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法院延伸

法院延伸

发布时间: 2022-09-19 12:44:13

A. 如何加强人民法庭审判管理工作

全文含注释约4000字。
一、重新认识审判管理工作
(一)错误理解或认识不到位:审判管理工作不重要
审判管理管的是什么?一提到“管理”这个词,人们就会有抵触情绪。同样,身处最基层,人民法庭的干警易把自己定位为审判管理工作中的终极被管理者,而对审判管理工作产生抵触感。这种观念上的误区是当前制约审判管理发展的最大障碍。在错误理解的引导下,干警不对审判管理工作加以深刻学习,导致对审判管理工作知知甚少,从而产生更加错误的认识,认为审判管理只是给法官增添的额外工作负担,怕麻烦的思想较为严重。
有些干警没有认识到开展审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对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学习不深、了解不够、把握不准,更没有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进行研究。这反映了这部分同志习惯于站在个人或部门的局部利益上考虑问题,还没有真正从法院工作大局出发,去思考如何认真落实党组的工作决策。认识存在问题,行动跟不上去,给法院的审判管理工作带来人为阻碍因素。
(二)正确理解并系统化认识:审判管理是法院管理体系的核心
审判管理并不是行政管理,而以实现司法价值为目标的司法管理。审判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确保司法公正。审判是法院的中心工作,以审判为中心的管理是法院管理体系的核心。
1、他律与自律并重。加强审判管理必须增加管理意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要充分尊重干警在审判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要在审判管理中将干警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放到突出位置。要加强队伍的思想工作。人的意识决定人的作为。对干警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要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通过思想工作,及时引导、扭转和提高干警的思想认识。每位干警既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审判管理要取得良好效果,既要加强他律,更重要的是引导法官加强自律。他律是自律的保障,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他律要靠自律实现。严格的管理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让法官增强事业心、责任感,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2、管案与管人并行。审判管理在管案的同时,也管人。审判管理,管审判质量和效率。审判管理首先是对案件的管理,但案件是由法官来处理的。管案和管人是审判管理工作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必须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以管案促管人,以管人促管案。从加强案件管理入手,通过对审判管理和效率的评估,通过案件评查,促使法官增加质量效率意识,不断提高司法能力,努力改进司法作风。从加强法官的思想政治教育、业务培训、考核将惩等工作入手,增强法官参与审判管理、提高司法水平意识,促进办案工作健康发展。
3、管理与服务互补。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审判管理要为审判权的正确运用和行使服务,及时掌握了解审判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审判管理不单单是问责、督促、约束,也要适时进行激励,典型的如开展优秀裁判文书评比活动。“规范、保障、促进、服务”才是审判管理全部的应有之义。审判管理工作做得好,不但不会给法官增加负担,反而对审判给予帮助和动力,有助于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也能够减轻法官办案的心理压力,还能成为庭长和领导的好助手。
二、落实审判管理工作制度
(一)当前状况:尚有不足
目前,审判管理工作只是审判管理办公室、各庭负责人和各庭审判管理联络人的工作。绝大多数人民法庭的法官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审判管理工作中来。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人员分工不明。就目前我国法院人员总体情况看,数量不足额,比例不协调,分类不明确,结构不合理。法官与审判辅助人员相比,法官数量太多,其中冗员比例太大,而审判辅助人员太少。我国法官与辅助人员分工不清,职责混淆。
2、传统的审判管理方式落后。传统的审判管理工作更多关注的是管理的静态结果,而对审判的过程、问题产生的原因关注度不够。刚性管理不足,柔性管理有余。规章制度具体落实到位不理想的现象较为普遍。有令不行,有章不循。对审判侧重于事后管理,缺少事前指导、事中监督。院庭长关心的是每月一期的司法统计报表。
3、领导者管理水平薄弱。面对全新的审判管理工作,领导者首先应当扩充自己的管理知识。如果相关管理知识贫乏,则见事不明,难以管理。另外,领导者要勇于管理。如自身底气不足,不敢管理,或瞻前顾后,不愿管理,则无管理效果可言。
4、管理资源匮乏。作为基层法院的基层机构,人民法庭人员少,力量小,可用的管理制约手段不多,可用的激励服务资源也十分有限。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下,人们往往使制度仅仅成为号召、成为口号。
(二)改善措施:体系化管理
人民法庭审判管理工作涉及多主体、多环节、多方面。
1、分工明确,多层面管理。人民法庭应以庭长为带头人,充分调动各个审判管理层面主体的积极性,使其和谐、统一和平衡,以确保审判管理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在人民法庭的审判管理活动中,审判质量、效率、效果的管理,必须通过庭长、审判长、法官、助理层级管理活动进行。分工明确,使审判的每一个工作岗位、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人员、工作标准、时限要求。形成管理合力、实现从分段管理向审判的一体化管理的转变。以法官为参与主体,以书记员为辅助人员,共同加强审判管理工作。对法官和审判辅助人员进行明确分类、不同管理、分别考核。跟踪书记员对所跟案件负有全程管理的职责。上下贯通、左右联动,联手督查,齐抓共管。
2、宏观微观共抓,实行动态管理。审判管理有六项基本任务:案件信息平台管理、案件质量管理、案件质量评查、审判流程管理、审判运行态势总体研判和审判绩效考核。审判活动从立案到归档报结过程,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与案件质量效率有直接联系。要将案件质量管理前移到立案甚至诉前调解、诉调对接、延伸到执行、归档和信访的各个环节,把凡是容易出问题的环节都纳入管理的重点。同时注重审判目标导向的宏观管理。充分发挥审判运行态势分析研究对审判决策的建议作用和审判经验总结对审判工作的指导作用。
3、强化目标考核,完善激励机制。要坚持把考核放在审判管理的中心环节。把考核覆盖到各项审判环节和每个法官。重点围绕审判质量、效率、效果,对结案率、平均审理天数、民事案件调撤率、上诉率、当庭裁判率、当庭履行率、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率等一系列指标项目,实时跟踪、定期分析、每月随司法统计报表在全庭范围内公布。要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创先评优、干部选拨晋升的重要依据。定期评查、抽查评查、专项评查、统一调度、上下联动、集中交叉评查。开展优秀案件、优秀文书、庭审评比,工作通报工作例会点评讲评。
4、建章立制,以制度促进管理。人民法庭应根据上级要求和形势任务的需要,认真落实一系列有关人民法庭的工作制度,对计划开展的各项法庭规范化工作进行认真梳理。根据目标管理考核实施办法,将任务分解到人。实行一案一评一措施。人人负责、人人担责。建立案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防控机制。法律文书质量直接反映着审判质量和法官的司法能力、事关司法权威和司法形象。通过健全法律文书校核机制,明确起草、校核、审批人员的责任范围,以及具体的起草、校核、审批程序,明确提出对法律文书的低级差错实行零容忍的制度要求。加强信息化学习。审判管理工作依赖信息化操作。人民法庭应不断提升法庭干警的信息化水平。人民法庭干警之间应加强审判管理先进经验交流和审判管理人才培养、交流互动。干警应熟练掌握审判管理系统软件的操作使用。
三、提高审判管理工作的科技化水平
信息化管理是审判管理的重要方向和发展趋势,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审判质效的提高,应当在审判管理工作中得到充分重视。
1、健全硬件设施,构建网络管理体系。目前,江苏的各级法院已基本完成案件审理过程中的“三同步”,在此基础上通过借鉴先进法院的经验,进一步加强法院的硬件配备。如建立电子卷宗归档制度,将书面卷宗通过扫描汇编成电子档案,提高案件的办理水平和质量。此外,还要继续探索和完善电子签章制度,提高办案效率。
2、明确公开范围,强化审判内外监督。通过科技手段提高案件的对社会公众的开放程度,应当坚持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对于案件审理过程中除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以及法律明确不予规定的项目外,对于案件的审理进度、审判期限、法律文书及时通过外网向社会公众和当事人进行公布,引入当事人监督的外部机制。同时,通过设置公开权限,明确法院内部的院长、副院长、庭长和审判管理部分的查阅范围,使得各级审判管理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到案件信息,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3、加强干警培训,适应科技管理要求。通过对干警的内部和外部的监督的同时,利用业余、假期等时期,加强科技培训,建立必要的科技管理的技能和习惯。完善网络管理规定,加强对承办人员和书记员的职责划分,对于已经处理案件的审判电子材料及时校对、按时上网。对处于于未能按照民事诉讼法及时开庭、审理、判决和报结等情形时及时予以提醒,如没有特殊理由,将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评优评先。通过奖惩并举的形式养成干警办案过程中质量和效率的有机统一。

B. 上海浦东新区有几个人民法院

上海浦东新区只有一个人民法院。

全称为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成立于1993年的6月,前身为川沙县人民法院。09年4月,经过国务院批复同意后,上海市南汇区行政区域并入浦东新区。新浦东成立后,原南汇区人民法院也随之并入浦东新区人民法院。

两院合并后,新的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辖区范围达到了1400多平方公里,占上海市五分之一左右。法院审判的办公楼位于浦东新区的丁香路611号。



(2)法院延伸扩展阅读

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完善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回应人民群众司法需求。主要做法有:

1、坚持广纳各类社会纠纷调解资源,主动将矛盾纠纷化解关口前移,将诉调对接功能向人民法庭延伸,形成社会资源的网络化覆盖。

2、通过建立调解、司法确认、裁决、执行四条“快速通道”实现纠纷解决的一体化运作。

3、浦东新区法院在尊重群众自主解决纠纷的同时,将法官的指导、监督贯穿于调解始终,保障调解过程的专业化。

4、将诉调对接作为司法贴近人民群众的主要窗口,推行一系列细致入微的便民化服务。

5、通过实行分组负责制、推行专业对口调解制度、建立调解风险防范机制等实现规范严谨的制度化管理。


以上做法一是从群众需求出发,建立纠纷多层次解决渠道,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二是为群众负责,坚持法院主导,保证了纠纷化解质量。

三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和社会组织的力量,实现了纠纷自我化解,取得了案结事了的实在效果。四是通过向群众学习,坚持专群结合,使得法官工作方式和审判工作机制不断自我进化,推进了司法民主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完善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回应人民群众司法需求

C. 人民法院同义词

人民法院同义词
解:
人民法院没有同义词

延伸:

[courtof justice]
行使审判权的国家机关

D. 法院开庭后多长时间才能下判决书

没有具体的时间,最多2个月内你能拿到判决书。如果是当庭宣判的,一般要在10-15个工作日内日下发判决书。择期宣判的一般要当庭宣判。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同法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同法第一百五十九条规定,对判决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决定。刑诉案件的审理期限是2个月。

E. 法院执行是行政机关基础决定的延伸还是司法行为还是司法协助行为

法院执行是司法行为。

F. 如何加强对民行抗诉案件原判决执行环节的监督

民行检察部门对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原审判决执行环节的监督是民行审判监督工作的一个方面。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机关抗诉的案件法院必须再审,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原判决、裁定必须中止执行。但是,在一些地方的司法实践中,却出现了检察机关抗诉,原审法院仍继续执行原审判决、裁定,或上级法院已经裁定中止执行,但原审法院托故仍继续执行等问题,致使已不具备强制执行效力的法律文书仍被执行,不但破坏了法律的严肃性,影响了检、法部门的公信力,而且也给案件的再审造成了一定的干扰。 一、检察机关的抗诉应当影响法院对民事案件原判决、裁定的执行 在司法实践中,对抗诉是否影响原判决、裁定执行这一问题,一些地方的法院把检察机关的抗诉与当事人的申诉等同起来认识,以“申诉不影响执行”为由,拒绝检察机关的监督,认为检察机关的抗诉案件,不影响原判决、裁定的执行。澄清这一问题十分必要。 法院的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首先,等同看待,无法可依。《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八条规定:“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该条即是“申诉不影响执行”的法律依据。但是《民事诉讼法》没有对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设置“抗诉不影响执行”的法律规定。可见,法院的认识没有法律依据。其次,二者在法律规定上有明显区别。《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自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三个月内审查,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情形之一的,裁定再审,不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一条规定的,裁定驳回申请。”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抗诉书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再审裁定;有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至第(五)项规定情形之一的,可以交由下一级人民法院再审。”可见,申诉再审与抗诉再审主要有两点区别:一是申诉引起的再审存在法院驳回申诉的情况,抗诉引起的再审则无此事宜。因此,法院对抗诉案件的再审是必然的,原判决、裁定必然中止执行;二是法院裁定再审的时日不同,一是三个月,一是三十天,后者是能较快影响原判决、裁定的执行效力的。从而可见,检察机关的抗诉应该影响案件原判决、裁定的执行,原判决、裁定应当是自抗诉之日起即失去执行的法律效力。 建议将《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五条规定:“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裁定中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裁定由院长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修改为:“对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在收到抗诉书之日起,如该案件正在执行中,应自动中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并作出中止执行的裁定。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自决定再审之日起应作出裁定,中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裁定由院长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公章。”以案件性质区别对待,体现“人民检察院抗诉即能中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效力”的法律权利。 二、对已抗诉民事案件原判决的执行监督应重点把握的内容 对已抗诉案件的原判决、裁定的执行进行的监督工作,实际是一种程序的监督,但由于执行了案件的实体权利,也可以认为是对实体执行工作的监督。如吴桥县检察院监督的一起案件:该县某演出团体负责人宁某与另一演出团体发生合同纠纷。宁某因不服法院判决,向检察院申诉。抗诉后,沧州市中级法院裁定:“本案指令吴桥县法院再审,再审期间中止原判决执行。”但是该县法院没有执行中级法院裁定,仍强制执行原判决,从宁某的工资账户划扣工资发还给执行申请人。对此,吴桥县检察院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要求法院执行中院裁定,返还已执行财产,并查明原因及责任。从而维护了申诉人的合法权益。 在该案中,法院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因抵触情绪,原审法院在得知检察机关抗诉后,故意紧锣密鼓地执行原判决,以获取相关材料支持原判决中的错误。二是因顾及颜面或其他不可告人的原因,原审法院故意在再审开庭前继续强制执行原判决,以执行完毕的即成事实给申诉人制造压力,企图规避抗诉案件的改判。三是在执行中,故意混淆上级法院在再审裁定中关于中止执行的指令与执行部门在执行程序中对当事人发出的中止执行裁定的法律效力,拒不执行上级法院的指令,或以执行部门没收到、当事人是否收到裁定为理由,歪曲执行上级院的裁定,导致违法执行的发生。 上述问题应是检察机关对抗诉案件原判决执行环节检察监督的重点:一是以执行依据为视角,把各类法律文书的效力作为关注的要点,以文书的生效期日为依据,看该文书是否被新的法律文书中止或撤销;二是以执行行为为视角,主要是把执行行为作为监督要点,看这种执行行为是否遵照执行了上级院或本院的裁定,任何在执行中止裁定作出或撤销裁定作出后的执行行为都是违法的,都应予以监督,已执行的案件标的应悉数返还被执行人;三是以监督对象为视角,主要是把执行人员及案件的原审法官作为监督对象,对其违法执行要进行综合分析,看是否是单纯违反办案纪律的行为,是否与滥用职权、徇私枉法、贪污受贿等行为有联系,以决定使用不同的监督措施,维护司法公正。 三、对已抗诉民事案件原判决执行的监督程序应进一步探索完善 目前,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中有“检察院对执行裁定的抗诉不予受理”的规定,对这一解释,有些地方法院延伸理解成了法院不接受检察院对执行工作的监督的法律依据。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机关的民事监督包括对执行工作的监督,但有明确的程序规定。近年来,许多地方法院已就如何接受执行监督问题与检察机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有效地促进了检、法工作的顺畅衔接,维护了司法公正。随着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责的不断加强,对民事执行监督的开展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建议立法机关尽快出台相关法律规定,完善民事执行监督的法律程序,使其纳入正规。 就当前的法律现状,开展好这项监督工作,应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检、法两院协商沟通程序。检察院与法院应该在《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下,商情地方人大法制部门就民事执行工作如何开展法律监督问题进行协商,就具体应该监督的方面进行沟通,双方制定科学可行的操作办法,作为监督程序遵照执行,避免法律冲突。如,检、法两院可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化解抵触情绪。对已进入执行程序的判决裁定,根据抗诉程序的进展,就建议法院中止原判决的执行设立受理办法,法院则要接受并认真对待检察建议,适时中止判决的执行。二是纠正违法程序。在民事判决、裁定执行过程中,检察机关认为法院仅存在程序性的不当执行时,通过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的形式要求人民法院采取措施自行进行纠正。法院对检察院的纠正违法通知书应在收到后采取积极地对应措施,及时把纠正、采纳的结果书面反馈给检察机关。三是案件查办程序。检察机关认为法院执行官在办理民事执行案件过程中有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枉法裁判以及裁定失职、滥用职权等违法情形的,应及时移送纪检监察部门作行政追究。如果构成犯罪应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依法由渎检部门立案查处,以遏制民事案件执行环节的职务犯罪,保障民事执行活动的正确运行。 (作者单位:河北省吴桥县人民检察院)

G. 如何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

今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出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通知》,要求更加充分地发挥人民法院职能作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司法保障。

“我们正审理一起案件,村民从原来种小麦改为在大棚里种蔬菜,5家人商量,把原来南北向承包的5块土地自行改为东西向承包,便于阳光照射进大棚。这样做,多年来都相安无事。但去年,由于修建高铁途经此地,高铁占道刚好是最靠西边的那块南北向土地。原来承包这块地的村民提出,补偿款应该全部归他,但其余4家坚决不同意,诉到法院。”在淄博市临淄区人民法院,辛店法庭庭长孙友军向记者介绍,不少纠纷和农村土地确权颁证不规范有关。

面对纷繁复杂的土地纠纷,法律法规不可能详尽规定怎么办,必须靠司法机关充分发挥司法智慧。“在农村,很多问题不是简单的法律问题,而是天理、国法、人情怎么相统一的问题。我们运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让矛盾纠纷朝着最有利于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方向去解决。”临淄法院立案庭法官相征说。针对农村土地确权颁证不规范的问题,临淄法院还向相关部门提出司法建议,建议进行排查整改。

在审理土地纠纷的过程中,不少法官发现,村委会能否依法发挥自治功能,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我们经常遇到村委会换届后,新官不理旧账,不承认上一届签发的土地承包合同,引发矛盾纠纷。”莱西法院研究室主任李绍斐说,新一届村委会给出的理由是上一届在发包时,没有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不管违约的动机是什么,“没有经过民主议定”确实是影响合同效力很重要的因素。

为了避免此类问题再次发生,莱西法院经过认真调研,向相关乡镇党委政府发出司法建议,建议他们在农村基层组织换届选举中加强指导,提高村委会依法自治的能力。

“山东法院加强与乡镇党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充分发挥乡村干部、人民调解员的力量,进一步加强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将更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张甲天说,延伸服务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

充分发挥人民法庭靠近乡村、贴近群众的优势

在农村,与农民打交道最多的司法机关是人民法庭。今年山东高院工作报告显示,5年来,基层法院及人民法庭办案537.5万件,占全省法院结案总数的87.3%。为加强人民法庭建设,5年来,山东法院建设或修缮人民法庭488处。

“《意见》提出,强化人民法庭化解矛盾第一线的功能作用,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三个面向’和便于群众诉讼、便于人民法院独立、公正、高效行使审判权的‘两便’原则,充分发挥人民法庭靠近乡村、贴近群众的优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司法需求。”张甲天介绍。

济南市历城区人民法院院长李忠林介绍,历城法院建立了便民诉讼网络,推进智慧法院建设,拓宽诉讼服务渠道,让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办成事,使司法服务更便捷、更亲民。为留住绿水青山,历城法院实行涉环境资源案件归口审理模式,维护环境资源法律制度的权威,保障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村生态保护。

“在农村,巡回法庭发挥了‘审理一件、教育一片’的作用。每年,我们都要组织巡回审判,法官带上国徽、电脑、打印机,开着车到村里审理案件,周围群众都围拢过来,一些邻里纠纷、赡养案件、继承案件,很有教育意义,庭审是最佳的法治公开课。”青岛市城阳区人民法院院长殷延辉说。

采访中,莱西法院民一庭庭长孙连英告诉记者,有一年全市两会时,一位村支书找到法院院长,请院长安排法官到村里来现场审理赡养案件,原因是该村村民不养老人的风气有抬头趋势。莱西法院法官立即选取合适的案件,在该村设立巡回审判庭,现场审判。“随着审理的深入,我们发现,问题并不简单,子女不养老人,有的是不懂法,有的是心里有气,觉得老人有许多做得不对的地方。法官耐心释法说理,讲明法、理、情,不仅当事人流下热泪,围观群众也深受教育。”孙连英说。

为了发挥人民陪审员来自基层、了解基层、具有丰富基层生产生活经验的优势,《意见》提出,加强对农村人民陪审员的培训和管理,广泛吸收基层群众担任人民陪审员。“人民法庭的人民陪审员积极参与民事纠纷调解等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已成为推进司法民主的重要力量。”张杰说。

最高法决定的要实施。

消息来自人民网。

H. 法庭有没有义务根据民事案件当事人的合理请求展开庭外调查

对于当事人无法取得的证据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请求取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58条规定:“法庭审理过程中,合议庭对证据有疑问,可以宣布休庭,对证据进行调查核实。”该条规定赋予了法官的庭外调查权,同时也对庭外调查权进行了限制。

法官庭外调查权的有无,是职权主义审判方式和当事人主义审判方式的一项重要区别。在职权主义条件下,法官有责任运用职权查明案件的实体真实,因而有权实施庭外调查,这种调查不仅可以在法庭审理过程中休庭进行,而且可以在庭审准备阶段实施。

如法国《刑事诉讼法》第283条规定:“审判长如果认为预审尚不完整,或者在预审结束之后发现新的情况,可以命令进行他认为需要的任何侦查行为。”德国《刑事诉讼法》第244条规定:“为了调查事实真相,法院应当依职权将证据调查延伸到所有的对于裁判具有意义的事实、证据上。”

(8)法院延伸扩展阅读:

法官的庭外调查权只能在法庭审理开始后实行。

《刑事诉讼法》第158条明确规定:“法庭审理过程中,合议庭对证据有疑问,可以宣布休庭,对证据调查核实。”

它强调了“法庭审理过程中”,这是由于现行刑事诉讼程序决定的。控方向法院起诉案件后,法官对案件作程序审查后应予受理。

在法庭审理前,法官为了能公正裁判,其不能就案件的实体问题调查取证,只有法庭审理开始后,控方向法庭提供了证据,法官才能对这些证据提出疑问并调查核实。

1979年刑事诉讼法没有对法官的调查权作这方面的限制,检察机关向法院起诉案件后,法官对整个的案件事实、证据进行审查并调查核实,认为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才决定开庭审理,否则,案件将被退回检察机关补充侦查,这样必然造成先判后审的弊端。

而在庭审前的调查中,法官在主观上会带有先入为主倾向性,不利于公正裁判。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法官的调查权作了时间上的限制,从而避免了先判后审的弊端。这是我国刑事诉讼的进步,它有利于案件证据证明力的确认,更有利于最终的裁判公正。

法庭审理后,法官对事实、证据进行充分的调查核实,认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应作出有罪判决;认为事实不清证据不充分的,应作出无罪判决,法官当然不能在作出判决后再行使调查权。

热点内容
行政规章和行政法规 发布:2025-01-20 01:15:10 浏览:924
11月14日社会与法频道怎么回放 发布:2025-01-20 01:09:25 浏览:444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出境配偶 发布:2025-01-19 23:58:12 浏览:181
新工商法保留工商前置许可 发布:2025-01-19 23:13:26 浏览:280
行政立法扩张体现在 发布:2025-01-19 23:07:19 浏览:238
旅游法律责任名词 发布:2025-01-19 23:05:34 浏览:553
德治比法治更重要辨论赛 发布:2025-01-19 22:42:34 浏览:638
新劳动法加薪 发布:2025-01-19 22:41:23 浏览:725
宁夏邮政条例 发布:2025-01-19 21:48:58 浏览:810
经济法要约邀请例题 发布:2025-01-19 21:10:22 浏览: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