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首富陈法官图片
Ⅰ 金峰镇的经济状况
乡镇企业和商业贸易是金峰经济的两大支柱。被誉为“草根工业”的金峰乡镇企业,通过多元化投入,加大技改力度,开辟工业小区等措施,不断发展壮大。至2001年底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达39亿元,乡镇工业产值31.l亿元,其中纺织业产值达23.3亿元,占工业产值的74.8%、在乡镇工业中,主要有纺织印染、食品饮料、塑料制品、服装制品、建筑材料、竹木制品、医药保建、彩色印刷等8个行业共700多家企业。金峰的商业贸易历史悠久,明末清初以来,就逐渐成为长乐“北乡”100多个村的农副产品集散地。1985年该镇投资建成了占地1.2万多平方米的金峰综合市场,1991年进行了扩建和改建。1992年总造价1600多万元的商业城又投入使用。1998年,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的胪峰广场取代原先日显窄小的综合市场。镇区现已形成“两纵三横”商业街和六个不同功能、各具特色的商贸小区:一是以胪峰广场农贸市场为群体的农副产品、副食品批零小区;二是以建材及装饰材料批发市场为群体的各类建筑装修材料批零小区;三是以西南街服装城、旧商业城为群体的各类服装、鞋帽、小商品批零小区;四是以兴乐购物中心、永康商场、弘鑫商场为群体的各类电子、电器、通讯设备等商品小区;五是以名人俱乐部、源达娱乐城为群体的娱乐服务区;六是以凤洋蔬菜批发市场为主体的各类蔬果批零小区。建设大市场,促进了大流通,2001年,第三产业值8.69亿元,比增47%。
1985年,金峰成为全省首批亿元镇之一。又相继跨入省百强乡镇、省沿海规划试点镇、省星火技术密集区,全国、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省园林镇、福州市商贸旺镇及第一流经济强镇等行列。2001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达42.8亿元,上缴国税2097万元、地税1870万元、涉外税32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10元。
当代的金峰发展的势头也很猛,早在1982年,敢为人先的金峰镇华阳村农民郑良官召集同村人创办了长乐市第一家经编厂,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最早发展经编业的区域之一。1985年,金峰镇陈法官等八户集资六十万元在金峰创办第一家金属压延厂。1993年,该厂扩大为长乐钢铁制品公司与马尾中钢、美籍华人刘文善共组中外合资企业——福州吴航钢铁制品有限公司,投资人民币一亿元,收购占地十六万平方米的国有长乐化肥厂,建设大型轧钢车间,安装具有九十年代国内先进水平的轧钢生产线。该企业已成为长乐最具规模的重点企业。1984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来长乐市考察时,将金峰经编业这种快速蓬勃发展的现象誉为“草根工业”,金峰镇成为了“草根工业”的发祥地而久负盛名。经过20多年的培育和发展,2004年全镇经编企业总数达400多家,产值近40亿元,实现税金入库近4500万元。
金峰经编企业坚持以科技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累计投资4亿多元,引进了包括德国卡尔迈耶、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编设备300多台(套),有力提升了经编产业结构和产品层次,生产的经编产品畅销于美国、欧洲、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全国各大相关专业市场。 加强科学管理,推动了企业管理的规范化运作,把企业从家庭式管理中有效地解放出来,金峰经编企业积极推行IS09001国际质量管理认证体系,现有峰院针织、宏达经编、福佳经编、金洋纺塑等10多家企业通过认证,还有几十家企业正在申请中。
金峰镇党委和政府围绕做大做强经编产业集群,依托坚实的经编产业基础和纺织产业链配套成龙的优势,针对民间资金充裕和在外企业家众多的特点,积极带队到省内外走访,以亲情招商感动人,以优惠政策和优化环境吸引人,引导和鼓励了众多在外企业家回乡创办经编项目,推动行业发展进程,壮大了经编产业规模,为金峰经编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在壮大经编业的同时金峰镇着力引导棉纺、化纤等经编上游行业提升规模和档次,加快印染、服装等经编下游产业发展,促进其与经编业的互动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打造和延伸纺织产业链条,提升了整个纺织业发展水平;同时,培育以金峰工业中心片区为核心的金峰工业集中区,不断完善工业发展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有效集聚经编企业,已吸引的经编项目投资可达5亿多元,为经编业的发展打造了一个坚实的平台。
Ⅱ 李广的全部资料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李广[1](?—前119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人),西汉著名军事家。做过骑郎将、骁骑都尉、未央卫尉、郡太守,镇守边郡使匈奴不敢犯多年,被称为“飞将军”。
经典之战:马邑大捷
其一生未得封侯,或许时运不济,有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公元前119年,随卫青出征匈奴,因为迷路失期,“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拿笔杆子的文职官吏)”,引颈自刎。
[编辑本段]生平事迹
李广(前183-前119)西汉陇西成纪(甘肃静宁县)人。
祖先是秦朝将军李信李广,曾率军战败燕太子丹。李广接受世传弓法,射得一手好箭。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以良家子弟从军抗击匈奴。因善于用箭,杀死和俘虏了众多敌人,升为郎中,以骑士侍卫皇帝。多次跟随文帝射猎,格杀猛兽,文帝曾慨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李将军列传》)
汉景帝即位后,李广为陇西都尉,不久升为骑郎将。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抗击吴楚叛军。因夺取叛军帅旗由此在昌邑城下立功显名。虽有功,但由于李广接受了梁王私自授给他的将军印,回朝后,没得到封赏。
诸王叛乱平定后,李广任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上书:“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史记·李将军列传》)于是被任为上郡太守。后李广又在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做太守,以打硬仗而闻名。
匈奴入侵上郡(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鱼河堡),景帝派一个宠信宦官同李广一起统率和训练军队抗击匈奴。一次宦官带几十个骑兵出猎,路遇三名匈奴人骑士,与其交战,结果,匈奴人射杀了所有随从卫士,还射伤宦官,宦官慌忙逃回报告给李广。李广认定三人是匈奴的射雕手,于是亲率百名骑兵追赶三名匈奴射雕手。
匈奴射雕手因无马而步行,几十里后被追上,李广命令骑兵张开左右两翼,自己亲自射杀二名匈奴射雕手,生擒一名。刚把俘虏缚上马往回走,匈奴数千骑兵赶来,见到李广的军队,以为是汉军诱敌的疑兵,都大吃一惊,立刻上山摆开阵势。李广的一百名骑兵,也十分害怕,都想掉转马头往回奔。李广说:“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命令所有的骑兵说前进,一直走到离匈奴阵地不到二里多路的地方才停了下来。李广又下令道:“皆下马解鞍!”(《史记·李将军列传》)他手下的骑兵说:“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说:“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史记·李将军列传》)匈奴骑兵果真不敢冒攻。这时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骑上马,带十几个骑兵,射杀白马将,然后重回到他的队里,卸下了马鞍。他命士兵都放开马匹,睡卧地上。这时天色已晚,匈奴兵始终觉得他们可疑,不敢前来攻击。半夜时分,匈奴以为汉军在附近有伏兵,想乘夜袭击他们,便引兵而去。第二天一早,李广回到了部队。 但“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身为主将冒然追击而不通知大军,此不可取。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众臣认为李广是名勇将,武帝于是调任李广任未央宫的卫尉。这时程不识也任长乐宫卫尉,他俩从前都以边郡太守的身份统帅军队,却有截然不同的带兵方法。程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士兵人人自便,晚上不打更巡逻自卫,但如果匈奴进攻,大军没办法抵挡。程不识则以严格治军而闻名,他注重部队的编制,队列和阵式。晚上敲刁斗巡逻,军中事务繁琐,却不怕匈奴进犯。可是士兵却苦于程不识之严,都喜欢跟随李广作战,这是程不识对老战友李广委婉的批评。程不识景帝时因数次直谏而被任为太中大夫,为人清廉,谨于文法。
汉武帝三年(前133年),汉用马邑城(今山西朔县)诱匈奴单于入塞。派大军埋伏在附近的山谷中,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受护军将军韩安国节制。单于发觉这种情况,引兵离去。
四年后,李广率军出雁门关,被成倍的匈奴大军包围,李广终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匈奴单于久仰李广威名,命令手下:“得李广必生致之”(《史记·李将军列传》)匈奴骑兵便把当时受伤得病的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让他躺在用绳子结成的网袋里。走了十多里路,李广装死,斜眼瞧见他旁边有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跃,跳上匈奴少年的战马,把少年推下马,摘下他的弓箭,策马扬鞭向南奔驰,匈奴骑兵数百人紧紧追赶。李广边跑边射杀追兵,终于逃脱,收集余部回到了京师。汉朝廷把李广交给法官,法官判李广部队死伤人马众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应当斩首,后用钱赎罪,成为平民。这正是匈奴称其为“飞将军”的由来。
李广在家闲居期间,常与颍阴侯灌婴的孙子灌强到蓝田南山中射猎。曾有一次在夜间带着一个随从骑马外出,跟别人在乡间饮酒。归来时路过霸陵亭,霸陵亭尉喝醉了酒上前呵斥李广不让通行。李广的随骑说:“这是前任的李将军。”亭尉说:“就是现任将军尚且不能夜间通过,何况是前任将军!”于是就扣留了李广等人,留宿霸陵亭下。过了不久,匈奴攻人辽西,击败了韩安国的军队。于是皇帝召李广,封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武帝,准许派遣霸陵亭尉一同前去。到了军中李广就把亭尉杀了,然后向皇帝上书谢罪。皇帝回报说:“将军,是国家的爪牙。《司马法》讲:登车不抚车前横木以礼敬人,遇到丧事不根据亲疏关系穿规定的丧服,振兵兴师去征伐不顺服的人,出征时,要统率三军之心,协同战士之力,这样才能做到一怒千里惊惧,威振则万物归顺,是以名声显露于夷貉,神威使邻国畏惧。报仇除害这是我期望于将军的,您若叩头请罪,这岂是我所指望的!”看来皇帝并没有因此而责备李广,倒欣赏他的这种做法。但这件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李广心胸的狭窄。
李广任右北平太守后,匈奴畏惧,避之,数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李广出猎,看到草丛中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张弓而射,一射箭去把整个箭头都射进了石头里。仔细看去,原来是石头,再射,就怎么也射不进石头里去了。李广一听说哪儿出现老虎,他就常常要亲自去射杀,居守右北平时一次射虎,恶虎扑伤了李广,李广带伤也终竟射死了这只虎。
李广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没有多少多余的财物,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深得官兵爱戴。李广身材高大,臂长如猿,有善射天赋,他的子孙和他人李广学射箭,但都不及李广。李广不善言辞,与人闭居时亦以射箭来赌酒为乐,一生都以射箭为消遣。李广爱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军遇到缺水断食之时,见水,见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对士兵宽缓不苛,这就使得士兵甘愿为他出死力。李广射杀敌人时,要求自己箭无虚发,所以非在数十步之内不射,常常是箭一离弦,敌人应声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敌人围追,射猛兽时也由于距离太近而几次受伤,但李广从不畏惧。
不久,郎中令石建死,李广被任命为郎中令。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李广再为后将军,跟从大将军卫青的军队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大多因立功而被封侯,而李广军无功而还。
公元前121年,李广以郎中令身份率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与博望侯张骞的部队一起出征匈奴。李广部队前进了数百里,突然被匈奴左贤王带领的四万名骑兵包围。李广的士兵们都非常害怕,李广就派自己的儿子李敢先入敌阵探察敌情。李敢率几十名骑兵,冲人敌阵,直贯匈奴的重围,抄出敌人的两翼而回。回来后向李广报告说:“匈奴兵很容易对付。”李广的军士听了才安定下来。李广布成圆形阵势面向四外抗敌。匈奴猛攻汉军,箭如雨下,汉兵死伤过半,箭也快射光了。李广就命令士兵把弓拉满,不要发射,他手持强弩“大黄”射杀匈奴裨(副)将多人,匈奴兵将大为惊恐,渐渐散开。这时天色已晚,汉官兵都吓得面无人色,但李广却意气自如,更加致力于整饬军队。军中官兵从此都非常佩服李广的勇气。第二天,他又和敌兵奋战,这时博望侯张骞的救兵才赶到,解了匈奴之围。李广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得到赏赐。博望侯张骞延误行程,当斩,后用钱赎罪,成为平民。
李广前后与匈奴作战四十多年,却始终得不到封侯,当年同他一起为郎中的堂弟李蔡,人品才能不及中等,名声也远在李广之下,却连连得封,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后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李广的许多部下也被封侯,而李广却未得爵邑,官职也没有超过九卿。一次李广与望气算命的王朔交谈,说:“自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史记·李将军列传》)王朔说:“将军想想难道做过什么可悔恨的事情么?”李广想想说:“我为陇西太守时,羌族人造反,我诱降了他们之后却又杀死了他们。至今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事。王朔说:“罪过没有比杀已降的人更大了。这就是你不得封的原因了。”
元狩四年(前119年),大将军卫青与骠骑将军霍去病深入漠北打击匈奴。李广多次请求随军出征,武帝认为他年老未被启用。直到元狩六年才被任命为前将军,随卫青出征。出塞,卫青得知单于的驻扎地,卫青决定自率精锐部队与刚失去了侯位的好友 公孙敖 一同袭击单于,希望能够立功。而命前将军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出击。东路道迂回且远,水草极少,不利于行军。李广亲自请求为先锋,说:“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史记·李将军列传》)可是卫青曾暗中受到武帝的嘱咐,认为李广年老又命数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正面对阵。李广坚决拒绝调动。卫青不接受他的请求,命令长史下道文书,让李广赶快到所在部队去,照文书说的办。李广没有向卫青告辞就动身了,内心极其恼怒地回到营中,领兵与右将军会合,从东路出发。部队因无向导,迷失了道路,落在大将军后面,耽误了约定的军期。漠北之战,李广赵食其战时不曾赶到,“见单于兵陈而待”,卫青当机立断,创造性地运用车骑协同的新战术,命令部队以武刚车“自环为营”,以防止匈奴骑兵的突然袭击,而令5000骑兵出击匈奴。伊稚斜单于乃以万骑迎战。此战汉军追击200余里,俘斩敌军1.9万余名,但伊稚斜单于“视汉兵多面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遂趁夜幕降临,跨上一匹善于奔跑的精骑,率领数百壮骑杀出重围向西北方向逃去。
回师后,卫青派长史拿了干粮酒食送给李广,顺便问起李广等迷路的情况。李广不予回答,卫青又派长史紧催李广的幕府人员前去听候审问。李广说:“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回到军部,对他的部下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史记·李将军列传》)言毕引拔刀自刎。李广部下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论认识与不认识他的,无论老者青年,皆为之流泪。 一代名将,就这样陨落了。
李广有子三人,长子李当户早死,有遗腹子李陵。次子李椒为代郡太守,也先于李广而死。幼子李敢常随军出征,李广死时,李敢正跟随骠骑将军霍去病征战。李广死第二年,李蔡因罪自杀。李敢以校尉身份随霍去病击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甚多,被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李广为郎中令。不久,怀恨其父李广之死而击伤大将军卫青,卫青却没有声张。后李敢至上雍,到甘泉宫狩猎,被骠骑将军霍去病射杀。当时霍去病正被武帝所宠,武帝辨说:“鹿触杀之”,(《汉书·李广苏建传》)
[编辑本段]历史点评
李广一生皆在边关戍敌,与匈奴七十余战,以骁勇善射、智谋超群著称,匈奴闻其名则远而避之,不敢与其相战,堪称不战而屈人之兵。李广治兵宽缓不苛,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边关军民的爱戴,在历代的边疆士兵中都有着崇高的威望,是一位“才气天下无双”的将军。唐朝时期,有不少诗句用以歌颂李广,如王昌龄《出塞》,卢纶《塞下曲》,高适《燕歌行并序》等。王昌龄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李广:“《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汉书·李广苏建传》为恂恂)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
为什么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蔡为人在中下,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后遂用“李广难封”“李广未封”“李广不侯”等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汉代名将李广英勇善战,才略过人,一生与匈奴打了大大小小70多仗,威名远扬,匈奴望风而逃,称之为“飞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都是赞扬他的名句。然而李广没有能够裂土封侯,引来史家一片惋惜,民间无数惆怅。
武帝时代,本是开疆拓土、重奖军功的年代,李广从弟李蔡文帝时同为中郎,景帝时一同抗击匈奴,被封乐安侯,官至丞相。二人同出身,同做官,同立战功,并且李蔡人品、才能、名声远不及李广,官名、爵位却在李广之上。李广的儿子李敢以校尉身份跟着霍去病出征匈奴,“因夺左贤王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甚至李广的部属军吏也有不少以军功取侯。偏偏李广本人驰骋疆场,戎马一生,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一直难以封侯,最后还自杀身亡,其原因何在?千百年来,人们提出种种看法。有人说是他命不好,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有人说他虽然作战勇敢,但不善用兵,缺乏政治头脑和治军才能。更有人说是汉武帝重用外戚,宠信卫青、霍去病,而并不真正器重李广,甚至故意排挤他,不给他立功的机会,但卫青七战七胜,霍去病六战六捷,又真的只是“天幸”?李广无功,只怨“数奇”?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只是古代的读书人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用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Ⅲ 厦门有哪些名人事迹急急急
【话说我在厦门长大都不到厦门有这么多历史名胜……】
1.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 在厦门市南部,由厦门半岛东南部、厦门港海域及沿海岛屿组成。周围滨海有园林景点菽庄花园、观海园、皓月园、延平公园和毓园等,人文景观以房屋建筑独具特色,多中世纪欧洲风格;历史遗址和摩崖石刻以明清时期较多,反映抗倭、抗红夷和郑成功抗清复台业绩。【这个应该都比较熟悉了……】
2.青礁慈济宫 在杏林区海沧镇院前村旁,崎山(岐山)东南麓。宫观建筑物。奉祀北宋民间医生吴本的宫庙。吴本,俗称大道公,敕封至保生大帝。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颜师鲁奏请立庙,宋乾道间,丞相梁克家奏请赐名慈济庙,旋改慈济宫。宫址位于青礁村地界,故名。至今已有840余年历史。
3.南普陀寺 在思明区思明南路终点北侧,五老峰南麓。为古建寺庙。依山面海。中轴线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藏经阁内有玉雕佛像、宋钟并珍藏书画和明代血书《妙法华严经》、弘一法师手书的功能佛教文物。西山门内侧保存清御制满汉文碑,记载有关台湾林爽文、庄大田起义事件。寺后山上有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陈第、沈有容题名摩崖石刻。【我妈常去拜拜哈~】
4.白鹿洞 在玉屏山南面。为明万历年间地方绅士林懋时主持集资拓建。昔日曾祀朱熹,在洞内泥塑白鹿一只,意在纪念朱熹重兴江西白鹿书院,因名白鹿洞。山多崩崖怪石,幽岩邃壑,有六合洞、朝天洞、宛在洞,并建有大观楼、衔山亭和佛殿僧舍。每当晨光熹微,洞中烟霭飘腾,故有“白鹿含烟”之称,为厦门小八景之一。近年来重修扩建。洞后有赵纾、朱一冯攻剿红夷石刻各一方。山北为虎溪岩。
5.太平岩 在厦门园林植物园东部。原为寺庙,佛殿前有一座二层楼阁。据同治年间黄仕德题记,寺庙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文革期间被毁。1982年改建为“茶人之家”,为游客品茗之处。岩下即为郑成功读书处“太平石笑”景点。
6.中岩 在厦门植物园内。位于万石岩和太平岩之间,故名。原有寺庙,后荒废。殿旁一石,明末郑联题刻“玉芴”二字,以形肖。石上有碑记,与岩前“澎湖阵亡将士祠碑”都是记述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清军进击台湾,败郑军刘国轩部于澎湖之事,系康熙年间福建提督蓝理捐资建祠以祭死于澎湖战役之清军将士。
7.虎溪岩 在玉屏山北部。开拓自明代。山间原有溪流,相传有虎出没其间,因名虎溪,曾称“虎溪公园”。岩下建有山门,景观以石刻“先露一芽”、“渐入佳境”为先导,沿石阶拾级而上,有仙人桥、灵则名洞、夹天径、稜层洞、虎牙洞、飞鲸石等。稜层洞前有题刻多处,以郑成功据厦门时知思明州事邓会题诗尤为珍贵。
8万石莲寺 在厦门园林植物园内。庙依山而建,周围岩石众多,故名。寺前有石桥,入石门拾级而上有一石坊,有弘一法师题联。
9天界寺 在厦门园林植物园南部。寺在山丘上,寺后摩崖石刻“天界”二大字,故名。以山体形状似仙人醉卧,又名醉仙岩,寺内有二座大殿并列建于条石砌成的平台上,两边建楼房。寺门与大殿间为宽敞的庭院。寺后摩崖石刻多处,其中长啸洞前有明万历“征倭诸将诗壁。
10万寿岩 在西姑北山西北侧。有“万寿松声”,为厦门八大景之一。一片瓦洞前有传为俞大猷、戚继光题诗石刻,还有“无量寿佛”石刻。
11紫云岩 在厦门园林植物园南部。原为寺字,有大殿、禅房僧舍,以寺庙的西侧(岩下)有石题刻“紫云得路”,因名。
12碧山寺 相传旧时寺僧雾云琢石成沟,引泉流入石室,旧为厦门三大名泉之一。现寺庙已废。
13甘露寺 在虎溪岩东北侧。佛堂面阔三间,两旁厢房,有禅房和功德堂。奉祀地藏王菩萨。
14白虎岩 在崎桌尖山东北。为寺宇。寺周围岩石,奇形怪状,多姿多彩,蔚为奇观。
15集美龙王宫 在集美火车站背后。为船民祭祀海龙王的庙宇。
16定琳院 在集美区,石兜水库北岸。为古庙,呈长方形,土木结构。
17新街礼拜堂 为基督教堂。1848年,美国归正教会教士所建以地处新街仔,故名。二楼正面六根圆柱,屋顶正前中央为半球形八棱边钟楼,门西侧墙上镶嵌重建时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赠予的“中华第一圣堂”石碑。中华第一圣堂是国内外有影响的基督教堂,对于研究宗教史有重要价值。
18同安文庙 又称孔庙。在东溪西岸。为祭祀孔圣之处,古建筑物。五代末县令陈洪济始建。左右两侧有“兴贤育才”石坊、泮池及纪念宋代科学家苏颂的苏公祠和纪念明代“理学名宦”林希元的林公祠等附属建筑。
19梵天寺 在大轮山南麓。创建于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名兴教师。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改名梵天禅寺,俗称梵天寺,元代毁于火。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僧无为重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金刚殿、法堂、钟鼓楼、紫阳书院、仰止亭、奎星阁等建筑群。明嘉靖年间重修。清初及同治、光绪年间三次重修。历代文人墨客题刻甚多。
20梅山 传古时山上遍植梅花而名。宋代同安主簿朱熹书“同山”二字于其上,又名同山。山顶建梅亭,山腰有隋始建的梅山莲寺,寺旁有清代修建的朱子祠。
21北辰山 俗名北山。在五显镇境内,牛岭山余脉,离县城11公里。谓“山高拱北级”,故名。山中有奇石异洞,瀑布落漈成十二龙潭。旁有摩朱熹笔迹“仙苑”及明清文人颂扬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同安知县潭维鼎到此祈雨的诗词石刻。南麓有宋始建奉祀开闽王王审知的广利庙(北门岩)和竹坝书库。
22朝元观 在大同镇小西门。为朝拜元始天尊而建,故名。古建筑。
23大道宫 在大同镇双溪公园内。庙宇建筑物。祀大道公(保生大帝)吴本。吴本(979~1036年)字华基,号云冲,宋代同安白礁人,以医灸济人,灵验如神。及卒,乡人感祀之。
24元威殿 在马巷镇五甲美街内,又名元威堂,俗称池王宫。古建筑。明万历年间始建于马巷五谷市榕树下,庙祀池府王爷。相传王爷姓池名然,又名德诚、字逢春,南京人,万历三年(1575年)武进士,调任漳州途经小盈岭,惊悉玉帝派瘟神投毒井中,为警告阻止人民饮用,亲自饮下毒水,致全身发黑,卒于马巷,乡人感德,建庙以祀。
25大元殿 在西柯镇瑶头村。原名延福堂,元代都管林元成得孙延福,舍地创建而名。古建筑。明永乐间户部郎中林挺倡修。清靖海侯施琅曾屯兵于此,以扼郑军。
26圣果院 在田厝村东北方。为寺院。旧称泗洲院,后因腊月龙眼树结果,改名圣果院。
27绩光铜柱石坊 古坊表。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同安知县刘兴元、教谕江山甫等人,为靖海侯施琅建立。清廷谓施琅功比东汉马援,故称“绩光铜柱”。坊四柱三间,鸱尾重檐石构,通高9米,面宽9.55米。主间上层嵌透雕蟠龙“恩荣”额,下匾镌“绩光铜柱”,次间镌同安知县刘兴元、教谕江山甫等人立坊结衔题名;另次间为施琅之子施世骠结衔勒石;坊背面额题“思永岘碑”,寓意如怀念西晋羊祜德政。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晋江衙口人,原为郑成功部将,顺治八年归清,十三年授同安副将,十八年迁同安总兵。康熙元年擢福建水师提督。二十二年(1683年)率师底定台湾,为统一大业立下殊勋。
28岳伯坊 古建筑。为纪念任边疆地方长官的陈健,故坊以“岳伯”为名。坊为重檐石构,宽7.85米,高8米。三间四柱,柱顶仿木斗拱,横匾额,南镌“岳伯”,北镌“秋官”。陈健字时乾,号沧江(1491~1561年),金门阳翟人,徒居同安县城北门内,明嘉靖五年(1626年)进士。初授刑部主事、郎中,历守南安(江西)、廉州(广东)、南宁(广西)三郡,进阶中宪大夫。
29苎溪桥 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始建。桥横跨苎溪,故名。石构,船形墩,全长73米,宽2.6米,8墩9孔。
30安乐村塔 古建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同安主簿朱熹到莲花山区等地巡视,至澳内,见一岙平川,四面环山,水足山肥,谓此地“大乱半忧,大旱半收”,留题“安乐村”。后乡民建塔置匾以志,故名。
31胡里山炮台 在厦门半岛西南海滨。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福建水师提督彭楚汉会同总督题奏设炮捐,募款筹建炮台,继任提督杨岐珍董理,并于二十二年(1896年)竣工。炮台以樟树汁和石灰、糯米伴沙筑成,坚固无比。胡里山炮台作为清末洋务运动之产物,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32汀溪窑址 因临汀溪的斜坡上,故名。古遗址。是宋代瓷器生产作坊地。窑址残片堆积丰富,有窑砖、匣钵、垫饼和大量的瓷器残片等。是宋代远销日本“珠光瓷”的重要产地之一。1956
33厦门城遗址 为明代遗址。明初,倭寇屡犯我国东南沿海,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命江夏侯周德兴建造福建十六所城,后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成厦门城,移永宁卫中、左二所官兵驻防。
34阮旻锡夕阳寮隐居处 为清代遗址。阮旻锡,字畴生,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厦门人,以博学著称。永历九年(1655年)入郑成功之储贤馆为幕僚。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兵攻陷厦门,阮氏弃家北上,旅居京都,遁迹空门,至晚年返厦隐居于此。著有《海上见闻录》等。
35演武池遗址 为古遗址。三百多年前,民族英雄郑成功雄踞金、厦二岛抗清,曾在澳仔社附近厦门港湾操练水师,尔后率军东征,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我国领土台湾。郑氏当年操练水师之港湾,久经沧桑,大部分填为陆地,今仅存此池乃当年港湾之一部分。
36演武亭遗址 为明末清初遗址。南明永历十二年(1658年),郑成功命工官冯澄世于校场建造演武亭作为阅兵督练之场所。
37龙头山寨遗址 在鼓浪屿区日光岩。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义不容辞,起兵东南海上,永历元年(1647年)后,郑氏曾建兵寨于龙头山上,今石砌寨门犹存当年旧貌,寨门后岩壁留有若干凿孔,乃搭建营寨之遗迹。龙头山寨是郑氏最早的屯兵营寨,山上石刻成群,均出名人手笔。
38水操台遗址 在鼓浪屿日光岩。相传为明末清初遗址。公元1654年,清兵攻陷南京,明朝政权相继败亡,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部雄踞金、厦控扼东南海域以为抗清基地,并于1661年亲领舟师东征驱逐荷兰殖民地,收复台湾,建立了不朽功勋。
39郑成功读书处 为明末清初遗址。郑成功(1624~1662年)是明末清初抗清复台的民族英雄。郑氏屯兵厦门时期曾寓此。
40嘉兴寨遗址为明末清初郑成功屯兵厦门时所建山寨遗址。残存寨墙数段,间断隐约于山林之中,摩崖上镌“嘉兴寨”三字,相传系郑氏亲笔。
41郑成功杀郑联处 在厦门园林植物园“锁云”石刻处。为明末清初遗址。郑联乃郑成功之宗兄,在驻守厦门期间横征暴敛,拥兵自大。郑成功于永历四年(1650年)中秋自广东潮阳回师厦门,计杀郑联于“锁云”石刻处,并收编其军队,使厦门成为抗清复台基地。
42陈黯隐居石室 在金榜公园内。为唐代遗址。陈黯,字希儒,号昌晦,唐末嘉禾里人,以文才著称。因参加科举考试一再落第,遂自称“场老”,隐居于金榜山此石室中。陈黯系住居厦门岛的唐代名人之一。
43国姓井 在鼓浪屿。井弯曲而下,沿石头缝隙开凿,故又名三不正井、拂净泉,井水常年不涸。明末清初郑成功屯兵厦门时期所开凿,供士兵饮水,因南明隆武帝朱聿键赐郑成功姓朱,尊称国姓,故名国姓井。
44厦门小刀会杀清将郑振缨处 在白鹿洞前石桥。清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黄德美、黄位率领小刀会在海澄起义,连克石码、长泰并攻占厦门,建立政权。清参将郑振缨败于镇南关,遁至白鹿洞,被起义军击杀于此。桥为一石拱桥。
45樵溪桥及高读琴洞 在园林植物园紫云岩后山。高读岩系郑成功屯兵厦门时期的读书处。岩石上有乾隆辛卯年郑君扬题刻“琴洞”二字。琴洞附近有樵溪桥,长6米,宽1.5米,桥边岩石有余宏题“樵溪桥”三字,为永历七年(年)题刻。
46集美寨遗址 在集美区,南薰楼东侧。为清代遗址。民族英雄郑成功部将刘国轩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所建的屯防营寨,名“集美寨”,今存石寨门及两侧部分石墙,郑成功受封延平王,故集美寨又称“延平故垒”。
47深青驿遗址 古驿站遗址。始建于元代,重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及景泰元年(1450年),现存门楼额镌“驿楼古地”四字。
48东瑶古窑址 为南宋窑址。窑址位于东瑶村,故名。窑址在山坡,范围广大,瓷片堆积层厚,所见以青瓷为主,皆灰白胎,青黄釉,刻花纹。
49碗窑古窑址 在集美区后溪镇西北部,碗窑自然村内。系南宋时期遗址,村因窑名,窑址以村得名。窑场面积大,瓷片堆积层厚,以白瓷、青白瓷为主,其制作技术堪称当时之上乘。
50后溪城内城遗址 后改名城内,城址因名。相传城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
51高崎寨遗址 在杏林区高崎村东北角高地上。属古屯兵寨垒。明末清初,郑成功屯兵厦门时期设防处,寨垒呈圆形,寨墙为石结构,久经沧桑,残毁将尽,今山丘西、南各保存寨墙数十米。
52五通渡头遗址 在厦门半岛东北端。为宋代遗址。五通渡头隔海与同安刘五店对峙。自宋至清代为本岛津渡要口及海防汛地。宋末幼帝赵昺南奔时即由此登岸。
53观堤亭 在厦门半岛西北端,高崎自然村北,高集海堤南小山上。为纪念建堤业绩,建于1955年,亭为正六边形,花岗岩石(泉州白)砌造。亭西立有石碑,碑正面镌刻朱德手书“移山填海”,碑阴刻海堤简介。
54重建兴泉永道署碑记 在开元区公园南路2号,厦门市图书馆内。属公园街道办事处地界。为清代石刻。碑文据说是书法家吕世宜代书。
55“钦赐祭葬”石坊表 在开元区厦门园林植物园内紫云岩上。清代建筑。石坊表于嘉庆年间为许廷桂而立。许廷桂系镇压人民起义的清朝将领,于嘉庆十四年为义军张保仔所杀。
56澎湖阵亡将士祠碑 在开元区厦门园林植物园中岩。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间,施琅率清军进击台湾,败郑军刘国轩于澎湖,清、郑和谈,台湾底安,清统一全国。康熙五十三年,福建提督蓝理在此建祠里碑。
57乾隆御制碑 在南普陀寺西山门内。为清代碑刻。御制碑共8方,汉、满文字各4碑,碑立于乾隆五十三年至五十四年间(1788~1789年)。
58陈第、沈有容题名石刻 在南普陀寺内藏经阁西侧石上。为明代石刻。陈第(1541~1617年),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明代诗人、音韵学家,嘉靖四十一年参加抗倭斗争后又随戚继光、俞大猷镇守蓟北,以战攻累升游击将军;沈有容(1555~1628年),字士弘,号宁海,安徽宛陵(今宜城)人,明代万历武举出身,曾与陈第同守蓟北,后率兵驻镇福建浯屿、铜山,在抗击倭寇和荷兰殖民地入侵斗争中于智勇双全著称。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春,陈、沈同游南普陀,题名勒石于崖壁上留念。
59徐一鸣等攻剿红夷石刻 在鸿山公园内鸿山寺边。为明代石刻。明天启二年(1622年)十月,荷兰殖民者(即红夷)首次进犯厦门海域。福建都督徐一鸣、游击将军赵颇、坐营陈天策等率军民计焚夷舰,痛歼来敌,并在摩崖上勒石作为纪念。
60《建盖大小担山寨城碑记》 在思明区厦门大学图书馆旧址前。为清代石刻。
61赵纾攻剿红夷石刻 在思明区白鹿洞路白鹿洞佛殿后。为明代石刻。明天启三年(1623年),荷兰殖民地者(即红夷)先后入侵厦门曾家澳、鼓浪屿。冬十一月,名朝军民于浯屿海面痛歼入侵者,攻焚敌舰,俘敌酋及其部众五十多人。赵纾当时任漳州府海防同知,系此次海战指挥者之一,他题名:“天启癸亥冬晋阳赵纾督征到此”。
62虎溪岩稜层洞摩崖石刻群 为摩崖石刻。虎溪岩稜层洞及周围摩崖有明清时期时刻数十处,系林懋时、何乔远、池显方、邓会等名人题刻。
63“无量寿佛”石刻 在开元区万寿岩万寿寺东侧岩石上。
64征倭诸将诗壁 在开元区厦门园林植物园天界寺长啸洞前石壁。诗刻反映明朝水师巡哨澎湖海域的雄壮军容,抒发誓平倭患,捍卫东南海疆之爱国情怀。
65俞戚诗壁 在万寿寺左侧。为明代石刻。俞大猷(1504~1580年),福建晋江人,字志辅,历任参将、总兵;戚继光(1528~1587年),山东蓬莱人,字元敬,号南塘,历任参将、总兵。俞戚系明代抗倭名将,嘉靖年间转战东南沿海,以战功卓著闻名于世。万寿岩“一片瓦”洞前摩崖所刻七言律诗二首,传系俞大猷、戚继光所题。
66朱一冯攻剿红夷石刻 为明代石刻。明天启三年(1623年秋,荷兰殖民者(即红夷)先后入侵厦门曾家澳、鼓浪屿,同年十一月,明朝军民于浯屿海面痛歼入侵者,攻焚敌舰,俘敌酋及其部将五十多人。朱一冯当时任分守福宁道参政,系此次海战指挥者之一,并勒石作为纪念。
67中山纪念碑 在开元区公园东路。中山公园东门内。1929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碑为方形锥顶,高17米,碑刻有“天下为公”题字。
68陈嘉庚墓(鳌园) 1950年始建。陈嘉庚(1874~1961年),厦门集美人,著名爱国华侨领袖,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创办者,一生倾资办学,热心公益事业而负有盛誉。
69陈化成墓 清代墓葬。陈化成(1776~1842年),字业章,号莲峰,同安丙洲人,历任参将、总兵、福建水师提督、江南提督。鸦片战争前夕奉调把守上海吴凇口炮台。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初八(1842年6月16日),英军进犯吴凇口,陈化成率部浴血奋战,壮烈殉国。
70薛令之墓 唐代墓葬。薛令之,字珍君,唐代福建长溪人,神龙二年(公元706年)进士。闽人以诗赋登第自薛令之始。薛于开元中累迁左补阙兼太子侍读,后因故辞官,徒居厦门。肃宗即位后,思念东宫侍读旧情,欲招为大臣而令之已逝。肃宗嘉其一生清廉,名其乡为“廉乡”,誉其乡之溪为“廉溪”。
71陈夷则墓 墓主为唐光禄大夫陈夷则。陈夷则系颖川陈氏开漳始祖陈邕之子,其弟陈夷行于唐武宗时官至中书侍郎、平章事,其子陈俦、裔孙陈喜。陈夷则墓系陈氏在厦门地区最早墓葬。
72陈俦墓 为唐代墓葬。陈俦是颖川陈氏开漳始祖陈邕之孙,约当盛唐时期人,官至著作郎。此墓乃陈氏族在厦门岛最早墓葬之一。
73陈喜墓 为唐代墓葬。陈喜,颖川陈氏开漳七世祖,约当唐代中期人,以进士及第,累迁至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园。
74陈黯墓 为唐代墓葬。陈黯,字希儒,号昌晦,唐末嘉禾里人,以文才著称,然因参加科举开始,一再落第,遂自称“场老”,隐居于金榜山石室,逝世后葬于此。陈黯是住居厦门的唐代名士,墓葬具有文物价值,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墓本体【前面在金榜山读书的那位】
75太师太傅墓 为明末清初墓葬。墓主郑海英,号彦千;郑广英,号涛千,系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叔父郑芝鹏之长子和三子。二郑随郑成功起兵抗清,永历二年(1648年)战死后同葬于此。墓后山上岩石镌有“双忠魂”三字,至今犹在。
76陈士京墓 明末清初墓葬。陈士京,字齐奠,一字佛庄,明代明州(今浙江宁波)人,进士出身,官至光禄寺卿,随鲁王朱以海入厦门,赞助郑成功抗清,曾参与岛上留守事,病逝后葬鼓浪屿笔架山,民国初迁葬于此。
77胡贵墓 为清代墓葬。胡贵,字尔恒,号洁峰。清代福建同安人自雍正至乾隆年间,以行伍出身累升广东提督,死后赐祭葬。
78陈沧江墓 古墓葬。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十月,坐北朝南。
79刘静轩墓 古墓葬。主墓整块石龟封穴,后围七板浮雕,宫墙及翼墙均为大块板石屏立,扶头雕狮,外围三合土构。
80林君升墓 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古墓葬。林君升(1685~1755年)字圣跻,号敬亭,马巷井头村人。行伍出身,初授偏裨、游击,雍正四年(1726年)授定海总兵,乾隆间升广东提督,补台湾总兵,调福建水师提督,迁江南提督。著有《舟师绳墨》、《救荒备览》等书。
【好吧就这么多吧,累死爹了……】
Ⅳ 福建长乐有哪些历史名人
赵以夫(一一八九~一二五六),字用父,号虚斋。居长乐(今属福建)。宋代大词人,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进士。知监利县。理宗端平初知漳州。嘉熙初以枢密都丞旨兼国史院编修官(《南宋馆阁续录》卷九)。二年,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四年,复除枢密都承旨(《宝庆四明志》卷一)淳祐五年(一二四五),出知建康府,七年,知平江府(《南宋制抚年表》卷上)。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宝祐四年卒,年六十八。事见《后村大全集》卷一四二《虚斋资政赵公神道碑》。
林摅福州长乐人 宋朝的宰相、庆远军节度使。福建第一位宰相多从科甲出身,其中不乏学识渊博者。未从科甲出身的闽人宰相,林摅是第一人。其父林邵,官至显谟阁直学士。林摅以父荫入仕,累官至敕令检讨官。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迎合徽宗继承父兄改革之意入相,表面上专事变法,并派出一批官员巡察各路。林摅时为屯田员外郎,被派视察河北。陛辞时林摅建言:大府宜择帅、边州宜择守、骄兵宜更戍等,深得徽宗意,即赐进士及第,擢起居舍人。又特命翰林学士。奉命使辽。此时正逢朝廷出兵收复被西夏侵占的湟、鄯、廓等州,西夏兵屡败,托辽国代为缓颊。为了不使朝廷的主和派有媾和借口,林摅使辽时直言西夏屡起边衅之罪,而辽国不加抑制反为之请命,有失辽宋邦交原义。而当辽国请宋把收复的失地再割让西夏时,林摅严辞拒绝了。辽国大怒,断绝了供给宋使团的水、粮,但终不得不送宋使团回朝。这事到了主和派那里,变成林摅奉蔡京命而“怒邻生事”,被贬出知颍州。而此时正是蔡京独相,一手握天之时。召为开封府尹,时议变钱法,有巨贾、官员里外勾结趁法令未发布时谋利,林摅鞠之,严厉惩治了那几名违法乱纪的官员。
黄瑀字德藻,福州长乐青山下人,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生。少时刻苦为学,因家道贫寒,上街卖曲(酿酒、制面的发酵剂),也随带书籍抽空攻读。宋绍兴八年(1138)中进士,补饶州(今江西鄱江、信江一带)司户参军。提点铸钱官想卖掉铸币工人的余粮,从中牟利,黄瑀坚决不答应。提点勃然大怒,想以法律条款来惩戒他。然而,百姓称赞黄瑀政绩,提点深感惭愧,反而推荐黄瑀,黄瑀深谢不受。 有一年饶州地方旱情严重,州守洪皓发文并派员视察所属各县,减免田地租税。黄瑀为所行县请求十之免九,而其他县份只告减轻一成。洪浩大惑不解,过后派员巡视各县,唯独黄瑀所行县份没有流民现象。洪皓称赞黄瑀所为,极力向上推荐,于是黄瑀调湖北转运司主管账司。
郑丙(1121-1194),字少融,长乐(今属福建)人高宗绍兴15年(1145)进士。吏部尚书、龙图学士,历新城县主簿,平海军推官,建州教授,国子监主簿。孝宗隆兴元年(1163),为御史台检法官,迁监察御史。乾道三年(1167),为成都府路转运判官,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淳熙五年(1178),召为秘书监少监,累迁吏部尚书。十年,出知建宁府。历知绍兴府,泉州。光宗绍熙四年(1193)致仕,五年卒。
陈伯震府志作伯霖,字震之,襄八世孙。福建长乐人。绍熙四年癸丑(1193)进士,泰州知州。累官广东经略使,龙图阁学士。嘉定中奉命使金,以数言折服强敌,不辱君命。子知章,字华叟,淳祐元年辛丑(1241)进士。长乐(今属福建)人。光宗绍熙四年(一一九三)进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四)。宁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主管吏部架阁文字(《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一之一三)。七年,知泰州(清嘉庆《扬州府志》卷三六)。九年,为军器监丞(《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一之一四)。十四年,知安庆府(同上书职官七五之二九)。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提举广东常平,迁广东转运副使(清雍正《广东通志》卷三六)。
郑昭先,生卒年不详,字景昭,原福州府长乐县(今长乐市航城街道洋屿村)人。任职枢密都承旨、权刑部尚书。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进士。知学不足,受业于朱熹。调补浦城主簿,擢知归安县。嘉定七年(1214年)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太子宾客。翌年,除参知政事。嘉定十二年(1219年),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后以疾求释位,拜资政殿学士、江西西路安抚使;又请辞,升秩一等,提举杭州洞霄宫。卒谥“文靖”。 叹曰:“问学未悉,何以治人。”闻朱文公讲明濂洛之旨,遂往游其门。居官有惠政。秩满之京谒,葛丞相,邲曰:“君浦城郑主簿耶?击贼不受赏。吾闻君名久矣。”擢知归安邑,民爱之。累官谏议大夫,知枢密院事。进右丞相,辞不拜。卒之夕,有大星坠于旧居。谥曰文清。昭先居政府,沈厚镇静,以爱护人才,振拔淹滞为已任。景献太子薨,议建储,昭先请以仁宗为法,上意乃决。会旱灾求言,同列有欲罪上书过直者。昭先曰:“以直言求人,乃以言直而罪之耶?”尝谓“人臣能以文王事纣之心为心,则无不可事之君;人子能以七子事母之心为心,则无不可事之亲。”陈宓以为名言。有《日湖遗稿》行世。著有《日湖遗稿》50卷。
高应松(1212~1276年)字筼亩,长乐县人(今福建省长乐市)。宋开庆元年(1259年)进士。由衡州教授,通判广德军,召为国子监丞,权礼部员外郎,翰林权宜。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江南下,于年底进逼临安(今杭州)。太皇太后命高应松写降表,应松泣辞。德祐二年(1276年),元兵攻陷临安,朝中文武官员纷纷奔逃,留者仅应松等9人。被提升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权工部侍郎,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等职。应松谦辞,宋帝赵显手诏“疾风板荡,始识诚臣。卿经纬全才,险夷一节。当国乱身危之际,主忧臣辱之时,人多偷生而自全,卿独效死而勿去。”其时,南宋江山已无力挽回。三月,元兵俘获赵显、谢道清、全氏等北去,应松随往,于闰三月抵达燕京(今北京)。应松绝食不语七日,殉国。宋地举哀,郡邑并祀。至明太祖朱元璋追谥为“文忠”,旨赠“文忠”匾及“经纬全才,险夷一节”联。永乐初(1403年),长乐知县王遵道将其入祀乡贤祠。著有《筼亩策集》1卷。
谢升卿(约1195~1273年),安南国陈朝开国皇帝。福建长乐县十九都漳坂乡人,祖籍山阴县。约生于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少有大志,不屑科举。性豪爽,好交友,屡以家中财物助贫。因伤人命官司逃逸永州,办私塾授徒自给。后受邕州巡检器重,迁到邕州南寨居住。此地同交趾(安南国)邻近,在两国贸易中,安南驸马兼国相之女见升卿品貌出众,邀他到交趾国。升卿在交趾国考中举人第一名,遂被相国招为婿,改名陈日照。安南国王昊曰山无子,政权归女儿昭圣。陈日照作为昭圣之婿,逐渐掌握政权。嘉熙年间(1237~1240年)日照成为安南国王。淳祐二年(1242年),宋理宗诏安南王陈日照为元赐效忠顺化保节功臣。宝祐五年(1257年)十一月,蒙古将领兀良合台兵临趾北,遣二位使者前往招降,日照囚其使者,派兵抵抗。十二月,蒙古击败安南军队,攻入安南国都,日照逃往海岛,兀良合台下令屠城。数日后蒙军北归,仍派两个使者继续劝降,日照回都,怒将两使者绑缚送还蒙古军。宝祐六年(1258年),日照传位于长子光昞。景定二年(1261年),安南向宋进贡,并上表请求世袭。宋理宗承认陈光昞为安南国王,诏陈日照为检校太师、安南国大王,加食邑。咸淳五年(1269年),宋度宗诏安南国父陈日照,加食邑。咸淳八年(1272年),又加陈日照食邑,并赐鞍马等物。卒赐祭葬。
Ⅳ 《笠翁对韵》下平二萧
琴对管,釜(fǔ)对瓢①。水怪对花妖②。秋声对春色,③白缣(jiān )对红绡(xiāo)④。臣五代,事三朝⑤。斗(dǒu )柄对弓腰⑥。醉客歌金缕,佳人品玉箫⑦。风定落花闲不扫,霜余残叶湿难烧⑧。千载兴周,尚父一竿投渭水;百年霸越,钱王万弩射江潮⑨。
① 釜:古时炊具,类似于锅。
《史记·赵世家》云:“域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
瓢:剖开葫芦做成的舀水器。
《论语·雍也》云:“一箪(竹碗)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孔子弟子颜回)也不改其乐。”
② 水怪:水中妖怪。
[晋]木玄虚(华)《海赋》云:“其垠则有天琛水怪,鲛人之室。”
花妖:花月妖。
唐武则天之侄武三思,权倾朝野,其妾素娥善弹五弦琴,常出三思所召之盛宴献艺。一次,梁国公狄仁杰赴武宴,素娥藏匿不出,三思入室,亦不见。忽闻屋角兰麝芬馥,附耳细听,乃素娥之音:“梁公乃现时正人,我不敢见。我乃花月之妖,梁公来,我不复生,武(三思)氏亦将无遗类(幸存者)。”
可见她是侍奉奸邪作乐而不敢见直臣的花月之妖。后因以“花妖”作为咏祸国妖女的典故,也用来咏妓或咏花。
③ 秋声:秋天的风声。
秋天西风大作,草木零落,多肃杀声音,故称“秋声”。
[北周]庾信《陆孤氏墓志铭》云:“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春色:春天的景色。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④ 白缣:犹“素缣”,白色的绢帛。
[唐]蒋防《 霍小玉传 》云:“请以素缣,着之盟约。”
红绡:用生丝织成的丝织品。
[唐]白居易《琵琶行》诗云:“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⑤ 臣五代
冯道(生于882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五代宰相。
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对丧君亡国,他从不以为意,自号“长乐老”。
后唐长兴三年(932),倡议校定《九经》,并组织刻印,开官府大规模刻书之端。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四月,冯道病逝,追封瀛王,谥号文懿。后世史学家出于忠君观念,对他非常不齿,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更斥其为“奸臣之尤”。但他在事亲济民、提携贤良,在五代时期却有“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chēng誉”的声望。
事三朝
春秋时鲁国大夫季子,先后任宣公、成公、襄公之相,但他无姬妾,无金玉,无贵重东西,人称“忠廉”。
又,郑国子产为相治郑,历仕定公、献公、声公三朝,国富民强,人人称颂。(见《史记·郑世家》)
再,南朝梁尚书令沈约,字文休,武康(今浙江省武康县)人。笃志好学,博通群书。历仕宋、齐、梁三朝。(见《南史·沈约传》)
⑦ 斗柄:北斗星之柄。指北斗的第五至第七星,即衡、开泰、摇光。第一至第四星象斗,第五至第七星象柄。
《鹖冠子·环流》云:“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弓腰:向后弯腰及地如弓。
《梁书·羊侃传》云:“[羊侃妾]孙荆玉能反腰贴地,衔得席上玉簪,谓之弓腰。”
⑧ 醉客歌金缕
金缕:曲调名。这是元朝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酒器)”曲意的化用。
佳人品玉箫
《列仙传》记载,秦穆公时,有个叫萧史的人,善吹箫,穆公的女儿弄玉也爱吹箫,二人结为夫妻。穆公并为他们建凤台,萧史教弄玉吹凤鸣声,竟引来真凤凰止其屋上。多年后,萧史乘龙,弄玉乘凤,一同升天而去。
[唐]杜甫《玉台观》诗云:“遂有冯夷来击鼓,始知嬴yíng女(指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
风定落花闲不扫:风停后落花不曾扫。
这是宋朝邵棠《怀隐居》中“花落东风闲不扫”诗句的化用。
落花:原文误为“落月”。此处用“落花”,既符合原诗意,也合平仄。邵棠的原诗是“花落东风闲不扫,莺啼晓日醉犹眠”。
唐代诗人王维《田园乐》中也有“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类句,都是反映隐士的清闲生活。
霜余残叶湿难烧:霜打的树叶湿难烧。
元代诗人马致远《夜行船·秋思》中有“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秋霜打过的叶子是潮湿红色)”的诗句。用霜打的湿叶烹蟹煮酒当然难烧。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薛宝琴与史湘云二人的对联有“烹茶冰渐沸(宝琴),煮酒叶难烧(湘云)”。用冰块烹茶,水当然开得慢;用霜打的红叶煮酒,叶当然难烧。
千载兴周,尚父一竿投渭水
商朝末年,年已七八十岁的姜子牙(吕尚)整日在渭水之滨钓鱼,但用直钩且无饵,谓之“愿者上钩”,等明主来访他。周西伯(时任西部诸侯之长的周文王)将出猎,占卜者说他猎获的将是“霸王之辅”。文王果然在渭水边遇上了姜子牙。
二人一见倾心,文王说:“吾太公(指文王之父季历)在世时就说过,欲兴周,必须有圣人来辅佐;吾太公望子(指姜子牙)久矣!”遂称姜子牙为“太公望”,拜为军师。姜子牙辅佐文王征伐,“天下(指商朝疆域)三分,其二归周”。后又辅佐武王伐纣(殷纣王)灭商,建立周朝。武王乃封姜子牙为齐王,成为齐国(今山东境内)之始祖。(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百年霸越,钱王万弩射江潮
传说五代吴越王钱镠liú,筑御潮铁柱于江中,怒潮汹涌,柱筑不成。钱镠于是造竹箭三千,在垒雪楼命水犀军驾强弩五百齐射潮,迫使潮头趋向西陵,遂奠基而成塘,名曰“钱塘”。又建候潮通江等城门,置龙山浙江两闸,以阻江潮入河。(见[宋]孙光宪《北萝琐言》)[宋]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诗云:“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荣对悴(cuì)①,夕对朝②。露地对云霄③。商彝对周鼎④,殷濩(hù )对虞韶⑤。樊素口,小蛮腰⑥。六诏对三苗⑦。朝天车奕奕,出塞马萧萧⑧。公子幽兰重(chónɡ)泛舸(ɡě),王孙芳草正联镳(biāo)⑨。潘岳高怀,曾向秋天吟蟋蟀;王维清兴,尝于雪夜画芭蕉⑩。
①荣悴:兴盛与衰败。
[晋]潘岳《秋兴赋》云:“虽末士之荣悴兮,伊人情之美恶。”
② 夕朝:即“朝夕”,白天与晚上。
[晋]潘岳《闲居赋》云:“灌园粥蔬,以供朝夕之膳。”
③ 露地:本是佛教语。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烦恼俱尽,处于没有覆蔽的地方。此借指露天大地。
《法华经·譬喻品》云:“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稳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
云霄:极高的天空。
[唐]杜甫《兵车行》诗云:“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晋书·陶侃传》云:“左吏上书王敦:‘往年董督,径造湘城,志凌(凌驾)云霄,神机独断。’”
④ 商彝周鼎:商周祭祀用的青铜礼器。泛指珍贵的古董。
[明]沈榜《宛署杂记·古墨斋》云:“得其片言只字,自令旷心怡神,非必商彝周鼎之为宝也。”
⑤ 殷濩:殷商的濩铎之声。
濩铎:形容声音喧闹杂乱。
无名氏《讲阴阳八卦桃花女》云:“来到俺门前乱交加,不知是哪个,则听的热闹镬铎(同‘濩铎’)。”
虞韶:禹舜的箫韶之音。
箫韶:相传是古代虞舜所作的乐曲。
《尚书·益稷》:“箫韶九成(演奏九遍),凤凰来仪。”
《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与齐太师语乐(讨论音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⑥樊素口,小蛮腰
唐白居易的女伎樊素善歌、小蛮善舞,故他有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意思是说:美姬樊素的嘴小巧鲜艳,如同樱桃;小蛮的腰柔弱纤细,如同杨柳。(见白居易《不能忘情吟·序》)
⑦六诏
唐代,我国西南部的少数民族称王为“诏”。当时有蒙巂juàn诏、越析诏、浪容诏、邆睒téng shǎn诏、施浪诏、蒙舍诏(地处最南,又称“南诏”),合称“六诏”,分布在今云南及四川西南部。
唐开元年间,蒙舍诏吞并了其他各诏,史称“南诏”。后来,泛称云南为六诏。(见《旧唐书·南诏蛮》)
[宋]陆游《晚登横溪阁》诗云:“瘴雾不开连六诏,俚歌相答带三巴。”
三苗: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名。
《史记·五帝纪》云:“三苗在江淮、荆州。”这就是说,三苗西徙以前,当居在长江中游以南地区。
⑧ 朝天车奕奕:谒见天子的车驾多而有序。
奕奕:有次序。
这是唐代诗人薛逢《贺杨收作相》中“阙下憧憧(来往不绝)车马尘,沈浮相次宦游身。须知金印朝天客,同是沙堤避路人”诗意的化用。
出塞马萧萧:出塞将士的战马不停鸣叫。
这是诗圣杜甫《兵车行》中“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诗意的化用。
⑨ 公子幽兰重泛舸:香花临河,公子哥们舟船相连游兴未已。
幽兰:含香兰花。
屈原《九歌·湘夫人》云:“沅(洞庭湖沅水)有芷兮澧(洞庭湖澧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王孙芳草正联镳:芳草遍野,王孙子弟骑马并驾兴高忘归。
王孙:旧时指贵族、官僚子弟;也是对贤人的尊称。
联镳:联鞭,骑马并行。
[南朝宋]谢灵运《悲哉行》云:“萋萋(茂盛)春草生,王孙(指贵族官僚子弟)游有情。”
[汉]刘安《招隐士》诗云:“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世说新语·捷悟》云:“王东亭……乘马出郊,时彦(贤士)同游者连镳俱进。”
⑩ 潘岳高怀,曾向秋天吟蟋蟀
西晋文学家潘岳,又名潘安,字安仁,今河南中牟县人。才高,善政。曾任河阳令、著作郎。善写诗赋,辞藻华丽,与陆机齐名。因秋日而感怀,著作《秋兴赋》吟咏蟋蟀:“熠耀粲于阶闼兮,蟋蟀鸣乎轩屏。”(见《晋书·潘安传》)
王维清兴,尝于雪夜画芭蕉
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字摩诘,山西永济人。开元进士。曾官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诗作以描绘田园生活著称,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兼通音乐,精绘画。善画山水松石,笔迹雄壮。其画不拘四时,画有《袁安卧雪图》,曾于雪夜画芭蕉。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见《唐书·王维传》)
耕对读,牧对樵①。琥珀对琼瑶②。兔毫对鸿爪③,桂楫对兰桡(ráo)④。鱼潜藻,鹿藏蕉⑤。水远对山遥⑥。湘灵能鼓瑟,嬴女解吹箫⑦。雪点寒梅横小院,风吹弱柳覆平桥⑧。月牖(yǒu )通宵,绛蜡罢时光不减;风帘当昼,雕盘停后篆(zhuàn )难消⑨。
①牧樵:樵夫与牧人,也泛指乡野之人。
[宋]陆游《村居》诗云:“樵牧相语欲争席,比邻渐熟约论婚。”
② 琥珀:一名“江珠”,松柏树脂的化石。燃烧时有香气。入药,也可制饰物。
[晋]张华《博物志·药物引神仙传》云:“松柏脂入地,千年化为茯苓,茯苓化为琥珀。”琥珀又名“江珠”。
琼瑶:美丽的玉石。
《南史·隐逸传·邓侑》云:“色艳桃李,质胜琼瑶。”
③ 兔毫:兔毛可以制笔,故用兔毫作为毛笔的代称。[唐]罗隐《寄虔州薛大夫》诗云:“会得窥成绩,幽窗染兔毫。”
鸿爪:鸿雁踏过雪泥遗留的爪痕,有“雪泥鸿爪”之典。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云: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哪)复计东西。”
④ 桂楫兰桡:桂木船桨,木兰船。
楫:船桨。桡:船桨,借指船。
[宋]苏轼《前赤壁赋》云:“桂棹(船桨)兮兰桨,击空明(月光映照下的澄澈江水)兮溯(逆)流光。”
⑤ 鱼潜藻:鱼藏水藻中。
[元]孙大全《竹间亭》云:“悠悠水中鱼,出入藻与萍(浮萍)。”
[唐]白居易《玩松竹二首》诗云:“栖凤安于梧,潜鱼乐于藻。”
鹿藏蕉
郑国有个人在野外砍柴,碰到一只受了惊的鹿,便迎上去把它打死了。他怕别人看见,便急急忙忙把鹿藏在没有水的池塘里,并用砍下的柴覆盖好,高兴得不得了。
过了一会儿,他忘了藏鹿的地方,便以为刚才是做了个梦,一路上念叨这件事。路旁有个人听说此事,便按照他的话把鹿取走了。
回去以后,告诉妻子说:“刚才有个砍柴人梦见得到了鹿而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我得到了,他做的梦简直和真的一样。”妻子说:“是不是你梦见砍柴人得到了鹿呢?难道真有那个砍柴人吗?你真的得到了鹿,是你的梦成了真吗?”丈夫说:“我真的得到了鹿,哪里用得着搞清楚是他做梦还是我做梦呢?”
砍柴人回去后,不甘心丢失了鹿。夜里真的梦到了藏鹿的地方,并且梦见了得到鹿的人。天一亮,他就按照梦中的线索找到了取鹿的人的家里。于是两人为争这只鹿而吵起来,告到了法官那里。
法官说:“你最初真的得到了鹿,却胡说是梦;明明是在梦中得到了鹿,又胡说是真实的。他是真的取走了你的鹿,你要和他争这只鹿。他妻子又说他是在梦中认为鹿是别人的,并没有什么人得到过这只鹿。只有这只鹿,请你们平分了吧!”
这事被郑国的国君知道了。国君说:“唉!这法官也是在梦中让他们分鹿的吧?”为此他询问宰相。宰相说:“是梦不是梦,这是我无法分辨的事情。如果要分辨是醒还是梦,只有黄帝和孔丘才行。没有黄帝与孔丘,谁还能分辨呢?姑且听信法官的裁决算了。”
后人以此比喻人世真假杂陈,得失无常。(见《列子·周穆王》)
⑥ 水远山遥:亦作“水远山长”,比喻路途遥远而艰险。
[宋]汪元量 《忆秦娥》词云:“心如焦。彩笺(书信)难寄,水远山遥。”
[唐]许浑《将为南行陪尚书崔公宴海榴堂》诗云:“谩夸书剑无知己,水远山长步步愁。”
⑦ 湘灵能鼓瑟
相传舜的二妃娥皇、女英,因哀痛舜帝南巡而死,自溺于湘江,化为湘水之神,名曰“湘灵”。湘灵弹琴瑟以迎舜帝。
[唐]李贺《帝子歌》云:“九节菖蒲石上死,湘神弹琴迎帝子。”
《楚辞·远游》云:“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嬴女解吹箫
神话传说,春秋时秦穆公之女叫弄玉,因秦为嬴姓,故称弄玉为“嬴女”。弄玉爱吹箫,又嫁给了更善吹箫的萧史,秦穆公还为他们筑了“凤台”。他们吹凤鸣音,引来凤凰止其屋。若干年后,萧史乘龙,弄玉乘凤,一同升天而去。
[唐]杜甫《玉台观》诗云:“遂有冯夷来击鼓,始知嬴女善吹箫。”(见《列仙传》)
⑧ 雪点寒梅横小院:白雪梅花溢小院。
横:充溢。
这是宋朝诗人卢梅坡《雪梅》中“梅雪争春未肯降(各不服气),骚人阁(同‘搁’)笔费(用心思)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诗意的化用。
风吹弱柳覆平桥:风吹细柳笼平桥。
覆:笼盖。
平桥:与路面齐平而无弧度的桥。
这是唐代诗人温庭筠《杂曲歌辞·杨柳枝》中“苏小门前柳万条,毵毵金线拂平桥”诗意的化用。
⑨ 月牖通宵,绛蜡罢时光不减
月光通宵透窗入室,红烛虽然灭了,室内依旧明亮。
绛蜡:即红烛。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诗云:“灭烛怜光(令人疼爱的月光)满,披衣觉露滋。”
风帘当昼,雕盘停后篆难消
风帘整天遮住门户,盘香即使停燃,室内烟缕难消。
篆:盘香的烟缕。
[宋]苏轼《宿临安净土寺》诗云:“闭门群动息,香篆起烟缕。”
Ⅵ 法院封条 尺寸是多少
具体没有规定尺寸,更没有没有固定的各式,
一般情况是文字均为版竖排书写,封条必须使权用白纸,字体:黑色宋体加粗。封条上应当注明查封日期和期限,并加盖公章。 封条尺寸:大封条长38cm、宽11cm,小封条长30cm、宽7cm。
Ⅶ 范姓是怎么由来的。
1、范姓出自祁姓。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所载,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为杜伯。杜伯无罪见杀,其子奔晋为士师,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今河南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
2、其他民族改姓。晋时,南蛮有林邑(古国名,亦称占城,故地在今越南中南部)王范文,为越南人改汉姓范;金时女真人孛鲁术氏,汉姓有三,其一为范;另满、京、彝、阿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
士会。范姓出自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时,大夫杜伯无辜被杀,其有一子名隰叔,逃往晋国,被任命为士师(法官)。隰叔曾孙士会,担任晋国上军主将。公元前五九三年,因战功升为中军元帅,执掌朝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今山西介休),后来又得到封邑范,所以又称随会,范会,死后追谥武子,所以也称范武子。其后子孙遂以邑为氏,称范氏。范姓尊范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范姓以河南范县发祥,智伯灭范后,有范姓人徙居南阳顺阳,三家分晋后,范姓采地入魏,居今河南、河北、山西之间。战国时南阳范蠡入楚仕宦而定居湖北。秦汉之际,范姓已徙至今安徽、四川、浙江、江西等地。西汉中叶时,有度辽将军范明友,因北击乌桓有功,封平陵(今山东历城)侯,其大部子孙回迁南阳。范明友裔孙范馥在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而迁居钱塘,这一时期还形成范姓的另两大郡望,汝南范姓是东汉金乡侯范式之后,河内范姓是东汉司隶校尉范滂之后,范滂初居汝南,后裔中的一部徙河内,一部徙代郡(今山西大同)。西晋的永嘉之乱,使南阳顺阳的范坚(左将军范晷之少子)避乱江南,范汪(范晷之孙)南渡,其后代落籍于丹阳(今安徽当涂),后分出一支移居甘肃敦煌,并派生出怀州范姓。南阳范姓居江南者,在东晋南朝之间人才济济,光耀史册。唐安史之乱时,有河内人范坤举家十八口迁杭州,又迁南京,再迁福建宁化黄竹迳,是为范姓入闽始祖。唐代宰相范履冰(汝南范滂后裔)为唐代范姓的最高官,其六世孙范隋在唐懿宗时调任浙江丽水县丞,后因战乱不得北归,遂定居苏州吴县。宋时,入闽的范姓有移居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丰等地,此期范隋的后裔出了个大名鼎鼎的范仲淹,范仲淹去世后葬河南府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今河南伊川彭婆乡许营村北),其子孙因守墓之故居洛阳。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兵南侵,范仲淹裔孙大举外迁避难,有嫡孙范正国开基江西临川,明时有其十四代孙范昌期从苏州回中原主祠,洪武年间,范正国的十世孙范岳山任隆庆仓大使,因失职被充军沈阳,其三子范孝文一支世居沈阳,并在东北繁衍昌盛起来。至清朝时,范孝文七世孙范文程仕历清初四帝,子孙留居北京。如今,范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河南、四川、辽宁、山东、江苏、黑龙江、湖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范姓约占全国汉族范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
范姓起源有二:
1、范姓出自祁姓。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所载,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为杜伯。杜伯无罪见杀,其子奔晋为士师,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今河南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
2、其他民族改姓。晋时,南蛮有林邑(古国名,亦称占城,故地在今越南中南部)王范文,为越南人改汉姓范;金时女真人孛鲁术氏,汉姓有三,其一为范;另满、京、彝、阿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
士会。范姓出自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时,大夫杜伯无辜被杀,其有一子名隰叔,逃往晋国,被任命为士师(法官)。隰叔曾孙士会,担任晋国上军主将。公元前五九三年,因战功升为中军元帅,执掌朝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今山西介休),后来又得到封邑范,所以又称随会,范会,死后追谥武子,所以也称范武子。其后子孙遂以邑为氏,称范氏。范姓尊范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范姓以河南范县发祥,智伯灭范后,有范姓人徙居南阳顺阳,三家分晋后,范姓采地入魏,居今河南、河北、山西之间。战国时南阳范蠡入楚仕宦而定居湖北。秦汉之际,范姓已徙至今安徽、四川、浙江、江西等地。西汉中叶时,有度辽将军范明友,因北击乌桓有功,封平陵(今山东历城)侯,其大部子孙回迁南阳。范明友裔孙范馥在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而迁居钱塘,这一时期还形成范姓的另两大郡望,汝南范姓是东汉金乡侯范式之后,河内范姓是东汉司隶校尉范滂之后,范滂初居汝南,后裔中的一部徙河内,一部徙代郡(今山西大同)。西晋的永嘉之乱,使南阳顺阳的范坚(左将军范晷之少子)避乱江南,范汪(范晷之孙)南渡,其后代落籍于丹阳(今安徽当涂),后分出一支移居甘肃敦煌,并派生出怀州范姓。南阳范姓居江南者,在东晋南朝之间人才济济,光耀史册。唐安史之乱时,有河内人范坤举家十八口迁杭州,又迁南京,再迁福建宁化黄竹迳,是为范姓入闽始祖。唐代宰相范履冰(汝南范滂后裔)为唐代范姓的最高官,其六世孙范隋在唐懿宗时调任浙江丽水县丞,后因战乱不得北归,遂定居苏州吴县。宋时,入闽的范姓有移居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丰等地,此期范隋的后裔出了个大名鼎鼎的范仲淹,范仲淹去世后葬河南府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今河南伊川彭婆乡许营村北),其子孙因守墓之故居洛阳。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兵南侵,范仲淹裔孙大举外迁避难,有嫡孙范正国开基江西临川,明时有其十四代孙范昌期从苏州回中原主祠,洪武年间,范正国的十世孙范岳山任隆庆仓大使,因失职被充军沈阳,其三子范孝文一支世居沈阳,并在东北繁衍昌盛起来。至清朝时,范孝文七世孙范文程仕历清初四帝,子孙留居北京。如今,范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河南、四川、辽宁、山东、江苏、黑龙江、湖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范姓约占全国汉族范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
范姓起源有二:
1、范姓出自祁姓。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所载,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为杜伯。杜伯无罪见杀,其子奔晋为士师,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今河南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
2、其他民族改姓。晋时,南蛮有林邑(古国名,亦称占城,故地在今越南中南部)王范文,为越南人改汉姓范;金时女真人孛鲁术氏,汉姓有三,其一为范;另满、京、彝、阿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
士会。范姓出自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时,大夫杜伯无辜被杀,其有一子名隰叔,逃往晋国,被任命为士师(法官)。隰叔曾孙士会,担任晋国上军主将。公元前五九三年,因战功升为中军元帅,执掌朝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今山西介休),后来又得到封邑范,所以又称随会,范会,死后追谥武子,所以也称范武子。其后子孙遂以邑为氏,称范氏。范姓尊范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范姓以河南范县发祥,智伯灭范后,有范姓人徙居南阳顺阳,三家分晋后,范姓采地入魏,居今河南、河北、山西之间。战国时南阳范蠡入楚仕宦而定居湖北。秦汉之际,范姓已徙至今安徽、四川、浙江、江西等地。西汉中叶时,有度辽将军范明友,因北击乌桓有功,封平陵(今山东历城)侯,其大部子孙回迁南阳。范明友裔孙范馥在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而迁居钱塘,这一时期还形成范姓的另两大郡望,汝南范姓是东汉金乡侯范式之后,河内范姓是东汉司隶校尉范滂之后,范滂初居汝南,后裔中的一部徙河内,一部徙代郡(今山西大同)。西晋的永嘉之乱,使南阳顺阳的范坚(左将军范晷之少子)避乱江南,范汪(范晷之孙)南渡,其后代落籍于丹阳(今安徽当涂),后分出一支移居甘肃敦煌,并派生出怀州范姓。南阳范姓居江南者,在东晋南朝之间人才济济,光耀史册。唐安史之乱时,有河内人范坤举家十八口迁杭州,又迁南京,再迁福建宁化黄竹迳,是为范姓入闽始祖。唐代宰相范履冰(汝南范滂后裔)为唐代范姓的最高官,其六世孙范隋在唐懿宗时调任浙江丽水县丞,后因战乱不得北归,遂定居苏州吴县。宋时,入闽的范姓有移居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丰等地,此期范隋的后裔出了个大名鼎鼎的范仲淹,范仲淹去世后葬河南府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今河南伊川彭婆乡许营村北),其子孙因守墓之故居洛阳。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兵南侵,范仲淹裔孙大举外迁避难,有嫡孙范正国开基江西临川,明时有其十四代孙范昌期从苏州回中原主祠,洪武年间,范正国的十世孙范岳山任隆庆仓大使,因失职被充军沈阳,其三子范孝文一支世居沈阳,并在东北繁衍昌盛起来。至清朝时,范孝文七世孙范文程仕历清初四帝,子孙留居北京。如今,范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河南、四川、辽宁、山东、江苏、黑龙江、湖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范姓约占全国汉族范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
64
下一条回答
范姓取名 千万不能乱取 属木女宝宝起名看过来!
范姓取名,不是所有楚辞诗经中的字都适合宝宝,根据宝宝的生辰五行取名是合适的方法..
铜陵辰阳文化科技有..广告
范姓取名 2020属鼠宝宝起名宜用字
范姓取名,属鼠宝宝起名宜用有"豆","禾","米","草"的字根。范姓取名,名字中有这..
铜陵仁智修业文化科..广告
生辰八字范姓男孩起名,周易取名免费范姓男孩起名,2..
范姓男孩起名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起名的汉字要符合您的八字五行喜用神,范姓男孩起名..
合肥市庐阳区皓明科..广告
为您推荐
生辰八字范姓男孩起名,周易取名免费范姓男孩起名,2020年新生宝宝取名广告
范姓男孩起名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起名的汉字要符合您的八字五行喜用神,范姓男孩起名喜用神分析过程严谨,免
57 2020-03-16
范氏的由来
1、出自祁姓(帝尧),东周时期杜伯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明朝姓名名典《姓觽》 [6-8] :“杜伯无
24 浏览7822
范姓的由来是什么?
范氏的始祖,在得姓之初便已显赫万分,自士会范武子以后,范文子、范宣子以及范献子,世代都是晋国的上卿,
1 浏览18 2019-09-27
百家姓范姓来历
百家姓范姓来历,以邑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迁于
浏览58 2016-10-09
范氏的起源
岳阳楼位于湖南,在八百里洞庭之滨,有两句名言常被我们传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北
53 浏览9414 2016-04-30
范姓.起源于何时,祖先是谁,什么朝代的.历史.有明白的给解释下吗?
范姓全国名列第61位。远祖始于周代诸侯国杜国国君杜伯,于周宣王时被杀,其子逃到范(今河南范县)
Ⅷ 福建长乐有哪些历史名人
赵以夫(一一八九~一二五六),字用父,号虚斋。居长乐(今属福建)。宋代大词人,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进士。知监利县。理宗端平初知漳州。嘉熙初以枢密都丞旨兼国史院编修官(《南宋馆阁续录》卷九)。二年,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四年,复除枢密都承旨(《宝庆四明志》卷一)淳祐五年(一二四五),出知建康府,七年,知平江府(《南宋制抚年表》卷上)。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宝祐四年卒,年六十八。事见《后村大全集》卷一四二《虚斋资政赵公神道碑》。
林摅福州长乐人 宋朝的宰相、庆远军节度使。福建第一位宰相多从科甲出身,其中不乏学识渊博者。未从科甲出身的闽人宰相,林摅是第一人。其父林邵,官至显谟阁直学士。林摅以父荫入仕,累官至敕令检讨官。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迎合徽宗继承父兄改革之意入相,表面上专事变法,并派出一批官员巡察各路。林摅时为屯田员外郎,被派视察河北。陛辞时林摅建言:大府宜择帅、边州宜择守、骄兵宜更戍等,深得徽宗意,即赐进士及第,擢起居舍人。又特命翰林学士。奉命使辽。此时正逢朝廷出兵收复被西夏侵占的湟、鄯、廓等州,西夏兵屡败,托辽国代为缓颊。为了不使朝廷的主和派有媾和借口,林摅使辽时直言西夏屡起边衅之罪,而辽国不加抑制反为之请命,有失辽宋邦交原义。而当辽国请宋把收复的失地再割让西夏时,林摅严辞拒绝了。辽国大怒,断绝了供给宋使团的水、粮,但终不得不送宋使团回朝。这事到了主和派那里,变成林摅奉蔡京命而“怒邻生事”,被贬出知颍州。而此时正是蔡京独相,一手握天之时。召为开封府尹,时议变钱法,有巨贾、官员里外勾结趁法令未发布时谋利,林摅鞠之,严厉惩治了那几名违法乱纪的官员。
黄瑀字德藻,福州长乐青山下人,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生。少时刻苦为学,因家道贫寒,上街卖曲(酿酒、制面的发酵剂),也随带书籍抽空攻读。宋绍兴八年(1138)中进士,补饶州(今江西鄱江、信江一带)司户参军。提点铸钱官想卖掉铸币工人的余粮,从中牟利,黄瑀坚决不答应。提点勃然大怒,想以法律条款来惩戒他。然而,百姓称赞黄瑀政绩,提点深感惭愧,反而推荐黄瑀,黄瑀深谢不受。 有一年饶州地方旱情严重,州守洪皓发文并派员视察所属各县,减免田地租税。黄瑀为所行县请求十之免九,而其他县份只告减轻一成。洪浩大惑不解,过后派员巡视各县,唯独黄瑀所行县份没有流民现象。洪皓称赞黄瑀所为,极力向上推荐,于是黄瑀调湖北转运司主管账司。
郑丙(1121-1194),字少融,长乐(今属福建)人高宗绍兴15年(1145)进士。吏部尚书、龙图学士,历新城县主簿,平海军推官,建州教授,国子监主簿。孝宗隆兴元年(1163),为御史台检法官,迁监察御史。乾道三年(1167),为成都府路转运判官,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淳熙五年(1178),召为秘书监少监,累迁吏部尚书。十年,出知建宁府。历知绍兴府,泉州。光宗绍熙四年(1193)致仕,五年卒。
陈伯震府志作伯霖,字震之,襄八世孙。福建长乐人。绍熙四年癸丑(1193)进士,泰州知州。累官广东经略使,龙图阁学士。嘉定中奉命使金,以数言折服强敌,不辱君命。子知章,字华叟,淳祐元年辛丑(1241)进士。长乐(今属福建)人。光宗绍熙四年(一一九三)进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四)。宁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主管吏部架阁文字(《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一之一三)。七年,知泰州(清嘉庆《扬州府志》卷三六)。九年,为军器监丞(《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一之一四)。十四年,知安庆府(同上书职官七五之二九)。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提举广东常平,迁广东转运副使(清雍正《广东通志》卷三六)。
郑昭先,生卒年不详,字景昭,原福州府长乐县(今长乐市航城街道洋屿村)人。任职枢密都承旨、权刑部尚书。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进士。知学不足,受业于朱熹。调补浦城主簿,擢知归安县。嘉定七年(1214年)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太子宾客。翌年,除参知政事。嘉定十二年(1219年),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后以疾求释位,拜资政殿学士、江西西路安抚使;又请辞,升秩一等,提举杭州洞霄宫。卒谥“文靖”。 叹曰:“问学未悉,何以治人。”闻朱文公讲明濂洛之旨,遂往游其门。居官有惠政。秩满之京谒,葛丞相,邲曰:“君浦城郑主簿耶?击贼不受赏。吾闻君名久矣。”擢知归安邑,民爱之。累官谏议大夫,知枢密院事。进右丞相,辞不拜。卒之夕,有大星坠于旧居。谥曰文清。昭先居政府,沈厚镇静,以爱护人才,振拔淹滞为已任。景献太子薨,议建储,昭先请以仁宗为法,上意乃决。会旱灾求言,同列有欲罪上书过直者。昭先曰:“以直言求人,乃以言直而罪之耶?”尝谓“人臣能以文王事纣之心为心,则无不可事之君;人子能以七子事母之心为心,则无不可事之亲。”陈宓以为名言。有《日湖遗稿》行世。著有《日湖遗稿》50卷。
高应松(1212~1276年)字筼亩,长乐县人(今福建省长乐市)。宋开庆元年(1259年)进士。由衡州教授,通判广德军,召为国子监丞,权礼部员外郎,翰林权宜。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江南下,于年底进逼临安(今杭州)。太皇太后命高应松写降表,应松泣辞。德祐二年(1276年),元兵攻陷临安,朝中文武官员纷纷奔逃,留者仅应松等9人。被提升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权工部侍郎,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等职。应松谦辞,宋帝赵显手诏“疾风板荡,始识诚臣。卿经纬全才,险夷一节。当国乱身危之际,主忧臣辱之时,人多偷生而自全,卿独效死而勿去。”其时,南宋江山已无力挽回。三月,元兵俘获赵显、谢道清、全氏等北去,应松随往,于闰三月抵达燕京(今北京)。应松绝食不语七日,殉国。宋地举哀,郡邑并祀。至明太祖朱元璋追谥为“文忠”,旨赠“文忠”匾及“经纬全才,险夷一节”联。永乐初(1403年),长乐知县王遵道将其入祀乡贤祠。著有《筼亩策集》1卷。
谢升卿(约1195~1273年),安南国陈朝开国皇帝。福建长乐县十九都漳坂乡人,祖籍山阴县。约生于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少有大志,不屑科举。性豪爽,好交友,屡以家中财物助贫。因伤人命官司逃逸永州,办私塾授徒自给。后受邕州巡检器重,迁到邕州南寨居住。此地同交趾(安南国)邻近,在两国贸易中,安南驸马兼国相之女见升卿品貌出众,邀他到交趾国。升卿在交趾国考中举人第一名,遂被相国招为婿,改名陈日照。安南国王昊曰山无子,政权归女儿昭圣。陈日照作为昭圣之婿,逐渐掌握政权。嘉熙年间(1237~1240年)日照成为安南国王。淳祐二年(1242年),宋理宗诏安南王陈日照为元赐效忠顺化保节功臣。宝祐五年(1257年)十一月,蒙古将领兀良合台兵临趾北,遣二位使者前往招降,日照囚其使者,派兵抵抗。十二月,蒙古击败安南军队,攻入安南国都,日照逃往海岛,兀良合台下令屠城。数日后蒙军北归,仍派两个使者继续劝降,日照回都,怒将两使者绑缚送还蒙古军。宝祐六年(1258年),日照传位于长子光昞。景定二年(1261年),安南向宋进贡,并上表请求世袭。宋理宗承认陈光昞为安南国王,诏陈日照为检校太师、安南国大王,加食邑。咸淳五年(1269年),宋度宗诏安南国父陈日照,加食邑。咸淳八年(1272年),又加陈日照食邑,并赐鞍马等物。卒赐祭葬。
Ⅸ 请帮忙找出所有特殊句式
例析
初中常见的经典的特殊句式有中国古典四个常见的特殊句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判断句子
客观事物的积极或消极的,形成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并确定句子之间的关系,被称为法官判决。通常由以下几个方面:
功能的话适合某些句子,法官说句子,如借款“,”词构成。
(l)本盛,阳城人“陈涉世家
(2)加的夫战,勇气”曹辩论“
(3)环滁山”醉翁亭记“
(4)在美丽的北方城市,徐龚琪。“邹骥王的齐纳谏
2,通过讽刺”是“,”是“,”为“,”,“,”注意“, “这个词的构成。
(1)在立法时是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里兰卡是一个陋室”陋室铭“
(3 )项燕为楚“陈涉世家
(4)这是岳阳楼大观也岳阳楼记”
(5)“出师表”
(6)本信息部分陈甄哩昂死部长布衣“出师表”
(7)真诚尽管关键的秋天“出师表”
3。“”,“”被省略,谓语名词或名词短语来判断句,说的判断,也有经典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皇帝的书,黄胜说:“图书馆”,
(2)汗牛塞屋,财富和家庭的书“黄胜库说:”
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些句子省略了某些成分的句子,这句话是省略句。从中国古代的句子而略去有以下几种形式: BR /> 1。省略的主题
(1)永州野产异蛇,蛇]黑质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春捕手“很震惊“桃花源记”
2谓词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然后下降,三鼓三次,“中航油辩论”
(2)陈涉依赖将军,[李]武广都尉·陈涉世家
省略的对象
(L)[SO]嫱冰的“陈涉世家”
(2)他们想要的[渔人]家外旋转“桃花源记
4
(L)介词省略[]围网鱼武陵·陈涉世家”
(2)人[]捕鱼业,“桃花源记“
被动句
中国古代的主语和谓语是被动的关系的叙述称为被动刑罚。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升“......作为......,说:”被动的。
(1)印度是集团收入“陷阱”
(2)为“周
村患(3)两种昆虫的燕子”童年籍区
“+动词”表示被动。
(1)武广苏情人,他的士兵与陈涉世家“
(2)兔子能不能赢了,和,宋笑”被动“
”被动。
(1)只有被羞辱的奴隶的人的手中,“马说
(2)有幸在武宗音乐家罗进程”
4
在现代中国的倒装句倒装句中国古代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形式:
动词倒装</以满足需求的修辞表达,但在古代,倒装句的语法正常,有时会做出适当的调整,在中国古典翻译。 (1)沉逸,你不受益“愚公移山”
(2)悲哉世界“公众监督提供钢琴”
2。介词宾语
了。粒子“的对象,早
如何陋”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
我放在前面的动词或介词与标准化的“岳阳楼记
定语后
常用的“标志在前面的名词的翻译。
(1)盖简桃核修窄”核舟记“
(2)马之千里,食物或粟一石“马”
(3)遂率子孙一定是同样的事情,很好地处理面临的实际挑战和负担三雄“愚公移山”
介词短语集 BR />就相当于对中国现代状语的翻译应摆在谓词。
(1)投票的骨头,“狼来了”
(2)长勺“曹辩论”<BR / (3)在首节威“陈涉世家”
上述四个经典的句子,战争,以经典学习在初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掌握了这些特殊句型的用法,走了很长的路,以改善阅读能力的古典
经典的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的被动,是主体和位于被动的关系之间的关系,是主题为代表的动词的被动行为的受害者,而不是主动的实施者。
与“死”表被动
手,笑天下的身体。 “(...世界人民笑)
”表被动
“中诽谤,无怨乎?”(忠实诽谤的人,没有怨恨吗?)
请参阅表被动 BR />“......信徒看到欺凌”(简单地被欺骗)
“表被动
”受制于人(控制)
“不能是不能容忍的距离。“(不能是邻居容量)及
经典,被动句的主题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行为,有耐心,而不是主动的,施事在中国古代,中国古代,被动句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标志的被动句,就是有些动词表达的没有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标志的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介词“于”表被动和主动的作用“进口”从引进的动作,如:“因此,的混乱正修内外欺负章一“(”史记列传“)的行动,”混乱“,”欺负“时,发出”正修“,”张翼“。
有时也介词“在”或动词前面加“,形成”......在...... “形式被动的,如:”我不能给金武的土地,数百十万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
”看“,”“,”看......在...... “被动桌子上:”不要害怕,秦城。只是看到欺凌。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陈砗嗯恐惧看到欺负在王和负赵。 (同上)“暴力中的王者。(Mencius.梁惠王”)
“看”是一个特殊的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似,如:“河北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见”不表被动,它是防风动词之前如何礼貌地说,像“原谅我”在现代中国,这种用法。使用“是” ,“作为......了.....如:“被动表”(巨人)部分在远郡,
行的人。 “(”资治通鉴“)
”被动表。:“我还记得公爵抓住,丁卯三月的希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没有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不动词的被动语态的句子,如:“荆州人民的附加操作,迫使士兵潜在的耳朵。”(“资治通鉴”)“,迫使士兵了潜在的”是“兵势逼”。
被动句说被动句被动句,经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中国古典被动。
用介词“被”......在...... “被动表(导致行动”中的“激活)。例如:(张璞
那么今天显著位Gaojue,一旦抵罪,或脱身逃走,不能被接受的距离。 “五人墓碑记)
通六艺通过交易,在学校里我学习的非正式(韩愈”老师说“)
我不能举全吴土地,成千上万的公共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
2。 “......” (“”行动倡议),或“......了......”被动表。
例如:
它的衰落也,他的死亡几十个伶人困的国家,世界笑。 (欧??阳修灵传记序列)
吴估盎苏的妻子,他的士兵多用户。 (史记·陈涉世家“)
这个不请自来的操作的恐惧。(司马光”赤壁之战“)
这样的趋势,和信誉的抢劫情节秦(苏洵,“六国论)
而不是那些,如果所有的克虏伯。 (司马迁“鸿门宴)
3。使用”看“”看......在......表被动(“行动”领导活动人士)。例如:
寻找到自动时容易向下? (曹丕“与吴质书”)
我笑了很久的慷慨之家。 (“庄子·秋)
4的介词”表被动。例如:
犹他想起了公爵抓住。(张溥“五人墓碑记)
所有的参数左部束(“尼尔森良好的狩猎,石桓”)
5动词被动表本身,这是观念的被动句,根据上下文来区分。例如:
,蔓草犹太人不能被淘汰,状态之王的宠物兄弟几乎?
富(“左传郑伯克段于燕)认为,在建立胶葛电梯鱼和盐之间的版本,......(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谁。 ....
判断语句
表判断
“陈胜,阳城人。”(盛阳城人)
“方克,语言开花网管。”(方柯是语言小站网站站长)
“廉颇老矣,赵亮也。”(廉颇老矣,赵亮一会)
句末用“表”法官
“城北徐公齐美也。“(北的城市,徐龚麒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方柯是个天才)
“方克,人民中国“表判断。 (芳珂,中国)
“表判断
世界金融不征利。”(...不能说是为了要赚钱)
使用表确定
“是狼也。”(这是一个狼)
“的电脑是高科技的设备(计算机是高科技设备)
中国古典判断语句最显著功能基本上是不判断说的话,常常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主题判断句的法律:
“......由......还有如下几个说。顿的作用,抚慰着说:“中国古典判断句子的主题,这是最常见的形式,”结句的谓语后,是一个积极的判断或评论的主题:“陈参与,羊城人也。 (“史记。没有经验的家”)
......,......还可以。判断句,有时,“”和“”不必然同时出现,一般省略,仅“表判断:”妈的道具名汉相,其实汉贼。 “(”资治通鉴“)
”......由...... “一些法官判决后,才题目,说:”提顿,这种情况是不常见的。:四口人,芦岭晓军桂君玉,长乐王回深的父母,我的弟弟王国平父母,一个纯母。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谁。用在句末”字的音的结合,加强积极的方面,那么“谁“并不意味着顿,只打那一代人的角色。判断句,多见于中国古典:北的城市,齐徐公漂亮。 “(”战国策·齐策“)
标志,以确定句子。法官判决在古典与一些没有签署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刘备世界劳伦斯。 “(”赤壁之战“),此外,在中国古典有时候为了加强语气的判断,往往在动词谓语副词”是的意志,也,即诚实,是“需要支付关注。
出现之前的判断句谓语“是”一般不判断这个词,但指示代词,作为法官判决的主题,和一些判断句“不说,法官”,“中判断秦中国古代字判断词后汉乘,肯定副词的谓词判断之前加入判断词
判断句否定判断谓语前面的否定副词“不”,是对事物本质的,事物的情况之间的关系,使一个正或负的判断句子。古典常用下列形式中所述判断。
1。 “”或“”表判断,这是典型的古典形式的判断。有用“......靠......”,“表停顿,”表判断;单独“或”也“;”“结束时的句子结合使用
例如: />陈奢嗯羊城(史记·陈涉世家“)
教师,所以传道解惑也被业界。 (韩愈“师说”)
四,芦岭小赵俊贵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王“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
福战归有光项脊轩志),勇气(“左传·曹合同争议”)
莲花绅士。 (周敦颐“爱莲说”)
2。副词“是”或“所有”的“耳朵”表,以确定这种形式是比较常见的。例如:
扶苏后,当立的儿子。 (司马迁的“陈涉世家)
岳阳楼大观(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机会在坟墓里。(张浦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人的首领。 (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是“是表,以确定哪些表,以确定关注和作为的代名词”的区别。例如:墓
所以今天全近五年。 (张浦五人墓碑记“)
现在,这是一个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任(司马迁”鸿门宴“)
问,这是世界我不知道中国,无论魏晋南北朝。(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头是致命的,在遥远的枪和偏见,有关的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铿然的声音,也(代词),所以(苏轼“石钟山记”)
4,一个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的看法。例如:
6国家爆裂不利的非士兵,战争不佳的缺点贿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市还池深也兵戈非不坚利...... .. (孟子和道义上的支持很多,不公平
5。直接代表的判断。判断,既不是字,没有语气词,直接通过语义判断。例如:
刘备世界文章男性。(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禹州王室的胃。(同上)
\定语状语后后
现代中国状语放在谓语之前,把位于是补充,但经典的补体成分往往状语了解
例如:“夜宴”:“全面战争河北,河南辰战。”“战争河南”,即“战争(中)河南”应该是理解为“在河南省战争”促织“:”覆掌“或”手掌盖有“应被理解为”你的手的手掌覆盖(蟋蟀)另外,有定语字的后的名词修饰名词量词的特殊现象,因为它是不使用的,所以不要
定语后
经典,有些往往是中心的定语字的。例如:
那么速率的后裔,荷丹测试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的阉割叛乱邵绅士,不能轻易智,整个世界
石铿然之大,一些人今晚(张浦五人墓碑记]音,也“(苏轼”石钟山记)
介词后面。介词短语往往是放在动词前状语的现代中国,中国古代经常集后补。例如:
<从蓝色,绿色,蓝色和绿色的。(“荀子·劝学”)
双石谭,(苏轼“石钟山记) BR />君子博学和日期参数省几乎都有。(“荀子·劝学”)之前的
原料几乎I,温涛固体几乎我,因此,我师。师(韩愈“说”)的 BR />的祭坛,而联盟,首节以魏(司马迁·陈涉世家“),主要所谓的倒
为了强调谓词的谓词有时被放置在主题只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沉佚如辉(回族)!”(“愚公移山”),有定语中心词后的名词修饰名词量词的特殊现象,因为它不使用,所以避免的。
嘻!晏子家,如果穷人也!(“春秋晏子辞任的女儿”)<前
否定句代词“/>对象面向
这样的对象面向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对象必须是代词;必须是否定句,“没有”“没有”,“不”,“莫”的否定词代词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放在动词之前和消极的话。
例如:“硕鼠”:“3岁的一贯汝,莫我愿意照顾”。“莫我愿意照顾”应理解为“莫肯人来拜访我。”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经典的使用疑问代词“谁”,“什么”,“夕”,“安全”,经常做宾语的动词前面。
例如:“夜宴“:”好,问:“赫曹王?”“任何行动”应理解为“经营何。”
中国现代介词对象的形式介词短语结构,用于后古典介词宾语的动词谓语通常与介词之前,形成倒挂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胸部!微死之前,我和归?”谁去可以理解为“归。
设置
对象面向普通对象,我们应该注意的语感。
对象面向
经典的动词或介词,动词或介词,一般放置,但在一定的条件下,该对象将是先决条件:第一,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样的句子,前面的介词的宾语:沛公安在?“ (“史记·项羽本纪”)这种类型的关键句子的对象疑问代词(如:谁,何曦,营,胡,恶,安燕,等),这是值得注意的是,介词“到”反对更加活跃,如果没有疑问代词也可以,如:“我的记的为了一次理念的人,风投标人严。”(柳宗元“捕蛇”)“,”一般的代名词,但前面的第二,传统的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样的句子有两点要注意,第一,否定句(一般句子必须是“没有”,“不是”无“,”无“,”莫“的否定词(陈义守“三个王国。诸葛亮传”)正常字为了“莫徐的一个第三个,”“或”“的对象提前动词之前);为对象的代名词:”莫氏承诺也。突出的对象在这个时候,“只是对象面向迹象,有没有实际的意义:句读,我不知道,混乱的疑惑。”(韩愈“师说”),有时也被前面的物体前添加一个范围副词“只”构成“...是...的格式,如:”雇佣军“,”服从“。第四,前面的介词宾语除了第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 ,是这个词的词作为对象,有时
面向对象很常见的前宾语前置,例如:“文化南坐。”(“史记·项羽本纪”的方向)的意思是“叶问坐北朝南。”的几种情况。否定句代词作对象,该对象提前
辜之纫不我欺也。(欺负)(苏轼“石钟山记” )。
天大寒严冰坚,手指不能屈伸,弗懒惰。(弗懒惰)(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提前对象。例如:
王的任何操作,(T)(司马迁鸿门宴“)
裴公安在(安全)(同上)
子如何可靠,去了?(侍何)(彭Duanshu研究“)
微,他死了,我谁与归?(谁)(范仲淹”岳阳楼记“)
或会员为什么这一点呢?(何)(司马迁“鸿门宴”)
“或”前面提到的对象。例如:
一句:我不知道,和困惑不解。(我不知道的句读,不怀疑)(韩愈“师说的)
唯利是图的(营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