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法官如何推动法治南充建设

法官如何推动法治南充建设

发布时间: 2023-05-11 03:36:02

Ⅰ 《法官能为法治做什么》引发的思考

《法官能为法治做什么》一书,全方位展示了美国法官精英对一些司法热点问题的见解,虽出自域外司法视角,正如译者何帆所言,“司法领域毕竟有许多共通规律”,书中许多观点于中国司法问题亦多有呼应,读之启发良多。

一、“九家小型律所”比喻的启示

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绝对高大上的司法角色,一直以为其职业生活必定惊心动魄、精彩绝伦。不曾想,大法官的工作模式却被约翰·哈伦二世、鲍威尔大法官形象比喻为“九家小型律师事务所”,并特别强调“小型”和“独立”。意指每位大法官都拥有独立的办公室、配备3至4名法官助理,彼此独立工作、甚少交流,甚至无法保证任期内都去过其他大法官办公室“串门”。作为顶层法律精英,平均每周工作却达60小时。

惊诧之余,又略有所悟。“小型、独立”两个关键词蕴含的“法官独立”、“团队机制”精神,与当前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理念不正契合吗。

1、“法院独立”与“法官独立”之辩

论及关键词“独立”,大法官强调的是为确保公正,法官个人在案件审理中做到独立思考,独自决断,不受他人的干扰与阻碍。当然,法官独立并非排除审判辅助人员的支持。审判独立,是不争的共识,而“法院独立还是法官独立”,却是独具特色的中国式命题。西方分权制衡理论视野下,法院独立是三权分立框架下早已界定的事实,其更关注的是法官是否独立。而在中国语境中,“法院独立”抑或“法官独立”之争却延续长久。

我国立法界定和审判实践似乎都在支持“法院独立”观点。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宪法是在机构独立的角度界定审判独立。审判实践中,法官参照公务员管理形成科层化,裁判文书层层签署、层层负责,文书签署法院印章对外生效,形成了饱受诟病的“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非正常现象,法官独立审判是没有实现的,办案责任制也因此陷入尴尬。应当说,在此次司法体制改革的理论设计中,“法院独立”与“法官独立”之辩至此可以终结。新一轮司法改革倡导法官角色回归本位,“审理者裁判、裁判者负责”,清晰划分案件裁判权和司法行政管理权的界限,正是法官审判独立精神的回归和强调。可以说,强调法官独立是此次司法改革的第一位的精神要领。法官裁判的独立性是确保司法公正的前提和生命线。这一要旨正如哈伦大法官论及审判独立时所提醒的,“与律所的法律意见和企业的政策决定不同,最高法院的判决不是机构作为整体的处理结果,只是合议后个人投票的结果。个人负责制一直是最高法院内部备受尊重并被小心呵护的惯例。”

2、审判组织之构成

论及关键词“小型”,前述比喻意指以每位最高法院大法官为核心,包含法官助理、秘书、信使等人员在内,可以独立完成审判职责,规模不大但功能完备的团队。

就此关键词,联想到我国此次司法改革的审判组织形式调整。长久以来,参照行政机关管理模式,我国法院以业务庭作为基本管理单元,各业务庭再组成数量不等的合议庭或独任法官作为基本办案单元。行政化的科层级审判组织形式,其弊端是明显的:裁判权被割裂配置在法官、合议庭、庭长、院长等主体手中,审判分离,办案责任落实虚化;院庭长忙于管理性事务,往往脱离审判一线,造成优秀审判资源的极大浪费;“链条状”的审判管理,制约了审判效率的提高。就审判组织变革而言,此次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实现“扁平化”和“团队化”。这在结构形式上与美国大法官“小型团队”的运作模式是存在共通性的。将合议庭或独任庭作为直接的审判单元,通过减少审判管理中间环节,建立紧凑的扁平组织结构以提高效率;将法官和审判辅助人员的业务技能有效整合形成团队,通过资源优化组合,实现团队作战效能的最大化。多个试点法院组建“审判团队”的经验佐证了以上改革思路,如深圳福田法院以“1+N”模式(即1名审判长,1至2名见习法官或1至2名法官助理及速录员等)组建独任制审判团队,以“1+2+3+4”模式(即1名审判长,2名普通法官,3名法官助理,4名辅助人员)组建合议制审判团队。

二、“法官员额”的考量

1、联邦法院规模之争

与我们受“案多人少”困扰一样,美国法院也正经历“案件数量危机”。为应对危机,美国的做法是审判辅助人员不断增长以减轻法官负荷,另外就是增加法官人数、壮大法官队伍,“1950年至2011年间,联邦下级法院法官数量增至原来的三倍多”。然而,就是否应该增加法官员额,美国法官的意见是分化的,存在“联邦法院规模之争”。以斯蒂芬·莱因哈特为代表的法官坚决支持扩大法官员额,理由是没有足够多的法官,很难为公众提供高水准的审判服务,难以确保个人权利免受侵害;以安东尼·斯卡利亚大法官为代表的法官却主张控制法官员额,对联邦法官规模的扩张倍感忧虑和遗憾,认为这将对司法程序、联邦制度与联邦法院产生负面影响,其主张的核心思想是“司法精英主义”。当然,在莱因哈特法官看来,反对者是法官既得利益群体的抵制思维作祟。

2、我国法官员额制改革的考量

法官员额制是当下我国司法领域的热词。应当说,美国“扩大还是限缩法官员额”的争议在我国已有定论。法官员额制是在加强法官职业化建设的背景下提出,是本轮司法体制改革的关键一环。与美国主张控制法官员额的理由一致,确定法官员额隐含着法官精英化的理念。制度初衷在于,通过提高任职门槛以确保法官质量,以优秀的司法人力资源配置最终保障案件质量。同时,通过法官群体精英化,为提升法官职业保障创造条件,以法官的减量提质,提升社会对法官职业的认同感,进一步强化司法公信。另外,法官员额制改革有效衔接配套实施的法官助理制度、书记员单列等改革措施,建立科学合理的法院人员分类管理体制,逐步改革行政化管理的顽疾,实现法院管理的专业化。

当然,与美国的情形一样,对实施法官员额制改革并非没有任何质疑和隐忧,这些是当前改革推进中绝不能忽视的“异议之言”。按照不超过39%的比例实施法官员额限制,必将导致法官数量的大幅减少,在“案多人少”矛盾依然突出的现实考验中,少数精英法官如何确保审判任务的完成?法官数量的减少会否导致案件质量的大幅下降?法官员额制动的更多是年轻法官的“奶酪”,他们感受的冲击将会最大,法官身份丧失后,如何确保队伍的凝聚力和他们对法官职业的持续梦想?以上忧虑的存在,需要法官员额制改革保持足够的审慎,将众多的因素纳入改革考量。科学合理地测算完成案件审理所需要的法官数量,确保精英化之路上不至于以牺牲审判任务和案件质量为代价;尽量合理解决未入额法官的过渡性安排,为落选者后续入额保留足够的弹性空间,为其法官梦想留下可期的前景和执业的动力。隐忧或许是多虑,但尽可能周全的思量和安排,必能为改革减小阻力、凝聚人心。

三、审判辅助人员的价值认识

在中美司法系统运作中,都少不了一群叫做“审判辅助人员”的身影。他们是以法官为核心的审判团队不可或缺的组成,扮演着法官“贤内助”的角色。

从价值上说,法官精英化后,包含法官助理、书记员在内的审判辅助人员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绝非无足轻重的“小卒”。正如书中所言,“不可否认的是,法官助理在审判过程中的作用及重要性,已经发生了彻底改变。”当案件持续增加,法官人数与案件数不成比例时,法官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审判辅助人员。受限于法官员额的限制,审判辅助人员的增长必将是法院应对受案高压的有效手段之一。从审判组织功能性构成看,审判辅助人员是审判组织不可或缺的人员组成。精英化的法官将集中精力于“审”与“判”,除此以外的大量事务性工作将由审判辅助人员完成,没有他们的工作,审判组织功能的健全完善是难以想象的。

价值已无需多言,而审判辅助人员的现实境遇如何呢?高度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下,审判辅助人员位于科层结构的底层,其地位不过是法官的附庸。受限于僵化的编制管理,大量审判辅助人员采取劳务派遣用工形式。其准入的门槛不高,待遇自比不上法官,在繁重工作任务压力下,以及“同工不同酬”的不忿中,审判辅助人员队伍流动性较大。在此想表达的是,一些固有的偏见到了该修正的时候,审判辅助人员绝非法院的“二等公民”,其价值远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切,改革的视野应加重对审判辅助人员的关注份量。探索创新审判辅助人员管理模式,积极拓宽其职业发展空间,科学划分其职责范围,注重强化职业保障,确保队伍整体活力以发挥审判团队的整体效能等等,以上命题都是改革路径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改革者需要以足够的重视让审判辅助人员改革跟上法官员额制改革的步伐。

Ⅱ 如何实现司法公正

1、法治化是人民法院工作的内在要求。

要把法治化贯穿于人民法院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职尽责,以实际行动让人民群众相信法不容情、法不阿贵,切实促进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

要坚持教育引导、典型引领、实践养成相结合,确保法官把法治内植于心、外践于行,真正做到信仰法律、坚守法治,端稳天平、握牢法槌,铁面无私、秉公司法。

2、信息化建设是人民法院工作改革发展的重要引擎。

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要更好地统筹把握司法办案规律与信息化建设规律,推动信息化建设与司法办案的融合。

要依托信息技术深化司法公开,用全方位的公开倒逼司法能力的提升,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司法。要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司法需求,为群众提供更便捷的诉讼服务,让群众感受到社会主义司法的方便和温暖,增强群众对司法的信心。

(2)法官如何推动法治南充建设扩展阅读

防范对策:

1、加快立法进程,改革和完善审判体制,进一步贯彻规范《法官法》防止法官滥用裁判权。

2、隆法官之地位、厚法官之待遇、高法官之素质、严法官之纪律。马克思说过:“要运用法律,就需要法官”,法官的地位、待遇、素质、纪律是公正司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3、强化执法外部监督,充分发挥人大、社会舆论的监督制约作用,净化执法环境,、切实克服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和职权非法干预主义。

4、推进司法改革,规范法官行为,加强廉政建设,杜绝腐败现象,确保司法公正。

5、加大追究错案追究力度,改革和完善法院人事制度,真正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法院人事制度,使法院成为正义、平等、民主、文明、效率的司法队伍。

Ⅲ 如何推进法治信访建设

一、培养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在信访理念上凸显精准
一是加强社会宣传和自我教育。要进一步强化信访法治宣传教育力度,广泛利用广、电、报、刊及各方面的宣传阵地,大力宣传《信访条例》等信访法律法规及引导信访群众依法维护权益。信访部门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媒体等宣传平台,坚持实行报刊广电并举,网上网下互动,平面立体同步,内宣外宣共鸣,充分利用接待场所、报刊、网络等平台,对群众重点宣传依法逐级走访、诉访分离、阳光信访等改革举措。司法行政、法制等部门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教育作为长期基础性工作,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要在日常工作中开展各类程序法、实体法的宣传,引导群众依法、理性、有序表达诉求,使公众逐渐由“知法、用法”向“守法、敬法、护法”转变,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在整个社会培育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
二是积极培育信访法治文化。加强信访法治文化建设,推动法治文化与信访文化融合发展,努力培育以“忠诚、为民、法治、奉献、担当、自信”为核心的信访工作价值理念。要通过对处理违法信访行为等典型案例的宣传教育,以案析理、以案说法,有效震慑违法,努力营造依法、理性、有序信访的良好社会氛围。坚持把宣传政策法律和教育引导贯穿于依法治访的全过程,注重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实现执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三是推广律师进村、进社区制度。鼓励律师等社会力量作为第三方介入矛盾调处、代理诉讼、维护权益,减少群众信访成本,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进一步深化律师参与信访接待制度,发挥好法治宣传、法律咨询、矛盾调处的作用。
二、坚持依法定位和厘清边界,在信访受理上实现精准
一是找准信访工作定位。信访工作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守土有责;职责外的事,坚持“谁家的孩子谁抱走”。要进一步压实有权处理单位责任,切实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确保群众合理诉求及时就地得到解决。
二是落实法定途径优先。按照法定途径优先原则,进一步明确信访与诉讼、行政复议、仲裁等法定途径的受理界限,研究制定具体详细、相互衔接、操作性强的运行规则,健全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对涉法涉诉信访事项,一律交政法机关按法律规定进行处理;实行依法终结,对已经穷尽法律程序、裁定为终结决定的,一律依法进行终结,坚决维护法律权威。
三是强化法律引导。在信访接待窗口增设法律咨询服务,做好法规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引导信访人优先选择法定途径解决问题。建立疑难复杂信访事项的预审与沟通机制,法院、法制办、信访等部门以例会形式,定期对案件分流、办理、协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及时对工作进行调整优化,确保“分流由法定、救济有渠道”。
三、夯实规范办理和依法解决问题,在办理上突出精准
一是坚持依法依规解决问题。对法律和政策有明确规定符合解决条件的,依法依规解决到位,不欠法律账、政策账,决不花钱买稳定。努力提升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信访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源头。
二是强化初信初访办理。按照国家信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初信初访办理工作的办法》的要求,明确信访工作机构和有权办理机关的首办责任,规范初信初访办理流程,切实提高信访首办环节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努力减少群众重复访和越级访。
三是强化信访事项规范办理。扎实规范信访业务基础工作,在信访事项的受理、办理、答复、送达、录入等环节下功夫,以“三严三实”的要求规范信访业务基础,确保程序规范、依法依规、档案齐全。
四是积极探索把“阳光信访”纳入网格化工作平台。发挥好网格员收集信息、排查矛盾、疏导情绪、化解矛盾的作用,把网格打造成基层信访工作的基础平台。
五是依法化解信访积案。在处理信访积案问题上,特别是情况复杂的涉法涉诉案件,在坚持法律判决的前提下,尽力解决信访人合理诉求,实现息诉罢访。
六是依法按政策解决群体访案件。在处理涉及人数较多的群体访案件时,坚守法律政策底线,决不为了解决个人或少数人的问题而突破法律政策规定、乱开口子,也不迫于信访维稳压力而无原则地迁就不合法的诉求。
四、落实依法终结和畅通出口,在退出机制上体现精准
一是实现访诉无缝对接。访诉分离必须处理好访诉分离制度与畅通信访渠道的关系,做到“诉访事项有分离,权利救济无死角”。一方面,要畅通诉讼等法定渠道和平台,让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司法机关要进一步提高司法和执法水平,使法定渠道更快捷、更顺畅、更公正,推动矛盾和问题的顺利解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在具体案件的甄别上,标准要统一,访诉要衔接。标准要统一是指司法机关、行政复议机关和信访部门之间对诉与访的判断标准要统一,不能各行其事。访诉要衔接,即各国家机关和信访部门在处理可能属于涉法涉诉事项的信访请求时,要做到无缝对接,避免“踢皮球”。
二是完善终结退出机制。要依法依规受理、办理信访事项,不断提高信访办理质量,进一步加强复查复核工作。对诉求已解决到位,但信访人仍不息访息诉的,要进一步加大听证工作力度,公开公正公平进行处理,处理结果及时公布,接受社会舆论监督,积极推动信访事项依法终结工作,使之从信访工作程序中有序退出,解决进口不设限,出口不畅通的问题,避免信访事项堆积沉淀。(转自湖北省信访网站)

Ⅳ 加强法治治理工作好的建议

(一)切实加强基层政府法治建设
1.加强干部法治教育、完善政绩考评机制。要把对基层干部的法治理念教育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纳入干部培训计划;紧紧围绕基层工作实际,不断充实和完善法治教育培训内容;树立法治导向,完善政绩考评机制,把是否学法用法作为基层干部实绩评定、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标准,把法治素养和依法办事能力作为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2.深入推进基层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将依法行政纳入基层政府目标管理;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建立健全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积极开展县级综合执法试点,推进行政执法权向乡镇延伸。
3.加强对行政权的规范和监督。“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加快推进覆盖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提高行政效能;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建立健全执法全过程记录和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完善纠错问责、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机制;加强党内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二)切实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和队伍建设
1.加强县(市)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随着新《行政诉讼法》的实施,为适应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数量的快速增长,必须加强基层政府法制机构建设。要按照人员力量应与机构所承担的职能职责相匹配的原则,配齐配强基层政府法制办人员,为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提供机构支撑和人才保障。
2.加强基层政法机构建设。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加强基层法院、检察室、派出所、司法所等派出机构建设,扩大编制、充实人员;改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建立基层权、责、事、财相匹配的法治装备和财政保障制度,使之与目前承担的繁重任务相适应。
3.加强基层政法队伍建设。要适应司法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加强基层法官、检察官职业保障和培训,拓宽法官、检察官的遴选渠道,注重司法辅助力量建设;要适应平安合肥建设的新任务,加强基层警力建设,特别要按照有关规定,提高待遇保障,配齐配强社会治安辅助力量,缓解当前基层一线警力紧缺的矛盾;要适应社区矫正的新特点,加强基层司法所执法力量建设,着力解决责权不匹配的问题。
(三)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引领基层依法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注重新兴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的建设;要选拔培养政治素质高、法治意识强的人担任基层党组织书记,努力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居民委员会自治组织为依托,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共建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2.加强居(村)民委员会自治组织建设。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厘清基层政府与自治组织责权边界,让社居委回归自治本位;要突出重点,对社区“综合减负”,更好的发挥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功能。
3.加强基层社会组织建设。在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体系中,基层社会组织是群众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要大力培育、发展基层社会组织。同时,要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规范、指导,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在促进基层依法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四)深化法治宣传、培育法治文化
1.创新普法教育方式。要继续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注重创新“法律六进”、“江淮普法行”等载体,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推进重点普法教育对象学法用法和新市民等社会群体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依法治校示范单位”、“诚信守法企业”等创建活动,促进普法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在法治建设中,要注重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发挥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深入贯彻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和《合肥市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传播正能量、提升精气神,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以深化法治合肥建设为目标,以群众法律服务需求为导向,有效整合法律服务资源、拓展法律服务领域,提升法律服务质量;打造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要通过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方式,完善固化律师进社区活动,充分发挥律师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职业优势。
(五)深化科学立法,提升法治水平
1.加强立法调研,深化立法协商。科学立法是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的关键。在制定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我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深入开展立法调研,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发展难题;要通过完善立法协商机制,深化立法协商,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2.尽快理顺开发区法治关系。政府职能转移与下沉是改革的必然趋势,关键对下放职能的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要有科学的论证和评估。开发区是我市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目前执法主体资格问题已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应按照依法行政的思路,通过地方立法或政府规章的形式,理顺法治关系、明晰执法主体,促进开发区加快发展。
3.积极推进“五小”行业治理法治化。“小餐馆、小发廊、小旅店、小网吧、小歌厅”,一直以来是我市城市管理中的难点问题,虽经多年探索,仍有诸多困扰,基层反映强烈。应加强对“五小”行业的立法研究,通过完善法规规章实现“五小”行业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常态化,不断提升我市文明创建水平。

Ⅳ 基层干部如何在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中发挥作用

作为一个公民,如何的去维护宪法的权威

1,首先,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在现代社会中,文明秩序的构建需要法治精神的推动,和谐社会要建立在法治社会的基础上。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民和全社会宪法和法律意识的提高。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增强全社会的法制观念,尤其要注重发挥宪法作为根本法的核心作用。宪法是依法治国的首要依据,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法治国。因此,加强宪法宣传教育,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意识,努力创造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社会法制环境,意义重大。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实践证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只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保障社会成员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才能提高公民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依法行政,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保证社会的安定有序。人权意识、契约意识、主人翁意识、监督意识、守法意识和诉讼意识是现代法治社会中一个合格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六大宪法意识。这六大宪法意识构成了现代法治社会所需要的法律文化环境。只有上述宪法意识的支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才能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也才能实现。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宪法意识的培养对于自己人格健全的重要意义所在,使宪法意识真正成为公民人格心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主体意识。提到宪法意识,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一般的法律意识。但是,宪法意识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一般的法律意识。它是人们对宪法在调整人们行为和社会关系过程中特殊作用的认识,是宪法权威在人们头脑中的直接体现。宪法意识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活生生的客观存在,是人们自觉地运用宪法的理念思考、判断、处理各种问题的心理特征的生动写照。所以,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是维护一国宪法权威的前提

2,如何去维护宪法的权威

(1)宣传宪法精神,就是要在广大公民内心中进一步牢固树立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的观念、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公民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观念、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观念,增强公民对宪法的忠诚与信仰,提高公民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自觉性,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保障和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顺利健康发展。

(2)宣传宪法和法律,增强宪法观念,还应该把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同我们公民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要用群众最容易懂的语言和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宣传,以引起人们学法的兴趣和热情。这是宣传宪法和法律工作中应当努力把握的联系实际的观点和群众的观点,也是我们改进工作作风、改进审判作风的一项重要内容。希望通过我们不懈的宣传,每一个公民都能回过头,再读一读宪法的每一个条文,问一问自己,宪法规定的个人权利是不是得到充分保障,也问一问自己是否忠实地履行了宪法规定的义务;国家机关的每一名工作人员,也再读一读宪法的每一个条款,问一问自己,在行使权力过程中,是不是始终忠诚于宪法。

(3)义务与权利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在享受权利同时要履行自己应有的义务

我们深知,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强信心,必然依托于对宪法的忠诚和信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依托于人们宪法观念的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依托于我们对宪法精神正确与坚定不移的贯彻;而全体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宪法观念的增强,国家各级行政机关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水平的提高,必然转化为支持人民法院工作的强大力量。各级人民法院的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要迅速行动起来,以最大的热情、最神圣的责任感,投身于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中去,把学习宪法、宣传宪法、落实宪法精神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Ⅵ 如何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建设

1、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坚持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宪法法律至上,加强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建设。抓住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各级领导班子建设这个关键,突出政治标准,把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畅通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干部和人才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部门具备条件的干部和人才交流渠道。
2、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健全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建立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畅通具备条件的军队转业干部进入法治专门队伍的通道,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加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法治专门队伍建设。加快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法治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完善职业保障体系,建立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专业职务序列及工资制度。
3、建立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初任法官、检察官由高级人民法院、省级人民检察院统一招录,一律在基层法院、检察院任职。上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法官、检察官一般从下一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优秀法官、检察官中遴选。

Ⅶ 作为一名法院工作人员该如何履职

做到

(一)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

(二)履行职责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秉公执法,不得徇私枉法;

(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维护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四)清正廉明,忠于职守,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

(五)保守国家秘密和司法工作秘密;

(六)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

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其中心任务就是审判工作。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法院和检察院都要围绕自己的中心工作,组织、协调各种综合性的辅助工作,提供和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用以支持审判和检察工作,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不同岗位的人员,实行单独序列分类管理后,分工虽然不同,但目标一致。

做到始终忠于法律,牢牢守住法律底线,把好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

Ⅷ 在法治建设方面,中间层次要推进哪些领域的深化改革

在法治建设方面,中间层次需要重点推进以下几腊指个领域的深化改革:一是完善法官办案流程,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二是规范律师行业,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增强律师服务的公信力和专业性。三是加强人民陪审员制度建设,提高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意识和能力。四是推进司法公开和透明,加强审判结果和执行情况的公开,并建立信用体系,提高司法公信力。五是加强司法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更加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这些领坦猛域的深化改革将有助于让局桥促进全国法治建设的全面推进。

Ⅸ 如何进一步推动法治建设

(一)强化法制宣传。法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急功近利,要从改变人民的思想观念入手。这其中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的基础保证作用。宣传、司法等部门要发挥好牵头作用,以宣传法治理念、倡导法治思想、弘扬法律文化为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和工作计划,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公民的法律素养,树立尊重法律、维护法律的观念,从而形成崇尚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社会法治氛围。

(二)强化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法治建设的重中之重。有情况表明,80%的法律、90%的地方性法规和所有的行政法规都要由各级行政部门来执行。政府部门要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实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专家咨询论证、听证和风险评估制度,加强重大决策执行情况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严格执行行政执法程序,建立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制度,推进行政裁量权基准的运用。加强行政审批、行政许可信息化建设,推进行政执法流程网上管理。切实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行政执法责任追究。

(三)强化公平正义。司法具有权威性,是现代法治社会的重要特征,是一个国家法治化的重要标志。公平正义是人民所追求的崇高理想、价值和目标。为了营造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司法,有必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有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其次要严格依法办案,法官是法律的化身,也是公平正义的人格化,依法办案是天职;要通过严格依法办案来体现司法的价值,不断提高司法的公正性和法治的权威性,真正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化解矛盾和纠纷的作用。三要积极推进司法改革,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司法还有待不断完善,这一完善的途径只能是改革,其中突出的一个方面是司法体制的改革,要通过改革,满足司法公正的需要,把冤、错案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适应和谐社会的要求。最后加大生效裁判的执行力度,切实解决执行难的问题,维护司法尊严和权威,为改革发展创造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四)强化工作机制。法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贵在求真务实,贵在坚持不懈。一个区域的法治建设,关键要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来推动,必须实行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的领导体制,党委政府要把法治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明确的领导分工制度,形成比较齐全的组织网络。法治建设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要健全社会协调互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人大、政协要组织社会各界群众团体关注重视、参与法治建设工作,各单位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各负其职,各司其职,依法管理和依法办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全社会齐抓共管、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法治建设的热情,融洽各方面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从而在法治的环境中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同时,要健全和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工作体系,依法调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不断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的体制和机制,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建立健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的制度和机制,保障群众安居乐业;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培育文明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强化法治创建活动。广大人民群众立即行动起来,共同参与“全省平安县”创建活动,共建美好家园。积极投身“平安村居(社区)”、“平安企业”、“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边界”、“平安家庭”、“平安交通”、“平安市场”、“平安物业”等各种形式的基层平安创建活动,不断掀起基层平安建设新高潮;深入开展“打黑除恶”活动,以治安重点地区整治为抓手,严厉打击各类犯罪,以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为手段,全面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积案和疑难案件;始终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开展“打非治违”活动,加强煤矿、非煤矿山、水上交通、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民爆器材、非法采砂、冶金、违法排污等重点行业领域的执法监管,扎实开展专项整治,强化安全隐患排查;强化食品、药品、环境安全监管,进一步健全监管体制机制,提升检验检测能力,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

Ⅹ 法官如何依法办案

法律分析:1、法官应当履行以下:职责要依法参加合议庭审判或者独任审判刑事、民事、行政诉讼以及国家赔偿等案;依法办理引渡、司法协助等案件;法律规定的其他职责。法官在职权范围内对所办理的案件负责

2、法官应当履行以下义务: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秉公办案,不得徇私枉法;依法保障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维护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保守国家秘密和审判工作秘密,对履行职责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予以保密;依法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通过依法办理案件以案释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

第八条 法官的职责:(一)依法参加合议庭审判或者独任审判刑事、民事、行政诉讼以及国家赔偿等案;二)依法办理引渡、司法协助等案件三)法律规定的其他职责。法官在职权范围内对所办理的案件负责。

第九条 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除履行审判职责外,还应当履行与其职务相适应的职责。

第十条 法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二)秉公办案,不得徇私枉法;三)依法保障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四)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维护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五)保守国家秘密和审判工作秘密,对履行职责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予以保密;六)依法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七)通过依法办理案件以案释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八)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热点内容
税收法律知识心得体会 发布:2025-01-14 17:39:12 浏览:198
劳动法公休假规定怎么休 发布:2025-01-14 17:21:06 浏览:614
劳动法单休双休 发布:2025-01-14 17:18:44 浏览:784
州地区法院 发布:2025-01-14 17:09:53 浏览:37
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第六批 发布:2025-01-14 16:16:23 浏览:444
本办法规定了 发布:2025-01-14 16:15:44 浏览:664
公司律师管理 发布:2025-01-14 16:06:04 浏览:439
西昌市人民法院法官 发布:2025-01-14 15:57:29 浏览:155
艺术品成交确认书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4 15:53:25 浏览:95
民法中的过错 发布:2025-01-14 15:46:58 浏览: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