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慎重立案
❶ 法院立案的基本条件
法院的立案的基本条件是需要符合起诉的要件即:1、原告是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2、有明确的被告;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如果是刑事诉讼中的自诉案件,被害人向人民法院直接起诉或者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对于自诉案件,被害人有权向人民法院直接起诉。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温馨提示】
以上回答,仅为当前信息结合本人对法律的理解做出,请您谨慎进行参考!
如果您对该问题仍有疑问,建议您整理相关信息,同专业人士进行详细沟通。
❷ 为什么要实行两审终审制
民事诉讼不能全部实行三审终审
据《新京报》等媒体报道,有专家建议我国民事诉讼法实行三审终审,对这一观点,中国政法大学杨荣馨教授表示——
审级制度是依照法律规定,一个案件需要经过几级法院的审理,所作裁判才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制度。审级制度是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以及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起着重要作用。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我国已实施十四年之久的民事诉讼法即将修订,故重新审议和构建我国民事诉讼的审级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具有重要意义。
一、设置审级制度的目的
民事诉讼中的审级制度是民事诉讼中的核心制度之一,因而设置审级制度的目的与民事诉讼的目的是一致的。民事诉讼的目的就是追求公正而及时地解决纠纷,并以公正与高效为基本理念。民事诉讼中的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二者相辅相成,程序公正除有自己本身的价值外,就是保证实现实体公正。
民事诉讼是在法院主持下进行的,是通过民事审判人员的审理和裁判而求得纠纷的公正与高效解决。审判人员在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作裁判有时也会出现错误,达不到民事诉讼的目的。这就需要给当事人以救济,允许当事人向上级法院寻求救助,这就需要建立适当审级制度,使下级法院可能出现的错误裁判,能够通过上级法院的审理得到纠正。
在民事诉讼中还存在着诉讼效率问题,追求高效,迅速而妥善地解决民事纠纷也是民事诉讼的基本概念。迟到的公正就是不公正,在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设置上,公正和高效都是要考虑的,必须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
二、对我国现行审级制度的再认识
我国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一般来说,一个民事案件经过两级法院的审理,就能及时作出公正的裁判,不需经过更多的审级;而且我国地域辽阔,许多地方交通不便,增加审级,将会给当事人造成负担,增加讼累;审级一多,必定使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处于不稳定状态,影响社会安定和正常的民事活动。因此,可以认为我国民事诉讼法当初规定的两审终审制是正确的,而且也取得了巨大成绩。
但是,由于生产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人们法律维权意识的增强,民事案件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度上升,重大复杂疑难民事案件迅速增加;同时,小额诉讼也较多出现。在民事审判实践中,不少当事人不论是否有理、也不论争议标的的细微,在一审判决之后一律上诉,上诉率迅速攀升。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实行完全的两审终审制,已经不合时宜了。
三、完全的三审终审制不可取
在民事诉讼法修订的热潮中,有人主张实行完全的三审终审制,即允许所有的民事案件都可以上诉至第三审法院。提出这个主张,是可以理解的。
世界上有些国家和地区也确实实行完全的三审终审制。但这一制度并不适合我国情况,主要理由是:
(一)将会增加讼累。我国许多地方特别中西部地区仍然地域广阔,交通不便,如实行完全的三审终审,当事人至少要到省会(首府),有的还要到首都,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
(二)将使高级特别是最高法院不堪重负。就目前状况来说,这些法院已在超负荷运转,如再实行完全的三审终审制,将会造成更大负担,实际是负担不了的。我们设计审级制度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稳妥可靠,符合我们的国情。
(三)相当多的案件并不需要三审。从目前状况看,绝大多数民事案件都会上诉,进行二审,走完法律允许的“路程”;如果一旦法律允许上诉三审,一定会有许多并不需要三审的案件进入三审程序。为了克服这个难题,有人认为可以规定三审上诉须经三审法院批准,但这个审批工作量也是很大的,而且会引发当事人的不满。
四、应当实行以两审终审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审级制度
(一)基本的两审终审制
从民事诉讼的整体看,大多数案件仍应以两审终审为宜,几十年的实践证明,经过两个级别的法院审理,即可公正而及时的解决大多数民事纠纷。
(二)有条件的三审终审制
一个民事案件经过两级法院的审理,争议事实都会查清,由于各种原因,有时对案件适用的法律还掌握不准,还会出现不一致的局面。为此,第三审法院的任务就是达到统一适用法律、公正解决纠纷的理想境界。允许上诉到三审法院的条件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而且当事人认为二审法院裁判确实违反法律的:
1.争议标的额巨大的民事案件。由于全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应由高级人民法院规定其辖区的合理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2.争议涉及重大社会利益的民事案件,也应由高级人民法院规定并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3.当事人跨越人民法院管辖区域的。毋庸讳言,某些地方仍存在着较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所作的裁判可能不利于外地当事人,所以要给以特别保护,允许上诉于三审法院。
为了更好地掌握三审上诉的标准,防止某些当事人的滥诉,应实行上诉许可制度,即拟上诉于第三审法院的案件,要当事人报第三审法院审核,得到许可后,才立案受理。
(三)有条件的一审终审制
1.争议标的额小的民事案件。这个标准要由各高级人民法院规定,并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2.极为简单的民事案件。这类案件比现行法律规定的简单民事案件还要简单,确无必要上诉,具体标准也应由各高级人民法院规定,并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3.当事人约定不上诉的民事案件。上诉属于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当事人可以处分,如在诉前和诉中当事人达成书面协议约定不上诉的,亦即一审终结。
如果符合上述条件,而当事人又坚持上诉并能提出正当理由的,经二审法院核准,也可准其上诉。
五、多层次审级制度与再审制度的关系
再审制度是纠正终审的判决、裁定等生效法律文书错误的法律制度,是保障诉讼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再审制度与审级制度关系密切,再审制度也是广义的审级制度,在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构建中,正确处理多层次终审法律文书与再审的衔接,是必要而又重要的。
两审终审制属于正常的审级制度,仍应按照过去的做法进行再审,从严掌握。一审终审制因未经过二审,故再审条件应较宽松。三审终审的,因已经过几个审级,高级或最高法院均已审过,故对其再审条件应更为严格,一般不再准许。
不论哪个审级终审的生效法律文书的再审,均应认真审查,慎重立案,避免“终审不终”、“再审不断”的混乱局面,维护正常的诉讼秩序。在审核再审申请时,均须遵守以下规定:
(一)法律应明确规定可以申请再审和不得申请再审的具体案件,以便当事人和再审法院掌握。
(二)申请再审时,必须以生效裁判确有错误为前提。上诉审对象是未生效裁判,当事人可以为其有错误而上诉;现裁判已发生法律效力,再声明不服,当然应提高要求,以其确有错误为前提。这里的确有仍为假设,是申请再审人认为其确有错误,是否真有错误,应由再审裁判认定。
(三)申请再审时,必须有一定的证明材料支持,使再审法院相信生效法律文书很可能确有错误;但又不能求全责备,进一步证明材料应在再审时提出。
(四)再审应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出,如在知道或应当知道再审事由后的一个月内提出,如有特殊原因,也不得超过三年。
(五)向作出生效裁判的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以一次为限。这样既可保证再审质量,又能维持诉讼秩序。如由作出生效裁判的法院再审,很难纠正生效裁判的错误,如允许再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再审,将会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和时间的拖延。
总之,社会是发展的,事物是变化的,随着形势的变动,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调整正势在必行。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❸ 军产房在离婚时如何处理
【原创】指点迷津,柳暗花明!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军产房在离婚时如何处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房产是最重要的财产,房产分割是离婚纠纷中双方争执的焦点。根据不同的标准,房产又分为公房、私房、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央产房、军产房等多种类型,不同的类型对当事人行使权利有直接的影响。张印富律师总结多年的实务经验认为,在离婚纠纷中军产房的性质尤为特殊,如何处理好甚为棘手。一、军产房的概念及其特殊性军产房,是指军队享有房屋所有权(即产权)的房屋。所有权包含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项权能。军产房的占有、使用人往往与所有权人相分离;军产房的土地来源和用途有其特殊性;军人身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甚为密切;军人身份及职级经常变动及这种变动与住房的变迁密切相关;等等。由于军产房的这些特点,使得军产房的权属界分和流转成为比一般的公房承租房、经济适用房更为复杂,流转受到更严格的限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房地产业司、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基建营房部印发的《城镇驻军营房产权转移和房屋现状变更登记实施细则》第八条规定:“军队房屋产权属军委、总部,所有权性质属军产,“产权单位”填总后勤部。其营房变更登记委托住用单位(即产权管理单位)全权办理,使用住用单位印章,但必须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房地产管理条例》规定的房地产转移、变更批准权限,持有总后勤部或各军区、军兵种、国防科工委等大单位的批件。不符合上述规定的,产权转移无效,并不得进行营房变更登记。”二、军产房在离婚纠纷中的一般处理方式。军产房有其特殊性,但同时也受《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的调整。实务中一般视个案情况,区别对待。1、军产房在部队营区内。军队房地产的权属统归军委、总部。其产权产籍由各级后勤部基建营房部门归口管理,按其用途分别由有关业务部门具体负责使用和管护。当事人只有居住权,无其他权利,既不能购买,也不能置换或上市交易。若婚姻关系解除,基于军人配偶身份共同居住的当事人,无权主张居住权;同时营房不具备福利分房的性质,也不具备一般公有住房所具有的价值属性,军人配偶也无法主张折价补偿。实务中军人配偶一方多为女方,一般根据《婚姻法》第39条“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和在符合《婚姻法》第42条所规定的离婚时“一方生活困难,另一方给予适当帮助”情形下,要求对方给予经济帮助,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2、军产房在非部队营区内。这种房子一般可以比照承租公房进行处理。对于非军人一方,在离婚财产分割时,如果该军产房仅分配给军人使用的话,可以判决拥有使用权的军人方对非军人方就使用权作价补偿。3、军产房为军队经济适用房。如何分割军队经济适用房,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实务中,如果该房屋出售后将会转交地方管理,经地方房屋管理部门颁发房屋所有权证的,该房屋在离婚时,参照地方经济适用住房的处理方法加以分割;如果该房屋由军队房管部门独立管理,对居住使用人有严格限制的,只能由军人家庭居住使用,非军人方无法主张房子的所有权,但可以参照地方经济适用房的价格标准获得折价补偿。三、实务中对军产房处理的几种观点1、军产房分割时需要征求军队的意见后,人民法院再做出判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离婚案件中公房使用承租若干问题的解答》中规定:“问:在调整和变更单位自管房屋租赁时,是否需要征得自管房单位的同意?答:人民法院在调整和变更自管房屋的租赁关系时,应征求自管房屋单位的意见……”。《解答》中虽然没有提到军产方,但军产房类似于自管房,而且比自管房管理更严格,因为涉及到军队利益和国防安全。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指导精神,军产房分割时需要征求军队的意见后,人民法院再做出判决。2、军队公寓住房不宜判决归非军人一方使用、居住。曾参加婚姻法司法解释起草工作的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吴晓芳观点:军人住房包括公寓住房和自有住房,公寓住房是指保障在职军人工作居住的营区住房,产权归军队,不得出售,离职迁出;自有住房是指军人个人购买的住房,产权归己,维修自理。有鉴于此,军队系统一直在呼吁:“人民法院在处理涉及军人离婚案件时,不宜判决军队公寓住房归非军人一方使用、居住。我认为很有道理”。3、慎重处理,兼顾双方利益。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张弓《对当前房地产案件中几个常见问题的调查分析》中认为:在审理军产房案件中,法院应坚持慎重立案、慎重处理的原则,在审理中应征求军队房地产管理部门的意见。但同时强调,对非军人一方(大多数是妇女)应该考虑其他的补偿方式,不能因为仅仅考虑军人的利益而忽视保护其配偶应得的利益。本律师更倾向于慎重处理,兼顾双方利益的原则。军产房直接涉及到军队利益,处理不慎还会产生矛盾,影响军民关系。事先听取军产房所有权人的意见较为可取。但军人配偶一方多为女方,“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也应该得到体现。通过调解等其他方式,对不能居住使用军产房的非军人一方适当补偿,兼顾双方利益更为可取。
❹ 中国新婚姻法规定离婚后夫妻财产怎么分配
一、夫妻共同财产,一般应均等分割。根据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和财产的来源等情况,具体处理时也可以有所差别。
属于个人专用的物品,一般归个人所有。
二、夫妻分居两地分别管理、使用的共同财产,分割时各归管理、使用方所有;
相差悬殊的差额部分,由多得财产的一方以与差额相当的财产抵偿另一方。
三、婚前个人财产在婚后共同生活中自然毁损、消耗、灭失,离婚时一方要求以夫妻共同财产抵偿的,不予支持。
四、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
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条规定,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该不动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由双方父母出资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该不动产可认定为双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资份额按份共有,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五、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双方用夫妻共同财产出资购买以一方父母名义参加房改的房屋,产权登记在一方父母名下,
离婚时另一方主张按照夫妻共同财产对该房屋进行分割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购买该房屋时的出资,可以作为债权处理。
六、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离婚时该不动产由双方协议处理。
七、对不宜分割使用的夫妻共有的房屋,应根据双方住房情况和照顾抚养子女或无过错方等原则分给一方所有。分得房屋的一方对另一方应给予相当于该房屋一半价值的补偿。在双方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应照顾女方。
八、双方对婚前一方所有的房屋进行过修缮、装修、原拆原建,离婚时未变更产权,增值部分中属于另一方应得的份额,由房屋所有人折价补偿给另一方。
九、借婚姻关系索取的财物,离婚时,如结婚时间不长,或者因索要财物造成对方生活困难的。可酌情返还。对取得财物的性质是索要还是赠与难以认定的,可按赠与处理。
十、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十一、一方以夫妻共同财产与他人合伙经营的,入伙的财产可以给一方所有,分得入伙财产的一方对另一方应给予相当于入伙财产一半价值的补偿。
十二、夫妻之间订立借款协议,以夫妻共同财产出借给一方从事个人经营活动或用于其他个人事务的,应视为双方约定处分夫妻共同财产的行为,离婚时可按照借款协议的约定处理。
十三、对夫妻共同经营的当年无收益的养殖、种植业等,离婚时应从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经营管理考虑,予以合理分割或折价处理。
十四、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①工资、奖金②生产、经营的收益③知识产权的收益④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⑤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十五、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请求分割共同财产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有下列重大理由且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除外:
①一方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等严重损害夫妻共同财产利益行为的;
②一方负有法定扶养义务的人患重大疾病需要医治,另一方不同意支付相关医疗费用的。
❺ 法院立案的基本条件
一般来说法院立案是要满足起诉的条件的,据我所知,一要分清是民事诉讼还经济纠纷,再者就是刑事案件。二是要做到不能跨区域审理,要有明确的被告和原告或者第三方。三就是足够的证据不能作伪证这是要负法律责任的,这些证据要说明你起诉的目的也就是相关内容要明确。这是我个人认为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只要符合起诉条件,没有足够的证据起诉也应立案。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终本案件,是指法院的执行案件,由于被执行人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而裁定终止本次执行程序。
终本不撤回执行申请,也不是已经执行完毕,而是暂时中止执行。
如果以后发现被执行人有财产,容申请人随时可以申请恢复执行。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严格规范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规定(试行)》的通知第一条规定,人民法院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该问题提到“上诉”一词,明显属于二审上诉案件。那么,既然法院已经立案,就应该根据具体案情,做出具体的裁定或者判决结果。【拓展资料】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经过审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以判决、裁定方式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裁定;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错误或者适用法律错误的,以判决、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销或者变更;
(三)原判决认定基本事实不清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
(四)原判决遗漏当事人或者违法缺席判决等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原审人民法院对发回重审的案件作出判决后,当事人提起上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不得再次发回重审。
第一百七十一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裁定的上诉案件的处理,一律使用裁定。
❻ 人民法院的立案工作应遵循哪些原则
法律分析:不告不理原则、审判权独立行使原则、直接言词原则、审判及时原则,人民法院的立案工作遵循便利人民群众诉讼、便利人民法院审判的原则。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立案工作的暂行规定》 第一条 人民法院的立案工作遵循便利人民群众诉讼、便利人民法院审判的原则。
❼ 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审判民事案件程序制度的规定(试行)
一、案件受理
1.收案
凡有明确的原告、被告和具体的诉讼要求,应由人民法院调查处理的民事纠纷,均应立案处理。
人民法院不得把基层组织、有关单位的调解和介绍信作为受理案件的必要条件。
凡立案处理,应有当事人的起诉书或口诉笔录。
对简易纠纷和一般信、访可不予立案,但处理后要登记备查。
当事人委托他人代理进行诉讼的,应向人民法院出具委托书。如系口头委托的,应当记明笔录,由当事人签名或盖章。当事人是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或因生理缺陷不能亲自进行诉讼的,应由其父母、子女、配偶、其他监护人或由法院指定的人代理进行诉讼。
2.案件管辖
民事案件一般由被告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人民法院受理。
非军人一方向军人提出离婚,或工作地址经常变动人员的配偶提出离婚的案件,由原告人户口所在地的人民法院受理。
劳改犯、留场(厂)就业人员、劳教人员或自流人员的配偶提出离婚的案件,也由原告人户口所在地的人民法院受理。
两地法院对案件受理的意见不一致时,可协商解决,或由它们的上级人民法院指定。
下级人民法院对其受理的案件,认为案情重大或有其他特殊理由应由上级人民法院审判的,可请求移送。
各级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范围,暂作如下规定:
(1)基层人民法院受理:
自诉的案件;
经基层组织或有关单位调解无效介绍来院的案件;
外地人民法院移送应予受理的案件;
上级人民法院和同级革命委员会交办的案件。
(2)中级人民法院受理:
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委员、省范围内的知名人士的案件;
涉外的案件;
在其辖区内,它认为应由自己直接受理的案件;
上级人民法院和同级革命委员会或行政公署交办的案件;
(3)高级人民法院受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委员、全国范围内的知名人士的案件;
在其辖区内,它认为应由自己直接受理的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和同级革命委员会交办的案件。
(4)最高人民法院受理:
国家法律、法令规定由它管辖的和它认为应由自己做第一审的案件;
中央交办的案件。
人民检察院提起诉讼的民事案件,由同级人民法院受理。二、审理前的准备工作
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应指定审判人员负责办理。审理第一审案件,除简单的和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外,由一名审判员和两名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进行。人民陪审员在执行职务期间与审判员有同等的权利。合议庭由审判员担任审判长,院长或庭长参加审理时,自己担任审判长。书记员担任记录。审理前,必须做好下列几项工作:
1.审查起诉手续是否完备。如:原告人未在起诉书或口诉笔录上签名盖章的,应予补办;所交的证物、附件的种类和件数与起诉书或口诉笔录记载不相符的,应予补正,等等。
2.将起诉书副本交给被告人,或将原告人所诉要求与理由告知被告人,限期提出答辩。无论被告人答辩与否,案件的审理仍需进行。
3.告知当事人应有的诉讼权利。如: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就案件事实进行陈述和申辩的权利,当事人不能自行辩护的可以委托亲属、监护人或法律允许的其他人代为辩护;提供证人、证物的权利;委托他人代理进行诉讼的权利;请求审判人员和书记员回避的权利等。
当事人声请审判人员回避的,由院长裁定;声请书记员回避的,由审判长裁定。驳回声请回避的裁定不准上诉。审判人员或书记员如自己认为对本案有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有回避的必要时,可主动提出意见,分别由院长或审判长裁定。关于院长回避的问题,可由本院审判委员会决定或报上级人民法院决定。三、调查案情和采取保全措施
审判人员或合议庭成员接办案件后,要在认真审阅诉讼材料的基础上,深入基层,依靠群众和基层组织对案件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倾听正、反两方面的意见,切忌先入为主,主观臆断,偏听偏信。要查清案件的事实真象和问题的性质,明辨是非责任。
调查要弄清原、被告的基本情况,纠纷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结果、双方争执的焦点,搜集有关的证据材料、群众和基层单位领导的意见等。对同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人提供的证明材料和互有矛盾的证明材料,要仔细分析、查对、核实。
对当事人、证人、关系人、知情群众、当事人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的调查,可以个别访问,也可以开座谈会。对被调查人要做好思想工作,使他们如实反映情况。调查的情况,应由调查人作出笔录。必要时,可由被调查人写出书面证明材料。调查笔录应经被调查人核对、签名或盖章,如果被调查人拒绝签名或盖章,应予笔录注明。调查人也应在调查笔录上签名,并注明调查的时间和地点。
有的案件还需进行现场勘察或对物证进行技术鉴定。勘察现场时,应通知有关人员到场,需要时可邀请有关单位派员协助。勘察现场的笔录应注明时间、地点、勘察的情况、参加勘察的有关部门和人员,并请他们签名或盖章。鉴定意见书应由鉴定的技术人员签名或盖章,并加盖所在单位的公章。
当事人、证人、关系人在外地,需要委托其所在地人民法院代为调查的,应详细提出调查项目和要求。受委托的人民法院应抓紧时间认真办理及时回复。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如认为当事人对与案件有关的财物确有出卖、挥霍、转移或隐匿的可能,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一方的请求或依职权,可以裁定采取保全措施。保全措施可采用查封、扣押、冻结和提供现金、财物保证等方式。查封财物应通知当事人或其家属到场,邀请有关人员到场见证。查封时,对当事人及其家属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和劳动工具不应查封。查封的财物应当场清点登记,由当事人及其家属和在场人员签名或盖章。查封和扣押的物品中如有不宜长久保管的,必要时可以变卖,保存价款。采取上述措施必须慎重,重大的应报请同级党委审批。
对某些案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生活费、赡养费、抚养费等,可根据实际需要,在判决前裁定先行给付。
对采取保全措施和先行给付的裁定,当事人可以上诉,但在上诉审人民法院未撤销裁定前,不得因上诉而停止执行。
❽ 法院立案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法律分析:(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六条 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对民事案件独立进行审判,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一百一十九条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第一百二十三条 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❾ 法院立案有什么规定
法律分析:刑事案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立案:
1、起诉书的格式数量应符合规定。
2、属于本院管辖。
3、附有拟在法庭上出示的证据目录。
4、证据目录上所载明的主要证据复印件齐全。
5、有随案移送的赃款赃物的,赃款赃物要与清单相符。
6、有随案移送的其他材料的,移送材料要与清单相符。
民事案件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立案:
1、起诉状格式数量符合规定。
2、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3、有明确的被告。
4、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5、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二十三条 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