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唐朝司法官

唐朝司法官

发布时间: 2024-07-04 04:42:24

❶ 唐代主管司法的官职

国家司法活动包括起诉、侦查、审判、执行等多个环节,需要多个司法机构的分工协作。依照法定职权展开上述活动的司法机关,在国家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唐代,皇帝为最高司法长官;中央拥有较为独立而又相互制约的司法机构;地方上司法行政合一,不设独立的司法机构,各级行政长官兼掌司法;再加上一些特别司法机构,构成了一套完善的司法机构体系。
司法机构
1.中央司法机构
在封建社会,君主拥有最高司法权。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唐代皇帝在国家司法体系中拥有终审权和赦免权。史书记载,唐朝多位皇帝曾亲自审讯囚徒或大赦天下,这其实都是皇帝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体现。皇帝之下,
唐代中央一级的专职司法机构有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它们被合称为
中央三法司。
(1)刑部
刑部为中央的司法行政机关,正副长官为尚书、侍郎各一人,掌天下刑法及徒隶、勾覆、关禁之政令,具体来说,包括与刑法有关的事宜、官奴婢的管理、经费审计、天下门禁出入等。
刑部下设刑部、都官、比部和司门四司。
其中,刑部司为本司,也称头司,有郎中二人、员外郎二人,主管法律的制定与颁布、复核审判机关的判案,是体现刑部司法职能的主要分支机构。刑部司主管制定与颁布的法律,不光是指用来量刑定罪的唐律,还包括令、格、式等规范政府机构办公的法律条文。
刑部司复核的判案包括复核大理寺上报的流刑以下及天下州县上奏的徒刑以上案件;发现疑案或错案,凡流、徒刑以下的案件驳回原审机关重审或复判,死租腔刑则转送大理寺重审;遇到重大疑难案件,由刑部侍郎、大理寺卿、御史中丞合议,称为三司推事。
都官司负责掌管那些触犯法律、被籍没为奴者的簿籍,并将这些官奴婢分派到内侍省、司农寺等处服役,官奴婢能否重获自由,也由都官司考核决定。比部司是中央审计机关,职责是对经济方面的问题加强监管,对经济犯罪参与审理。司门司主要对天下官民出行经过各种门禁、关卡进行管理,颁发凭证。
(2)大理寺
大理寺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负责审理京城中央政府官员犯罪、京城居民徒刑以上案件。大理寺判决的流刑、徒刑罪要仔细核对,上报刑部复核,重要的再由中书门下审查;倘若是死刑,则要指型悉上报皇帝批准。
同时,因为地方司法机关对死刑只有判处权,而无决定权,要上报刑部批准,而刑部将地方上报的死刑、疑案移交大理寺复审,故大理寺还兼有复核地方死刑案的权力。大理寺在复核死刑案时,要力求做到审慎明辨、昭雪冤案、公平公正,若发现问题,有权驳回地方不当的判决。
大理寺长官为卿一人、少卿二人,他们一般亲自审讯重大疑狱。其下有丞六人,负责审理一般刑狱,对应受理尚书六部所领诸司案件及地方上报刑部的复核案件。大理丞审理的结果由大理正二人负责审定,大理正还承担五品以上官死刑案的监斩官、大理寺长官外出时的临时代理人等任务。
大理寺另有司直六人、评事十二人等司法官员,主要负责出使地方,参与案件审理。若审查对象是地方长官,他们出发时要带皇帝颁发的鱼符和敕书,简称鱼书,被审查的地方长官要停职待罪。没有出使任务的时候,司直与评事也参与大理寺内部的审判工作。
(3)御史台
御史台为中央监察机关,兼理部分司法工作,也是中央司法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地方司法机构
唐前期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后期为道、州、县三级制,相应地也都有地方各级司法机构。
(1)州府司法机构
州刺史既是
一州最高行政长官,同时也为州的最高司法官,掌管一州诉讼刑狱之事。其下有录事参军,负责督查州衙各司官员及本州所管辖的属县官员。各州还设置负责审理本州民事案件与刑事案件的官职,分别是司户参军事与司法参军事。州多设在内地。边境有都护府,都护既是当地最高行政长官,同时也为最高司法官。
唐在京师、陪都设府,与唯乎州平级。唐代最主要的三个府是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长官为尹,兼有境内行政、司法双重管辖权。其中,京兆府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京兆尹具有了地方官与京官的双重色彩:一方面,他作为地方官,领导属下的司户、司法参军管辖府内的民事与刑事案件,具有独立审判权;另一方面,京兆尹深得皇帝信任,享受京官的待遇,有时奉皇帝之命参与中央司法机构的司法审判活动或代替中央司法机关行使部分司法权,京师百官徒刑以下的案件常交由京兆府审理。
(2)县级司法机构
这是
唐代最基层的司法机构,县令兼任行政、司法等多重职责,县丞、县尉等协助县令处理各类事务,与州设置司户、司法参军管辖州内的民事与刑事案件相似,县的民事与刑事案件由司户佐、司法佐负责审理,境内的监狱由典狱管理。
唐代的州仿效中央六部制度设立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六曹,唐代的县再仿效州设立六佐,但县有等级差异,最高级别的京县六佐全设,最低级别的县仅设司户佐、司法佐,说明司法机构在地方行政中的重要性。
(3)道的司法机构
唐前期,道只是作为监察区域存在,没有实际的行政、司法权;天宝以后,
道逐渐演变为高于州之上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观察使在掌握一道的军事、行政大权的同时,也拥有司法审判权。当道逐渐增多,演变为方镇,军事要地的方镇观察使常带节度使衔,节度使与观察使并列成为道一级行政机构的军政与司法最高官员。幕府中的推官、巡官等主要负责处理诉讼、审问案件、巡察境内,协助节度使与观察使开展司法工作。
司法程序
1.诉讼
唐代诉讼分为原告自诉、邻人举告、当事人自首、官府纠举、宪司弹劾五种情况,一般以私人起诉为主,即以原告向官府依法呈诉作为诉讼行为的开端。唐代诉讼当事人需向官府递交书面诉状,明确陈述诉讼理由、诉讼请求,注明时间,不能自书者可请人代为书写。司法机构对诉状进行初步审查,对符合受理标准者予以立案;若推诿不立案,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立案后,官府负责传讯,缉捕的部门要传讯未到庭的被告人,以便当庭对质,听取双方申辩。在京师、州府至县一级,分别由案发地右金吾卫将军、司法参军事、治安县尉负责,还可请求当地军府出兵缉拿,民间力量也被动员协助这一工作。对于跨境案件被告人的传讯、缉捕,实行共同管辖原则,由临近法司协调实施。官府可根据需要,对缉拿的嫌犯施以械具,限制其人身自由,保证其配合审讯。
唐朝诉讼制度中规定了保释的条件,如被告始终不承认犯罪或者怀孕待产的、家有丧事的,均可取保候审或释放。唐朝还有一项调解制度,从乡、里、坊直到中央司法机关,都有调解的责任和义务。这些都是一些人性化的规定。
2.审判、刑讯与执行
要想取得公正的司法审判结果,离不开证据的采集,
证据由口供、证人证言、物证、书证、勘验笔录等多种形式组成。在充分查明事实后,法司运用律、令、格、式等法律条文进行
裁断。一般刑事、民事案件,由各级法司进行独立
审判,但若遇到重大疑难案件,则采取合议的形式进行审判。
唐代主要的合议审判有以下几种形式:九卿议刑、三司会审、都堂集议。
九卿议刑始于贞观元年,唐太宗提出,特别重大的案件需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合议,以避免冤滥。三司会审指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共同派员组成合议机构,共同审理重大疑难案件。担任三司会审的官吏叫作三司使,三司使有等级之别,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大理寺卿负责重大案件的会审,为大三司使;组成临时审判机构的刑部员外郎、侍御史、大理寺其他官员则称三司使。有时还有由御史大夫与中书、门下官员组成的三司会审。三司会审是司法进步的表现,有助于实现司法公正。
都堂集议是皇帝亲自组织的最高级别的会审,负责商议重大死刑案件,主要针对具有特权的官僚贵族。按照唐律,对这些人可以考虑亲、故、贤、能、功、贵、勤、宾等八种情况,减轻刑罚,因此,为慎重起见,皇帝会在尚书省的都省组织有关人员合议,并提出参考意见。
审讯时难免会涉及刑讯问题。一般情况下,法官尽量不用刑讯手段,而是对应讯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运用专业法律知识,仔细推敲狱讼双方陈述,参考各种证据,通过逻辑推理,查清案件真相,做出公正的判决。若以上方法不能奏效,可以采取刑讯措施,但须审慎使用,不得刑讯逼供。
唐代的刑名分为五等,依次为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答刑。中央司法官、地方州县官对其所判决的答、杖刑案件可以直接执行;但是对徒刑以上的判决就比较慎重了,要当面将审判结果告知被告,允许其上诉,上诉机关要接受并重新审理。死刑案件更是要审慎对待,唐朝前期,死刑案件都要上报刑部仔细复核,再上奏皇帝,批准后方可执行;开元二十五年,规定由中书门下与法司复核后,奏请皇帝批准执行。
3.监狱管理
唐代大理寺和御史台两个中央机构都设有监狱。大理寺狱由大理卿、少卿直接管理,主要关押收禁中央政府部门的犯罪官吏、京城的重要罪犯及地方遣送京城的钦犯、要犯等。御史台狱,也称台狱,由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管辖,主要收禁御史弹劾的官员以及皇帝交办的大案要犯。地方监狱主要关押辖境内的普通案犯,归州县行政长官直接领导。
中央和地方各级监狱狱吏除了要管理本狱中的囚徒,还要将本监狱情况整理成册,向中央刑部汇报,内容包括:本监狱全体犯人姓名、数量、刑名及刑期。
狱中难免使用械具,唐代法律对此有详细的规定,狱官要按照规定严格执行,否则要处以刑罚。唐朝的监狱不仅关押已获刑犯人,也关押待决犯和临时羁押犯。对于狱中的囚徒,按照性别、贵贱给以相应的区别对待;对于劳作者、生病者,有人性化的休息、医疗政策。

❷ 唐代有哪些特权制度,唐代的司法机关体系

1、《武德律》--唐高祖武德年间制定。共12篇,500条,在内容上大多采用隋朝开皇时期的法律。

2、《贞观律》--唐太宗李世民命长孙无忌等人在《武德律》基础上修定而成,仍为12篇、500条,以隋开皇律令为蓝本作了较大改动,奠定了唐律的基本风貌。

3、《永徽律疏》--唐高宗永徽年间,以《贞观律》为基础编纂出《永徽律》,此后又对500条律文逐条逐句进行注释,并附在律文之后,称作疏议。律与疏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合称《永徽律疏》,是唐代法典的代表作。后人又称之为《唐律疏议》。

4、《唐六典》--唐玄宗开元年间制定,内容涉及国家机关职掌和活动的各个方面,是中国封建时代最早的一部综合性行政法典。

5、《大中刑律统类》--唐宣宗时张葵编定。即:将同一性质的律、令、格、式混合编在一起的法典形式。

三、唐朝的法律形式

1、律--是刑事法规,相当于近代的刑法典。

2、令--是关于国家体制和基本制度的法规。

3、格--是国家机关各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据以办事的行政法规。

4、式--是国家机关的公文程式。

四、唐律的刑法原则

划分公罪和私罪;自首减免刑罚;共犯区分首从;二罪以上俱发,以重者论;累犯加重;同居相隐;比况类推;老小废疾减免刑罚;涉外案件的处理原则;同罪异罚;区分故意和过失。

五、唐律十二篇的内容

1、第一篇名例:57条,是关于刑罚种类及其适用的一般原则的规定,为《唐律疏议》的总纲,相当于现代刑法的总则。

五刑--即笞、杖、徒、流、死。

十恶--谋反、谋叛、谋大逆、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八议、请、减、赎、官当、免--各级官僚的法律特权。

刑法原则--划分公罪和私罪;自首减免刑罚;共犯区分首从;二罪以上俱发,以重者论;累犯加重;同居相隐;比况类推;老小废疾减免刑罚;涉外案件的处理原则;同罪异罚;区分故意和过失。

2、第二篇卫禁:33条,主要是警卫宫廷和守卫关津要塞方面的规定。

3、第三篇职制:59条,主要是惩治官吏违法失职的规定。

4、第四篇户婚:46条,主要是户籍、田宅、赋役和婚姻家庭方面的规定。

严格保护封建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所有权

严禁脱户漏口、逃避赋役

维护封建的婚姻家庭关系--离婚以七出、义绝为条件;财产继承采用诸子平分制,贵族身份的继承权只属于嫡长子孙。

5、第五篇厩库:28条,是关于牲畜、库藏管理方面的规定。

6、第六篇擅兴:24条,主要是关于兵士征集、军队调动及兴造方面的规定。

7、第七篇贼盗:54条,是关于保护封建政权、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及生命、财产不受侵犯的规定。

以谋反、谋大逆、谋叛罪严惩危害封建政权及皇帝特权的行为。

严惩危害生命安全的犯罪。

对盗罪作了明确规定--窃盗、强盗、监守盗

严禁买卖人口

8、第八篇斗讼:60条,是关于斗殴伤人和控告、申诉等方面的规定。

9、第九篇诈伪:27条,是关于欺诈和伪造方面的规定。

10、第十篇杂律:62条,不便编入其它各篇的犯罪,皆归入此篇,包括买卖、借贷、市场管理以及奸情方面的犯罪。

11、第十一篇捕亡:18条,是关于追捕逃犯、捕捉罪人和逃丁的规定。

12、第十二篇断狱:34条,是关于司法审判和监狱管理方面的规定。

六、唐律的主要特点与历史地位

1、唐律的主要特点

(1)规范详备、科条简要

(2)中典治国、用刑持平

(3)诸法合体、以刑为主

(4)依礼制刑、礼法合一

2、唐律的历史地位

(1)唐律是一部完备的具有代表性的封建法典,在漫长的封建法制发展史中,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

(2)唐律对亚洲许多国家的封建立法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八、唐律关于物权和债权的规定

1、关于物权--唐律严格保护所有人对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之权,严格禁止他人侵犯;规定物权取得的条件。

2、关于债权--唐律规定了买卖、借贷、赁庸、寄托等债的关系;规定债务担保制度。

九、唐朝的司法制度

1、司法机关

(1)中央司法机关--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2)三司推事--重大案件,由大理寺、刑部、御史台长官共同审理的制度。

(3)地方司法机关--行政长官兼理司法。

2、诉讼制度

(1)管辖--根据犯罪发生区域、罪行轻重、被告身份,划分了各级审判机关的管辖权。

(2)起诉--举劾、告发、告诉

(3)审判--以原告诉状为准;采取五听的审判方式,同时也以众证定罪;"罪从供定",但禁止任意刑讯;规定回避制度;司法官判决须"具引律、令、格、式";"服辩";司法官对于应该"言上"或"待报"的案件不得擅自判决。

(4)执行--徒流刑应送配所,死刑的执行须奏报皇帝批准。

3、监察机关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御史台的主要任务是监督国家各级官吏是否遵守法律。其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台院和殿院的御史主要纠察中央及京城的各级官吏;察院御史则巡察州县,纠察地方官吏的违法失职行为。

●历史人物

[唐太宗](599-649)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隋末与其父亲李渊一起发兵反隋。唐建立后,被封为秦王,任尚书令。武德九年(626)发动"玄武门之变",取得太子地位,次年继帝位,建元贞观。在位期间推行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造就了"贞观之治"。在法律思想方面,推崇儒学,吸收法、道两家的思想,牢固地确立了中国古代儒法结合的思想路线。

具体表现为:(1)以德礼为治,注重教化。认为自古以仁义治天下,国家则长治久安;而专以法治,救弊除害于一时,国家则会很快败亡。(2)加强立法,力求宽简。即位不久,便命大臣修订法典。武德七年颁布《武德律》,贞观十一年颁行《贞观律》。修律过程中,删繁就简,去重从轻。(3)明正赏罚,不殊贵贱。他认为赏罚之得失,关系国家的安危,必须做到"一断于律",赏不遗亲远,罚不阿亲贵。李世民特别注意克制自己的感情,带头守法,避免用自己的主观意志来取代法律。(4)加强复核,控制死刑。贞观元年,实行中央机关对死刑判决的合议,首创封建法律史上"九卿议刑"制度。

[长孙无忌](?-659)唐初大臣。河南洛阳人。曾随李世民征讨,功绩卓著。公元626年,参与谋划、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曾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订《唐律》,并对《唐律》进行逐条解释,著成《唐律疏议》,成为我国流传至今的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后因反对武则天为皇后,被诬陷谋反罪,流放黔州,迫令自缢身死。

在法律思想方面,坚持封建正统儒家法律思想,是集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以来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之大成,构建以儒家为核心兼采法、道封建法律理论体系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观点有:(1)主张儒法合流。他以儒家经典为依据,以儒家封建纲常思想为指导,对唐律条文进行疏议,完成了封建法典的儒家化过程。(2)主张维护封建等级特权制度。对唐律中规定的特权保护制度进行解释。。(3)主张罚当其罪。主张官吏严格依法断案,做到罚当其罪。(4)主张整肃吏治。在法律疏议中强调官吏要"导德齐礼,移风易俗"。对一切贪赃枉法行为都要追究刑事责任,论罪处罚;而对负有监督责任的官吏在职务内犯罪,要加重处罚。

❸ 唐朝的司法机关有哪些

(一)中央司法机关

唐朝的司法机关,在中央设有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来行使封建国家专的审判权属。

1.大理寺

大理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负责审理中央百官犯罪及京师徒刑以上的案件。对徒刑、流刑案件的判决,须送刑部复核;死刑案件判决后直接报请皇帝批准后才能生效。此外,大理寺对刑部移来的地方死刑疑案有重审之权。设卿、少卿为最高司法长官。

2.刑部

刑部,中央司法行政机关,除主管司法行政事务以外,还负责大理寺流刑以下案件及地方判决徒刑以上案件的复核。在复核中发现疑点时,流徒以下的案件可驳令原审机关重审或自行复判,死刑案件则移交大理寺重审,上报皇帝批准。

3.御史台

御史台,中央监察机关,主要负责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活动。遇有重大疑难案件,也可以参与审判,并可受理有关行政诉讼的案件。

上述三个执法机关,如遇有特别重大的案件,则由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做“三司推事”。此外,皇帝还经常根据案件的情况,命令非司法机关参加审判。

自秦汉以来,中央司法机关由一而分为三,并使它们互相配合,又互相监督,这说明封建司法制度更加严密和完备,而中央司法机关审判权分散,也反映了皇帝对司法大权控制的加强。

❹ 唐朝大理寺是什么机构,和刑部是哪样的关系

我们在看唐朝或者宋朝的影视剧时,可能会经常听到这样一个机构——大理寺,比如在狄仁杰相关的影视剧中,就出现很多次,因为狄仁杰曾经就在大理寺供职。那么,我们好奇的是这个大理寺到底是个什么机构?权力究竟有多大?

唐朝大理寺是唐朝最高司法机关,依法行使中央司法审判权。

主要职责有两点:一是审理中央百官以及京师徒刑以上的案件;二是复核或者重新审判刑部移送过来的死刑和疑难案件。


不过安史之乱后,各种制度均遭到破坏,再加上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唐朝政府的各个机构已经无法正常运转,而作为司法机关的大理寺也未能豁免。唐朝中后期,大理寺官员无法正常履行职责,地位下降,不被重视。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大唐中央集权的衰弱。

❺ 唐朝和宋朝三大法司的区别和联系

3、隋、唐中央司法机关
随着隋朝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政治法律制度的形成,其统一的司法机关体系与诉讼审判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
隋朝中央常设司法机关,主要包括大理寺、(10)刑部、御史台三大法司机构。大理寺的正副长官为卿、少卿各一人,下置丞、主簿、录事、正、监、评、司直、律博士、明法、狱掾及其他属员若干人,他们分工负责各自的司法审判事务、法律培训教育及监狱管理工作。大理寺“掌决正刑狱”,(11)主要职责是审理中央百官的犯罪案件和京师地区徒、流刑以上重大案件,同时处理地方移交的各种疑难案件,死刑案件则须上报皇帝批准或由皇帝最后裁决。
刑部系合并前代二千石曹、三公曹、都官曹三曹职责发展而成,属于中央司法行政机关。其正副长官为尚书、侍郎,下置其他属员若干人。隋炀帝大业三年以后,曾改刑部为宪部郎。刑部除负责中央的司法行政事务外,还兼掌徒流刑案件的复核工作。
御史台仍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掌察纠弹劾” ,(12)主要职责是监察文武百官并纠举、弹劾其违法犯罪行为,同时负有审查监督大理寺、刑部等机关司法活动的责任。
为了提高司法人员素质与执法水平,保证诉讼程序和审判活动的正常进行,隋朝初年曾在大理寺设置律博士八人,主要从事法律教育与研究及司法人员培训工作;各州县也配备有律生,专门研修法律政令,并协助州县官审理案件。同时,大理寺及刑部还设有精通法律的职业明法官,朝廷每逢“断决大狱,皆先牒明法,定其罪名,然后依断”。开皇五年,因始平县律生辅恩徇私枉法、构织冤狱,隋文帝愤怒地撤消了律博士、明法官及各州县律生。“自是诸曹决事,皆令具写律文断之”。司法机关判案决狱,必须写明所依据的法律条文。开皇六年,隋文帝又颁“敕诸州长史已下,行参军已上,并令习律,集京之日,试其通不”。(13)要求各级官员须认真学习掌握法律,并于赴京时进行严格考核。
唐朝的司法机关体系,基本沿袭隋朝。中央常设司法机关,仍设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法司。地方设置州、县两级机构,仍实行行政机关兼掌司法的传统体制。
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关,设卿一人、少卿二人为正副长官,“掌邦国折狱详刑之事”,(14)主要负责审理中央百官与京师地区的徒刑以上案件。但是,对徒、流刑案件的判决,须送刑部复核;死刑案件的判决,则要上报奏请皇帝审批。对于刑部移送的地方死刑或疑难案件,大理寺也有重审权。
刑部是中央司法行政机关,设尚书、侍郎各一人为正副长官,“掌天下刑法及徒隶、勾复、关禁之政令”,(15)主要负责复核大理寺及地方各州县上报的徒刑以上案件,同时兼管全国的狱政等司法行政事务。对于所复核的可疑案件,徒、流刑以下一般驳回原审机关重审,死刑案件则移交大理寺重审。
御史台是中央行政监察和司法监督机关,设大夫一人、中丞二人为正副长官,“掌持邦国刑宪典章,以肃正朝廷”。(16)除对文武百官的行政监察职能外,其对司法方面的监察监督职责,主要是监督大理寺的审判活动和刑部的复核活动。遇有重大疑难案件,往往也直接参与审理审判活动。
唐朝对于一些重大疑难案件,有时也采用特别审判程序,即由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御史大夫等三大法司的长官,组成临时特别法庭会同审理,称为“三司推事”;地方发生的不便移送京师的重大疑难案件,有时也派三法司的副职或其属员前往当地进行审理,称为“小三司”。凡是经过会同审理的重大疑难案件,其审判结果一般要上奏皇帝最后裁决。
4、宋、元中央司法机关
两宋的司法机构包括各级审判机构、复核机构以及司法监察机构。宋的审判机构及其职权基本上是承袭了唐制,从中央到地方有一套审判体系,按不同审级确定了不同的审判权,根据犯罪对象又设有兼理审判机构和临时审判组织,使宋代的审判体系更加完整。
宋代初中央设大理寺为中央最高审判机构。太宗淳化二年(991)“特置审刑院于禁中” 之后,大理寺的职权改变为“但掌天下奏狱”而“不复听讯”,也就是说大理寺成为只依法决断地方上奏案的慎刑机关。宋神宗元丰二年(1077)“复置大理寺”,凡京师百司之狱归于大理,流罪以下案专决,死罪案报御史台“就寺复审” 。为避免大理寺在审判中出现失误,在大理寺设左断刑、右治狱两个系统,左断刑设三案、四司、八房,掌断天下疑案及命官、将校罪案的审理 。元丰6年(1083)又将左断刑分为断、议两司,凡断公案皆送议司复议。右治狱设左右司、驱磨、检法、知杂四案,掌决京师刑狱,并“专一承受内降朝旨重密公事及推究内外诸司库务侵盗官物”。宋代司法体制中,最为重要的建制是“鞫谳分司”,即审与判相分离。凡是审断案件,大理正先审核确当与否,论定后签印注日,再移送到议司复议,如有疑难,提出改正意见,正副长官再加审定然后判成录奏。审、判分离,对司法官是一种较好的制度制蘅,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司法腐败。从中央到地方的司法机构设置上看,尽管审、判分离制还不够完善,但的确是对传统司法制度的改进。沈家本称宋代“审、判二者且不能混合,司法、行政更无论矣。”元丰改制后,虽然恢复了大理寺的审判职权,但是奏裁重案和招狱,仍有皇帝指定朝臣组成临时的特别审判机构“制勘院”进行审理,由皇帝直接决断。
宋代的中央设御史台为监察机构,但是在刑事监察职能外,御史台还拥有重大疑难案件以及诏狱的审判权,同时也是法定的上诉机关。这个可以以下史料中看出,“群臣犯法体大者,多下御史台” ,“若诸州有大狱,则乘传就鞠”。
两宋的京师开封府和临安府的审判权由知府行使,京师审判的刑事案件都需要报大理寺审查,送刑部复核。但是在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下诏“罪至徒以上者,并须闻奏”,至此京师对杖以下罪有了判决权。
宋代除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法定审判机构外,还有一些其它的审判机构,如某些行政机关直接行使审判权,以及一些临时的审判组织。宋代对于军人犯罪的案件设有独立的审判机构,再枢密院作为最高军事行政机关拥有监督审判军人案件的权力。中央设有殿前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司(号称“三衙”)各设推事,主掌“勘鞠、取会、追呼诸军班诸般词状公事”,设“法司,检引法条” 。京师禁军狱案归三衙审理,“自犯杖罪以下,本司决遣,至徒者奏裁” ,若是大辟案件,则要“送纠察司录问,呈枢密院审核进奏”。南宋时的军人案件,由三衙和江上诸军都统制司的后司审理,这是专门受理本军案件的军事司法机构。在外戍守的禁军案件,杖以下的由本路提刑司“准法决罪”,“徒以下禁系奏裁” 。宋代的临时审判机构主要有“案议”、“制勘院”、“推勘院”三种,其中“案议”是宋代理断诏狱中的一种最高集议判决形式,主要在刑名有争和疑狱不能决时,朝廷召集宰相、谏官、御史、翰林学士、知制诰等高级朝臣集议于朝堂(称为“杂议”),以议定刑名和集议判决,具有审判的性质。“制勘院”是当地方遇有重大案件时由皇帝亲差法官前往案件发生地临近州县置院推勘,“凡一时承诏置推者,谓之制勘院” 。“推勘院”是对大辟或品官犯罪翻异案进行复核,由诸路监司差派清强官在案件发生地的临近州军置院勘推。三司及户部则可参与财政赋税案件的司法审判。
宋代为了加强对司法活动的控制,在强化刑事案件的复核之外还赋予了行政机构复核刑事案件的职权,使得宋代的行政干预司法显得更为的突出。宋代的专职司法复核机构有一个变化与复归的过程。宋代初是将刑部作为专职的司法复核机关,且为了加强刑部的复核职能,于太宗淳化元年(990)年在刑部增设“祥复官五元,专阅天下所上案牍,勿复公遣鞫狱” 。但是随着淳化二年(991)为了防止“刑部、大理寺吏舞文巧诋”,于刑部外又专门设置了一个复核机关即“置审刑院于禁中”,到淳化三年(993)下诏规定“大理寺所祥决案牍,即以送审刑院,勿复经刑部祥复”,至此到元丰改制期间刑部丧失了司法复核职能。元丰改制后又将司法复核职能归属于刑部,....

❻ 唐朝与明朝三大司法机构的各自职责,与相互间的关系是什么

唐:
大理寺:以卿、少卿为正副长官,职掌中央司法审判权,审理中专央百官犯罪及京师属徒刑以上犯罪案件,对刑部移送的地方死刑和疑难案件有重审权;
刑部:中央司法行政及复核机关;
御史台:中央监察机构,有权监督大理寺、刑部的审判工作,同时参与疑难案件的审判,并受理行政案件。

明:

大理寺:负责案件复核;
刑部:负责案件审理;
都察院:负责纠举弹劾全国上下官吏的违法犯罪,并且参与疑难案件的审判工作。

热点内容
已知悉具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4-07-06 17:49:37 浏览:414
刑法中的条件关系 发布:2024-07-06 17:47:44 浏览:730
关于合同法的题 发布:2024-07-06 17:42:17 浏览:295
合同法对比经济合同法 发布:2024-07-06 16:50:53 浏览:182
教育法律责任的承担者是具有 发布:2024-07-06 16:26:08 浏览:506
劳动关合同法47条 发布:2024-07-06 14:45:17 浏览:667
人力资源修订规章制度 发布:2024-07-06 14:14:53 浏览:766
道德之好 发布:2024-07-06 14:11:57 浏览:529
区委工作条例 发布:2024-07-06 11:58:59 浏览:96
学校图书馆规章制度的英语话 发布:2024-07-06 11:55:39 浏览: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