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的人案比
『壹』 法院结案率怎样计算的
计算公式:
在特定的地区范围(如全国、各省、市、区、县)和一定时期内结案数占发案数的比重。其算式是:结案率=报告期内的结案总数/同期发案总数×100%。
结案不同于破案,破案由侦察部门执行,并只要求采取强制措施,而结案由预审部门执行,并要制作侦查终结报告、制作起诉、免诉意见书等。
结案部分依赖于破案,是破案的继续,而另一部分独立于破案可自行完成。结案率主要反映公安机关的工作效率和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效果。
(1)法院的人案比扩展阅读
最高人民法院曾要求取消不合理的年终结案率考评,当时基层法官干警拍手称快,然而好景不长,近年又死灰复燃,一些地方甚至变本加厉,要求结案率达到92%以上。下面笔者就“结案率”这一顽疾之弊略作分析:
其一、结案率要求90%以上违背司法规律。法院收案每个月基本上是均衡的,要求年底很高的结案率,必然导致来年开始几个月结案率非常低,人为破坏收结案平衡,是典型的用行政思维方式管理司法工作。
其二、人民群众不满意。由于高结案率的压力,基层法院一般从每年的11月开始控制收案,岁末“立案难”现象愈演愈烈;为加快结案速度,法官要求当事人撤诉,找理由驳回起诉;要求快速结案,必然会出现“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现象,严重影响案件质量。
其三、法官干警不满意。为了追求高结案率,法官干警不得不加班加点,在案多人少问题比较突出的法院,法官干警已经疲惫不堪,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这绝不是耸人听闻。
其四、错误的政绩观。要求高结案率,无非是领导觉得向上级汇报工作、给人大作报告时能显示成绩。其实,法律明确规定了审限,与其汇报年结案率90%以上,还不如汇报审限内结案率99%以上更能让人满意。
『贰』 现在法院真的案多人少吗那么多学法律的学生呢
切,根本不明白什么状况就乱说。根本原因就是没人愿意当法官。内我就是法学专容业的,正在复习司法考试。我就不想去考法官。法官的条条框框多,限制多,工作量大,最重要的是油水少,比起检察院公安局的待遇,法院差太多了。
我宁可跑去当个小律师天天到处跑也不愿意当个法官天天坐在那。
不光是北京缺法官,到处都缺法官,尤其基层法院。学生没工作的多,但是也不能让没通过司法考试,没接受法官培训的人当法官。
『叁』 基层法院如何破解“案多人少”矛盾
建立和完善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涉及到国家法律体制的较大变革,涉及到社会公众的思维转变,非短期内能有所建树;而增加法官编制,提高法官数量,增加审判经费投入,也涉及到党委、政府的整体工作,且法官数量不可能随着案件数量的增长而无限制增加。因此,对于基层法院而言,最为现实且可行的路径,就是充分整合优化现有的审判资源,充分提升现有审判资源条件下解决纠纷的能力和水平,在“以质取胜”的道路上努力化解面临的“案多人少”的矛盾。 (一)加强思想引导,促使干警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冲突与压力,以不畏艰难、永争一流的精神和创造力,集中精力多办案、快办案、办好案;建立法院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保证审判力量向一线倾斜,使整个法院的建设目标真正体现服务于审判中心工作。 根据案件总体数量、部门人案比、审判人员的业务专长、岗位需要等情况,合理确定审判力量配备比例,避免忙闲不均,加强立、审、执三个环节的有机配合与衔接,提高审判运行机制的效率与质量;继续推行审判方式改革,从提高当庭宣判率入手,缩短审理时间;采用繁简得当的审理模式,合理配置庭审资源;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建立和完善速裁机制;探索多元纠纷解决机制,通过委托调解、协助调解等措施对现有案件进行合理分流;建立一套科学的、符合法官职业特点的法官考评奖惩机制,激励法官的工作热情;加大法官培训力度,加强审判实践爱你交流。通过在岗培训和脱产培训等方法对法官实行全方位的培训,提高法官的办案能力;同时,充分挖掘人民陪审员参审潜力,实现法官与陪审员合议庭效能最大化。 (二)建立审判业务部门均衡办案机制。 由于民商事案件“一枝独秀”,数量最多,为克服部门任务“畸轻畸重”、少数法官压力过大的问题,可以在现有条件和法律允许范围内,保留民一、民二、法庭、刑事、行政、审监等各部门的机构设置和业务职能,但实质上打破他们内部之间的职能界限,均衡各审判业务庭案件分流,实行大民事审判格局,对民商事案件实行“流水分案、合理调控、严格考核”的大民事审判机制,使各审判业务庭之间的审判任务得以均衡,缓解民事案件对少数部门的巨大压力。至于案件类型不同所可能产生的法官业务素质问题,笔者认为可以把办好简易民事案件作为一名法官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业务培训、管理考核等手段促进法官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以满足建立大民事审判格局的需要。 (三)选择性开展专业化审判。 “术业有专攻”的道理在审判领域中同样适用。近年来,民商事新型案件大量涌现,类型也相对集中,这为我们针对那些类型相近、比例较大、特点鲜明的纠纷开展专业化审理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与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专业的特点也是相呼应的,在增设专门审判部门的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在部门内部选择相应合议庭进行内部专业化审理也是可行的。实践证明,专业化审判方式对于提高案件审判效率、实现同案同判、体现公平正义方面具有独特而巨大的作用。如有些法院在行政庭、审监庭等业务部门组建了劳动争议合议庭、道路赔偿案件合议庭和土地流转纠纷合议庭等,在部门内部对部分特定类型案件实施专业化分工,让一部分法官集中攻关一类或几类新型案件,提高审判质效,获得了较大的成效。 (四)实行非审判岗位法官挂庭办案制度。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各种传统做法,在法院的党务、政工、后勤和文秘等非审判岗位上积聚了一批具备优良素质的法官,而基于审判岗位的有限性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一批高素质法官被提拔或选任到非审判部门的中层岗位上。这些法官虽然不接触具体审判业务,但他们优良的素质和品质决定了能够在接受培训后胜任各项审判业务工作。因此,从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角度出发,有必要推行非审判岗位法官挂庭办案制度,在确保完成日常工作任务的前提下,适当安排他们承担一定数量的案件审判任务,不仅体现了“人尽其才”的理念,而且也符合上级法院有关要求精神,对缓解一线法官“案多人少”矛盾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必须配套施行相应的检查和考核制度,以确保案件审判质量。而从长远来看,法院的纪检、党务等内设部门应加强整合,其人员管理走公务员序列;后勤部门可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根据岗位特点和需要向社会招聘人员,实现法院后勤社会化,消除法院办“小社会”的沉重负担。 就可预见到的将来而言,随着案件数量的不断增长,对法院内部审判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消除审判工作中的结构性矛盾,从而提高法院和法官的应对能力,仅是权宜之举。要从根本上解决必将不断凸显的“案多人少”矛盾,实现“人案相一致”的状态,必须从发展经济促进全民富裕、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建设多渠道纠纷解决机制乃至按案件数量确定法官员额等诸多方面多措并举,多管齐下,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肆』 “人案比”是啥意思呀
案件的数量与参与犯案的人的比例是衡量一个社会犯罪率高低的尺度
『伍』 “人案比”
一个社会发生案件的数量与参与犯案的人数量之比
『陆』 法院真的是案多人少吗
就算考研出来司法考试也还是要考的。现在研究生也扩招了,读出来也不是那么值钱的,学版法律不考司考准备如权何?除非读完研继续读博搞研究,不然做别的,司考都是敲门砖。
关于案多人少,同意楼上说的。你在法院应该也有体会到吧。不说别的,看看公务员考试,学法的有多少人正挤破头脑了想进法检。你那法院那个状况不代表全国都是这样。法官的地位总比律师好吧。
『柒』 院庭长办案比例
法律分析:基层、中级人民法院的庭长每年办案量应当达到本部门法官平均办案量的50%-70%。基层人民法院院长办案量应当达到本院法官平均办案量的5%-10%,其他入额院领导应当达到本院法官平均办案量的30%-40%。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办案量应当达到本院法官平均办案量的5%,其他入额院领导应当达到本院法官平均办案量的20%-30%。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各级人民法院院庭长办理案件工作的意见》 四、基层、中级人民法院的庭长每年办案量应当达到本部门法官平均办案量的50%-70%。
基层人民法院院长办案量应当达到本院法官平均办案量的5%-10%,其他入额院领导应当达到本院法官平均办案量的30%-40%。
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办案量应当达到本院法官平均办案量的5%,其他入额院领导应当达到本院法官平均办案量的20%-30%。
基层、中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院的收结案情况,结合完成审判工作任务的需要,在本意见规定的最低标准基础上,适当提高本院院庭长独立承办和参与审理的案件数量。
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院庭长办案数量的最低标准,分别由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规定。
各级人民法院应当综合考虑法院审级、领导职务、分管领域、所承担的审判管理监督事务和行政事务工作量等因素,综合运用案件权重系数等方法测算平均办案量,合理确定院庭长每年独立承办和参与审理案件的数量要求,并在办公办案系统公开。办案数量的最低标准应当根据审判工作任务、法官员额编制、辅助人员配置变化情况及时调整。
『捌』 人均案件比怎么算
最高检案件管理办公室主任董桂文说,当“案”为1、“件”也为1时,是“案-件比”的理想状态,此时“案-件比”是1?1,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件”是有特定含义的。诉讼程序中的一些即使把前一个环节工作做到极致,也不可避免的、必经的法定环节,是不能作为“件”叠加计算的,这样的环节再多,也只能合并为1;在1之外需要叠加计算的“件”,是那些因为上一个环节没有把工作做到极致而导致多经历的下一个环节,当“案”为1、“件”数越高,说明“案”经历的诉讼环节或者说业务活动越多,办案质效相对越差。
在计算“案-件比”时,“案”的选取相对容易一些。
“以刑事检察为例,一个时间段内,哪一个数据最能清晰反映社会发生的刑事案件量?从检察机关角度看,这个数据是检察机关受理的审查逮捕案件和审查起诉案件的总和。”最高检案管办案件统计信息管理处副处长郑成方告诉记者,但是审查逮捕案件和审查起诉案件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合的,大部分审查起诉的案件,都经历了审查逮捕环节,在计算“案”的时候,这一部分要扣除掉。
因此,“案”应该选取一段时间内检察机关审查逮捕的案件,以及扣除经历审查逮捕活动后审查起诉的案件,二者之和构成“案”的基准数。
而“件”的选取要相对复杂一些。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地查清案件事实,还原真相,法律规定了很多诉讼环节,一些是每一个案件都必须经历的环节,一些则是非必要环节。”郑成方解释说,如果案件进入每一个环节,检察官都能以求极致的态度认真对待,可能有些环节就不必要发生,人民群众就能减少“诉累”,能更好更快地实现公平正义。
由于“案-件比”的理想状态是1?1,在“件”的集合中首先纳入了“案”的基准数,除此之外,再设定其他有关诉讼环节或者业务活动。
“最终,除‘案’的基准数外,我们选取了16项业务活动计入‘件’的集合,它们分别是批捕(不批捕)申诉、不批捕复议、不批捕复核、一次延长审查起诉期限、二次延长审查起诉期限、三次延长审查起诉期限、一次退回补充侦查(扣除直诉案件中未提前介入案件)、二次退回补充侦查、不起诉复议、不起诉复核、不起诉申诉、撤回起诉(扣除因法律、司法解释改变而撤回起诉的)、法院退回(扣除因被告人不在案而退回的)、被告人上诉、检察机关建议延期审理、国家赔偿。”郑成方告诉记者。
为什么要选取这16项业务活动呢?“在选取‘件’的时候,我们有一个标准,就是那些原本可以避免或者减少发生,但因前一个环节未将工作做到极致而产生、引起当事人负面感受的业务活动,要计入‘件’当中。当然,这些‘件’选取的合理性还需要检察办案进一步检验,在实践中及时作出校正和调整。
“案-件比”算法怎么来
“案”和“件”的选取内容都明确了,接下来需要确定“案-件比”的计算方法。
“根据统计数据的获取方式不同,前期我们设计了两种计算方法。一种叫跟踪测算法,即对于一个时间段内有终结性诉讼结果的案件,向前追溯它们经历的有关业务活动,得出‘案-件比’,这种方法科学准确,能够直观地体现观测意图,但是目前的技术无法实现这种对案件的跟踪查询,因此我们只能采取另外一种方法,称之为同时段概算法。”郑成方告诉记者。
什么是同时段概算法?它如何计算?郑成方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
A检察院想要计算2020年第一季度的刑事检察案件的“案-件比”情况,那么首先要计算2020年1月至3月该院所有计入“案”的数据是多少,然后计算这一时间段该院所有计入“件”的数据是多少。假设“案”是100,16类“件”是50,由于“件”的集合要纳入“案”的基准数,所以,该院2020年第一季度刑事检察案件的“案-件比”是100:150,即1:1.5。
“客观讲,这种方法没有跟踪测算法准确,因为它是用一个时间段内办理的案件数与有关业务活动统计成的件数之和相比较,‘件’是这些业务活动在同一时段的数量反映,而不是同一批案件的跟踪反映。”郑成方告诉记者,虽然同时段概算法中的“案”与“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由于“案-件比”是基于数据概况分析下的趋势判断,完全能够反映某一个检察院或整个检察机关一段时间内办案活动的质效,当然,这种计算方法选择的时间段越长,误差会越小,精确度越高。
“‘案-件比’越精准越好,所以我们也一直在努力。目前我们正在对检察统一业务应用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争取2.0统计子系统上线时,可以实现对案件的跟踪查询,到时候就能够更加准确地计算‘案-件比’了。”
『玖』 如何解决法院案多人少问题
(一)适时补充审判力量。尽快增加法院人员编制,按照辖区人口数量、受理案件数量、法院人员编制等数据,重新核定法院的人员编制。同时,财政要对法院的办案经费予以保障,要提高法官的现有待遇,做到既能引进人才,又能够留住人才。完善审判方式改革。建立符合基层法院工作特点的科学高效的诉讼机制,优化管理模式,注重繁简分流,结合实际设立速裁庭,快捷审理简易案件;强化诉前调解和诉调对接,进一步扩大适用简易程序的范围,同时,做好判后释疑工作,真正做到案结事了。
(二)积极预防和减少社会纠纷。预防和减少各种纠纷,不仅是实现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从源头上解决人案矛盾的治本之策。针对目前法院受理案件的特点,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当前,外来人口违法犯罪占法院受理刑事案件的比重较大,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应继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大外来人口管理力度,进一步减少外来人员违法犯罪发生。
(三)建立经济纠纷防控、应急机制。针对目前部分企业突然倒闭、经营者出逃引发的诉讼、执行案件急剧增加的情况,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建立经济纠纷防控、应急机制,以最大限度化解矛盾和减少损失。完善注册登记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投资者特别是境外投资者资信审查的力度,切实加强对注册资金尤其是外资实际到位情况的跟踪和监督。外商投资审批机关、登记机关还应加强对股权转让的审查力度,尽可能防止通过股权转让的形式逃避债务情况的发生。
(四)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大量案件表明,有约不践、欠款不还、生效裁判不履行等失信现象目前仍比较突出。因此,做好经济纠纷预防工作,加快诚信体系建设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建立完善个人、企业信用制度。尽快实行个人信用实码制,逐步建立包括个人信用登记、查询、评估制度以及个人信用风险预警、管理及转嫁制度在内的个人信用体系;不断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收集整理、信用评估、信用风险管理及诚信信息披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