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法官写温情判决书江苏

法官写温情判决书江苏

发布时间: 2022-10-23 22:30:33

A. 在判决书下之前给法官写一封求情信对判决有帮助吗会不会把事搞砸

与其写请求信,不如积极的向被害人赔偿,还有就是一旦庭审结束,就是合议庭评议阶段了,从此之后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B. 法院的判决书一般是谁写的

法律分析:由法官独任审理的案件中,判决书由主审法官书写。由合议庭审理的案件,经过合议庭讨论达成审判意见,最终由主审法官书写判决书。对于疑难、复杂、重大的案件,合议庭认为难以作出决定的,由合议庭提请院长决定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审判委员会的决定,合议庭应当执行。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八十五条 合议庭开庭审理并且评议后,应当作出判决。对于疑难、复杂、重大的案件,合议庭认为难以作出决定的,由合议庭提请院长决定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审判委员会的决定,合议庭应当执行。

C. 求民事的法官寄语

首先,法官寄语是指法官在裁判文书后加上一段从情、理以及社会公共道德的角度对本案当事人的劝解、教化之言,它不涉及案件的实质内容,属“法外之音”。它是法官点评案件,将办理案件的心得及当事人为何输了官司等情况,以简短、通俗的话语写在判决书的后面。
法院判决书上出现“法官寄语”,让一向面目严肃的判决书变得“温情脉脉”,使得案件的当事人更容易理解法院的判决,也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官寄语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法律的机械性,有利于化解纷争。法官寄语”是司法人性化关怀的可贵尝试。在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等领域,法律并非万能的,司法的介入,“冰冷”的判决,必将使原已破裂的亲情、乡情等荡然无存,无法达到化解矛盾、修复情感效果。借助于判决书的权威,“法官寄语”能够整合法律、事理、情感等各方面因素,给当事人以警醒,有助于修复和重塑婚姻家庭等领域和谐的人际关系。法官在宣判后对当事人宣读“法官寄语”,令人耳目一新,它彰显了司法的适度人文关怀理念,值得我们推广。
目前,法官寄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对我们作好法官寄语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期望和挑战。但是法官寄语是不是每一种法院文书都适用?法官寄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值得大家研究。
一、那些法院文书可以用法官寄语?
有的同志认为在所有法院文书中都可以使用法官寄语,这是不妥当的。法官寄语只使用在各类法院的裁判文书中,其它的文书不宜使用法官寄语。不能一哄而上,不加选择地在其他法院文书中采用法官寄语。
首先,法官寄语适用在法院的各类判决书中。很显然,法官寄语,一定程度上说就是判决书后边法官引发的思考及期望等,判决书文书最适用法官寄语。
其次,法官寄语适用在具有上诉内容的裁定书中,如驳回起诉等具有上诉内容的裁定书,除此之外的其它裁定书,如撤诉裁定书,由于没有多大教育意义,所以不宜使用法官寄语。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有的法官和执行人员单纯就个案向当事人所发出的所谓“法官寄语”,就是单独就某个案件对当事人的要求或指导,与判决书后边所付的法官寄语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所谓的“法官寄语”,实际上是对当事人的建议或要求,实际上是法院法律文书中的《通知》,或者是法院的司法建议文书,不应当将其列为法官寄语范围。
二、如何提高法官寄语的水平,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法官寄语要针对案件中共性的问题提出,这样才有普遍的教育意义。切忌个案个谈,追求新奇。
2、法官寄语,要对案件中当事人的行为以及相关问题等进行评价,对当事人提出忠告和建议,以及对当事人的期望,以期望提高办案的社会效果。切忌脱离案件,泛泛而谈,空洞无物。
3、法官寄语,是判决书的附加品,宜短小精悍,简短中的。切忌冗长,不着边际。
4、法官寄语,体现着法官甚至法院的形象,要由经验丰富和有文才的法官书写,要语言精练,中轨中矩,以防止出现粗制滥造,甚至脱离实际,贻笑大方。
5、要经常性地开展法官寄语的评比,相互学习,总结经验。要选编一些各类案件如刑事、民事、行政等的不同的优秀法官寄语,供不同业务类型的法官学习,以期不断提高他们书写法官寄语的水平。
三、法官寄语的形式要求
法官寄语作为一种探讨中的新的文书体裁,在形式上也应当有自己的要求:
1、要放在判决书的最后一页所有判决书的最后边。不能也不应当出现在判决书主文的其他地方。
2、最好单独制作个方框,将法官寄语写在方框里,既可以判决书区别开,防止与判决书正文混为一谈;又可以增加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3、法官寄语的字体的大小,最好等于或小于判决书主文,这样才与判决书主文要有主客之别。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妥,谨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其次,举例。关于某离婚案件(男方叫吴力,女方叫郑晓)的法官寄语:
婚姻是爱情的归宿,但并不意味着婚姻是爱情的终点,而恰恰是爱情的另一个新的起点,所以爱情是浪漫的、新鲜的,婚姻是现实的、长久的。一对有情人,经过恋爱的长跑,建立家庭也许是他们最幸福的结果。吴力、郑晓,你们年轻时历经了相识、相知,体会过了心仪的冲动,在爱情的滋润下你们深思熟虑,慎重地选择了婚姻。虽风风雨雨、磕磕绊绊十几年,但你们曾幸福地生活过,并有了爱情的结晶。但人生是变幻莫测的,婚姻生活也是不可预知的,感情和家庭更是需要双方精心来呵护,经营的。在婚后的生活中,女儿的意外夭折,企业的下岗、经济的拮据,种种因素导致了家庭的矛盾,感情出现了危机,四年里两次向法院起诉要求离婚。我们一次次地给机会让你们和好,继续过日子,家和万事兴。因为大家常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我们很理解咱们老百姓过日子的艰辛与不易,同时为了孩子很想挽救你们的婚姻和家庭。但我们法官也深知,强扭的瓜不甜,再美好的意愿也要尊重法律,这使我们不得不对你们的婚姻宣判结束。

吴力,相信你们俩年轻时也曾海誓山盟,但婚姻很脆弱,需要你来呵护。婚姻是双方的,感情是相互的,虽然艰苦的日子你们曾一起走过,但面对爱已不在,情缘已尽,你 也不必执意坚守已枯死的婚姻,放弃它吧!也许,你退一步,会发现海阔天空,生活 依旧有希望。只要你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你的病痛、你未来的生活,相信你会找 到晚年的幸福,明天会更好。

郑晓,老百姓常说:一日夫妻百日恩。吴力和你毕竟共同有一个儿子,也希望你 念在以往的夫妻之情、吴力和儿子的父子之恩,能主动履行判决的内容,以便吴力能到医院及时看病,过上健康人的生活。你们做不成夫妻,还可做朋友,好和好散,最起码为以后在一个院内和睦生活做个好邻居!

上天会厚待善良的人,你们都是善良的,希望你们找到各自新的幸福,寻找各自新的人生起点。

D. 优秀法官征文

优秀法官征文三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征文吧,通过征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征文很难写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优秀法官征文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优秀法官征文三篇1

法律是沉默的法官,法官是会说话的法律,法官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担负着维护宪法权威、贯彻法治精神的职责。我们所要建立的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法治社会,良好的法治状态就是社会的和谐状态。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民主法治作为整个社会关系调节器的重心,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关键作用。人民法院作为民主法治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人民法官任重而道远。

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法官,我踏上基层审判岗位已有四年了,记得刚到法庭,看到大家每天所接触的都是婚姻家庭、民间借贷等鸡毛蒜皮、婆婆妈妈的琐碎小事,和原来自己对法庭工作想象有些差距,说实话不禁让人感到有些沮丧,但经过老同志们的传帮带,和大家一起经历了办案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才逐渐感受到每一起纠纷,看起来可能不起眼,但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家庭和当事人来来说,却是他们生活中的大事件,尤其是婚姻家庭纠纷,处理结果往往就涉及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和一个人生活的转角,“司法为民”不是抽象的,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件的审理,通过我们和一个个当事人的接触所体现出来的,法官的每一次善意的微笑,每一次专注的倾听,每一个信任的凝视,每一句温和理性的话语,无不昭示着司法的温暖与公正。最初的梦想照进现实,我才发现,原来法学深刻的内涵在平凡的岗位上体现的如此鲜活,每当通过不懈的努力成功调解一个案子,看到当事人满意的笑容,那种成就感真是无可言喻的。

以当事人利益为重,妥善、快捷的处理纠纷是司法为民的具体要求之一,以和平的方式定纷止争,将社会矛盾消解在萌芽状态,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对于我们法官来说,当事人在诉讼中显然处于被动地位,有时他们会对法官产生陌生感和猜疑感,产生对审判不公的担忧,这就需要我们以爱心消除冷漠与隔阂,对当事人和蔼相待,细心倾听,释疑解惑,进而辩法析理,公正裁决,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公信力。

在办案中我发现,法官与当事人之间能否良好的沟通是能否成功调解的一个关键问题,要让当事人感受到法官的真诚,通过法官的言行举止切身感受到法律的神圣和温情。从立案阶段起,用一杯热茶、一张笑脸、一句问候迎接当事人,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拉拉家常,提前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力争庭前调解。在调解过程中,耐心倾听当事人的陈述,善于与当事人换位思考,唤醒离婚案件里的旧情、赡养案件里的亲情、邻里纠纷里的乡情、欠款纠纷里的友情、交通事故里的同情,用群众认同的态度倾听诉求,用群众认可的方式调查事实,用群众明白的语言释法析理,用群众信服的方式化解纠纷。

去年年底,我承办了陈某诉王某离婚纠纷一案,被告王某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女孩,她在婚后两年患上重症肌无力,行动十分困难,在庭审中双方发生争吵,被告不断指责原告不负责任,调解过程中两人因离婚补偿问题不能达成一致,被告王某的情绪一度失控,一边痛哭一边表示如果达不到她提出的补偿标准,谁判决离婚,就跟着谁吃跟着谁睡,并会去政府上访。庭审结束后,我发现王某在下法院大门的台阶时斜着身子双腿颤抖,显得十分困难,我便和司机商量了一下,用庭里的车将王某一直送到家,并将她搀扶上楼,并在她家从多方面跟她沟通,进行细致入微地劝说与宽慰,道别时她哭了,对我说“谢法官,我不是作为当事人,而是作为你的姐妹在跟你谈心!”。庭后我并未着急下判,而是反复上门或通知双方及其家人到庭做工作,通过努力,最终促使他们双方在离婚补偿方面达成了协议并当场履行,王某在拿到补偿款后,向我表示要抓紧治病,积极开始新的生活。这件案子使我感受到,身为一名法官,要永远保持一颗善良的心,真心待人,诚心做事,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尊重你、信任你,如果法官不能和当事人建立一种互相信任的关系,不能让当事人感受到你的诚意,在调解的过程又何谈真正的心悦诚服、案结事了呢?

不过,调解结案不是“和稀泥”,而应该是双方在明辨是非、维护社会善良风俗的情况下所达成的共识,在调解中,不能拿原则作交易,不能视真情为软弱,不能让正义受侵犯。我们在勤于钻研审判业务、提高法律素养之余,还应有意识地涉猎一些社会学、心理学知识,深入社区、村镇,了解风俗习俗。很多存有矛盾激化隐患的案件,事实上并不复杂,但当事人由于文化水平较低或法律知识有限,常常对法律在思想认识上产生很大偏差,甚至产生法律认识错误。对这些案件,应通过透彻地诠释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准确把握矛盾焦点,结合实际,通俗易懂地把案件同法律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照分析,帮助当事人弄明白法律规定,或者把一些调处成功的案例在调解时向当事人宣传、讲解,从而促使当事人接受引导妥善了结纠纷。

在昆明某企业诉我市某打蜡厂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一案中,从庭前调解阶段双方就存在较大分歧,庭审中更是各不相让,均表示没有调解的可能。我在审核证据、查明事实后,在充分辨析法理的基础上与双方代理人进行沟通,让当事人自己权衡利弊得失,最后在判决文书即将送达的前夕,原告心悦诚服地主动向法庭递交了撤诉申请书,双方在庭外握手言和。

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单纯靠法庭的力量是不够的,在办案过程中,我们应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寻求社会各方的配合,通过与乡镇政府、派出所、司法所、村治保调解组织加强联系与协作,充分利用人民调解网络,通过多渠道消除敌对情绪,防止恶性案件的发生。宜都是一个人口不多的县级市,在审判过程中托人说情的事时有发生,每当这时我们可以巧妙地反过来讲明亲情和法律,拜托前来说情的当事人之亲朋好友一起做当事人的疏导工作,从而更有利于调解的进行。

在李某等三人诉高坝洲镇某村委会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一案中,李某等三人在初次审理过程中因证据不足撤诉,后因与某村委会协商未果,多次到市里上访。分析案情后我觉得本案涉及村级组织和移民遗留问题,在审理中要本着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采取多方疏导方法,消除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的对立情绪,争取促使双方和解,力求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她主动联系高坝洲镇政府有关干部,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协助做某村委会干部的思想工作,并几次到某村委会进行沟通协调,同时联系李某等三人,反复做耐心细致的疏导工作,终于促使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某村委会当场交付李某等三人补偿款25000元,双方化解了长期以来的矛盾,也使这起缠诉、上访多次的案件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结案是我们每一个法官都会经历的过程,而结案的质量才是每一个法官应当追求的目标,最圆满的结案就是案结事了,矛盾得以彻底消除。在民事审判中,法官应该多考虑如何给当事人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不是用一纸判决给当事人永远无法兑现的权利。我认为在调解过程中要找到双方当事人利益的平衡点,针对不同类型案件、不同阶段和不同当事人,采用不同的调解方法,调解措施和快慢节奏因人因案而异,对症下药,提出合理化调解建议,努力寻求妥当可行的纠纷解决方式,本着节约诉讼成本,充分利用财产保全、执行等诉讼程序的价值,让当事人自己进行利弊得失的考量,尽量使案件的处理达到平衡既得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效果。

在我审理的李某诉智某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一案中,原告在车祸中受伤,但被告因为小孩即将上大学,对承诺给被告的赔偿款一拖再拖。在原告提出诉前财产保全申请后,谢楠同志迅速对被告的财产采取了控制措施,在给被告送达时向他释明有关财产保全等程序法的规定,并趁热打铁及时组织双方进行庭前调解,在调解中,她结合被告的实际情况给原告做工作,在被告承诺一次性给付的情况下原告表示愿意放弃部分诉请,以切实维护既得利益,最后双方达成了庭前调解协议并当场履行。在原、被告带着笑容走出法庭时,出现了两人同时向谢楠同志连声道谢的感人一幕,取得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良好统一。

仰望法治的星空,有无穷的真理等待我们去探索;俯视养育我们的大地,有可亲可敬的人民等待我们去奉献,我愿用真情和汗水,在审判事业的热土上默默耕耘,捍卫胸前的天平和身后的国徽,为创造和谐文明的司法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法官的心和父老乡亲永远在一起!

优秀法官征文三篇2

当我身着黑色的`袍服在审判席上耐心听讼的时候,当我苦口婆心给当事人做工作调解的时候,当我冒着凛冽寒风在乡间寻找送达地址的时候,当我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和心情回到家里的时候,我偶尔会回想起自己是怎么成为一名法学的卑微朝圣者的。也许是20xx年,报纸上登出了新的法袍式样,那一袭黑色就映在了我的心里;也许是高一那年,班长拿出了一个小小的录音机,让我们在跨世纪的这一天记下自己的理想,莫名的,“最高院的院长叫肖扬,我要做法官杨潇”脱口而出,从此,“法官”二字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

美国著名学者德沃金在《法律帝国》这本书对法官形象有着精辟的描述,“在法律铸造的帝国里,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而法官则是帝国的王侯。”,大学时,我为此对崇高而威严的法官职业油然产生了几多神圣,几多向往。四年法学理论和西政精神的浸淫,“博学、笃行、厚德、重法”的校训犹在耳际,我已经面临就业选择了,为了心中无限的憧憬,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法院。犹记得第一天到法院报道时的情景,从审判庭虚掩的门缝里,我看到了一位法官坐在高高的法官椅上,神情专注,仔细倾听当事人的陈述,轻轻点头或者微锁眉头。庭上,弥漫着紧张、威严的气氛,那名法官掌控庭审的张力,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近三年的法院工作生涯,让我理解到“法官”二字更为深刻的涵义。

民事庭法官,明年就要退休了,他已经审判岗位上坚守了数十年,如今仍然战斗在审判任务最为艰巨的民事审判前线。经常已到下班时间了,他还在办公室与当事人耐心长谈。就这样反复找当事人沟通协商,苦口婆心地做双方工作、不厌其烦地讲利害关系、深入浅出地释法说理。以循循善诱的话语、锲而不舍的精神,促成当事人的和解。他手写的判决书通常是长达十几页公文纸,工工整整,并且凭借着自己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和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努力做到“辨法析理,胜败皆明、输赢皆服”。法院像他这样的老同志还有很多,他们最为宝贵的青春年华都默默消耗在了呕心沥血的秉公执法上、无私为民的排忧解难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们依旧悄无声息地燃烧着自己,散发最后的光与热。

聂河法庭庭长,作为我院唯一一位女性派出法庭庭长,辖区却是条件最为艰苦的三个乡镇,然而她却以瘦弱的身体为山区百姓撑起了一片公平正义的蓝天。那还得那天,快到下班时间了,她风尘仆仆地来到我的办公室,急冲冲地拉着我就走,路上我才了解到她是想请我和她到银行去查账,可能是帐户有误,那天一无所获。看着着急的样子,我心想:这可能是个大案吧。于是,我答应她第二天等她从聂河开完庭出来再去查。第二天下午,我们顺利地查到了被执行人的帐户,可我仔细一看,上面竟然只有七百多块钱,我笑着对她说:“你看你费了这么大的劲,就为了这么点钱啊?”,一愣,说道:“我们山区能有多大标的的案子啊,不是离婚就是赡养案件,就这750块钱还是我磨破了嘴皮子才执行来的半年的抚养费啊!”。当那位申请执行的老人颤巍巍地接过几百块钱,眼里边含着泪说:“多亏了汪庭长啊,为了孙子的生活费,我每年都要麻烦她几次,但她总是不厌其烦的为我做工作,也不知道跑了多少路……。”这位老人的话在我的脑海里回响了许久,我为自己的肤浅而感到脸红,却也再一次感受到法官职业的沉重。

也许法官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所做的那些事都是很平凡事。但是,他们却懂得“虽不是每一个诉求都能如愿以偿,但耐心倾听、真诚工作却暖人胸膛”。善良的微笑,使多少心灵得到慰藉;真诚的话语,给多少弱势群体送去关爱;谦和的态度征服了多少桀骜不驯的当事人;同情的泪水,给多少久旱的心田播撒下公正的甘霖!

当我第一次成功调解了一桩纠纷的时候,当我精心制作了第一份判决书让当事人的权益受到保障的时候,当我看着当事人接过标的款那感激的笑容的时候,我又再一次坚定了我的法官情结,我明白了,既然我选择了这条艰辛的路,我将终生用自己的辛勤跋涉,去感受法的脉动与心率,去探寻法的精神与真谛,用自己的操守捍卫着法律的公正,用自己的生命捍卫法律的尊严。

优秀法官征文三篇3

谈到对法官这个职业的感悟,我从事审判工作仅四年有余,资历尚浅,领悟也浅。但这几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深深感受到当一名好法官真的不容易。

在很多人的眼中,法官是身穿法袍坐在审判台前庄严与正义的化身。在最初选择这个职业的时候,我也是这么认为的。20xx年10月,我带着惶恐也带着生活赋予的坚强,加入到宜都市人民法院这个大家庭中,迈入了人生的新起点,成为一名法学的卑微朝圣者。当时,我就下定决心用自己的辛勤跋涉,去感受法的脉动与心率,去探寻法的精神与真谛。

进入到法院工作,我才明白法官是各种冲突的承受者,当事人为争议的权利、利益冲突起诉到法院后,总是寄希望于法官公正审理。但无论你如何公正,你都无法真正保证让发生冲突和对立的双方非常满意,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以及人性中固有的弱点经常会将法官置于一种被误解、受指责的位置。作为基层法官,具体工作就是在各种小得有些琐碎的离婚、合同、债务、赡养等民事案件中奔波,我们常常为了一块宅基地的纷争反复到实地丈量,为了一个失足少年的回头而踏破学校、街道和看守所的门槛,为了一个家庭的团圆而磨破嘴、跑断腿,为了一个企业的复活而不畏艰险、跑遍大江南北。只有真正从事了这项职业,才会明白这份职业要忍受清苦、单调和压力。当我自己取得了审判资格承办案件的时候,每天面对吵吵嚷嚷、互不相让的当事人,我觉得法官实在与“神圣、威严”的形象相距甚远,一天工作下来,除了烦还是烦,自己累不说,还要被当事人误解、谩骂、甚至威胁。面对这种情况,我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对是错。当我把想法向身边的法官倾诉,一位老法官对我说:“‘吵’是当事人到法院的原因,是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表现,不吵他们就不会来了,而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化解当事人的矛盾,这个过程正是展现你智慧与才能的时候。”这一席话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是呀,“法官”并不是将案件事实与法律条文对号入座的“工具”,现实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其实很高,如果说法院处在社会矛盾的浪尖上,那么法官则处在社会矛盾的火山口上,作为平息社会矛盾的交汇点,法官既要接受浪尖沉浮飘摇的考验,也要承受火焰喷发的灸烤。

此时此刻,我站在演讲台上不仅仅看到在座各位关注的目光,仿佛还看见我们的干警在办案中那忙碌、不知疲倦的身影。他们正耐心地为当事人答疑解惑,如春风化雨;他们正承受着上访人的埋怨,但却像对待亲人一样用心体会他们的感受;他们正为了审好每一个案子而埋首工作,他们默默的奉献着,不求名利,任劳任怨,他们每一个人都经办过感人至深的案件,每个人心中都怀有最善良的愿望:定纷止争,社会和谐,他们用爱岗敬业的精神,染绿了法院工作的春天。我作为一名年轻法官,更应该积极工作。

通过大量的案件审理实践,我逐渐意识到,民事案件涉及面较广,社会影响也较大,如果法官稍有不慎,就会对当事人造成伤害,就会使当事人对法律的公正性产生怀疑,因而对法律和社会丧失信心,法官的公正性,不仅体现在对案件的判决上,同时也体现在法官平时的言行之中,所以,耐心和沟通显得特别重要。耐心能使当事人深切体验到了自己被尊重和公正的对待,一些原本情绪激动的双方也会逐渐地平静下来,心平气和地进行交流;沟通能发现双方当事人矛盾的症结所在,了解当事人内心的想法。为此,我给自己定下了这样一个行为准则:不管接的是什么案子,都要站在双方当事人的角度多问几个为什么?原告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诉讼请求?被告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只要自己能设身处地的多想想双方当事人的处境和心境,才能正确地运用法律,不偏不倚地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才能从容地解开彼此的心结、化解双方当事人的矛盾,增强法律的公信力,增强民众对法院的信赖。慢慢的,随着办案经验的积累,我也渐渐成熟,我明白了做一名法官也是幸福的,我们的幸福很简单,就在当事人的那一句“谢谢”中,就在老百姓满意的那一刻。

每当我走进审判庭,面对庄严的国徽。我常常扪心自问:我是否尽到了一个法官的职责?我是否没有辜负人民法官的称号?我做出的判决公正吗?我是否确实惩治了邪恶、维护了正义?这样的自我评判不断敲打我的心,就仿佛无形的警钟时刻督促我谨慎、严密;时刻警醒我公平、坦荡;时刻激励我真正做到人民法官为人民!

;

E. 法官一天能写几个判决书

1、我国人民法院审判的基本制度有合议制度。两审终审制度。合议制度是指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判民事、经济纠纷案件。
【拓展资料】
2、合议庭,由院长或者庭长指定审判员一人担任审判长。院长或庭长参加审判案件的时候则自己担任审判长。合议庭评议案件时,如果意见分歧,应当少数服从多数,但是少数人的意见应当记入评议笔录,由合议庭的组成人员签名。

3、二审不能再适用简易程序,所以不会只有一个法官,合议庭也不能有人民陪审员组成,所以二审开庭审理至少要有三个以上的审判员。

4、综上,二审判决书上写三个法官是合法的,它表明该判决是由三位法官合议审理的。1600件!这是东莞市基层法院民庭法官刘晓宇给出的答案。
在广东省东莞市的基层法院,中国法官的办案数已经高到了让全世界都咋舌的地步。一个民庭法官一年审结1600件案子,就算全年无休,他每天不吃不睡也要结案4.3件!香港大学法学院一位教授听说此事后惊呼,难道这位法官是机器人么?
在堪称全中国最忙的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法官每天至少开四五个庭,马不停蹄地审判、调解、接访,像个陀螺一样永远转个不停,甚至每年都有女法官因工作太累而流产。该法院院长陈斯对南方说,“坦白跟你讲,我们的法官,没有一点奉献精神,是不可能完成审判任务的”。
○在堪称全中国最忙的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法官每天至少开四五个庭,马不停蹄地审判、调解、接访,甚至每年都有女法官因工作太累而流产。
○案件审限像是紧箍咒,如果系统亮了红灯,就说明案子必须在一两天内结案,否则系统就会自动上锁黑屏,到时你能做的,只有去院长办公室做检讨。
○外人看这个职业很体面,但是辛苦自知。年轻法官们都戏言,结婚生孩子一定要在提助审之前,不然忙起来没法要孩子。
○案多人少现象不仅出现在东莞基层法院,这也是珠三角地区法院的普遍现象。在社会上提起法官,有人送上鲜花锦旗,也有人扔去鸡蛋石头,更有人说法官“吃了原告吃被告”。
法官到底是什么?人们对法官的真实了解有多少?其中有多少误解,又有多少谣传?法官究竟是公务员,还是“干警”或者“官”?
近期,法官上访、法官落马、法官自杀、法官没挡住“赵作海”冤案??有关法官的各色新闻不绝于耳,更是将法官这个职业推到风口浪尖。
“法官不是圣洁的天才加英雄”;但他们却“三高一低”(学历高、风险高、负荷高,工资低)。当法官自认为太辛苦,但被人质疑时,法官情何以堪?南方为此深入基层法院调查,还原一个真实的基层法官生态。
立案大厅像银行,竟有“叫号机”
“是否案多人少,看看法院的门口就知道。”在东莞第一法院寮步法庭的立案大厅,看到,这里就像银行的营业厅一样,有六七个窗口同时在立案,大厅里甚至还有一个“叫号机”。与银行不同的,只是人头攒动中,立案窗口前没有防护玻璃而已。
广东东莞市的基层法院,堪称全中国最忙法院。其中的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又堪称忙中之最。这里的法官们戏言,自己不是“坐堂审案”,而是在“跑步办案”。
在这个派出法庭的辖区,有着众多的民营企业,它们是东莞市轻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相对应的,这里的流动人口也异常之多。此前,一直按照常住人口的数量来配置法官的人数。如今,即使近年已经争取到了小部分法官编制,人手还是奇缺。由此,一批高学历又风华正茂的80后法官,在此挑起了大梁。
案件审限像紧箍咒,系统亮红灯就要做检讨
民庭法官刘晓宇去年被评为“办案标兵”,他1980年出生,广东商学院法学院毕业。2003年进入法院当书记员,2006起担任助理审判员。2009年,他审结了1600多个案件。在许多法官眼中,这是天文数字,足足抵得上全国许多法院一个法庭的全年办案数。但刘晓宇的办案数在其任职的法院也只能排名第三。
刘晓宇打开电脑给看他的电子审判管理系统,只见密密麻麻的开庭排期,从这个月月初排到了下个月。“案件审限像是紧箍咒,如果系统亮了红灯,就说明案子必须在一两天内结案,否则系统就会自动上锁黑屏,到时你能做的,只有去院长办公室做检讨”。
“多的时候一天要开六七个庭,像陀螺一样转”。在刘晓宇看来,不是自己高尚、能力超凡,而是东莞的案件实在太多,法官人手实在有限。为了尽快解决当事人的纠纷和诉讼,法官只有加班,再加班。
“经常晚上写判决书,一加班就是2个小时”。刘晓宇说,每年4月份以后,他手头的案子就多到必须要每周周六加班完成。他的妻子在广州检察系统上班,两人平时都很忙,只有周末见面,最忙的时候,妻子周末来法院帮自己归档案卷。“我同学不理解我为啥这么忙,说哪有端个铁饭碗还像你这么累的?你干得不像是公务员!”
“最怕当事人胡闹,那种压力难以招架”
东莞第一法院,“办案冠军”是南城法庭的卢建文法官———一年结案1924件!这个数字在全世界的法官听来都像是一个神话,而更让想不到的是,这位女法官的工作岗位还是执行组。众所周知,“执行难”是全中国法院普遍存在的待解难题,执行法官最累、也最容易遭到上访。
眼前的卢建文并不是三头六臂,她29岁,戴着眼镜面容清秀,一笑就现出酒窝,看起来很阳光,又有亲和力。卢建文2001年华南师范大学政法系毕业,在法院工作已经9年。
“这个办案数是团队的功劳,不是我一个人的”。卢建文说,1924件案子里还包含有劳动争议、金融纠纷和房地产案件的系列案。但是经过核实发现,除去系列案,卢建文2009年的结案数也达到1300件。每天要查被执行人的财产,抓老赖,写法律文书??卢建文坦言,自己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都异常大。
“最怕当事人胡闹,那种压力难以招架。”卢建文举例说,去年有一个执行案子,案卷都还没有移交到自己手上,当事人的电话就打到办公室里来了,开口就说,“我怀疑你收对方的好处了”。卢建文莫名其妙,结果对方继续用雷人话语说,“因为你姓卢,他姓林,你们肯定是一伙的??你赶快把案子办了,不然投诉你”。卢建文说,像这种让人抓狂的当事人,每个基层法官都会碰到,遇到当事人投诉,法院的要求是来信必访,因此应付投诉或者是去政法委汇报等,又要占用法官很多宝贵的时间。
“老公怕我单独带孩子,因为我脾气大”
卢建文的领导袁浩权告诉,去年卢建文老公出了车祸,脚骨折了。当时正值清案的关键阶段,卢建文在法院加班,都没有让她放假前去照顾。为此,袁浩权觉得很是愧疚。
除去法官这一职业角色,卢建文有其他普通人的社会角色,她是一个4岁孩子的母亲。她的时间除了要分给众多“嗷嗷待哺”的当事人,还属于自家的老人孩子,她要照顾家庭。请卢建文讲述了她一天的作息安排:
每天6点半起床,忙一家人的早饭,7点叫醒孩子,7点45分送孩子去幼儿园,8点半到办公室开电脑,从此与案件相关的各种事情就扑面而来,忙得像打仗一样。加完班回家后,照顾老人小孩,一直到晚上十一二点睡觉。“现在孩子小、很调皮,我这做母亲的却少有时间陪孩子。我老公甚至都怕我单独跟孩子在一起,因为我脾气大,他怕我生气之后体罚孩子。”说到家人,卢建文真情流露。
“精神压力太大,女法官不能怀孕”
东莞第一法院院长陈斯,有21年法官工龄。他向回忆说,10多年前,他一年审结30多个案件(判决文书还要手写),就可以被评为办案标兵。时间再拉近几年,他一年审结100个案子,也被评为办案标兵。但如今,一年结案不超过1000件,根本连“先进”都算不上。
“ 80后的年轻法官,他们是生力军!我看好他们这一代。我们这代人,讲求的是集体的荣誉与奉献。他们同样讲奉献,还追求个人的荣誉,这会有益于法院的进步发展”。陈斯说。至于案多人少,则涉及很多深层次原因,由于行政公权力很强势,在资源整合分配上,法官的收入低,但是工作量大。如今,东莞已经采取了办法解决案多人少的矛盾,但还是要弘扬先进的法院文化,让法官有奉献精神。 “外人看这个职业很体面,但是辛苦自知,每年都有女法官因工作太累而流产。女同志之间互相了解,有的女法官因为精神压力太大而不能怀孕。年轻法官们都戏言,结婚生孩子一定要在提助审之前,不然忙起来没法要孩子。”采访中,东莞两级法院的调研室工作人员都这样告诉。
随机在法院采访了一名姓叶的女法官,她证实说确实如此,幸亏自己要孩子早,不过即使这样,一次在和女儿聊天时,她才从女儿谈话中醒悟到,自己一年只去小学接送过2次孩子。
在全广东省、甚至全国最忙的法院,法官群像就是如此。据称,东莞中院曾经以问卷方式调研东莞基层法院80名法官,很多法官说着说着,眼泪都掉下来了。
基层法庭“临时工法官”数量占三成
采访中,那些同样在法院忙得团团转,却没有编制、一年只固定拿2万多元收入的“临时工法官”引起注意。29岁的法庭聘用人员陈树标,论学历,他是四川大学法律系本科毕业;论资历,他从2002年1月起进入法院工作,至今已有8年。2009年,陈树标辅助完成的执行案件也有600多件,但工资固定为每月2000元。
这样一个工作8年的法律系本科生,问陈树标,有没有心理落差?陈树标说:“家里还给我一些钱,所以我感觉还好,工作努力、领导也都看在眼里,而且也有一些比如报考法警的机会,可以解决编制问题。”据了解,在基层法院的基层法庭,“临时工法官”的数量,占全体员工的1/3,其工作量也绝对不容忽视。

F. 法院办案员一般在什么时间写判决书

您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一审民事案件的审限为6个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6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法院批准;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审限为3个月,不能延长,若3个月内不能审结,转为普通程序继续审理。
根据各地法院安排,对于法律关系清楚,争议不大,标的额较小的案件,可能还会适用速裁程序,审理期限会更短,一般为一个月内。

法官一般会在审限内作出判决,如果案情简单的话,一般为案件开庭后的一个月内可以拿到判决。

G. 判决书是谁写的

法律分析:由法官独任审理的案件中,判决书由主审法官书写。由合议庭审理的案件,经过合议庭讨论达成审判意见,最终由主审法官书写判决书。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八条 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九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第十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第十一条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民事诉讼的权利。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人民法院应当用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审理和发布法律文书。人民法院应当对不通晓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

第十二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五十二条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

H. 江歌为救闺蜜失去生命,法院判决刘鑫赔偿近70万元,这说明了什么

一份力透纸背的司法判决为善良撑腰,全网刷屏。2022年1月10日,山东青岛城阳区法院对备受关注的江歌之母江秋莲起诉刘暖曦(原名刘鑫)生命权纠纷案一审公开宣判。法院判决刘暖曦赔偿江秋莲各项经济损失49.6万元、精神抚慰金20万元,并承担全部案件受理费。

如江歌案一样,一起起案件告诉每一个人,在我们生活的这片热土上,对于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有法治、有人管;对于百姓深恶痛绝的违法失德现象,司法机关必会惩治追责。江歌案中敲响的法槌,是司法机关再一次有力地宣示——当道德失重时,正义总可期盼,法律不会缺席!

I. 《洞穴奇案》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洞穴奇案》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洞穴奇案》读后感1

这是一本意外的书,最初在开卷八分钟听到,后来是要送给某人呢,没来的及送就送不出去了,在出差的时候看了一半,后来另一半看完之后,深深的发现,只要你思考,人就是不同的动物,你我都不一样,因为观点也因为观念,或者本身我们就不一样。

要理解也要开解,最好站在别人的角度替别人想想,或许长久些。前提是:做自己。

英文名叫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可以直译为洞穴探险者案例,讲的是作者虚拟的一个案例的分析。

“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水尽粮绝,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摩尔是这一方案的最初提议人,但在抽签前又收回了意见。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并恰好选中了威特摩尔做牺牲者。获救后,这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这是美国20世纪法理学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假想公案。富勒还进一步虚构了最高法院上诉法庭五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决书。这一著名的公案成了以后西方法学院学生必读的文本,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了更多的公案。1998年,法学家萨伯延续了富勒的游戏,假设五十年后这个案子有机会翻案,另外九位大法官又针对这个案子各自发表了判决意见。他们真的有罪吗?请看十四位法官的判决书。”

第一位:认为法律有条文:“任何人故意剥夺他人生命,都必须被判死刑”,认为被告有罪,但应获得行政赦免。

第二位:认为被告完全无罪。理由有二:

第一,案发时被告们处在“自然状态”而非“社会文明状态”,现行法律对他们不起作用。

第二,正如假定自我防卫而致施暴者于死地则自我防卫者犯了谋杀罪并不会威慑自我防卫者那样(因为人被置于生死的险境,根本不会考虑这么多),本案的被告也处于那样的境地,所以实定法的效力是退隐的。

第三位:弃权,在法律与道德的两难中选择回避。

第四位:维持原告有罪,认为法律不能参考个人意愿与个人的正义观念。对于第二位法官认为法律的目的是威慑,表达了不同观点,认为法律的目的谁也说不清,而我们只能履行法律。而所谓“正当防卫”也不成立,因为死者并没有威胁到被告们的生命。

第五位:认为被告无罪。认为法律必须为人服务,而根据民意调查,有九成的人认为应该宽恕被告或给予象征性的处罚后释放,而法律不能成为少数派,这样与暴政无异。人们应该根据人的常识来判断,它涉及到实践,而不是抽象的理论。

最终判决:被告有罪,处于绞刑。

洞穴第六人出现,与他四个朋友一样吃了威特摩尔,但至今才被发现。

第六位:认为被告有罪。认为立法机关必须考虑道德,正因为考虑了道德,所以才认为谋杀是有罪的。而司法机关无关乎同情,司法机关与道德是独立的。

对于所谓“紧急避难”即被告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去杀人的,同样认为不成立:

第一,假若紧急避难成立,那么所有罪犯都会辩称自己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犯罪的,会造成对法治的破坏。

第二,人因为饥饿去偷窃并不能赦免偷窃罪,同样因为饥饿去杀人也不能赦免杀人罪。

第三,有其他方法减轻饥饿,比如等待最虚弱者先行死亡,或者吃掉自己身上不重要的末端,或者多等几天都可以。

第四,对造成危害者不能受惠于紧急避难。

第五,被告对危机准备不足。

第六,抽签的选择并不公平。

总而言之,法律并不能因为个人道德喜好而有所改变,法官的职责就是维护法律,不能徇私。

第七位:认为被告无罪。因为被告虽然故意杀人,但是却没有犯罪意图。被告是处于紧急避难的条件下,因为自我保存的意识而去故意杀人,并没有任何邪恶的动机,也即没有犯罪意图的自我防卫罢了。被告已经处在“死亡的必然性”之下,而杀人是当时想要生存的唯一选择,而被害人的同意无关紧要,因为我们考虑的是被告有无故意犯罪的企图。所以惩罚这名被告是取抽象的形式而舍弃实质的正义。

第八位:认为被告无罪。预防性杀人与自我防御杀人成立的理由就是让对方死去比让被害者或者更多被害者死去更合理一些。也就是这种方式可以让对社会和他人的危害降到最低。洞穴中的被告们如果不进行杀人,则他们就都要死去,这是一项划算的交易,并且通过抽签平摊死亡的可能对每个人来说是公平的,而从紧急避难上来说,被告也完全符合。

第九位:认为被告无罪。虽然被告进行紧急避难或者自我防卫是在有完全自我意识的情况下的故意行为,但是这种故意行为却是当时唯一的出路,面对当时的行为,他只能顺从于这一种选择,所以尽管是自发的有意识的杀人,仍应当认为是紧急避难行为。对于一个没有邪恶杀人意图的杀人犯,对其的邪恶杀人行为处于极刑,无疑是没有意义的惩罚。法律不能脱离现实抽象的存在。

第十位:认为被告有罪。每一个生命都是极其崇高和无限珍贵的,生命有平等的价值。没有哪一个生命可以超越另一个生命。所有任何牺牲都必须是自愿的,不然就是侵犯了法律所确认的生命平等和神圣尊严。被害者不仅没有对其他人的生命构成威胁,并且并未同意以自我牺牲来拯救大家,所以其他人对他生命的剥夺必须得到惩罚。

第十一位:认为被告有罪。被害者并未同意牺牲自己以救大家,也即被害者的生存权利被恶意剥夺了。紧急避难或者自我防卫可以成为杀人的理由,但不是免责事由,被告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一旦背叛无罪,则悲剧可能会重复发生。

第十二位:认为被告无罪。如果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即使是法官本人在洞穴中,也一定会赞成这样的做法。而如果所有法官都在宣判一个不比自己坏得人,那无疑是法律的耻辱。

第十三位:认为被告有罪。因为刑法的首要作用就是保护公民免受犯罪所带来的伤害,如果对心理免责事由继续承认会加剧问题,只有严格惩罚犯罪才是预防犯罪的最有效手段。被告所谓的紧急避难只不过建立在“心理抗辩”之上,而心理是个人的、主观的,我们不应该承认心理或者意志力方面的任何理由。再者,被害人曾请求过再等几天,但是被漠视了。意识形态不应该左右法律,而法官的职责就是勇敢的依法判案。

第十四位:回避判决。每个法官都有自己的自由裁量权,这个案件涉及“故意”一词的使用范围的开放性。而甚至是立法者都会受到自身使用的语言的局限。所以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是无可避免的,我们不应该回避,而应该负责地适用。而在洞穴中的人们是否已经缔结新的“社会契约”,这一点我们只能做出推测,因为当时我们与他们联系不上。所以我们只能做出回避的选择。

最终判决:被告有罪,处于绞刑。

《洞穴奇案》读后感2

“五名洞穴探险者受困山洞,水尽粮绝,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决定抽签吃掉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莫尔是这一方案的最初提议人,但在抽签前又收回了意见;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恰好选中了威特莫尔做牺牲者。获救后,这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判处绞刑。”这就是我所读的,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12年4月版《洞穴奇案》,书封上写的著名假想公案——洞穴奇案的简要案情。

四名被告有罪或无罪的结论虽然简单,但细读书中虚构的十四位法官各自就罪与非罪阐述的理由,显示了法律本身的引人入胜。

首先总结四个争议的焦点。

一是一命换多命划算,还是生命具有绝对价值;

二是按照法律条文断案,还是探究法律的目的;

三是本案四名被告是否构成紧急避险;

四是五名探险者重回自然状态,达成新的契约,还是仍然属于纽卡斯国法律管辖。

接着逐一解析以上四个争议焦点。

第一点:我大学时初次接触这个故事,认为四名被告无罪,理由就是牺牲一个人的命救活四个人的命,这不是很划得来吗?直到看到生命的价值都是平等的,我们能够为一百人的生命而杀掉一个人吗?一百万人呢?什么时候杀人的“收益”会超过“损失”,以至于我们可以开始谈论“划算的交易”?有这样的一个点吗?在预防性杀人中永远都没有划算的交易,有的只是手上带着鲜血的幸存者。由此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在绝境之下人心中的道德律令应该战胜求生的本能,宁愿自己饿死也绝不做杀死他人的事。这种观点当时对我的冲击甚大,显然前一种观点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盛行的功利主义,一切都可以计算和交易,以至于某些道德准则早就被我们抛到九霄云外,熟不知有些价值可以计算,但生命却不一样。正是这种对生命价值的'漠视,导致撞伤不如撞死这种可怕的观点盛行,看懂这点也就能明白为什么堕胎在美国是一个重要的公共议题,而在我国堕胎自由似乎是不言自明的共识。

第二点:本案中纽卡斯国的法典规定:“任何人故意剥夺他人的生命都必须被判处死刑。”有法官就认为要严格按照法律条文的字面意思来适用法律,反对法官按照个人理解的公平正义来解释法律。有法官则认为一个人可以违反法律的表面规定而不违反法律本身,刑法的目的是威慑,而这种极端情况下的威慑却没有意义。那有法官就提出,刑法的目的可不止一种,除了威慑还有报复和改造,假定我们必须根据法律的目的来解释法律,当法律有许多目的或这些目的有争议时,我们该如何处理?这牵涉到价值位阶发生冲突时,如何取舍的问题。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主导的价值观不一样,所做的选择就会不同。

第三点:关于四名被告的杀人行为是否构成违法阻却事由,本书用了“自我防卫”和“紧急避难”两个概念,我读完后发现以中国刑法的概念应该理解为“紧急避险”。紧急避险之所以不认为是犯罪,就是因为行为人不具备犯罪故意。那么本案中四名被告是否具有杀人故意就成了争议的焦点。有罪一派认为,通过抽签这种有计划的方式选择一个受害人,就证明了四被告人的故意,但另一派则认为,在四被告人陷入绝境的情况下,被害人虽然不是侵犯者,但除了杀死一个人没有其他自救的办法,所以绝境构成了紧急避险的事由,在抽签这种公平公正的方式下,四名被告不具有杀人的故意。

第四点:我觉得这个观点最别出心裁。福斯特法官举出一句法谚,“法律存在的理由停止时,法律也随之停止。”基于社会契约论的基本假设,他认为在本案的绝境之下,五名探险者已经脱离文明状态,重回自然状态。这时,他们五个形成自治的共同体,文明社会的法律对他们已经没有管辖权,该五人基于一致同意达成新的契约才是具有约束力的“法律”。那按照福斯特的观点推演,既然案发时他们处于自然状态,获救后,纽卡斯国的法官也没有理由对他们做出审判,因为法官们是文明社会的法官,而案发时他们处于自然状态。但福斯特法官的契约论观点就没法解释被害人撤回同意后,四名被告杀害威特莫尔的正当性何在。倒是塔利法官从另一个角度的论证颇具说服力。他说五人平等地承担死亡是公平的,因为如果威特莫尔退出抽签,且假设他撤回同意得到尊重,那么剩下的每个人被抽中的概率就从原来的五分之一变成了四分之一,这样就会增加另一个人退出抽签的可能性,如果再退出一个人,剩下的人被抽中的概率又会上升变成三分之一,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抽签计划搁浅,等待五人的就是被饿死的结局。这就表明威特莫尔撤回同意不是他退出抽签的正当理由,如果公正要求平均分配风险,就需要他们对威特莫尔撤回同意置之不理,因为选择抽签而不是等待最弱的伙伴死亡是正当的。

再看几个乍听之下匪夷所思的观点。汉迪法官认为应当以常识来断案,也就是考虑民意,他担心司法工作人员执迷于法律的抽象规则而迷失方向,忘记了这种思维模式对外部真实世界的感知。这种观点在我们这个法治思维还远未建立的社会看来恐怕很危险,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怎样减少舆论对司法的干预。但舆论和司法的关系总是难舍难分。弗兰克法官则认为,想象自己处于相当的困境,自己会作出与四名被告相同的选择,因此他不能惩罚一个不比自己坏的人,所以他要抛弃司法客观性的面具,依靠无任何矫饰的自我意见断案。伯纳姆法官在谈到替代杀人的选择时,认为可以吃掉自己不太重要的身体末梢以自救,这是最让我震惊的观点,有人能做出这样的选择吗?

法律文书缺乏说理性一直是我国司法工作人员受人诟病之处,这体现了我们法律思维能力的匮乏。上半年网上疯传的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的一份所谓翻版“许霆案”的最伟大判决书,确实不失为近年来我看到最具说理性的一份法律文书。既有各种理论的分析,又不失法官的温情。精读《洞穴奇案》,同样是享受不同法哲学思想交锋的一场精神之旅,如何充分有效说理,是需要长久思考和训练的技艺。

热点内容
两项新民法 发布:2025-01-18 13:43:27 浏览:491
民法115条 发布:2025-01-18 13:40:23 浏览:128
人民法院错案追究 发布:2025-01-18 13:21:33 浏览:81
治安处罚条例新 发布:2025-01-18 12:48:20 浏览:573
占用红树林保护区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8 12:14:06 浏览:15
北京刑事没输过律师 发布:2025-01-18 12:09:11 浏览:643
司法所法律援助与扶贫 发布:2025-01-18 11:55:00 浏览:887
黑子林律师 发布:2025-01-18 11:23:10 浏览:354
三大诉讼法的证明对象 发布:2025-01-18 11:10:53 浏览:208
2013最新劳动法 发布:2025-01-18 10:10:11 浏览: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