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牌匾
A. 台湾大中至正牌匾拆掉了吗
2007年民主进步党执政时,教育部在3月2日将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改制为「国立台湾民主纪念馆」,未依循行政程序废止原本的中正纪念堂管理处。因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为三级机关,组织变更本须先送立法院决议,由教育部片面更改降级为四级机关,已然绕过国会正常民意监督,此举引发争议。5月10日教育部部长杜正胜发布教育部令,「订定『国立台湾民主纪念馆组织规程』」起施行的行政规定。5月19日,时任陈水扁宣布正式改名。6月7日,立法院法制、教育联席委员会决议废止台湾民主纪念馆组织规程;而教育部则认为立法院无权废止四级机关之组织法,双方各说各话。由泛蓝阵营经过立法院决议後废止组织规程,在旧组织条例未失效,新组织法未生效下,主张民主纪念馆不存在,也据此冻结民主纪念馆的预算;而当时执政的泛绿阵营则主张立法院无权废除教育部这相当於行政院「行政命令」的组织规程。马英九政府上台後,废止任何有关台湾民主纪念馆的法律与组织,恢复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原有的功能。
第12届正副总统选举时期,候选人马英九在竞选时前即承诺当选後恢复中正纪念堂的名称、原大厅的内容,以及从牌楼上的碑文。2008年5月20日马英九上任总统後,行政院在同年8月21日院会中,通过废止《国立台湾民主纪念馆组织规程》,同日回复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的组织编制,之後於2009年7月20日正式将中正纪念堂匾额重新挂回。但在中山南路正门口匾额题字仍维持「自由广场」,并未直接改回原「大中至正」,马英九表示说在徵询民众意见之前并不会做任何决定[2][3]。
B. 台湾学生为什么占领"立法院
主要原因:
1.服贸跨境不对等,威胁基层劳工:中国商品易销往台湾,台版湾商品却不易销往中国权,且中国无法提供台湾就业机会,而台湾业者却被迫放弃台湾市场⋯⋯还有一堆杂七杂八的东东
2.国民党立委为了党意牺牲民意,拟「强行」通过服贸协议(黑箱作业),大大地破坏了台湾民主制度,所以学生们才霸占立法院,要求撤回此协议。
我个人认为两岸服贸是必须的,这样台湾经济才能走向国际,但条例内容尚需商榷。看见很多大陆新闻指出两岸服贸明显对台让步,有利台湾经济,但其实是只对大财团和高级白领阶级有利,基层的服务业者深受威胁。
至於霸占立法院,的确野蛮,但是想想,一群人挤在里头没空调没厕所,物资要想办法运进来,还要跟外面警察拉扯,谁吃饱没事干这种蠢事?民主法治被破坏是全台人民的事,更何况是将来的国家骨干。
总之两岸服贸的事不能草率,对大陆来说或许没什麼,但对台湾来说却影响著百姓生计,内容有待改善啦!
C. 养正书院曾经在长春什么地位
书院始于唐朝,北宋时盛行一时,清朝时衰亡。清朝时书院既为地方学校,也是科举考试的预备学校。
光绪九年(1883年),江苏无锡人李金镛到长春厅任抚民迎判,李金镛上任时,吉林的教育和文化都处于落后状态,当时只有吉林的白山书院、伯都讷厅(现榆树市)的种榆书院、吉林府的崇文书院三所书院,而长春设治以来还没有一所书院。李金镛看到长春的教育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深慨书院缺如,无以培植人才”。于是,决定创办书院,以“教化士民,开化地方风气”,他亲自捐出俸银一千两,并倡导社会各界人士为书院捐资,在他的带动下,各界人士纷纷响应,共捐款九万一千两。1884年3月,书院在购得25间民房土地后,开始动工修建,9月22日,竣工投入使用,第二年,书院又进行了扩建。
书院位于老城东马号门外的二马路至三马路之间(现长春大街北侧,西三马路小学)。书院为坐北朝南三进四合院,正门朝南(今长春大街),正门为大门楼,中间为门厅,两侧为五间门房,门厅内设有影壁墙,在第一进院落有两块青石碑,碑上刻有李金镛撰写《养正书院记》,
将其创办宗旨、时间及捐款人名录刻其中。讲堂门上方高挂李鸿章书写的“养正书院”牌匾,过堂门后面上悬吴大澄书写的“敬业堂”横匾。前讲堂五间,
东西厢房六间,东厢房占地218.91平方米,西厢房占地210.14平方米,分为主敬、存诚、穷理、养性四斋,是生童学习的地方。进入第二进院落,正屋五间,占地155平方米,是书院祭祀和藏书的地方,主室供奉孔子、朱熹、陆九渊等儒学先师,有藏书千卷。东西住屋十八间,东西号舍十八间,总共五十二间。此外,书院内还设有考棚,两侧列有三十六间号舍,是为乡试准备的预考场和考生的食宿之地。第三进院有正房十一间,是1885年第二次施工时续建的,被称作居仁、循礼、浚智、由义四斋,为学生宿舍。
李鸿章为书院题写的“养正书院”匾额,“养正”二字取自《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即启蒙和修养正道之意。这是长春历史上最早的官办学校。因为李金镛崇尚儒学,书院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儒学经学,他特委任进士出身的长春人高培田为书院总董,负责书院的日常事务,同时,他还各处奔走,请各界名士到书院讲学,为书院制定了一系列的办学力针,并亲自撰写了《养正书院记》一文,阐述教育为本的思想,指出“书院缺如,无以培植人才”,倡导办实学、求实效、学以致用的理念。作为一地方官员倡导教育,开启民智,教化风俗,注重人才培养和智力开发,并身体力行,把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看成是移风易俗、振兴地方的良策。他不仅是一方官吏,更是地方教育的开拓者和锐意进取者,对提高长春地方的文化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楷模。
书院作为长春地方科举考试的预备学校,培养了20多名贡生和70多名附生,造就了一批文化学子。1907年,清政府兴办新式学堂,养正书院被改为长春府中学堂,1913年改为长春县立中学,1915年改为吉长道立中学校,1920年改为吉林省立第二中学校。
虽然养正书院的建立晚于吉林崇文书院十年,但却开启了长春文化发展的先河,而且,其影响遍及长春周边地区,对这些地区的文化教育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此后,吉林省内先后建立了伊通启文书院、珲春俄文书院等,由此全省兴起了兴办文化书院的热潮。对于一个传统的文化古国, 在关外东北的吉林省内,能够形成推崇文化的热潮,其对本地文明进步的要义是不可估量的。此后,李金镛还兴建了同善堂、牛痘局、养济所等公益机构,备受百姓拥戴,被称为“李青天”。后来他被升为“道员”,在任上病故, 经北洋大臣李鸿章具奏,赠谥为“内阁学士”,准于原籍设专祠祭祀。
长春在二马路北为其建造了“李公祠”,以纪念其功绩,彰显其德政。
伪满洲国成立后,书院成为“新京特别市公署”临时办公地,以及伪满立法院、“新京特别市”图书馆分馆等。1945年长春光复后,作为长春市图书馆分馆和民众教育馆。1953年为长春大街小学,1957年学校分为西长春大街小学和西三马路小学。“文革”后,改为长春市第十二中学,2007年在宽城区富城路建成养正高中。1987年,原校舍因年久失修被拆除。
D. 左中堂,蒋中正,于右任是什么意思
这三个人都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书法,大家左宗棠应当指的是李鸿章。
E. 时间长了,我感觉我越来越难受了,生活越来越没意思了
我不知道你为什么会有想死的想法 但是我敢肯定那个让你认为生活很没意思的因素 肯定不是你目前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或许你只是暂时遇到了坎坷 暂时看不到你的未来 我觉得暂时身处于黑暗之中就认为永远不会看到光明的人是最可怜的 他陷于当下的磨难 不肯想象或者说不敢想象光明的未来 一个人不能被过去打败 你可以找你认为亲近的人谈心 将你心中的想法说出来 这时你就会觉得 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 生活也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