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德化法官

德化法官

发布时间: 2023-02-12 03:34:52

㈠ 法律专业的问题

法官职业道德建设与司法公正
法官职业道德建设作为法院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法官素质、塑造法官形象的有效手段。正因为如此,全国法院对法官职业道德建设都非常重视,陆续制定了一系列规定、条例、办法等,对法官的职务行为予以规范、制约和监督,以此培养和强化法官的职业道德意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年10月18日,最高法院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该《准则》是指导人民法院作风建设和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但总体上看,我国法官职业道德建设还比较薄弱,离人民群众对我们的要求还差得很远,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去探索和解决。本文拟就法官职业道德建设与司法公正的关系,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与保证

我国最高法院院长肖扬指出:“人民法官是否具备优良的品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对确保公正司法意义重大。”将法官职业道德与司法公正联系起来,就能看出当前我们进行司法改革过程中,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这个问题之所以被提到如此重要的高度,我认为,是由法官职业道德建设同实现司法公正二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双向作用决定的。一方面,法官职业道德建设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和保证;另一方面,司法公正又对法官的职业道德、行为操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法官职业道德建设作为司法公正的前提和保证,基本含义是: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法官素质的有效手段,而高素质的法官队伍对实现司法公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法官职业道德本身具有保证司法公正的作用。

“道德”一词,在我国古籍中早已有之,如《论语》中的“志于道,据于德”,《孟子》中的“尊德贵道”,都是对“道德”而言的。所谓“道”是指人行走的道路,引伸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矩和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是“德”。“道”的客观性较强,主要指外在的规范要求:“德”则偏向于主观方面,主要指人们内心的精神方面的东西。古今中外,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道德的作用,把道德作为巩固其权力的一种手段,认为“治国就是治吏”。治吏就要从“德”抓起。孔子讲过“为政以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重视道德的思想对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社会主义道德与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有着本质的区别,内涵更为丰富,对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江总书记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江总书记又号召全党,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江总书记“以德治国”的重要论述是对我国步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治国方略的创新和完善,对道德的价值和功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职业道德与人们的职业活动密切相关。恩格斯曾指出:“实际上,每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这里所说的每一个行业的道德,就是职业道德。法官作为特定职业的从业者,除了遵循普通人都应当遵循的一般道德规范外。还应遵循法官职业所要求的特殊的道德规范。也正是这些规范,才反映了法官职业最本质的特征。法官职业道德是司法职业道德的一种,是指从事审判工作的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法官职业道德不仅规范法官个体的行为,而且对人民法院的整体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群体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比个体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更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官以外的其他法院工作人员虽然不属于法官的范畴,但他们的行为都应当纳入法官职业道德体系,加以统一管理和监督。

法官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法官职业道德与一般社会道德相比,有着更为严格的职责性、强制性和自律性,这是因为,法官职业道德从属于政治权力,在法官职务范围内的一切职业活动都与权力的运作紧密相连。法院作为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社会中诸多矛盾,在运用教育的、行政的和经济的种种手段无法解决时,最后都要拿到法院来解决,因此,法官承担着维护社会正义的重大职责,对法官职业道德的要求应当高于其他职业道德的要求。目前,在我国虽然产生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法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道德修养偏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并已成为公正司法的一大障碍。我们的法官如果不具备应有的道德品质,做不到忠于法律、刚正不阿、廉洁自律、修身奉法、服务人民,司法公正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2、法官队伍中存在着的种种不良职业道德表现,有损于法院及法官的形象,影响着司法公正的实现。

司法公正不仅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还包括形象公正。形象公正是司法公正的外在表现。这就好比我们到医院去就诊,如果碰上一个举止仪态、谈吐都很不得体的医生,就很容易对他的医术产生怀疑。实际上,也许医生的医术并没有问题,甚至医术还相当高明,但也许就是因为形象不好,失去了患者对他的信任。我国唐代名医孙思邈对医德曾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如果有人来看病,不论“贵贱贫富,长幼妍嫔,愁亲善友,华夷智愚”都要一视同仁。而在诊治时,尽管“绮罗满目”、“丝竹凑耳”、“珍馐送存”都不致心为所动,这才是“治病救人”的基本医德。同样道理,一个语气生硬、态度冷漠、作风松散的法官,是不可能得到当事人的尊重和信服的。要解决个别法官行为不检点、形象不佳的问题,必须从其内在的思想道德素质抓起,固本培元。要用法官职业道德准则去约束和规范法官的职务行为。

法官不良职业道德的主要表现在:有的法官思想素质不高,理想信念动摇,宗旨观念淡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人生的目标;有的品行修养较差,不珍视法官荣誉,言谈举止不检点,影响法官形象,有的不学无术、不思进取、贪图享乐,醉心于泡歌厅、玩麻将,甚至夜不归宿。上班时精神不振,无所用心;有的自恃清高、盛气凌人、特权思想严重,对当事人态度蛮横,把手里的审判权作为讨价还价的筹码,吃拿卡要,等等;有的不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在公开场合谈论具体案件,造成较坏的社会影响;有的甚至违反保密规定,把合议庭的意见,乃至审委会对案件的讨论情况以及法院内部的批复信函透露给当事人,给案件审理造成被动;有的与律师及当事人串通一气,编造“事实”,混淆是非,或者钻法律的空子,错误适用法律;有的利用在法院工作的便利条件,充当诉讼掮客,干扰法院正常工作;有的工作严重不负责任,效率低下,案件久拖不结,久拖不执,群众意见较大;有的作风懒散,纪律松弛,上班迟到早退,中间“溜号”,自由主义严重。凡此种种,暴露出我们法官队伍在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致使人民群众对法院意见很大,司法的社会公信力下降,严重影响着司法公正的实现。

3、法官缺乏职业道德修养,自律不严,还容易成为孽生司法腐败的温床。

法院队伍中出现的一些办案不公正、不廉洁的问题,甚至个别人员的司法腐败问题,往往是他们道德水准不高,不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逐步发展、演变的结果。某些引起社会公众强烈不满的案件,也常常是由于法官的不良职业道德表现造成的。从表面上看,道德问题似乎不是什么大问题,批评、教育也就可以了,从法院内部管理上也很容易疏忽、麻痹,但有些问题往往出在“小节”上,由量变到质变,集腋成裘,以致酿成大错。从法院系统近年来一些干警违法违纪的事例来看,在职业道德品质上大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恰恰是这些不易为人察觉的缺陷,给腐败提供了土壤。如果能及时发现,严肃教育,迅速纠正,还是可以挽救的。所以说,要对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从不良现象抓起,从小处抓起,防微杜渐,彻底铲除孽生腐败的土壤。

二、司法公正对法官职业道德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公正是司法的核心和最终目标,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队伍建设、法院改革都要围绕着这个核心目标来进行。因此,应把法官职业道德建设当作是法院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符合司法公正这一总体目标的要求。从根本上说来,法官的职业道德是由法官的职业使命决定的,而法官的职业使命,就是要全力维护司法公正。上述最高法院颁布的《准则》,从保障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保持清正廉洁、遵守司法礼仪、加强自身修养、约束业外活动等六个方面,对法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严格、明确的要求,构成了我国法官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法官的独立与公正是司法职能正常发挥作用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如果没有独立与公正,法官职业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清正廉洁的要求,使法官排除不当利益对公正司法的影响;遵守司法礼仪是法官职业活动的基本程式,有利于维护司法尊严,体现司法活动之文明和可信,也为当事人创造充分行使诉讼权利的条件、环境;加强法官自身的素质则是法官一项永远的职业道德义务;而约束法官职务外的活动对于树立司法公正形象、维护司法尊严也非常重要。

《准则》还对法官的职务和非职务言行、活动等进行了规范,主要包括:

1、在司法公正方面,法官在审判活动中,除应当遵守法官回避制度外,如果认为自己审理案件时可能引起公众对案件公正裁判产生合理怀疑的,应提出不宜审理这一案件的请求;在审判活动中不得私自会见一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不得以其语言和行为表现出任何歧视;应当避免主观偏见、滥用职权和忽视法律等情形的发生,以确保司法公正。此外,为确保审判独立,法官应当尊重其他法官对审判职权的独立行使,除非基于履行审判职责和通过适当程序,不得向上级人民法院就二审案件提出个人处理建议和意见;不得探询其他法官承办案件的审理情况和有关信息;避免受到舆论的不当影响。

2、在司法效率方面,法官应当全身心履行职责,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诉讼期限,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庭审和驾驭庭审,尽可能缩短诉讼周期。法官不得因个人事务、日程安排或者其他行为影响职责的正常履行;应注意节省当事人的时间。

3、在严格自律方面,法官对于不正当利益有抵制的义务和廉洁的态度,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利用职务和地位谋求任何不正当利益。包括不得接受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辩护人的款待、财物和其他利益,不得为了获得特殊照顾而有意披露法官身份,不得利用法官身份获取不当利益。此外,法官应如实申报财产,法官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方式和水准,应当与他们的职位和收入相符。

4、在对法官的司法职务以外的活动进行规范方面,法官应当谨慎出入社交场合,谨慎交友,不得从事不适当的社会交往活动,不得披露或者使用其以法官身份获得的非公开信息,不得参与营利性社团组织;法官在退休后,应当继续保持自身的良好形象,避免不当言行而使公众对司法公正产生合理怀疑。以上规定,归结到一点,都是司法公正所要求的,也是党和人民、国家和社会对法官的期望和要求的体现。

三、加强法官职业道德教育,建设一支公正司法的法官队伍

法院队伍建设的关键是提高法官素质,而加强法官职业道德教育又是提高法官素质的有效手段。法官职业道德建设是人民法院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建设的重点要放在对法官的职业道德教育上,使每—位法官都清楚,必须遵守哪些行为操守,坚决防止和力戒哪些不道德的行为。法官职业道德教育的任务,是向法官传输社会主义的司法道德原则、规范和范畴,为法官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提高,奠定深厚的思想基础。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是“因教成德”、通过教育逐步形成的。要通过对法官的职业道德教育把法官对组织承担的职责转化为个人内心的信念,增强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能力。即使在法律、规章制度管理不了的地方,也能正确抉择自己的行为,做到“慎独”,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能够自觉地遵守道德原则,实行自我控制和监督。

法官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主要包括提高法官道德认识、确立法官道德信念、陶冶法官道德情感、锻炼法官道德意志、养成法官道德习惯五个方面。

1、提高道德认识是法官道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向法官系统传授、灌输国家要求的社会道德和法官道德观念,使其能够深刻认识和领会社会道德和法官道德的原则、规范、范畴的内容、意义,自觉规范职务言行。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的先导。没有正确高尚的道德认识,就不会有高尚的道德行为,也就不可能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认识也就是道德意识,或者称道德感。作为法官,从法律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其天职,但也要学会从道德、良心上去检点自己的言行,不断增强道德感。这样,就能不断地矫正自己的行为,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品行操守。

2、陶冶法官的道德情感是法官道德教育的必要环节。所谓法官道德情感,是人们依据一定的法官道德观念,在处理法官道德关系、评价法官道德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好恶、爱憎的感情。法官道德情感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左右着人们对某种思想、观念、行为的接受与拒绝。陶冶法官道德情感就是把抽象的、外在的法官道德知识,变为个人内在的心理要求,这是树立道德信念、形成道德品质的必要因素。

3、锻炼法官道德意志是法官道德教育的重要保证。道德意志是指一个人坚持道德原则、提高道德修养时,克服困难、排除干扰的毅力和能力。在履行法官道德义务时,有时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和干预,如舆论的非难、亲友的责备、当事人的纠缠、邪恶势力的阻挠、行政权力的压制等等,面对这种种情况,意志不坚定的人就会出现动摇、妥协、退让,放弃自己的职责;而意志坚强的人,则能够坚定地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一个人的意志是否经得起考验,是其道德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4、确立法官的道德信念是法官道德教育的核心。法官道德信念是指法官在审判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乐于履行、锲而不舍、一往无前的道德认识上的明确性,道德义务履行的自觉性,道德理想追求的坚定性。法官道德信念是在一定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上,在道德情感的陶冶和道德意志的锻炼中,使已有的道德深化和升华,内化为个人内在的坚定不移的道德追求。

5、养成法官道德习惯是法官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道德习惯是一个人内在道德要求的自然流露和表现,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道德品质好坏的重要标准。良好的道德习惯,是在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是一种从有意识的、经过意志努力和监督而养成的,直至进入“习惯成自然”和“从心所欲、不逾距”的境界。

上述五个方面是彼此联系、相辅相成的。法官道德认识是起点,法官道德情感是心理基础,法官道德意志是精神保证,法官道德信念是动力和源泉,法官道德习惯是外在表现,共同铸就了法官的道德品质。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过程,就是法官道德品质内化的过程。法官只有做到“德化于自身、德化于本职、德化于社会”,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司法公正。

应当承认,虽然我们有了可遵照的法官职业道德标准,也掌握了对法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但由于目前我国的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法官的整体素质不高,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我们要把法官职业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性工作,坚持不懈地抓下去,逐步建立和完善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实施机制。从抓思想政治工作入手,了解法官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再辅之以有效的职业自律机制,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对法官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如《法官法》所规定的法官惩戒措施等。在这个基础上,法官职业道德建设还应当突出重点。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非常丰富,只有抓住了重点,才能带动全局,事半而功倍。我认为,应当把培养法官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放在首位,它是司法职责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作为法官,是不是负责任,是不是有职业信仰和职业使命感,是不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将直接影响着当事人权利的实现,影响法官的形象,影响法官职业的信誉和生命,最终影响公正司法的实现。法官只有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开拓创新、忠于职守、勤奋工作,才能保障司法职责的正常履行。随着我国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法官职业道德水准将不断提高,一支职业道德高尚的、高素质的法官队伍将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㈡ 我在德化有一件经济案已经审判胜诉并已经交了强制执行款好几年了,到现在也没有看到法官有所作为,怎么办

6个月不执行 你可以找上一级法院申请 上级法院就处理了

㈢ 如何做好让人民满意的“平民法官”

法官,是一个神圣而庄严的职业,不仅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有一句至理名言说得好:“法官之上是法律,法律之上是法官的良心。”在新的历史时期,法官只有具备爱心、耐心、公心、诚心和廉心,才能行使好手中的审判权,才能成为人民满意的“平民法官”。
一、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平民法官”,就要有一颗爱心
作为人民法官,我们接触最多的是无权无势的普通百姓,解决最多的是家长里短的邻里纠纷。我们没有能耐让人民群众“有栋宇之安,无饥寒之患”,但我们能用公正司法的信念温暖他们的心;我们也没有力量让整个社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但我们能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司法为民。作为法官,就要有一颗博爱之心,爱亲人、爱朋友和普天下所有需要法律保护的人民,一切从人民的实际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与人民心连心,做人民信赖的新时期好法官。
二、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平民法官”,就要有一颗耐心
作为民事法官,我审理的所有民事案件均以调解或调解后撤诉方式结案,多年的司法实践证明,只要耐心细致地做当事人的调解工作,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审理民事案件时,我按照“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不断提高调解技能,讲究调解艺术,创造性地开展调解工作,妥善调处矛盾激化、社会影响较大的民事纠纷案件,及时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通过自己亲身参与处理案件的审理,我认识到:真正的好法官,绝不是仅仅会苦干,更不会蛮干,而是善于发挥自己的或集体的聪明才智,用万般的细心和耐心,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尽全力化解矛盾和纠纷,消除各方当事人的怨气,彻底地将纠纷化解在基层。
三、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平民法官”,就要有一颗公心
英国著名大法官培根曾说:“一次错误的判决胜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只是污染了水流,而错误的判决则是污染了水源。”这句话说得十分精辟。作为法官,就要将公正司法作为生命和灵魂,充分尊重事实、尊重法律,公正、公平地审理好每件案件,让每件案件经得住法律的考验、历史的考验和人民群众的考验。
作为法官,在办案过程中,要时刻牢记法官职业道德和基本原则,把群众装在心中,耐心听取当事人陈述,认真审核双方提供的证据,准确把握法律关系和法律事实,及时进行庭前调解,正确适用法律规范,努力做到裁判公正。我认为,一个真正的法官应当具备公正、无私、诚信、正直、睿智的品质,做到“四无”,即“无邪”、“无私”、“无欲”和“无畏”。“无邪”即有正气、有正义感,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的法律。“无私”即“不求私利而损公,不以职权而谋利”。古人曰:“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生明,廉生威”。社会实践证实,司法审判活动中一旦掺入私心,法之天平必然倾斜,不公的裁判往往缘于私心作祟。“无欲”指法官处理个案不偏不倚,明镜似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无欲则刚”。“无畏”即“法官应无畏于恶,无畏于损,无畏于艰,无畏于势,无畏于诽。”只有怀有公心,居中裁判,才能真正成为人人满意的好法官。
四、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平民法官”,就要有一颗诚心
真正的好法官,绝不仅仅只会简单僵硬地就案办案,而是既能忠实于法律,更能在每一个案件中贯彻“以人为本、一心为民”的思想,善于平复矛盾,化解纠纷,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难题,努力做到案结事了。
真正的好法官,就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甘为孺子牛的姿态服务于人民,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情操,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忧乐、安危挂在心头,想当事人之所想,急当事人之所急,谋当事人之所需,给人民群众看得到、摸得着的实际利益。
真正的好法官,就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定地相信群众,紧紧地依靠群众,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切实关心群众的疾苦,真心实意地帮助群众解决好在生产和生活中面临的困难,把工作做细、做好、做实。
五、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平民法官”,就要有一颗廉心
法官要做到清正廉洁,就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名法官,只有先“修身”,才有资格去主持正义。法官要有渊博的学识,坚定的意志,更要有高尚的品行。法官的职业决定了法官要有高于一般行业的道德准则,既要模范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又要忠于职业操守。法官必须时刻以法官职业道德准则为参照,修身养性,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以高尚的道德品格去赢得社会的尊敬,引导社会价值取向,以公正的裁判去获取法律的公信力,建构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做到“德化于自身,德化于本职,德化于社会”。
法官要做到清正廉洁,就要加强自律。一名法官,要抵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时刻做到“慎言、慎行、慎独”,既要严格遵守司法礼仪,又要规制八小时以外的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节制自己的欲望。法官的舞台不在觥筹交错的酒桌上,不在七彩斑澜的霓红灯下,也不在高谈阔论的喧嚣声中。法官的舞台只在庄严的法庭之上,只在高悬的国徽之下,只在清脆的法槌声中。
腐败的本质是以权谋私,腐败发生的重要特征是依附于权力,司法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我们不能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毁了自己。清朝人张聪贤曾写下过这样一段为官箴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的确,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名法官,只有做得正,才会心中无愧;只有行得正,才会胸怀坦荡;只有判得公,才能让群众信服,才能彰显法律的威严。清清白白办案,堂堂正正做人,永远保持清正廉洁,正是一名法官的立身之本。

㈣ 法院爱岗敬业演讲稿

2017法院爱岗敬业演讲稿一:

曾经多少次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要选择做一名法官?每当此时,我都骄傲地回答:为了公平,为了正义!。

法官是公平正义的化身,法官的职责是“行使国家审判权”。国家和人民赋予了我们审判的权力,把神圣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交给了我们,我们坐在庄严的审判台上,身着法袍,手握法槌,是何等地威严。我们胸前的徽章是国徽上镶着一架天平,国徽,代表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神圣不可侵犯;天平,代表着法律的公正与无私。要想胜任法官这一神圣而又特殊的职业,做一名合格的法官,就必须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势如冲天的浩然正气。

加强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让法官的浩然正气永保青春,这是我们法官队伍自身的要求,更是人民的期盼,社会的需要。要肩负起这一神圣地使命,我们法官怎能不正确对待自己手中的权力?情,要为民所系;利,要为民所谋;权,当然要为民所用!虽然我们法官手上有人命关天,笔下有财产万千,但我们必须要做到肩上有法律尊严,心中有百姓冷暖。“坚持党的事业至上、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持宪法法律至上”,这是xx在中政委开展的政法干警“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中,对政法队伍提出的三项要求,它更是新时期我们人民法院工作的政治方向、司法宗旨、法治原则。

我们法官办案只有在坚持党的事业、人民利益至上的前提下,在忠实于宪法和法律的基础上,才能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会超然物外,坦然面对;才能把案子办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案,做到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高度统一。法官的权利来自于人民,我们应当把这种神圣的权力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具,而决不能将其视为个人的财富或一种待遇。目标已经明确,道路就在脚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为名利所驱,不为金钱所惑,这是我们法官应有的价值取向。有道是“金钱是映照人们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这话不无道理,对金钱的迷恋和贪婪完全靠人的理智来支配,对待金钱的态度,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价值观。

我们法官接触金钱的机会很多很多,如果我们因贪图蝇头小利而忘记党纪国法,为小恩小惠而失大节,那将是法治的悲哀!我们应当牢记陈毅同志“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警言,淡泊名利,不畏权贵,甘于清贫,乐于俭朴,做“冰清玉洁”的护法人。优良品格的锤炼,来源于道德情操的培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勇于奉献,不为享乐所恋,这是我们法官必备的高贵品质。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五光十色的社会里,一些的思想乘虚而入,有多少领导干部经不起“灯红酒绿”的引诱,或栽跌跟头,或身陷囚笼,这不就是放松对世界观的改造,忽视对高尚道德情操培养的恶果吗?这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警示吗?

作为评判是非曲直、决断生杀予夺的人民法官,决不能随波逐流,在任何情况、任何时候都要保持纯洁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加强党性锻炼,自尊自爱,防微杜渐,把自身的价值体现在为党和人们的事业公正执法、高效服务之上,做一个令人爱戴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对法官工作和生活最真实的写照。我们法官坐在庄严的审判台上,没有临场的喝彩,没有热烈的掌声,没有演唱会上摇滚乐的疯狂,更没有歌舞厅的喧闹与“潇洒”;我们出差办案挤的是公共汽车,坐的是火车硬座,住的是廉价旅店,吃的是简单方便面,有时还会被当事人辱骂围攻。

但是,清苦是我们法官的宿命,清白是我们法官的骄傲。虽然我们没有轿车、别墅,但却拥有人民群众的信赖和崇敬;虽然我们没有美元、护照,但却拥有做人的尊严和自豪;虽然我们囊中羞涩,但却胸有正气,身有傲骨;虽然我们家无万贯,但却心地坦荡,豪气冲天。

朋友们,为我们法官骄傲吧!为我们的法官欢呼吧!

谢谢大家!

2017法院爱岗敬业演讲稿二:

一提到法官,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法庭,在庄严的国徽下,坐在高高的法椅上,身披法袍、手执法槌,代表国家裁判着社会的是是非非,那就是法官!他往往令人产生无限的崇敬感,仅这种美好的感觉,世界上还有什么可比?这是何等的荣耀!

在中国,人们把高考的那个月称之为黑色七月,因为每年的七月都决定着学子们一生的命运。历经十年寒窗苦,而又在七月胜出的佼佼者,当他们填报志愿时,又总是对法律专业情有独钟、趋之若骛,该有多少莘莘学子梦想成为一名法官啊!今年的统一司法考试,全国有36万之众竟相参加,为之拼搏,使人们又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人们对法官职业是多么地向往。而我们就是一名令人羡慕的法官,我们应该感到庆幸,应该感谢命运对我们的垂青和厚爱,应该感到作为一名法官的无尚光荣!

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法官都是备受尊崇的,他们都以自己是一名法官引以为荣,美国一位著名的大法官说道:当我回头看看世界上的各种职业时,只有法官的职业让我心动和感激,她有智者的渊博,有上帝的仁爱,有父亲的慈祥。我选择了法官职业是我一生中做得最好的事。这段话应该算得上法官职业光荣感最淋漓尽致、最发自肺腑的一段表述吧。

作为一名共和国的法官,一名新世纪的法官,在光荣之余,我们更应该想到些什么呢?做到些什么呢?就这个问题,每位法官都应该深思。

我认为一个法官最重要的是要深刻感受法官肩上的重任和神圣的使命,树立现代司法理念,开拓奋进,做精英化法官,努力实现公正和效率,以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法官对于一个国家,其作用是巨大的,近代法律大家沈家本说道:中国政治,欲有所进步,须先从司法一门入手。司法者,全国治体命脉所系……一代之法,不徒在立法之善,而在用法之得其平。孟子亦云: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制而用之存乎法,推而行之存乎人。这些话都说明,法律的实现是万万离不开司法者的,司法者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所以,司法公正和效率能否实现?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取决于我们法官,法官的责任重大、使命神圣而艰巨啊!

国家建立司法制度的最大目的,就在于通过法庭这一窗口,给予每一个公民公正的关怀,对每一个人的权益给予同等的关注。而法官的使命就是要实现这一国家制度目的,保障司法公正和司法高效,给公民以关怀。

那么,新时期共和国法官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法官应该如何完成自己的使命呢?我认为:

第一,法官要精研法律。如果法律知识贫乏,对法律没有一个全局的、精确的了解,法官在审理具体个案时,就可能不知道适用哪条法律,或适用法条错误,那样何谈公正?

第二,法官要有现代司法理念。法律是抽象的、相对固定和滞后的,而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司法不是简单的按图索骥,案件中活的事实与法律中死的法条并非一一对应,对号入座就行了,司法实践中常常出现无法可依,此时影响法官作出不同判断的根本因素是法官的司法观念。现代司法观念的核心是公平、平等、民主、效率、开放、程序正义、司法独立等等,司法观念是法官的灵魂,它体现着法官对法的本质、法的精神的深刻理解,现代司法观念可使法官平衡公正与效率的冲突、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冲突等等,对法律作出一个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理解,并弥补法律缺陷和漏洞。

第三,法官要有广博的文化科技素养:法学虽然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但案件的复杂性、广泛性又决定了法学与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哲学以及外语、科技等学科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美国联邦法院法院高等法官布兰代斯说道:一个法律工作者如果不曾研究经济学和社会学,那么他就极容易成为一个社会公敌,可见经济学和社会学对一个法官是多么重要啊!再比如我院实现了微机联网和办公自动化,这种形势下,法官不懂科技行吗?

第四,法官不但要实现公正,还要让人看的见公正,感受到公正,尤其是要让当事人感受到程序公正。诉讼可能只实现了有限的实体公正,但所有的诉讼都应该实现完全的程序公正。绝大多数当事人一生中来法院可能只一次,法官有责任确保当事人无论胜败,都至少会认同和尊重我们的司法程序,使他们觉得受到了程序公正的待遇和合理文明的礼遇。这就要求法官时刻保持中立、慎言、稳重、理智。喋喋不休地介入当事人的争论,往往打破当事人的平衡,这等于法官自卸法官责任,改演律师角色,这怎么能让一方当事人感觉公正?如果说律师是我说故我在,那么法官则是我思故我在。法官的主要职责是倾听和思考,然后在此基础上将抽象的法律条文与复杂的具体案件对应起来,演绎出最令人信服的判决,写就出折射法精神的妙文。

第五,法官应该是一个法理情交融的人。法律的基础是理性,法官断案也应凭借理性,法律制度的自治要求法官在穿上法袍的那一刻起放弃一切感情色彩,使自己的脑袋成为一块无色无彩的玻璃板,但古今中外那些家喻户晓的杰出法官无一不是法理情并重者。事实上,具有玻璃板资质的头脑恐怕无论从事任何工作,都不会出类拔萃。理想的法官应该是心性、智性与灵性三方面都得到了高度发展的人物。一个只会援引法律规则的人可以充当一副性能良好的法律机器,但却不能成为一名受人敬仰的优秀法官。只有实现审判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三统一,才是司法之至高境界。

第六,法官应该是勤勉敬业和高效率的。诉讼的拖延使当事人长期生活在不稳定状态,是对人的一种折磨,使当事人在诉讼的战车上进退两难,退则代价已付,心有不甘,进则遥遥无期,代价尚不知再付几多。待到草儿青青,马儿已饿死,不正是对司法拖延所带来的恶果的形象比喻和无情批判吗?法官不是历史学家,决不能让纠纷无限期的拖延下去,我们应该深刻理解迟来的正义等于非正义这句话的深刻意义,应该只争朝夕,勤勉敬业,尽快地让当事人在纠纷中解脱出来,开始他们新的正常生活。

第七,法官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格。法官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格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法官失去了道德良知,正义将荡然无存,法律哪还有权威和公信力?法官的权威不仅来自法律的授权,也来自法官自身道德人格力量的支撑,法官只有执著地忠诚法律,执法如山、冰霜节操,淡泊人生,不为权、钱、情等利念所动,追求自身人格魅力的完美,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和仰慕,才能真正成为司法权威的化身和社会正义的最后屏障。如果说世界上有完人的话,那么法官首先应该是完人,所以世界各国都对法官的.道德人格规定了极为苛刻的要求,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便可以看到满纸全是应当和不得句型,对法官的道德水准提出了近乎圣人、完人的标准要求,要达到这一标准,需要我们付出终生的努力。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道德基本准则非常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为法官追求道德完美提供了努力方向和目标,必将推动法官德化于自身、德化于本职、德化于社会的进程。

法兴则国治,法衰则国弱,党中央指明了依法治国的道路,给中国带来了繁荣昌盛和光明的未来,也给生逢盛世的法官带来了光荣、梦想与使命。但是,做法官难,做好法官更难,一代法官的成长注定是艰辛的,正象中国法治化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一样,会有种种障碍,但我们应该响亮地宣布:我们已做好了各种准备!

共和国法官的乐趣在于为人民排忧解难,我们渴望的不是钱财,也不是虚荣,而是公正与公平;我们远离灯红酒绿,沉浸于思想的恬静清明之中,追求的是人格的完美;我们的极乐之地不是权力,而是中国的法治化道路,实现法治是我们的梦想,我们坚信法官是法治化道路的扛鼎之人,司法公正高效和法治化道路将在我们脚下越走越宽。各位法官们,让我们共勉和为之奋斗吧。

2017法院爱岗敬业演讲稿三:

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有这样一群人值得我们铭记,“除了法律,他们别无所崇;除了良知,他们别无指引;除了正义,他们别无追求!”从铁面无私的包拯,到断案如神的狄仁杰;从明察秋毫的宋慈,到“一枝一叶总关情”的郑板桥,几百年来,他们总被人们津津乐道。历史车辆滚滚向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伴随着这个时代到来的一代法官脱颖而出,他们有不计病痛、默默奉献的金桂兰,有公而忘私、定纷止争的黄学军;有尽职尽责、耐心细致的钟蔚莉,有执法如山、融情似水的李昆仑,一位位优秀的法官,以他们对法治事业执着的追求,以他们良好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一座座丰碑,为人们所传颂。

然而,当我们被这些优秀法官所深深震撼同时,我们也遗憾地看到,个别意志薄弱的法官在欲望中迷失了方向,在公与私、权与利的面前心理失去了平衡,背弃了法官的职业准则,一夜之间从审判席上执行法律的法官沦为了阶下之囚。痛定思痛,反腐倡廉的钟声再一次在我们每个人的耳畔响起。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抓”的训诫,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对公平正义的危害。

心存不廉,就会导致行为不公,而不公的裁判是人民法官的天敌。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是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的确社会民众违法是不可避免的,也不是最可怕的,因为这个社会还有法律和司法可以弥补这些违法行为带来的危害。但是,如果司法裁判本身,则很容易使人们对司法本身失去信心,长此以往,则没有人再愿意通过法律来实现自己的权益,而整个司法体系也将失去民心,变得软弱不堪。可见,干警素质的重点是清廉,司法的核心是公正。没有公正,司法就失去了赖以生存之基、安身立命之本。然而,法官通过正确履行职责,来确保司法公正。法官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社会经历、专业知识、业务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他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准,有一颗追求正义的丹心;有一双洞悉是非曲直、不揉一丝沙

粒的慧眼;有超然特立、冷静笃定的性格;有悲天悯人、体恤众生的情怀;有冰清玉洁、慎独自爱的品性;有耐得住寂寞,洗尽铅华的定力。

冰清玉洁、慎独自爱、耐住寂寞、洗尽铅华。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清清白白做人。 清白是法官必须坚守的职业和道德底线。清白做人,就是要不为名利所缚,不为私欲所动,抵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抵得住诱惑,就是要在各种诱惑的考验面前,做到“灯红酒绿不入眼,不义之财不伸手”。请记住,挡不住今天的诱惑,将失去明天的幸福。

守得住清贫,就是要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天下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这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耐得住寂寞,就是要远离灯红酒绿、觥筹交错,在无数次明智的选择中始终坚守着一份孤独。莫怨清廉淡滋味,应愁贪婪铁窗泪。

一名法官,惟有清白做人,才能使自己处于最中央,使法律的天平不致发生倾斜;一名法官,惟有清白做人,才能承担守护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重任;一名法官,惟有清白做人,才能实现刚正不阿,如墨线过木曲也正;清正廉洁,似明矾入水浊亦清。一名清白无暇的法官,“其身正,不令而行”。朋友们,让我们抵住诱惑、守住清贫、耐住寂寞,用浩然正气,昂扬锐气去荡涤那些乌烟瘴气,做一名无私无畏、一身正气的执法者,做一名清廉似水的“现代包拯”;让我们为正义和道义而战,对法律和人民负责,让天平永不倾斜,让国徽永远闪光!

㈤ 司法职业道德建设重要性,及其意义

1、加强法官职业道德教育是由人民法院的性质、地位和肩负的任务所决定。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审判活动,惩罚犯罪,制裁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人民法院的这些职能要通过裁判每一个案件来体现,而案件处理是否公正、高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官的素质和执法行为。没有一支素质较高、形象良好的人民法官队伍,就难以维护司法公正,也难以完成人民法院在依法治国中所担负的重任。

2、加强法官职业道德教育也是由人民法官肩负的神圣职责及其应具备的素养所决定。

法官法明确规定,法官是依法行使国家审判权的审判人员,法官必须忠实执行宪法和法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要求人民法官应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按照法官法的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在党的领导和人大的监督下,不断加大队伍建设力度,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仍有一些意志薄弱的法官经不起考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信念和操守发生动摇,诱发了与人民法官职业道德相悖的违纪违法现象,个别法官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严重败坏了人民法院的形象。因此,人民法院必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忠于法律、公平正义、忠于事实、清正廉明、刚正不阿的品格成为每一位法官的内心信念,成为人民法院队伍整体的自律精神。通过高素质的队伍,德化于本职,德化于社会。

3、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也是在新时期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公正与效率法院工作主题所决定。

人民法院在新世纪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使法院队伍建设进一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提升并树立公平和正义的良好整体形象,才能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落实公正与效率法院工作主题的过程中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二)加强法官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加强法官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法官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对法官审判权的制约一方面要借助于法律的强制性手段,另一方面由于裁判权的运行是一个非常复杂、程序繁琐的过程,在很多情况下,法律制约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法官的职业道德应作为一种必要的补充和辅助力量弥补法律难以制约或制约乏力的领域,使其融入法官心灵,成为法官遵守法律的内心信念和自我约束力,为公正司法奠定职业素质基础。

第二,法律虽然具有强制性,但仅凭强制力并不能换取人们对法律的信赖,不能获得信赖的法律就难以获得真正的权威。公众对法院和法官的评价,在许多情况下并不仅是来源于对审判程序和裁判结果是否公正的认识和了解,而是来源于对法官在审判工作中的品行是否端正,道德水准是否高尚的了解。法官公正的执法形象、庄重的审判活动、规范的审判程序,会使公众对法律的敬意和信心油然而生。法官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也因此而成为一种人格的力量,能在人们心目中唤起法律的威信和尊严,成为公平与正义的象征。

第三,审判活动是面向社会的实践活动,这使得法官的职业道德具有极强的社会示范作用。法官在审判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通过公开审判活动和媒体的传播展示,这将对参与审判活动的当事人和其他公众产生极大的影响。

㈥ 谁能提供两篇关于开展司法道德教育活动的2000字以上的学习心得

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在那里我们仍不能找到公正,这个社会就没有公正。全社会希望法院是正义的天堂,里面坐着受人尊敬、正义化身的法官全社会希望法官及时将正义与公正降临到他们身上。“迟到的正义即是非正义”。法官职业道德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法官是不是社会正义的化身。如果一名法官的职业道德不良,即使他有高水平的法律知识,那他也只会用娴熟的法律知识,钻法律或法规的漏洞,损害当事人利益、社会利益和法院形象,以权谋私、以案谋私,危害社会。所以法官的职业道德教育被摆到了法官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上来。 一、法官职业道德的内在要素 所谓职业,从本质上讲是社会职能专业化和人的角色社会化的统一。所谓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和社会上层建筑,在它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产生并被群众把握之后,就变成相对独立的精神力量,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思格斯说:“每一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由于不同的职业在道德上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做官要有官德、行医要有医德,从艺要有艺德,经商要有商德,执教要有教德,总之,各行各业都要有与本行业相一致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是一定的职业通过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信念及对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态度和行为所作出的社会评价,以及通过这种评价来调整人们对社会和人们相互之间关系的各种观念、规范、原则标准的总和,其实现不是以政权的强制力为后盾。职业道德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在社会伦理体系中,职业道德处于道德的重要位置上,尤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它与经济信用一样是社会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石。法官职业道德是调节法官与社会、法官与群众、法官与当事人、法官与法官之间关系的原则、规则及反映这些原则、规则的意识、观念和理性的总和。法官应该具有正直的品德。在司法过程中,由于法律的不确定性和法律漏洞的存在,法官必须经常对相互冲突的利益加以权衡,对可能有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判决作出抉择。并且法官的这种自由裁量权很大,很可能被滥用。但过分地约束法官让其僵硬地、严格地依法条办事,常常会使判决结果与正义相悖。对“防止权力滥用”和促进社会正义“这两种价值进行衡量的结果是只能给予法官信任。正如埃利希所言:“除了法官的人格外,没有其他东西可以保证实现正义”。要使法官充分得到社会信任,并且不滥用社会信任,就必须加强法官职业道德教育。所谓法官职业道德教育是指使法官群体接受和遵循其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要求,并按照《法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的价值标准从业及塑造法官的道德品行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法官施加系统的影响活动。在法官队伍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能够使法官自觉地履行职业道德义务,是培养理想的法官人格,造就法官内在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司法活动氛围和公正司法行为的重要手段。 二、法官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时期,在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常常会因出现某领域没有相关法律任何规定而出现法律漏洞,或者某些制定法支离破碎,考虑不周并且不确定的问题。法官作为社会中的法律和秩序之含义的解释者,必须填补那些或多或少的法律漏洞,必须提供那些忽略的因素,纠正那些不确定因素,使审判结果与正义相互和谐,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相对统一。这就必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清正廉洁、品德高尚的法官队伍,为人民法院履行宪法和法律职责的重要保障。法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确保司法公正、维护国家法治尊严至关重要。基于以上原因,法官职业道德教育应有以下主要内容: 一是加强政治素质教育。 要求法官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忠诚于法律。任何一个法官都首先是为自己的国家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法官行使的司法权来自于人民的授予,来自宪法的授予。法官行使司法权从根本上讲要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要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法官的基本职责是裁判案件,惩罚犯罪,定纷止争。而法官履行这一职责的唯一标准就法律。法官只能唯法,就是宪法、法律,忠于事实、忠于法律。只要选择了法官这一职业,就是选择了责任和使命,选择了神圣和崇高,必须把自己的职业当作一个执著的理念来追求。法官职业道德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符合法官司法活动的职业要求,具有我国先进文化特色,以忠于法律、维护正义、刚正不阿、廉洁自律、谨言慎行、修身奉法、服务人民为基本框架。法官职业道德体系应当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广大法官能够切实遵行,德化于自身、德化于本职;又具有很强的先进性--既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能德化于社会,对全社会良好道德的形成产生示范和教化作用。 二是加强宗旨教育。 把人民放在心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法官是国家审判权的直接行使者,是惩恶扬善、主持公道的正义化身。人民法院通过行使国家审判职能,惩罚犯罪、制裁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人民法院的这些职能通过公正裁判每一个案件来体现,而案件处理是否公正,很大程度上是由法官的素质决定的。没有一支合格的法官队伍,就难以保证司法公正,难以树立法治的权威,也难以完成人民法院在依法治国中所担负的重任。维护司法公正,是每一个法官的神圣职责,它体现在每一个法官审理的每一个案件之中,体现在每一次裁判之中,体现在每一次诉讼活动之中。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法官才能以对国家、对法律高度负责的精神,精心审理好每一宗案件,以公正司法的实际行为,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法官就能认真倾听人民群众的批评和意见,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改进审判作风和工作作风,努力做到清廉如水、执法如山;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法院就能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指导下,激发出巨大的热情和勇气,积极投身于司法体制创新的伟大实践,使人民群众通过公正、高效、廉洁、文明的司法活动,切身体会到“人民法院为人民”的真谛。 三是加强法官自身修养教育。 法官是社会正义的化身,法官的职责在于平停狱讼、判断是非、分清曲直,以便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惩恶扬善、激浊扬清。法官要想能够在其司法活动过程中,将法律的正义价值得以实施于社会,其自身必须加强修养,必须具备追求正义的良心和品德,把公正司法作为法官这一职业的神圣使命。首先法官要嫉恶如仇,不能因人情、因金钱、因关系而放弃自己肩负的责任,只有嫉恶如仇,才能真正体现法官是正义的化身。其次,法官在履行其司法职责时应当是文明的楷模。当前社会上对法官的不满意程度越来越高,重要的原因不是因为官司的输赢,而是因为我们有些法官自身修养不够,个别法官衙门作风严重,对待群众“冷、狠、硬、推”及“吃、拿、卡、要”,该办的事不及时办,能拖的就拖,特别是有些法官对待当事人的态度及举止不文明,如有法官当当事人对判决结果不理解时,只会生硬地说:“就这么判,不服去上诉,我有问题你去告好了”,使当事人产生逆反心理,对法官有意见,造成上访、缠诉。如果我们法官对待当事人或群众耐心些,情况就不会是这样。作为一名法官,意味着在最考验人的耐性的情形下保持耐性,意味着尊重不尊重你的人,意味着对无礼的人彬彬有礼,意味着自信但不自负,果决但不草率。法官所要维护的司法尊严和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应当并且也只能通过每一个法官文明的司法行为来实现。因此,文明是一名法官展现给公众的外在形象。第三,作为一名好的法官,仅有为人民服务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精通法律,起码对本职工作内的法律融会贯通。法律方法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规则,更是一种技巧,法官尤其要养成依法律思想的好习惯,注重法学方法论的磨砺与训练,实现从经验型司法到理性型司法的质的转变。 三、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 培养法官职业道德修养是法官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法官职业道德教育,就是按照法官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在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品德方面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陶冶、自我完善的过程,以及经过长期的司法实践所达到的道德情操和境界。通过加强法官的职业道德修养,可以让法官在对职业道德准则和规范的遵循上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法官职业道德的修养方法有:一是知行合一、勇于实践。即作为一名法官不仅仅应当知道法官所应具备的何种道德品质,而且要与实践相结合,在审判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落实法官职业道德。二是学思结合、严于律已。道德修养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学习,也要勤于思考,善于分析,自觉地进行个人道德观念、道德意识的自我更新。同时,道德修养作为人类精神的自律,必须要有严于律已的精神才能去解剖自己,达到自我完善。三是内省和兼听。所谓内省就是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内省是一种自觉的经常化的自我检查,扪心自问,严格地解剖自己是人们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道德品质的途径。兼听则明,兼听的最高境界是“闻过则喜”,真正做到兼听并非易事。它不仅要求实践者应有坚定的道德观念,还要求实践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要求实践者有虚怀若谷的襟怀。四是慎微和慎独。慎微就是要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长堤溃于蚁穴。慎独是指法官独立办案、独立思考、独立行使审判权。

采纳哦

㈦ 有谁可以帮我找到这些资料

时下,法官职业化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不少学者在其著作中充满信心地勾勒了法官职业化的实现基础、方法步骤以及职业化后法官职业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实现法官职业化的美好前景。最高人民法院也不遗余力地大力推进法官职业化进程,出台了《关于加强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并实施了法官助理、书记员单独序列管理等改革措施以配合职业化建设的进程。同时全国统一司法考试的推行无疑揭开了法官职业化改革的序曲,它在提高法官准入的门槛的同时,也向世人昭示了法官这一职业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大众化职业,也需要一定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从而提高了法官在人们心目中早就应该有的地位。但从理论的探讨到实践中真正付诸运行,似乎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从现实考察,至少法官职业化进程并不那么尽如人意:就拿当前人们最看重的司法考试状况来说,虽然已成功举行了三次,但从最近的研究结果来看,起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通过司法考试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者欲从事法律职业并非易事。除律师职业外,进入法院、检察院还必须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优秀法律学科毕业生从事法律职业的成本是从事公务员职业的两倍,而做一名法官的前途远没有从政那样光明。二是法律人才出现逆流现象,即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法官、检察官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后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纷纷转行做律师。这一结果大大违背了司法考试设计者最初的目的。此外,法院系统实施的法官员额制、法官助理制等改革雷声大、雨点小,由于涉及法官的现实和潜在利益而未能真正深入、普遍推进。法官职业化改革的进路究竟在哪儿?采取何种措施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这是许多有识之士苦苦探求的。本文认为正如学者早就提出的那样,只有对中国现有司法体制甚至是政治体制进行适当改造,才是使得中国法官职业化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基本前提。但现实似乎离我们的设想并非一步之遥,虽然近几年改革的呼声一直很高,但实践中取得的突破却很少,加上法官职业化要解决的问题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导致许多改革措施停滞不前。本文着重从法官职业化背景下法官制度改革这一角度切入,试图从人事制度改革中寻求一个突破口,从而带动法官职业化各项进程的整体推进。

一、问题的缘起——法官制度的现状的描述

本文并不象有些学者那样去关心职业法官如何进行法律思维,如何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本文首先要关注的是中国法官作为一个职业,为什么不具备西方法官职业那样的吸引力。司法考试的推行,应该说给法官职业带来了希望,但为什么会出现前文所提及的人才逆流的现象?制度上的原因在许多文章中均有深刻的分析,本文仅从我国法官的实际生存状态(即法官个人发展的前途)这一角度来进行粗略的描述:法官在我国是参照公务员来管理的,我们可以从和公务员的对比中去体验一下法官的境遇:首先法官的工资、政治待遇等方面均和公务员差不多,甚至有些地方还不如他们。因为公务员的待遇最终是要牵涉到行政级别,公务员因其本身就在政府中工作,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行政官员较法官容易使自己的行政级别较快地提升一个档次。其次就前途而言,一名法官发展的前途远不如一名公务员,无论从职位升迁的速度还是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一名法官就是通过多年的努力当上了法院院长,在政府首脑眼中充其量也不过是政府诸多部门中一个部门的领导。从这一点比较,法官天生就比公务员矮了一截。如将法官设定在司法过程中考量,按理说,司法领域应该说是法官的天堂,在这个领域中法官应就是法律王国的主宰,法官们本可以从实现社会正义中寻求精神的家园,找到一点成就感,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中国司法的最大现状就是司法的地方化、行政化,法院的人、财、物全都控制在地方政府手中,法院势必要为地方经济保驾护航,难以摆脱成为地方保护主义工具的命运,法院系统内部组织管理行政化,导致法官独立精神的缺失,而法院从上至下官僚机构式的管理,必然突破上下级法院之间法律监督关系的法律规定,最终导致基层法院受制于上级法院,请示的流行便是此种制度弊端的畸形产物。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公民法律意识也随之增强,公众对司法权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一方面是各种非法因素的干涉,一方面又是公众过高的期待,我们的法官就是在这样的夹缝中生存,几乎无时不刻不面临两种决择:屈服于某个长官意志,当事人势必不服,通过信访等多种途径寻求改变既有的判决,而某个权位更高的长官由于各种原因,来个批示,实行个案监督,如果找到一个突破口,则等待法官的则是错案追究责任。如果秉公办案,为民作主,则势必得罪顶头上司,由于人事权控制在上司的手中,下次岗位调整说不定就光临你,让你从你深爱的审判岗位上退下来,试想你如果是一名法官,有何心思顾及如何实现社会正义,维护司法公正?恐怕一天到晚考虑的是如何寻找一个折衷的方法尽量使两方都满意,以保住自己的岗位,并想方设法地巴结讨好上司,以便脱离“苦海”,成为领导者再来对自己的下级施加曾加在自己身上的压力,或者证明自己权力的存在,或者通过遥控来实现自己的个人私利。可问题是领导职位毕竟是有限,所以大多数法官都不同程度在这样的夹缝中度日如年。和其它文章中的论述相比这样的描述气势可能显得很不辉宏,但笔者认为法官也是人,既然是人,就必然涉及到人的发展,一个人如果没有发展,或者发展的空间很小,他的积极性及其敬业精神可能是很受影响的,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深悉其中的要害,曾有过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精辟论述,也是关乎人性的一般要求的。所以象上文所述的法官职位对人尤其是优秀法律人才的吸引力是可想而知的。

二、法官自治与自律——法官制度改革应把握的原则

作为制度设计,职业化背景下法官制度改革必须始终围绕如何确保法官公正司法这一目标展开,因此,也必须始终把握2点原则,第一点法官不为任何外部势力所控制,也即学者所说的司法独立;第二点法官不为已谋私,即要遵守职业道德,保持清正廉洁。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保证法官无畏、无私,法官做出的判决才能无偏。下面本文试从这两点分别予以论述:

司法独立作为现代最基本也是最彰显的司法理念,倍受学者和实务界人士关注,有学者评价:在人类司法的发展史上,没有哪一种法律理念像“司法独立”那样,推动着司法的法律化、职业化进程。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有一句著名的名言:法官除了法律没有别的上司。一般理解司法独立的涵义至少有三方面:一是法官独立,即裁判独立和身份保障;二是法院内部独立,不能用行政的那一套来构建法院内部关系;三是司法权独立,即法院作为一个整体在与外部关系上的独立问题。司法权的独立是前提,法院内部独立是基础,法官独立是最终的落脚点。所以在目前来说,中国的法官制度改革最关键的是如何使司法独立于地方党委和政府?如何摆脱法院内部管理的行政化?换句话说,如果实现了司法独立于地方党委和政府和法院内部管理的非行政化,法官独立才能有了保障,法官审判案件才真正具有审理和裁判权,不受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行机制的干涉。

如何保证法官清正廉洁,这也是一个恒久的话题。有人曾一味地强调提高法官个人修养的重要,于是乎在法院系统内部几乎每年都搞一项甚至多项教育整顿活动,但事实一再证明仅靠运动式的教育,无法解决司法腐败问题。近年来司法腐败案件越来越多便是明证,可以肯定地讲,在法官境况未得到根本改变和法官职业尊荣未确立前,仅靠一味地进行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效果肯定是微乎其微的。本文认为为确保法官的清正廉洁,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提高法官的收入,二是对不廉洁行为进行严惩,提高法官腐败的成本。试想,法官职位变成了一个收入高的职位,法官自然也就会珍惜这个职位,害怕失去这个职位,因此,他如果想徇私枉法就必须想一想可能付出的代价,并因此一定会减少司法腐败。

以上两点对法官制度改革均具有重要意义,不能偏废任何一个方面,对于两者关系我国台湾地区“最高法院”法官白文漳先生曾有精辟论述:“如果将法官比作达到司法公正这一目的的工具----汽车,那么法官的自治(在此笔者理解为法官独立)便是汽车的马力,法官自律(笔者理解为法官的清正廉洁)则是汽车的刹车,汽车的马力与刹车对于汽车正常行驶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可见,如果片面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显然不利于司法公正。

三、制度设计——法官制度改革方案的利弊分析

对于如何解决司法的地方化、行政化,确保法官清正廉洁,不少学者提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案。首先笔者并不否定这些方案的科学性,只是对这些方案在目前情况下的可行性提出疑问,这些方案都不同程度涉及到法院体制甚至是政治体制问题,而这些体制问题要得到彻底的改革,并不是一说就能做到的。当然由于这些方案是法官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所以在这里有必要作出介绍,并联系当前形势作一个利弊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可行性的方案。

方案一:建立与行政区划相分立的司法区划。针对目前行政、立法、司法三者跟行政区划完全重合,司法完全被地方所控制的实际,不少学者提出了司法区划与行政区划相分立的制度设计。这一方案能从根本上解决司法地方化这一问题勿庸置疑,但运作起来成本比较大,首先涉及到机构的设置,要得到国家的承认与批准,其次涉及到现有法院的拆并,其中的成本可想而知,再次,司法区由于跨越几个行政区,给当事人诉讼造成不便,加大了诉讼成本,有违司法为民的理念。

方案二:取消审判委员会机构设置为法律咨询机关。为解决司法行政化的问题,有人提出取消审判委员会,将其设置为法律咨询机构,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措施。但司法的行政化不仅仅涉及到审判委员会这一机构,它还涉及到干部人事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等层面,不从这些方面入手,仅取消审判委员会这一机构远不能解决司法行政化问题。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官本位观念深入人心,只要有领导者,纵然是剥夺他的一些行政管理权,但它的非领导影响因素的威力还是巨大的,并且具有令人难以理解的渗透力和侵蚀性,故仅仅取消审判委员会这一机构设置,很难化解司法行政化问题。

方案三:提高法官的收入。在市场经济这一根本制度和社会背景下,提高法官收入和法官职业化各项改革均息息相关,也可以说是最根本的一条。有人提出把法官的法定退休年龄推迟到70岁甚至到75岁还是值得注意的可行性方案。姑且不论美国联邦法院系统的法官都是终身制这一保障法官正确行使权力的先进做法,从法官职业特点来分析,也是可以找到依据的。美国著名法官波斯纳认为,法官是更需要固态智力的一项工作,并且这种固态智力往往在人到60岁之后仍然增长,而不是衰落,可能会持续到80岁。这也是提高法官收入的最佳措施之一。但提高法官收入的关健因素还是减少法官基数,试想中国现有21万法官,即使国家每年增加投入20个亿,每个法官每个月的收入也不过增加800元。只有在通过法官遴选,减少法官数量的前提下,提高法官收入才有望提上日程。

方案四:法官遴选制度。设立法官选任委员会,负责法官的提名、考察、选任,其中也包含着法院人员的分类管理,即建立书记员、司法行政人员、执行人员、法官的分类管理,建立法官员额制度,明确一个法院可以有多少法官。法官遴选涉及到法官选任委员会的规格问题,其实质也关涉解决司法地方化问题。目前,全国各级法院通过审判长、独任审判员选任,起到了提高法官素质的作用。但由于是在人事权未能摆脱地方控制这一背景下进行的,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由于是在本院内部选任,任意性较大,选任的范围比较狭窄,其正当性、权威性也受到质疑。法官的选任只有跳出地方行政的控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司法的地方化。所以,法官选任委员会至少为省级以上,以增加法官职业权威。

孤立地来看,以上这几种方案不失为法官制度改革的最佳方案,具有终极性意义,但付诸实施还需一定的条件和时日,其中也存在着许多难以想象的观念上与物质条件上的各种困难。讨论至此,法官制度改革似乎陷入绝境。然而,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能裹足不前,否则难以适应时代赋予法官职业的神圣职责。所以有必要找一个统筹兼顾、比较容易实现又不失为一种推进法官职业化的方案。当然,这一方案由于比较折衷,必然带来妥协性和不彻底的问题,但在目前形势下,作为一个法官职业化的推进器和中间手段,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法官国家化便是本文所主张的法官制度改革的最佳进路。

四、法官国家化------法官制度改革的进路

法官国家化是本文提出的法官制度改革的一种思路,也是本文认为在目前形势下最经济最可行也是最有效的改革措施。法官国家化可以在不改变行政区划的条件下不同程度上解决司法的地方化和行政化,提高法官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彰显法律的尊荣,在国家遴选的基础上让目前庞大的法官队伍消肿,并为提高法官的福利待遇创设前提和提供正当性论证。下面本文就从法官国家化的内涵论述法官国家化的意义。法官国家化至少包含法官准入国家化、法官任免国家化、法官职业思维的国家化、法官收入国家化四个层面的内涵:

(一)法官准入的国家化。即提高法官准入的门槛,这也是解决法官大众化的根本途径。由于我们过去忽视法官职业的特殊性,套用行政管理那一套管理法官,导致进法院容易,当法官更容易,一名具有高中文凭的工人只需要想办法进入法院,当几年的书记员,通过全国法院干部业余大学取得法律大专文凭,即可提升为助理审判员,几年后便提升为审判员。我想,这一模式在许多现职法官经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也正是由于这种现象的大量存在,法官素质低下,削弱了法官职业的职业尊荣,也导致了我国法官人数剧增的另一恶果,并进一步形成恶性循环。实行法官准入国家化,也即意味着当法官不能象以前那样容易,当法官首先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并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并由国家设立的法官选任委员会经过严格的遴选后才可提请全国权力机关(最低要求也要省一级)任命。

(二)法官任免国家化。司法的地方化和行政化的最深层的根源还是法官的人事管理权分散在地方党委和政府手中,而人事管理的高度分散和法治的基本原则正好相反,在西方,单一制国家,无论哪级法院都有统一的人事,联邦制国家,联邦法院系统和每个州的法院系统也分别有统一的人事。法官国家化即将法官的人事任免权统一集中于国家特设的法官选任委员会,从而摆脱地方的控制,试想,每一个法官受雇于国家,并受国家给予的职务保障,地方保护主义自然就没有了市场,法官下判时考虑的自然不是一个地方的经济利益,而是整个社会的宏观价值。同时,法官国家化,意味着法官的任免、弹劾编统一收归法官选任委员会,从而架空了法院行政长官的权力内容,尤其是审判决策权的缺失,法院管理的行政化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从而使法院行政管理权只包含了法院日常事务管理,真正实现审判权与行政权的分离。但为排除行政管理权对审判权的干涉,有必要在每个法院设立一个法官委员会,作为法院最高领导和决策机关,使行政管理权从属于法官委员会这一机构,同时法院院长当然也由法官充任,但法院院长的审判权必须与其它法官的审判权是平等的,不得对其它法官审判权进行干涉。

(三)法官思维的国家化。法官国家化也即意味着法官的精英化。首先通过司法考试、法官的遴选、法官的在职培训,确保现职法院工作人员中高素质的法官继续担任法官。其次,随着法官职业尊荣的提高,人才竞争机制的形成,吸引社会上优秀法律人才的加入,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法官的业务素质。法官素质的提高,法官基数的减少,为法官培训的系统性、高层次提供可能性,三者结合如此良性循环,形成一个稳定的法官职业群体,这一群体的思维习惯甚至是行为方式会逐渐趋于一致,为保证司法的统一和公正提供坚实的基础。

(四)法官收入国家化。正如前文所述,中国的法官本身基数较大,达21万之多,加上非审判人员,达到26万多人,提高法官收入谈何容易。而为确保避免司法腐败的发生,提高法官收入是社会为确保实现社会正义而必须付出的成本。在这样的形势下,必须在现职法官群体中作出重大利益调整,通过法官国家化,通过对现有法官分层、分类、分流,使法官队伍精英化,让业务比较精通的法官继续担任法官,让一部分能力较差的现职法官分流到法官助理职位上去,在减少法官人数的基础上,拉大法官与非审判人员之间的工资差距,以提高法官的收入。建议法官的工资管理脱离公务员工资管理制度,而非审判人员继续套用国家公务员工资,这样既保证非审判人员的既得利益,又大幅度提高了法官的收入,保持法院队伍的稳定。

㈧ 儒家学说是怎么关注人生的

英国思想家培根这样说过:“法官应该知道,他所坐的位置也就是上帝的位置。所以法官应当像上帝一样,扶助那弱小的,压制那强暴的”。培根的名言形象地道出了法官职业道德的特殊要求,法官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司法的公正性,影响着法院在民众中的形象。因为法官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司法裁判权,一个人的生死,一份财产的予夺,一个人名誉的毁誉,一个家庭的分合,一个企业的存亡都掌握在法官的手中。法官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裁判的品质,因而法官的伦理道德修养强烈地影响着司法的形象与法律的尊严。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其中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要求人们能够知礼仪、明廉耻、有良知、诚实、信用、正直、不骄恣贪惰、奢侈放荡等,所有这些作为普通人应当具有的美德,法官显然更应具备。除此之外,由于裁判职业的特殊性,法官还必须遵循一些基于自己的职业要求而应具备的司法伦理道德。只有高素质的法官,才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做到廉洁自律,克已奉公;只有高素质的法官,才会以其深厚的法学修养审理好每一起案件,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做到公正司法、执法为民。
我院近两年来,树立文化建院、以德治院的理念,教育法官以德正身,以德树威,以德服人。德化于自身,用良好的道德品质指导自身的言行,宽以待人,扬善抑恶;德化于本职,在司法活动中形成公正理念,做到秉公执法,刚直不阿,一身正气,坦荡为人;德化于社会,树立崇高的道德情操,以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服务于社会,以法官特有的良好道德品质影响社会群体,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当然,法院不是在真空里,法官也不是神,我们也生活在现实中,也有七情六欲,每天柴米油盐酱醋茶一件也少不了,因此,社会上的种种问题在法院也有表现,一些法官在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后,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纷纷转行做律师,法官流失现象就是一个明证;司法腐败现象也很严重,为此,特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以保障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保持清正廉洁、遵守司法礼仪、加强自律修养、约束业外活动。因为法官的个人业余爱好、生活习惯、社交活动、政治活动、学术活动、经济活动等社会活动直接关系到法官的自身形象,而良好的法官形象是维护司法权威性和公信力的重要方面。同样,美国的《司法行为准则》也规定,法官可从事各种司法外的行为,但他们的行为不得使人们对其作为一名法官公正的裁判能力提出合理怀疑,贬低司法机关的形象,妨碍司法义务的适当履行。
如何提高法官的自身素质,保证法官清正廉洁?我认为:首先,个人主观努力是最重要的。必须严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注重加强学习和思想改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转化为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围绕怎样“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做事”这三方面来加强自身修养。其次,我们每一位法官都应当对自己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道德水准等方面的不足有足够的了解,从而在每个阶段正确地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还要在自己的心里划定一条底线,这是一条在任何时候都不能逾越的道德底线,有了这条底线可维护做人的尊严,守住这条底线可抵御各种诱惑。再次,在全社会要提高法官的社会地位,提高法官的待遇,而与之相统一的是对不廉洁行为进行严惩,提高法官腐败的成本。最后,必须具有“法律人”的修养。“法律人是寂寞人”,法官要甘于寂寞,慎微慎独。在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要洁身自好,严格自律,培养与法官职业相适应的行为习惯。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法官就应该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的言行举止,道德修养符合法官职业道德要求,做一名真正意义的人民法官。

热点内容
司法考试历届真题 发布:2025-01-16 09:07:25 浏览:473
民事诉讼法二十四条 发布:2025-01-16 09:00:50 浏览:791
方亚律师 发布:2025-01-16 08:29:06 浏览:780
08年跟09年劳动法有什么变化 发布:2025-01-16 08:22:27 浏览:79
2018按劳动法加班费 发布:2025-01-16 08:14:47 浏览:992
2017四川二建法规真题 发布:2025-01-16 08:13:00 浏览:476
深圳劳动法是不能超几号发工资 发布:2025-01-16 08:10:44 浏览:90
司法考试粉笔 发布:2025-01-16 07:23:31 浏览:77
依法治企自查 发布:2025-01-16 06:57:55 浏览:509
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6 06:12:31 浏览: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