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诉书可以交给法官吗
❶ 我被起诉了。准备好反诉状了,怎么交给法院交到哪里
您好,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告提出反诉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首先你需要将法院给的诉讼材料看一遍,注意法院给双方的举证期限,并注意在举证期限内将反诉状及相关的证据提交法院。
法院的开庭传票上,原则上会有受理法院名称、案号、开庭时间和地点,主审法官及联系电话。可以根据传票上的信息,向受理法院邮寄反诉状及证据。
建议在邮寄之前,与审理法官或者书记员,电话联系一下,确认相关信息及你的反诉主张。
❷ 反诉状交给谁
反诉状需要提交,答辩状可以不提交。在递交反诉状的同时是可以继续递交答辩状的。当然也可以不交答辩状,当庭也可以口头答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送达起诉状和提出答辩状
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答辩状应当记明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❸ 当庭反诉要交反诉状吗
当庭反诉可以当庭交反诉状。当事人提起反诉的,法院可以决定受理与否,决定受理的,当事人可以当庭提交反诉状,法律规定反诉状只需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就可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四条 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人民法院审理时不组织质证。但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的除外。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
❹ 反诉状和答辩状是一起交给法院么
法律分析:可以同时交,但不可以合并书写。答辩状是被告(人)、被反诉人、被上诉人、被申请(诉)人针对起诉状、反诉状、上诉状、再审申请(诉)书的内容,在法定期限内根据事实和法律进行回答和辩驳的文书。是法律赋予处于被告地位的案件当事人的一种权利,其有处置答辩权的自由,可以答辩,也可以沉默。反诉书一般包括民事反诉书和劳动争议仲裁反诉书两类。是指被告针对原告的本诉,基于同一事实提出相反的新的诉求。答辩状和反诉书所要取得的目的并不相同,无法合并书写。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二十五条 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答辩状应当记明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❺ 民事诉讼中反诉状什么时候提交
一、民事 诉讼 中反诉状什么时候提交? 1、对于民事反诉状应当在什么时候上交法院,最高法院有两个不一致的规定,一是在举证期限届满前,二是在法庭辩论终结前。 2、而 民事诉讼法 没有规定具体提交时间,但是把反诉条款安排在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之间,说明是应当在法庭辩论终结前可以提出反诉的。 3、所以,只要被告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交反诉状,提出反诉,法院就应当审查,符合条件的应当予以受理。 4、《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 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可以 合并审理 。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 证据 的若干规定》第三十四条第三款规定: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 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 在案件受理后,法庭辩论结束前,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可以合并审理的,人民法院应当合并审理。 二、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反诉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 第二百三十二条 在案件受理后,法庭辩论结束前,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可以合并审理的,人民法院应当合并审理。 第二百三十三条 反诉的当事人应当限于本诉的当事人的范围。 反诉与本诉的诉讼请求基于相同法律关系、诉讼请求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或者反诉与本诉的诉讼请求基于相同事实的,人民法院应当合并审理。 反诉应由其他人民法院专属 管辖 ,或者与本诉的诉讼标的及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理由无关联的,裁定不予受理,告知另行起诉。 《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一条 原告可以放弃或者变更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或者反驳诉讼请求,有权提起反诉。 第五十九条 委托他人代为诉讼,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 授权委托书 。授权委托书必须记明委托事项和权限。诉讼 代理 人代为承认、放弃、变更诉讼请求,进行和解,提起反诉或者上诉,必须有委托人的特别授权。 第一百四十条 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可以合并审理。第一百四十三条原告经传票 传唤 ,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被告反诉的,可以缺席判决。 反诉的目的,在于抵销、吞并本诉,使本诉失去作用,这样会使原告的起诉失去实际意义。如果两种事实没有牵联,如原告起诉,请求法院确认被告居住的 房屋所有权 是他的,被告又要求原告,必须偿还 欠款 。这两问题没有联系,被告提出还债问题不是反诉,如有必要,应另案起诉。被告提出反诉后,原告提起的诉讼为本诉。反诉和本诉同时存在,可合并审理,但应分别审查、判处。每一方当事人,既是原告,又是被告,既享有原、被告的权利,又承担原、被告的义务。除了民事案件、经济案件中的被告有权提起反诉外,刑事 自诉案件 中的被告人也有权提起反诉。 所以,被告如果想要反诉的话,要注意反诉状必须在法庭辩论结束以前就提交给法庭的工作人员的,否则,超出了提交期限的话就会受到影响的。如果反诉的诉讼请求是相同的法律关系,和原告之间的诉讼请求有着各种因果关系的话,人民法院一般都会合并审理,另外有一部分刑事自诉案件当中,被告方也确有反诉的权利。
❻ 反诉状什么时候交法庭
对于民事反诉状应当在什么时候上交法院,最高法院有两个不一致的规定,一是在举证期限届满前,二是在法庭辩论终结前。而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具体提交时间,但是把反诉条款安排在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之间,说明是应当在法庭辩论终结前可以提出反诉的。
一、反诉状有哪些内容
1、如民事案件的被告一方当事人提起反诉的,起诉状应当载明双方的个人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等
2、此外还应载明诉讼请求和所依据的事实记理由、证据和证据的来源
3、证人的姓名和住所。
二、提起反诉必须具备4个条件:
1、反诉的对象只能是本案的自诉人;
2、反诉的内容必须是与本案有关的行为;
3、反诉的案件属于《刑事诉讼法》第170条第1项、第2项规定的范围;
4、反诉最迟在自诉案件宣告判决以前提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二十一条 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 (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 (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四)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❼ 反诉状什么时候交法庭
反诉状必须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提交法庭。
反诉状是指在已经开始的诉讼程序中,民事案件的被告,以本诉的原告为被告,以抵销或吞并对方诉讼请求为目的,向同一人民法院提出与本诉有关的新的诉讼请求时使用的文书。反诉请求,写明请求抵销或吞并本诉标的的具体数额和方法。事实与理由是整个反诉状的核心。在这一部分里,要从事实和法律角度充分阐述反诉主张的正确性和抵销、吞并对方诉讼请求的合法性。反诉人在证据部分,可以申请证据保全,也就是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可以申请证据保全。申请时,应说明什么证据需要保全,证据种类,还应说明证据由什么人持有及其具体理由。
一审是指法院对案件的最初一级审判。一审的程序可以分为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两种。普通的第一审案件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但是性质较严重、问题较复杂、影响较广大的第一审案件,按其不同程度,分别由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管辖。最高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就是终审。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行政案件,在行政诉讼法生效施行以前,一直适用民事诉讼程序,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行审判。行政诉讼法施行后,在审判程序制度等方面都要按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进行审判,但由于行政诉讼法对行政案件的独具问题规定较细,对于许多与民事案件有共同点的问题,规定较少,甚至未作规定。对这些未作规定的问题,审理案件时仍应参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即参照民事诉讼中的普通程序进行审判。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二百三十二条 在案件受理后,法庭辩论结束前,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可以合并审理的,人民法院应当合并审理。
❽ 反诉状交到法院的司法程序
按实际情况,当事人提出反诉的,应当在案件审理后,法庭辩论结束前,提交反诉回状。另外,对于反诉,符合法答律规定情形的,可以合并审理的,人民法院应当合并审理。具体情况,请当事人自行根据实际情况及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核实确定。
相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二百三十二条 在案件受理后,法庭辩论结束前,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可以合并审理的,人民法院应当合并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