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显老
㈠ 法官的法袍代表了什么(下)
司法现在经常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充当中立的裁判,所以它承担着更大的使命,而且这个使命不容易承担。司法操纵着生杀予夺的大权,这样巨大的压力承受在一个常人的肩膀上,人们往往觉得心里不塌实,所以需要把这个常人加以包装,包装得和人不一样。头发一定要怪怪的,衣服要不同,这样无论给衣服之内的人还是衣服之外的人都有强烈的警醒,那就是说我做的工作不是一个平常的工作,我所做的工作涉及到人命关天的的事情,我所做的工作涉及到法律准则的统一,这么重要的工作我一定要认真的做。穿上这套衣服以后,其他的人也会对他有强烈的期望。我想这是把法官营造得非常奇特非常不一样的作用。
军警式的制服所营造的气氛,就比较简单了,那是一种工具化的气氛。穿这身衣服的人其实没什么了不起,他不过是个服务的角色,他是完整我们另外某种价值的辅助性的角色。中国的法院一直处在权力的边缘,司法机关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时代,只不过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我是1978年开始学法律的,进学校前还是作为绝密专业招生,一定是苦大仇深出身的人才可以学法律。进去以后就教育我们要做无产阶级专政的“刀把子”,法律教育的目的就是把一个人磨得锋利,“党指到哪儿就砍到哪儿”“社会主义一块砖,东南西北任党搬”。我们看到长期以来司法机关的角色,法律人的角色,就是服务者。52年为反右服务,56年为反胡风服务,57年为反右服务,58年为大跃进服务,“三马齐出动,拧成一股绳,下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我们现在看当时的报纸很好笑,但都是现实。66年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服务,服务不长时间,法院就被军管了。我还曾接到一个当事人寄来的当时的判决书,判处他反革命罪,这个判决是山东烟台军分区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法委员会作出的。当然文革以后恢复法院,为改革开放服务,后来为商品经济服务,为市场经济保驾护航,现在又为西部大开发服务。法院总是个次要的角色,并不是个神圣化的角色,如此次要的角色当然不需要那样奇特的包装,所以穿了一身军警服。这是我们说的第一个层面的含义,法官是一个特殊的神圣化的角色还是一个工具化的角色。
第二个方面的含义是穿着法袍的人有一种独立感,他是独立的职业,独立的人。司法的角色象征着独立性,法官的最重要的品质是独立。为什么司法要独立?其实每一个法官要独立,是因为法官处理案件,行使权力只在法庭之中。在法庭中行使权力的过程需要一种对人的观察。比如在司法过程中,我们为了查清案件的事实。离不开当面锣对面鼓地观察。证人在作证之前要宣誓,宣誓之后法官会向他反复强调,你已经向上帝宣誓了,现在你说的话如果有假的话,你不只是对我撒谎,你是对上帝撒谎。这对人心理上有警醒感,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是辩证唯物主义,天不怕地不怕,向毛主席宣誓也没有所以我们现在伪证特别多。当伪证率很高的时候,说明一个民族道德,伦理层次的下降。
证人在作证时,法官要观察他有没有作伪证,神色怎么样。我们古代有句话“以五声听狱讼”,为什么他脸红,为什么他口吃,为什么发抖?这时法官必须当面观察当面判断,这样的职业需要长期以来在法庭积累的经验。在西方国家,尤其在美国和英国,对法官的选择是非常讲究的。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叫“法官老的好,律师少的俏”。法官越老越好,老的才有经验,老了才能对人情世故作出一些判断。我曾经说我人生中最大的灾难就是在大学毕业实习期间去让我去处理离婚案子,我怎么去处理?我还劝大家,“一日夫妻百日恩”。像我这样一个嘴上无毛,从没结婚的人怎么给人家说“一日夫妻百日恩”?在英美国家,包括香港,通常不会出现40岁以下的法官,通常从执业十年以上的律师或者检察官队伍里选任。
一个法官最不好的是容易被迷惑,经常心里拿不准。从前有个法官,听完原告的陈述后对原告说:“你说的对太有道理了。”再听被告说,说完了,对被告说:“你说得对呀,你说得真有道理。”旁边的书记员说:“法官大人,不可能两方面都的对的,因为他们是对立的。”法官说:“哦,搞了半天原来是你说的最对。”法官需要良好的判断力,法官这个角色不需要搞年轻化。当然年老的需要有一个补偿,这个补偿是法官基本上没有退休年龄的限制,不能强制退休。美国的霍姆斯大法官62岁担任最高法院大法官,一直干到91岁。他一坐在法庭上,白胡子,白头发,黑法袍,真正给人一种司法的威严,这能带来一种重要的效果。有时候司法处理的问题,不一定有很明确的是与非,没有什么真理不真理的问题,司法所解决的问题不过是一种平衡术,这就是为什么古罗马人给法律下的定义是“一种公正善良的艺术”。这样的艺术需要伟大的艺术家来表演。
说明这个道理的一个经典案例是妇女有没有权力堕胎的问题,女权主义者们的口号是“我的身体我的自由”,老娘要把肚子里的东西做了你管得着吗?法律,什么法律!都是臭男人们制定出来限制我们女人的,两千来的法律历史都是一部男人欺压女人的历史。那天我给我们00级新生开迎新讲座,我一看不得了,这届女生占百分之六十多了吧,相当可怕。我作为一个男教师深感忧虑。将来恐怕法律要变成女人的声音了,现在法律基本上还是男人主导的声音。女同胞认为不允许堕胎的法律是对她们一种不合理的限制。有道理,这种要求一点也不过分。另一方面,保守人士看来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这不是杀人吗?当然是杀人。搞法律的人在那里搞了个虚伪的说法,认为人的生命从出生之时开始,这是虚构的东西。真是这样吗?不,人的生命是从受孕开始,没有上半场哪有下半场,没有十月怀胎,那有一朝分娩。那不是生命是什么?你为什么要惩罚在大街上杀人的人,为什么不惩罚在医院杀人的人?有区别吗?我看有区别,区别就是在大街上杀人时对方可以反抗,可以正当防卫,而在医院杀人这个小生命从来不跟你交涉,从来不搞正当防卫。选择更残忍的方式杀人者难道不更应该受到惩罚吗?我想问问大家这里面有道理吗?不。其实法官很难判决这样的案件,这是一个所谓的“艰难案件”。但法官又不能不判,这时唯一可以求助的是法官的崇高威望。实际上这样的判决无法获得人民普遍真正的拥护。现在我最不喜欢法院系统流行的一句口号是:做人民满意的好法官,做人民满意的好法院。现在法院正在开展这样的所谓的“双满意”的活动,还要评“双满意”标兵。怎么可能是双满意,叫人民都满意,最多只有一半的人满意,那就是胜诉的当事人满意,败诉一方的人觉得不满意,有时甚至胜诉的一方也不见得都满意,因为许多人觉得胜得还不够,胜得不过瘾可见司法常常在一条艰难的路途上跋涉,作出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法官,法院必须要有崇高和独立的地位。
在我们国家这种独立还不具备。我们讲司法独立,讲法院独立,基本上讲的是整个法院系统独立于外部,而基本上不讲法院个人的独立。有一种说法:现在的法官你控制他还这么差,搞司法腐败,什么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原告被告都吃完,还说法制不健全。我自己正在做个论证,希望人们意识到这种思路可能导致恶性循环,会使我们的法官素质越来越低而不是越来越高。大家想想,我们的最高人民法院在1988年下半年的时候对外招考十名高级法官,我知道那个高级是什么意思,就是处级法官处级审判员。当然从外面招进去就是处级,那对最高法院来说也是破例。然后报纸,电视都来宣传,最高法院招十名高级法官,条件是大学从事法律教学的正教授,研究所里从事法律研究的正研究员。一级律师,国家机关从事法律工作正处级以上干部,最后一条是北京户口。上有一篇文章对最后一条做出批评,题目是《北京是谁的首都》。认为最高法院的这种做法有一种地域歧视。这样的招法官的做法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冷落。到报名那一天,最高法院的工作人员一大早就非常兴奋的摆桌子,摆椅子,新闻媒体的“大炮”都架在门口了,天啊,几天下来就只有几个人报名。(笑声,掌声)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中国最神圣的司法殿堂对这些学者律师毫无吸引力?而在西方国家,被人们任命为最高法院的法官那简直是全国甚至全世界瞩目的事情,是多么光荣而神圣的选择。可是在中国没有人报。我曾经问过我的几个同事为什么不去报,他们说“去哪儿干吗”?真的是这样,我跟同学们讲过,全国最好的一个位置就是北大法学院的教授,,比那些高官们好得多,收入比他们高,而且还自由,到最高院干吗?到最高院我可以发表我的文章吗?不,你发表文章要谨慎,因为人家会以为你代表最高法院,所以最好不要写文章了。到最高法院做个审判员,我能够写体现我的个性的判决书吗?我应点语言的追求,引证一点国外的判决注释里有点外文。不行!能不能要求庭长别审我的判决书了,我的判决书是我的判决书,不是庭长的。不行。现行的官僚体系不允许有这样的个性化的行为存在。那我去干吗?我在这儿挺好的,从来不会发表文章还要院长审查通过。在最高法院那个毫无个性的机器里做一个毫无个性的螺丝钉,我不去!
法官的独立性是法官得以公正,得以在社会中展现正义力量的非常重要的保障,而我们现行的法官制度是官僚化,等级化的法官制度,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法官法》修改过程中,草案中有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法衔制度”。当时我问法衔制是什么意思,回答是:因为现在法官外表上看不出来什么级别,体现不出等级,所以要借鉴军队的做法,在外表上加以区别,比如一级大法官,一个大星,二级大法官两个星。我说你们现在服饰够别扭的了,还要搞一个法衔制。军队为什么要搞军衔制,因为军队最重要的是服从,军人应该很清楚的知道应该服从谁,应该指挥谁,那不需要两个人认识,只要用军衔来区分级别,以便确立军队里的等级,这是军队胜利的前提条件。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条: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但是法官需要这个特色吗?我们现在在实行四等十二级的制度,不断暗示法官级别,暗示高级法官可以支配低级法官,低级法官要服从高级法官。司法的行政化非常严重,最重要的表现是等级化。科举制的长期实行使我们今天建立了一个新制度的想象力受了极大的局限,我们设法想象除了官这套评价体系以外还有什么别的评价体系。比如医院有处级,局级,副部级,和尚杭州灵隐寺的主持是局级和尚,是政协常委。大学也是,前一段时间我们的报纸登着“教育部决定北京大学是副部级大学,我校校长党委书记享受副部级待遇”。我说北大真是降尊纡贵,多么有尊贵的学校,历史比国家历史还长,校长地位绝不比国家元首低,何必搞个副部级来当。哈佛大学校长从不把国家总统放在眼里,他也是个“总统”啊,他的名号和总统的名号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他指挥下的“小国家”历史比美国的历史可悠久得多。那才是一个大学的尊严。
法袍的第三个寓意是,在法袍这一古老的服装样式下,法官必须要维护一个职业的完整,维护行业的悠久传统,它提醒着我们这种角色的特色。这就涉及到法治的问题。在许多国家里你会发现,不同的行业对社会变革的反映不尽相同,有的行业喜欢变革,喜欢进步。比如年轻人喜欢社会进步,社会变革;文学家很喜欢社会动荡,诗人很少有人写歌舞升平的诗写出千古诗名的,伟大的诗人都是写人类的痛苦,社会的动荡,所谓国家不幸诗人幸;当然职业革命家喜欢革命;历史学家喜欢革命,现在社会平和了,我想写当代史的人简直无聊透顶,只能年复一年地写:“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谁看啊!但是法律这个行业偏偏培养一个人保守,稳定,不那么激进,千方百计维护既定价值的习性。可以说,今天所说的“法治”之所以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向往,是因为它最大的好处是让我们受到某种过去的规则的制约。法治有几条黄金定律,一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律没有规定的,你尽管去做,没有人会惩罚你。“法不溯及既往”从前我们审判林彪,四人帮,觉得那是国家法制民主的里程碑,今天回过头一看,好象还是存在某些问题。因为审判时用的1979年制定的法律,而他们犯那些有罪的事都是文革期间,这就违反了法治的原则,开了一个相当不好的先例。规则一定是提前存在的,行为是后来发生的,这样的法律才可以遵循。法官每遇到一个案件,他不由自主的就回头看,看过去发生的种种,看有没有法律的规定。这个法律在有些国家能延伸到两百年前,在英国有些法官,现在还在引用14世纪的法律或判例。托克维儿说:“英国人喜欢他们的法律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法律好而是因为他们的法律老,”老的才是好的。《封神演义》里的申公豹脑袋被人砍下来了,后来发现砍错了又给安上去,结果安倒了,脸到后面去了。申公豹走路的时候往前走就是往后走,往后走才往前走。我们今天的语言里也有,说未来的时候我们说“今后”,说过去的时候我们说“从前”我们的文化到底后走还是朝前走搞不清楚。我们的记年方式和西方人不一样,西方公历永远向前走,我们六十年一甲子,是绕着圈子走。
法律家就是不停的朝后看,总是用过去的规则来限制今天的行为。当政治家头脑发热的时候。法律学家总是拽拽他的衣袖或者给他当头棒喝。这种稳健的保守主义在许多社会里创造了重要的价值。加上法官年龄老的特征就使得法律家保守的特征更显露无遗。另外,又加上法官不受民意制约,更使得法官可以深谋远虑。在每个这个民主的国家里,三权之中的司法权,老百姓拿它没办法,总统任命法官,全国联邦法院的法官八百多人全部由总统任命,这本身就不是一个民主的程序,而且总统一旦任命,法官就变成了断线的风筝,总统没办法控制他,每个法官都保持严格的中立。人民没办法控制他,法官在他的正当行为期间终生任职。我们发现三权分离的制度是民主政体与贵族政体相互妥协的产物,尤其是在司法领域中。总统这边,老百姓不高兴他就当不了,当上了老百姓也不高兴,过四年他就要下来;议会所有成员都是民选产生的,但司法老百姓就无可奈何。而且,宪法中明确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减少法官工资的法令"这是宪法里唯一规定的一个行业工资问题。国会议员是靠不住的,但有一个行业大家都认为是靠得住的那就是法官。为什么法官不是民主产生,不受民意制约,反而是靠得住的?这是我们研究美国民主制度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我们现在法官穿的服饰是新派服饰,不能提醒我们注意这个古老的行业,他谈不上提醒法官决策是保持连续性,要注意与传统的契合。
前不久,我在法学院的一次演讲中提到,我们现在司法制度的建设有四大矛盾,第一个大矛盾是:这个社会长期以来沿袭下来的中央动员型的治理传统与司法独立之间的冲突。我们喜欢最上面有核心,中间有一把手,都团结在核心周围,服务中心工作。这种情况下,司法的中立,独立,消极性得不到理解。第二个大矛盾是:“依法治国”要求的法院居于权力的真正核心和现在实际上法院等司法机关处于边缘化的矛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在党内政治局委员都不是,只要看这一点就知道他们根本不占决策的核心位置,这种实际的边缘化造成了法院现在的矛盾,一方面想讨好真正的权力核心,但结果是自己越来越卑下,越来越低贱;一方面为了向社会显示他有力量,在社会中穷兵黩武,搞什么“执行会战”。结果愈发边缘化。第三个矛盾是:“依法治国”要求的法律单极化和实际法律的多极化的矛盾。“依法治国”要求法律规定自成体系。是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一套规则,由最高法院作为最终的裁判机关来加以解释。而在实际上,有法律效应的东西多极化,我们经常看到法外有法,法上有法。比如现在流行的“双规”,党的纪检部门可以让一人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交代问题,这涉及到人身权利,这样的权力本来只有司法机关以及公安机关在严格遵循法律程序的前提下才能够行使。法律之外分明有许多规范超越了法律。最后一个矛盾是巨大的改革热情和相关知识积累不足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热情很大,不断推出改革新举措,个案监督,错案必纠,对外招考法官,电视直播庭审,但这些措施相互矛盾相互冲突,这就证明了在相关决策者的心目中,什么叫法庭,什么叫法官并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所以我们的目标并不清楚。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具有悠久文明传统的国家,在追求一个更加合理的社会过程中,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法律制度。我相信,司法改革可能会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也可能是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突破口 。所以我想,在座无论是不是学法律的,都应该背负起一个义务,那就是以各自的方式推进国家的相关制度,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法律制度朝向一个民主,自由,开放,多元的方向发展。我总是想,我们国家在奥运会上可以获得金牌的第三名,为什么不能在民主和法制的建设上排名世界第三呢?我相信我们中国人是有这个智慧和能力的。
㈡ 为什么香港律师要带白发
那是英美法系的习惯,在以前当律师和法官都要很严格的资格,当有资格的时候已经很多都是年纪很大了,满头白发,经历过一段时间后就形成了这样的习惯,法官和律师在开庭时带白发套,取资格老,经验丰富之意思。
㈢ 印度裹头巾的是什么人为什么当地人都不敢“招惹”他们
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好像印度人头上都裹着一个头巾,其实,印度人可不是都裹头巾的,但确实有一些头上裹头巾的人,这些裹头巾的人可不简单,就是当地人也不敢惹他们。他们是谁?为什么惹不得?
这些喜欢裹头巾的人,就是印度大名鼎鼎的锡克族人。印度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有100多个,虽然锡克族的人数不多,但绝对是个强悍的民族,据说在军队里,锡克族人是最勇敢的人。这些人非常好识别,因为,即使在打仗的时,他们也要裹上标志性的头巾。大多数锡克教徒的头巾有5到7米长,有的更长。用这些头巾包起来的包会很大,很重,看起来也很威武。
为什么当地人都不敢惹他们呢?有人说,锡克族人天生就是当兵的料,有锡克族人部队在印度就是最精锐的部队。
锡克族人具有很强的反抗精神,假如他们不满意政府所作所为,他们就会起来进行反抗,所以,政府在出台政策时非常小心,就怕这些锡克族人不乐意就来闹事。那么,普通的民众更是不敢招惹他们,见到他们就躲的远远的。
锡克族人为什么喜欢裹头巾呢?裹头巾是锡克族勇敢的一个象征。据说当穆斯林族统治印度时候,就禁止锡克族人裹头巾,可是锡克族人偏偏不信邪,团结一致起来反抗,根本不吃那一套,就是要戴,而是戴上就不取下来。从那以后,这种裹头巾的习俗就传承了下来。
另外,在印度锡克族里,人们把自己的头看的非常重要,头是绝对不能够随便被人摸的,头被别人摸,就是在侮辱他们,为了保护好自己高贵的头,裹上五彩斑斓的头巾就成了他们日常必做好的事。裹上头巾对头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也是一种荣誉的象征。
所以,遇到锡克族人,切记不能摸他们的头,如果你敢摸,锡克族人就一定会暴揍你一顿。久而久之,他们就养成了一年四季裹头巾,不论何时何地,无论干什么,头巾是坚决不能的!
悄悄的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印度男人在结婚时是会裹头巾的,而且某些特殊的日子也会裹头巾,除此之外,印度的锡克族男人全天都裹着头巾,哪怕是大热天,只有睡觉的时候才会脱下来,锡克人在印度的地位很高,不仅普通人不敢去“招惹”他们,就连政府也不敢“招惹”他们。
1、相传,当年穆斯林统治印度的时候,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力,只能穆斯林裹头巾而不允许其他印度人裹,勇敢自尊的锡克人为了表示抗议,号召所有锡克男人统统裹头巾以示威,有意思的是,现在的穆斯林已经不再裹头巾了,而倔强的锡克人反倒把这个行为延续下来了。
2、印度的RAJASTHAN邦的人因为生活在沙漠中也有普遍的包头巾的习惯,在非常炎热的沙漠地带,头巾可以用来挡风沙、避阳光,避免烈日把头皮晒伤。
3、印度有些地区的族人认为摸小孩头部是不吉利的,如果你摸了孩子的头,这代表着对他们的侮辱,出于保护,也会在小孩子的头上裏上头巾。
锡克族在印度算是少数民族,在13亿人口的印度,锡克族人只有大约2600万,他们最标志性的特点就是头上裹着头巾,此外他们身材高大,喜欢留着长长的胡须,主要分布在印度的北部地区。
锡克族人有他们自己的信仰“锡克教”,锡克教以公平正义、扶贫济弱和宗教自由为基本教义。锡克族人反对种姓制度,也看不起不尊重女性的行为,可以算得上是印度思想觉悟最高的民族了。
在大多数印度人的心目中,锡克人都非常严肃,他们虽然不太善于言谈,但却非常具有尚武精神。相比之下,信仰印度教的人就要“佛系”得多了!因此严肃认真、具有尚武精神的锡克人就成了印度军队的主要兵力,印度军队中经常能够看到裹着头巾的士兵或者军官,他们就是锡克人。 在战争中锡克士兵的表现也非常抢眼,锡克人的军队那可都是印度的精锐部队,所以一般人都不敢轻易去招惹他们,就连政府对他们都毕恭毕敬。
据说锡克人用的头巾长达13米,每次清洗都非常费劲,头巾是种地位的象征,而且地位越高,头巾越大,设计越特别,色彩越丰富。由于印度种性与职位的不同,头巾也会不同, 锡克人强调人人平等,头巾除了颜色之外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所以也很好区分他们与其他民族。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民族文化色彩丰富,你对这个襄头巾的锡克人有怎样的看法呢?
裹这么大头巾怕是故意让自己啥事也干不了,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裹这种头巾的事富贵人家,不用做事情的娇贵之躯,谎言说了一千遍,自己也会相信是真实的[捂脸][捂脸]
印度绝大多数人都裹着头巾,但是稍微用点心就可以看到,在印度有一个民族裹的头巾和普遍印度人裹的头巾是不一样的,他们裹的头巾看起来很大很沉,而且在印度是一个凶狠彪悍的民族,就连占据着80%人口的印度教人都不敢去招惹他们,这个民族就是锡克族。
锡克族是印度一个人口极少的民族,在13亿多人口中仅占不到2%的人口,虽然人口少,但却是印度最为彪悍的战斗民族,在 历史 上曾多次建立锡克帝国,还曾多次与英国殖民者进行战斗,他们骁勇善战在印度是出了名的,就连曾经的殖民者与他们进行战斗都觉得非常困难。
人口少,却在印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在印度还出现很多的名人,比如印度前总理曼莫汉•辛格、前总统贾尼•辛格、 吉亚尼·宰尔·辛格、 前首席大法官贾格迪什·辛格、都是锡克族人。
在军界里,空军元帅阿扬·辛格、陆军元帅迪尔巴格·辛格也是锡克族人,这个民族的人的名字中间大都带有“辛格”两个字,基本上名字里有这两个字的人就是锡克族人,他们在印度13亿多人里很受尊重,就连印度政府都不敢去招惹他们。
一个人口仅2000万人的锡克人,在印度精锐部队里占据15%的人数,在印度军官高层中占据了20%的席位,可以说,这个小小的民族却控制了印度的政治和军事。
锡克人除了名字里都带有“辛格”之外,他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都裹着一个厚厚的头巾,曾经的英国殖民者也被这个裹着厚厚头巾的民族给吓到,在战争中给英军留下很深的印象。
印度的精锐部队就是从锡克教创立的部队发展而来的,部队的选拔标准也很严格,不过,他们要求男性不剪头发,不理胡须,并且必须裹着厚厚的圆锥形头巾帽,这是他们特有的装束。
印度政府非常重用锡克人,除了政界和军界有不少锡克人之外,还有一点是印度政府都非常担心和害怕的,那就是锡克人的性格刚强不屈和勇敢,一旦他们对政府不满意就会奋起反抗,推翻政府,所以在处理问题上,锡克人的意见也是很受重视的。
虽然人口不到印度总人口的2%,锡克教(族)人与印度教人也是有很深的积怨,比如印度教人主张男尊女卑,有种姓歧视,但是锡克教人反对这种传统的观念,追求男女平等。但是,印度教的人都不敢招惹锡克教人。
为了不被其他教派吞并,锡克教人的安危意识也很强,所以成年的男性基本上个个都有一身本领,增强自己的实力。
自印度独立后,锡克教人遍布在印度的各个领域,除了军政界都有很多的锡克人之外,在商界锡克教人也是出了名的。
不管在哪个领域,锡克教人在印度都很成功。
印度裹头巾是从中国古代裹脚布演变而来的,当地人都不敢招惹他们是嫌臭。希望我不要美化他们裹头巾来历。[呲牙]
不是一个帮派的
裹头巾,是当地风俗,也是民族向征,不存在高低贵浅之说。中国到处有,云南就有裹头的,而且比印度的还要大,只是习惯,别无它义。
一个大男人,头发比女人还长,这群男人每天整理他们的头发就需要花费30到60分钟时间。他们每天早上醒来做的第一件事正是打理他的头发。如果头发脏了的话,就会在前一天晚上进行清洗,因为他们的头发实在太长,每次洗头需要耗费半小时以上的时间。提前洗了,然后早晨起床后,只需要梳理一下,然后将头发延着头顶盘起来既可。为了防止如此庞大的头发散落,其实头发里面还别着许多发夹。最后再用一条很长的布条将头发全部包裹起来,有些男人甚至连耳朵也会一起包裹了进去。即使如此,他们每天打理头发依旧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这群视发如命的男人,正是印度最为神奇的民族之一: 锡克族。
锡克教的男子几乎一生都不剪头发,从出生开始便一直留,我曾在印度工作时,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辛格便是其中之一,他虽然20来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大好时候,然而他看起来如同一位50岁的中老年人,其实让他显老的不仅仅有他的头发,还有他满脸的胡子。辛格说他的头发已经长到屁股下面了。我出于好奇还看过他的头发里面,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里面尽然包裹着一根粗壮的大辫子。这大辫子比90年代我们西北老家农村妇女的鞭子都大,真可谓是长发及腰,都快及大腿了!
而且更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辛格每天还要梳理他的胡须,还要往胡须上喷一些类似啫喱水一样的液体让胡须的美观状定型。这对生活随性的我来说,每天做这些事就能令人彻底崩溃。
辛格早上8点上班,为此他4点半就需要起床,之所以如此早,正是早上收拾他头上的这些毛发。然而对辛格,乃至于生活在印度的锡克教徒来说,这是他们日常的生活必须。
其实并不是,真实的印度的确很贫穷,大多数的印度人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落后贫穷,但锡克教是个例外,根据印度的神话和 历史 的记载阐述,锡克教的祖师名叫纳拿克,出生于印度北部的旁遮普,他不但是一位诗人,而且还属贵族阶级的刹帝利,锡克教则是纳拿克于西元1469年在旁遮普创建的。
在锡克教徒的眼里,长头发跟胡须则象征着博学、睿智、聪慧、大胆及勇猛。另外留长头发对他们来说的确是一种美的体现,而且还可以促进个人的心灵修养。由此可见,那就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了。信奉是一回事,实施又是另外一回事。但据我对锡克教亲身了解里,他们的确有着追求博学的激进,而且也有着不同其他印度人的睿智及聪慧,还具有着一定的大胆及勇猛。
在印度长期生活过的朋友或许都会发现,锡克教的男人包着头,个子比普通印度人更显高大,眼神凶煞,如同没有灵魂,给人一副很不好惹的样子。
在锡克教人的眼里,他们本身就是最高贵的人,至于其他人则都是些凡夫俗子,当然包括我。也就是说锡克教的男人对他们自己的定位本身就是无比高大,是其它族派所不能比拟的。
虽然我跟辛格是多年的好朋友,但他始终会用高傲的眼神来看我,我毕竟是外国友人,也不至于如此,但他对其他民族的印度人来说,根本就不会将他们放在眼里。另外辛格每天随身还带着一把精美的短剑,如同我国的藏族人一样别在腰间。不过他们佩戴短剑的含义是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坚强信念。
印度可以穷,但不能穷锡克教,印度人可以失业,但锡克教绝对不能失业。印度的阶级性质十分浓重,而锡克教则站在阶级的顶层,他们是工作和金钱的分配者和决策者,好的工作岗位,可以说都是锡克教徒优先。
其实其他的印度人还真不敢惹锡克教,他们别说惹了,就是看到都打心底害怕,这是因为一方面来自骨子里对阶级的恐惧感,另一方面还是因为锡克教的团结。生活在印度的底层人到底有多害怕锡克教呢?这么说吧,印度的乞丐就算被饿死,也不敢伸手向锡克教徒要钱。因为锡克教徒打心底鄙视乞丐,鄙视他们的不劳而获、好吃懒做、安于享乐及自私自利。而且乞丐本身不符合他们的教义,所以锡克教本身就算饿死,也不会去乞讨。
那么不乞讨,落难的锡克教徒又会怎么办呢?这也就是当地人不敢惹印度裹头巾男人的原因,因为印度锡克教徒内心都十分团结,如果一个锡克教落难了,那么其他人应该主动尽力去帮助他挺过难关,就算不认识此人也应该主动去帮助。的确,没有工作,那么其他人就会想办法为他解决工作,他们怎能失业,怎能流落街头呢!
如此团结,势力又如此庞大,试问当地人谁敢惹,当地人惹一下锡克教,那么此人的好日子多数也就到头了,重则甚至危机家人,因为在锡克教的眼里,其他人他们根本就不放在眼里,所以对本族以外的人,可以说也没有多少怜悯。
所以底层的印度人,他们宁愿跟同样跟自己一样的人喊打喊杀,也不敢去招惹任何一位锡克教。也因为如此,许多的印度人都想将自己头发裹起来,让自己变成一位锡克教。也正因如此,锡克教的门徒从来不会因花很长的时间裹头巾而感到烦恼,甚至反而以此为傲。
何为招惹?带头巾的就是锡克族人,我觉得大家都离他们远远的可能是因为那股味,那一头脏发多久不洗鬼才知道,你也别乱带节奏,人家也是正常人,不过是信仰不同罢了。当然不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教派都存在无赖的啦,你这样问问题明显有歧视人家的嫌疑存在。
里面包着几十斤牛屎,战斗时可以作为兴奋剂用,不时吃上几口能得到神牛护体,精神百倍,子弹用完了就作为生化武器使用
㈣ 为什么法官要带个白头发
依照规定,西方的法官必须戴假发,这其中有点故事。假发时尚自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开始,17世纪尤甚,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不少行业也将其作为标志。但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战争涤荡污泥浊水,革命党移风易俗,一扫各种地位、等级的标志,现在只有英国和少数几个国家的法院系统保持这种习惯。英国的法官以及从前英联邦国家和地区,包括香港的法官,头上戴着一个披肩假发,律师戴着小假发,法官和律师都穿法袍,通常是黑色的。这种装饰下的开庭,给人一种非常礼仪化的感觉。据说,法官穿上黑袍、戴上假法,就可以掩去其本来面目,去除私心杂念,成为法治的化身,成为真、善、美的化身。
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批评假发说,他最痛恨的就是英国式的法官的假发,阴森恐怖的小眼睛从假发后面闪着蓝光的场景,简直受人不了。美国也废除了假发和法袍,但后来法袍恢复了。假发、法袍这样的服饰营造的气氛是凸显了法官这种角色的极端重要性,这种职位的极端重要性。法官戴的假发属于官职式假发,表示自己的官职,它要营造的气氛是生怕你看不出来这是假发。所以这种假发戴上去以后给人一种特别"非人化"的感觉,也就是说,戴上假发的人看上去就不是个人了,它体现了要把法官当作非人非神的、半人半神的思想.
㈤ 法律圈内这四者目前的社会地位状况如何——法官、检察官、律师、教授。
初春,我被派到上海培训一个月,这座繁杂的城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满街女孩子们非常时尚的装束,处处可见的工人们的蓝色外衣,地铁里攒动的人头和冷漠的眼神,新天地里交错的觥筹与混杂的语言,各式优雅豪华的新旧别墅,以及阴暗的弄堂、潮湿脏乱的共用卫生间和厨房。所有这些城市的贫富元素都在这里自然地混合了。当我在上海的同学请我吃那些赤酱重油的上海菜时,他一再给我解释这不是本帮菜,本帮菜更清淡适口。我到他的住处看过,狭窄的楼道上去,是十分局促残破的小房间,却必须支付每月一千元的租金。他自豪地告诉我,这边是浦西的黄金地段啊,浦东虽然便宜但上海人都不愿意住那边。我可以理解他作为上海人的自我优越感,但却无法接受在普遍的生活重压下仍然自我陶醉的井底之见,他对其他城市的轻视根本不需要理由。
有一个周末,我曾经站在上海的街头,看人群汹涌地从身边流过。我这小城市里来的人真的是有些吃惊,我仿佛可以听到这座城市因为负载这么多的人流而喘息着。当突然下起大雨时,整个市区的交通都瘫痪了,满街的车子摩肩接踵地挪着,喇叭按得震天响。在半夜里,我也常常被这样的喇叭声惊醒,在我们那个城市早已禁鸣很多年了。而且我常常被这里不高的服务水平惹得生气,我也试过在下班高峰时去挤公共汽车,几乎全部以最后打的告终。如果我是游人,我或许只会看看外滩和陆家嘴的摩天大楼,但我突然有兴趣去更深地了解它。当我离开时,我在这座城市感到一种狂躁的气息,我因此感到十分疲劳,同时也知道了自己只能呆在小城市里。
从上海回来已是晚上,雷来敲我的房门,说看到我家的灯亮了。他给我煮方便面时,我累得歪在沙发上不想起来。当热腾腾的鸡蛋面端上来时,我忽然觉得十分感动。我兴致勃勃和他谈起在上海的所见所闻,他不太专心地听着。后来他告诉我,我们庭的审判员王因为涉嫌受贿而被检察院正式立案了。我非常震惊。对于我来说,王是一位和蔼的大叔,因为一进法院我就是他的书记员,他可以说是我的师傅了,他对我的帮助我从来感激。雷并不很了解具体案情,只是知道已经被确认的数额有两万,这已经够关上几年了。
我去上班的时候果然没有看到王,我问同事们关于他的事,大家都直叹气。过了几天,王到院里来。四十岁出头的人,却突然变得十分苍老,他客气地和同事们打着招呼,匆匆收拾了自己的东西就走了。我不知道如何与他对话。后来王被判了三年徒刑,没有缓刑。这件案子不止牵涉他一个人,中院的一个法官和银行的一个处长也同时被指控,而咬出他们来的是一名和他们相熟的律师。为此全院又开了一次廉洁自律的思想会议,院长并没有过多地谈论王的事情。我听说王并不是胆大之人,收到的贿款他都整整齐齐的藏在家中,到案发时一分钱也没动。有人因此说他笨得可以,我却觉得有些难过。为了那几万元钱,王的人生已经被拦腰切断了。
那个春天于是变得特别寒冷。本来很爱睡懒觉的我却在每天凌晨醒来,在阳光还未刺破薄雾的时候就已经走在上班的路上。那潮湿的空气沾满我的发梢,裸露的耳朵一摸总是冻得冰冷冰冷的。我开始喝咖啡,虽然只是速溶的,但却一天可以喝几杯,雷为此劝我要小心胃。爸爸妈妈已经开始关心我的单身问题,对他们来说,我即使还不想结婚,也应该有个稳定的男朋友了。自从杨结婚以后,我发现身边未婚的同学越来越少。男生们有些都抱上儿子了,我们这些女生就显得越发是老姑娘了。
可是日子过得这样快,我虽然有时觉得孤单,却心情平静地不起一点涟漪。自从丁常常向我抱怨她的男友早出晚归后,我对现代的爱情方式提不起一点劲来。最重要的原因可能还是雷的若即若离。我不知道我们这样的关系维持下去会变成什么,可能还没有绽放激情就淡成友情了。我不了解他的想法,他似乎很关心,又似乎很愿意与我保持距离。我现在习惯了他的偶尔出现,有时仍会想念他,但没有了惴惴不安的激动和费尽心思的揣测。丁气急败坏地搬到我的住处后,雷来得更少了。
丁的那位行政主管四处寻欢的事迹败露以后,他彬彬有礼地向丁提出分手。丁已经辞掉了工作,因为恼羞成怒而窝在房间里几天不出。她会在半夜点一支蜡烛,穿着白色的睡袍,幽幽地坐在窗前。我第一次看到那情景,差点给她吓个半死。我不理她,任她终日"表演失恋"。一开始我让她吃饭,她总以怨妇的眼神看看我,再摇摇头。饿了两天后,她就受不了了。那天我下班回家,看她一个人坐在地上,抱着肯德基的全家餐正在啃最后一个鸡翅。我很喜欢丁这种没心没肺的个性。半个月后她找到了租处,并开始在一家外资银行上班。当她再次光鲜亮丽地出现在我的面前时,我一点也不意外。
因为丁的交际广泛,我又与陈取得了联系。陈在我的生活中本来已经销声匿迹了许久,我也很少再想起他。他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十分惊讶,他向丁要的我的号码,说他有个朋友有些事想向我咨询一下。他介绍来的朋友正是我曾见过的在出版社工作的蒋。那个清瘦的姑娘坐在我的面前,很少抬眼,她慢慢地喝着茶,长时间的思考着。蒋告诉我,她们出版社的副总编,一个好色的欧吉桑,常常乱摸她的手,有时甚至掐她的屁股,她忍了很久,但现在想告他,但该怎么告呢。蒋有些雀斑的小脸涨得通红,再三斟酌着她的语句。她说,这个副总编对去他们出版社请求出版的年青女作者们都常常非礼,大家为了出版都只有隐忍。我告诉蒋这是性骚扰,她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但是作为女人,我提醒她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如果此事公开,作为未婚的女孩,她将面对巨大的压力,唾沫星子会淹死人。蒋告诉我她在此案后将离开这个城市,所以她已不畏惧面对羞辱。
已经谈及了这么敏感的问题,我们彼此觉得十分亲切。后来我们讲起了陈。果然,蒋曾经希望能与陈成为恋人。但是不行,她低垂着眼睑说,陈是因为导师著作的出版之事而认识她的,陈一直对她很好,她也以为这种好有着特别的含意。但是后来陈发现她在出版社不但没有任何权力,而且性格相当懦弱时,就疏远了与她的关系。我很奇怪的是,为什么蒋知道陈有利用她的意思,却并无半点怨恨,仍然十分信任和依赖他,她一定将性骚扰的事告诉了陈。蒋叹了口气说,陈是她不可企及的男人,她早就预感到这样的结果,但应该说从头至尾陈并没有欺骗她,这就足够了。这就足够了吗?我深为触动。
后来蒋离开这个城市时,我和陈都去送她,她在这里并没有什么朋友。陈告诉我,他对蒋并非没有一点感情,这么多年,由于她的依赖,陈常常感到充实。但是对陈来说,蒋的过分依赖让他对未来没有信心,他不愿意因为这样的恋人而让生活变得很累。他需要时间和空间去展开他还没有开启的人生蓝图。一直在读书的陈,就像不断鼓张的风帆,充满了蓄势待发的傲气。我很佩服这样的勇气与理想,但我并不苟同男人们对爱情如此理性的处理方式,陈是这样,杜是这样,雷也是这样。陈说过一句话,让我对自己十分疑惑。他认为我这样的女孩是现代男人的理想伴侣,有着独立的思想与务实的态度。但我并不认为我具有那样的优点,而且至今并没有哪个男人愿意选择我为终生伴侣。
当我对自己的爱情生活沮丧不已时,丁已经开始了一种崭新的尝试。她去参加了八分钟约会的活动。也就是几对男女由主持人摆弄着,每八分钟换一个人交谈,然后确定自己的心宜对象继续交往。真是超级无聊的爱情游戏,不过丁却兴致勃勃。她和我描述了约会的每一个细节,并夸张地模仿着那些参加约会的男人们的特点。一星期后她欣喜若狂地跑来告诉我有三个人选中了她,我随手给她泼了一桶冷水,参加这种游戏的能有好男人吗。她居然也叹气说,这个岁数了,好男人都被抢光了,只能作次优选择。她突然提到雷,令我措不及防。丁认真地告诉我,雷算是男人中的上佳品类,不过由于过分随和平易的个性,很能招蜂惹蝶。这丫头看男人还是有一套的。
我也常常有这样的疑问,对于雷来说,我到底算什么呢?雷从来没有问起我的生日,所以我生日的那天只有丁打来了电话,丁正在和新的对象约会,说晚点才会来看我。我一个人坐在家里,这时才发现自己的生活真的很单调。我想起刚毕业时,同学们常常联系,周末扎堆地吃饭。前些年法院财政宽松的时候,庭里也常组织活动,同事们一起去郊游、打保龄球或聚餐。但现在这样的集体活动越来越少了。我总是觉得失落,周末在网上打牌有时一打就是一天,也不是觉着好玩,只是生活无可排遣而已。我也很少买衣服,因为上班总是穿制服,周末又常常在家不见人。
那天我没有给自己买生日蛋糕,也没有吃晚饭。我在脸上蒙上面膜,一个人躺在沙发上发呆。我也觉得自己这样不行,这种狭窄的生活方式,只怕真的到三十岁也嫁不出去。电视里每个台都在热播各种各样的电视剧,而公安检察官法官律师正在成为电视剧里的主角,可能这是十分时尚的职业吧。但我很少能看得下去此类片子,它们所歪曲的正是我的工作与生活,叫人如何下咽。我宁愿看无厘头的古装片,反正假得彻底点,不会拿腔拿调。雷在外面敲门时,我一开始并没听到,后来他叫我的名字,我也没有应声。我大睁着眼睛,面膜在脸上早已干得拉紧了肌肤。我一动不动地看着天花板,耳边是电视嘈杂的声响。
丁来的时候,带来了蛋糕,说是敲诈她的新男友的。我很爱吃冰淇淋奶油,但却因为身材有些胖起来而开始忌口,不过那晚我还是吃了很多。丁劝我应当走出这个自我的世界。我苦笑了一下,说,走出去,去那种八分钟约会的场合啊,我可不行,我是法官,要注意形象,被人发现可怎么办。丁开始嘲笑我的法官袍,说我穿起来像判官,只见脑袋,不见身体。我对那件不中不洋的法官袍也确实没好感。在报纸上,我还看到很多学者在探讨是否应当将审判席做得比原告席和被告席要高一个台阶。这真是画虎只画皮的做法,如果要保持法官的威信,就不要在门口挂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条幅,也不要让当事人每天都能进入我们的办公室指着我们的鼻子骂。我去过我们院的执行庭,十几条汉子要承担两千件的执行案,大多数又确实很难执行。但当事人才不管这一点,他们每天来找法官催着法官,于是执行庭不大的办公室每天都像菜市场,当事人的声音大,法官的声音要比他们更大。执行庭的法官们烟抽得厉害,粗话挺多,有时喉咙都喊哑了,真是可怜死了。
㈥ 《新天龙八部》女主太显老!看看陈浩民版,不是绝色却各有风情
从《碧血剑》到《雪山飞狐》,再从《天龙八部》到《鹿鼎记》,金庸先生的每一部作品都有一位出彩的“大男主”。
然而,大男主的形象若想立得住,必须要有女性配角,以此来凸显他们的深明大义和情深义重。
所以,在金庸先生的作品中,我们才能看到黄蓉、小龙女、王语嫣这样的绝色女子,也为他的小说增添了无数精彩的画面。
近日,由于荣光导演的《新天龙八部》已经开播,瞬间引发了网友的围观。
这部剧,曾在1997年和2003年都拍过,前者是陈浩民版,后者是林志颖版;两版各有千秋,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天龙八部》是一部精彩的小说,尤其是里面的众多女性角色,个个风采斐然,让读者印象深刻。
然而,于荣光版本的《新天龙八部》开播后,不管是王语嫣、阿朱,还是阿紫、木婉清等,纷纷遭到了网友们的吐槽。
有人说, 王语嫣和阿朱的年纪太大,一看就带着沧桑感 ;也有人说, 女主们仿佛用了一张脸,都太没有辨识度,和之前的两个版本压根没法比 。
今天咱们就回顾一下1997年的陈浩民版,里面8位女性角色,虽然不是绝色,但却各有风情,让人久久难忘。
1、王语嫣:李若彤
1997年陈浩民版本的《天龙八部》中,饰演王语嫣的是李若彤。
那时的李若彤刚刚因为《神雕侠侣》走红,其清冷的气质、率真的性格,以及绝美的容颜,都是粉丝们心中的女神。
让她来饰演单纯痴心的王语嫣,最合适不过,也留下了很多绝美的镜头。
和清冷的小龙女不同,王语嫣身上更多了一丝柔美的气质,仿佛冰与火,都让李若彤圈粉无数。
在这一版的《天龙八部》中,李若彤还饰演了王语嫣的母亲李青萝,她出场即是一个成熟妇人,因为痴情与段正淳,进而性格发生了突变。
虽然是个成熟妇人,但依旧有不同的风情,让人一见便能和王语嫣区分开来,也是李若彤的表演功底。
于荣光版本中的李青萝,则由马雅舒饰演,虽然看起来很美,但滤镜感太重了。
于荣光版本的《天龙八部》中,王语嫣由文咏珊饰演,虽然也很美,但因为妆容厚重,看起来一点都仙,而且有点显老。
2、阿朱:刘锦玲
阿朱是《天龙八部》中非常出彩的一个女性角色,她既深爱萧峰,也深爱父亲。为了化解两人之间的恩怨,她甘愿易容代父受过,最终死在了爱人的怀中。
在1997版中饰演阿朱的是女演员刘锦玲,她早年是亚视的演员,曾出演过《法本无情》《豪门》《天长地久》《孽海狂花》等,留下了很多精彩的电影。
刘锦玲不算是绝色,但她饰演的法官、女警、杀手等,都非常有辨识度,在《天龙八部》中亦是。
面对任性的妹妹阿紫,她是个温柔的大姐姐;面对萧峰,她是个娇俏的小女人;面对父亲,她又是个孝顺的好女儿;其演技可圈可点。
小说中的阿朱,是个二八少女,应该青春娇俏,但于荣光版本中的阿朱,却让85后苏青饰演,一种老气扑面而来,实在算不上合适。
3、阿紫:刘玉翠
阿紫在《天龙八部》中,也是一个重要角色,她古灵精怪、心狠手辣,但却又可悲可叹,最终抱着萧峰的尸体跳崖自杀。
刘玉翠饰演阿紫时,虽然已经30岁,但却一点年龄感都没有,完全就是一个任性娇俏的小丫头,让“姐夫萧峰”头疼不已。
后来,刘玉翠还饰演了《鹿鼎记》中的刁蛮公主,也是惟妙惟肖,让人又爱又恨。
在于荣光版本中,刘玉翠竟然饰演了阮星竹,虽然角色不同,但相信也会很出彩。
于荣光版本中,由何泓姗饰演阿紫,相比阿朱来说,何泓姗的外形还算比较贴合。
扮相上,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总感觉造型师“太偷懒”,给演员的发型太粗糙,无法展现人物的灵动。
4、木婉清:赵学而
陈浩民版本中的木婉清,由演员赵学而饰演。虽然她在内地名气不大,但却备受英皇力捧,还曾和谢霆锋交往过。
赵学而年轻时,气质清冷、随性、随心,和王菲颇有相似之处,所以谢霆锋为何喜欢她,不言而喻。
1997年,赵学而饰演木婉清时刚刚25岁,柔美灵动、灵气俊秀,以气质取胜。
于荣光版本的木婉清,由年轻演员刘美彤饰演,虽然年龄很合适,但扮相挺雷人,不服的观众可以去看看。
5、钟灵:何美钿
何美钿版本的钟灵,预估是80后和90后记忆中,最可爱的钟灵的了吧?
饰演钟灵时,何美钿才刚刚21岁,正是青春靓丽的时候,仿佛是从书中走出来的钟灵一般。
除了钟灵,她还饰演过《少年英雄方世玉》中的凌小小,《笑傲江湖》中的仪琳小师妹都是甜美可爱型,其伶俐活泼深受观众喜爱。
于荣光版本中的钟灵,由97年出生的孙雅丽饰演,虽然挺年轻,但是脸部没有辨识度,和刘美彤的木婉清让人傻傻分不清楚,甚至怀疑她们是“同一张脸”。
而且,钟灵的造型太雷人,让人想起了哪吒。
看看下面这张图,是不是觉得钟灵和天山童姥有点像?咋感觉长相差不多?
6、康敏:雪梨
雪梨饰演康敏时刚刚32岁,因为生过孩子,颇有成熟韵味,也让观众印象深刻。
雪梨是米雪的妹妹,因为姐姐入行,后来爱上徐少强,最后生下一子一女,却始终没有换来婚书,只能遗憾分手。
分手后,雪梨才开始专心奋斗事业,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角色,康敏就是其中之一。
还有古天乐版本中的李莫愁,也非常出彩,其古装扮相绝美,再加上狠辣的表情和怨毒的眼神,让人久久难忘。
于荣光版本中的康敏,则由女演员朱珠饰演,相比其他几个女性角色来说,朱珠还算比较贴合康敏的气质。
而且,朱珠的演技不错,饰演起有点神经质的康敏也是信手拈来,算是全剧比较让人期待的女性角色。
7、梦姑:黄纪莹
梦姑在《天龙八部》中的戏份比较少,1997年版本中,则是由黄纪莹饰演。
黄纪莹是古天乐的前女友,以前也火过一阵,后来退圈嫁人,渐渐远离了 娱乐 圈。
退圈的黄纪莹,据说在卖化妆品,还时常晒出自拍照,依旧风韵犹存。
目前,于荣光版本中的梦姑还没有出场,不知会有怎样的风采?
8、秦红棉:冯晓文
虽然段正淳的前任很多,但最让观众喜欢的当属秦红棉的饰演者冯晓文。
她还曾饰演过《鹿鼎记》中的教主夫人,后来爱上韦小宝,成了7位夫人中的大姐。
俗语说,美女要有三分龅。冯晓文恰恰如此。
她有一点龅牙,但却不影响她的韵味,是第二眼美女,越看越好看。
于荣光版本中饰演秦红棉的女演员,则是黄奕,年纪上挺合适,期待下面的表现。
相比前几年来说,黄奕的脸稍有僵硬,不知演技是否会受到影响?
目前,于荣光版本中的一些角色还未出场,其表现也未知,大家可以一起期待。
珠玉在前,这一版《天龙八部》势必会被拿来比较,但有得有失,这部剧自带流量,会是一部情怀剧,收视率应该不会太差。
目前,白澍饰演的段誉被吐槽“太娘”,杨佑宁饰演的萧峰被吐槽“太丑”,其他男演员们的道服化也有不同程度的“偷工减料”,不知是不是造型师偷懒了呢?
一部好的影视剧,若想成为经典,势必需要台前幕后、演员后期通力合作,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错,就可能会毁掉整部剧。
期待这部剧不要烂尾,能让观众再找一下当年的情怀。
——END——
㈦ 法官的平均寿命是多少呀我很好奇
人类的人口平均寿命,因其时代不同、地区不一样,因而差别很大,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人口平均寿命也是不断增长的。大量的统计资料证明,现代人的人口平均寿命已大大超过古代人。有关资料显示,大约在两千年以前,人类的人口平均寿命约为20岁;18世纪增长到 30岁左右;19世纪末期,也还仅仅平均为40岁上下;1980年,世界人口平均寿命已达61岁,发达国家为72岁,发展中国家为57岁:1985年,世界人口平均寿命提高到62岁,发达国家为73岁,发展中国家为58岁。冰岛及日本为世界上人口平均寿命最高的国家,均为77岁。科学家预言,在本世纪末或下世纪初,将攻破癌症难关,那时候,人类的人口平均寿命将再次飞跃,世界人口平均寿命将超过80岁。全球最长寿的前10名国家依次为: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西班牙、新加坡、希腊、以色列、意大利和瑞典,这些国家的人口平均寿命都超过了78岁。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69.98岁。全球人均寿命最短的国家是非洲地区的塞拉利昂,1997年的平均寿命仅为36.62岁,比全球最长寿的日本人整整少40岁。 目前,60%的60岁以上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25年后此数字将超过75%。因此,可能出现以下现象,即发达国家人民在衰老之前变富,而在发展中国家在变富前衰老。对发展中国家的预测认为,到2020年75%的死因与年龄有关。
㈧ 法官这个职业的前景
一、法律专业学生职业的现状据《法制日报》报道:法科毕业生就业率低于高校平均水平,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仅为83%,不仅低于全国“211工程”院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89%,甚至低于全国其他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87%。法学本科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并非近年的事,上个世纪末就有显现,尤其是从2002年开始,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在全国214个学科专业中,法学专业就业率当年排在187位,2005年则成了“老末”。法学十几年来一直都是热门专业,但是近些年却出现了就业困难的情况,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曾令良说:“这说明法律人才出现了‘相对过剩’的情况。法学毕业生就业难一方面是因为法学教育管理混乱,又被全国大小高校奉为热门专业,一哄而上,大建法学院系。五年前教育部登记的法学本科院系只有300多个,今年已经翻了一番,增加至608个,这还不包括民办高校。虽然教育部门也在干预调整,但情况却是‘边控制,边膨胀’。另一方面则是,从事法律职业的门槛有所提高,法官、检察官、律师都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而实际通过率又较低。我预测,未来几年法学就业形势还将继续严峻。”二、法律专业学生职业现状的原因分析如此有发展前途的职业为什么会成为最难就业的职业呢?笔者认为,主要是下面两个原因:(一)市场供大于求据《法制日报》中统计,全国法学专业招生人数从1977年的223人到2007年的10多万人数增长了448倍。2001年,全国设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292所,2005增长到559所,2007年全国已有603所法学院系,每年法学毕业生达到数十万。而在1977年恢复法学教育时,全国只有三所大学设有法律系,仅招收200多人。当然,这些统计中还不包括那些自考的,参加成人高考的以及非法律专业转学法律的。若是都算上的话,可能每年毕业的人数要翻一番,达到二十多万。每年都有这样大批的法律人才涌向市场,必然会引起法律人才市场的供大于求。(二)法律专业学生就业具有很强的特殊性,面临门槛很高的职业准入制度法律专业与别的专业不同,若是想从事本行业相关的工作,如去法院、检察院、律所等,必须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但是以前司法考试的报名资格规定毕业生必须拿到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后方可报考,这就使得待就业的法律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无法参加司法考试,进法院、检察院工作的准入资格受限。同时,司法考试的门槛较高,学生必须花一段时间来迈过门槛。因此,就导致毕业后无法正常就业,只能先备战司法考试,等考过之后,才能顺利就业。正是由于法律专业学生就业的这种特殊性,无形中延长了他们待业的时间,因此,导致法律专业就业率的偏低。当然,今年将会允许大三的学生报考司法考试,那么,明年法律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一定会有一个显著的提高。因此,会有一大批大三学生抓住这次宝贵的机会,一次性通过司法考试,那么对于这些大三考生来说,就一定会在毕业前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三)法学教育大众化与法律职业精英化之冲突。目前,全国开设法律专业的大学已经近400所,在校法律专业的学生约36万人。自1999年扩大招生规模以来,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普通高校法律专业的本科生人数增长了几倍。一些高校追求建设综合性大学,在师资、硬件设施尚不完善之际,先后设立了法律类专业并大规模招生。除了法律本科的大规模扩招外,法律专科,第二学士学位等全日制教育,成人法学教育,在招生数量上也有了飞速的发展。除正规法律院校(系)外,还有各种与法律有关的“干校”。此外,还有函授、电大、自考、夜大、业大、职大等多种形式的法律教育。由于法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热门专业,接受法学教育的机会在增加,在校生人数不断增长,法学教育出现了大众化的趋势。而法律职业的专业化和精英化上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法律传统之一,也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法律职业的发展趋势。我国自2002年首次进行了全国的统一司法考试,欲取得法官、检察官、律师资格,均须通过统一的司法考试并取得合格的成绩。统一司法考试虽然没有覆盖法律职业的全部,但是覆盖了法律职业的主要部分。自2002年实行司法考试制度以来,2002年司法考试的全国通过率是7%,2003年是10.18%,2004年是11.22% 。司法考试的低通过率和法律职业的高门槛,决定了虽受过法律教育的高校学生,在毕业时却并不能轻易迈过这个门槛,从事法律职业。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并非招聘律师、法官和检察官,也对法科毕业生提出了司法考试资格证的要求。自2004年开始,国家统一司法资格考试的考试时间固定在每年9月份的第三个周六和周日,司法考试的报名资格要求已取得本科学历,事实上法律本科应届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不可能拥有司法考试资格证书。(四)社会资本不足。社会资本主要指建立在信任和互助合作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个人发展所必要的资本之一。科尔曼在论述他的社会资本理论中曾指出:“社会资本是影响个人行动能力以及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资源。”它可以从功能上动员社会结构的各种要素,有助于个人或团体获得资源,掌握信息,从而实现特定目标。社会资本可以弥补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不对称,有助于大学毕业生获取得就业机会。就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而言,社会资本可以保证创业资金的供给。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无论是国家,高校还是大学毕业生本人,只有不断积累社会资本,才能有效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对在校的法律专业学生,应当积极走出校门,获取到律师事务所或政法机关实习的机会,向法律界的前辈学习,将理论学习和实务学习相结合,积累相关工作经验。同时,在参与实践过程中,面对开放的信息源和多渠道的获取途径,较容易得到有利的咨讯,可以节约求职成本,弥补信息的缺乏,提高就业的机会。跟相关单位的接触,让更多人了解、认识自己,在与对方合作和共事中建立的良好关系,为自己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五)传统行业饱和。选择法律专业的同学,除了因为法律职业的神圣和自己的兴趣,也考虑到将来的发展前景。从就业单位性质上来看,党政机关依然是法律类毕业生的首选,其次是企事业单位,二者占了需求总数的近70%。同时选择到部队、海关、武警边防等单位的也在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已经签约的2003届政法类毕业生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占到了40%左右,到一般企业单位的占25%左右,到部队、海关、武警边防的占到10%左右。时下毕业生青睐的传统的就业行业,如政府机构、党政机关等,由于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 正在大大减少人员需求。目前正在推进的地方省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精简幅度达47%;国务院最近一次机构改革人员精简近50%。大学毕业生进入这些机关都要经过重重考察, 参加公务员考试仍是目前法律专业毕业生进政法部门就业的惟一渠道。由于职位的有限,常常出现几十个报考者竞争一个岗位,必然导致大多数毕业生遭到淘汰。三、解决问题的思路之所以提出问题,是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基于以上的分析,就业问题实际上就是社会需要的问题,所以要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彻底扭转就业难的局面,最根本的就是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培养学生,根据社会的变化来调整我们的教学,其思路大致如下:(一)政府为主导。政府应当坚持面向社会和经济的实际需要来发展高等财经法学教育,不应超前,更不能盲目,力求使高等法学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社会、经济对财经法律人才的需求增长速度保持同步。在这一点上,香港地区做的非常好。香港虽然每年也有大批的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但其毕业生的就业率极高,且大都能找到比较合适的工作,没有“毕业就失业”的现象。退一步讲,即便政府暂时还不能做到这一步,最起码应该建立准确、广泛的大学生就业信息体系,建立全国性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要把全国各地,哪个地方缺人、缺什么样的人、待遇如何都挂到一个全国联网的平台上。同时,这个平台上还应该有全国各地学生的生源、就业的志向、就业去向等信息。总之,笔者以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固然学校和学生本人有责任,但政府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主导的作用。
(二)学校为主体。法学院系应当根据中国大陆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重点培养应用型的法律人才。比如,在课程设计上,应当注重企业的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必要时还可以邀请行业的知名人士参与课程设计。还有,应当设有毕业生的培养计划,让毕业实习实实在在对毕业生有所帮助,如能使毕业生在毕业实习后就有职场中人的感觉就更好了。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一方面要早动手早教育,即在学生一入学时就开展就业指导课,给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思想,使其了解到提前着手为就业做准备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要勤推荐勤联系,即学校应主动向社会各部门推荐、介绍自己的毕业生,经常与用人单位联系,使用人单位重视自己培养的人才。学校以培养学生为己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市场需要的学生就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三)学生为主角。作为毕业生,首先应当端正心态,不要等靠怨,而是要积极寻求各种就业信息,主动推销自己,在无力改变高校扩招、岗位有限、单位苛求等现状的同时,只有自救才是生路,因为只有自己的努力是最靠得住的。其次,要用真才实学武装自己,这是实行自救的资本。不仅要有宽口径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会“纸上谈兵”。最后,毕业生应当摒弃“精英情结”,扑下身子,放下架子,从一线做起,从动手做起。珍惜每一个工作机会,做好每一份工作,让自己在工作中不断进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主角,事业的主角,社会的主角。费希特在其告德意志民众的演说中有云:“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没有他人,没有上帝,没有其他可能的种种力量,能够拯救我们。如果我们希望拯救,只有靠我们自己的力量。”那么,现在如果要拯救我们的法学教育,帮助我们的毕业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也只有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四)改变法律毕业生就业的具体政策。首先,我们应该更改统一司法考试报名资格的规定,允许在校大三法律毕业生报名参加考试,这将有利于拓展就业途径;四、法律专业学生的职业前景展望从法律系毕业生就业现状来看,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够在检察机关、审判机关、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服务工作。就业前景非常广泛,做警官、检察官、法官、行政机关公务员;到大公司主管法律事务;做律师;到高校做法学教师;到研究所做法学研究者都是不错的选择。对于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有什么样的职业选择呢?这些职业都有什么样的要求,又会有什么样的前途呢?首先,是法院和检察院。法院和检察院曾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法律专业毕业生流向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现在很多法律毕业生很向往的地方,但是现在要进这两类单位已是越来越难.一方面是要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另一方面是要通过公务员考试。公务员考试相对简单一些,而司法考试相对门槛要高一些,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但是法官,检察官代表着法律的威严,社会地位很高,且收入稳定,福利很好。因此,值得为之一搏。其次,是国家公务员单位。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竞争也非常激烈,有时报名和录取比例大约是1000:1,因此,其竞争的激烈程度不亚于司法考试。当然,若是能在千万人中脱颖而出,进入国家公务员单位,也是一个很理想的工作。但是,这样的人数毕竟是凤毛麟角。第三,是律师行业。法学类专业整体薪酬水平,相比之下比其他行业要高些。尤其是律师行业,年平均收入在10万元左右。但是犹太人的“二八法则”对于律师来说是完全适用的;所以做律师,必须挤进那拥有80%财富的20%。因此,律师事务所不同,以及资历深浅直接关系到律师的收入。高的年薪能拿到30万元,低的可能年薪只有1万多元。从事经济、证券、金融、房地产等涉外案件,年轻的实习律师一个月可能只有千元左右,而资深律师一年赚500万元。对于劳动法、婚姻等类的案件,律师收费较低。而在大企业做法律顾问的,也有着丰厚的收入。因此,若是喜欢挑战、赚钱,就可以选择做律师,当然做律师还需要不怕吃苦,勇于竞争,善于学习。最后是企事业单位。法律系专业的学生其职业发展方向就是在转行时,大多数也选择在与“法”相关联的行业,或在企业任职做法律顾问、或做媒体的法制版编辑、记者等。有的根据其个人性格特点、专业特长转换专业,在“法”岗位对其紧闭大门的时候,他们没有挤独木桥,而是独僻蹊径,在企业、公司的商务部任职,他们的专业知识在商务合同的签订、谈判、维护企业利益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自身的价值也在实际应用中体现出来。学习一技之长,比如速录技术,进入法院当书记员也是不错的就业渠道之一。法学专业学生就业在当前尽管处于寒冰期,但种种信息表明,中国巨大的法律市场需求尚未开发。广大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的法律需求和服务还没有启动。就个人律师的拥有量而言,根据2002年的统计资料,全国现有律师12万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律师的数量仅0.8个,这个比例不但低于发达国家,例如:美国30人,英国15人,而且,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和阿根廷就分别达到了20人和12人。就企业方面讲,我国现有企业5000万家,仅有4万家聘请了律师当法律顾问。对于法律毕业生来说还有更为广阔的就业前景。总而言之,法律专业是朝阳学科,从社会需要来看是大有发展前景的。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深入,各行各业,各项工作逐步纳入了法制的轨道,每个人的生活也都和法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司法制度统一考试对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后,更加促进了法律学习的热潮。要想从事法律职业,必须要通过司法考试,然后再去选择法院、检察院或律所。尤其是从事律师职业,能够充分发挥你的法律功底.前途也是一片光明!中国的律师业已经慢慢的成熟起来了,逐步和国际接轨了。法律专业被世界公认为专业很好!就业很广!收入很高!但一定要拿到司法资格证!
㈨ 法官的作用
法官是受命主持法庭或进行审讯和裁决争端并执法的人。
《中华人民回共和国法官法》第二答条明文规定“法官是依法行使国家审判权的审判人员,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军事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
在民事诉讼审判中法官应当是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产生的,依法行使国家民事诉讼审判权的审判人员,而且法官在审判过程中不应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的干扰。
法官应当是独立的、中立的享有法定的裁判权,具有当然的裁判权威的第三方。《中国法官法》也规定了法官的权利和义务,法官依法履行职责,并受法律保护。法官必须忠实执行宪法和法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9)法官显老扩展阅读:
法官应当依法履行的义务
(一)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
(二)审判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秉公办案,不得徇私枉法;
(三)依法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
(四)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维护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五)清正廉明,忠于职守,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
(六)保守国家秘密和审判工作秘密;
(七)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
㈩ 道教的法官是做什么的,得道的能做什么
天师:指张陵或其嗣号之后裔。但后世也有个别道士称“天师”,如寇谦之(北魏),隋焦子顺,唐胡惠超等。
法师:精通经戒、主持斋仪,度人入道,堪为众范的道士,叫法师。精通道法,能养生教化,为人师表者叫法师。
炼师:起初多指修习上清法者,后泛称修炼丹法达到很高深境界的道士。
祖师宗师:各道派的创始人曰祖师;各派传道的首领称之为宗师。
真人: 通常尊称那些体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
黄冠:早期道教徒崇尚黄色,故世人根据道士衣冠颜色,称道士为黄冠。
羽客:亦称“羽士”、“羽人”。以鸟羽比喻仙人可飞升上天,引申为神仙方士,进而专指道士。后世道士多取以自号。
先生:道士的尊称或谥号、赐号。
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众。
方丈:对道教十方丛林最高领导者称谓,亦可称“住持”。方丈是受过三坛大戒,接过律师传“法”,戒行精严,德高望重,受全体道众拥戴而选的道士。
监院:亦称“当家”、“住持”。由常住道众公选,为道教丛林中总管内外一切事务者。当监院大任者,必须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义谦恭,宽宏大量,弱己卫众,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备。
知客:负责接待参访及迎送宾客,《三乘集要》记载:“知客应答高明言语,接待十方宾朋,须以深知事务,通达人情,乃可任也。
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于斋醮科仪,善于踏罡步斗,沟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灾,拔度幽魂,主持斋醮法会的道士,是经师的首领。
道人:最初与方士同义,最早出现于《汉书·京房传》。道教创立后,道人一词曾专指道士。南北朝时代,则以道人专指沙门,而区别于道士。唐朝以后,又以道人泛指有道术之人,或指道士。
道长:是当今教外人士对出家道士的尊称,而不是职称。
道士也称道人、羽士、羽客、羽衣、羽人、黄冠等。道士是男女的通称,女道士也可称道姑、女道;男道士也称乾道,相对女道士称坤道;黄冠专指男性道士时,女道士称女冠。道士的敬称道爷是男女通用的,而没有“道奶奶”。道士相互之间,则称道长、道友、道兄等也是男女通用的,道教以外的人也可以这样称呼他们。尊称学问精深、修炼有成或德高望重的道士可以尊称为先生、真人,一般是朝廷颁赐。道士们自己按修行也有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