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法院与当事人

法院与当事人

发布时间: 2022-08-19 16:43:47

法院说的当事人是原告还是被告

当事人一般指的参与诉讼的人。包括原告和被告。一审,二审,再审期间的当事人称谓不同。原告,被告是一审期限的称呼。二审叫上诉人被上诉人,再审叫再审申请人与被申请人。

㈡ 当事人可以到法院与法官见面吗

可以的,一般法院都有会见室的
当事人一般禁止和法官单独见面,特别是私下回,就是在单位之外答
但是,可以在单位见面,在单位没有禁止
见面要提前预约,碰到开庭或者出差的会让你很不舒服
要有正常理由,无理由或者纯粹问问结果,别人是不见你的,现在的案件多的没法办,他们经常加班,半夜还写文书呢
另外,最好让律师替你去,很多专业问题,律师能搞明白,没有专业知识的人不明白

㈢ 人民法院与当事人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中,其客体是

关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的表述,理论著述是不尽一致的。有的主张当事人和回法院之间指向的客答体是“案件的客观事实和实体权利请求”,有的主张法院与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指向的客体是“案件的客观事实”。根据一般的法学原理,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物”“行为”或“精神财富”。但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有其特殊性。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是请求保护自己的合法民事权益;法院在整个诉讼过程中追求的是矛盾的解决和平息;证人等诉讼参与人围绕的中心则是案件的处理。尽管他们的着眼点略有不同,但其基本方向是一致的。他们的诉讼权利义务指向的目标都是处于争执中的民事案件,民事案件一经法院判决,当事人的利益得到满足(有时要通过强制执行程序才能最后满足),法院的职责便宣告完成,各诉讼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的任务也大功告成,于是,诉讼结束。因此,应当认为“民事案件”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至于有的民事案件是确认民事实体法律关系,有的民事案件是变更民事实体法律关系,还有的民事案件是要求给付一定的财物或金钱,则是案件内容的差别。

㈣ 法院也属当事人

分情况:

  1. 如果法院处于某一事件中,就属于该事件的当事人。

  2. 如果法院是处于处理某一事件(案件),则不属于当事人,而是属于案件受理人。

㈤ 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性质或者民事行为效力与人民法院的认定不一致时如何处理

法律分析:以往的规定认为法院应当行使释明权,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提高诉讼效益,但这涉嫌违反中立原则。合理的做法是,既不应当简单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也不应根

据法院的认识径行作出裁判,从而违反辩论原则、处分原则,造成裁判突袭,法院应当将这-问题作为争议焦点进行审理,使双方当事人充分辩论。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五十三条 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性质或者民事行为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

的,人民法院应当将法律关系性质或者民事行为效力作为焦点问题进行审理。但法律关系性质对裁判理由及结果没有影响,或者有关问题已经当事人充分辩论的除外。

存在前款情形,当事人根据法庭审理情况变更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并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重新指定举证期限。

㈥ 庭审期间法官可以和案件当事人有私下接触吗

不可以。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判工作中防止法院内部人员干扰办案的内若干规定》第一条规定,容人民法院工作人员不得私下接触本人审理案件的案件当事人及其亲属、代理人、辩护人或者其他关系人。

因不明情况或者其他原因接触上述人员并可能引起社会公众及该案其他当事人合理怀疑的,应当自行申请回避。

(6)法院与当事人扩展阅读

人民法院立案信访部门收到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及退休人员送交的当事人及共亲属、代理人、辩护人或者其他关系人在诉讼程序之外递交、邮寄的涉案材料。应当在登记时注明来源。并分别不同情况作出以下处理:

(一)涉及正在办理案件的,转案件承办法院或者案件承办部门处理;

(二)涉及巳经办结案件的,转原案件承办法院或者原案件承办部门处理;

(三)涉及申请再审或者申诉的,依照规定程序处理;

(四)涉及法院工作人员违纪违法问题纳,转本院监察部门处理。

㈦ 法院和当事人

至少肯定不是消费者和服务提供者的关系 这种关系在中国比较微妙

㈧ 关于法院调解和当事人和解的区别

主要有以下三点区别:

1、参与人不同:

调解是由法院、原告、被告三方参与;

和解是由当时人双方参与。

2、法律效力不同:

法院调解会出具调解书,调解书具有法律效力;

双方和解是没有调解书的。

3、结果不同:

已经出具调解书的案件,有些是不会再审理的;

和解没有这个限制。

法律依据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五十条 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

第九十四条 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由审判员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议庭主持,并尽可能就地进行。 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用简便方式通知当事人、证人到庭。

第九十五条 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协助。被邀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人民法院进行调解。

第九十六条 调解达成协议,必须双方自愿,不得强迫。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第九十七条 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 调解书由审 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 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第一百二十四条 人民法院对下列起诉,分别情形,予以处理:

(五)对判决、裁定、调解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当事人又起诉的,告知原告申请再审,但人民法院准许撤诉的裁定除外;

(六)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不得起诉的案件,在不得起诉的期限内起诉的,不予受理;

(七)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判决、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六个月内又起诉的,不予受理。

(8)法院与当事人扩展阅读:

违规调解的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二条 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一百一十三条 被执行人与他人恶意串通,通过诉讼、仲裁、调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当事人有调解拒绝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二十二条 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但当事人拒绝调解的除外。

㈨ 浅议如何避免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冲突

法官害怕当事人?
作者:赵佳 发布时间:2010-04-13 16:30:23 打印 字号: 大 | 中 | 小
一天,一位老法官问我:“你害怕当事人吗?”我先是一愣,一时答不上来,后来我笑着说有的当事人还真不好对付。“怕就对了,那样才能感觉到身上的那份责任。”老法官严肃地说。其实,入院几个月来,怎样看待当事人、怎样和形形色色的当事人打交道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法官、当事人是法院工作的最重要的两个角色,怎样对待当事人可能是我们应当处理的最迫切的问题。

几千年来,“官民”这种二元政治角色演绎着中国的历史。“民不与官斗”类似的“箴言”不能胜数。掌权者高高在上的形象印在了人们的心里,诉讼也叫打官司,当事人让人感觉属于“民”这一角色,来到法院理所应当服从“官”角色的法官。当事人来到法院打官司是有求于法院,两者地位上不能并论,求人办事哪能与人讲平等。此外,法院作为行使审判权的国家机关,得让人生畏,不得冒犯。顺着这个思路想,当事人进入法院应该是谨慎颤巍的,应该害怕法官。

现在的情况是,法官似乎害怕当事人。在实际的工作中,法官可能稍有不慎就会被当事人投诉;有时当事人会抓住一些问题不依不饶;有时出现的一些情况会引起上访,严重时甚至是群体性事件。而这些情况直接关系着法官的荣辱得失,小则会影响到法官的优劣考核,大则影响到法官的前途命运甚至饭碗。因此,我们看到,法官履行职务时对待当事人谨小慎微。

如果要从“当事人害怕法官”和“法官害怕当事人”这两种情境中做选择,我想人们会选择后者,法官害怕当事人似乎不是坏事。在现代民主法治国家里,通行的做法是限制公权保障民权,权力在监督下行使。而我国是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也为人民而行使。司法为民是我们司法审判的宗旨,因此国家也理所应当赋予了人民监督法院、法官的权利。有了当事人的监督,承办法官会更加谨慎地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对一个法官好坏的评价,也不再是法院一方的意见,而是更多地注重当事人的看法。当事人有权对法官有意见、投诉甚至上访,正是行使国家赋予其监督权的应有之意,也是法院践行司法为民的体现。

新中国建国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主法制建设成就卓著,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不断加速。在这种大背景下,百姓加强了对法律的了解、理解,法制观念日益增强,法律武器在百姓生活中被广泛运用。但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时候,他们会拿起法律武器寻求法院帮助。百姓到法院寻求帮助,是对法院的信任,是对法官队伍的信任。法院很多时候是人们解决问题的首选,中国人不再害怕打官司,进法院维权不再躲躲藏藏,正说明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法官害怕当事人”似有其合理性,然过犹不及也。工作中,对当事人合理的意见,我们应当虚心接受改正,对不合理的甚至是过分要求,我们也应当义正词严,依法办事,不能因为害怕“得罪”当事人,害怕当事人投诉、上访,就消极不为,或敷衍推诿,悖法行事。如果过分依赖当事人意见,看当事人脸色行事,会给法官正常履行职务造成一定影响,影响审判权的正常行使,甚至影响审判工作的大局。因此,在法官和当事人中间找到一平衡点,显得十分重要。

怎样对待当事人才是最合理的态度?当事人害怕法官肯定不行,法官害怕当事人也有不妥,经过这段时间的工作实践,同时向老法官们请教,我认为对待当事人应当尊重当事人,同时依法办事。要让当事人充分行使其合法权利,认真倾听其意见,公平、公正处理其请求。“敬人者,人恒敬之。”让当事人打一个有尊严的官司,当事人才会真正地尊重、信任承办法官、法院。当前,我国还处于转型期,社会矛盾较为突出,定纷止争,缓解、解决社会矛盾的重担很大程度上落在了法院的肩上。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该创造条件,充分保障人民法院行使审判职能,这不仅是维护法律尊严的需要,也是维护审判权正常运行的需要。
责任编辑:梅玉兰

㈩ 简述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处分权与法院审判权的关系 谢谢网友!!!!!!!

处分权与审判权,即诉权与审判权构成了民事诉讼程序的核心,二者之间相互制约。一方面法院裁判不能超出当事人的请求范围,体现了处分权对审判权行使范围的限制;另一方面当事人行使处分权须遵循依法处分的要求,人民法院代表国家对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行为进行监督,体现了审判权对处分权的约束作用。
法律分析
最简单地说,审判权是国家权力,处分权是私权,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法院进行诉讼调解时,在遵循自愿、合法原则的前提下,调解协议的内容可以不受当事人诉讼请求范围的限制,这体现了当事人合意解决纠纷时对自己民事实体权利的意思自治权。辩论权和处分权都是当事人的专属权利,但是二者的适用范围不同。辩论原则仅适用于诉讼程序,不适用于执行程序和非讼程序;而处分原则既适用于诉讼程序,也可能适用于非讼程序和执行程序。当事人处分的内容是自己享有的民事实体权利和民事诉讼权利,即实体性处分与程序性处分。对民事权利的处分一般通过处分诉讼权利来实现,例如诉讼中自认、认诺、放弃主张、接受调解等;但处分程序权利不一定涉及对实体权利的处分,例如当事人放弃委托诉讼代理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十三条 民事诉讼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第一百四十五条 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裁定不准许撤诉的,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第一百七十三条 第二审人民法院判决宣告前,上诉人申请撤回上诉的,是否准许,由第二审人民法院裁定。

热点内容
国有企业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发布:2025-01-22 17:29:17 浏览:398
2017劳动法补贴 发布:2025-01-22 17:23:24 浏览:63
小学生道德发展 发布:2025-01-22 16:47:07 浏览:412
新婚姻法女方多少岁 发布:2025-01-22 16:47:07 浏览:909
刑法66条 发布:2025-01-22 16:20:00 浏览:677
共青团工作条例 发布:2025-01-22 15:53:24 浏览:418
九江法院位置 发布:2025-01-22 15:45:06 浏览:734
联考法律硕士国家线 发布:2025-01-22 15:38:07 浏览:508
公司法电影 发布:2025-01-22 15:10:56 浏览:871
审理法官是什么 发布:2025-01-22 15:05:27 浏览: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