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平人民法院
⑴ 法官不尊重事实乱判怎么办
法院判决不公平该怎么办
民事诉讼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其中对判决不服的上诉期限是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
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四条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刑事诉讼的被告人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的,可以在收到判决书十日内(从接到判决书第二日起算)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被害人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的,自收到判决书后五日以内,有权请求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
相关知识:哪些情况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
(一)人民法院驳回再审申请的;
(二)人民法院逾期未对再审申请作出裁定的;
(三)再审判决、裁定有明显错误的。
人民检察院对当事人的申请应当在三个月内进行审查,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决定。当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
法院判决不公举报的办法有哪些
1、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向作出判决的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2、在判决生效后两年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诉。
3、如果判决不公涉嫌审判法官个人的违法犯罪,可向当地的纪委或者人民检察院举报。
人民法院的判决在法律上具有几方面的效力,包括对人的拘束力、对事的确定力和执行力。判决对人的拘束力,即判决具有确认某一主体应当为一定行为或者不应当为一定行为的效力。这种效力包括对当事人、人民法院和社会的效力。判决一经生效,具有普遍的拘束力,当事人必须遵守,人民法院不能随意改变,社会应当尊重。
判决对事的确定力是指判决对当事人之间的争议能够从法律上作出定论,当事人不得再争执,判决的确定力分为形式上的确定力与实质意义上的确定力,也叫形式意义上的既判力与实质意义上的既判力。前者是指判决一经生效,当事人就不得以此法律上的事实提起诉讼或者提起上诉。后者是指判决确定的实体权利义务不得争执,不容改变。
执行力是指判决有作为执行根据,从而进行强制执行的效力。执行力只是对给付判决而言,没有给付内容的判决,不具有执行力。确认判决和变更判决不必执行,也不可能执行。
以上所讲判决的效力,都是针对生效判决而言。根据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准予上诉的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第一审民事判决,即按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审理案件作出的判决,在上诉期间15日内,如果当事人不上诉,上诉期限届满即发生法律效力。不准上诉的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第一审民事判决,即按特别程序审理案件作出的判决,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第一审民一事判决、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所作的第二审民事判决,自判决送达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⑵ 案号查询判决书
法律分析:知道案号可以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查询到判决书。网址为:中国裁判文书网。登录进去后,可以使用高级检索功能,在案号处输入具体的案号即可查询到该案件的裁判文书,但不在互联网公布的案件除外。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
第四条 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判文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在互联网公布:
(一)涉及国家秘密的;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
(三)以调解方式结案或者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的,但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权益确有必要公开的除外;
(四)离婚诉讼或者涉及未成年子女抚养、监护的;
(五)人民法院认为不宜在互联网公布的其他情形。
第三条 人民法院作出的下列裁判文书应当在互联网公布:
(一)刑事、民事、行政判决书;
(二)刑事、民事、行政、执行裁定书;
(三)支付令;
(四)刑事、民事、行政、执行驳回申诉通知书;
(五)国家赔偿决定书;
(六)强制医疗决定书或者驳回强制医疗申请的决定书;
(七)刑罚执行与变更决定书;
(八)对妨害诉讼行为、执行行为作出的拘留、罚款决定书,提前解除拘留决定书,因对不服拘留、罚款等制裁决定申请复议而作出的复议决定书;
(九)行政调解书、民事公益诉讼调解书;
(十)其他有中止、终结诉讼程序作用或者对当事人实体权益有影响、对当事人程序权益有重大影响的裁判文书。
⑶ 疫情期间法院不能抓老赖吗应该怎么办
不是不能,只是比较麻烦。
申请执行人想要法院拘留被执行人,这个难度很大!
一方面,法院其实并不想做这个事情。对于多数人来说,这就是工作。有财产,就执行。没有财产,那就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当然,失信被执行人和限制高消费这也可以做。毕竟都是系统上操作就行。另一方面,要找到被执行人。这个也是个难题。现实中多数被执行人处于电话不接或无法联系,人也不知道在哪里的情况。人都没有的这种情况,怎么拘留?所以法院有时候也很干脆,你去找到人再说。申请执行人怎么找人,恐怕也是难以落实。
所以现实中被拘留的被执行人还是少数。别说疫情期间,就是平时,法院都不太愿意抓老赖。那现在是疫情期间,那就更不可能。别说法院的司法拘留,就是治安拘留,甚至是刑事拘留,很多公安机关也并不是很想做。所以不是不能抓,只是比较麻烦。这么说吧,麻烦的事情肯定没人愿意做。疫情期间想要落实这个工作确实比较困难。法院不愿做,或者客观原因限制不好做,这个确实没有什么办法。当然,作为当事人的你可以提交申请,可以对法院的执行行为(作为或不作为)提异议,可以进行信访申诉等等。当这些事情自己去做也是很折腾。
盼望国家把扫黑除恶的兵力分一半出来打击老赖,老赖隐匿财产是真正的黑,拒不执行法律裁判文书是真正的恶,老赖是正宗黑恶分子必须严惩!
有钱不还的怎么弄都行,那些欠钱、没钱没财产的你抓他有用吗,要给他们空间和时间去挣钱还债,这是双赢
抓不抓老赖与疫情关系不大,问题是千千万万个老赖中如何区分恶意老赖和无奈老赖?所有人都可以换位思考,谁的钱谁的物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不管什么原因欠了债就要面对现实,法院必须对那些想方设法逃避执行的老赖,采取强制措施,无论是不是疫情期间,也不能让骗子、恶人逍遥法外,但是对于因商致贫的被执行人可以区别对待。
一是疫情;二是司法拘留本来就不常用。老赖,也就是失信被执行人,泛指那些拒不执行法院生效判决、裁定,而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人。
1.针对这些人,法院先是会查封、扣押、冻结其名下可供执行的财产,然后限制其高消费,并联合其他部分对其进行信用惩戒,使其日常出行受限。若老赖有故意转移、隐匿财产之行为的,法院有权发出搜查令,依法对老赖的人身、住所地以及财产隐匿地进行搜查。
2.根据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 可以得知,当老赖拒不履行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时,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法院可能会对老赖适用司法拘留呢?例如,“有能力履行生效裁判,但拒不履行的”、“以暴力、胁迫等方式妨害执行的”、“违反限高令的”等等。
3.如果老赖只是单纯地无法履行生效判决,没有出现上述行为的,法院一般不会拘留他。毕竟司法拘留会加重法院的负担,同时也不利于老赖尽快恢复其偿债能力。特别是在疫情期间,考虑到疫情防控问题,法院可能会更加慎重适用司法拘留。
4.债权人遇到老赖,应当尽量密切关注其财产动态,一旦发现有其他财产时,随时向法院申请恢复强制执行。如果老赖非法转移财产,躲避执行的,债权人有权申请撤销其“低价转让”、“无偿赠与”行为。
(仅供参考,图源网络,侵删)
疫情期间,法院还是照常可以抓老赖的 。
最近的新闻都可以看得出来,法院一直在做一些执行老赖的专项活动 。
现在疫情期间法院抓到了老赖,应该怎么办呢 ?
都知道法院,公安局,检察院是三院分立的 。法院的法警抓到了人之后必须送到看守所去 ,这个过程中要做好一些疫情的防疫手续就可以了 。
法院通过法警抓到了老赖之后,一般的话只能是拘留是15天 。15天之后他还是要出来的 ,作为你来说要的是钱啊,不是说要把它去关15天,没有任何意义 。
在疫情期间,法院把人抓到了之后必须先做核酸检 。如果核酸检通过是阴性的话,是可以送到看守所去了 。
现在疫情期间,法院是为了尽量的减少这个风险,所以对强制执行有了一个限制 。就是尽量通过网上冻结和限制高消费的方法去限制老赖 ,尽量的少拘留人为。
其实是现在在疫情期间 ,我法院已经对你的被申请人已经限制了高消费和冻结了存款 。这些方法用了以后,如果还是没有起到作用的话 。
建议你还是等待,等疫情过了之后,再让执行局对他进行强制拘留也是可以的。
疫情期间都以防疫为主,建议你稍微得等一等 。
肯定不会抓,女的就更不会抓。
疫情期间拘留所不收押违法行为人,老赖岂不是更加有恃无恐了吗?拘留所作为典型的人员密集场所,防控疫情需要的是科学严谨的工作制度,而不是简单粗暴的不收押人。
王Sir所处的地区,监管场所民警在疫情期间执行的是15+15的工作制度。管教干警在所内隔离15天,隔离15天后再进入监区工作15天。在这30天内不能回家,执行所内隔离制度。
拘留违法行为人,不仅需要正常的法律文书、体检报告,还需要提供违法行为人30日内活动轨迹说明、核酸检测报告。
监管场所通过制度约束,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在押人员感染疫情的风险。对于办案单位,送违法行为人拘留确实要比平时多一些程序,但并不是说就不能执行拘留措施。
1、有能力而不履行的。被执行人如果确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的,可以对被执行人采取拘留措施。
2、不配合法院报告财产情况的。被执行人接到法院通知不报告或不如实报告个人财产情况的,可以对被执行人采取拘留措施。
3、阻挠法院执行的。被执行人如果采取暴力或其他手段阻碍法院执行人员执行公务的,可以对被执行人采取拘留措施。
4、打击报复执行人员的。被执行人侮辱、诽谤或对于执行人员打击报复的,可以对被执行人采取拘留措施。
5、转移损毁被扣押财产的。被执行人如果采用隐匿、转移、损毁等手段,逃避法律义务的,可以对被执行人采取拘留措施。
总结一句最简单的话:经过法院多次传唤,被执行人仍通过各种手段拒不履行法律义务的,可以申请法院对被执行人采取司法拘留措施。
2018年漳平法院对漳平商业银行与被告人张某金融合同纠纷案作出判决,判处被告人张某承担19万元债务的清偿责任。
被告人张某没有按照判决书规定的时间履行债务清偿义务,原告漳平商业银行申请强制执行。漳平人民法院依法向张某下达执行通知书、申报财产令等,责令张某履行法律义务。
张某在判决生效后,将名下房产作价33万卖给他人。在得到售房款后张某仍不履行法律义务。鉴于张某的拒执行为,漳平法院将张某拒执线索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张某迫于压力,主动清偿19万元债务但为时已晚。经法院审理,张某犯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六个月。
疫情私聊,不会收的!
疫情防控期间,可以拘留。比起平常时期的例行的体检程序外,还需要医院部门提供的核酸检测报告,公安部门提供的近三个月轨迹记录、近一周的轨迹记录,公安部门提供的行程询问笔录等多个手续。另外,还需要提前联系好拘留所是否有空余铺位、送拘时间是否合适。
根据疫情防控等级,各地政策并不完全一致。以上是参考疫情低风险地区公布的对外信息综合整理形成,具体程序还是要联系当地法院,注意和法官及时沟通。
我接触过很多群众,对拘留认识还是比较浅显的。不是抓住了欠债人,下一秒就可以直接送拘留所。
首先,抓住欠债者,还是需要讲明拒不执行生效法律文书的法律后果。先看一下是否有还款的态度和意愿,如果拒绝配合。那么,三名以上的执行法官会开会商议,拘留多长时间、是否罚款、罚款的数额,然后报院长审批。
其次,由多名法警带着欠债者到医院体检、核酸检测,普通医学体检包括尿检、心电图、验血都比较快,但是核酸检测一般需要耐心等待,至少需要半天时间。
最后,由法警带着欠债者到公安采集生物信息,行程笔录等。因为公安的同志任务也很繁重,手续也还是要耐心等待。
如果发现拒不履行生效判决的负债者,还是要提前报告执行法官。执行法官需要统筹安排,一些手续可以提前准备,那么第二天的抓捕也会很顺利,各个单位的衔接也会比较流畅。
⑷ 漳平市看守所人民法院
看守所没有专门的法院!!只有法院开庭的地方,法院有民事、刑事等案件需要在看守所开庭,会向看守所申请开庭的。看守所基本上要配合的。
⑸ 交规如何规定倒车事故责任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
一,一般道路:
第五十条 机动车倒车时,应当察明车后情况,确认安全后倒车。不得在铁路道口、交叉路口、单行路、桥梁、急弯、陡坡或者隧道中倒车。
二,高速公路:
第八十二条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倒车、逆行、穿越中央分隔带掉头或者在车道内停车;
(二)在匝道、加速车道或者减速车道上超车;
(三)骑、轧车行道分界线或者在路肩上行驶;
(四)非紧急情况时在应急车道行驶或者停车;
(五)试车或者学习驾驶机动车。
(5)章平人民法院扩展阅读:
福建漳平一男子驾驶装载机施工倒车时过失致人死亡,案发后雇主及作业区的负责人积极赔偿死者家属各项经济损失。漳平市人民法院5日披露,该院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判处被告人张春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六个月。
2014年9月份,漳平某乡政府决定自2014年10月1日至10月20日,对某厂至电影院的道路进行封闭维修,并由俞某负责施工。
2014年10月4日7时50分许,某厂车间负责人曹某为保证该厂的正常生产,指派被告人张春某驾驶装载机到某乡公路经厂门口路段进行施工。
当天8时30分许,被告人张春某驾驶装载机在没有其他在场人员指挥的情况下进行施工倒车时,将袁再某驾驶的一辆无牌嘉陵70型摩托车撞倒。袁再某跳车躲避逃离,而其后载的儿子被害人袁福某被装载机碾压当场死亡。
经漳平市公安局鉴定,被害人袁福某系因钝性暴力作用致重型颅脑损伤而死亡。交警认定,被告人张春某负此事故的全部责任。
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张春某由于疏忽大意,在维修道路的工地上施工倒车时撞倒他人所驾驶的摩托车,并致摩托车后载的袁福某当场死亡。被告人张春某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自首,依法可以减轻处罚。
案发后,被告人张春某的雇主及作业区的负责人共计赔偿了死者家属各种损失人民币计496600元,并取得受害方的谅解。据此,法院遂依法作出前述判决。
⑹ 本案能否根据债权转让协议书追加申请执行案件的申请执行人
分歧: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针对申请执行人的变更和追加没有明确的规定,只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20条第4项有规定:继承人或权利承受人申请执行的,应当提交继承或承受权利文件。是指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时,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的文件和证件供人民法院受理时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立案执行。但对于权利承受文件并没有作进一步的陈述。因而对于第三人漳平市某投资建设有限公司的申请,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第三人漳平市某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与案件申请执行人达成债权转让协议,且已依法通知债务人。因而,申请人的申请理由充分,应予以支持。
第二种观点认为第三人漳平市某投资建设有限公司虽与案件申请执行人达成债权转让协议,但以债权转让协议作为申请追加为被法院立案执行的案件申请执行人没有法律依据。因而第三人的申请理由不充分,不予支持。评析:
笔者认为上述第一种观点认为债权转让协议已依法达成且已依法通知债务人,可作为申请追加案件执行人的依据的认定有误,作出裁定的法律依据不足。故赞同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79条规定:债权人可经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1)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2)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3)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第80条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债权人转让权利的通知不得撤销,但经受让人同意的除外。上述第三人虽已同债权人即申请执行人漳平某银行签订了债权转让协议,并且只提供通知债务人即被执行人漳平某镇人民政府的通知书,并没有提供有效的送达回证加以证实,因而该份转让协议是否有效送达给俩债务人即俩被执行人,无法确定。在执行程序过程中尚无法律条款规定上述行为是执行程序的审查范围,因而只能通过诉讼程序来确定。
第二、债权转让协议是否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是否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是否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等等以及债权转让是否有效送达等问题,只能通过诉讼程序来审查决定,并不是执行程序的审查范围。
第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71-274条中关于“权利承受人”概念又细分了几种情形,即指被执行人分立合并的、其他组织不能承担债务的、法人被撤销后有权利承受人的、公民死亡的、法人名称变更的五种情形。本案执行案件的原申请执行人兴业银行漳平支行目前仍然存在,并没有终止。同时,债权转让协议的转让行为并不是上述“权利承受人”的几种情形之一。若在执行程序过程中将债权转让协议作为权利承受人的承受权利的文件,把第三人作为权利承受人追加为案件的申请执行人,在目前现行法律中尚无法找到法律依据。
综上所述,第三人漳平市某投资有限公司与案件申请执行人漳平某银行签订的债权转让协议涉及已经发生法律效力法律文书中尚未执行到位的执行标的,该协议是否有效送达给债务人,是否有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等等应通过诉讼程序来决定,不是执行程序过程中的审查范围。因此,债权转让协议作为申请追加案件申请执行人没有法律依据,应不予支持。(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人民法院)
⑺ 关于青少年犯罪,违法,吸毒等有关内容
如今青少年犯罪问题以成为即环境污染,贩毒吸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 我国也不例外,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发展的今天,青少年犯罪问题更是我们当务之急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就我国来讲50-60年代,青少年犯罪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了80年代增到70%以上,至今仍居高不下。就我省1991-1995年统计,青少年犯罪比率和在校生犯罪比率比80年代就提高了一倍之多。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当今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已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等新特点。具统计:90年代,青少年犯罪的初始年龄比70年代提前了2-3岁,14岁以下的犯罪案例明显增多,年龄最小的还不满10岁!就我市不满14周岁犯罪人员1997年27名,1998年35名,1999年已达47名。而青少年犯罪中75%都属于团伙作案。并且向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发展近年来,在青少年犯罪中,以暴力为后盾的重大刑事案件日渐增多,施暴程度不断加重,而且青少年犯罪时在作案过程中很少顾及后果,作案手段野蛮和残忍,社会影响极为恶劣。据统计,目前全国的刑事案件中青少年刑事案件占65%。因此,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始终是要常抓不懈的一项艰巨任务。
对于青少年的年龄界定各国都有所不同,就我国来讲青少年指的是12——25周岁的人群。由于这个年龄段的人群生理、心理都有着与成年人不同的自身特点因此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就是研究和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减少、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和对犯罪青少年的量刑等一系列问题。
如今青少年犯罪问题以成为即环境污染,贩毒吸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 我国也不例外,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发展的今天,青少年犯罪问题更是我们当务之急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就我国来讲50-60年代,青少年犯罪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了80年代增到70%以上,至今仍居高不下。就我省1991-1995年统计,青少年犯罪比率和在校生犯罪比率比80年代就提高了一倍之多。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当今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已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等新特点。具统计:90年代,青少年犯罪的初始年龄比70年代提前了2-3岁,14岁以下的犯罪案例明显增多,年龄最小的还不满10岁!就我市不满14周岁犯罪人员1997年27名,1998年35名,1999年已达47名。而青少年犯罪中75%都属于团伙作案。并且向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发展近年来,在青少年犯罪中,以暴力为后盾的重大刑事案件日渐增多,施暴程度不断加重,而且青少年犯罪时在作案过程中很少顾及后果,作案手段野蛮和残忍,社会影响极为恶劣。据统计,目前全国的刑事案件中青少年刑事案件占65%。因此,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始终是要常抓不懈的一项艰巨任务。
对于青少年的年龄界定各国都有所不同,就我国来讲青少年指的是12——25周岁的人群。由于这个年龄段的人群生理、心理都有着与成年人不同的自身特点因此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就是研究和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减少、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和对犯罪青少年的量刑等一系列问题。
一、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种类有很多,但导致其犯罪的根本原因有两点:1。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生理因素2。外在社会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
1.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生理因素易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一)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在心理上他们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可塑性强;在生理上他们的身体飞速发展、精力充沛、易受暗示。是个性和独立性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自主、自立意识加强遇事有自己独立的看法,爱自己解决问题,不愿受约束,成熟感越来越突出,在心理上希望社会、家长把自己当作成人看待,给自己更多的自由空间和自主权,但在经济、生活上却还要依附家长和社会。因此一旦当这些青少年的物质性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容易转移所依附的对象既发生“权威者转移”。根据兴趣、性格等各自组成小团体,这些小团体中只要有一人受不良的信息影响有犯罪倾向往往就易形成团伙犯罪,这也是近几年来团伙犯罪增多的原因。(二)大多数犯罪青少年有着颠倒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且法律意识淡薄。(1)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部分青少年都能奋发有为、与时俱进,自觉的增强自身素质,成为了社会主义祖国的积极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但是商品经济中的不良因素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的滋生也使一部分青少年迷失了方向。形成了错误的人生价值观。他们错误的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向社会索取。在他们眼里认为打架、斗殴、诈骗、耍流氓是“有趣的事”是“光荣的”敢冒险、拼命就是“大英雄”,在多数大犯罪青少年看来大公无私、舍己救人都是虚的。只有一切为了自己才是最实惠的,甚至以此作为犯罪的正当理由,错误地把犯罪当成了发财致富的正当途径和门路。(2)法制观念淡薄。笔者在对所在的几所中小学进行调查时发现。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化,学生的法制观念虽然有所增强,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法律教育不感兴趣,只重视学习成绩,关心是否能考上大学,既便搞了法制教育也是表面应付,被动接受。所以这些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急待提高。例如,某校初二学生冯某,利用放学机会,采取打、吓等手段抢劫低年级同学的钱。当干警问他知道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一种犯罪时,回答是:我还钱不就得了吗?这样令干警目噔口呆的话。还有的仅仅因为想考验公安局的侦察能力而犯罪,待被抓到后还以为是在开玩笑。有的甚至把进公安局看作是“伟大的事”诸如此类大量事实说明:大多数违法犯罪青少年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加之法制观念淡薄,易受外界不良信息的诱惑和影响,易走上违法甚至犯罪的道路。
2、外界环境是促使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因素
任何人的生长生活都不是孤立的,都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周围的环境。青少年也不例外,他们是在社会的现实中不断成长的。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决定青少年生长环境对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我国有句谚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1)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家庭不仅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还是子女的第一课堂而父母则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教育深刻影响着子女的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是导致青少年犯罪一个最为直接、主要的原因。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具调查青少年案犯家庭状况普遍偏差,且多为畸形,有的家庭父母不和,有的父母离异,有的教育不当,管理不善,有的随长辈生活,娇纵放荡。17岁少年小新为偷钱上网,竟残忍地砍死奶奶,并砍伤爷爷。正是缺少父母的教育,且其爷爷奶奶又过分溺爱使其辍学而后又沉迷上网最终走进犯罪深渊的典型案例。青少年本是天真无邪的,如此骇人听闻、丧失人性的案例,给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2)学校教育工作存在的缺陷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学校教育时期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 但至今,仍有不少学校只重视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认为开办法制、道德教育只是形势需要,所以忽视德育,缺少法制教育,消极应付。只是在名义上开展了一些活动如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举办的学生法制教育讲座,也因缺乏正确的认识,忽视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最终
也只是流于形式。还有一些教师自身素质低常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对差生特别是双差生不是及时引导教育而是歧视、放任自流甚至将他们扫地出门,推向社会这些做法都在某种程度上为青少年犯罪增加了后备成为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3)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一些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利的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另一主要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境外种种社会丑恶现象的侵入及我国历史上一些精神文化沉渣的泛起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都起着极度腐蚀的作用。如屡禁不止的黄、赌、毒;宣扬色、情、凶杀等不健康的影、视、书刊泛滥;学校及社区周围的非法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场所;都是诱发青少年犯罪上升的重要社会因素,据统计,有14.1%的学校附近有不健康书刊销售,有26.1% 的学校附近有录像厅,19.2%的人犯罪是黄色、暴力等书刊音像制品毒害诱发导致,因互联网传播不良信息诱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增加了5倍多;青少年时期性发育逐步成熟,喜欢接触异性,对异性产生好奇心,如果此时受外界不良信息的诱导,就会因早恋,控制性欲能力差以及贪婪性得不到节制而犯罪。例:原是某县初中初三(1)班学生臧某强奸女同学一案,据他本人交待,就看了黄色录像和黄色书刊而犯罪的。还有的青少年把影视上的亡命之徒当英雄,把作案手段看成是有本领,其作案手段很残忍。如某青年严××,他带一个12岁的小孩到上海玩,从家中拿出600元钱花光了,两人就策划骗租一辆小轿车,在回家的路上,用准备好的酒瓶猛砸司机的头部,抢劫未遂,当问到他为什么这样时,他回答说:“电影里看到这样可以抢到钱”。
3、针对青少年的立法体制还不完善,总体上缺乏可执行性
我国虽制定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但这些对违法者都缺乏相应的惩罚措施,司法工作中出现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另外社会对青少年法制教育、道德宣传流于形式、对犯罪青少年帮教不到位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社会原因。由以上可看出不良的社会环境熏染(包括网络环境)和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助长甚至直接促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由上看出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既有青少年自身的内因又有外部的客观原因,因此笔者以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健全针对青少年的立法制度,强化社会责任,加大宣传力度使对青少年的保护不仅仅只是流于形式。1)法律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明确规定了人们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行为准则或模式。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生理特点决定了青少年易受诱惑、自我保护能力差等特点。因此有关部门要在进一步完善立法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防范性的法律措施来规范青少年行为、优化青少年的生活环境等,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2)虽然青少年犯罪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但社会上的一些道德法制宣传往往由于这样和那样的原因不到位因此要深入加强对青少年的普法学习和宣传工作。a)各单位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特别对于社会治安较差的地区要定期分析研究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形势,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深入开展。b)要在工作手段上创新。注意运用信息化、网络化等现代手段,开展预防工作,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如建立青少年社区文化娱乐活动、心理咨询、技能培训、就业指导、跟踪帮教等方面的工作创新活动载体,不断满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求,真正使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落到实处。
2.加大力度净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不良的成长环境,是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的“温床”。成长环境得以优化,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将起到积极作用。因此下大力度清理文化市场对淫秽色情,宣扬暴力的报刊、杂志、音像制品等进行专项整治对校园及周围的非法网吧、游戏厅进行坚决取缔。社会各级影视、广播、新闻出版等部门及各类演播场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提供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内容和信息的违法犯罪依法严惩。
3.家庭、学校、社会各负其责,互为一体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构筑有力防线。(1)家庭。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点,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的第一教育阵地,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师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一方面,要用科学、健康的教育方法教育青少年,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耐心诱导,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应提醒他们不要满足,不能增长傲气,当有不足时,不要急于训斥,要分析原因,找准教育切入点,然后引导他们认识错、改正错。让他们从教育中体会到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有重大的影响,家长的行为不检点,教育方法不当都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的后果。因此要加强学生家长的法制意识,不做违法事,起好示范作用,同时在生活中作孩子的知心朋友但又不能姑息纵容或走上极端,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健康成长。(2)学校。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a) 改进教育体制上的弊端,转换教育体制。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 挫折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并把这些教育纳入正规教学课程,让青少年从小就接受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他们辩别是非和抗不良信息侵蚀的能力,在学生时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当他们走向社会以后,就能在家庭、集体、社会中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对其一生都有深刻的影响。b)增强教师的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危险人群.道德品质、法律法规的学习不仅仅只是学生的事,在某种程度上更是教师的事。据调查,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训斥、责骂、只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自暴自弃,甚至产生不良后果,特别是单亲、失和家庭中的孩子更需要在教师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博大的爱的教导召唤下才能逆境起航,拥有健全的人格成为对人民、社会有用的人。(3)社会。a)充分发挥社会的大环境优势,为青少年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避免待业青年的无序流动。据调查,很多走上犯罪道路的都是待业的,整日无所事事,衣食无着落,势必去偷、去抢。因而在扩大就业机会的同时,地区间应加强对就业信息的沟通、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应对务工人员的流动进行调配、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其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避免务工人数失衡,造成人员的盲目、无序流动。b)做好犯罪青少年的改造工作,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成长的各种犯罪。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既是害人者,也是受害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有重新做人的愿望。因此加强和做好已犯罪的青少年的改造以及服刑期满后回归社会后的工作是预防青少年再犯罪的基础。政法, 社会各部门及失足青少年家属,对改造好的青少年,要从生活、工作上关心、爱护。且积极与劳动部门联系,为失足青少年就业提供信息和就业门路,配合劳教部门巩固帮教成果。c)给犯罪青少年足够的尊重和信任,使他们感到不受歧视,使他们对将来的前途充满信心,对社会产生归属感,热爱生活,热爱社会,这将更加有助于继续教育改造。
三 对犯罪青少年犯罪的量刑
我国的法律属大陆法体系,条款性强。目前一些针对青少年的法律体系还不完善,没有一套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相配套的、可执行性强的法律法规。另外由于司法内部各部门之间对犯罪青少年的转化教育还缺少协调性。因此在我国对青少年的量刑还需一个从实践到理论逐步完善的过程,但在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第44条第1款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已为犯罪青少年的量刑定下了大的基调。
笔者以为犯罪青少年虽是罪犯,但其特殊性决定了在对惩处方式上有于成人不同的特殊性因此建议如下:(1)在教育、挽救、感化的原则下对需量刑的青少年实行全程跟踪,借鉴外国先进经验设立社会调查机构有必要让社会调查员出庭,使对青少年的量刑伤害减到最低。(2)不仅设立少年法庭而且对已判决的未成年罪犯进行帮扶挽救,并且对刑满释放的青少年进行不定期的考察、回访,促使其自食其力、积极做人,防止再次犯罪。如:刑事诉讼法一百五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十四岁以上不满十六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十六岁以上不满十八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这个规定目的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减少可能针对他们产生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以有利于他们树立重新学习重新生活的信心,再如北京市丰台区检察院推出的《未成年人案件迅速审理规则》在维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方面就走在了前列。再次,从关押场所上,要和成年人相区别,避免相互感染,专门设立青少年关押和改造场所等。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刑法对青少年的特殊性的特殊对待。
总之,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爱和保护,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体系和改造体系还是一项有待全社会关注的工作,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这不仅仅是司法行政系统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应当承担的共同义务;有待我们共同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改善,从而真正达到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
1、《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答问》 康树华 福建省漳平市人民法院 2003年3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1现行法律判例分析》 刘家琛九州出版社2002年4月
3、《青少年研究》 杨晓梅1999年 第7期
4、《犯罪社会学》 吴鹏森 中国审计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年
5、《未成年人犯罪的定罪与量刑》 谢 彤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
6、《青少年犯罪预防控制问题研究》 康会发 王汉林 2000年
7、《青少年心理发展》 雷 霹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8、《青少年犯罪预防定罪量刑及案例解析》 杨 忠 中国科技化音像出版社 2003年9月
9、《呵护权利—未成年人权利保护法律实务》纪红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4年9月
⑻ 失信被执行人查询
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信用惩戒,促使其自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自今日起向社会开通“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公布与查询”平台,社会各界通过该平台查询全国法院(不包括军事法院)失信被执行人信息。现就有关事项申明如下:
1、失信被执行人信息由执行法院录入和审核。如有关当事人对相关信息内容有异议,可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向执行法院书面申请更正。
2、本网站提供的信息仅供查询人参考。如有争议,以执行法院有关法律文书为准。因使用本网站信息而造成不良后果的,人民法院不承担任何责任。
3、查询人必须依法使用查询信息,不得用于非法目的和不正当用途。非法使用本网站信息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由使用人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4、本网站信息查询免费,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利用本网站信息牟取非法利益。
5、本网站属于政府网站,未经许可,任何商业性网站不得建立与本网站及其内容的链接,不得建立本网站的镜像(包括全部和局部镜像),不得拷贝、复制或传播本网站信息。
6、如对该查询内容有异议,请与执行法院联系。
最高人民法院
2013年10月24日
二、不执行法院判决的后果
法院的判决是赋予国家强制力的,你应该主动履行。如果不履行有三个后果:
1、由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执行措施很多,可以对你的住宅进行搜查,包括拍卖、变卖、扣押你的财产,冻结你的银行帐户,还可以查封你的住宅。
2、如果拒不执行,法院可以处于15日以下拘留1000元以下罚款,并且可以重复适用。
3、拒不执行法院生效的法律文书,情节严重的,就触犯了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构成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会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就算经过了以上处罚,行为人还是要承担赔偿责任,除非永远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如果只是暂时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法院会中止执行,等到行为人有财产可以执行的时候,法院就会恢复执行。
三、如何查明被执行人财产状况
申请执行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供其所了解的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或线索。被执行人必须如实向人民法院报告其财产状况。
人民法院在执行中有权向被执行人、有关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公民个人,调查了解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对调查所需的材料可以进行复制、抄录或拍照,但应当依法保密。为查明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和履行义务的能力,可以传唤被执行人或被执行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到人民法院接受询问。
被执行人拒绝按人民法院的要求提供其有关财产状况的证据材料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七条的规定进行搜查。人民法院依法搜查时,对被执行人可能存放隐匿的财物及有关证据材料的处所、箱柜等,经责令被执行人开启而拒不配合的,可以强制开启。
⑼ 人民法院能否执行公立学校
法律分析:一般情况下不能。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对于具有很强人身性质的商业险是不能予以强制执行的,比如人寿险,但对于非人身属性的商业险是可以强制执行其现金价值或保险金。因此要看你的分红保险是不是属于人身属性的保险,如果是,法院不会强制执行;如果不是,法院可以予以冻结执行。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四十二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情况。人民法院有权根据不同情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被执行人的财产。人民法院查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的财产不得超出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的范围。人民法院决定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财产,应当作出裁定,并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有关单位必须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