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法院王海涛
Ⅰ 靳姓的来源介绍
靳姓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一百六十八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百三十五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一十二位。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靳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靳姓来源
源流一
出自芈姓。据《风俗通》、《通志·氏族略》及《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所载,靳,春秋时楚地小国,后为楚大夫采邑,楚大夫靳尚之后,子孙以邑为氏。湖南有靳江河,源自湘乡市大凫塘,经宁乡县,至黑石渡注入湘江,过楚大夫靳尚墓前,因此而得名。
根据《古今姓氏书辨证》上的记载,战国时期楚国大夫靳尚的后代食采于靳,因此以邑为氏,称为靳氏,望族出于西河。而根据《通志·氏族略》及《风俗通》两书记载,靳姓人的始祖,的确是距今2300年前在楚国显赫一时的楚大夫靳尚。靳氏是我国北方古老姓氏。望族居于西河郡,即今山西省汾阳。
源流二
源于匈奴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匈奴民族中有改汉字单姓靳氏者。匈奴民族的靳氏一族,有靳准自立为王。
源流三
朱姓改靳姓。据《龙舒靳氏宗谱》记载:予生不辰,值兹多故,流言煽起,兵骑搜罗,刻无宁日。族人多有流离失所者,予思若不讳姓无他可免,爰携昆弟屏迹幽潜更姓曰靳,以祖延寿,公立功蕲黄蕲靳形类以地氏也。但伤自汉以来,传三十世自今改为靳姓,倘后代失记宗靳而不宗朱之血食何托挥泪和墨记之谱后,以示子孙,其无忘根本,所自并冒认他宗可以。至正十年六月十七日, 三十世孙育材谨记。
源流四
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蒙哥氏,亦称蒙格氏、蒙郭氏,满语为Mongo mongu,是蒙古、满洲共有部族,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群体部族,人数众多。
要特别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蒙哥氏族人皆承认自己是蒙古族人,更多的蒙哥氏族人皆认为自己是在后金政权初期联合起来进入满洲 军事 组织和满洲部族团体的,这个姓氏群体中包括了巴林氏部族人(蒙语为?????,满语为Barin mongu)、达拉氏部族人(满语为Dara mongu)、奥库氏部族人(满语为Oko mongu)、乌芮氏部族人(满语为Uri mongu)等,民族成分以及属性比较复杂,在清朝时期被中央政府统称为“蒙古哈拉(Menggo Hala)”。
蒙哥氏族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靳氏、蒙氏、哥氏、葛氏、国氏、郭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的社会组织》记载,
⑴.满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人口众多,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流域。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靳氏、伊氏、何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许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李氏等。
⑵.满族尼满氏,出自老满洲部族,满语为Nimangi Hala,汉义“山羊”,世居黑龙江北岸沿岸地区。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尼满氏部族人数非常少,且无分支。在清朝末期以后,满族、锡伯族尼满氏多冠汉姓为靳氏、满氏等。
⑶.满族伊麻斯氏:满语为Imaci mongu,源出老满洲部族,人数很少,但有四个分支。一般认为其姓氏名称是由老满语“Nimaha”而来,其在明朝末期的快读缩音为“u”,其发音近似汉语的yǘ(ㄩˊ)即“鱼”,但使用另一个象形文字“?”来描述。清朝中叶以后,大多冠汉姓为靳氏、鱼氏、于氏等。
源流六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回、锡伯、仡佬、彝等民族均有靳姓。
靳姓发展
靳姓自得姓后,或许因为宫廷内的斗争,子孙没有在起源地发展起来,而是避难逃往它国寻求生存。这从汉初两位开国功臣靳歙、靳强二人的传记记录可以看出来(见《史记》)靳歙,发迹起于宛朐(今山东菏泽);靳强,曲沃人,其先西河人氏。两地均在中国北方。自汉以后,靳氏世居西河一带,并于此形成了靳氏的西河郡望。
此后的一千年内,靳姓在中国大地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作为或影响。或许正因为这个原因,东晋汉族大规模南迁时,靳姓基本上没有人跟随,而仍滞留北方地区。这从两晋南北朝以至隋唐有关 历史 记载无南方靳姓人物可以佐证。
自宋以后,特别是元明清三代,靳姓人物渐多起来。江山代有人才出。此一时期是靳姓发展的重要时期,基本上奠定了今天靳姓发展的基础。如靳德进、靳荣、靳义、靳学颜、靳贵、靳辅等均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考察这一时期靳姓人物的祖籍,南北均有,说明此时靳姓已从北方流至南方,时间估计在宋元时期。
靳姓得姓始祖
靳姓出自芈姓,始祖是靳尚。靳尚,战国时期楚国大臣。据有关资料记载,颛顼曾孙吴回任帝喾时火正,为祝融。吴回生子陆终,陆终有六子,别为上古“祝融八姓”。其中六子季连为芈姓。季连之苗裔鬻熊为周文王师。熊绎以王父字为氏,称熊氏。熊绎被周成王封于荆楚,靳尚当为其后。战国年间,适逢齐、楚响应苏秦之合纵策,欲联合拒秦,秦使张仪赴楚,以归还夺楚六百里地为诱铒,让楚怀王绝齐附秦。怀王怒囚张仪,欲杀之。靳尚接受张仪重赂,买通怀王宠妃郑袖,使张仪得释。楚王使尚随张仪 出国 ,因与小臣使有仇,为小臣使张旄刺死。靳乃春秋楚之小国,后为楚大夫采邑。靳尚为楚国公族大夫,本为芈姓,因其食邑于“靳”,其后子孙便以邑为氏,称靳氏。靳氏迁民始祖当时为汾州等籍人氏,明初奉旨集于广济寺大槐树下,迁往异地,迁民后裔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安徽等地。靳氏望出西河郡,即今山西省汾阳。
楚大夫靳尚是如何被描黑
在许多电视剧、文学作品的一些桥段中,编作者和导演总是在塑造完美、饱受赞誉的正面人物形象的同时就必须有一个奸佞、暗中使坏的小人形象。如《屈原》剧本中,屈原是一个忧国忧民、以死殉国的爱国者,而靳尚则是一个嫉妒贤能、求荣卖国者。最近播出的《芈月传》同样把靳尚刻画成阴险狡诈的坏人。
历史上的楚国大夫靳尚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的真实面目果真如是吗?屈原是靳尚陷害的吗?通过查阅大量史料、文献。笔者对靳尚有了新的认识。
一、靳尚和上官大夫不是一个人
在许多著作中作者把上官大夫和靳尚当成同一个人。如:
高中 语文 第五册《屈原列传》注七:“上官大夫姓靳名尚。”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卷第93页:“上官大夫靳尚。”
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第8页:“他被一个上官大夫叫做靳尚的当作死敌.....。”
郭沫若在他的《我怎样写五幕历史剧<屈原>》中也作上官大夫靳尚(《屈原》第118页)。
就连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也把靳尚解说为:“战国楚上官大夫,幸于怀王......”。
看来,这些作者把上官大夫当做靳尚所认的官名了。其实“上官”是复姓,“大夫”是诸侯宗族的称谓。上官大夫即姓“上官”的重臣。但他并不是靳尚大夫。这在下列古籍中足可以得到证实:
上官大夫最早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上官大夫欲夺之”,“(怀王)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
这里上官大夫名字出现四次,并未提到靳尚。
《战国策·楚策二》载:“靳尚为仪谓楚王曰”,“尚(谓郑袖)”,“靳尚谓楚王曰”,“楚小臣,靳尚之仇也”,“君不如使人微要靳尚而刺之”,“张旄果令人要靳尚刺之”。这里靳尚名字出现了六次,但没有提到上官大夫。
《史记·楚世家》载:张仪曰:“臣善其左右靳尚,靳尚又能得事于楚王幸姬郑袖……”“靳尚谓郑袖曰”。“靳尚曰”这里四次出现靳尚名字。也没有提及到上官大夫。无论是《战国策》还是《史记》并没有说过上官大夫就是靳尚,古代史学家不可能用完全不同的两个名称来记述同一个人。
在汉人著作中也有关于上官大夫和靳尚的记载,刘向《新序·节士》曰:“张仪之楚,货楚贵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属,上及令尹子兰,司马子椒,内赂夫人郑袖,共奢屈原。”
王逸《楚辞章句》上说:“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奢毁之”二者的记载都将上官大夫和靳尚看作二人。
班固的《汉书·古今人表》其中上官被列于“中中”,靳尚被列于“下上”,他们差两级。班固在这里很明显的把他们分为两个人。这应该是判断他们为两个人最重要的证据。
宋人洪兴祖《楚辞补注》也说:“《史记》曰‘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曰‘用事臣靳尚’”,朱熹《楚辞集注》又说:“同列上官大夫及用事臣靳尚……”这里也将上官大夫和靳尚明确分为两人。
当代学者邹云鹤先生早在1962年就以“上官大夫并非靳尚”为题发文予以拨正和澄清:造成错觉的是刘向的《新序·节士》。刘向在该文里写有“使张仪之楚,货楚贵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属……”刘向在这里把上官大夫和靳尚第一次拉在一起,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认定他们是一个人。因为,“上官大夫靳尚之属”应该理解为,“上官大夫、靳尚之属”,因为“属”是表示复数的。
他认为:“把上官大夫与靳尚作为一个人。”是从王逸的《楚辞章句》中所产生的误会。王逸在《离骚经章句第一》中写道:“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僭毁之。”这句话咋一看来,很容易把“上官靳尚”当作一大夫。如唐·张守杰的《史记正义》在上官大夫名下注曰:“王逸云上官靳尚”。
洪祖兴也以迷惑的态度在《楚辞补注》中在王逸的这句话下写道:“史记曰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曰用事臣靳尚”,以为王逸搞错了,其实王逸并没有错。他说的是‘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就是说“上官”和“靳尚”都是与屈原“同列”的大夫(语见1962年5曰9日《光明日报》文为“上官大夫非靳尚,作者邹云鹤”)称谓。
范正生先生也认为唐代张守杰的《史记·正义》将上官大夫解释为:“王逸云上官大夫靳尚。这是张守杰对王逸章句的误解,将上官大夫与靳尚看作一人。也许正是由于张守杰《正义》的失误,才出现了上官大夫与靳尚合二为一的误传,以致于使郭沫若先生也把上官大夫与靳尚理解为一人。
中华姓氏研究员靳国年先生认为在“上官姓氏起源的 传说 ”中,“上官”起源于上官大夫,这显然和靳尚的后人姓“靳”矛盾可见,上官大夫和靳尚的确是两个人。
二、靳尚并非陷害屈原之人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两次记载上官大夫与屈原之间争斗的事件。第一次是屈原“造为宪令”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便馋谤屈原,使怀王“怒而疏屈平”;第二次是怀王被拘于秦犷顷襄王继位后,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在这里司马迁已告诉我们,上官大夫在屈原任左徒时就在任,顷襄王继位后仍在任,上官大夫第二次陷害屈原已是怀王三十年以后的事了,而靳尚在怀王十八年就已去世了。由此,淮南大学教授靳学远感慨说:“公元前278年,屈原(62岁)投汨罗江自沉而死,靳尚于公元前311年秋被张旄杀害(当时屈原29岁),靳尚死后33年还能陷害屈原,靳尚真了不起啊。”
三、靳尚是楚国的贤臣
《楚辞策二》说:楚王将出张子,恐其败已也,靳尚谓楚王曰:“臣请随之,仪事王不善,臣请杀之。”楚小臣,靳尚之仇也,谓张旄曰:“以张仪之知,而有秦楚之用,君必穷矣。君不如使人微要靳尚刺之,楚王必大怒张仪也,彼仪穷,则子重矣。楚,秦相难,旄魏无患矣。”张旄果令人要靳尚而刺之,楚王大怒秦,构兵而战,秦、楚事魏,张则果大重。
从这段记载看来,在国家危难之时靳尚挺身而出,出使秦国,为捍卫国家利益,以身殉国。“终使楚王大怒秦,构兵而战”为靳尚报仇。可以说,靳尚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忠君爱国的大贤臣,他既是楚王的心腹爱臣,曾经几次救怀王于生死之间,使怀王“食不繇靳尚则不甘口,衣不繇靳尚则不安于体,出号令不繇靳尚则王心惘然不足。”靳尚又是博闻强志,明于治乱,深得楚国朝野信赖与敬重的重臣。靳尚还是全力辅助楚怀王熊槐治理国家,力促联合楚、齐、燕、赵、韩、魏六国一同抗秦,并与苏秦一起促成六国君王齐集楚国郢都,结成联盟的能臣。正因为怀王对靳尚的十分倚重和对靳尚忠义的表彰,才把最丰饶的靳江流域赐为食邑,并以封地为姓。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杭先生说:“要研究历史,尊重历史,还靳尚以公道。”山西师范大学 历史学 院教授、《山西档案》杂志社编辑,仝建平先生强调:“我们有责任给靳尚正名。”北京 财经 大学历史系教授杜靖,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山西大学教授张俊峰也指出:“为了不让后人再以讹传讹,我们必须明确说明:“上官大夫和靳尚根本不是一个人,屈原并非靳尚陷害的。靳尚是一个真正的能臣、贤臣、忠臣。”
目前,有人在评说《芈月传》中,总也捎带靳尚几句,或褒或贬。还有人借机拿靳尚当说辞调侃当今走红的影视演员靳东。无论靳尚到底做过什么,然他与那个时代已成历史,但不可否认,靳尚在那个时代一定是叱咤风云真正影响楚国历史进程的非常人物。一万年后,靳尚仍然是我们的先人。姓靳的子孙中也一定会有无数个像靳尚谊,靳羽西,靳炎,靳彬,靳诺璀璨的明星闪烁在华夏文明的星河中。
靳姓迁徙分布
靳姓发源于今湖南宁乡,楚亡于秦后,靳姓子孙开始渐次北移。汉初,跟随刘邦东征西讨的靳歙被封为信武侯,惜传子靳亭后,因故被免去袭爵;另一位功臣靳强被封汾阳侯,其子汾阳共侯靳解、孙汾阳康侯靳胡、曾孙汾阳侯靳石因过免,玄孙长安公乘靳忠诏复家。使发源于楚地之靳姓深深扎根于山西。同时,为消除各地旧贵族的豪强势力,维护汉朝统治,汉高祖刘邦采纳娄敬之建议,强迁六国贵族后裔和关东豪族于关中,置于中央政府监视之下,在这二十万之众中包括楚地之靳姓。新莽时期的赤眉军起义、绿林起义等战火使关中遭受重创,靳姓人因避难、仕宦、谋生等原因,由关中播迁于今河南、河北、山西等地。 三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板荡,烽警四起,有北方之靳姓播迁江南,但多数中原之靳姓逃避表里山河,相对战乱少的山西,并在西河郡、汾阳郡与原来就已很是兴旺的靳姓相融合,昌盛为靳姓西河郡望和汾阳郡望。此外,在十六国时期,匈奴屠格族中有改汉姓靳的,一度使靳姓队伍壮大,尤其是靳准杀帝以后,更是如此。奈好景不长,招来石勒、刘曜共讨,此支匈奴靳姓遭受灭顶,仅留靳准从弟靳康一子。所以严格地讲,我国的靳姓人士,绝大多数还是汉族的后裔。隋唐时期,昌盛于山西的靳姓有播迁于今河北、河南、山东者。两宋时期,北方靳姓有播迁于江苏、安徽、浙江等南方省份者。元代,靳祥、靳德进父子由潞州(今山西长治)徙居今河北大名。明初,山西靳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安徽、陕西等地。明清以后,靳姓逐渐在内蒙、甘肃、东北等地落籍。如今,靳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南、河北等省为多。
靳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一百六十八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百三十五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一十二位门阀,人口约一百零八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8%左右,多以西河、辽东为郡望。
靳氏族人早期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区和江汉地区,汉、唐时期在西河郡形成望族。宋朝初期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南宋以后在全国各地逐渐分布开来。
今江苏省的镇江市丹阳市、宿迁市宿豫区曹集镇新靳村、宿迁市泗洪县、宿迁市宿城区埠子镇靳桥村、常州市、徐州市、连云港市灌南县、苏州市吴中区,安徽省的宿州市埇桥区、巢湖市、阜阳市、六安市霍山县,山东省的济南市历城、平阴县、章丘市、聊城市莘县王庄集乡中沙村、东阿县、临沂市莒南县;费县、日照市莒县、泰安市宁阳县、菏泽市牡丹区、曹县、郓城市、单县、东明县、济宁市金乡县有胡集镇靳楼村、济宁嘉祥县、德州市夏津县、济宁市邹城县、潍坊市安丘市,河北省的安平县、宁晋县、石家庄市无极县、张家口市、衡水市饶阳县、邯郸市永年县、鸡泽县、曲周县、大名县、广平县、武安市、成安县、邱县、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沧州市肃宁县、保定市涞水县、安国市、博野县、邢台市南宫县、巨鹿县塔堤村、沙河县、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小集镇宋家营、唐山市丰润区、广东省的中山市、深圳市,山西省的太原市清徐县孔村、大同市浑源县、灵丘县、晋城市、临汾市尧都区、乡宁县、曲沃县、吕梁市、运城市,湖南省的长沙市宁乡县、娄底市,陕西省的西安市、榆林市,河南省的郑州市花园口区、荥阳市、巩义市、新密县、沁阳市、周口市扶沟县、淮阳县、新乡垣县、安阳市汤阴县、林州市(原林县)鹤壁市淇县、洛阳市、信阳市、焦作市孟州市、博爱县、濮阳市、郾城区、商丘市夏邑县、柘城县、项城市、平顶山市汝州市、南阳市西峡县、镇平县、唐河县、方城县、洛阳市宜阳县、孟津县、开封市兰考县、尉氏县、驻马店市、漯河市临颍县、许昌市禹州市、商丘市民权县、登封市、三门峡市卢氏县、灵宝县,福建省的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厦门市,贵州省的六盘水市盘县,甘肃省的兰州市山丹县、天水市,云南省的玉溪市江川县、楚雄彝族自治州,四川省的成都市、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达州市达县,湖北省的武汉市、荆州市、襄樊市、荆门市钟祥市、宜昌市,辽宁省的沈阳市、鞍山市,辽阳市,吉林省的长春市、通化市松原县、四平市,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海南省的海口市、三亚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北京市的平谷县,上海市,天津市的静海区,重庆市的云阳县,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的台南市、花莲县等地,均有靳氏族人分布。
靳姓名人
靳佩芬,1919年生于宁河县芦台镇。著名台湾作家,名震寰宇的文坛巨匠。她已出版《罗兰小语》5辑,《罗兰散文》11 辑,《绿色小屋》、《飘雪的春天》、《西风·古道·斜阳》等长短篇小说5部,“堪称新传记之范本”的自传性文学《岁月沉沙》三部曲,以及诗论、游记、诗歌 剧、广播作品31部。罗兰的作品多次获奖。
靳之林:男,1928年5月生,河北滦南人。当代著名 油画 家、 美术 教育 家、中国本原 文化 研究学者。
靳尚谊:1934年生,河南焦作人。1953年 毕业 于中央美院 绘画 系。1957年结业于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并留校在 版画 系教授 素描 课;1962年调入油画系第一画室任教。原中央美院院长。现为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美协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并被中国美术馆等机构和个人 收藏 。
靳羽西:美籍华人,祖籍广东,1946年出生在“山水甲 天下 ”的桂林.羽西 化妆 品公司副总裁,世界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制作人、 化妆品 王国皇后、畅销书作家、慈善活动家。在美国主持的《看东方》电视节目,获得“杰出妇女奖”、“终生成就奖”。
靳树增,河北雄县沙辛庄人,1954年生,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只上过初中二年级便辍学。成年后应征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成为部队里的一名文艺兵,主要表演天津快板。经努力,其后担任中国亚洲电视艺术中心总裁,荣登《东方之子》节目,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后因伪造凭证实施巨额诈骗,被判处无期徒刑。
靳海涛,男,1954年2月出生,河南焦作人,中共党员,研究生,管理学硕士,经济师。靳海涛是深圳市 创业 投资同业公会会长,国家 科技 部科技经济专家委员会专家,至今任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兼任日照港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广州珠江实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深圳市特尔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靳诺,女,靳诺,女,1956年12月生,汉族,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 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 政治 专业毕业,中共党员,法学博士。曾任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助理(挂职)等职务,2008年1月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2013年4月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2013年10月,当选为全国妇联副主席
靳蜀美,香港著名编剧,作品有《风流残剑血无痕》,《刺客列传》,《女杀手》等。
靳德茂,中国著名男演员、电视剧导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靳建新,男,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书记。1974年至1981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演出队演奏员。1981年至1983年 天津美术学院。1983年9月天津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1984年9月 南开大学政治学系1987年7月 获南开大学法学学士。1987年7月至今天津音乐学院,曾任学生处干部、党委办公室秘书、音乐教育系副系主任、 键盘 系副书记兼副系主任、键盘系书记,现为音乐学系书记,高级政工师[6] 。
靳克文,男,汉族,1954年9月出生,河南省项城人,1971年2月参加工作,1984年7月入党,大学文化程度。现任河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靳铁章,男,1959年出生于台北,台湾音乐人,代表作品为《冬季到台北来看雨》、《真的还是假的》、《带年轻的心远走高飞》等。
靳常青,男,1965年6月生,1991年,中国科学院 物理 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极端条件物理开放实验室副主任。
靳忠,男,陕西靖边人,1966年8月9日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现任靖边县政协副主席。
Ⅱ 鹤壁淇县人寿保险公司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现在淇县县长是王海涛,常务副县长闫浩,副县长郑志学,副县长侯振旗,副县长辛守勇,副县长张永胜!
王海涛同志:主持县政府全面工作。
闫浩同志:协助王海涛同志做好县政府全面工作。负责县政府常务工作,综合协调经济调节和运行、改革开放、重点项目建设、政府自身建设工作。分管协调鹤淇产业集聚区工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经济运行、财政税务、金融、煤炭安全生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审计、统计、科技、保险、外事侨务等方面的工作。
分管和联系单位:政府办、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编办、监察局、审计局、统计局、法制办、应急办、事管局、行政服务中心、国税局、地税局、科技局、金融办、鹤淇产业集聚区、人行淇县支行、工行淇县支行、农行淇县支行、建行淇县支行、中行淇县支行、农发行淇县支行、农信联社、邮储银行淇县支行、中原银行淇县支行、鹤银村镇银行、人保财险淇县支公司、人寿淇县支公司等部门,负责与人大、政协、武装部、法院、检察院和群团组织的联系。
郑志学同志:负责农业、水利、畜牧、林业、粮食、淇河保护开发、移民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分管和联系单位: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淇河保护开发办、农机局、气象局、畜牧局、粮食局、供销社、扶贫开发办、移民办等部门。
侯振旗同志:负责信访稳定、教育体育、文物旅游、公安、民政、司法、邮政、通信等方面的工作,负责联系消防大队、武警淇县中队。
分管和联系单位:信访局、教体局、文物旅游局、公安局、民政局、残联、司法局、邮政局、电信淇县分公司、移动淇县分公司、联通淇县分公司等部门。
辛守勇同志:负责商务及招商引资、卫生计生、工业发展、信息化、环境保护、电力、物资等方面的工作。
分管和联系单位:商务局(商贸公司)、招商局、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环保局、供电公司、物资集团、轻纺总会、中石化淇县分公司、中石油鹤壁分公司等部门。
张永胜同志:负责城乡规划建设、统筹新老城区建设、旧城改造、国土资源、交通运输、人防、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工作。
分管和联系单位:国土资源局、交通运输局、公路局、淇县火车站、住房城乡建设局、房管中心、城市管理局、城乡一体办、人防办、县城改造与管理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安全监管局等部门。
Ⅲ 谭的姓氏来源
谭姓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采用疏的方法,结果成功了。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
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3)宁乡法院王海涛扩展阅读:
迁徙分布
宋朝时期,谭姓大约有2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排在第六十七位。谭姓第一大省是湖南(不计算周边地区),约占全国谭姓人口的5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这两省谭姓大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75%。
明朝时期,谭姓大约有2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8%,排在第七十八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谭姓人口增长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
当代汉族谭姓的人口已有499万,为全国第五十七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7%。从明朝到2019年这600年中谭姓人口由26万增到近499万,增长了19倍多,谭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到2019年这1000年中谭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
Ⅳ 龙口法院院长是谁
2004年龙口市法院院长毕崇江,法院副院长吕洪暄、栾德禄;2008年8月龙口法院魏积嘉院长;2008年至今龙口法院院长冯雪梅,副院长栾德禄、魏积嘉、王海涛、陈波
Ⅳ 博物馆之城之四 国博拾珠-来国博不看这18件就等于没去
中国国家博物馆,大家都简称它为“国博”,位于北京市天安门广场东侧,隔着天安门广场与人民大会堂东西对称。
对于一个建筑面积近20万平米,参观面积近7万平米的世界单体最大的博物馆,48个展厅,3个常设展厅,不少于8个专题展厅,多个国内外的临时巡展,除了100多万件藏品的,还有机会看到国外博物馆的藏品,所以想要一次就能看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位于地下一层的“古代中国”和北厅的“复兴之路”是以1840年为分界,分开展示中国的 历史 各个时代的绝大多数的文物藏品。其他展区的专题展厅是按照领域不同划分来特别展出的。即使是走马观花也不能错过以下18件“国家宝藏”,否则就等于没有来!
一,人面鱼纹彩陶盆,距今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
在新石器时代,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由人鱼合体而成,人头装束奇特,像是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师“珥两蛇”的说法以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
二,陶鹰鼎,距今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1958年陕西省华县太平庄出土。
鹰陶鼎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最大腹径32厘米。陶鹰鼎的整体造型为一只蹲着的老鹰。鹰的前胸为鼎腹,饱满粗壮,器口开在鹰的背部。鹰的双目圆睁,周身光洁未加纹饰,喙部呈有力的勾状。敦实有力的两足与宽扁下垂的鹰尾,构成陶鼎的三个支点,稳定地撑柱于地。两翼微微撑起,围过鼎的中后部,形成一种前扑的动势,配上鹰头部的大眼、利喙,使这只鹰显得威风凛凛,桀骜雄猛的气势。
仰韶文化多为彩陶的生活用品,陶鹰鼎是唯一一件以鸟类为造型的。是原始艺术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是远古时期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并曾经在1993年时的洛桑申奥展览会上,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的文物之一。
三,玉猪龙,距今5000年的红山文化,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
玉猪龙由一整块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高26厘米,身体呈C字形。它的鼻子前伸,并向上翘起,嘴紧闭,有2个并排的鼻孔,双眼突起,眼尾细长上翘,头上刻着方格网状纹。龙头之上是21厘米的长鬃。似有猪首特征,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如果从龙身上的空穿过一根线吊起来的话,龙嘴与龙尾正好在一条水平线上,也就是说,这个空正好开在了玉猪龙的平衡点上。
四,后母戊青铜方鼎,距今3000年的商晚期青铜器,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殷墟遗址出土。
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的造型方正,鼎身四壁和足部都装饰有饕餮纹,鼎耳装饰有鱼纹和虎食人纹。鼎腹之中刻有“后母戊”三字。是目前发现的最重的中国古代青铜器。
有意思的是,这个国之重器却是“一只耳”。原来在发现这个方鼎的时候,中国正处在抗日战争之中,当时被发现者锯掉了两个鼎耳。新中国成立之后,却只找到其中的一只。1959年,博物馆决定聘请山东博物馆修复青铜器的大师潘承琳,根据残存的鼎耳仿造了一个“假耳朵”。也就有了现在的被复原的方鼎。
五,四羊铜尊,距今3000年的商晚期青铜器,1938年湖南省宁乡市出土。
铜尊的上口最大径44.4厘米、高58.6厘米、重34.6千克,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
铜尊是祭祀用品。整个器物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采用了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将四羊与器身巧妙地结合为一体,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铜尊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四角各塑一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尊四面正中即两只羊的中间,各一只双角龙首探出。
铜尊出土于时正处在抗日时期,在随湖南省银行内迁沅陵的途中,车队遭到日寇轰炸,铜鼎被炸成了20多块。之后这些碎片就一直被丢弃在湖南省银行仓库的一只木箱内,十几年无人问津。1952年,新中国文化部派人找到了这个破碎的宝贝。2年后,经过文物修复大师张欣如的4个月的努力,终于成功修复了。现在几乎看不到破损的痕迹了。
六,利簋,距今2700年的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
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上圆上方,腹部和方座的纹饰以饕餮纹为主,四周装饰有夔龙纹、蝉纹和云雷纹。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记载武王征商,在甲子日早晨获胜,取得了政权。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七,琅琊刻石,距今2200年的秦朝晚期,原立于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琅琊台。
琅琊刻石是秦代的一处摩崖石刻,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刻于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刻有497字,前289字记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绩,后208字记录李斯、王绾等随从大臣的名字及议立碑刻的事迹,所以又称“始皇颂诗”;后半部分刻于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 刻有79字,记录了李斯随同秦二世出巡时上书请求在秦始皇所立刻石旁刻诏书的情况。所以又称“二世诏书”(一个是现世自嗨,一个是后世拍马屁的)。
传为李斯所书,属小篆书法作品,与《峄山刻石》《泰山刻石》《会稽刻石》合称“秦四山刻石”。
有记载北宋时期,前半部分就已经消失了。清朝时期后半段的刻石也开裂,最后碎落一地。后来辗转各地,最后在1959年移置到国博的前身“中国 历史 博物馆”直至今日。
残石高132.2厘米,宽65.8-71.3厘米,厚36.2厘米,存13行87字。
史记中记载的秦始皇巡游留下的刻石绝大多数都已消失,只剩2处,琅琊刻石是字数最多的一块了。
八,金缕玉衣,距今2000年的西汉,1973年河北省定县八角廊村40号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
这件金缕玉衣共用玉1203片,金丝2567克,墓主人为中山怀王刘修,是河北满城汉墓墓主刘胜的后代,死于公元前55年。此墓曾在盗掘中被火烧过,这件玉衣是受过焚烧后的劫余之物,
金缕玉衣是汉代特有的、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由于其价值连城,使得许多汉王帝陵多次被盗。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在中国 历史 上消失了。
九、青瓷莲花尊,距今1400年前的北朝北齐,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
同时一共出土了四件青瓷莲花尊,分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和河北博物馆。
青瓷是我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莲花尊器型为早期北方青瓷的代表作。从留存至今的十余件器物来看,均是器形高大。这尊莲花尊高59.5厘米,口径12.2厘米,底径20.2厘米。长颈直口,外沿饰一对桥形耳,溜肩,颈、肩部有六个双系环耳。贴塑六团花,六兽面纹,器身以多层仰、俯莲瓣堆雕。器盖雕饰莲瓣纹。
浮雕莲瓣是莲花尊的重要造型特征,俯视时向外伸展的层层莲瓣宛如盛开的莲花,其形状如曼荼罗坛,且与印度珊奇佛塔的造型十分相似。
青瓷莲花尊大多出自墓中,应是带有宗教意义的随葬品,很可能用于安放灵魂,超度死者亡魂,使其免受轮回之苦,可以认为莲花尊是佛教和中国灵魂观念结合的产物。
十,安济桥石栏板,距今1400余年的隋代,1953年河北省赵县出土。
安济桥又名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是世界上现存年代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其建造工艺独特,在世界桥梁史上首创“敞肩拱”结构形式,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在中国造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全世界后代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
栏板长方形,两面雕龙。正面双龙周身鳞甲,身体相向似钻透栏板,头相背,前爪互推。背面双龙相对而驰,身体交缠,后肢撑地。
该栏板是修复安济桥时从淤泥中清理出来的。当时一共挖出大小桥石1200余块,但拼接较为完整、有雕刻和铭记的石块不多。其中,各式雕龙栏板7块,本栏板是其中之一。
十一,彩绘浮雕武士石刻,距今1100年前的五代后唐同光元年,1994年河北曲阳王处直墓出土.。
这件彩绘武士像,高113.5厘米、宽58厘米、厚11.7厘米,是镇墓石刻。采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在一块长方形汉白玉上,身着铠甲,手持宝剑,头顶凤翅盔,脚踏似牛怪兽,头顶含珠凤鸟,双手扶剑,剑尖直指怪兽口中的荷花,该形象取材于佛教中的护法天王。其艺术风格上承唐代之遗韵,为研究古代绘画、雕刻艺术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材料。
此石刻的墓主人王处直,生前官拜唐代、后梁的义武节度使,节制易、定、祁三州,为河北地区的重要藩镇将领。其养子王都发动兵变,把王处直软禁,最终忧愤而死。王都为了挽回名声,遂为养父修筑了一座豪华大墓。此石刻原本是镶嵌在墓门后的甬道一侧。1994年5月,王处直墓被盗。2000年,这件被盗的彩绘浮雕武士石刻出现在美国纽约的中国文物拍卖会上。经中国政府多方交涉,2001年5月23日,美国海关总署在纽约世贸中心将其归还中国。
十二,木雕观音菩萨坐像,距今1000年的宋代晚期,2005年从海外收藏家收购回国的。
坐像高两米,保存完整。菩萨头戴高花冠,面目清秀,柳叶弯眉,双目微睁,嘴唇稍抿,大耳垂,两颊丰满,略带笑容。神态端庄安详,好似进入了无我的境界。
坐像的回归,不仅成为国内博物馆收藏的体量最大的宋代木雕,同时弥补了国内宋代木雕的空白,在具有很高的 历史 价值的同时,也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十三,双凤麒麟纹石刻,距今700年前的元朝,1966年北京市桦皮厂西部明代城墙墙基出土。
该石雕长105厘米,宽120厘米,厚13厘米,画面主体使用了四连弧的开光装饰形式,中以缠枝纹衬托双凤戏珠图案。双凤头如锦鸡、嘴如鹦鹉、身如鸳鸯、翅如大鹏等体征都一致,但有两处不同:一处是下方的凤头上有像灵芝一样的冠和缕束状的颈羽,而另一只没有,第二处是下方的凤有五条浪草纹尾羽,而上方的凤是卷草纹尾羽,这应该是雄性和雌性的区别。开光之下是两只追逐嬉闹的麒麟,背景是海涛纹。石雕两侧以缠枝纹为装饰。
此石刻布局美观大气,手法纯熟自然,是元代石刻艺术中的精品,应该是皇宫或皇家园林中的丹陛石。
十四,孝端皇后凤冠,距今400年的明朝万历年间,1957年北京市昌平县定陵出土。
凤冠通高48.5厘米、冠高27厘米、径23.7厘米,重2320克。凤冠用漆竹扎成帽胎,以丝帛为面料,前部饰有9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8只点翠金凤,后部也有一金凤,共9龙9凤。后侧下部左右各饰点翠地嵌金龙珠滴三博鬓。此冠共嵌未经加工的天然红宝石100余粒,珍珠5000余颗。
凤冠上除了五颜六色的珠宝外,尤其吸引人的还有就是点翠的部分。点翠是中国传统的首饰制作工艺,就是用剪子剪下活翠鸟脖子周围的羽毛,再用镊子把羽毛排列在图上粘料的底托上。被取过羽的翠鸟往往很快死亡。
这项残忍的工艺,在1933年随着点翠所用的翠鸟羽毛的绝市,中国最后的一家点翠工厂终于关闭,点翠也由烧蓝工艺所取代。
十五,“皇帝之宝”玉印,距今350年前的清朝初。
这方玉印通高16.1厘米、边长16.1匣米、钮高9.8厘米。印文为阳刻满、汉文“皇帝之宝”,印钮为盘龙状。清朝皇帝的印章称为“御宝”,当初放置在故宫的交泰殿,有专门的机构尚宝司来管理。
清朝康熙年间,清政府共有29方御宝,比明朝多出5方,这方印是当时清政府使用最频繁的一块了。清朝乾隆年间,对于御宝重新考证排次,规定了25方御宝,规范了各宝的使用范围。
这方“皇帝之宝”主要是用于皇帝发布诏令文书,所以是25方里使用最频繁的一方了。
十六,圆明园鼠首兔首,距今260年前的清朝初期。原属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前大水法铜像。
圆明园兽首铜像是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修建圆明园古迹海晏堂时,由欧洲传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宁主持设计,法国人蒋友仁设计监修,清宫廷匠师制作。
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
2013年6月28日,经过之前的“拍卖事件”,在漂泊百年后,圆明园鼠首兔首最终由法国皮诺家族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
十七,太平天国玉玺,距今160年前的清晚期。
这个洪秀全的玉玺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史料文物。玉玺为清白玉质,印纽两侧均刻着精致丹凤朝阳的图案,四周刻有双龙双凤。玺面长、宽均各二十厘米,比清代皇帝的所有玉玺都大。印面上刻有吉利韵语11句44个字,和历代国玺都不一样,十分奇特。
该玺在天京陷落后被曾国藩得到,一直藏于军机处,解放后归于中国革命博物馆。
十八,中国国家博物馆西侧外立面,1959年建成。20世纪50年代的十大建筑之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是由成立于1920年的“国立 历史 博物馆”和1950年的“中央革命博物馆”组成的。1959年,作为建国十周年,即20世纪50年代的十大建筑之一的两馆新址在现在的位置建成竣工。1961年,已经更名为“中国 历史 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中间分分合合,最终在2003年2月28日,两馆合并,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成立。2011年3月,经过4年多的改扩建,国博再次对外开放。
这次改扩建保留了原博物馆的西、北和南的外立面。尤其是西侧的柱廊式大门的主入口,门廊位于22级花岗岩的石阶之上,24根高32.7米、宽1.5米、下部为花岗岩的须弥座的方形石柱组成的门廊,门廊两端各衬以一个高39.88米的大门墩。门廊顶部的檐口贴有黄色镶嵌绿花纹的琉璃砖,顶部中央的一组红色旗徽尤为突出。其整体色调和风格与隔着天安门广场的人民大会堂遥相呼应,保留了天安门广场的整体面貌和天际线,使天安门广场的整体形象保持均衡一致。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西侧的主出入口,已经有60多年的 历史 ,本身就是一座文物,它见证了我们国家的发展,目睹许许多多发生的事迹,虽然现在并不使用,但是如果您还有时间,一定要绕过去看看。
目前,国博把咖啡厅挪到了北厅,靠北面玻璃窗处。喝着带有国博特色的咖啡,透过穿梭的车流望着远处天安门的红墙金瓦,身处中华文化的长河之中,我想你再也找不出这样的地方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