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刘国
『壹』 流行词“给力”——时代的强音
“给力”一词2010年5月起在网络流行,并迅速向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蔓延,如今更是渗透到口语中。根据2011年5月有人所做的两项网络小调查,投票的结果,超过半数的人反映自己和周围的人在使用“给力”一词。不少商品还抢注“给力”为商标。“给力”的传播速度之快、流行范围之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那么,“给力”是怎样一个词呢?
一、“给力”的含义和用法
综合大量用例,笔者认为绝大多数时候人们是把“给力”当作形容词使用的,很少当动词使用。
(一)作为形容词使用
“给力”用作形容词,大致相当于北方方言的“给劲、带劲”, 意思非常广泛,有形容事物“好、棒、精彩、过瘾、有意思、牛、酷、爽”等含义。总特征:使人精神振奋。例如:
(1)俄罗斯“海豚音王子”维塔斯、中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这两位绝对大腕,加上《蓝色多瑙河》的原唱维也纳合唱团,这首批公布的演出嘉宾,真是太给力了!(《当代生活报》2010年9月10日)
(2)在所有时尚好看的校服中,许昌市三高的校服被网友认为最给力。(大河网2010年9月16日)
(3)中福在线25万大奖真给力,江苏彩民中102个大奖。(智慧彩票网2011年6月25日)
口语中:“这游戏真无聊,不给力呀!”;“这部动作片真精彩,实在太给力了!”
(二)作为动词使用
“给力”的表面意思可以解释为“给予力量”。“给力”作为动词使用有“加油、努力、使劲、卖劲、致力、支持、声援、有帮助、起作用”等多种意义。例如:
(4)这种化学物质很是给力,人们用他们来作脱漆剂甚至做警方用的胡椒喷雾。(人民网2010年8月27日)
(5)为青年法官成长“给力”(江苏法制报2010年11月12日)
(6)二七区佛岗垃圾清运不给力。(河南商都网2011年6月25日)
口语中:“大家给力啊”;“要给力啊 ,后面靠你了”。
二、“给力”的来源和爆红过程
关于“给力”的来源和出处,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专业人士考证说此词古已有之,有人认为源于方言,但它的爆红却缘于网络。
(一)古词溯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高海波博士考证,“给力”是中国古代官府给官员支付薪酬的一种方式,即以力役的形式向官员支付薪俸。具体而言,就是朝廷根据官员的等级,拨给数量不等的劳役,为官员免费耕种田地或提供家政服务。在刘国新编撰的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制度辞典》(1990年版)中,就有“职官给力制度”词条。
秦汉以来,历代朝廷都制定法律规定,百姓除纳粮外,成年男子必须为朝廷服力役和兵役。服力役的百姓,有“力”、“事力”、“吏力”、“力人”等不同叫法。所以朝廷向官员供给劳役就叫做“给力”。即使在力役制度取消后,朝廷仍然按给力人数,折成钱粮后支付给官员,这笔费用往往超过官员的工资。
(二)方言觅迹
有人认为“给力”在网络上使用之前就一直存在于民间方言中,但究竟出自何处方言,却有多种不同说法。极可能是很多方言中都存在“给力”这个词或与“给力”相类似的词。
查《闽南话漳腔辞典》,可知“给力”的闽南话是“激力”,读为 [kik-làt]。“给力”是动词,也可做形容词,表示“凝神、用劲、发力”。例:在漳州,婴儿学上台阶,抬腿迈上时,大人会说“给力”;又如:某人尽其十分力气干完某事,人家会称赞“真给力”。
在海南省临高县,过年时大人们常劝阻打人的小孩说“你给力小弟弟了,你就长不大了!”据考证,“给力”在临高话中已使用七百余年。(《临高县志》1972年P37。)
北方方言的“给劲”一词,意思和构造跟“给力”相当,只是方言味、口语味浓了一些。
(三)网络追踪
若不是“给力”一词蹿红而经人挖掘,古词“给力”和方言词“给力”少有人知。不管“给力”起源何处,它的爆红却得力于网络。
1、局部使用
2004年到2009年,“给力”一直在网络上零零星星地出现。最早广泛使用“给力”一词的是成立于2009年12月的“雷人给力网”,当时是作为评判一篇文章精彩与否的标准使用的。例如:这篇文章太给力了,那篇文章一点都不给力,等等。因为该网站很受男性网友和年轻网友欢迎,“给力”开始流传开来,被很多男性网友使用在网络游戏中。
2、搞笑漫画推波助澜
cucn201配音组给日本动漫《搞笑漫画日和》做中文配音,其中最搞笑的一集《西游记:旅程的终点》的中文配音版是在2010年5月上传网络的,画面一开始,师徒三人(动画设定为八戒仙去了)历经磨难到达天竺后,却发现所谓的天竺只有一面小旗子,上书“天竺”二字,弄得师徒三人都愣了神。悟空不无抱怨地说:“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所谓“不给力”就是形容和自己预想的目标相差甚远,让人失望。
cucn201由中国传媒大学2006级语言传播系201宿舍的四个男生组成。他们并不完全按照原作品的台词配音,台词由他们改编,加入了很多时下大学生宿舍流通的令人捧腹的口头禅式词语,极富幽默感和感染力,诸如“我勒个擦、加勒个油、不给力啊、湿父”等。cucn201的作品在优酷首发,强大的专业配音以及爆笑的台词使得作品一周时间点击率便超过了一百万,成为优酷网最热门的视频。“给力”一词由此更加流行,得到了网民的热捧。
“话说跟着更新看《日和》的时候觉得给力这个词特别有意思,于是看动漫的朋友之间经常说,没过几天开始满大街的给力,顿时觉得这词儿俗了……”有位网友如是说。
3、南非世界杯后大范围流行
2010年南非世界杯决赛期间(2010年6月11日——7月11日),由于“给力”能很好地表达网友们看球赛的情绪,迅速受到广大网友的喜爱和使用,“给力”一词一夜爆红,开始大范围流行。“给力”或“不给力”,言简意赅而又传神,旋即风靡网络。
4、登峰造极: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2010年11月10日,“给力”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标题中(《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引发舆论强震。官方主动亲近网络,既彰显了网络民意之强大,也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5、走向世界:登上了美国《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介绍说,“给力”在中国网络中意味着“酷、真棒、爽”,在很多媒体报道和网络交谈中被频繁使用。更“给力”的是,这个词已经被别出心裁的中国网友音译成英语“gelivable”。还有网友根据“给力”造出一个新的英文单词——ungelivable(不给力)。
三、“给力”流行的原因
2011年7月16日,笔者网络搜索“给力”一词,相关结果约1亿,可见“给力”仍在频繁使用。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给力”一词如此流行呢?
(一)“给力”反映了我们的时代精神
这是一个给力的年代。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勤劳的中国人越来越富有,日子越过越好,国家也越来越富强,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令世界瞩目,这是一件很给力的事情。2010年南非世界杯决赛更是体现了一种向上的活力和竞技精神。日本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内容已是十分搞笑,cucn201配音组的中文配音“不给力呀老湿!”更是轻松俏皮,令人忍俊不禁。“给力”一词跟我们的时代精神吻合,并且是正面、积极的精神。此词深受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尤其是男性公民的青睐也正是这个原因。
我们的年代也需要给力。在这个向上发展的年代,我们听腻了“杯具、囧、雷人”等带有负面情绪的网络语言,我们需要“给力”来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人民日报让“给力”上了头版头条实质上也从正面引领了网络语言。
(二)“给力”一词生动形象,涵义丰富,好用好懂
“给力”具有现代汉语词汇的典型特点。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优势,动宾型是复合词五大基本结构类型之一,“给力”正是动宾结构的双音节词。而“给力”的构成语素“给”和“力”又是现代汉语的常见基本语素,“给力”可以根据字面理解为“给予力量”,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有许多引申义,使得“给力”一词涵义丰富,很多场合都可以使用,有丰富的表现力,无论是词汇丰富还是语言贫乏的人,都可以拈来一用,受众也很容易意会。“给力”一词好用好懂,所以深受大众喜爱。
(三)“给力”有别于一般的网络词语
网络语言是网民们为了提高网络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使用的标准语的变体。网络语言大致有如下类别:
1、字母类:BT(变态), GG(哥哥), BF(boy firend的缩写)等。
2、符号图形类:用“:)”表示微笑,用“:D”表示大笑;QQ聊天中有丰富生动的动画图片,如一个挥动的手代表“再见”,冒气的杯子表示“喝茶”等。
3、数字类:55(呜呜),88(再见),7456(气死我了)等。
4、合音类:酱紫(这样子),表(不要)等。
5、谐音汉字类:神马(什么),肿么(怎么)、粉(很)等。
6、旧词新用:灌水(在网络论坛滥发没什么内容的文字),恐龙(丑女),青蛙(丑男),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还有楼主、楼上、楼下、潜水等,赋予传统词语特殊的含义。
7、网络新词:菜鸟(网络新手)、见光死(网恋一见面就完蛋)、置顶、雷人、给力等。
上述第1-5类都有相应的原形词语,属标准语的网络变体,口语和正式的书面语中仍用原形词语,所以它们难以扩展到网络外的其他交际场合而流行开来,更不可能替代原形词语;第6类多在网络环境使用,为了取得形象诙谐的效果;第7类网络新词,许多也是只有网民们才懂,象“雷人、给力”等在口语中也可以说且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网络新词真是少之又少。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给力”无论是在网络中,还是在口语中,都算是个涵义丰富、生动传神、没有其他词语可准确替代的词。
(四)各类媒体是“给力”流行的必不可少的媒介
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带来电视、网络的普及。“给力”的流行,首先得力于网络。接着,报纸、电视等媒体纷纷跟上。如果没有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的介入,“给力”一词无法流行开来。
“给力”作为网络新词,因上述多种原因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其使用至今仍有扩展之势。“给力”作为2010年、2011年最流行的词,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变化,是我们的时代奏出的一个强有力的音符。大多数网络语言的状况是:在短暂流行后被人们迅速淡忘。网络流行语“给力”到底能够被人们使用多久?它有可能在汉语语言系统中保留下来吗?这只能让时间去检验了,我们拭目以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有流行语存在,说明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充满生气,不是死水一潭,是值得大家庆幸的事情。
『贰』 怎样发挥退休老师的作用
一、 加强组织建设,健全工作网络
关心下一代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教育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几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省关工委、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制订的《工作规则》和《基本要求》等文件精神,把关心下一代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列入局党委工作的议事日程,一是局党委高度重视我市教育系统关工委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每学期至少研究一次关工委工作,听取局关工委工作的汇报,局党委主要领导亲自兼任局关工委主任,明确党委副书记具体分管关工委工作和老干部工作。教育局关工委、老教师志愿者服务团、市离退休教师协会“三位一体”,合署办公,共同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聘请了原在教育部门担任过党政领导职务,并热心于关心下一代事业的老同志任常务副主任或志愿者服务团副团长,还选取了一名年轻的中层干部(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教科副科长),进入局关工委工作,联系协调局关工委与相关部门及学校之间的工作,完善了全市教育系统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关心下一代工作组织网络,做到关心下一代工作校校有人抓,事情有人做,活动能开展。二是教育局关工委和各学校关工委每年都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或工作要点),年终都要进行工作总结,局行政把学校关工委工作也列入了学校年终综合考评的内容。三是经常组织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老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认识水平,能与时俱进,配合教育局的中心工作开展有关活动。几年来,我们都选派老同志参加省教育系统关工委举办的骨干培训班,2008年,选派了4名同志参加省里的学习,同时又选派了9名老同志参加了我市组织的关工委领导干部培训班的学习,进一步增强老教师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最近几年,我们在省教育系统关工委、靖江市关工委组织下,先后又有8名老同志去湖南、贵州、海南、广东等省及我省的昆山、南通等市参观学习 ,取人之长,不断提高我局关工委的工作水平。
二、动员和组织更多老教师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
近几年来,我们与市离退休教师协会及老教师志愿者服务团一起,动员和组织身体较好,尤其是刚退下来的学校老领导、老教师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2008年我市有48位教师退休,除2人退休后不在靖江,其余均加入了学校关工委或老教师志愿者服务队。我们还与市协会及有关学校一起,调整了8个志愿者服务队的队长,对能正常开展工作的育苗联系点(校外辅导站)进行总结推广,如新桥镇的三太村,新桥村,马桥镇的朝西村、新市村、生祠镇的东进村,城南办事处的莲沁小区,滨江新区晨阳社区,靖城街道办的小关庙新区、城北社区等,将他们开展活动的情况及时在靖江市关工委《情况简报》上予以报道,同时在2008年10月中旬又与市关工委一道召开了“育苗联系点”工作推介会。据统计,我市已有62%的退休教师投身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来,有200多个育苗联系点能正常开展工作。为进一步调动老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在局行政的关心支持下,每年暑假期间、老年节、春节都对离休教师、69岁、79岁及80岁以上的退休老教师进行看望或慰问,平时,离休教师或退休的校级领导生病住院,我们都与市离退休教师协会有关领导一起,前往医院看望慰问,一年中,教育局总要花去15多万元左右的经费。我们深深体会到要老教师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我们也必须配合局领导做好尊重关爱老一代的工作,这样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关爱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
关爱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是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事关民生的大事。我市教育系统,各级关工委在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支持下,在市关工委的指导下,在积极组织、配合、参与、推动关爱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
近几年,我们对全市学龄孤儿、残疾、外来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一是召开专题会议,统一思想认识,进行业务辅导,明确工作任务。采取条块结合,属地包干,进家入户和进校入班的方法,摸清底细,掌握第一手资料。二是分类统计,逐个建档。设计统一的调查表格,进行归类统计,逐个建立台帐资料。三是分析研究,撰写报告。我们与市关工委一道在普遍调查,掌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又选择1~2个典型,进行重点调查,深入了解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的特殊情况和特殊需要,并结合普遍调查的情况认真分析,分类研究,写出调查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送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几年来,我们与市关工委一道分别撰写了《关爱孤儿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全市外来务工子女教育与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重视留守儿童工作,关注留守儿童成长》和《全市残疾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情况》等专题调查报告,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在靖江《情况交流》上刊登,为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提供了决策依据。
(二)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倾心办实事、做好事
1.关爱残疾儿童方面:
我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前身是靖江市聋哑学校。虽起步较早,但受体制和机制的制约,前几年仅有不到10名聋哑学生就读。这一状况妨碍了我市特殊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经过深入调研,我市决定整合教育资源,在原城北初中新建教学大楼,将聋哑学校于2007年初实行整体搬迁,并更名为靖江市特殊教育学校,确保秋学期对外招生。为了扩大特殊教育学校的影响,我们与市关工委一道于2007年暑假牵头组织了靖江市特殊学生夏令营,组织聋哑学生参观盲人按摩馆、肢残青年创业实体、聋哑人个人网站、残疾人就业基地、新世纪造船、新时代造船公司和靖江滨江新城区。这一活动在靖江电视台、泰州电视台报道宣传后,在全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2007年秋学期,市特殊学校招生时一下子增加了40多名智障儿童。
在抓好特殊学校学生学习的同时,积极为家庭困难的学生捐款捐物,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2007年12月3日,由市关工委牵头以纪念世界第16个残疾人纪念日为契机,我们又联合市残联、团委、妇联等部门举办了“爱心暖人,真情助残”大型募捐活动,得到了全市各界人士的热烈响应,活动现场共收到募捐近20万元。活动后,还有不少私企老板给市特殊教育学校学生送去棉衣、棉被和毛线衣,为他们改善了学习和生活条件。这一活动的开展,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全市上下掀起了资残助残的热潮。
2.关爱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方面
据调查,我市有留守儿童8000多人,其中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4000多人,外来务工子女1200多人,为做好这两部分弱势群体的教育与管理工作,我们在市文明委、关工委的指导下,整合各方力量,努力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留守子女、外来务工子女自我教育的“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做了大量的工作。
做好留守子女的教育、管理工作。我市新桥镇中心校关工委、西来镇中心校关工委在留守子女教育管理方面有较好的做法和经验,我们又积极加以引导,并对全市各校进行推广指导,帮助总结留守子女教育管理方面的经验,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与管理的方法,即三知(知道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学校情况)、三多(多谈心沟通、多参加留守子女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子女家中走访)、三沟通(定期与留守子女父母、托管人、教师联系沟通)、两卡一簿(即联系卡、健康卡和相关情况记载簿)。选聘有爱心和责任心的老教师牵头负责,建立育苗联系点(校外辅导站),定期组织留守子女开展学习、娱乐等有益身心的活动。为使新桥经验在全市得到有效推广,市文明委、关工委又及时召开了全市关爱留守子女推进会,全市各镇(园区)、学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通过看现场,听介绍,把会议精神化为工作动力,使全市关爱留守子女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一是落实代理家长制度,建立关爱组织。加强“社会妈妈”代管工作。全市涌现出了百余名“社会妈妈”,她们不仅给留守子女物质上的帮助,更多地给予了心理、生活和学习上的关心、教育、引导和帮助。加强“五老”志愿者服务团代管工作。组织“五老”志愿者开展“大手拉小手”留守子女代管活动,我市有30多位教师担任了“社会妈妈”,有近50位老师参加了代管活动。积极探索以班级或行政村组为单位成立“留守子女”小家庭,以年级或学校为单位建立“留守子女”大家庭,定期开展活动,引导留守子女逐步形成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和生活能力。二是突出文明关爱重点,促进健康成长。开展留守子女健康关爱行动,在市关工委的大力关心支持下,由我市华山医院免费为全市留守子女体检。开展留守子女文化关爱行动,组织有关部门向留守子女捐赠书籍。开展留守子女假日关爱行动,组织他们进行文体、书画等知识培训。三是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拓展活动阵地。开办留守子女家长学校。全市已建立了12所“留守子女家长学校”,为关爱工作安全有保、学业有教、亲情有护提供了重要渠道。建立关爱留守子女之家。选择一些硬件设施较好、文化活动丰富的农家书屋,成立关爱留守子女之家,聘请老教师志愿者担任代理家长。充分发挥教育基地作用。全市18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全部向留守子女免费开放。发挥“五老”的特殊优势,开展结对帮扶、结对帮学、结对帮困。2007年8月份,泰州市文明办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将我市的经验做法在省市有关媒体上推介。
做好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管理工作。对外来务工子女,我市各学校均一视同仁。为照顾外来务工子女就近就地入学,我们明确了真武小学、城南小学、红卫小学、长里小学和第四中学作为外来务工子女就读学校,同时规定,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不得拒收外来务工子女,外来务工子女享受本市学生同等待遇。
外来务工人员一般文化水平不高,经济条件不好,其子女大多学习成绩较差。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们借鉴关爱留守子女教育和管理的经验,开展了结对帮辅活动,即生活上多关心、学习上多帮助、平时多交谈。学校还与任课教师签订责任书,要求教师要把外来务工子女当作自己的亲人,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纠正一些偏差行为,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特别是把外来务工子女的入学率、巩固率作为学校考核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基本杜绝了辍学现象。还发动老教师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假日内登门进行辅导,今年2月26日《泰州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我市红卫小学20余名教师关心外来务工子女入学“一个不能少”的事迹。
3.关爱孤儿方面
2006年底,市关工委在市委常委会讨论关工委工作时,汇报了我市孤儿的教育管理情况,引起了市委主要领导的高度关注,要求市有关部门一定要做好孤儿的关爱工作。分管关工委工作的相关市领导会后多次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讨论资助孤儿工作。一方面向全社会发出关爱孤儿的倡议,一方面通过行政推动,着力解决孤儿的救助问题。市政协发动委员捐款15.2万元,用于资助全市103名孤儿。不少私企老板,不但自己带头捐款,还发动员工捐资助孤,东华测试老总个人捐资3万元,职工捐资2.7万元,新桥镇马全章成立了寒山助孤基金会,靖江特钢公司成立了长新爱心基金会,还有不少好心人打电话给关工委要求“认养”孤儿,请关工委帮助物色“认养”对象。目前,全市已有20名孤儿被好心人“认养”。市民政局也对全市没有被认养的孤儿全部实行了“五保户”待遇,确保了我市孤儿真正做到有衣穿、有饭吃、有学上。此外,市政协还设立奖学基金,激励孤儿好好学习。2007、2008年度对全市获得奖励的三好生、优秀生、进步生以及中考、高考录取高一级学校的70多名孤儿颁发了40000多元奖学金,关爱、帮助孤儿的许多具体工作都是由老教师们协助做好的。
4.关爱失足青少年方面
在市关工委及司法等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我们紧紧抓了两个环节,即向前延伸,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向后延伸,开展预防失足青少年再犯罪。我们的做法主要是“7个帮教”:一是案前帮教,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每年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二是庭内帮教,在审理未成年人案犯时,让“五老”参与旁听,配合法官在庭审时进行法制教育;三是狱中帮教,每年春节、中秋到省少管所对靖江籍失足青少年进行爱心帮教;四是亲情帮教,安排未成年案犯的父母与子女见面,召开失足少年家长座谈会,进行亲情帮教;五是书信帮教,开展与失足少年的书信往来,让其汇报狱中表现和劳绩情况;六是责任帮教,与失足少年家长签订帮教协议书,明确相关责任;七是结对帮教,对缓刑和劳教释放的失足少年和社区矫正对象配备“五老”,尤其是老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帮教。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的跟踪帮教措施,我市未成年人犯罪率得到了有效控制,2006年我市未成年犯罪人数为87人,2007年只有66人,下降了24.1%;重新犯罪的2006年是4人,2007年是零纪录。
近几年来,我局关工委与市及有关镇、校关工委一道组建关爱工作小组,注重关爱边缘少年与问题学生。2008年中我市有两所学校的三名中学生犯有严重错误,甚至有违法犯罪行为,学校要开除、政法部门要拘捕,我们了解情况后,及时组建帮教小组,对这些还未成年的中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经常找他们谈话、深入班级了解情况,通过帮教这几名学生均有转变,现在学习认真了,行为习惯变了,一句话,就是变好了,使其得到免诉和缓诉。《中国火炬》、省《关心下一代周报》、《泰州日报》等报刊以《三年大手拉小手,失足未成千古恨》为标题报道了我们与市关工委做好关爱工作的经验。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全面关爱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1.紧扣主题教育,扎实开展宣讲活动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们与市关工委一道建有一支比较成熟的志愿者宣讲队伍,常年坚持深入教育一线,开展有针对性的义务宣讲。例如,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巡回宣讲。2007年5月16日,我市举行了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巡回宣讲启动仪式后,宣讲团用一个月的时间分赴全市各中小学校,宣讲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内容、意义以及如何维护未成年人自己的合法权益和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利益,营造了全社会关爱、保护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围。再如,进行“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主题宣讲。在深入开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同时,结合党的十七大召开、香港回归1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建军8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等重要活动和重大节庆,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了我市青少年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教育。今年我们还结合“五四运动”90周年、建国60周年继续开展宣讲活动。
2.创新工作载体,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开展青少年网上夏令营活动。
网络既给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方便和快捷,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营业性网吧里,带有黄色和刺激性、暴力性的网络游戏诱惑了无知的青少年,使他们沉迷于网吧,深受其害,不少未成年人为此误入歧途。我们与市关工委及相关部门一起,采取了“疏”、“堵”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对全市城乡85家网吧、50家电子游戏室,选派140名“五老”,其中有30多位老教师进行义务监督,一方面通过开放“校园绿色网吧”,注重培养青少年健康上网观念,坚持正面引导。由市关工委倡导,我们在电信公司、中国靖江网大力支持下开展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集科普知识、竞答、征文竞赛、电脑绘画、网上投票为一体的网上夏令营活动,让广大学生了解国家大事,世界动态及各行各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名人轶事、天文地理等,使青少年学生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据统计,四年来共有6.2万名学生参与了该项活动,靖江网上夏令营的专题点击率超过了90万人次。经过评比,共有420名学生分别获取“网上小博士”、“网上小记者”和“网络之星”荣誉称号,几十所学校被评为最佳组织奖和优秀组织奖。这一活动得到了青少年学生家长的欢迎,也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由于网上夏令营活动的内容每年出“趣”又出“彩”,使一些青少年改掉了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坏习惯。
3.深入开展读书活动,着力营造书香氛围
为积极营造学习氛围,活跃校园文化,丰富少年儿童课余生活,2007年4月至9月,我市文明办、关工委、教育局联合举办了为期五个月的少儿读书系列活动。按照“全员参与、以校为点、辐射家长”的思路和“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积极创新、持之以恒”的要求,精心设计开展了以下主要活动:一是读书格言书法比赛。活动面向全市中小学生,由学生自创读书格言,并开展现场书法比赛,活动在4月23日举行的读书节启动仪式上进行,获奖作品刊登在靖江日报上。二是“同在阳光下”爱心捐赠贫困学生活动。发动有关单位向我市未成年人弱势群体捐赠书籍。活动中共向全市留守子女和孤儿捐献了价值5万余元的各类书籍。三是举办课本剧表演比赛。5月29日至31日,我市举行了全市中小学、幼儿园课本剧(童话剧、小品)比赛。本次比赛分小学、中学、幼儿三个组别进行,共有63个节目参加了比赛。四是举办中华成语精短故事演讲比赛。活动采用层层选拔淘汰赛的形式,最终有36名选手进入了决赛。五是举行读书指导课观摩。举办全市读书指导课观摩,分低、中、高年级不同层次,面向全市教师和家长开课,普及读书指导方法。六是开展读书征文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由江苏省文化厅组织的“红领巾读书”活动以及“新华杯”《阅读年选》读后感征文活动,获奖征文在新闻媒体集中刊发。形式多样的少儿读书活动优化了校园文化环境,促进了学生素质提高,对构建学习型校园、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营造和谐社会文化氛围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精心设计“七彩之夏”,丰富暑期文化生活
按照全省“七彩的夏日——未成年人暑期系列活动”的要求,在市文明办的指导下,局关工委设计了我市“七彩之夏”暑期系列活动方案,并自始至终参加了有关活动的牵头组织工作。一是“红领巾与八一军旗同行”走进军营主题活动。2007年8月中旬我们组织了部分老教师与学生代表走进63707部队。活动中,来自全市各学校的读书标兵、留守子女和孤儿代表,观看了远望二号船的宣传教育片,听取国防知识讲座并登上部队游艇,游览长江水域,参观远望号测量船。二是开展“争做良师益友,相伴孩子成长”系列活动。邀请全国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来靖作“把孩子培养成财富”主题讲座,向全市家长传授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方法。组织教师代表、读书标兵与“知心姐姐”座谈,探讨教育和学习方法。举办全市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班,邀请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名誉副会长张先翱教授和省少先队工作学会的成员徐国英两位专家来靖,分别讲授如何开展好学校少先队活动和贯彻《少先队工作实施纲要》,来自全市18个学校的近60名少先队辅导员参加了培训。三是举办“开启文化之旅,打开艺术之门”主题活动。以“手拉手读好书好报,心连心写知心书信”为主题,举办首届少年儿童书信比赛活动,引导少年儿童读好书好报,用书信表达自己的真挚感情。四是开展“同在蓝天下,携手共成长”主题活动。各校关工委还组织老教师与青少年学生开展“老少同乐”、“老少同讲(童年)”的活动,2008年暑假还先后举办的留守子女、残疾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夏令营活动。我们还与市关工委一起在与金色阳光酒店联合举办了城乡儿童手拉手活动。
五、就地取材,进行实在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
郁建兴是从我市走出去的“世界和平卫士”,在郁建兴于伊拉克武器核查中不幸殉职以后,这几年中,我们与郁建兴小学、中学时代的母校——土桥小学、土桥中学的关工委一起,每年清明节前,与郁建兴小时候的任课教师(大都已退休)和这两所学校的学生开展了“从小就听党的话,长大一心跟党走”、“继承先烈遗志,长大报效祖国”、“学习郁建兴,做孝亲敬老的好少年”,接过郁建兴中队(由省少工委命名)的旗帜,当郁建兴中队的好雏鹰等系列教育活动,教育一批又一批的少先队员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立志成才,报效祖国,还发动和组织全市所有学校的学生观看“郁建兴”的专题片,有些学校关工委还组织学生到土桥中、小学开展学习郁建兴的活动。
我市离休干部苏中武同志(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撰写了了《竹林峰火》等革命回忆录,还自筹资金创办了“竹林人家”,成了我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暑假,我们都与有关学校关工委一起,组织学生前去参观学习,组织小记者前去采访,听苏爷爷讲过去的革命斗争故事,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教育青少年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刘国钧故居、靖江革命烈士陵园也是我们组织学生常去的地方,并且关工委的老同志还把自己了解的情况讲给学生听,组织培训生祠中心小学、孤山中心小学的小讲解员,让他们向前来参观学习或祭扫的其他学校的学生进行义务讲解和介绍。既培养了他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工作能力,同时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过去、懂得现在,掌握未来。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三项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又与生祠镇东进村、生祠中心小学关工委一道,组织“五老”与青少年学生一起“走村路,访村人,讲村史,坐村车,看村景,画村貌,尝村果”的活动,让青少年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在省关工委组织的歌颂改革开放成就的征文竞赛中,我市青少年学生所写的征文,得奖文章在全泰州市名列前茅,几乎占泰州市大市的一半。
今年五四前后,我们将抓住“五.四”运动90周年的有利契机,由学校关工委组织开展有意义的纪念活动,同时大力宣传,从我市走出去的青年科学家,2008年度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的宋征宇的优秀事迹,特别是他学生时代勤奋好学的“板凳精神”,教育当代中小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人成才,将来能更好地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
近几年来,我们还与有关社区、学校关工委一道开展了一系列道德实践活动,如在靖城街道办小关庙社区开展“红领巾观察社区是与非”的活动,在实验学校开展“中学生进网吧的利与弊”辩论赛,在城北小学、季市中心小学开展“传承家规家训,弘扬文明礼仪”“我与好习惯签个约,家规家训进千家”的活动,在西来镇中心小学开展的“孝亲敬老,从小做起”等等,我们都本着“就地取材,走出引进,优势互补,讲究实效”的原则,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理想、培养情操、提高道德素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取得了较为实在的效果。
六、以家规家训为抓手,深入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
2006年9月,由市委宣传部、文明办等部门联合主办的家规家训征集评选活动,导向正确,切入点好、社会影响广泛深远,具有直接的感化、教育和启示作用,为开展荣辱观教育,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载体,特别是对我市在“学赶苏南,后来居上”的历史进程中,以家风促民风,以民风促社会风气,具有现实意义。我市在全国首开先河开展的家规家训征集活动,成为我市各校关工委学习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补充教材,同时也引起了全国多家媒体的关注,《新华日报》、《泰州日报》、新华网、新浪网和江苏卫视等多家媒体及网站均给予了高度关注并报道。根据市文明委的要求,2007年我们将家风建设形成系列活动,寓家风建设于和谐家庭、文明家庭创建之中,大力宣传推广家规家训的优秀作品,推动家规家训走进家庭、扎根家庭,使重视家庭教育、实践家规家训在全市城乡蔚然成风,为建设和谐靖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市关工委以[2007]03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在全市以家规家训为抓手,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道德实践活动的意见。教育局关工委召开了专门会议,提出了贯彻文件精神的具体要求,以老少同学,社区、学校共建为举措,全市各校有效地开展了“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涌现出一批像外国语学校、实验学校、市三中、城北小学和季市镇中心小学等先行单位。我市城北小学以吟诵“家规家训”为主题的节目在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赴港演出中获得了金奖。
几年来,我们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虽然做了一些事情,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活动,但我们的工作,还有不足之处,如在家长学校和校外辅导站的建设方面,还未达到省教育系统关工委提出的要求。
关心下一代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经久不衰的事业。我们将以教育部、省、市关工委领导来靖视察指导为新起点,继续发挥“五老”尤其是老教师的作用,继续努力,积极做好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工作,开拓创新,不断进取,把我局关工委工作做得更好,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叁』 刘统勋和刘墉谁的官大 我说的是到达顶峰的时候
都一样,都是正一品。
1、刘统勋
刘统勋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按清朝官制,三殿三阁(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大学士为正一品,刘统勋是东阁大学士。
2、刘墉
刘墉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按清朝官制,三殿三阁(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大学士为正一品,刘墉是体仁阁大学士。
(3)法官刘国扩展阅读:
主要成就:
1、刘统勋
自古以来漕运和治水都是国家大事。刘统勋自乾隆元年(1736年)随大学士嵇曾筠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到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受命勘察疏通运河,前后督修河道、治理水患长达三十余年。
期间始终秉公办事,惩治贪官污吏,为国家挽回损失。同时兴利除弊,按期完成堤坝运河的修筑维护,为帝国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可谓治世能臣
2、刘墉
刘墉一生为官五十余载,宦海沉浮,几经起落,官职最高时做到体仁阁大学士,总体而言清正廉洁,继承了父亲刘统勋的衣钵,成为乾隆、嘉庆朝的重要大臣。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刘统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刘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清朝官制
『肆』 夏朝与华夏经历离别后,后代为什么姓刘的多
夏朝是由黄帝部族里的大禹所建立的。而黄帝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一般认为其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区。可许多历史文献却并不这么认为。《山海经》中多次提到黄帝的轩辕国,其位置在昆仑之西。《庄子》里说“昆仑之墟,实为帝之下都。”传说中的黄帝,上则住在天上,下则据于昆仑山中。那么就在夏朝与华夏经历离别后,后代姓刘的变多了,这是为什么呢?
姓刘的多了,首先是在西方周王朝,周王的儿子的冠军季度,周程王戍卒刘邑(相传他是的前居住的刘累,因为这个名字)的后代邑的名称,刘形式吉星,有着这样好的寓意,吉祥的名字姓逐渐变多也不足为奇。另一个说:东周,周光,汪集潘基密封他们的小儿子刘邑,被称为刘康贡。他们的后代依依邑,是另一个姓刘。两个姓刘的后代并没有显着的家庭,就是一个简单的姓氏相传而已。
『伍』 刘,李,田姓的起源是什么了
刘姓是中国最有影响的著名大姓之一。刘姓人群占了5.4%。总人口约6500万。为华人第四大姓,起源有;
1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 源出于杜姓。杜伯的孙子士会在晋国任士师,晋襄公死后,士会去秦国接公子雍回国继位,因晋国国内有变故而留在秦国,其后世取姓刘(即“留”之意)。
3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4 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主要的改姓记载有:
一 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二 匈奴在汉武帝时交战败北,分为了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于汉,从此被赐汉姓为刘,这就是我同学知道的那个典例了,汉武大帝看多的缘故吧~。
三 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
四 又刘邦为了感谢项伯曾多次救助他,赐他刘姓,并对项伯的遗族多人封侯,皆赐姓刘氏。
五 还有东汉的王常,曾起兵反对王莽,在昆阳之战中立大功,后被更始帝刘玄赐姓刘。
六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补充:这些大多是我查到的情况了,不过就自己多知道还要补充的一点是,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而姬姓也是,甚至是黄帝本人的姓氏。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为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称之公孙轩辕。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族主要有两大分支:一为颛顼族,二为帝喾族。而上面所提到祁姓和姬姓都为帝喾族,所谓同宗。但好玩的是我以前曾看到过记载说,匈奴族和鲜卑族同黄帝也有血缘关系,所以,凡出自匈奴族或鲜卑族的姓氏,均列入黄帝族系。所以说来说去,匈奴和刘邦本来就是一家人,老祖宗都是黄帝。哈哈~黄帝是传说中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帝王,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中华百家大姓中有七十多个姓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姬姓。据说他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的有14人,共12姓(有同姓的,故14人有12姓),姬姓居首。
关于刘姓的寻根,也是一个生动的事例。史籍有两种说法:一说刘姓起源于黄帝之子12姓中的祁姓,因帝喾及其子尧为祁姓,故刘姓是尧的后代;二说刘姓出自周朝的姬姓。而《新唐书·宰相世系》在认为“刘氏出自祁姓”的同时,又说刘氏子孙中那位养龙的刘累的后代到了周朝被封为杜伯,称唐杜氏,后来杜氏的后人中有位士会由秦归晋,其子留居于秦,称刘氏。不同的说法关涉到刘氏的起源地。若说被成王封于刘邑的刘氏,则其地在今河南偃师;若说留居于秦国的刘氏,则其地在今陕西凤翔。对于这样的问题,河南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考察,最后认定刘姓的始祖为夏朝第13位皇帝孔甲的“御龙氏”刘累。刘累所居的邱公古城,在今河南省鲁山县的昭平湖风景名胜区内。这里尚存有邱公古城址、刘累墓等遗迹。这一研究结果很快得到社会有关方面的认可。现在,河南省平顶山市申办2003年世界刘氏宗亲联谊会第四届大会的承办权,已获成功,正在进行有关的筹备工作。
刘姓是中华民族的著名大姓,历史悠久流长。刘(刘)字形从金从卯,本义是指斧钺一类的兵器。刘又是古邑名。原始社会末期,帝尧第九子源明封于刘邑,建刘国,得刘姓,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刘姓。因帝尧本姓祁,后人又称这支刘姓为祁姓之刘。这支刘姓经四千多年的繁衍发展,自强不息,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逐渐成为天下刘姓的主体,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影响和贡献。
田姓起源
一、来源有二 1、出自妫姓,妫满之后,为陈氏所改。相传帝舜当天子之前,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让他们在妫汭河边居住,他们的祖孙有留在妫汭河一带的,就是妫姓。周武王灭周后,建立了周朝,便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为帝舜之子商均的第32代孙)。武王封妫满为陈侯,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据舜重华世系[仅供参考]A[计26代]据池阳《陈氏宗谱》B[计43代]据《永济旅游网-舜裔姓说》,在此之前的传承关系有以下两种说法:
A、1黄帝—2昌意—3颛顼—4虞幕—5穷蝉—6敬康—7句望—8矫牛—9瞽叟—10虞舜—11商均—12虞夏—13仲华—14太玄—15叔容—16隐翼—17端明—18景旭定—19勾较—20禹纳—21灵冠—22德懿—23感亨—24余念—25平仲—26越52世虞阏父—27胡公满
B、 1黄帝—2昌意—3颛顼—4虞幕—5穷蝉—6敬康—7句望—8矫牛—9瞽叟—10舜(姚重华)—11商均—12夷伯—13强馀—14颉—15思—16友—17龙—18寿胖—19叔仪—20康仲—21祖妫—22发(谥思公)—23妫方—24振—25维—26寿固—27敖—28元捷—29偃—30姑益—31公允—32蔺—33顼叔—34野—35无—36胜—37叔正—38献子—39亚寿—40原寿—41梦延—42瘀遏父—43妫满(胡公满),在B中中又有将“友—龙”作为同一人的。
春秋时,陈桓公的弟弟陈佗在陈桓公死后杀死了太子免,自立为陈侯。太子免的三个弟弟长曰跃,中曰林,少曰杵臼,欲报杀兄之仇,就趁陈佗去蔡国时把他杀了。兄弟三人相继为国君,就是陈厉公跃、陈庄公林和陈宣公杵臼。陈宣公晚年打算立宠姬所生的儿子为太子,就把先前所立的太子御寇杀了。陈厉公跃的儿子叫陈完(为妫满的第?代孙),他同御寇的交情很好,御寇被杀后他怕被株连,便逃到了齐国。齐桓公就将他封于田地。陈完因为逃到了齐国,不愿用原来的国名为氏,遂以采地为氏,改称田氏。传至田和任齐国相国时,他将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于是,姜姓齐国成了田氏齐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传承关系是:
胡公满—皋羊(申公)—突(孝公)—围戎(慎公)—宁(幽公)—孝(厘公)—灵(武公)—燮(平公)—圉(文公)—鲍(桓公)—跃(厉公)—陈完(后改名田完,即田敬仲)。
田姓在延续过程中,田书之子孙占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其传承关系是:
田敬仲(陈完)——田稚——田昏——田文子——田桓子(无宇)——田书——孙占。
田姓由陈姓分出。值得一提的是,田氏代齐历8君184年后被秦所灭,其子孙纷纷改姓。齐王田建的三子轸,后来在楚国为相,封为颖川侯,复改为陈姓。也有改姓王的
┌田升—田安(济北王)—(王义)(王氏)—王莽
┌齐王(田建)—│
│ └田桓—改王氏
├法氏
│ ┌田嘉建(不食而死)
齐襄王(田法章)—├齐王(田段)—│
│ └田修建(落难后改姓王)
├田间
│
└田角
2、出自黄姓所改。明朝初年有辅佐惠帝的黄子澄,因废削诸藩之权,而引起了靖难之祸,京师不久便被各诸侯攻破,黄子澄被俘获,不屈而死,他的儿子为避祸而改名换姓为田终。后子孙也以田为姓,称田氏,多在北京附近。
李姓的起源
李姓起源陇西,祖宗利真。
(姓氏来源〕有关李氏的姓源,从史书的记载看,均与李树的果实李子有关。
《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载:“皋陶……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
《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出自嬴姓, 陶之后,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
《元和姓纂》中也有记载,说李姓原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到女华之子皋陶之时,作了尧帝的理官。这位皋陶,也作咎繇,《管子•法法》:“皋陶为李。”尹知章注;“古治狱之官。”理官,即相当于现在的法官,专掌狱讼推断。当时,盛传以法官为姓的风气,“皋陶为李”,自然也就以“理”为姓了。
以理为氏,后来为何变成了李呢?事情是这样的,相传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沉湎酒色,使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后裔有个叫理征的人,出于一片忠心,直爽地进谏纣王,劝他改正,结果惹恼了纣王而被杀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了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隐国(今河南淮阳)人,想回娘家,又怕连累家族,于是往西出奔,当逃跑到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尤其是小利贞,几乎饿得奄奄一息。可是,这一带荒无人烟,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野树上还有一些“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实,也就是树上结的果),于是便采下来吃,就这样,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之后,他们逃往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gu)音古)县(治所在的今河南鹿邑县东)安家落户。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也为摆脱纣王的追辑,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缘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这就是李姓的起源。
纵观历史,李姓人氏大体出于两大系源,一支在陇西,即今甘肃省境;一支在赵郡,即今河北省境。以这两支为主,形成了中国李姓的源流,不断向全国各地播迁,把李姓繁衍到全国的各个角落。据《李氏族谱》记载,在陇西这一源系中,出了李渊一家,他们建立唐王朝 之后,随着王朝的强盛,李姓也日渐兴旺。仅李渊一家,就分出39房之多。源于赵郡的那一源系,繁衍情况更甚,不在几代的时间里,就成为当地的盛族。人数之多,占地范围之广,压倒了其他各姓,高居张、王、刘、赵诸大姓之上。以后,河北这支李姓家族,先后分成三组,西到山西,东至山东、安徽、南抵河南、湖广,扩迁到更大的范围。
李姓南迁,要早于其他诸姓。据《崇正系谱•李氏篇》考证,在唐高祖以前,尚无李姓南渡过江的记载。李姓南下,似在唐朝末年。《崇正系谱•李氏篇》曰:“其南来之祖,则溯始于唐之末年,有宗室李孟,因避黄巢之乱,由长安迁于汴梁,继入福建宁化石壁乡。”这就是说,李氏大约于公元880年前后举族南迁。当时,唐末爆发规模盛大的黄巢起义。起义军宣告:“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即便如此,那些与唐王室同姓的李氏族人,还是大批南迁,到江南寻求偏安之地。
『陆』 非法学专业,如何备考2012司法考试
现在开始比较早了,可以等到今年考试结束之后在开始。然后要开始准备资料,司法考试辅导用书一定要准备;准备一套历年考题汇编,最好是各科真题分类汇总的那种。然后准备一本重点法条,一本练习题。从基础开始复习,从十月份开始复习,顺利的话到过年的时候,也可以将第一轮完整的过一遍了。
看看前辈的经验,找一个司法考试论坛,漫漫司考路,需要同伴同行。灋律教育网网络空间里有2010年司法考试高分通过尹志国(434分)访谈实录,说了很多实用的方法,你可以去看看。
『柒』 继承法的相关间题
继子女与继父母之间是否可以相互继承遗产,主要看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是否形成了抚养关系,形成抚养关系的可以继承继父母的遗产,未形成抚养关系的,则不能相互继承遗产。
所谓的抚养关系是指,继子女受到继父母的抚养教育,继父母受到继子女的赡养扶助。对此我们可做如下分析:
1、继子女与继父或继母长期共同生活,实际上形成了抚养关系的,继子女可以继承继父母的财产。
2、其生父或生母再婚时,子女已经长大成人,分居另过,或其生父、生母再婚后,继子女未与继父或继母共同生活,而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教育成人,继子女对继父或继母也未尽过赡养抚助义务的,则不能视为继子女与继父母之间形成了抚养关系,继子女也就不能继承继父母的遗产。
3、虽继子女与继父母共同生活,但继子女的生活费用由其生父或生母供给全部或部分,或者继父母对继子女尽了抚养、教育义务,而继子女对继父母未尽赡养义务的,也应视为抚养关系形成,继子女与继父母间互有继承权。
另外,继子女继承了继父母的遗产的,不影响其继承生父母的遗产。
具体:
1. 应该从79年开始你母亲和继父共同生活开始----事实婚姻
2, 改姓与否, 并不影响
3. 没有共同生活, 不影响继子女关系, 但影响继承
4. 不影响
5. 不影响
6. 好像你的兄弟都是长期和继父共同生活的, 就有继承权....可以代位继承
7. 进到了一定的赡养义务, 你可以继承一定的财产, 具体看协商或法官
8. 份额不在于户口, 而在于继承权. 但长期共同生活的话, 尽的赡养义务就多, 那么适当多分也是应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