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败诉咬断法官耳朵

败诉咬断法官耳朵

发布时间: 2022-10-24 00:01:28

① 咬自己耳朵讲的是什么故事

阿凡提当了法官。一天,有两个人到他这里打官司。其中一个人指着另一个人说:
“他把我的耳朵咬了。”
另一个人连忙反驳说:
“我没咬他,是他自己咬的。”
阿凡提想:“人能不能自己咬自己的耳朵呢?在审判之前我要亲自试验一下。”他便对两个打官司的人说:
“现在暂且休息!”
这两个人刚出门,阿凡提就立刻往家跑。进屋后他把门插上,就往嘴上拉自己的耳朵。拉呀,拉呀,离嘴很近了,却怎么也拉不到嘴里来。阿凡提更加使劲拉,把头和身子都带得转了起来。转着转着就转晕了,“扑通”摔在地上,头也磕破了。
阿凡提对试验的结果非常满意。第二天,他包着头来到法庭上。打官司的两个人也都来了。阿凡提判决说:
“耳朵是你自己咬的,不能诬赖别人。”

② 寓言故事小偷偷了东西在临死前咬掉了他妈妈的耳朵这个故事叫什么

寓言故事小偷偷了东西在临死前咬掉了他妈妈的耳朵这个故事叫什么?《小偷和他的母亲》
从前,有个小孩子和他的母亲相依为命地生活着。 有一天,小孩子慌慌张张地从学校跑回家里。妈妈看到他慌张的样子,就问他出了什么事。
孩子吞吞吐吐地说:“妈妈,今天我看到同学的写字板很漂亮,就……趁他不注意的时候,把写字板偷了回来。我知道这样做不好,可是……” 母亲皱了皱眉头,打断了他的话,说:“谁说这样做不好?反正他又没看见。现在,这写字板就是你的了,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真的吗?妈妈,您不怪我?”孩子抬起头问。
“当然是真的,我怎么会责怪你呢?走吧,吃饭去!以后啊,你就可以用那个写字板了。”听妈妈这么一说,小孩子才放心地离开了。
过了几天,小孩字又从外面带回来一件非常漂亮的外衣。她把衣服地给妈妈,她妈妈拿起来一试:哈,不大不小正合适。她问孩子:“这外衣是从哪里来的?”
“我在经过一户人家的时候,看到这户人家正在晒衣服,我看这件不错,心想妈妈穿上一定很好看,就顺手拿回来了。”儿子满不在乎的说。
“好,你真能干,下次有机会的话,再多拿几件回来。”母亲抱起儿子,亲了他一下。
时间过得真快,孩子渐渐长大了。在母亲的怂恿下,他养成了偷盗的习惯,到处作案,看到什么就偷什么,最后成了个惯偷。小偷的胆子越来越大,这次,他竟钻进了金库,在作案时被当场抓住。他的罪行太大了,法官判他死刑。 小偷被押到刑场。他的母亲知道了,跟在后面捶胸痛哭。临死之前,小偷要求让他和母亲说几句悄悄话。母亲走上前把耳朵凑过去,想听听他有什么话说,小偷张开嘴,一口把她的耳朵咬了下来。
母亲疼得叫了起来,很不解地骂他不孝,犯了罪,临死前还要咬掉她的耳朵。
小偷愤恨地回答说:“我小的时候,在我偷第一个写字板时,你如果揍我一顿,教导我这是不对的,并且让我改正错误的话,我会到今天这地步吗?”
这就是教育的缺失。

③ 曹操有一次犯下错误违背军规,自己割发,这种处罚叫什么。

《三国演义》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军曹孟德会合三将”里有一段很有名的故事,说的是建安三年(公元198年 )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去讨伐张绣: 行军之次,见一路麦已熟;民因兵至,逃避在外,不敢刈麦。操使人远近遍谕村人父老,及各处守境官吏曰:“吾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与民除害。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军法甚严,尔民勿得惊疑。”百姓闻谕,无不欢喜称颂,望尘遮道而拜。官军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并不敢践踏。操乘马正行,忽田中惊起一鸠。那马眼生,窜入麦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操随呼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主簿曰:“ 丞相岂可议罪?”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众急救住。郭嘉曰:“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操沉吟良久,乃曰:“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乃以剑割自己之发,掷于地曰:“割发权代首。”使人以发传示三军曰:“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于是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后人有诗论之曰:“十万貔貅十万心,一人号令众难禁。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 这段故事并不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杜撰的,源自于正史《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的一段《曹瞒传》: (曹操)常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付麦以相持,于是太祖马腾入麦中,敕主簿议罪;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其酷虐变诈,皆此类也。 这段故事里,最大的诈术或许应该是那个“罚不加尊”的所谓《春秋》之义了。在汉代,儒家经典中最受重视的就是《春秋》,这本原本不过是鲁国纪年简史的书,被认为其中充满了孔夫子对于后世的启示,是最权威的经典。所以大臣们议论政治问题、法官们处理疑难案件,都会援引这本经典里的片言数字当作依据,效力远远高于法律。可是仔细检索《春秋》以及它的三部解说大全《公羊传》、《左传》、《谷梁传》,里面根本就找不到郭嘉所引用的那条经义。所以很有可能是曹操和他的谋士郭嘉或者是那个主簿串通好了演这出戏来威慑全军。 至于“以发代首”自然也是诈术,不过从古代的法律来说,割去头发算是一种很重的法定刑——髡刑。曹操也算是对自己施行了刑罚的,这一点还具有一定的真实意义,并非纯然的诈术。 具有神圣意义的头发 我们今天只是把头发简单地看作自己一个经常需要打理的器官,可以当作自己的时尚装饰。可是在古代世界则全然不同,在古代社会,很多民族都把头发视为具有神圣意义的器官,甚至被认为是一个人全身力量的来源。 比如在犹太人的《旧约全书·士师记》中,就记载了以色列的英雄大力士参孙的悲剧故事:他被神赐予力量,但有个约定,他终其一生,不可以剪去他的头发。后来参孙爱上了以色列的敌人非利士人中的一位女子大利拉,可是大利拉却忠于非利士人,不断追问参孙的力量来源,最后参孙把他的秘密说出来:“我的头发是我与神立约的凭据,人若剪掉我的头发,我的强壮力气就会消失了。”结果有一天,大利拉乘参孙熟睡时,就将参孙的头发剃掉,把他交给了非利士人的首领。等参孙醒来时,他发现他的力气已经完全失去了。非利士人剜了他的眼睛,用铜链拘索他,要他在监狱里推磨。“可怜的参孙,因为不听神的话,从一个勇猛的大力士,变成了一个任人欺侮的瞎子。” 我们的祖先华夏民族,也将头发视为祖先传下的血脉象征,和身体其他器官一样,属于祖先血脉的禁忌,不得遭到破坏。在剃除了胎发后,无论男女,以后长出的头发都必须保留,这在儒家的经典《孝经》里专门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损。孝之始也。”也就是说,保持头发和皮肤的完整,是最基本的孝道的要求,不能有丝毫的故意损坏。所以古代七八岁的男孩顽皮,额部的头发容易垂下来妨碍视力,需要将男孩的额发编成左右两个小髻,号为“总角”。十六七岁的男孩要将头发尽量往后梳理,用束发带固定,为“披发”少年。古代男子20岁为成年,成年的标志,就是将头发在头顶附近盘成一个发髻,在发髻上戴上起保护作用的“冠”,这就是号为“冠礼”的成年仪式。 中原以北的游牧民族也是将头发视为神圣的,也要终身蓄发,不得轻易破坏,更不能剃光头。只是由于骑马民族在马上颠簸或者是疾驶时,额发很容易垂掉下来遮挡视线,这对于放牧或捕猎都是严重的问题。因此,很多民族就流行将脑袋前部的头发全部剃除,后部的头发则全部编束为一根辫子垂在脑后,不至于妨碍骑马行动。正因为如此,东晋、南朝的汉族人将有这样蓄发传统的北方鲜卑人称为“索头”或者“索虏”。后来的女真(满)族也保留了这样的习惯。 保护以及刑罚的对象 一个国家的法律当然是这个国家文化价值的最坚固的保障体系,同样一个国家法律中的刑罚也总是针对这个国家所推崇的价值观念。由于古代普遍迷信头发的象征性意义,因此人们头发的完整性既被法律严格保护,而当人们犯罪的时候头发又是刑罚的重要对象。 比如在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秦国法简里,拔掉人的胡须、眉毛,或者是用剑割掉人发髻的,都要判处“完城旦”(保留罪犯的头发胡须罚做筑城苦役)的刑罚。咬断人鼻子、耳朵或者手指的,处以“耐”(剃光罪犯的胡须、鬓发)刑。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宣布废除肉刑时,将原来对罪犯进行毁容的“黥刑”改为“髡钳(剃光头发胡须、脖子上戴一个铁钳)城旦舂五年”。后来曹操的孙子在公布曹魏朝自己的《新律》(公元229年)时,就是把“髡刑”作为所有苦役刑罚的总称,显然,凡是苦役罪犯都一律要剃光头作为惩罚的。而且在曹魏的刑罚体系中,这个“髡刑”是作为仅次于死刑的重刑的。后来司马炎正式建立晋朝,于公元268年颁布的晋律《泰始律》,也是沿袭了这一刑罚体系,将“髡刑”排在第二重刑的位置。 唐代的法典《唐律疏议》仍然强调了对于头发的重点保护,比如规定凡是“挽鬓撮发”(拉扯鬓发和头发的)就要作为殴打处理,处笞四十(责打臀腿四十下);如果是拔掉了人一寸见方的头发,就要按照“伤人”罪处理,处杖六十(责打背臀腿六十下);超过一寸见方的要处杖八十;如果是把人的头发拔、割,致使无法再梳成发髻的,就要判处徒刑一年半。不过剃发本身,没有作为一项刑罚,可见当时社会上的人们对于头发的迷信已经没有秦汉时期那般严重了。 以后的朝代基本沿袭了唐律的规定。比如《大明律》规定拔人头发一寸见方以上的,处笞五十;如果是把人的头发拔、割至无法梳成发髻的,就和折断人两颗牙齿或两根手指一般处罚,要“杖六十徒一年”。同样也不再把剃发本身作为一种刑罚。 因此,在《三国演义》撰写的那个时代,普通人一般已经不了解剃发本身是一种刑罚的概念,所以罗贯中将这个故事的情节改动为“割发代首”,把割发当作了最重要的诈术。而在《曹瞒传》里,则明白写作为“自刑”,自己对自己施加刑罚的意思。这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解读资料时发生的误差,也是小说作者力图将曹操描写为反面角色的写作意图的体现。
希望采纳

④ 双方打架咬掉耳朵一小块要判刑吗

如果经过司法鉴定造成了轻伤以上后果的,构成故意伤害罪,会被判处刑罚。如果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可以处行政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殴打他人的可以处行政拘留以及罚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造成轻伤以上后果,可以追究刑事责任。因此,鉴定其伤势。
法律分析
1、如果经过司法鉴定造成了轻伤以上后果的,构成故意伤害罪,会被判处刑罚。如果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可以处行政处罚。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殴打他人,可以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如果咬伤耳朵的行为经过鉴定尚未构成轻伤的,可以处以行政拘留和罚款。
3、如果殴打行为造成他人轻伤以上后果,并且是出于故意实施的殴打行为,因此,经过伤势鉴定,咬掉一小块耳朵的行为如果构成轻伤以上后果的,就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此时可能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的故意伤害罪,可以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如果是构成重伤的,则可以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三条 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一)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二)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三)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

⑤ 这个寓言故事是什么时候的

过去有一个年轻人,手脚不干净,偷窃成性,终于自食其果,落入法网,被判处极刑。临死前,法官问他:

“你还有什么希望或遗嘱吗?”

“我希望处刑之前,能够见我母亲最后一面。”

法官应允他,让他的母亲到法场来见他,年轻人看到赶得气喘如牛、伤心欲绝的母亲就说:

“母亲!孩儿是个将要死的人了,临死之前,我有一个愿望,希望您能成全我。”

“孩子,你有什么愿望,尽管说吧!”母亲无限慈爱的说。

“我从小由您哺乳长大,孩儿希望临死之前能够再吃一口您的奶。”年轻人要求着。

看到自己的孩子如此哀求着,做母亲的毫不思索满口答应,掀起衣衫,让孩子吸吮,但是年轻人吸着母亲的奶时,却把乳头咬断了下来,并且大骂说:

“我年幼的时候,愚昧无知偷取了别人的东西,你不但不阻止我,反而说我能干,我抢夺了别人的钱财,你却帮我隐藏。你没有好好教导我是非观念,今天我之所以遭到处刑的下场,一切都是你的过错。”

从这一则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做母亲溺爱孩子,反而害了自己的孩子,但是这个年轻人自己闯下了杀身之祸,非但没有懊悔之意,反而责怪他人,内怨眷属,埋怨母亲袒护他,使他犯下纲纪;外怨国家社会,加之以刑罚,而不知自我反省、自我忏悔,实在是顽劣已极,无可救药!

是这个吧~

⑥ 一个小偷咬掉他妈妈耳朵是那个故事的啊

《小偷和他的母亲》
从前,有个小孩子和他的母亲相依为命地生活着。 有一天,小孩子慌慌张张地从学校跑回家里。妈妈看到他慌张的样子,就问他出了什么事。
孩子吞吞吐吐地说:“妈妈,今天我看到同学的写字板很漂亮,就……趁他不注意的时候,把写字板偷了回来。我知道这样做不好,可是……” 母亲皱了皱眉头,打断了他的话,说:“谁说这样做不好?反正他又没看见。现在,这写字板就是你的了,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真的吗?妈妈,您不怪我?”孩子抬起头问。
“当然是真的,我怎么会责怪你呢?走吧,吃饭去!以后啊,你就可以用那个写字板了。”听妈妈这么一说,小孩子才放心地离开了。
过了几天,小孩字又从外面带回来一件非常漂亮的外衣。她把衣服地给妈妈,她妈妈拿起来一试:哈,不大不小正合适。她问孩子:“这外衣是从哪里来的?”
“我在经过一户人家的时候,看到这户人家正在晒衣服,我看这件不错,心想妈妈穿上一定很好看,就顺手拿回来了。”儿子满不在乎的说。
“好,你真能干,下次有机会的话,再多拿几件回来。”母亲抱起儿子,亲了他一下。
时间过得真快,孩子渐渐长大了。在母亲的怂恿下,他养成了偷盗的习惯,到处作案,看到什么就偷什么,最后成了个惯偷。小偷的胆子越来越大,这次,他竟钻进了金库,在作案时被当场抓住。他的罪行太大了,法官判他死刑。 小偷被押到刑场。他的母亲知道了,跟在后面捶胸痛哭。临死之前,小偷要求让他和母亲说几句悄悄话。母亲走上前把耳朵凑过去,想听听他有什么话说,小偷张开嘴,一口把她的耳朵咬了下来。
母亲疼得叫了起来,很不解地骂他不孝,犯了罪,临死前还要咬掉她的耳朵。
小偷愤恨地回答说:“我小的时候,在我偷第一个写字板时,你如果揍我一顿,教导我这是不对的,并且让我改正错误的话,我会到今天这地步吗?”
这就是教育的缺失。

⑦ 傲骨贤妻第一季第一集 疑问

哈哈,我看到第五季啦!1、sustain就是反对有效,overruled就是反对无效。2、控方检查官提出异议,法官说反对有效的话,另一方律师就不能提出此问题,或者要换一种说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当然对另一方律师是不利的,因为另一方律师率先提出的问题都是精心准备或者直指要害的。但是律师辩护往往有备选方案,所以你可以看到,即便法官说反对有效,律师也马上能提出第二个问题来达到自己的目的。3、不管哪一方提出反对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所以你可以看到在objection,随后就会有提出反对方阐明是依据哪一规则提出的。下面是一篇详细说明cross-examination交叉询问及其规则的论文,很好,你可以参考。--------------------------交叉询问规则研究刘立霞【学科分类】诉讼制度【出处】《河北科技大学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摘要】交叉询问是对抗式庭审的重要特征,本文着重论述交叉询问规则的内涵并探求规则背后的理论根源,这些规则包括:交叉询问的阶段、顺序规则、相关性规则、合法性规则、禁止诱导性询问规则、意见证据规则、反对复合式及其他混乱性问题的规则、异议规则等。 【关键词】交叉询问、主询问、反询问、诱导性询问、证人【写作年份】2003年【正文】 交叉询问是指对抗制庭审中由当事人主导的从相对立场对证人进行的询问,包括主询问、反询问、再主询问、再反询问等。证人的概念在英美法系国家和大法系国家有差异。在英美法系国家,证人包括当事人,鉴定人及知晓案情而向司法机关陈述的第三人,范围广泛。在大陆法系国家,证人专指知道案件情况而向司法机关陈述的第三人,不包括当事人和鉴定人等。我国法律对证人范围的规定与大陆法系国家相同,也不包括当事人和鉴定人等。本文的证人使用的是英美法系国家证人的概念。 交叉询问借助两种有效认识方法去发现事实真相。其一,多角度观察的方法,即当事人从不同角度去搜集证据,从而搜集的证据最全面,证明的案件事实最接近事实真相;其二,质疑的方法,即当事人为了各自的利益,从相对的立场寻找对方证据中的毛病。由于当事人最了解案件事实真相,所以常常能击中要害,使对方证据中的虚假之处暴露无疑。因此,交叉询问被一些英美学者誉为发现真实的最有效的方法。 我国在立法及其解释中基本确立了交叉询问制度的总体框架。规定庭审交叉询问的主体为:原告人、被告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等诉讼参与人;被询问的主体为:被告人、被害人、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和被告人、民事诉讼当事人、行政诉讼当事人、一般证人、鉴定人等。庭审交叉询问的规则有:交叉询问的阶段、顺序规则、相关性规则、禁止诱导询问规则、保护证人规则、异议规则等。但以上规则内容简略,可操作性较差。我国庭审交叉询问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证人出庭较少,导致庭审中被交叉询问的对象范围较窄;在庭审有限的交叉询问中,还缺少对抗性。我国庭审制度向对抗制转化,已成大势所趋和立法的依然选择。建立以询问证人为中心和主线的庭审调查方式,物证、书证等在询问证人中附带提出,是对抗制庭审模式的特征之一。目前,加强和完善交叉询问规则,已成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对抗制庭审改革的当务之急。本文以公正和效率的理念为指导,吸收英美法系交叉询问规则的合理因素,结合我国的庭审实践,着重论述交叉询问规则的内涵并探求规则背后的理论根源,希望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交叉询问的阶段、顺序规则 1、交叉询问的第一阶段,即主询问 主询问(examination–in–chief)亦称直接询问(direct examination),即申请传唤方对其证人进行的询问。其目的为:清楚无误地引导证人向法庭作出,对申请传唤方要证明的案件事实有利的陈述。一般是利用问答的方式进行询问,有时为了节省时间,在证人认可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庭前询问的书面证言来代替口头询问,该书面证言在证据展示中已交换给对方,其内容已为对方所了解。 2、交叉询问的第二阶段,即反询问 反询问(cross - examination)亦称质询,是在主询问结束后,对方当事人或其代理人对该证人进行的询问。例如,在刑事诉讼中,在控方的主询问结束后,辩方对控方证人的询问称为反询问。为了提高庭审的效率,反询问的范围应限于与主询问的内容有关的问题以及和证人诚信有关的问题。若反询问超出以上范围,必须征得法庭的允许。 反询问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得到对反询问方有利的陈述。即通过诱导性询问,使对方的证人同意有利于反询问方的某些事实或推论。美国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起诉方指控被告人咬断了被害人的耳朵,当时唯一的目击证人是控方所不知道的一名正直而顽固的老人。在辩方对证人进行主询问时,证人坚持认为,他只看到被告人与被害人打架,而没有看到被告人咬断被害人的耳朵。证人看起来很诚实,不象在作伪证,因而被告人是否咬断被害人耳朵一时难以认定。然而当检察官在反询问时问:“你说你没看到被告咬断被害人耳朵,那么,你看到的究竟是什么?”证人说:“让我想一想,我从马路那一边过来的时候,对了,我看到被告口中吐出一个耳朵。”本例中控方通过反询问得到了有利于己方的证言。 第二,破坏主询问中证人陈述的可靠性。即通过提出证人的不良品格、过去的犯罪记录、对一方当事人有偏见、感知能力或表述能力的缺陷、先前不一致的陈述等,质疑证人的可靠性,揭示证人陈述中的不实之处,从而达到降低主询问中证人陈述的可信度的目的。日本曾有这样一起案例,在一起暴动案件的审判中,证人在主询问时自称其亲眼看到被告放火烧警察局后,将沥青投进火中。辩方进行了如下的反询问: 辩护人问(以下简称问):“你说,你能闻出沥青的味道,是吗?” 证人答(以下简称答):“是的。” 问:“不管在什么地方,你都能闻出沥青的味道吗?” 答:“是的。” 问:“那么,假定在这法庭上有沥青,你也能闻出来吗?” 答:“当然。” 问:“现在,由于法庭上没有沥青,所以你不能闻出它的味道,对不对?” 答:“对,如果有沥青,不管放在什么地方,我都能闻出来。” 辩护人随即从口袋中取出一块沥青放在桌上,被告因此而被判无罪。这就是一个质疑对方证言可靠性的典型案例。 另外,在达到第一个目的后,也可能不再质疑证人陈述的可靠性。因为反方证人承认的对己方有利的事实的可信度,往往比用己方证人证实的同一事实的可信度更高。若攻击反方证人的可靠性,同时也破坏了已得到的对己方有利的事实的基础。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只能选择其一。 3、交叉询问的第三阶段,即再主询问 再主询问亦称再询问(re–examination),或称再直接询问(redirect examination),即反询问结束后,举证方对本方证人再次进行的询问。因为反询问多是诱导性询问,证人、鉴定人等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对反询问中提到的事项,没有机会进行补充或解释。而再主询问就是给他们进行补充或解释的机会。为了保障交叉询问的效率,再主询问的内容限于反询问中出现的事项,未经审判人员允许,不得引进新的事项。所以再主询问有与反询问相对立的两个目的:其一,对己方证人同意的有利于反询问方的某些事实或推论进行补充或解释,使以上陈述向有利于己方转化。例如,在对一起强奸案的被害人的反询问中,辩护人通过诱导性询问,使被害人承认,她在被强奸2个小时以后才向派出所报案的事实,以此证明被害人陈述的被强奸的事实不可信。控方利用再主询问让被害人对此进行了解释。 公诉人问:“你为什么在2个小时内没给派出所打电话?” 被害人答:“我当时考虑到自己的名声,心里很烦,且害怕那个男人还在我家中。” 其二,恢复被反询问破坏的证人的可靠性。例如, 在一个涉及汽车超速的诉讼中,被告的大律师反询问目睹汽车超速的证人,其对答如下: 问:李先生,你看见我客户的汽车从弯路以高速冲出来? 答:是。 问:我相信你对汽车的速度估计是每小时60里。 答:差不多。 问:你能准确判断速度? 答:还可以。 问:你自己是否驾驶汽车或摩托车? 答:不。 至此,反询问在这一方面不再继续下去。但精明的举证方大律师了解对方会把最后一句话留待结案陈词。对方会说:证人自己不懂驾驶汽车,怎能准确判断汽车的速度呢?所以,证人的大律师欲作出补救,在知悉事实/答案的情况下,“再询问”时问证人:“你过去与现在的工作是什么?”证人回答:“我干了12年的火车司机,最近才退休。”这一来,就成功地补救了,因为证人显示出的工作经验告诉法官或仲裁员,他具有足够的能力去判断车速。 4、交叉询问的第四阶段,即再反询问 再反询问(recross - examination)亦称再质询,是在再主询问结束后,对方当事人对该证人进行的再次询问。再反询问的目的与反询问的目的基本上是一样的,即第一,得到新的对反询问方有利的陈述。第二,破坏再主询问中证人陈述的可靠性。但不应重复反询问中的问题。 以上是交叉询问依次进行的四个基本阶段。但交叉询问并非只有这四个阶段,如果当事人各方还有需要询问的事项,可以不断重复再主询问、再反询问(每一方询问完以后,都给对方一次询问的机会。),直到当事人各方都没有要问的为止。至于由哪方最后结束询问并不重要。如果当事人为了由自己一方最后结束询问,不断地问一些重复的或无关紧要的问题,这时,审判人员有权制止该询问。 并非所有的交叉询问都要经过以上四个阶段。交叉询问的第一阶段,即主询问是交叉询问中必不可少的程序。但若证人无足轻重,对方当事人也可能不进行反询问。当然,也就不会出现再主询问、再反询问等阶段。因为质询是当事人的一项权利,他可以行使,当然也可以放弃。 二、禁止诱导性询问规则 诱导性询问(leading question)是指询问者在问题中含有其想要的答案,并暗示被询问者按其想要的答案回答的一种询问方式。例如,主询问方问:“那个人年纪大约40岁,对吗?”,此询问即为诱导性询问。非诱导性询问应为“那个人大约有多大年纪?”。禁止诱导性询问的规则为:在主询问中时,除非是为展开证人陈述所必需,否则不应使用诱导性提问。在反询问中,一般应允许诱导性提问。 禁止诱导性询问规则的理由是:诱导性询问一般在问题中含有答案,被询问者只需回答“是”或者“不是”。因为提出诱导性问题的询问者已经把答案放在证人的嘴边,如果证人有支持询问者的倾向,这时审判人员很难判断证人是凭记忆独立作出的真实的陈述,还是随声附合随意作出的虚假的回答 。但在主询问中,为了探求事实真相或提高询问的效率,也存在禁止诱导性询问规则的例外。在下列情况中,审判人员允许的条件下,可以进行诱导性询问: (1)、在涉及与争议问题没有直接关系的入门性、预备性、过渡性事实时,可以进行诱导性询问。例如,问:“你在大华公司工作 ,是吗?”。(2)、对敌意证人可以提诱导性问题。例如,在一起交通肇事案的审理中, 控方询问被告的朋友有关被告酒后驾驶的问题。问:“中午你和被告一起喝了一斤白酒,对吗?”。(3)、对理解或表述能力有限的证人,如智力低下者、儿童等,可以进行诱导性询问。(4)、对鉴定人一般常允许提诱导性问题。(5)、对于那些其记忆已经竭尽但显然还掌握有额外的相关信息的证人可以提出诱导性问题,以唤醒其记忆。例如 : 问:“你能记起出席你刚才提到的那个会议的其他人的名字吗? ” 答: “不,我记不起来了。我肯定还有其他人在场,但我现在就是想不起他们的名字了。 ” 问:“你已经把你记得的那些在场者都说完了吗? ” 答: “对,我恐怕是这样的。我就是有点临时的记忆障碍。” 问:“法官阁下,我现在可以向这位证人提一个有关其他人的名字的诱导性问题吗? ” 法官答:“可以。 ” 问:“如果我猜测说莫顿·P·利什尼斯先生可能也出席了那个会议,对你能有帮助吗 ” 答:“你说对啦!我现在想起来了,利什尼斯也在场。 ” 三、相关性规则 相关性证据是指倾向于证明对诉讼裁判有影响的事实的更为可能存在或更不可能存在的证据。相关性规则是指证人陈述应与案件事实具有相关性(相关性又称为关联性),不具有相关性的证人陈述应予排除。 虽然证人陈述具有相关性,但是若其证明价值实质上被下列因素超过,即导致不公平偏见、混淆争议或误导审判人员的危险、或者考虑到不适当的拖延、浪费时间或不必要的出示重复证据,则仍然可以排除该证据。 四、合法性规则 合法性规则是指证人的主体资格,证人陈述的取得方式、程序、手段等必须合法,不具有合法性的证人陈述必须排除,但证人陈述只是轻微违法并能补救的除外。例如,在一起强奸案件的庭审中,被害妇女的丈夫出庭作证,证明被告人李某强奸了其妻子。被告人李某的辩护律师反询问该证人: 问:“你妻子被强奸时你不在现场,对吗?” 答:“对,那时我不在家。” 问:“关于你妻子被强奸的事实,你是听你妻子说的,是吗?” 答:“是。” 问:“经鉴定证明你妻子为精神病患者,你认为属实吗?” 答:“属实。” 问:“自结婚起你妻子一直患有精神病,对吗?” 答:“对。” 问:“你妻子被强奸时也处于精神病状态,对吗?” 答:“对。” 辩护律师:“审判长,我方认为该证人关于其妻子被强奸的证言应予以排除。” 审判长:“支持辩方观点。因为控辩双方对被害妇女为精神病患者的的事实没有异议,所以被害妇女没有作证资格。该证人只是转述其妻子的话,其证言当然也应予以排除。” 五、意见证据规则 意见证据是指一般证人就他所经历的事实进行推测的事项提供的陈述。意见证据规则是指除了鉴定人,应排除一般证人的意见陈述,但对于基于经验事实的某些常识性的意见除外。例如,在一起被告被指控溺死自己儿子梁某的杀人案件的交叉询问中,控方证人作证说:“我当时离被告太远,无法确定被告当时抓着的那个孩子就是梁某。然而,那孩子看着好像是梁某。” 辩方律师:“反对!意见证据。”审判人员:“反对有效。” 意见证言排除规则的例外是指,如果证人不属于专家,则他以意见或推理形式做出的证言属以下情况可以采纳:(a)合理建立在证人的感觉之上;和(b)对清楚理解该证人的证词或确定争议中的事实有益。 而且若不以意见证言的形式作证,则对所证明的事实很难表达清楚。例如: (1)尝和闻的问题—“闻起来像火药”。(2)另一个人的感情—“他看上去非常神经质”。(3)车辆的速度—“他开得非常、非常快”。(4)声音的认定—“我熟悉他的声音已经15年了,在任何地方我都能分辨出他的声音,电话里是他的声音”。(5)酒类饮料—“那个人喝了酒”。(6)另一个人笔迹的真实性—“那是我丈夫的签名”等。对以上的意见证言,一般不会遭到反对。 六、反对复合式及其他混乱性问题的规则 所谓复合式问题是指一句问话中包含着两个以上的问题。例如: 问:“告诉法官当时你在何处以及你是否正和一名先生交谈,他的名字叫什么?而且,如果是这样的话,你们谈话的内容是什么?” 答:“好的。他说他的名字叫王建华。请再重复一下你的问题好吗?” 因为证人难以记住太多的问题,所以这种问题几乎总会导致意思不完整的回答。因此,在交叉询问中最好还是一次只问一个问题。 所谓混乱性问题是指因问话中用语不当,会导致含义不清的回答的问题,或者违反逻辑要求的问题以及假定未经证明之事实进行询问的问题。例如:问:“被害人,你什么时候不再吸毒?” 而事实上并未证明被害人曾吸过毒。该种问题有强迫和诱导回答的因素,所以应予禁止。另外,询问问题时应用简单的、明确的语言,尽量避免用生僻的专业术语。 七、异议规则 异议规则是指若一方当事人的询问违反了交叉询问的规则,则另一方当事人有权提出反对,并由审判人员裁定该反对是否有效,若裁定该反对有效,提问或回答则予以排除;若裁定该反对无效,则证人的陈述作为证据予以采纳。若对方对法官的裁定不服,可以提出复议的请求,但复议的请求不影响庭审的继续进行。若经过复议认为法官的裁定属重大违法,严重影响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应重新进行审判。提出异议的时间应当在发问之后,证人回答之前。如果证人回答过快,以至于在证人回答之前来不及提出,则最迟应在证人退庭之前提出。为保证庭审的效率,法庭对证人退庭之后提出的异议不予支持。例如: 控方问:“被告人,你在15岁时曾偷拿商店的商品,对吗?” 辩方律师:“反对,审判长,不相关。” 审判长:“反对有效。他在十几岁时干的事情不能证明现在对他的指控,那已是12年以前的事了。” 总之,交叉询问制度的有效实施还要依靠一系列的配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尤其是法官在庭审中的辅助询问制度是对交叉询问制度的必要补充。法官辅助询问制度即在以当事人双方交叉询问为主的前提下,对一些未澄清的关键问题,法官可以继续询问证人。这种庭审询问模式既调动了当事人双方的积极性,又发挥了法官的控制和主导作用,有利于查清案件事实真相。这种模式也是我国庭审询问制度改革的方向。另外,如律师代理制度、庭前证据展示制度、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以及庭审中以证人调查为中心和主线展开证据调查制度等也是交叉询问制度有效实施的必要保障。总之,完善的交叉询问制度、完备的保障制度再加上高素质的实施者(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是交叉询问制度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1.Stryker : The Art of Advocacy . 1923 , p 98 . 2.[日 参见杨良宜、杨大明著:《国际商务游戏规则:英美证据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407页。 3.戒能著:《法庭技术》,1992年版,第443页。 4.参见(美)乔恩 ·R·华尔兹著 何家弘等译《刑事证据大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5.参见卞建林译《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7页。 6.参见(美)乔恩•R•.华尔兹著 何家弘等译《刑事证据大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42页。 转载请注明出自北大法律信息网

⑧ 因丈夫家暴,妻子咬掉丈夫一块耳朵,被判行,妻子能追究丈夫责任吗

丈夫家暴妻子,本身就是违法的事,情节严重的可以追究刑事责任,你的丈夫家暴你,你可以追究你丈夫的责任。

⑨ 一个阿凡提的故事

1、 有一位法官只要碰到有钱人就为他们办事,阿凡提决心要教训这个见钱眼开的法官。阿凡提的话传到了法官的耳朵里,法官要彻底的找阿凡提的麻烦。

有一天,法官来到阿凡提家要阿凡提给法官带来的布换颜色,法官说:“我要换的布不是红色也不是蓝色,不是黑色也不是白色,不是黄色也不是绿色,不是紫色更不是灰色。”阿凡提说:“你不是成心为难我吗?”法官说:“这样吧,你定个时间我来取。”阿凡提计上心来:“不是星期一也不是星期二,不是星期三也不是星期四,不是星期五也不是星期六,更不是星期天。”法官被气走了。
2、王八皮给阿凡提出了两难的问题:
如果阿凡提答是,王八皮就可以说,事实上掌柜的只扣了2元钱,三个人花了30-2=28元钱,28/9=3余1,答案是错的。
如果阿凡提答不是,王八皮就可以说,事实上三个人开始花了10元,最后每人又被退回1元,事实上每人只花了9元,答案也是错的。
在这种情况下,阿凡提偷换了一下命题,回避了这个两难问题,同时又给王八皮出了一个问题。
给答案的时间不是从凌晨1点到中午12点,也不是下午13点到深夜24点,就是一天他都不会说答案。
王八皮知道阿凡提识破了他的诡计,同时又接受了这样一个难题,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事实上这是一个辩论的方式,学学逻辑学就知道了。
王八皮提出问题的真正答案是:掌柜的应收25元住宿费,又扣了三人2元钱,总共收了27元钱,每人收了9元。
所以,王八皮得两难问题不是真正的两难问题,只是有点迷惑人。
看一下同类题:有3个人去投宿,一晚30元,三个人每人掏了10元凑够30元交给了老板, 后来老板说今天优惠只要25元就够了,拿出5元命令服务生退还给他们, 服务生偷偷藏起了2元, 然后,把剩下的3元钱分给了那三个人,每人分到1元,这样,一开始每人掏了10元,现在又退回1元,也就是10-1=9,每人只花了9元钱, 3个人每人9元,3 X 9 = 27 元 + 服务生藏起的2元=29元,还有一元钱去了哪里??

26

⑩ 为什么必要时关闭自己的耳朵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会产生伤害与被伤害,这些往往源于自己太认真。适时地给自己的耳朵戴上耳塞,关闭自己的耳朵,充耳不闻是最佳的选择。

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露丝·贝德选择自己男友的标准很独到:“他是我所有交往过的唯一在乎我的智慧的男人。”

她与一个男青年在交往的过程中,发现他正符合自己的男友标准。在与这位男友恋爱四年之后,决定结婚。在举行婚礼的当天早上,露丝在楼上做好了最后的准备,这时,婆母走上楼来,把一个东西放在露丝的手里,然后看着露丝,带着从未有过的认真的表情对露丝说:

“我现在要给你一个你今后一定用得着的忠告,那就是你必须记住,每一段美好的婚姻里,都有些话语需要充耳不闻。”

婆母在露丝的手心里放下一对软胶质耳塞。正沉浸在一片美好祝福声中的露丝十分困惑,更不明白在这个时候,在她手里放一对耳塞究竟是什么意思,但没过多久,与丈夫第一次发生争执时,她一下子便明白了老人的苦心。

“婆母的用意很简单,她是用她一生的经历与经验告诉我,人在生气和冲动的时候,难免会说出一些未经考虑的话。而此时,最佳的应对之道就是充耳不闻,权当没有听到,而不要同样愤然回嘴反驳。”露丝说。

作为妻子,在家里她用这个方法化解丈夫尖锐的指责,修护自己的爱情生活。

但对露丝而言,这句话产生的影响绝非仅仅限于婚姻。作为职业人,在公司她用这个方法淡化同事过激的抱怨,优化自己的工作环境。

她经常告诫自己:“愤怒,怨恨,忌妒与自虐都是无意义的,它只掏空一个人的美丽,尤其是一个女人的美丽。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时候会说一些伤人或未经考虑的话,此时,最佳的应对之道就是暂时关闭自己的耳朵……”

“宝贝儿,你说什么,我听不到哦……”

许多人都知道她有一句经典之语:“你说什么?我听不到哦……”,你可知道,这句智慧之语并非来自她本人,而是来自她的婆母。

热点内容
两项新民法 发布:2025-01-18 13:43:27 浏览:491
民法115条 发布:2025-01-18 13:40:23 浏览:128
人民法院错案追究 发布:2025-01-18 13:21:33 浏览:81
治安处罚条例新 发布:2025-01-18 12:48:20 浏览:573
占用红树林保护区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8 12:14:06 浏览:15
北京刑事没输过律师 发布:2025-01-18 12:09:11 浏览:643
司法所法律援助与扶贫 发布:2025-01-18 11:55:00 浏览:887
黑子林律师 发布:2025-01-18 11:23:10 浏览:354
三大诉讼法的证明对象 发布:2025-01-18 11:10:53 浏览:208
2013最新劳动法 发布:2025-01-18 10:10:11 浏览: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