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法官办案经验

法官办案经验

发布时间: 2022-09-04 15:30:32

『壹』 法官怎样才能让当事人感受到公平正义

一、在头脑中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处理每一件案件的思想。
思想是行动之源,我们只有在头脑中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思想,才能保证我们在处理每件案件时能够真正做到公平正义。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是宪法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我们做为法官,守护着这个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从狭义来说,我们就是公平正义的最忠实的守护者。我们不能心存麻痹,我们要知道,我们的一次不公正判决,可能只占我们承办案件的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但对于特定的某一个当事人来说,那就是100%的不公平,就很少能引发人民群众对法院公平正义处理案件的怀疑。怀疑的累积,必然会引发人民群众对法院公平正义判决的信任危机。在头脑中,我们就应该把我们假想成一名主刀医生,纠纷就是一台你要面对的“事关人命”的手术,判决就是一把无形的手术刀,而公平正义就是唯一正确的手术方案,如果我们的刀下偏了,危及的不仅仅是一条生命,更危及的是人民群众对你本身,对你所在的“医院”的信任和支持,他们会怀疑你以后进行手术的成功性,他们甚至会怀疑整个医院医生进行手术的成功性。
二、努力学习自身业务知识,增强自身文化底蕴。
过硬的业务素质是保证案件质量的关键,做为法官,你只有熟悉并正确掌握使用法律条款,才能把案件办理的公平正义,尤其是当前的法律环境,法律条款修改的比较频繁,新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也是层出不穷,我们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才能具备办理铁案的理论条件。如果我们法官是一架天平,那么我们掌握使用的法律知识就是天平一头的砝码,如果它出现了偏差,那么就不会得出真正的公平。我们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需要的是自己不断的努力学习和不断地在实践中积累审判经验。我们要将自己打造成专家型审判人员,我们要牢记高素质、精业务才是办理公平正义案件的前提。同时,我们也要切忌不能机械死板地适用法律去处理一些纷繁复杂的纠纷,我们要深刻剖析法律条文的内涵和实质,灵活地去适用它解决纠纷,如果你承办的案件,即使法律适用并无不当,但得出的裁判结果却让各方当事人都不满意,那么这样的案件怎么能让人民群众从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呢?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做为一名合格的法官,我们不仅要通晓各种法律知识,同时也要不断地加强我们自身的文化修养,不断地增强我们的文化底蕴。读诗诵词,不仅会缓解我们的工作压力,陶冶我们的情操,更会豁达我们的心胸,开拓我们处理复杂纠纷的思维;阅读古文不仅仅会让我们通古知今,更会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让公平正义之气留在我们心中。只有身存一身正气,才能保证我们能够公平正义的处理每一件案件。
三、在办案的每一个环节,公平正义地对待每一位当事人。
不要把公平正义只拘泥于裁判结果上,我们只有在我们处理案件的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细小的支节上让每一位当事人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群众才会对整个案件感受到公平正义。
立案,是我们承办案件的第一个流程,用老百姓的话说,法院医院是他们最不愿意来的地方。那么,他们既然来到了这个他们最不愿意来的地方,必然是鼓了很大勇气,怀揣着很大的委屈。所以在这个环节,我们必须热情耐心地去接待他们。符合立案条件的,我们无条件的给他们立案,并向他们交代他们所享有的诉讼法权利和应该承担诉讼义务。如果不符合立案条件,也不要简单粗暴的拒绝他们于大门之外,这时,就更需要我们耐心地去做解释工作。向他们阐明不立案的理由,给他们翻法条,讲解法条,如果有其他的救济渠道的,向他们介绍其他救济渠道。固然,当事人的素质有高低,理解能力有强弱,但我相信,我们的热心,我们的耐心,我们的真心,绝对会打消他们的疑虑,绝对会让他们在法院的“门诊室”就能感到法院承办每一件案件都是公平正义的。
在整个诉讼过程中,我们做为法官一定要严格律己,必须依法办案,并且一定要在接待当事人,庭审等一些细节上多加注意,不要让当事人产生丝毫的“合理怀疑”。以往,我们经常不注意这些小节,不耐心去接待当事人,在庭审中谈一些无关庭审的言语,这有许多都是我们的无心之作,以至于在当事人质疑这些细节时,我们会大呼冤枉。但换位思考一下,各方当事人都是带着种种矛盾到你面前的,他们必然会关注你的一言一行,你对一些细节的忽视,也就必然会动摇你在他们心中的公平正义的形象。如果你让当事人产生了这种错觉,他又怎么能感受到你承办案件是公平正义的呢?
在判决结果出来后,我们一定要向当事人尤其是败诉方当事人阐明判决理由。让当事人赢得清清楚楚,输的明明白白。院党组做出的每件案件都要对当事人当面审判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它不仅仅是我们履行向当事人宣读判决结果的诉讼流程,更应该是法官向当事人阐明裁判理由的必备程序。它能够为我们法官公正的承办每一件案件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我们一身正气,又何谓不敢直面当事人呢?同时,这样做也会消除当事人对我们法官是否公平正义承办案件的最后怀疑。
所以说,公平正义不仅仅体现在裁判结果上,它更应该贯穿在整个诉讼过程中,我们要让人民群众在我们承办案件的每一个细节上都能够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加大调解、协调的力度,力争案结事了。
我们不能机械的、呆板的把公平正义停留在表面,而要发展的、创新的去理解它的内涵和实质。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彻底解决一些社会矛盾是我们法院乃至每一名法官应该承担的一份责任。并不是每件案件都正确判了,就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如果案件判了,但纠纷仍在,矛盾仍存,甚至矛盾会进一步激化,那么又何谓公平,有何谓正义呢?所以,我们不能呆板地为实现表面的公平正义而机械地去裁判案件,我们要在不违反法律,不侵害国家、集体、个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加大调解,协调的力度去定纷止争,力争案件结束了。当事人握手言和了,矛盾彻底解决了,这才是真正的公平正义。
五、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大宣传力度,树人树事。
我们法院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只和“打官司”的当事人接触,而隔绝了我们与绝大部分人民群众的信息往来。古语道,好事不出门,我们曾经承办了许许多多可圈可点的公平正义的案件,我们中间有着许许多多一身正气的好法官,但人群众并不一定知晓。怎么办,那就要“请进来,传出去”。把普通的人民群众请进我们法院来,让他们参观我们的工作环境,让他们旁听我们的庭审,让他们翻看我们的卷宗,让他们评判我们的判决书,让他们了解我们的法官,让他们监督我们承办的每一件案件,让他们揭下他们认为的,披在我们身上的“神秘面纱”,让他们清晰透彻地感受到来自我们法院的公平正义。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把我们法院的典型案例,好法官的典型事迹宣传出去,树人树事。方程法官的优秀事迹,不仅让我们这些同行为之感动,其必然也会引发社会、引发人民群众对法官为公平正义不懈奋斗的认知。
总之,做为全国政法队伍人群中的普通一员,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严格律己,公正执法,让人民群众在我们承办的每一件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贰』 谈谈年轻法官如何做好调解工作

作为一名基层法院的干警,说到调解,大家都很关注。因为在当前形势下,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司法原则,加强和规范司法调解工作,通过发挥审判机关自身特有的诉讼调解功能,化解纷争,实现案结事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已经成为法院工作的重要目标,而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则是衡量法官政治素养以及工作成果的一项重要指标。所以说做好调解工作非常重要,而对于呆在基层法院的年轻法官来说,尤其重要,这应当是做好审判工作的一项必修课,也是做一名优秀法官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审判实践中,每位资深法官都有各自不同的调解策略、调解方法和手段,他们也总结归纳了一些经验、方法并写成理论性的文章用于指导审判实践。但是,一些初任法官的同志,往往在接手案件时,还是不知道从何入手展开调解,对调解工作有畏难情绪,或者思路狭窄,方法简单,使案件调解陷入被动,甚至贻误调解时机。如此下去,在心理上形成抵触,认为调解工作是多么高深的事情,更觉得不敢调、不会调。在这里,我想就年轻法官如何做好调解工作来谈一下自己一些比较粗浅的想法。 当前基层法院对调解工作非常重视,甚至还提出了指标要求,使大家觉得压力很大,甚至有反感情绪。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调解的目的。我认为,做好调解工作,并不仅仅是追求调解率的高低,也不仅仅是为了调解结案,还是为了增加双方当事人之间的谅解,增加当事人对法院的了解和理解。即使不能以调解的方式结案,当事人对判决也不会过于反感,这就是调解的目的。其重要性主要有三:一是有利于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调解协议是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意愿在相互谅解的基础上协商解决纠纷,自然能避免矛盾激化。二是有利于及时结案,节约司法资源。当事人可以随时达成调解协议,避免了庭审所必须经过的法律程序和诉讼时间的限制,有利于迅速结案;当事人能自觉履行调解协议,减少了诉讼成本与执行成本的消耗,有效节约了司法资源。三是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避免涉法上访事件的发生。由于调解协议是当事人自己处理民事权利的结果,避免了当事人因不服判决而到处上访的现象。基层法院民商事案件居多,如果做好了调解工作,对于化解社会矛盾、减少涉诉上访、促进社会和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年轻的法官,有的是科班出身,有的是刚刚通过司法考试,业务知识还是比较精通,但因为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有的甚至是刚刚步入社会,真正要接手办起案子来,就有畏难情绪,有的甚至是不会调解或者不敢调解,三言两语调解不了就放弃了。在他们当中有这么几种普遍的现象:一是对证据把握不准,认为调解就是两头说,劝劝这边说说那边,如果两边说的好像都有理,就不知道听哪边的了,那就开庭按照法律规定判吧;二是认为当事人年龄都比我大,有的社会地位也比我高,他能听我的吗?我驾驭的了他们吗?因此不敢单独办案,有依赖性;三是现在招进来的一些年轻法官大部分是外地人,说得是普通话,与当事人在语言交流上都还存在一些障碍,更别说知晓当地的民情风俗,因此不能合理运用民俗进行调解,也很难与当事人拉近关系,增加了调解的难度;四是见到当事人干脆就没话说,除了法条和书本就不会说别的了,或者也怕说错话被人抓住把柄;五是认为调解就是两头瞒,用哄骗的方法调解案子。这些都是对调解的认识误区。那么,作为一名年轻法官,如何才能做好调解工作呢? 首先,要消除对调解的畏惧心理。要想消除对调解的畏惧心理,一是要有充分的自信。对于刚刚办案的年轻法官来说,因为缺乏经验心里没底,有畏惧心理是很正常的,就如一个人到了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也还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人人都是从这个过程开始的,那些资深的老法官也同样经历了这个过程。所以我们要有自信,要相信自己,别人能够办好的事情,我们也照样能够办得到,如果一个法官连对自己都没有信心,又谈何去调解呢?二是要谦逊。作为年轻法官,要具备谦逊的品质,虚心向前辈们请教。只有这样,前辈们才乐意向你传授经验,在你调解不能时及时伸出援手,帮助你调解,做你坚强的后盾。很多老法官虽然没有多高的学历,但他们有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丰富工作经验,能够把一件件棘手的案件圆满的调解成功,令双方当事人都服判这就是硬道理。因此,年轻法官们一定要放下自己高傲的架子,不要以为自己是名牌大学法律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就很了不起,而不把那些土生土长的法官放在眼里,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值得自己学习和敬佩的地方。作为一名年轻法官,要以“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原则严格要求自己,尊敬他人,谦虚谨慎,脚踏实地,认真工作。 其次,要掌握调解的基本功。一是要掌握丰富的全方位知识。对于年轻法官来说,法律水平还是较高,但是社会知识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相对来讲却又比较薄弱。在新形势下要想做好调解工作,光具备法律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年轻法官不仅要通过学习继续提高业务知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搜集整理各种村规民约和社会习俗,认真探索在调解中利用村规民约、公序良俗解决矛盾纠纷的方法,要注重对其它知识积累的总结,如婚丧嫁娶、拆迁搬家、乔迁新居等方面的一些基本习俗,只有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做起调解工作来才能得心应手。二是要掌握调解的方法和技巧。有人说“调解不是一门工作,而是一门艺术”,要想真正将这门艺术学到家,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这些年轻人在年复一年的办案中磨练和揣摩。平时我们要注重多向前辈们学习,在办案过程中学,在庭审中学,在言谈举止中学,多揣摩、多总结、多归纳、多模仿、多实践,要真正将前辈中的精髓吸收过来,学以致用。调解的方法有很多种,譬如“亲朋帮教法”、“证据展示法”、 “冷静处置法”、“以案说案法”、“法条释疑法”、“背对背”法等,掌握这些方法还不够,还需要我们运用一定的技巧将这些方法按照不同案件的实际情况来灵活运用。譬如:如何增强调解工作的亲和力、如何把握最佳的调解时机、如何注意人的性格而区分调解、如何运用不同的调解方法等等,这些都是调解的技巧,需要我们在观看其他法官调解不同的案件时运用不同的方法从而取得不同的效果,来总结出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三是要有“德”。这里的“德”就是指法官的职业道德。作为一名法官必须做到不贪污受贿、清正廉洁、公正无私、心地坦荡、作风正派、与人为善、胸怀宽广,在处理纠纷时,不偏不倚,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群众中有很好的口碑。只有这种有才有德的法官,才能真正把调解工作做好,把社会矛盾化解掉。 再次,要把握好调解的基本原则。作为基层法院的年轻法官,我们面对的当事人大多数都是农民,因此,我认为做好调解工作要把握的一个总的原则就是法官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心”、“耳”、“口”、“脚”来走好群众路线,具体如下: 一、是要时常心“想”群众。古人云:“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老百姓有困难有不平找我们,是因为他们相信我们,相信法律,我们有职责有义务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疾苦,维护他们的利益,再好的调解方法,都需要我们充满感情的去运用,从而化解他们心中的不平甚至怨恨,解决好他们之间的矛盾纠纷。作为年轻法官,大多是80后,这一代人因为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从小就没有受到多少苦,对于农民的疾苦当然不清楚,不知农民疾苦,又怎能真心为其办好事?有的当事人行动不便,有的当事人家庭经济困难,来县城开庭的车费都比较拮据,如果我们主动下基层,在当事人的家里,在田间地头,甚至是在医院的病房里进行调解,为当事人解决了实际困难,用行动感动了当事人,我们还有什么事情调解不了呢?我们不要把目光仅仅放在办案上,仅仅放在诉状上,要看的远一点,了解的多一点,着重于解决当事人的实际困难。问题解决了,案子自然就解决了。当然有些事我们确实是无能为力的,但是只要我们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去做了,就能取得当事人的信任,这也有利于减少上访。如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中,对于那些被告人依法可能判处实刑的案件,调解的难度非常大。被害人家里高额的赔偿款让被告人望尘莫及,而被告人因为与被害人结怨太深,现明知自己要判刑所以也不愿再给予赔偿。作为法官,遇到这种情况,就不能因为难度很大而敷衍了事,只是象征性的走走调解的程序。作出判决当然很简单,但是如同一纸空文般的“判决”又有什么意义呢?这类案件的被害人所遭受的物质损失惨重,如果得不到一点赔偿,不论是其家庭的困难还是心理的阴霾会更大,因此我们更应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要调解到底。同时,对于这类经过调解被害方仍不能得到丁点赔偿的案件,应当考虑走司法救助的程序,为被害方解决部分困难。 二、是要善于耳“听”群众。有人曾经从社交艺术的角度评价倾听的重要性,说“十句恭维也不如一刻凝神倾听使对方感受到尊重”。在调解工作中,善于倾听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用真诚的态度与善意的表情听取当事人对案件的陈述,能使当事人赢得对你的好感和信任。作为年轻法官,我们要克服心浮气躁的缺点,静下心来,认真倾听案情,让当事人通过诉说宣泄情感,逐步调整心态,然后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告诉当事人该怎么办,通过分析和引导,帮助他们选择对自己最合适的一种处理结果。同时要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配合人性化的动作,如扶一下当事人,或者为当事人搬一把椅子、递一杯温水等,总之,要尽可能让当事人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和对他所陈述的事情的重视,从而使当事人对我们产生信任感,拉近与当事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当然在调解过程中也要注意忌听片面之词,要懂得辨别是非。无论当事人陈述的怎样,千万不要说“别说了,你说的这些跟案子无关!”“你说这么多有什么用,与案子一点关系都没有!”之类的话,说这些话很伤人,会丧失当事人对你的信任。对我们来说这仅仅是千百件案子中的一件,但对当事人来说,这却是他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也许这一生他都只打这么一个官司,因此要懂得委婉用语。同时在听的过程中要寻找时机,寻找突破口,趁机达成调解。记得在一次交通肇事案的调解过程中,调解工作已持续了四个多小时,双方当事人之间调解金额的差距也由原来的8万元降到了1万元,但就是这1万元却令双方之间陷入了僵局。当时承办法官曾庭长在做被告人的工作,而我便主动给被害人方做工作,我反复给他们强调判决后执行的难处和弊端,建议他们不如在调解中退让一点,钱虽少点但却能拿到现钱。被害人的父亲钟某老泪纵横,悲痛的说:“妹子,你说我四五十多岁的人了,就这么一个儿子,现在人被撞死了,我白发人送黑发人怎么好想呀?我也不是差这1万块钱,再多的钱也买不回我儿子的命了,我赌的是这一口气呀!”听着钟某伤心的话语,我一时语塞,但曾庭长听到哭诉后,便及时安排被告人为钟某送上了一杯热茶,被告人真诚的对他说:“钟伯,我和您儿子年纪差不多,以后我就是您的亲儿子,今后遇到什么困难您就找我吧,我会养你一辈子的!”钟某也许被这一刻所感动了,态度大有改变,双方当事人当即握手言和,不光很快达成了调解协议,也结下了一门亲戚。所以说善于倾听很重要,从倾听中抓住时机,趁热打铁,是不错的调解方法。 三、是要学会“说”动群众。一个案件的调解成功与否,更居主导地位的似乎是看这位法官基于生活阅历而沉淀起来的沟通、取信、感染能力。同样的案件,同样的当事人,开展同样的工作,换了不同的法官,结果可能就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法官会讲解,讲解时态度客观公正,不就实体问题乱表态,即使表态也要实事求是;讲解时不要板着面孔,打着官腔,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讲解时要有安抚有引导有警醒有触动;讲解的语言要通俗易懂、简单直白,多用群众身边的例子,多讲群众能接受的道理,多利用一些当地的民情风俗。总之,一句话“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对我们年轻法官来说,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多向经验丰富的老法官学习请教,多和老百姓打交道,多掌握本地的自然文化生活,对我们的调解工作很有帮助。刑庭的年轻法官小刘是位外地人,她在谈到办案经验时就经常感叹道:“外地人还是不好,一说普通话当事人就会觉得与你有距离感,而且在阐述法条与法理时也会说得很生硬,让群众觉得难以接受。特别是好多案子还涉及到当地的民情风俗,而我对这些习俗根本就不懂,调解起来会感觉很吃力,不晓得从何说起。所以现在一接到刑附民的案子就觉得很头疼,还幸好有曾庭长的帮助,不然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去调解结案。”当事人王某说:“曾庭长说话亲切,一点没有官架子,时刻为我们当事人着想,而且还懂我们农村里的事情,很显得亲,我愿意听他的话。”由此可以看出资深法官们确实有他们的优势和长处,正因为是农民出身,了解当地民情风俗,能运用本地语言与群众打成一片,更能促进调解的成功。 四、是要经常“走”到群众中去。作为年轻法官,要敢于下基层,敢于走到群众中去。只有深入基层,才有可能把案情摸清楚,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全面感受群众的生活;只有深入基层,才能让我们的办案过程阳光化;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发动各方面的调解力量,使调解多元化多样化。近几年来,院里推出了新举措,凡新招录进来的年轻干警都要先下法庭锻炼几年,法庭的条件相对艰苦一些,每天接触的都是最底层的群众,在与当事人的沟通中,我们或多或少的也会了解到群众的疾苦,在参与办案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当会与群众之间产生一种深厚的感情,在法庭磨练的日子里,我们也会不断的增强自身的综合技能,包括调解的能力。我们要像马锡五那样,依靠群众办案,而不是一味强调法条,一判了之,有很多案件靠我们的力量调解不成,但是我们走到田间地头,走到百姓中间,请来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村干部与我们一起讨论,案件就调解成了。例如赵某失火一案中,赵某与被害人方就赔偿损失不能达成调解协议,我们法官便深入事故现场进行勘查,并请来当地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损失认定,同时邀请村干部也出面进行协商,双方当事人本是同组村民,低头不见抬头见,在人情与法理面前,各自均退让了一步,达成了调解。 三、做调解工作应注意的几点

『叁』 如何实现司法的公开公正

您好,
一、树立司法公正的追求意识
“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作为法官,树立司法公正的意识不难,难的是把司法公正作为毕生的追求。为此,法官要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把司法公正作为信仰来追求,内化于心,化外于行。(1)法官要以奉法为魂。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线,也是法官最高的价值追求。对法官来说,司法不仅是一种职业,而是为之献身的事业,只有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对法律始终保持忠诚敬畏之心,才能做到恪守公平,秉持正义。(2)法官要以担当为荣。法官承载着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使命,不可避免成为利益冲突的焦点,这就要求法官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只有树立惩恶扬善、执法如山的浩然正气,才能做到信念坚定、执法为民、勇于担当、清正廉洁。(3)法官要以守正为本。“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法官只有坚守职业良知,才能在实现司法公正的追求中,不役于外物,不困于心。公平正义的形象需要优良作风来支撑,这要求法官把树立司法公正的追求意识与司法作风建设统一起来,自觉加强司法职业精神的锻造、司法礼仪的培训、道德操守的养成和日常行为的规范。
二、了解社会公众的司法需求
“公正自在人心。”衡量司法公正的标准,既要看裁判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更要看裁判是否符合公众的司法需求。司法权的人民性源自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权观,司法只有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需求才是公正的,法官要在司法为民的实践中实现司法公正。(1)贯彻为民宗旨。在社会主义中国,忠诚于法律与忠诚于人民具有高度一致性。公正司法必须以体现为民要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法院要开门纳谏,深入群众搞好调查研究,积极回应群众的期望和需求。司法工作要反映群众声音,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2)服务社会民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服务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司法工作的重要职责。随着改革深入和社会发展,对民生领域的司法需求,法院要及时跟进,保障到位。(3)关注特定群体。增强裁判的社会可接受性,很重要的是契合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每起案件背后都反映了特定群体的司法需求,如农民工讨薪纠纷、房屋拆迁纠纷等。司法尤其要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实现实质公平正义。
三、把握法律公正的精神内核
公平正义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也是法律的精神内核和立法的伦理基础。法律不可能为所有社会关系量身定做,不可能预见可能发生的所有情形,这就要求法官要深刻把握法律公正的精神内核,正确适用法律。(1)准确理解法律精神。在马克思看来,法是“人的行为本身的内在的生命规律,是人的生活的自觉反映”,人们服从法律“也就是服从他自己的理性即人类理性的自然规律”。法律精神是本质的、鲜活的、抽象的、前瞻的,但法条是表面的、刻板的、具体的、滞后的。法官要善于抓住本质,领悟立法本意,将法律精神活用到个案中,使裁判富有生命力。(2)体现主流道德观念。法律的公平正义精神与人民群众朴素的公平正义观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一定意义上讲,广泛的民意体现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普遍道德诉求。司法裁判要坚持法律评价和道德评价相结合,尊重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普遍认知和共同感受。(3)自觉融入社会生活。法律规则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法官要从社会生活中探究法律规则的本源,了解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主要方式与规则习惯,善于总结和运用群众公认的常识与经验,努力使司法过程和处理结果在法定范围内贴近群众的公平正义观念。
四、具备卓越的司法操作能力
司法的本质是经验,正如美国法学家霍姆斯所说:“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司法作为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求法官具备卓越的司法能力,司法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经验的积累。(1)司法实践经验。对规律的认识,要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经历越多,对规律的理解才越深刻,运用才越自觉。只有经过司法实践锤炼,才能准确把握审判规律,更好指导办案实践。(2)社会生活经验。法官首先是社会人,其次才是法律人,只有具备丰富的生活阅历,才能感同身受作出公正裁判。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不可逾越,不可复制,法官的成长背景、情感认知、个人偏好,都会影响对法律关系的判断,甚至同一法官在不同时期处理近似案件,结果也不尽相同。(3)专门工作经验。随着审判专业化要求的提升,法官的专门工作经验已成为司法能力的重要来源。比如,审理知识产权案件,有必要从政府相关部门法律专家、长期从事知识产权研究的学者、具有丰富办案经验的律师中遴选法官,提高案件审理的公信力。
五、科学的程序制度设计
诉讼程序是司法活动的基本载体和外在表现,是人们感受司法公正的主要途径。构建科学的程序制度,包含三个关键词:(1)公开。司法活动要让群众看得见、听得懂、信得过。虽然结果公正,但程序公开不够,群众也会认为存在“暗箱操作”,产生合理怀疑。抓阄是群众议事决断的常用方式,因操作简单,公开透明,人们对结果信服接受。司法活动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不可能像抓阄那样随意,但公开透明的程序设计理念是相同的。(2)民主。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司法民主的体现,是人民行使司法权的有效途径。当前,发挥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优越性,就是要贯彻党的司法群众路线,通过程序安排拓宽群众参与司法的渠道,保证群众在司法活动中的话语权,进而提升司法公信力。(3)对等。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举证责任分配要坚持对等原则,确保法官恪守中立,裁判不偏不倚。
六、严格有效的监督机制
加强法院内部监督,要重点完善三项制度:(1)合议庭、审委会制度。要充分保证审委会委员、合议庭成员能够独立发表意见,敢讲真话、讲实话,真正发挥集体把关作用。完善审委会讨论案件工作机制,让审委会委员走到前台,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可以组成大合议庭直接审理。(2)审级制度。要强化审级独立负责,提高一审、二审质量。进一步明确各级法院职能定位,上级法院要履行监督指导职责,改进监督指导方式,通过诉讼程序和案例指导,规范自由裁量权行使。(3)回避制度。个别法官与当事人、律师不正当交往,严重损害了司法公信力。对此,除依照诉讼法实行诉讼回避外,要严格落实法官任职回避和交流制度,规范接待制度,保持法官与律师、当事人的正当关系,消除一切可能影响公正司法的情形,维护法院和法官的公正形象。
七、健全的纠错问责机制
执法司法中万分之一的失误,对当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伤害。健全的纠错问责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冤假错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高效的纠错机制。刑事诉讼法规定,对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发回重审的案件,被告人上诉或检察院抗诉,二审法院不得再发回重审。严格落实法律规定,能够有效防止案件多次发回重审“翻烧饼”。要充分发挥审判监督的价值,提高再审效率和质量。(2)科学的防范机制。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将诉讼各环节纳入风险管控,及时预警。落实证据裁判制度,提高收集、采信证据的质量,坚决排除非法证据,切实达到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3)严格的问责机制。当前,权责不明是司法问责落空的主要原因。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最根本的就是按照权责一致原则,使裁判权回归主审法官、合议庭,在此基础上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形成权责明晰、权责统一、管理有序的司法权运行机制。
八、完善的职业保障机制
法官不是“官”,但需要像“官”一样,建立完善的职业保障机制,保障法官依法履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官职业保障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身份保障。法官是奉献的职业,在法治环境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也是有风险的职业,这种风险更多表现为法官身份的不确定性。身份保障机制不完善,造成法官办案畏首畏尾,考虑法外因素超过法律因素,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我们应积极推进法官管理分类改革,法官身份的取得、职级晋升、社会地位都应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特别是法无明文规定不得调离法官岗位。(2)经济保障。要建立起薪酬与付出相适应的经济保障机制,提高法官的收入水平,调动法官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保留骨干,预防腐败。(3)安全保障。近些年,因当事人对判决结果不满,报复杀害、殴打法官的案件时有发生。要加大对法官人身、家庭安全的保护力度,为他们公正司法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九、先进的审判管理机制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指出:“审判管理事关审判质效、公平正义和司法公信力,是人民法院‘三大管理’的核心,是一项具有基础性、关键性和长期性的重要工作。”构建先进的审判管理机制,重点包括三个方面内容:(1)淡化行政管理色彩。明确院庭长等行政领导审判管理职责,主要集中在程序事项审批、审判宏观指导、审判质效监督以及保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等方面,不干预具体案件处理,防止审判管理权的滥用。(2)坚持科学民主管理。服务审判是审判管理的基本定位。构建科学的案件流程管理、案件质量评查、法官技能考评、审判运行态势分析的审判管理体系。探索建立审判管理委员会,让一线法官参与进来,注重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将审判与管理衔接起来。(3)增加信息技术含量。审判管理,最重要最基础的手段是信息化。只有把审判管理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才能提高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和效率。此外,要重视加强司法统计、质效考核、基础理论研究等管理工作,为司法改革提供准确翔实的基础数据。
十、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
司法公正建设不能闭门进行,必须与国家法治建设其他环节相衔接,创造良好的司法环境。我国法治建设起步比较晚,法律文化传统中还存在许多与法治不相融的成分。构建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体制环境。构建现代司法体制,核心是保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消除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人民法院要建立违反法定程序干预司法的登记备案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审判机关与其他司法机关依照宪法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2)社会环境。受几千年“人治”传统影响,人民群众对司法的认同度不高,“信访不信法”、“信权不信法”的现象仍然突出。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加强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建设,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推动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

『肆』 怎样提高庭审应变能力

庭审是人民法院诉讼活动的中心环节,是保证审判过程和结果公正与公平的重要审判形式,庭审的功能决定了其在诉讼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当庭审查、判断证据,为案件查清事实、适用法律奠定基础。庭审的重要作用也决定了法官应具备驾驭庭审的能力。庭审驾驭能力是法官凭借公理的精神、专业的法律知识运用程序规则,主持整个庭审过程,同时指挥和控制诉讼参与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和履行诉讼义务,以查明案件事实、分清责任、作出裁判的能力。法官驾驭庭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案件的质量和公正司法的水平。因此,提高法官的庭审驾驭能力至关重要。
一、庭审驾驭能力具有以下特征
(一)法官的庭审驾驭能力具有综合性。法官的庭审驾驭能力具体表现为法官掌握和运用法律知识及相关知识,通过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来审理案件。所谓“庭上三分钟,庭下三年功”,这句话是说庭上审理的时间虽短,但是它集中、综合地反映出法官在庭下多年来掌握的各种知识,运用各种能力的结果。在庭审过程中,法官应准确归纳案件争议焦点,并指导各方当事人围绕争议焦点展开辩论,制止不必要的发言提问,合理安排庭审程序,及时妥善处理庭审中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
(二)法官的庭审驾驭能力具有即时性。在庭审的有限时间里,诉讼参与人在庭上的各种表现,都要求法官及时作出判断,这种判断具有时间上的紧迫性和不可逆转性,法官在法庭上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关系到案件事实的认定,是非责任的确定,这些话都是一锤定音且不容随意更改的。老百姓往往把它看作是法官庭审驾驭能力的综合性和即时性的反映,必须慎言慎行,加强平时锻炼与修养。
(三)法官的庭审驾驭能力具有职业性。人们常常把法官职业与医生职业相比较,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通之处。医术水平高的医生,能够准确地诊断出疾病所在,并对症下药达到药到病除的功效,而医术不高的医生,往往不能准确诊断病情,有时误诊,达不到医病的良好效果;同样庭审驾驭能力强的法官,当庭就能查明案情,作出准确判断,通过准确适用法律、阐释、宣传法律,使当事人服判息诉。
二、提高驾驭庭审能力的重要性
(一)提高驾驭庭审能力是提高法官素质的重要内容
司法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作为一名优秀的法官必须具备三个基本功,一是开好庭,二是写好判决书,三是娴熟正确适用法律。庭审是法院整个审判过程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是一种动态的审判,是法官素质高低最集中的体现。做一名法官的基本工作就是审案,开好庭对于法官来说是最基本的素质,全面提高庭审驾驭能力将有助于提高法官的整体素质。
(二)提高驾驭庭审能力是提高司法公信度的重要措施
法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是社会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裁判者,而法庭就是审判的场所在法庭上法官的言行举止无不关系到执法者的形象,这同时也会给当事人、旁听者以及社会社会大众留下深刻印象。反之,法官的庭审能力差,就会影响审判的公正性与严肃性,就会在人民群众的心中降低司法公信度。
(三)提高驾驭庭审能力是确保司法公正的基本要求
法官审判是否公正,当事人、旁观者、社会大众主要是通过法官主持庭审来直观感受的。法官在法庭上开庭、主持调解、宣判等等,直接反映出是否达到三个公正。要实现程序公正,法官必须在庭审过程中依法行使审判权,同时确保诉讼参与人依法行使诉讼权。这就对法官提出要求,应当让当事人讲话以充分保障当事人行使享有的诉讼权利,但又不能让其漫无目的地讲,要关于引导,归纳好当事人的陈述要点,查明案件的事实。要实现实体公正,准确运用法律,作出公正裁判。在司法实践中,常常会听到一些当事人对判决结果提不出问题,但对法官的态度、形象提出非议,认为法官对自己态度不好而对另一方态度很好等等。因此,确立法官的公正形象、提高庭审驾驭能力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本保障。
三、当前驾驭庭审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法官的法律素养和文化素质不高,集中体现在:
1、有的法官对原、被告反复陈述以及与案件无关的陈述,不及时制止、引导,而是任凭当事人说个够,致使整个庭审比较松散、漫长,有时,甚至因当事人一些与案件无关的话题使当事人之间产生新的矛盾。
2、有的法官过于急躁,经常打断当事人的发言,有时未等当事人把话说完就予以制止。特别是在一些一方有律师代理,而另一方无律师代理的案件中,由于律师对庭审程序比较熟悉,所以对法官的一些提问能够得心应手,而另一方当事人由于法律意识谈薄,甚至是第一次参加庭审,比较紧张,不能很好的表达其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时有的法官不是给予正确的引导,而是盲目的制止,以致给当事人造成一种其权利受到剥夺的印象,从而出现“法官不让我说话”的抱怨,最终造成当事人对裁判公正性产生怀疑。
3、有的法官不能很好地引导当事人举证、质证,甚至出现代替当事人举证,没有询问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所要证明的问题,应当庭认证的证据而没有认证以及对认定的证据阐述理由不够充分等。
4、有的法官由于庭前的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再加上文化素养不高,导致对庭审中无争议的事实和争议的焦点归纳不全面、不准确,使庭审程序出现反复,甚至出现二次或多次开庭的情况。
(二)当事人的法律意识淡薄。特别是基层法院所面对的当事人主要是农牧民,所处理的案件主要是婚姻家庭、相邻关系、损害赔偿以及房屋租赁和买卖、借贷等类型案件,大多数案件当事人的法律知识比较缺乏、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这会对法官驾驭庭审带来许多障碍,这也会影响法官驾驭庭审的能力。
总之,有些审判人员在庭审中,不能很好的发挥法官在庭审中的指挥、引导、控制作用,驾驭庭审的能力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庭审的质量,导致有些庭审走过场,事实上也影响了案件实体结果。
四、提高法官驾驭庭审能力的途径和措施
法官驾驭庭审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过程。作为法院的审判人员,要提高庭审驾驭能力,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在审判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树立两种司法理念
1、树立法官中立理念。法官中立,即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应客观、公正、不偏不倚,持中立的立场与态度。法官中立是司法公正的关键,要求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始终得到切实的保持和体现,因为法官作为裁判者对于司法公正起着决定性作用,法官中立不仅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证和前提,还常常是司法公正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尤其是社会公众在感受、评价和确认裁判公正时,法官中立形象作为一种感性认识因素和情感因素,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有时法官对当事人的一个眼神、一种表情甚至言语声调的高低刚柔的细微差别,都可能使当事人在心理上感到法官的不公平。
2、树立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和对等理念。在法庭调查、辩论、调解的各个阶段,在组织举证、质证的各环节,都要保障当事人充分地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有同等的机会陈述自己的主张和理由,绝不能使一方当事人行使权利的机会受到压制、减少,也不能使一方当事人行使权利的机会得到关照、增加。审判实践中,有些法官在庭审过程中,不太注意平等分配各方当事人发言、辩论的时间和机会。例如,在原、被告对证人提问的问题上,有的法官由于当事人的提问方式不对,就不让他们提问,从而剥夺了他们和对方当事人平等的权利和机会。这些做法都违背了当事人权利义务平等原则,未能赋予双方当事人对等的机会,应当予以纠正。
(二)提高三种能力
1、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庭审语言贯穿庭审的始终。庭审语言是司法公正的外在表现。对于当事人来说,他们认为法官在庭审上的每一句话都会对他们的案子产生影响,同时他们也想从法官的言语中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法官的哪句话带有倾向性,哪句话带有歧视性,哪句话对自己有利,哪句话对自己不利等。所以我们每一个法官都要不断提高自己语言表达的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力求把话说得明白、得体、准确、易懂,涉及到法言法语能够阐释清楚,针对不同的环境能选择不同的说法。特别是在我们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有的案子一方当事人是蒙古族,不通晓汉语,另一方是汉族,不懂蒙语的情况下,这就对我们一些双语法官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提高倾听能力。法官应该少说,多听,认真地听,谨慎地说。这也是一个总的原则和技巧。法官的魅力不在于他的口才而在于他的思考和判断。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法官不仅要善于倾听,而且要善于在倾听的同时观察当事人的言行举止等反应,捕捉一些细微的信息形成法官的内心确信,从而判断真伪,查明事实。法官对当事人不应有好恶的心理,更不能让当事人从法官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中觉察出变化,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3、提高应变能力。临危不乱,遇事不慌,是一名法官应当具备的素质。面对想尽一切办法维护自身利益的当事人,庭审过程中总能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如何妥善地处理,既不违反程序,又不过分地影响诉讼效率,需要法官具有深厚的法学功底和丰富的审判经验,胸有成竹才能游刃有余。这就要求法官必须认真做好庭前准备工作,庭前认真审阅诉讼材料,组织好必要的证据交换,履行释明义务,指导当事人举证,做到熟悉案情,熟知案件审理涉及的法律法规,掌握当事人冲突的核心,准确归纳出案件审理的焦点,并对庭审顺序和庭审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心中有数。
(三)提高驾驭庭审能力的具体步骤
1、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完成开庭前的送达和准备工作。
对于开庭前的送达和准备工作,有的法官还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错误观念,认为实体处理的正确,程序规范与否无所谓。司法公正要求做到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缺一不可。程序公正是实现实体公正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实体公正是程序公正的结果和最终目的。没有程序的保证就没有实体的公正处理,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开庭前送达和准备工作进行,就会造成程序的违法,损害司法的权威性。
2、庭审过程中要求各方当事人严格遵守诉讼纪律。
开庭审理是一个严肃而认真的事情,它是在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律规定下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的诉讼活动。有的法官认为庭审就是和当事人促膝谈心,拉拉家常,像茶馆谈心似的处理事情,有利于钝化当事的矛盾,促成当事人的和解。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法官作为法律赋予职责的裁判者,头顶着国徽肩扛着天平,他是法律的卫士,是正义的化身。法庭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它是解决矛盾,处理纠纷的地方,也是老百姓说理的地方,茶馆式的谈心,将会放纵当事人的违约行为,只有严格按照诉讼纪律办案,才能更合理地保护当事人的权益。
3、庭审过程中认真听取当事人的诉请和抗辩意见。
诉讼程序是由当事人引发的,法官是被动的,当事人的诉请事项,就是法官的审理范围,同样当事人的抗辩事由也就是法官的审理目标。因此,认真听取当事人的诉请和抗辩意见,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法官归纳没有争议的事实和争议焦点的关键。所以,法官在听取当事人诉请和抗辩意见时,应当仔细查清当事人诉请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应的依据,还应当仔细听取另一方当事人针对诉请的具体抗辩意见和理由。
4、庭审过程中在听取当事人的诉辩意见后,应当归纳没有争议的事实。
有的法官在听取各方当事人诉辩意见后,不重视各方当事人没有争议事实的归纳,直接进入庭审调查。笔者认为,归纳没有争议的事实是非常重要的,是提高诉讼效率,节省诉讼时间的关键,只有准确归纳出没有争议的事实,才知道当事人对哪些事实没有异议,对这些没有异议的事实就可以直接认定,不需要再组织当事人进行举证和质证,从而节约诉讼时间,提高诉讼效率。
5、庭审过程中在听取当事人的诉辩意见后,应当归纳当事人诉争的焦点。
笔者相信,绝大多数法官都会做到这一点,但是如果精练的归纳出当事人的诉争焦点,却不是每一位法官都能做到的,尤其针对诉讼能力低下的当事人,在词不达意的情况下,或者他的有意见的焦点隐藏在抗辩意见里。这时,我们更应当一针见血地指出双方当事人的矛盾所在,争议所在,然后围绕争议焦点进行举证和质证。归纳当事人诉争的焦点,是提高驾驭庭审能力的关键。
6、庭审过程中应当提高举证和质证的针对性。
当事人应当围绕他的诉讼请求以及所主张的事实加以举证,就当事人提供的与诉讼请求及主张的事实无关的证据材料,主审法官应当予以制止并加以说明,以使整个诉讼活动富于理性,具有针对性。对于当事人的质证意见,主审法官应当提醒当事人围绕证据三性(即证据的合法性、关联性、真实性)进行质证,无关的理由应当制止。
7、庭审过程中充分听取当事人的辩论意见。
有的法官在法庭调查中,听取了当事人的举证及质证意见,即认为为节省诉讼时间,不再进行法庭辩论程序。实则法庭调查是对证据的辩论意见,不是整个案件事实的辩论意见,更不是法律适用的辩论意见。因此,法庭辩论是十分必要的,法官应认真听取当事人的辩论意见。
8、庭审过程中应当言简意赅地进行庭审小结。
在审判实践中就每一个争议焦点,当事人提供了许多证据,就该证据的证明效力,不能单纯地进行认证,在庭审小结时,有必要针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进行一个总的认证,这样既便于当事人清楚哪些证据法院已确认其证明力,哪些证据法院没有采信,又有利于当事人在接下来的调解程序中清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调解奠定基础,所以庭审小结是庭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整个庭审程序的提炼。
总之,审判质量和效率的高低,最终决定于审判法官的庭审驾驭的能力,而庭审驾驭能力是由审判法官的自身素养所决定的。为此,要加强对法官的庭审驾驭能力的教育培训,并加强考核,组织庭审观摩比赛,交流经验,探索最佳模式,同时法官要加强综合素质的学习,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实践中,不断提高驾驭庭审的能力。

『伍』 如何做好法院审判工作提升审判质效

一、审判管理的定义 审判管理,就是人民法院通过组织、领导、指导、评价、监督、制约等方法,对审判工作进行合理安排,对司法过程进行严格规范,对审判质效进行科学考评,对司法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确保司法公正、廉洁、高效。① 审判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管理手段。单独来看,审判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目的是确保司法公正、廉洁、高效。将审判管理放到法院整个系统中来看,审判管理是法院党组的一种管理方法,即由对审判业务的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活动,达到管理法院人才队伍,整合司法资源,实现司法公正、廉洁、高效,提升司法公信力的目的。在这个层面,院党组是审判管理的决策者、指挥者、政策制定者,审管办是具体执行者、协调者、监督者。管理对象是审判工作、司法过程、审判质效和司法资源,具体的审判工作中管理对象的操作者是办案人员,也可以说办案人员是审判管理执行活动中的被执行者。同时,办案人员也是审判管理的管理者,他们决定着案件的进展和质量。因此,审判管理就是通过监控审判流程、案件质量评查、审判节点提示等活动。 二、当前形势下审判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社会因素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未来几年,西部欠发达地区将快速掀起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步入经济社会后发赶超的“快车道”,社会矛盾也将随之不断增加。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人民法院该怎样发挥职能作用以适应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新要求和新期待?作为国家审判机关,必须充分发挥职能,努力促进司法公正、公开、高效、廉洁,切实担负起为经济社会赶超跨越发展保驾护航的历史重任。 (二)司法公信力下降 缺少公信力的司法无法承担起法律救济的应有权威和实效,也难以产生法律公正和社会正义的形象。公信力是司法的内在逻辑要求和其生命力的保证。②如今,司法个案的不公导致人民群众对司法公信产生质疑,部分群众信访不信法,出了问题,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而是找领导,找上级。据国家信访局近年的相关资料统计,“求决类”信访在各类信访中比例最大,而涉法信访案件在“求决类”信访中的比例已经超过了30%。这些数据都充分体现了司法公信力缺失问题严重。 (三)出现对司法新期待、新要求 一方面,虽然当前大多数人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但也有不少诉讼当事人对法律一知半解,这就要求办案人员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了解部门法,还要对整个法律体系融会贯通,才能让当事人信服。否则,会加剧人民群众对司法的不信任,因而对审判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司法能力较以往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闻媒体对案件审理的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明显,人民群众对司法公开及透明等要求愈加迫切和强烈,对案件进程和审判结果更加关注,对审判工作产生了新的期盼。 基于以上分析,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法院审判管理工作的意义重大。 三、审判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铜仁市地处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对于审判管理工作开展时间比较晚。 2011年我市两级法院才开始正式设立审判管理办公室(到目前为止,仍有个别基层法院没有独立的审判管理管理办公室),对于审判管理工作经验不足、基础薄弱。一些老同志以及一些业务部门对审判管理工作不理解,有抵触、排斥的情绪,对审判管理工作不予配合。因此,此项工作的开展,我们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过,从近两年的审判管理实践看,我市审判管理工作开展以来,收效显著。通过实行审判管理工作,调动了干警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凝聚力,使干警将工作的重心统一到执法办案上来。通过质效考核、案件质量评查、审限流程跟踪,形成了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审判业务比拼形势。办案人员对审限节点的把握增强,办案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案件质量得到一定的保障,司法公信力得到加强,一些久拖不决的案件得到切实彻底解决。尽管如此,审判管理工作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审判管理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剖析: (一)本末倒置,视管理手段为管理目的 调解率、撤诉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人民法院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取得良好社会效果的指标。通过指标监控发现,有的基层法院调解率、撤诉率高达80%以上,这充分证明人民法院开展化解社会矛盾工作扎实有效。与此同时,有的法院调解结案的案件申请执行率却达20%以上。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有的办案人员一方面为了实现高调解率在考核中获得加分,另一方面因为调解结案不用写判决书那样麻烦和承担风险。为了以上两个理由,办案人员会想尽一切办法促成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如,故意使案件久调不决,一方当事人,特别是原告为了尽快结案,有时不得不违背真实意愿,牺牲一部分利益,达成调解协议;法官经常采用的“背对背”调解方法,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这种方法会丧失法官的中立性,法官往往在调解时通过对当事人双方输送不对称的信息,由于很多当事人没有专业的法律知识,对于如果不接受调解的法律后果没有清楚的认识,就稀里糊涂地接受调解,事后发现其实可以得到赔偿更多,也不能再反悔,这样容易引起新的矛盾,也容易损害司法的公信力。上述情况表明有相当部分以调解方式结案的案子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定纷止争,只是片面追求高调解率、高撤诉率而结案的。把调解率、撤诉率这两个指标当做目标而不是管理手段。同样,在其他指标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唯数据论、唯指标论的指标异化现象。 (二)部分办案人员存在抵触行为 个别办案人员对审判管理工作认识不足,将审判管理工作认为是挑刺找茬,个别法官以自己是老资格,认为有些审管办的人员是业务没有自己中国、级别没有自己高,没有资格对业务庭的案件进行“指手画脚”,因而存在对立抵触情绪。个别被查出卷宗质量问题的办案人员逃避问题,反复狡辩,否认查找出来的问题,不愿意整改。 (三)司法能力有待提高 一是审判人员程序意识不强、办案能力有待提高。有的离婚案件直接跳过调解前置程序;有的宣告失踪案件没有向被宣告失踪人户籍所有地调查核实就发出公告宣告失踪;有的卷宗内证据全部收复印件,没有收原件等。 二是审管办人员能力有待提高。审管办人员大多是拥有办案经验但长时间未从事具体审判业务的老法官和新进的没有审判经验的年轻工作人员组成。这种一老一少的组合,会造成老的有经验但法律知识没有及时更新,或者长期从事某一部门的审判业务工作而对其他工作不甚熟悉,或因年龄偏大对一些新的管理方式,如中国上办案系统的操作不熟悉等。年轻的工作人员有知识、能够运用新的一些办公系统进行统计分析,但又缺少相应的工作经验。这也使得一些业务部门的人看不起审管办的人,也就不把审管办当一回事。 (四)审管办部分人员思想认识不足、责任心不强 个别同志认为审管办就是一个养老的清闲部门,案子办得好与坏与自己无关,那是业务庭的事情,不用自己承担风险。评查的工作也只是应付而已,不愿意过多地去行使审判管理职权,认为这样会得罪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比如有的案件质量评查通报千篇一律,由于每次案卷评查出的问题都大致相同,例如:送达回证填写不完整、裁判文书出现错别字、当事人捺印没有没有注明手印名称等。因此,有的评查人员要么随便看几本卷宗要么干脆就不看,在案件质量评查通报上随便写几句常见问题以应付了事。甚至有次被评查的卷宗明明已经全部捺手印,却还是在案件质量评查通报上写出没有捺手印等。 四、原因分析 (一)指标设置不够合理 进行审判管理必然会涉及到数据和指标,这是必须的手段。由于手段与目的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在实际追求指标的过程中,极容易将手段当成目的。出现调解率、撤诉率高,调解案件申请执行率高的原因是过分追求该项指标造成的。办案人员为提高调撤率,就可能通过软硬兼施,采取各种方法达到目的。调解率是高了,但是采用调解结案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目的却没有能达到。之所以会过分的追求撤诉率和调解率这两个指标的数值,是因为指标设置不科学,没有为该指标设定上限,这样会导致办案人员将追求高指标作为目的,从而出现导致指标异化,与设置该指标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要解决唯数据论,导致本末倒置的问题,应对每一项指标根据各个法院或者某一区域的法院系统的具体情况,设置一个合理的上下限区间。 (二)没有奖惩导致监控乏力 对于审管办发现的问题,相关部门和人员就是不去整改,被评查出的大多问题几乎期期雷同。出现评而不改,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和奖惩挂钩,没有建立相关的机制进行激励和约束。这就导致办案人员依旧我行我素,错误依然存在,案件质量评查工作形同虚设,审判管理目标无法实现。 (三)文化软实力薄弱 卷宗出现质量问题,最重要的原因是办案能力有待提高。办案能力不高既表现为整体水平,又表现为个体能力。有的办案人员有工作经验,但理论功底不强;有的办案人员理论丰富,但实践经验欠缺。法院人才队伍呈现两极分化化、青黄不接的现象严重,要么是具有办案经验的40岁以上老法官,要么是具有学历却没有经验的30岁以下大学毕业生。人才队伍的能力不均衡造成了司法能力的良莠不齐和整体欠缺。文化软实力欠缺,是造成法院对外司法能力缺乏的一个原因。 (四)领导对审判管理的关心支持有待加强 有的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不是由一把手亲自抓,而是由副院长分管,并且审管办的级别与其他庭室相同,甚至有些业务庭的庭长同时是审委会委员,比审管办主任的级别高,再加上个别业务庭自认为自己才是长期从事审判业务工作,自己才是业务方面的专家,对审管办的人根本就看不起。因此,就导致审判管理工作执行不力。案件质量评查时,个别评查人员害怕得罪人,不敢认真查找错误,态度不端正,评查不认真,敷衍了事,查找一些皮毛、瑕疵,甚至评查出一些根本不存在错误的问题。有自身思想认识的不足,同时也有害怕因为认真开展工作得罪同事,却得不到领导支持、信任,于是为求自保,敷衍搪塞。 五、对策建议 (一)设置合理的指标体系,实现科学管理 任何管理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审判管理也不例外。审判工作有自己的特殊之处,进行审判管理必须在不违背审判规律的前提下进行。运用定量分析作为审判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开启了法院管理史上科学管理的先河,审判业务的工作成效由过去单一的定性分析到用数据说话,是法院管理的一大进步。定量分析使得一切工作成果都可以通过数据展示,数据更客观、更公正。但也该看到过分的依靠定量分析也会带来一些弊端。定量分析只是一种手段,过分的运用定量分析,只会导致本末倒置,舍本求末。定量分析主要适用于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的计算、经济效益的增减等。因为数据本身是客观的、中立的东西,它是人计算出来的,如何计算,怎样在审判管理中利用也是人操作的,很容易造假。然而,法院的审判工作是一项群众工作,也是一项涉及到公平正义的实践性工作。对于公平正义的实现情况仅仅用数据本身无法去完全衡量和全面感知。公正与效率、社会效果、法律效果以及政治效果好不好,也无法用简单的加减乘除来度量。当然,指标和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评估审判工作的好坏,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因此,在审判管理活动中,我们要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每一项指标都根据各地不同的现实情况,多一些柔性管理,同时设定上限和下限,并且对指标的上下限根据不同情况尽力放宽泛一些。在指标的基础上,将审判管理的重心放在司法为民的效果上。例如,有的基层法院管辖范围窄,辖区人口少,收案数量少,但是法院的各个机构设又必不可少。那么,对其法院人均结案数和法院人均结案数该项指标就应当适当降低,要不然就形成天然的不公平。应授权各个法院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来调整相应指标以及指标区间。比如,基层法院民一庭、民二庭的案件一般都要比派出法庭的案件重大、复杂,案件的调解率一般要比派出法庭低。因此,在法院各部门之间也要根据不同情况来设置指标的上下限,将机关民庭的调撤率指标设置比人民法庭更低,这样才能做到科学合理。 (二)引入监督机制,确立权利制衡态势 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就会诞生腐败和独裁。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沈德咏提出:“审判管理就是规范、引导、促进和服务审判。”可以说将审判管理作为法院的三大管理之一,本身就是将监督功能引入法院管理活动之中。而在审判管理活动内,也应引入监督体系,避免权利过于集中和没有监督,产生权利寻租,甚至腐败。 一是引入复议程序。针对评查出问题的案件,给予办案人员3-5天提出异议的时间,如果有异议,由被评查人提出异议申请并说明理由,再由评查人员组成评查小组结合异议申请讨论评查的问题是否客观真实给予答复,如果被评查人员不服评查小组意见,可以将向审判委员会提出申请,由审委会最终决策。没有异议或超过异议期,则进行通报,相关人员必须整改,并且以通报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 二是评查和整改分离。评查和整改由两批不同的人员操作,形成审判管理工作内部权力监督和制约,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也便于发现评查中发现不了的问题,避免矛盾尖锐,过于集中针对某个特定的评查人员。 (三)建立激励惩罚制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行为 针对评查人员积极性不高、懈怠的问题和被评查人员不整改、逃避的问题实行奖惩制度。当被评查人员被评查的案件没有评查出问题的,办案效果和质量较好的给予奖励。反之,评查出问题不积极整改的应于惩罚。“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管理应要通过利益的分配来调节人们的行为,通过引入合理的奖惩机制,根据人趋利避害的本性,自然就会使被管理者变被动为主动,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如果没有相应的奖惩制度和措施,审判管理就显得苍白无力。 (四)重在服务审判,实行人性化管理 要坚持服务审判的理念,在实施审判管理的过程中,要管理到位,又不能越位,不能以管理为名干涉法官的审判权;要尊重审判规律,充分考虑审判工作的特点,既要通过管理规范法官的司法行为,又要在管理中尊重法官的权利,充分调动法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审判管理工作内容比较广泛,既有传统的审判管理内容,也有信息化建设等现代管理手段,既有宏观的管控,也有微观的指导;在制度设计、制度落实、管理科技手段的实现等工作中,对围绕管理所需要的各类资源进行有效调动整合。形象地说,审管办的工作人员既是统计员、分析员、预报员,又是评论员、监督员、服务员。审判管理权来源于院党组和审委会的授权,审判管理办公室作为法院审判工作宏观管理的职能部门,要紧紧围绕院党组确定的工作中心,以加强管理、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为主线,不断创新管理,为建立科学高效、符合司法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向院党组建言献策,提供决策参考;审管办在法院审判管理工作格局中,是审委会、院长的参谋和助手,是承上启下、连接各方的枢纽;是法院专事审判管理的综合审判业务部门;因此,要充分发挥审判管理办公室的协调、沟通作用,使各部门的审判工作形成合力。审管办要为人事部门开展审判业绩考核和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客观、科学、合理的依据,要配合司法政务部门做好信息化建设、物质资源配置等保障工作,共同推动法院管理工作水平总体提高。 (五)制定统一规范的案件审判流程操作细则 针对案件质量评查过程中的整改不力,被评查人员不服的问题,为了减少因为标准不一引起的矛盾,使管理、监督更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审判管理目标清晰,执行准确,操作简单明了,实现审判管理科学化,可制定统一规范的案件审判流程操作细则。含具体的操作方法、操作标准。比如:卷宗装订,分不同的情况,是怎样的装订顺序。裁判文书如何排版,字体,行间距,遇特殊情况怎么处理。等许多程序、形式方面的操作流程以具体的统一的书面建章立制。 (六)加强学习、提升能力、促进司法公信力建设 面对司法公信力下降和人民对司法公正的新期待,要从根本上提高司法公信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新期待。必须从根本提高司法能力,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开。注重对中青年干警的司法实践和司法能力的培养,加强对中年干警理论水平的学习深造。将办案业务人员与实施审判管理的人员进行定期交流,避免办案人员不懂审判管理,或者进行审判管理的人员不懂审判业务的情况。高度重视学习,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审判管理工作既要懂政治,又要懂业务;既要加强对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学习,领会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及上级人民法院指示精神,深刻把握人民法院当前的工作使命和方向。又要加强对审判业务的学习,特别是加强对一些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将审判经验丰富、对审判工作熟悉、具有管理能力、公正廉洁的优秀人员充实到审判管理岗位。只有通过规范的管理、优质的服务,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司法“产品”来回报人民群众的关心和期待,才能进一步提高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

『陆』 如何实现审判公正

一是法官要坚定来地树立自公正意识,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居中裁判。法官在审判的三角关系中处于关键的地位。特别是我们职权主义审判体制的国家,法官主宰审判过程,权力很大,法官的审判能动作用也很大。法官的公正,直接影响审判的公正。要坚持两个效果的统一,法官必须要坚持公正,而且是一种高水平上的公正,是对法律精髓理解的公正。我讲的公正,是法官内心的公正,是法官对公正的追求。这也是对法官职业道德的要求。

『柒』 如何当好一名基层法官

初看这个题目让人发笑,怎么当好一名法官还不容易?只要认真学法,公正办案,铁面无私,严格按法官法的要求,以法官职业道德的规定约束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一定就是一个好法官,一个合格的让人民满意的合格法官。呵呵,非也,如果现实中真有这样的一名法官,那他一定是一个另人讨厌,不受欢迎且完不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的呆法官。那么怎么样的一名法官才是合格的法官呢?根据俺现在的实际工作情况以及党和人民的要求,要当好一名名符其实的好法官,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丰富的法律和社会知识 一名合格的法官最起码一点要懂法,而且必须是比较深入详细地懂法,不仅要明白各项法律的条文含义,更要清楚法律的立法原理,死背条文的知识只能应付那些十公简单的纠纷,复杂的案例则需要综合判断才能理顺一个问题的实质,当然这只是法官办案的主要法律,法是一种大概念的,不可能是全部清楚。但光有法律知识是不够的,法官办案还需要很丰富的社会知识,法律是社会活动的产物,是人们生活习惯的上升,许多法律问题都是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发所成,如果死死地以法律条文来看待纠纷,没有以社会生活常识和经验剖析问题的关健,那只能是葫芦僧判葫芦案,牛头不对马嘴。 二、很强的办案能力 有知识没能力就如三国里的马谡一样,美丽地纸上谈兵,其结果是让人挥泪斩之,对这种人领导也不会看重。必须是能够果断地审理好案件,同时能够圆满地解决好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让人赢得高兴,输得心服,当然能让原被告双方一起感谢那就是最大的胜利。另外在办案中一定要干脆利落,我最恨那种婆婆妈妈的,做事拖拖拉拉,吊着当事人的味口,就是你纠纷了结地好,如果不是及时有效,那能耐还是一种欠缺。对法官来说不仅是要会办案,而且还应当是办好案,快办案,解决问题一刀就位,那才是能力的体现。另外在办案中要有较强领悟能力,那就是要清楚领导对案件的态度和含义,现在有很多案件领导都会打招呼,但他们打的很原则,很乖巧,不是直接要你这样做或那样办,你要认真领会领导的每一句中他的深刻含义,如果错了,你还会是一个法官么? 三、会抓经济收入 有能力办好案你以为就是好法官?不是,那只能是好法官的一面。法官是什么,法官不是神,法官也是人,他也要吃人间烟火,也要讲求自己的生存。现在法官的工资是很低的,财政只给我们发放裸体工资,其它的要靠法官自己在办案中寻找,如果完成不上级下达的经济任务指标,嘿嘿,你吃什么呢?(这里我只是讲我们所处环境的现象)在每年的工作计划中经济指标是关健的东西,那怕是你其它工作完成得地好,如果这项指标未完成,不仅你的补贴、奖金等没有,而且最重要的是你的位置也可能会不保。至少我们现在除基本工资不要我们找之外,其它如各种的补贴、电话费、下乡补助、办案的差旅费、办案中的打印、汽油、修理等各种费用全部要自己从案子中想办法找,上级部门的来人的招待、单位其它的开支也要我们自己想办法,就连自己上班的开水、茶叶都要自己找,你说不会抓经济收入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法官吗?外人只知道法官办案要诉讼费,要罚金,还胡说着吃了原告吃被告,他就不知道这其中那些法官的艰辛。(当然也不排除个别黑心法官利用职权)为什么法院要有经济指标,旁人是无法正常理解的。现在法院的体制是一个很不正常的体制,法院的进人权力不在地方,就是基层法院进一个也要高院批准,但财权在地方,法官的工资等及待遇全部由地方财政承担,好象是各负其责,但问题就出在这,对地方上说我没有权力进人,我为什么要满足你所有的开支?而在上级法院来讲,你不能满足法院的经费,我也不会让你随便进任何一个人,相互不管,造成下级法院成为受伤的孤儿,只好自己找饭吃。于是法官在办案中不仅要办好案,而还要有抓好经济收入的能力,这不仅仅是为自己,也是在为单位的生存。但是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抓经济收入不能出问题,任务是人定的,责任却是法官自己的,你可以收罚金也可收赞助,但事情得自己消化,领导只要你的成绩,不管你的来源,如果出了问题,嘿嘿,对不起,这个黑锅可是没有人替你背哦! 四、要有一定的写作能力 现在法官办案不是只要求解决纠纷,而且要有将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能力,这不只是表现在判决书的写作上,而是要体现在专业技能上,那就是必须要有论文、有材料上报。会办案,不会写材料同样不能在检查中得分,而且在年终的评比上会因此扣出,那么你的奖金、补助等都会产生影响。这个论文不是我们平常中随便写一篇就成,它要求是要上报刊,而且不是一篇的问题,是要年年有,这样就要求我们不仅会做,还要会说,更要会吹。新闻报到还好一点点,而那上升为理论的文章就让法官如何体现素质了,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你会成为一个好法官吗? 五、较强的社会综合能力 现在的法官不仅仅是在法院办案,而且要大量地参与地方社会各种中心工作,如要有扶贫帮困的能力,要参与政府的扶贫帮困,特别是那种一对一的帮助,你得有能力给人在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给予帮助,且必须完成这项任务(可怜我自己都没有脱贫)。如社会稳定的工作,要求联系20户以上的家庭平安稳定,要送法上门,给他们解决法律上的问题。另外对于自己曾经办过案件要求不能有上访,不能有损稳定的问题,每当中央、省、地、县的两会及其它重要活动,你得把自己历年来的案件进行清理,对有可能发生问题的要排查,进行跟人保护,一旦出现问题要承担行政责任。(可怜我一年要办那么多案子) 六、圆滑中庸待人与事 时事不可极,极则天嫉之。做人强,但不能表现太强。法官办案多是集体意识,在审判中多是合议庭为主,在执行时更是多人行事,如果不会团结、不会圆猾、不会礼让,很多事情办不好,更则办不成。在工作中既要强调自己的能力和个性,又要照顾到别人的感受和承受力,一案子如果只有你个人的意见,其它二人不同意你的看法,那么就会出现两个可能,一是你的案子不能照你的判,二是复杂的话也只能是由审委会来决定了,你所谓的强是用无之地。 其次是在办案中不能太坚持原则,必须灵活运用法律的规定,特别是在强调和谐的当代,调解是一个非常实用的主流。你判决正确不如调解成功有效,特别是一些涉及到稳定的案子,调解就是最大的得分,领导是不管你判的正确与否,他需的是没有人闹事,那怕你就是和和稀泥,也要把矛盾给捂下去,如果你坚持所谓正确的判决,出现一方当事人的上访或者其它事情发生,最后错的还是你。所以现在大家感受到一点就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人善被欺马善被人骑,恶人最后总得到比老实人更好的待遇。 再者该送的还是要送,该跑的还是要跑,就算你能力再好,跑跑总是没错,俗话说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口软,这是放至五湖四海皆准中千锤百炼的真理。人虽然不能太正人君子,但也不能太腐败坠落,有时假意地接受别人的吃请也是为了有效地保护自己,面子这个东西不是只有你才会有,说请之人同样关注自己的脸面,你无原则地拒绝别人,事后摆在自己面前的多是玻璃碎片,必竟我们的国度是一个大酱缸,丑陋的中国人不只是你我一个。民事中以调为主,刑事中能宽则宽,行政官僚可稍惩,当然最重要还是要有一个正直的心,在良心允许的范围内宽容相济,要学会留有空白。 以上法官的论述从理论上而言绝对不是真理,但它却是我在实际生活中多次苦涩经历的感悟,当然这里所讲的法官不是指那些不要坐堂办案的领导阶层,而是指那些每天要辛苦上庭,靠办案完成任务的那些普通在一线的审判人员。

『捌』 如何做好审判管理工作

一、审判管理的定义
审判管理,就是人民法院通过组织、领导、指导、评价、监督、制约等方法,对审判工作进行合理安排,对司法过程进行严格规范,对审判质效进行科学考评,对司法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确保司法公正、廉洁、高效。①
审判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管理手段。单独来看,审判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目的是确保司法公正、廉洁、高效。将审判管理放到法院整个系统中来看,审判管理是法院党组的一种管理方法,即由对审判业务的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活动,达到管理法院人才队伍,整合司法资源,实现司法公正、廉洁、高效,提升司法公信力的目的。在这个层面,院党组是审判管理的决策者、指挥者、政策制定者,审管办是具体执行者、协调者、监督者。管理对象是审判工作、司法过程、审判质效和司法资源,具体的审判工作中管理对象的操作者是办案人员,也可以说办案人员是审判管理执行活动中的被执行者。同时,办案人员也是审判管理的管理者,他们决定着案件的进展和质量。因此,审判管理就是通过监控审判流程、案件质量评查、审判节点提示等活动。
二、当前形势下审判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社会因素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未来几年,西部欠发达地区将快速掀起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步入经济社会后发赶超的“快车道”,社会矛盾也将随之不断增加。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人民法院该怎样发挥职能作用以适应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新要求和新期待?作为国家审判机关,必须充分发挥职能,努力促进司法公正、公开、高效、廉洁,切实担负起为经济社会赶超跨越发展保驾护航的历史重任。
(二)司法公信力下降
缺少公信力的司法无法承担起法律救济的应有权威和实效,也难以产生法律公正和社会正义的形象。公信力是司法的内在逻辑要求和其生命力的保证。②如今,司法个案的不公导致人民群众对司法公信产生质疑,部分群众信访不信法,出了问题,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而是找领导,找上级。据国家信访局近年的相关资料统计,“求决类”信访在各类信访中比例最大,而涉法信访案件在“求决类”信访中的比例已经超过了30%。这些数据都充分体现了司法公信力缺失问题严重。
(三)出现对司法新期待、新要求
一方面,虽然当前大多数人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但也有不少诉讼当事人对法律一知半解,这就要求办案人员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了解部门法,还要对整个法律体系融会贯通,才能让当事人信服。否则,会加剧人民群众对司法的不信任,因而对审判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司法能力较以往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闻媒体对案件审理的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明显,人民群众对司法公开及透明等要求愈加迫切和强烈,对案件进程和审判结果更加关注,对审判工作产生了新的期盼。
基于以上分析,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法院审判管理工作的意义重大。
三、审判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铜仁市地处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对于审判管理工作开展时间比较晚。 2011年我市两级法院才开始正式设立审判管理办公室(到目前为止,仍有个别基层法院没有独立的审判管理管理办公室),对于审判管理工作经验不足、基础薄弱。一些老同志以及一些业务部门对审判管理工作不理解,有抵触、排斥的情绪,对审判管理工作不予配合。因此,此项工作的开展,我们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过,从近两年的审判管理实践看,我市审判管理工作开展以来,收效显著。通过实行审判管理工作,调动了干警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凝聚力,使干警将工作的重心统一到执法办案上来。通过质效考核、案件质量评查、审限流程跟踪,形成了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审判业务比拼形势。办案人员对审限节点的把握增强,办案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案件质量得到一定的保障,司法公信力得到加强,一些久拖不决的案件得到切实彻底解决。尽管如此,审判管理工作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审判管理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剖析:
(一)本末倒置,视管理手段为管理目的
调解率、撤诉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人民法院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取得良好社会效果的指标。通过指标监控发现,有的基层法院调解率、撤诉率高达80%以上,这充分证明人民法院开展化解社会矛盾工作扎实有效。与此同时,有的法院调解结案的案件申请执行率却达20%以上。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有的办案人员一方面为了实现高调解率在考核中获得加分,另一方面因为调解结案不用写判决书那样麻烦和承担风险。为了以上两个理由,办案人员会想尽一切办法促成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如,故意使案件久调不决,一方当事人,特别是原告为了尽快结案,有时不得不违背真实意愿,牺牲一部分利益,达成调解协议;法官经常采用的“背对背”调解方法,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这种方法会丧失法官的中立性,法官往往在调解时通过对当事人双方输送不对称的信息,由于很多当事人没有专业的法律知识,对于如果不接受调解的法律后果没有清楚的认识,就稀里糊涂地接受调解,事后发现其实可以得到赔偿更多,也不能再反悔,这样容易引起新的矛盾,也容易损害司法的公信力。上述情况表明有相当部分以调解方式结案的案子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定纷止争,只是片面追求高调解率、高撤诉率而结案的。把调解率、撤诉率这两个指标当做目标而不是管理手段。同样,在其他指标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唯数据论、唯指标论的指标异化现象。
(二)部分办案人员存在抵触行为
个别办案人员对审判管理工作认识不足,将审判管理工作认为是挑刺找茬,个别法官以自己是老资格,认为有些审管办的人员是业务没有自己精通、级别没有自己高,没有资格对业务庭的案件进行“指手画脚”,因而存在对立抵触情绪。个别被查出卷宗质量问题的办案人员逃避问题,反复狡辩,否认查找出来的问题,不愿意整改。
(三)司法能力有待提高
一是审判人员程序意识不强、办案能力有待提高。有的离婚案件直接跳过调解前置程序;有的宣告失踪案件没有向被宣告失踪人户籍所有地调查核实就发出公告宣告失踪;有的卷宗内证据全部收复印件,没有收原件等。
二是审管办人员能力有待提高。审管办人员大多是拥有办案经验但长时间未从事具体审判业务的老法官和新进的没有审判经验的年轻工作人员组成。这种一老一少的组合,会造成老的有经验但法律知识没有及时更新,或者长期从事某一部门的审判业务工作而对其他工作不甚熟悉,或因年龄偏大对一些新的管理方式,如网上办案系统的操作不熟悉等。年轻的工作人员有知识、能够运用新的一些办公系统进行统计分析,但又缺少相应的工作经验。这也使得一些业务部门的人看不起审管办的人,也就不把审管办当一回事。
(四)审管办部分人员思想认识不足、责任心不强
个别同志认为审管办就是一个养老的清闲部门,案子办得好与坏与自己无关,那是业务庭的事情,不用自己承担风险。评查的工作也只是应付而已,不愿意过多地去行使审判管理职权,认为这样会得罪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比如有的案件质量评查通报千篇一律,由于每次案卷评查出的问题都大致相同,例如:送达回证填写不完整、裁判文书出现错别字、当事人捺印没有没有注明手印名称等。因此,有的评查人员要么随便看几本卷宗要么干脆就不看,在案件质量评查通报上随便写几句常见问题以应付了事。甚至有次被评查的卷宗明明已经全部捺手印,却还是在案件质量评查通报上写出没有捺手印等。
四、原因分析
(一)指标设置不够合理
进行审判管理必然会涉及到数据和指标,这是必须的手段。由于手段与目的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在实际追求指标的过程中,极容易将手段当成目的。出现调解率、撤诉率高,调解案件申请执行率高的原因是过分追求该项指标造成的。办案人员为提高调撤率,就可能通过软硬兼施,采取各种方法达到目的。调解率是高了,但是采用调解结案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目的却没有能达到。之所以会过分的追求撤诉率和调解率这两个指标的数值,是因为指标设置不科学,没有为该指标设定上限,这样会导致办案人员将追求高指标作为目的,从而出现导致指标异化,与设置该指标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要解决唯数据论,导致本末倒置的问题,应对每一项指标根据各个法院或者某一区域的法院系统的具体情况,设置一个合理的上下限区间。
(二)没有奖惩导致监控乏力
对于审管办发现的问题,相关部门和人员就是不去整改,被评查出的大多问题几乎期期雷同。出现评而不改,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和奖惩挂钩,没有建立相关的机制进行激励和约束。这就导致办案人员依旧我行我素,错误依然存在,案件质量评查工作形同虚设,审判管理目标无法实现。
(三)文化软实力薄弱
卷宗出现质量问题,最重要的原因是办案能力有待提高。办案能力不高既表现为整体水平,又表现为个体能力。有的办案人员有工作经验,但理论功底不强;有的办案人员理论丰富,但实践经验欠缺。法院人才队伍呈现两极分化化、青黄不接的现象严重,要么是具有办案经验的40岁以上老法官,要么是具有学历却没有经验的30岁以下大学毕业生。人才队伍的能力不均衡造成了司法能力的良莠不齐和整体欠缺。文化软实力欠缺,是造成法院对外司法能力缺乏的一个原因。
(四)领导对审判管理的关心支持有待加强
有的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不是由一把手亲自抓,而是由副院长分管,并且审管办的级别与其他庭室相同,甚至有些业务庭的庭长同时是审委会委员,比审管办主任的级别高,再加上个别业务庭自认为自己才是长期从事审判业务工作,自己才是业务方面的专家,对审管办的人根本就看不起。因此,就导致审判管理工作执行不力。案件质量评查时,个别评查人员害怕得罪人,不敢认真查找错误,态度不端正,评查不认真,敷衍了事,查找一些皮毛、瑕疵,甚至评查出一些根本不存在错误的问题。有自身思想认识的不足,同时也有害怕因为认真开展工作得罪同事,却得不到领导支持、信任,于是为求自保,敷衍搪塞。
五、对策建议
(一)设置合理的指标体系,实现科学管理
任何管理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审判管理也不例外。审判工作有自己的特殊之处,进行审判管理必须在不违背审判规律的前提下进行。运用定量分析作为审判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开启了法院管理史上科学管理的先河,审判业务的工作成效由过去单一的定性分析到用数据说话,是法院管理的一大进步。定量分析使得一切工作成果都可以通过数据展示,数据更客观、更公正。但也该看到过分的依靠定量分析也会带来一些弊端。定量分析只是一种手段,过分的运用定量分析,只会导致本末倒置,舍本求末。定量分析主要适用于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的计算、经济效益的增减等。因为数据本身是客观的、中立的东西,它是人计算出来的,如何计算,怎样在审判管理中利用也是人操作的,很容易造假。然而,法院的审判工作是一项群众工作,也是一项涉及到公平正义的实践性工作。对于公平正义的实现情况仅仅用数据本身无法去完全衡量和全面感知。公正与效率、社会效果、法律效果以及政治效果好不好,也无法用简单的加减乘除来度量。当然,指标和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评估审判工作的好坏,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因此,在审判管理活动中,我们要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每一项指标都根据各地不同的现实情况,多一些柔性管理,同时设定上限和下限,并且对指标的上下限根据不同情况尽力放宽泛一些。在指标的基础上,将审判管理的重心放在司法为民的效果上。例如,有的基层法院管辖范围窄,辖区人口少,收案数量少,但是法院的各个机构设又必不可少。那么,对其法院人均结案数和法院人均结案数该项指标就应当适当降低,要不然就形成天然的不公平。应授权各个法院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来调整相应指标以及指标区间。比如,基层法院民一庭、民二庭的案件一般都要比派出法庭的案件重大、复杂,案件的调解率一般要比派出法庭低。因此,在法院各部门之间也要根据不同情况来设置指标的上下限,将机关民庭的调撤率指标设置比人民法庭更低,这样才能做到科学合理。
(二)引入监督机制,确立权利制衡态势
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就会诞生腐败和独裁。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沈德咏提出:“审判管理就是规范、引导、促进和服务审判。”可以说将审判管理作为法院的三大管理之一,本身就是将监督功能引入法院管理活动之中。而在审判管理活动内,也应引入监督体系,避免权利过于集中和没有监督,产生权利寻租,甚至腐败。
一是引入复议程序。针对评查出问题的案件,给予办案人员3-5天提出异议的时间,如果有异议,由被评查人提出异议申请并说明理由,再由评查人员组成评查小组结合异议申请讨论评查的问题是否客观真实给予答复,如果被评查人员不服评查小组意见,可以将向审判委员会提出申请,由审委会最终决策。没有异议或超过异议期,则进行通报,相关人员必须整改,并且以通报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
二是评查和整改分离。评查和整改由两批不同的人员操作,形成审判管理工作内部权力监督和制约,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也便于发现评查中发现不了的问题,避免矛盾尖锐,过于集中针对某个特定的评查人员。
(三)建立激励惩罚制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行为
针对评查人员积极性不高、懈怠的问题和被评查人员不整改、逃避的问题实行奖惩制度。当被评查人员被评查的案件没有评查出问题的,办案效果和质量较好的给予奖励。反之,评查出问题不积极整改的应于惩罚。“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管理应要通过利益的分配来调节人们的行为,通过引入合理的奖惩机制,根据人趋利避害的本性,自然就会使被管理者变被动为主动,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如果没有相应的奖惩制度和措施,审判管理就显得苍白无力。
(四)重在服务审判,实行人性化管理
要坚持服务审判的理念,在实施审判管理的过程中,要管理到位,又不能越位,不能以管理为名干涉法官的审判权;要尊重审判规律,充分考虑审判工作的特点,既要通过管理规范法官的司法行为,又要在管理中尊重法官的权利,充分调动法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审判管理工作内容比较广泛,既有传统的审判管理内容,也有信息化建设等现代管理手段,既有宏观的管控,也有微观的指导;在制度设计、制度落实、管理科技手段的实现等工作中,对围绕管理所需要的各类资源进行有效调动整合。形象地说,审管办的工作人员既是统计员、分析员、预报员,又是评论员、监督员、服务员。审判管理权来源于院党组和审委会的授权,审判管理办公室作为法院审判工作宏观管理的职能部门,要紧紧围绕院党组确定的工作中心,以加强管理、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为主线,不断创新管理,为建立科学高效、符合司法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向院党组建言献策,提供决策参考;审管办在法院审判管理工作格局中,是审委会、院长的参谋和助手,是承上启下、连接各方的枢纽;是法院专事审判管理的综合审判业务部门;因此,要充分发挥审判管理办公室的协调、沟通作用,使各部门的审判工作形成合力。审管办要为人事部门开展审判业绩考核和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客观、科学、合理的依据,要配合司法政务部门做好信息化建设、物质资源配置等保障工作,共同推动法院管理工作水平总体提高。
(五)制定统一规范的案件审判流程操作细则
针对案件质量评查过程中的整改不力,被评查人员不服的问题,为了减少因为标准不一引起的矛盾,使管理、监督更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审判管理目标清晰,执行准确,操作简单明了,实现审判管理科学化,可制定统一规范的案件审判流程操作细则。含具体的操作方法、操作标准。比如:卷宗装订,分不同的情况,是怎样的装订顺序。裁判文书如何排版,字体,行间距,遇特殊情况怎么处理。等许多程序、形式方面的操作流程以具体的统一的书面建章立制。
(六)加强学习、提升能力、促进司法公信力建设
面对司法公信力下降和人民对司法公正的新期待,要从根本上提高司法公信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新期待。必须从根本提高司法能力,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开。注重对中青年干警的司法实践和司法能力的培养,加强对中年干警理论水平的学习深造。将办案业务人员与实施审判管理的人员进行定期交流,避免办案人员不懂审判管理,或者进行审判管理的人员不懂审判业务的情况。高度重视学习,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审判管理工作既要懂政治,又要懂业务;既要加强对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学习,领会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及上级人民法院指示精神,深刻把握人民法院当前的工作使命和方向。又要加强对审判业务的学习,特别是加强对一些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将审判经验丰富、对审判工作熟悉、具有管理能力、公正廉洁的优秀人员充实到审判管理岗位。只有通过规范的管理、优质的服务,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司法“产品”来回报人民群众的关心和期待,才能进一步提高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

『玖』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好法官

做一名合格的法官,要坚持廉洁自律,恪守道德底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七条第(五)款规定,法官应当清正廉明,忠于职守,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这是对法官的基本要求和首要标准,“公生明,廉生威”,坚守廉洁司法,才能彰显法律的权威和法官的威严。清正廉洁是法官应当具备的价值观和基本品质,也是维护司法公正、树立司法权威的重要保障。“廉洁”是法官的立身之本,只有清正廉洁,才能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完全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以金钱或其他利益作为案件处理的标准,才能保证每一个案件都做到公平、公正。一名合格的法官,必须严守廉政规定和审判纪律,不为金钱所诱,不为人情所惑,不为关系所扰,不为权势所迫,堂堂正正办案,干干净净做人,以清正廉洁取信于民。

做一名合格的法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做一名合格的法官,必须常存好学之心,不断扩展自身知识层面,才能应对不断更新的法律问题,妥善化解矛盾纠纷。首先,要加强对法律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时掌握最新法律法规及法学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身专业知识,提升自身法律素养,适应法律更新对法官司法能力的新要求。其次,要注重对其他各学科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审判工作中,总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遇到形形色色的事儿,案件审理过程也会涉及各学科、各门类的知识,法官注重对其他学科的延伸学习,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改善自身知识结构,增长社会经验,才能准确把握案件事实,有效地与当事人沟通,进而做出正确的司法裁判。同时,还应向他人学习,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审判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充足的法律知识,也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面对纷繁复杂的案情,要虚心向老法官请教,善于总结实践经验。学习应当成为日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做一名合格的法官,要秉承法律信仰,坚持司法公正。

美国法学家伯尔曼在其著作《宗教与法律》中提到,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信仰是现代法治精神的内核,作为最接近法律、最应当守护法律的群体之一,法官必须怀有对法律的虔诚信仰,秉承对法律的崇仰之心,让内心对法律的纯正信仰成为指引自身工作、生活的最高准则。只有坚守对法律的信仰,才能保持最初的正义之心,做到司法公正,维护公平正义。司法公正是是法律的自身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要求,其基本内涵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体现公平、平等、正当、正义的精神。司法公正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公正是司法工作的生命线,只有公正才能维护法律的尊严,才能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提升法院、法官的公信力。司法公正是讲求效率的公正,正所谓迟到的正义非正义。法官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必须时刻牢记公正的重要性,切实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行,努力实现案件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做一名合格的法官,要常怀恻隐之心,坚持司法为民。

法律不外乎人情,法律的目的重在保护社会弱者,法官在裁判过程中,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不仅要适用法律、公正裁判,还应对民众保持一种朴素的情感,应当怀有对人民群众的感恩之心。法院是人民的法院,法官是人民的法官,每一名法官必然来自人民,法官应具有人民性,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践行法官职责,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官,必须做到时刻怀有感恩之心、爱民之心,牢记“人民法官为人民”这一行为准则,坚持走群众路线,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需,以司法为民、利民、便民、爱民的实际行动,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回报人民、回馈社会,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法官。

法官,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份神圣而又庄重的事业,也是每一个法律人的梦想与追求。每一名法官都必须秉承对法律的崇仰之心、怀揣对法官职业的热爱之心、坚持对人民群众的感恩之心,恪守法官职业道德,加强学习,努力提升法律职业素养,有效维护公平正义。愿在前进的道路上能够不忘初心、不断前行。

『拾』 法官应该学习什么

来源:中法网学校 作者: 时间:2013-5-26 10:56:44 点击: 不久前,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致信省直机关干部和各市党政主要领导同志,推荐阅读两本阐述幸福的书籍:《幸福的方法》和《对我们生活的误测——为什么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藉以进一步深化该省的读书活动。读罢该消息,由此联想到我们法官应该学习什么。法官有“司法的困惑”,也有“学习的困惑”。空闲时间该干什么、该学什么?带着对“法官应该学习什么”的困惑,我通过交流、观察、思考,归纳整合了几点,希望在充实自身学习生活的同时,能给同样处在学习困惑中的同事提供参考意见。 学习是应时之需,是立足之本,明确学习内容是成功学习的起点。当代法官承载司法的重托,肩负人民的期望,只有抓好学习,才能强素质、树形象、提境界,才能辨美丑、明是非、识善恶,才能掌稳司法的天平。同时,对于法院来说,一支知学好学的法官团队是优秀法院的重要标志,也是争创一流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学思想政治理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必须摆在最重要的位置。虽然,思想政治理论不像法律、计算机等专业那样有明显、直接的用处,但是,通过学习,有助于法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改善思想作风、审判作风和生活作风。众多贪官污吏的教训给了清醒的警示:个人修养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力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明确什么是党要求我们做的,什么是不容违反和尝试的,才能当好人民法官,远离贪污腐败。另外,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有助于提升鉴赏水平、表达能力和社会形象。 二、学法律专业。从事司法工作的法官,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是毋庸置疑的。“活到老,学到老”适用于对法律的学习,“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也适用于此。很多同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做到坚持学习,过多地用经验代替书本,重实战而忽略学习,其中一些年轻干警,一旦司法资格证书拿到手,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热情骤然冷却。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法律知识是不断更新、不断丰富的。作为掌管法律天平的法官,必须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才能学好法、用好权、办好案,缩短办案时间,提升办案质量,当好人民法官。 三、学办案经验。身处基层法院一线的法官们,几乎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单靠掌握书本上的法律知识,是无法保证为人民做好法律服务的。办理案件是门学问,是一本“网络全书”,对于错综复杂的案件、形形色色的当事人、不尽相同的社会风俗,需要寻找不同的角度、方法来处理。很多有经验的法官,在办理各类案件上、面对各类人群时,无论是判决还是调解,有独特的一套思路,这是法院珍稀宝贵的财富,也是其他法官特别是年轻法官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当然,提升办案水平不能一气呵成,需要长期的学习,在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案方法,在办案中寻找自信,在质量上实现提升,在水平上不断进步,在工作中崭露头角。 四、学为人处事。工作成绩再出色,如果不会为人处事之道,只能当一名“孤家寡人”。在法院大家庭中,如何与领导、下属、其他科室的同事处理好关系,是做好本职工作之外的一堂必修课。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在网络、书籍上都有相当大的篇幅做了专门介绍,在身边同事身上,也有很多优秀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只有认真观察、不断学习,才能与他人做到相互理解支持、团结友爱、和谐相处,法院才能风正气顺、心齐劲足,在生活上才能更像一个家庭。 五、培养与学习有关的一项终身爱好。经常听到有些同事说,一闲下来就不知道干什么,这种现象在很多人身上都多少存在着。从一些生活充实的人身上,我们不难发现,练习书法、学习绘画、阅读书籍等益于身心的活动,填充在他们的空闲时间里。这些活动,不同于足球、篮球等体育运动,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的下滑而无法参与。实践证明,人可以有几项爱好同时存在,在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可以培养一项甚至几项可以陪伴一生的爱好。做到这一点,“一闲下来就不知道干什么”的疑问应该就不会存在了。 六、提升计算机操作本领。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日,这一点在计算机、手机、数码相机等科技产品上表现的尤其明显。与我们的工作息息相关的计算机,近几年来,不断迈向“高精尖”,功能不断完善,很多人都感受到了计算机知识的缺乏。而信息化建设作为法院的一项重点工作,只从硬件上投入是不行的,法官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提升是时代呼唤,也是大势所趋。特别是在Microsoft Word文档、Microsoft Excel工作表等最基本的办公软件操作上,很多人还无法独立操作。在此建议,不妨利用空闲时间,在计算机操作使用上多下功夫,要知道,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提升,可以带动工作效率的提升,益于法院、益于自身。 七、其他应该学习的内容。关于如何开展学习来充实日常工作和生活,除了上述几项,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所从事工作的特殊性增设其他学习项目,可以学习一些符合工作需要的非法律专业知识。利用业余时间,还可以研究一些养生之道、健身之道等,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无论是争创学习型法院,还是争当学习型法官,归根到底取决于法官学习是否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很好的自主性,提出“法官应该学习什么”之问题,想必对同仁能引发一些思考,也必将促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当代法官的业务素质、专业水平、政治作风等方面会向着更加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的方向迈进。|更多 【打印文本】【关闭窗口】

热点内容
泰国国立法政大学排名 发布:2025-01-21 04:33:05 浏览:894
敖汉旗法院院长 发布:2025-01-21 03:57:20 浏览:622
法院执行经验 发布:2025-01-21 03:51:29 浏览:809
石家庄律师查询 发布:2025-01-21 03:32:42 浏览:108
具有法律效力的购房合同模板 发布:2025-01-21 03:23:46 浏览:142
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三条 发布:2025-01-21 03:14:08 浏览:167
法国民法典离婚 发布:2025-01-21 02:18:53 浏览:992
承诺制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21 02:14:31 浏览:444
广告公司法 发布:2025-01-21 02:11:33 浏览:751
民法通则83条内容 发布:2025-01-21 02:03:26 浏览: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