家结构形式:国家结构在特定国家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指国家整体与部
分之间以及中央政权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之间相互关系的构成形式。国家结构形式通常
分为联邦制和单一制两类。
3. 权限划分:依照宪法和法律对政府权利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在中
央政府各部门之间所进行的分配方式。
4. 一般地域型地方政府:国家基于按地域进行管理的一般需要而组成的国家结
构单元所设置的政府。
5. 地方政府职能:地方政府在国家和地方事务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职责。
6. 特区政府:国家为着某种政治的、经济的或其他某些特殊目的而设置的地方
政府,这种地方政府的设置是为了适应各国的地方政治制度发展的需要,并作为一般建
只度地方政府的必要补充而出现的特殊形职能合并:地方政府之间为解决共同问题而合
作进行管理或提供服务。
7. 城市政府组织形式:趁势政府实现政府权利的形式,主要指城市政府权利机
关之间的关系形式。
8. 城市政府职能:城市政府肩负的职责和功能后城市政府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
的基本作用。
9. 城市规模:是指城市的人口规模或人口数量。
10. 城市功能:城市在国家或地区中所发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作用。它反映城市
的个性和特点。
11. 城市病: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人口的日益增多,在城市的发展过程
中出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矛盾,而这些问题和矛盾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
发展,加剧了城市政府的负担,使城市政府陷入了两难困境。
12. 议行隶属制: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是隶属关系,由理发机关产生行政机
关。
13. 议行同一制:立法权与行政权由同一机关掌握,士理发机关与象征机关的关系
是同一关系。
14. 议行分立制:立法权与象征权由两个分立的机关掌握,理发机关与行政机关之
间的关系是分权与制衡的关系。
15. 议会委员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合二为一的城市政府组织形式。其主要特征
是市议会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市议会负责作出决策并组织其设立的各种行政委员会执
行。
16. 议会市长制:理发权与行政权分别由两个分立的机关掌握的城市政府组织形
式。
17. 市长制:又称市长议会制,指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分设,立法与行政分立制衡
的城市政府组织形式。在实行市长制的城市政府中,在市长与市议会的关系上,市长处
于优势地位。
18. 议会-经理制:城市政府中所独有的一种组织形式。指市议会专门聘请以为市
政专家任经理,主持市政府行政工作的市政府组织形式。
19. 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管理体制主要实际的是用何种手段培植社会经济资源,借
助市场机智培植社会经济资源,被称为***。运用政府计划培植社会经济资源,被称为
:计划经济体制。
20. 财政控制:中央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对地方政府施加的控制。主要包括:划定税
收范围,补助,控制地方财务行为。
21. 直接与地方居民发生关系的地方政府:基层地方政府
直接与中央发生关系的地方政府:最高层地方政府
介于两者之间层级的地方政府:中间曾地方政府。
第八章:司法制度
1. 判例法:由法官从判例中推出的法律规则,又称“法官法”。
2. 制定法:国家机关按法律和程
3. 序,以条文形式指定的,并经公布实施大法律和法规。司法独立原则:就是
法院、法庭只顺从法律、根据法定程序,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受其他权利机关和任何个
人的影响和干预。
4.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法律形式上宣布公民有获得平等保护的权利,并可
通过控诉制度请求法院排除侵害,予以保障。
5. 诉讼程序:在诉讼和司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法定顺序、方式和步骤。
6. 法官独立:即法官只一发审判案件,不受任何外界的影响。
7. 法官的不可更换制:法官在任期届满前,非经弹劾,不得被免职、撤职或令
其提前退休。
8. 法官的专职制:法官在任职期间不得兼任其他职务,其中包括行政职务、中
央和地方议会候选人、教学以外的其他盈利性的职务。
9. 法官的退休制:法官到一定的年龄可以退休并享有优厚的退休金。
10. 律师:受过法律专业,在法律上有为其当事人于法院内外提出意见或代表当事
人的利益行事的人,又称法律辩护人。
11. 陪审制度:审判机关一发由公众中产生陪审员在庭审中参与审理案件的制度
12. 司法审查:又称宪法审查。是西方国家通过司法程序来审查和裁决立法和行政
是否违宪的一种制度。
13. 行政裁判:国家行政机关以行政手段裁决行政争议。具体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
规定对行政争议和某些民事纠纷所作的司法裁决。
8. 司法机关包括哪些部门
司法机关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两大类。另外,公安机关可以被认为是司法机关的一部分,在行使行政职能时则不属于司法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侦查部门、军队保卫部门等其他负有刑事侦查权的机关在进行刑事诉讼的过程中其角色同公安机关。
法院行使司法权,主要审理民事案件、刑事案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案件和选举案件等。法院包括普通法院、行政法院、特别法院、军事法院等。中国的法院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各国的审级制度有所不同,有三级二审制(如前苏联)、三级三审制(如法国)、四级三审制(如日本)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四级二审制和法院独立审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开审理、被告有权获得辩护等原则。各国法官的产生,或是由国家元首或大法官任命;或是由立法机关、法官委员会、选民选举。中国的法官一般由各级权力机关选举产生。西方国家大多实行法官终身制、专职制、高薪制和退休制。
检察机关的职责是代表国家对刑事案件提起公诉,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并监督审判活动等。但是有的国家不独立设置检察机关,将检察官附属在法院系统内,或归属司法行政机关领导。有些国家对检察官实行一体化原则,所有检察官受总检察长领导。担任检察官一般有严格的资格限制,有的国家规定在其任命之前须任辩护律师或法官等职若干年。西方国家的总检察长一般由内阁任命。检察官的任命按国家公务员的规章办理,享有与法官同等的法律保障。中国的检察机关是从属于国家权力机关,独立于其他国家机关的法律监督机关,与法院平行。检察人员由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任免,检察长的任免报上级国家权力机关批准。
【法律依据】: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2条,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通过行使检察权,追诉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维护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障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和权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9. 西方法院与法官制度
西方国家的司法制度是建立在“三权分立”理论基础之上的,“三权分立”理论以权力分立和制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司法权与立法权、行政权分开、并立,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由此形成了独立的司法制度。
西方国家的司法机关组织体系一般是指法院的组织构成,而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严格地说,不是司法机关。就法院组织体系而言,西方国家大多实行三级制,只有少数国家是四级制(如英国)。
西方各国的法官都依一定的程序产生,主要有任命、选举两种方式。大多数国家的法官由国家元首或议会或政府首脑任命产生。在任期上,西方大多数国家实行法官终身任期制。
西方国家强调司法独立,而司法独立的表现就是“法官独立”。只有在构成法律规定的罪行时(如德国,故意枉法罪)才负法律责任。实践证明,西方对法官的保障卓有成效。
以美国为例:
美国的法官制度作为英美法系中影响最大的法律制度,集中体现了对于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的保障。本文探讨了美国法官的选任、免职、辞职、退休、处罚、待遇以及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再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制度。这对于深化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特别是法官制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美国有两套法院系统,即联邦法院和州法院,各有不同的管辖权。州法院管辖的范围要比联邦法院广一些。比如,州法院对于几乎所有的离婚和儿童监护案件、遗嘱和继承案件、房地产纠纷和青少年案件都有管辖权,并且审理大多数刑事、合同纠纷、交通违章和人身伤害案件。一般来说,联邦法院可以审理涉及美国政府或者政府官员、美国宪法或联邦法律以及州与州之间或者美国政府和外国政府之间的纠纷案件。即使案件本身并不涉及联邦法律,但是参加诉讼者是不同州的公民或是争议发生于美国公民和外国公民之间,该案件也可以由联邦法院审理。联邦法律要求联邦法院和州法院互相承认对方的判决,但是按照宪法的有关条款,联邦法律优先于任何与其冲突的州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