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萧扬法院

萧扬法院

发布时间: 2024-08-06 13:06:49

道德理念在法律上有正能量行为吗

法律与道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中永恒的话题。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过程;法律道德化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中国古代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思想为我们今天采用德法并治之治国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的历史考证。笔者试图通过对礼与法关系之历史考察,寻求道德与法律协调之合理内核,进而就当今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道德与法律之间的矛盾略陈解决之管见。
关 键 词:礼;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法治;德治

不管法治这张天网如何恢恢,总有漏网之鱼;不管法治调整的范围多么广阔,总有鞭长莫及的地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凡是法治不及之处,皆是德治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1〕 德治是指在社会治理中对道德自律、道德教育、道德建设的重视和适用。法治与德治在社会治理中应是相辅相成、相互呼应的,即法律与道德双管齐下、“综合治理”。中国古代的法律实际上是一种二元体制,就是两种体系或渊源、形态的法律并存。一种是国家制定法,一种是“礼法”、“德法”。这两种社会调节手段相互配合,把各种社会现象纳入其调整范围。而我国当代社会法律是唯一的社会调节手段,道德作为另一种调节手段存在严重缺位。这样的一元法体制亟待调整。因此,有必要考察我国古代“礼”与“法”的关系,吸收其合理内核,建立起德法并治的二元法体制。
一、中国古代道德与法律关系之考察
“德”,在西周时是一个融道德、政治、信仰、策略为一体的综合概念。它要求统治者敬天孝亲,对己严格,与人为善,只能在不得已时才使用刑罚,而使用时必须慎重。儒家对“德”加以继承和发展,一方面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主要包括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认为“德”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的主要方法;一方面抬高了“德”的地位,认为“德”高于君权与法律,是行政、的指导方针,即主张“德主刑辅”。〔2〕 儒家的这种德治是以“礼”做为根本内容的。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3〕 礼的起源与宗教、祭祀、宗法有关,它体现了社会中的宗法身份等级,同时作为身份社会的古代中国也促成了礼的繁衍,两者互为支架。但礼的范围很难界定,它包罗万象,无所不在,既可以是个人生活的基本信仰,又可以是治理家、国的根本纲领;它是对他人做道德评判和法律裁断的最后依据,又是社会所有制中所包含的基本精神;它一方面细腻地对人的行为做出准则式规定,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作理论上的抽象。再论及“法”,“灋,刑也,平之如水;灋,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4〕“平之如水”,有公平、正义之义。因此要正确理解礼与法的关系,就必须将其放入中国古代这片土壤中,以中国传统的视角来审视。
(一)道德的法律化
所谓道德的法律化,主要侧重于立法过程,指的是立法者将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或道德规则借助于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1、周公制礼,引礼入法
周公制礼就是对夏殷之礼进行整理补充、厘订,使礼的规范进一步系统化,礼的原则趋于法律化。“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5〕“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6〕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7〕
周礼所确定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尊尊”。亲亲与尊尊的一致性,表现了族权与王权的统一。“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8〕 礼与刑在性质上是相通的,在适用上是互补的,违礼即是违法,违法即是违礼,出礼入刑。但是礼与刑的适用对象各有所侧重。正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2、独尊儒术,德主刑辅
汉儒董仲舒以天人感应说为德主刑辅的哲学基础,以阴阳五行相辅相成之理,来论证德主刑辅符合天道运行的规律。“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而不任刑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也”,“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厚其德而减其刑”,〔9〕即“德主刑辅”。
汉朝的道德的法律化一方面表现为把符合儒家原则的通过法律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表现为董仲舒的春秋绝狱,即在中引经绝狱。董仲舒对春秋绝狱的解释是:“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着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由此可见,“春秋绝狱”的要旨是:必须根据案件事实,追究行为人的动机;动机邪恶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责;首恶者从重惩治;主观无恶念者从轻处理。此绝狱固然是要解决法律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但如果从一个更大的层面上看,就是他同时在重建古代法的伦理结构。
案例一:甲有子乙以乞丙,乙后长大,而丙所成育。甲因酒色谓乙曰:汝是吾子。甲以乙本是其子,不胜其忿,自告县官。仲舒断之曰:甲生乙,不能长育,以乞丙,于义已绝矣。虽杖甲,不应坐。〔10〕
案例二:甲夫乙将船,会海风盛,船没溺流死亡,不得葬。四月,甲母丙即嫁甲,欲皆何论?或曰:甲夫死未葬,法无许嫁,以私为人妻,当弃市。议曰:臣愚以为,《春秋》之义,言夫人归于齐,言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妇人无专制擅恣之行,听从为顺,嫁之者归也,甲又尊者所嫁,无淫行之心,非私为人妻也。明于决事,皆无罪名,不当坐。〔11〕
通过春秋绝狱中的案例可看出,它在亲亲、尊尊等总的原则上与汉律是相同而且互补的,也就是说经义与律令绝不可能水火不容。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汉朝法律即使体现了完全意义上的法家思想,但内中也有许多基本合乎儒家信条的内容。这表明了儒、法两种思想实际所具有的共同文化背景,也表明了他们在早期法律实践中的融会贯通。
3、德礼为本,刑罚为用
唐朝继续并发展了汉魏晋以来的法律儒家化的潮流,使体现宗法伦理关系的礼,基本上法律化了,以至“一准乎礼”成为对唐律的主要评价。具体说来,第一,礼指导着法律的制订。如贞观修律时根据“为臣贵于尽忠,亏之者有罪,为子在于行孝,违之者必诛,大则肆诸市朝,小则终贻黜辱”〔12〕儒家教条,调整了谋反大罪应诛连父子、祖孙、兄弟的血亲范围。第二,礼的基本规范直接入律。如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子孙违反教令,供养有缺者,徒二年。第三,定罪量刑于礼以为出入。第四,礼法由互补,发展为统一的体用关系。《永徽律疏》序言中明确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二)法律的道德化
以上考察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法律化的过程。下面再谈另一主题——法律的道德化。法律与道德是两种性质不同而有关系密切的社会现象,中国古代社会的“出礼入刑”产生了双重结果:一方面,道德训诫具有了法律的威势,另一方面,法律规范同时要行道德的职能。所谓法律的道德化,主要侧重于守法的过程,指的是法律主体把守法内化为一种道德义务,以道德义务对待法律义务。请看下面两个案例:
案例三:吴重五家贫,妻死之时,偶不在家。同姓吴千乙兄弟与之折合,并挈其幼女以往。吴重五归来,亦幸其女有所归,置而不问。未几,吴千乙、吴千二将阿吴卖与翁七七为媳妇,吴重五亦自知之。其事实在嘉定十三年十一月。去年八月,取其女归家,至十一月,复嫁给李三九为妻,……阿吴既已嫁李三九,已自怀孕,他时生子合要归着。万一生产时,或有不测,则吴重五、李三九必兴词讼,不惟翁七七之家不得安迹,官司亦多事矣。当厅引上翁七七,喻以此意,亦欣然退厅,不愿理取,但乞监还财产,别行婚娶。阿吴责还李三九交领。吴千乙、吴千二、吴重五犯,在赦前且免于断引,监三名备元受钱会,交还翁七七。〔13〕
这篇判词绝妙之处不仅在于它解决了一起纠纷,更在于它注重当事人之间关系的调停,以避免日后再因此事起纠纷。执法者着意由道德上立论,使案件的判决合情、合理、合法。从这样的意义上,可以认为中国古代法律受道德原则支配,为道德精神浸染。
案例四:谢登科控戚徐有才往来其家,与女约为婚姻,并请杖杀其女。余曰:“尔女已字人乎?”曰:“未”。乃召徐至,一翩翩少年也。断令出财礼若干劝放,谢以女归之。判曰:城北徐公素有美誉江南,谢女久擅其才名,既两美之相当,亦三生之凑合,况律虽明设大法,礼尤贵顺人情,嫁伯比以为妻,云夫人权衡允当,记钟建之大负我楚季革,从一而终,始乱终成,还思补救,人取我与,毕竟圆通,蠲尔嫌疑,成兹姻好。本县亦冰人也耳,其诹吉待之。〔14〕
此案为儿女自由恋爱引起,谢登科以女儿私订终身,违反了礼法“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戒律,而执法官却对传统礼法重新释义,“律虽明设大法,礼尤贵顺人情”,促成一段美好姻缘。这二则判例说明一个问题:当时的执法者已将法律内化为道德,追求一种超法律的境界。
(三)中国古代礼与法关系嬗变的特点
纵观中国古代的“礼”与“法”的关系,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的嬗变过程表现出如下特点:1、儒家的“仁、义”思想是“礼”与“法”嬗变的基础。儒家的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居于统治地位,其对当时中国的法律发挥着重要影响。“三纲五常”等儒家礼教是中国古代正统道德的一般原则。法律与道德发生冲突时,自汉唐始便以法律的让步来解决:法律公然规定了“亲亲得相首匿”的制度,公然破坏了自己的尊严而开方便之门。这就是中国古代人的选择。2、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是“礼”与“法”嬗变的条件。经济的发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人类向更高文明迈进的前提。中国古代的法律史表明,经济的兴衰与法律的道德性直接相关。经济发达时期,人们对社会的道德要求较高,同时自身也表现出较高的道德水准,因此这时的法律体现着更广泛的道德。与此相反,经济萧条时期,人们的道德表现较之以前欠缺,社会总体道德水平也下降,这时的法律就缺少道德的教化。3、维护封建皇权是“礼”与“法”嬗变的核心。不管法律与道德谁主沉浮,二者都要以维护封建皇权为其首要考虑,这也是阶级社会道德与法律所不可逃脱的命运。4、权力阶层的态度是“礼”与“法”嬗变的关键。申言之,“出礼入刑”即道德的法律化,要求道德须是符合权力阶层意志的道德;重“礼”守“法”即法律的道德化,要求法律须是权力阶层内化为其自身道德的法律。
二、道德与法律关系的法理探析
(一)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
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二者的区别至少可归结为:
1、产生的条件不同。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国家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它一般不诉诸文字,内容比较原则、抽象、模糊。
3、调整范围不尽相同。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调整。当然,也有些由法律调整的领域几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断,如专门的程序规则、票据的流通规则、的组织规则等。在这些领域,法律的指导观念是便利与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机制不同。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
5、内容不同。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比如说,面对一个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义务,却未赋予你向其索要报酬的权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报酬往往被视为不道德。
道德与法律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权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其中,第一类道德通常上升为法律,通过制裁或奖励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类道德是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转化为法律,否则就会混淆法律与道德,结果是“法将不法,德将不德”。〔15〕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因为法律作为一种国家评价,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二)道德与法律的嬗变
法律与道德因存在差别而有不可调合之矛盾,同时又因二者之间的联系使矛盾之协调成为可能。
道德法律化使社会规范系统中道德与法律的结构趋于合理,以实现系统本身的功能优化。首先,通过立法确认某些道德标准为法律标准。我国宪法规定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法确认交易活动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教师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青少年权益保障法》中得以反映,以及若干职业道德、市民行为规范被赋予行规、民规的法律意义,等等,无一不是道德法律化的表现。第二,使某些道德升格为习惯法。法可分为国家法和民间法。国家法,即典型意义上的法,指一国立法机关通过一定的程序制定的,并由国家的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法。民间法指民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自行创制和遵守的,在特定地域、社会关系网络内发挥作用的地方性规范。民间法一般不见诸文字,而且是零散的。在一定意义上讲,民间法是一定地区道德的泛化、规范化,是一定的道德加强了其强制力并更经常地得到遵守的产物。至少,民间法与道德传统、社区习俗有更强的依附力、亲合力,并往往交织在一起而难以区分。所以,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也能折射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第三,通过监督保障机制保护文明道德行为,禁止不文明不道德行为。总之,道德法律化是进行法制改革的基础,是实现法治的桥梁。
法律道德化表达了社会规范系统的最佳结构及各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状态。法治社会形成的最基本条件是亚里士多德早就勾勒出的“良法+普遍守法”的框架。普遍守法即法律道德化后的守法精神;良法即善法、符合人类良知与正义道德的法律。称之为良法的法,也即法律道德化后的法律,至少应包含人权性、利益性、救济性三种内在的品格。其中人权性是法律的道德基础,失去人权性的法律即使形式合理但实际价值不合理,最终会被人类所唾弃。〔16〕法律道德化正是通过立法者、执法者、守法者三方将自身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反映到法治活动中来。“越文明发达、法制完善健全的国家,其法律中体现的道德规范便越多。可以说,一个国家的法制是否完善和健全,主要取决于道德规则被纳入法律规则的数量。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一个法制完善和健全的国家中,法律几乎已成了一部道德规则的汇编”。〔17〕使法律与道德的精神一致起来,使法律得到道德的有力支撑,让法律精神深入到人们的心灵,成为人们的信念,同道德精神一道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只有造就这种法律,才能使法律获得普遍性和权威性,建立法治才有可能。
(三)道德法律化的局限性
违反道德的并不能当然就是违反法律的。原因在于并非所有的违反道德的行为都能上升为法律或确立为法律。能够上升和确认为法律的道德要求,只是公认的社会道德的一部分。有相当一部分道德要求仍然需要停留在道德领域,由道德规范来加以约束和调整。如果将全部道德问题变为法律问题,那就等于由道德取代了法律,这是不符合人类创设法律的目的和其理想目标的。道德规范不可能全部法律化,另一原因是任何国家的财力都不能支撑道德全部法律化之后所需要的执法成本。但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必须尽可能地把更多的基本和重要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18〕但法律并非万能,其设定的“中人”标准不同于道德倡导的“圣人”标准,因此对虽“缺德”而不犯法的行为往往无能为力。在现代社会中,法律的他律约束作用与道德的自律教化作用只有相互补充和密切配合,才能达到建设社会文明的良好效果。〔19〕在把道德规则、道德观念法律化的过程中,要注意道德与法律在本质和内涵上的一致性,否则会给法治带来灾害。〔20〕不论法律中的道德原则实际上能够被贯彻到什么程度,只要是全面地以法律去执行道德,其结果不但是道德的外在化、而且是道德的法律化,这种外在化、法律化的道德,按我们的界说,其不但不是道德,而且是反道德的了。〔21〕
三、历史与现实之间
(一)现实中的矛盾
在现实社会中,道德与法律存在着不和谐之处。中国的道德至上思潮盛行只是表明人们企图摆脱法律的拘束以求更随心所欲地实践道德、弘扬道德。人们并不是以崇尚道德来追求一种更趋于合理、科学。德国大哲人黑格尔曾有过如下论断:在中国人心目中,他们的道德法律简直是自然法律——外界的、积极的命令——强迫规定的要求——相互间礼貌上的强迫的义务或者规则。“理性”的各种重要决定要成为道德情操,本来就非有“自由”不可。然而他们并没有“自由”。在中国道德是一桩政治事务,而它的若干法则都由官吏和法律机关来主持。〔22〕为了说明这一问题请先看下面一则案例:
案例五:一对农村老年夫妻闹离婚,按照法律判决,离婚后的一间住房应判归男方。但如果这样下判,女方离婚后就将无所居住,显然与情不合。于是,法院综合考虑后判决将一间房隔为两半,一人一半,解决了女方离婚后的住所问题。这样的判决并未引起男方的“闹事”,双方相安无事。〔23〕
这是来自执法第一线很具体的案例,问题随即而提出:在实践中要不要考虑道德评价标准?如果要,那么法律评价与道德评价该怎样取舍?
美国法学家德沃金在其著作《法律帝国》中也曾举过一则案例:
案例六:埃尔默用毒杀害了自己的祖父,他知道他祖父在现有的遗嘱中给他留了一大笔遗产,他怀疑这位新近再婚的老人可能会更改遗嘱而使他一无所获,因此他杀害了他的祖父。〔24〕
纽约州法院针对该案例确立了一条法律原则,即:任何人都不得从其错误行为中获得利益。问题是:法官以自己的信仰取代法律条文是否冲击了法治原则?
(二)让历史告诉未来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通过以上对中国古代道德与法律关系的历史考察及对二者关系的法理分析,针对前面的问题可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1、情法冲突——法治的尴尬。
法治社会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首先考虑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法官判案时,只能以现行法律为依据,不能靠法官的自由裁量。这样势必导致法律无法适应新出现的情况,而道德等非强制性社会规范则可以其主观性调解新生的行为现象。这就是前面谈及的一元法体制的弊端之所在。即在国家制定法与道德之间缺乏过渡、缓冲机制上,造成了法律的僵硬、无力及冷酷,造成了法律与大众心理、社会风习之间的脱离与隔阂,也造成了道德的无力感和被蔑视,甚至鼓励了对道德的违犯,加速了道德的衰落。〔25〕 但是,如果以情理断案,就违背了法治的原则。因此,只有在法的体制上作出调整,才能实现情与法的协调、德与法的并治。
2、儒家伦理——道德化的法律。
良法表明法要包含某种道德价值,故法治的概念本身就体现了法治与道德的深刻关系。失去了道德基础的法为恶法,恶法之治与法治精神是根本背离的。我国古代的儒家伦理法体现了道德与法律的一种结合模式,即把社会普遍承认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纳入国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解决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道德缺位、法律的尴尬,是否可以吸取儒家伦理法的合理内核,灵活适用法律,把法治中注入道德的血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申言之,即道德化的法律要行道德的职能,从而使过程成了宣教活动,法庭成了教化的场所。
3、中庸之道——法追求的品质。
法的品质在于公平、正义通过法而得到实现。中国古代的“中庸”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平衡、稳定。中庸主义在法律上的意义就是审判案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法律以外的情和理,旨在彻底解决纠纷,平息诉讼。现代法同样面临着效率与正义的挑战。一方面,法律要体现其威严,不可侵犯,人们必须遵守;另一方面,法律还要有其缓和的一面,比如法要体现人道,法要尊重私权等。
4、礼法结合——德法并治的模式。
法治的理念来自西方,德治则来自中国传统法文化,两者的结合顺应了寻根意识与全球意识相结合、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潮流。当我们执着于法律的继承于移植、法律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探求、迷惘、思索的时候,请让我们把视角拉到社会调控这个高度上来。我们会顿时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发现西方的法治精神对我们进行征服的时候,传统的德治精神正在历史深处遥遥呼唤。应该指出的是,西方的法治,尽管并不排斥道德,但无疑在宣扬法律至上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道德,西方社会普遍存在

❷ 广东近代名人有哪些

孙中山香山-中山革命先行者。

李光耀梅州-大埔新加坡国父。

洪秀全广州-花都太平天国天父。

康有为南海维新变法领袖。

梁启超新会维新变法领袖。

袁崇焕东莞明朝抗清爱国名将。

詹天佑南海中国铁路工程之父。

肖友梅香山-中山中国近代音乐之父。

冯如江门-恩平中国航天之父。

冼星海广州-番禺人民音乐家。

饶宗颐潮汕国学大师。

吴大猷广州-番禺中国物理学之父。

丘成桐梅州-蕉岭获数学界最高奖菲尔兹奖,哈佛大学教授。

苏曼殊香山-珠海清末民初著名文学家。

邓世昌广州-番禺甲午战争爱国名将。

叶剑英梅州-梅县中国十大元帅之一,推翻四人帮,结束文革。

李嘉诚潮汕享誉中外的企业家,华人首富。

宋子文海南-文昌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

惠能肇庆-新兴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唐朝人,著有《坛经》。

张九龄韶关唐朝著名诗人。吴研人南海-佛山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屈大均广州-番愚清代著名诗人。

黄遵宪梅州近代著名诗人。

叶挺惠州-惠阳革命家,抗日名将。

梁思成江门-新会著名的建筑学家。

廖仲恺归善革命家。

苏兆征香山-珠海革命家,1925年香港海员罢工领袖。

容国团香山-珠海乒乓球世界冠军。

彭湃陆丰革命家,农民*运动领袖。

蔡铤锴罗定十九路军总指挥,抗日名将。

蒋光鼐东莞十九陆军军长,抗日名将。

谢晋元梅州-蕉岭淞沪战役,抗日名将。

许广平广州-番愚鲁迅之妻。

李金发梅州现代著名诗人。

杜维明南海国学大师,哈佛大学教授。

叶选平梅州-梅县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萧扬河源现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骆家辉台山现任美国华盛顿州州长。

李小龙顺德武术大师,国际影星。

阮玲玉香山(祖籍)30年代上海著名影星
伦文聚南海广东第一状元.

❸ 驳斥造句-用驳斥造句

1, 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 驳斥 ,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弗兰西斯?培根

2, 出现了不少空谈家,他们读书只是为了“ 驳斥 ”别人,高声宣扬自己的革命精神,以便跳到那些比较谦虚,比较严肃的同志面前去。高尔基

3, 对于错误的言论,我们应该勇于 驳斥

4, 他义正词严地 驳斥 了对方的谬论。

5, 她以犀利的辩护词 驳斥 得法官哑口无言。

6, 不管什么事,他总有自己的意见,除非被人 驳斥 到体无完肤,他决不轻易放弃自己的主张和看法。

7, 他大声 驳斥 了儿子的谬论。

8, 晏子振振有词地 驳斥 了楚王对齐国的诬蔑。

9, 他用大量的事实有力地 驳斥 了敌人的恶毒攻击。

10, 这篇檄文把敌人的反动谬论 驳斥 得体无完肤。

11, 普京在他上周召开的年度记者招待会上 驳斥 了这种传闻,并称之为"有人在鼻孔'挖宝'之后,又将'收获'涂在纸片之上"。

12, 因此,改良派对革命派的这种说法给予 驳斥 和批判。

13, 被告辩护律师 驳斥 该证据为道听途说。

14, 毛泽东在这里 驳斥 了这类改良派的理论。

15, 这位发言人 驳斥 了当地媒体有关悦悦已经脑死亡的报道,但他承认悦悦遭受了严重的脑外伤。

16, 所以,我们应该 驳斥 我们之中企图使旧创复发,旧恨重燃的人。档枯

17, 保卢奇 驳斥 了那些担心雕像可能会受到损伤的批评。

18, 本月,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还 驳斥 了“苏联与纳粹德国应对二战负有同样的责任”这一说法。他称那些皆为“赤裸裸的谎言”。

19, 在埃及,奥巴马总统雄辩地 驳斥 本拉登的怨毒.

20, 这有力地 驳斥 了小日本宣扬的“琉球语是日本语的方言”这一谬论。

21, 驳论: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 驳斥 错误的、反动的见解行禅洞或主张。

22, 帝国主义丧心病狂地诽谤、攻击我们,我们应理直气壮地加以 驳斥

23, 对此,柯亨在作了必要的理论预设后,予以透彻剖析并从两个方面来完成对诺齐克转让正义理论的 驳斥

24, 让人感到安慰的是,一个明显错误的外异端观点不可能让宇宙改变它所遵循的规律。无论它可能会多么流行,无论它可能幸免于 驳斥 是多么令人恼火,它的错误注定了它将――最终――烟消云散。阿西莫夫

25, 当然约翰逊感觉的脚痛也还是他头脑中的一个思想,所以他还未真正 驳斥 贝克莱的观念。

26, 斯通的言论在网络上引发了愤怒的浪潮。至少有一个中文网站被用来专门 驳斥 她的言论。

27, 在2008年欧洲杯期间,当荷兰报纸将这件事登出来的时候,当时的主教练范巴斯滕严词 驳斥 这篇报道,并要求知道这个消息是从哪里放出来的。

28, 哈森被誉为是首先研究全球气候的科袭老学家之一,有气候变化怀疑论者认为全球变暖已经在1998年停止,他对此言论表示了 驳斥

29, 不过这一次,有更多相关的谬误绞缠在一起,需要我们逐一 驳斥

30, 其次阐释国际社会不愿意给予承认的实际原因,以及申论索马利兰国家资格的主张是否应予以 驳斥 及其理由。

31, 金融时报本周稍早报导指出,上周在一场会议中,纪勤被告知董事会并不准备请他担任主席一职,他对此反应激烈,并威胁要挂冠求去.汇控将此报导 驳斥 为"无稽之谈".

32, 最后, 驳斥 了苏枕的“苏菲主义推崇众人皆信教,它完全排斥理性、否定国家形式”的说法。

33, 为无线通信产业的国际协会, 驳斥 了这一说法。

34, “当少数国家恶意攻击中国推行的”强制堕胎和绝育“政策时,萨拉斯总会挺身而出,发表声明,加以 驳斥 ”。

35, 自那时以来,外界要求中国政府放松汇率控制的压力再度升温,一些美国议员和行业组织将国内的失业潮也归咎于中国.樊纲对此予以 驳斥 .

36, 第一章节 驳斥 否认巫术真实性使得阻碍他们举发女巫的评论家们。

37, 尼采说,“一件事情的不合理性,不是 驳斥 其存在的依据,还不如以一种特定的情况来证明。”。尼采

38, 高盛对此类匿名抨击予以 驳斥 ,将其比作对手的酸葡萄心理。

39, 这里还有一间独立的非常令人痛苦的小室,是为 驳斥 休姆的哲学家特备的。

40, 关于媒体对他们关系的种种臆测,她 驳斥 道:心灵的感受是不可以控制的。

41, 朱拉是不具代表性质的狂想家,只会为斯大林辩解,却极少谈及对当代俄国的看法。要 驳斥 他并不难,但也许会惹火烧身。

42, 工头立即 驳斥 了推销员的话,他说:“我拥有这个国家最优秀的钢铁机师,他的名字叫约翰。亨利,他能以一当十。”。

43, 丞相李斯加以 驳斥 ,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44, 高先生寓书当道,力为 驳斥 ,至辞馆不就。

45, 这一件事从根本上 驳斥 了那些“女人的心理就是这样,她们天生就重感情,天生可以为了爱奉献一切,有献身和牺牲精神,所以她们当不了当权阶层”。

46, 经典自然并非不可 驳斥 ,但这需要同等分量的说服力。

47, 江振远见临月这样钢硬的 驳斥 着自己,嘴角拉起了一抹若有似无的笑,鹰一般锐利的眼神盯着临月,开口道:好一个孤傲的性子,不愧是继承了我的血脉。

48, 我觉得我们应该立即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苏联人的这种无耻的言论给予坚决的 驳斥

49, 贼喊捉贼,滑稽可笑: 驳斥 美国所谓中方飞机“危险接近”说。

50, 他 驳斥 外界指他在双十特大之后,跟廖中莱行同陌路人,相反的,两人见面次数之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

51, 可惜,一个巴掌拍不响,遭到 驳斥 的一方似乎根本无意,或者说是根本不屑和苏杜论战。

52, 瓦剌进逼北京时,曾主张迁都的大臣徐理遭到过于谦的 驳斥 ,几年后他改名为徐有贞,继续在朝中任职,私下对于谦切齿痛恨。

53, 对此谬论,仅列举两份日方的档案就可 驳斥 之。

54, 众人自然出口 驳斥 ,两下里竟吵作一团,牛什还揎袖子挽胳膊,竟似要寻人放对,步离连忙走过去。

55, 丞相李斯加以 驳斥 ,并主张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56, 不过,也有反对者 驳斥 ,美国人也会花一周时间排队买iphone,“不是普通的蠢,龟笑鳖无尾”。

57, 羊立可脸色晦暗,神情萎靡,让周之翰 驳斥 的体无完肤,原形毕露,无地自容。

58, 慢条斯理,娓娓道来,萧扬将姬无常的话一一予以 驳斥 、回敬,并且手上的力道又暗暗加大了几分、大阵也输入了更多的真气。

59, 哈瑟尔特市检察官马克?吕本斯则 驳斥 了韦森对王子的指控,认为他这么说是为了掩盖自己罪行。

60, 平时骄横惯了的法师导师无言 驳斥 浓眉大汉,当下不甘的嘟囔着。

61, 而且即便状词内容未按写作说明填写,承审员县长仍常批示:“情词闪烁、文字欠通,似此呈状本应 驳斥 另呈,惟念该氏被盗情迫,姑予准理传讯核夺”。

62,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公惩会”委员长谢文定,11日严词 驳斥 梁柏薰指他曾协助官司的说法。

63, 当天,莫洛托夫和维辛斯基来看望毛泽东,并将艾奇逊的讲话稿交给了他,并建议由中、苏、蒙三方发表一项官方声明,以 驳斥 艾奇逊的讲话。

64, 危急关头我执法队员处惊不变,抓住分秒瞬间,取证十分到位,连同对方船压过来的浪花都录进镜头里,为 驳斥 其恶意照会提供了第一手证据。

65, 哈瑟尔特市检察官马克?吕本斯 驳斥 了韦森对王子的指控,认为他这么说是为了掩盖自己罪行。

66, 这里要的是浪叫的谎言,你 驳斥 了谎言,当然有人不高兴了!!!

67, 等着 驳斥 ,欢迎理性的右派用事实批驳,谢绝类似养心元之流不尊重历史事实信口雌黄者的胡搅与谩骂者,请自律。

68, 但这以上看似不容 驳斥 的理由,却依然难经推敲。

69, 但其宽大方针却受阻挠,如当时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参谋总长”柯远芬在会议中主张“宁可枉杀99人”,也不可错放一人,造成滥捕滥杀,白崇禧当场 驳斥 他。

70, 针对这一传闻,9月16日晚,台湾大提琴演奏家、演员欧阳娜娜的母亲傅娟女士在其个人自媒体发布长文进行 驳斥 并说明。

71, 萧峰厉声提出了自己的 驳斥 ,表示自己强烈的不满之心,却是没有转身就走,而是在等着美女军官的答复。

72, 贾元任并没有 驳斥 他错漏百出的台词,只说,这样不太好吧,潜台词就是随你们安排吧,只要别给我惹麻烦。

73, 毕竟两人身份地位悬殊,在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郑刚一个小小的什长又怎敢 驳斥 一个参将。

74, 媒体报道阿瑟总统肾脏炎病情,被当局以“纯属虚构” 驳斥

75, 苏明熙闻言,哑然失笑,没等白宇彬开口,就已率先 驳斥 道,这绝不可能。

76, 同时《民报》也成为 驳斥 改良派《新民丛报》观点的主要阵地。

77, 理由很充分,也很好去 驳斥 那些言论。

78, 季米特洛夫在法庭上严厉 驳斥 了法西斯对共产党的诬蔑,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了“国会纵火案”是法西斯精心策划的阴谋。

79, 党报五大事实 驳斥 中国免除外债是“穷大方”。

80, 义正词严地对日本法官威胁利诱予以 驳斥 ,他说:“老子是中国人,我宁死也不能当亡国奴!”。

81, 合肥荣事达电子电器集团董事长潘保春日前对此进行了 驳斥

82, 对这些偷换概念的言词答辫,我用事实真相一一 驳斥

83, “公惩会”委员长谢文定,11日严词 驳斥 梁柏薰指他曾协助官司的说法。

84, 凌渡宇很想否定红树的说法,搜索枯肠,却找不到能 驳斥 他的论点。

85, 中国外交部照会印度驻华大使馆,严正 驳斥 印度政府污蔑中国在中印边界西段设置垒石标界的造谣诽谤。

86, 总之,对教授和官员们的乱性,群众是没有理性可言的,而且这种不理性具有不可 驳斥 性。

87,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记者会上 驳斥 称,2014年中国“清廉印象指数”评分和排名与中国反腐败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现实情况完全相背、严重不符。

88, 文章义正辞严地 驳斥 了列强对中国的鄙视,指出外来侵略足以“唤醒中国于安乐好梦之中”,中国“全备稳固可翘足以待”。

89, 据乌克兰独立新闻社6日报道,乌克兰内务部6日 驳斥 了西方媒体关于乌内务部长卢岑科在德国机场酗酒闹事的报道,称此事纯属捏造。

90, 中华通惠总局还在《公言报》上发表严正声明,萧耀南、蔡暖球、戴柏良、李鹤龄等从不同角度 驳斥 了李登辉的谬论。

91, “七君子”在苏州法庭上大义凛然,据理 驳斥 司法当局的诬控,把审判长驳得理屈词穷。

92, 言及华夏医学,梁文真 驳斥 中医夸大其词,以讹传讹,多有谬误。

93, 苏认为这两本书“对胡先生多诬蔑、讪谤之谈”,她“气不过才写”《犹大之吻》加以 驳斥 ,将唐德刚这一胡适弟子称为背叛师门的犹大。

94, 不过,他这样突兀的插言,完全 驳斥 了教官韩冰的面子,自然令她心中有些不快。

95, 、网易博客成立“全国揭批吴泽衡联盟”,控诉“华藏害我工作丢失、流离失所”,控诉因为修炼“华藏”而抛弃家庭、家庭破裂, 驳斥 教首吴泽衡的歪理邪说。

96, 她说在事故发生前10天,正在与法耶度假的戴妃来了月经,由此可 驳斥 她怀孕的理论。

97, 所以其违法是十分明确而无可 驳斥 的,但赣州市中级法院“眯起眼”来,胡乱判决我家败诉!是多么的可恶!!!2014年10月27日我家又向江西省高级法院上诉。

98, 南海问题,菲律宾打错算盘算错了账!中国代表严词 驳斥 菲律宾就南海问题对中国的无端指责。

❹ 闲话扬州的《闲话扬州》风波的台前幕后

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民政府首都设在南京,江苏省政府驻镇江。淞沪抗战爆发后,局势紧张,南京的国民政府准备迁都。镇江的江苏省政府主席陈果夫更是抢先一步,将部分机构迁到一江之隔的扬州。江苏省教育厅编审室主任易君左随先头部队过了江,临时在扬州中学内办公。
易君左在扬州无事可做,遍游扬州的湖光山色,写了一本游记《闲话扬州》,交上海的中华书局出版。中华书局有两个扬州人,看到书上写的全是扬州的事,便随手翻翻,发现有些话是骂扬州人的,便偷偷带了两本墨迹未干的《闲话扬州》给他们的帮会头子阮五太爷。阮五太爷叫阮慕伯,他排行老五,人称阮五太爷。阮慕伯是清代太傅阮元的后代,盐枭出身,是青帮大亨,长期住在上海,地位仅次于能呼风唤雨的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上海、扬州、镇江都有他的徒子徒孙,可谓是位风云人物了。
阮五太爷拿到《闲话扬州》一看,里面确有不少侮辱扬州人的恶语,决定要和易君左较量较量。但是他不出面,而是将书分别寄给扬州的和尚可端和妇女界的首领郭坚忍。这两个人在扬州极有能量,他们一定会出面追究的,因为书中有可端与富婆私通的丑闻,又有侮辱扬州妇女的文字。阮慕伯在寄书的同时,又给他们捎了一句极有分量的口信:“这件小事,由我来办吧!”这话很快传到已迁回镇江的易君左耳朵里。易君左知道阮五太爷的厉害,顿时吓得心惊肉跳,连忙去找厅长周佛海。周佛海明白,黑道上的人说“这件小事由我来办”,就是要把易君左“办掉”,不由得也冒出一身冷汗。人命关天,不能不问,他决定出面周旋。
周佛海和易君左是同乡,又是旅日同学,颇有几分交情。1931年周佛海出任江苏省教育厅长,特地邀请在安徽省民政厅任职的易君左来教育厅帮忙。今天,易君左闯下大祸,他决不能坐视不管。于是,他亲自出马,赶到上海,找到阮五太爷说情。周佛海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常随蒋介石外出视察,是够有面子的大人物了。既然他出面说情,不能不给面子。阮于是说:“周先生放心,对我手下的人,我是约束得住的。不过,扬州民众公愤极大,与易君左对簿公堂恐怕是难免的了。”周佛海一听阮慕伯的口气,知道易君左的命是保住了,官司恐怕还是要吃的,事情还没有了结,不得不做好思想准备。
却说可端和尚和郭坚忍女士看过《闲话扬州》之后,也大为恼怒。
可端是军人出身,在北洋军队任过军职,和蒋介石是同学。后来放下屠刀,皈依佛门。他是扬州长生寺的住持,凭着政治上的特殊关系,他还是中国佛教会理事和九常委之一。北伐军进驻扬州时,全城300多寺庙都驻了军队,唯独长生寺没有驻军,因为可端在寺门口贴了告示:“奉蒋总司令命严禁驻军”。
可端身居佛门,却喜欢拈花惹草。他与一位萧姓盐商的四姨太太勾搭成奸。为了掩人耳目,萧太太出资10万,建了一座愿生寺,让可端当方丈,萧太太后来以居士身份住在寺里,便于二人寻欢作乐。外间人们都是心照不宣。《闲话扬州》上将这桩风流韵事写出来了,并引用了扬州报纸上的一副对联:“潇洒徐娘,竟成居士;风流和尚,何可名端?”在扬州人的心目中,可端的名声并不好。他虽对易君左恨之入骨,却又不好出面闹事。于是,他只好依赖郭坚忍了。
郭坚忍是位思想解放、颇有影响的人物。她办了许多慈善事业,深孚众望,是扬州妇女界的领袖人物。《闲话扬州》中有不少文字对扬州妇女确有侮辱之嫌。如文中写道:扬州之所以出名,一是风景好,二是出盐,三是产女人;全国的妓女好像是由扬州包办,实则扬州的娼妓也未见得比旁的地方高明;在扬州看不到顶好的姑娘,大概因为好的多出门,留下的就不见怎样高明;扬州出姑娘的原因,由于一种习惯人情和风俗,乃至不以当娼妓为耻;近水者多杨花水性,扬州杨柳特多,且完全水乡见不着山的影子,所以人性轻浮活动,女性尤然。等等。这就大大触犯了扬州人的尊严,伤害了扬州人的感情,尤以妇女界反应最为强烈。因而薄薄一本《闲话扬州》,激起了扬州及其所属七县民众的公愤。于是,以郭坚忍为首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扬州人民追究易君左法律责任代表团”,俗称“扬州究易团”,由扬州及所属七县工、农、商、妇、医、学各界代表参加,郭坚忍任团长。在“扬州究易团”的幕后,还有两个团体撑腰。一个是上海“旅沪扬州同乡会查究《闲话扬州》委员会”,由阮慕伯领导;一个是“扬州各界追究《闲话扬州》联合会”,由大律师戴天球领导。
一切准备就绪后,由首席律师戴天球和韩国华、胡震组成三律师代理诉讼团,上诉江苏地方法院,控诉易君左、中华书局侮辱扬州人人格。法院虽然感到棘手,但还是受理了这起诉讼,并决定于1932年8月7日开庭。
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逵和易君左深知众怒难犯,不愿打这场官司,于是便四处请人出面调解,想将大事化小,留个面子。
中华书局请出担任过司法次长、内政部长的国民党中央委员会驻沪办事处常务委员、大律师薛笃弼出面调解。薛知道,阮慕伯是个左右局势的关键人物。他找到阮慕伯提出四项解决条件:一、中华书局立即停止发行《闲话扬州》;二、向扬州七县人士登报道歉;三、以赠送书籍形式,向扬州人赔偿名誉损失2000元;四、扬州撤销诉讼。但阮慕伯不肯答应。其理由是:“旅沪扬人以兹事重大,非经扬属七县各界全体同意不能擅自决定;在易案未曾解决前,中华书局要求调解坚决拒绝。”让薛笃弼碰了个大钉子。
易君左请出的调解人是洪兰友。洪兰友是扬州三中委(王柏龄、洪兰友、叶秀峰)之一,曾任中央组织部秘书主任兼司法院法官训练所所长,他是扬州实权派人物。洪兰友确实肯为易君左出力,他和陆小波几次去扬州找戴天球说情,希望调解,但都遭到戴天球、郭坚忍的拒绝。于是,调解的希望破灭了,只有等待法庭判决。
江苏地方法院开庭的前一天,“扬州究易团”在扬州商会召开了动员大会。第二天凌晨,“扬州究易团”便聚齐了,他们每人胸前佩带“扬州究易团”的红标,团长郭坚忍手持短杆白三角旗,旗上写有“扬州究易团”5个大字。他们乘船过江。这时,镇江码头上已经聚集了许多迎接他们的记者和群众。扬州同乡会的老人捧酒,妇女送茶,私人汽车和上百辆黄包车免费接送代表团成员,热烈场面催人泪下。因为扬州来的人多,镇江迎接的人也多,闻讯来旁听的更多,法庭上人满为患,几无立足之地。法院唯恐出事,不得不临时加派法警,还电请保安处特务营增派武装士兵,帮助维持秩序,真有如临大敌之势。原告方有郭坚忍及戴天球等人;被告方有易君左、陆费逵及辩护律师。双方摆开阵势,准备唇枪舌战,较量一番。
开庭之后,郭坚忍陈述诉讼要旨,严厉谴责易君左丑化扬州风土,侮辱扬州人人格的行为。最后她说:“易君左故意诽谤,妨害百姓,已昭然若揭。现扬属妇女,已嫁者受其家属歧视,有女者不能嫁,教师也不能当,乃至将来全体妇女失业无所依归,前途岂堪设想。我受扬属七县妇女的委托,自知责任重大,请法庭对扬属妇女生活生存加以援救,将易君左等依法严惩,以平民愤。”郭坚忍陈述之后,易君左也有气无力地说:“本人撰写《闲话扬州》一书,纯系完全善意,仅为描写生活性质,与故意诽谤他人不同。且此书现已停售,希望扬属人士谅解,也请庭上明察,并宣告被告人无罪。”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逵机智地说:“本人为中华书局总经理,仅司全部行政权限,编辑书稿及审核稿件,另有专人负责。现该负责人已偕来庭上,法庭如需询问,即可应询。”
庭长周宝初知道,这宗案子台前幕后情况复杂,双方都得罪不起;且围观人多,气氛紧张,若双方争论下去,恐生事端。于是他抱定一个宗旨:慢慢来,拖下去。原告、被告陈述之后,法官既没有询问编辑,也没有让双方律师说话,便快刀斩乱麻地宣布:“本案案情复杂,改期续审,退庭!”
周宝初想敷衍,扬州人却不答应。他一宣布退庭,“扬州究易团”和旁听席上的群众立即骚动起来。有的喊:“将易君左关押起来!”有的喊:“打死这个小杂种!”法警怕出乱子,连忙上前劝阻,结果越劝越乱。周宝初一见形势十分严重,急忙暗中示意将被告易君左从后门带出去,自己也躲到休息室去了。于是,人们便集中在法院天井里,继续要求严惩易君左,并与法警闹起纠纷。扬州方面的大律师戴天球觉得,万一群众情绪控制不住,做出过激行动,事情反而难以收拾。于是他找到周宝初,说:“易君左可以不关押,将其交保;要严惩叱斥原告方及旁听群众的法警,缓和局势。”周宝初知道众怒难犯,既然扬州方面提出这些要求,可以满足,以息事宁人。于是,他宣布将易君左监视居住,表面上也对法警作了严厉批评。这样,《闲话扬州》一案的第一次开庭,就这样在一片闹哄哄的吵骂声中收场了。
《闲话扬州》一案虽然闹得沸沸扬扬,但文化界却反应迟钝。直到第一次开庭之后,报端上才见到一些名人的文章。杜重远、朱自清都是对易君左持批评态度;鲁迅认为中国人都是爱故乡的,但对《闲话扬州》没有提过多的批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报章名人的议论,并没有影响扬州人对易君左的追究。江苏地方法院在扬州公众的压力下,不得不决定在8月30日第二次开庭。
为了做好准备,8月26日扬州各界及京、沪、镇的扬州同乡会代表聚集在扬州商会举行联席会议。令大家迷惑不解的是,“扬州究易团”团长郭坚忍没有出席会议。戴天球、韩国华二位律师在谈及第二次开庭准备工作时,调子也变低了。他们不谈追究方法,只说办案的难处及被告请求调解的条件。
起初,出席联席会议的代表并不知道事情有了急转弯,他们还蒙在鼓里。原来,案子的幕后操纵人已经走到台前来了。
人们开始只知道《闲话扬州》风波的幕后人是阮慕伯阮五太爷,不知道幕后的幕后还有一个被称之为“广陵王”的王柏龄。王柏龄是蒋介石在保定速成学校和日本振武学校的老同学。辛亥革命爆发,蒋介石应陈英士电邀回国,王柏龄、张群和他一起回国参加革命活动。后来蒋介石受命初建黄埔军校,其时全校只有3名将官,就是中将蒋介石和少将王柏龄、何应钦。王柏龄一直就是蒋介石的亲信和挚友。后因王柏龄老吃败仗,蒋介石也不得不将其撤职,但没有查办,让他闲居扬州。而他头上还留有三道光环:江苏省政府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候补委员。因而在扬州还是一个说话管用的人物,人称“广陵王”、“土皇帝”。《闲话扬州》风波的扬州幕后支持者就是王柏龄。
《闲话扬州》的风波闹得震惊全国,江苏省政府主席陈果夫也是始料不及的。而惹起事端的又是他的部下教育厅编审室主任易君左,如果再闹下去连他这个主席的面子也难卸。于是,他便出面找王柏龄出来周旋。
陈果夫和王柏龄同在黄埔军校共过事。王柏龄任少将教授部主任时,陈果夫才是一个负责在上海招生及通讯采购工作的无名小卒。可如今陈氏兄弟政治势力之大,连王柏龄也不敢不买账了。所以陈果夫一出面,王柏龄不得不从幕后走到台前。他知道,扬州方面只要做通郭坚忍的工作,事情便十有八九了。于是他屈尊亲自去北柳巷板桥一号拜望郭坚忍,说:“省里陈主席对扬州这件事很关心,希望不要闹大,特地托我向郭老师斡旋。”郭坚忍当时是扬州女子职业学校校长,所以王柏龄称她为老师。郭坚忍见到一向支持她的王柏龄突然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思想没有一点准备,因此表情严肃地说:“你也有母亲姐妹,能让他易君左公然侮辱么?这事已弄得全国皆知,省府用这种人在教育厅做事,还能编审出什么好书?难道陈主席就没有责任吗?扬州各界对易君左极其愤恨,想大事化小,我没有这个力量。”王柏龄一再耐心劝说,郭坚忍深知没有王柏龄、阮慕伯这样的人撑腰,这场官司是打不赢的。权衡再三,郭坚忍最后提出了最低要求:一、省政府撤销易君左的职务;二、易君左必须向扬州及苏北人登报道歉;三、中华书局必须销毁《闲话扬州》,负责人登报道歉。王柏龄认为这个要求不为苛刻,容易办到,次日便急急赶到镇江向陈果夫复命了。正因为调解成功,所以江苏地方法院决定8月30日开庭。也正因为郭坚忍知道这个官司没有什么打头了,所以没有出席8月26日在扬州商会举行的各界代表联席会。
王柏龄一出面,上海方面的阮慕伯就不好再闹了。8月26日的这次联席会上,一致推派阮慕伯和王柏龄为联席会总代表,负责调解交涉事宜。他们由幕后走到了台前。联席会上也同意了调解条件:易君左在京、沪、镇及扬属七县报纸封面上道歉,并辞职离开江苏;中华书局也在上述各报登报道歉,向扬属七县民教馆赠送价值2500元的书籍。与此同时,也同意了向可端和尚道歉、赠匾的条件。
水到渠成,江苏地方法院如期进行第二次开庭。实际上这已是一出做做样子的过场戏了。除了中华书局的陆费逵老老实实如期赶来出庭外,其他原告、被告均未出庭。于是,庭长周宝初如释重负,当即宣布:“鉴于原告、被告均未到庭,本庭暂时休庭。”
陈果夫虽然同意了扬州提出的条件,但他还是和走到前台的王柏龄、阮慕伯一番讨价还价,打了不少折扣。最后,易君左辞去了在江苏省教育厅的职务,只在《新江苏报》上刊登了一则启事:
“敬启者:君左去年曾著《闲话扬州》一书,本属游记小品,其中见闻不周,观察疏略,对于扬州社会之批评颇多失实之处,以致激起扬州人士之公愤,引起纠纷。事后详加检点,亦自觉下笔轻率,实铸大错,抚躬自省,以明心志。荷蒙中委王茂如(柏龄)先生本息事宁人之善意,爱惜君左之苦心,不辞烦累,毅然出面斡旋;而扬州人士亦深喻君左自责之诚意,承蒙谅解,撤回诉讼。谨此公布,诸希鉴谅为幸!”
易君左威风扫地,中华书局破财消灾,扬州人也挽回了面子。闹哄哄达半年之久的《闲话扬州》风波的活剧,终于草草地落下了帷幕。

热点内容
授权立法与职权立法 发布:2025-01-10 02:31:50 浏览:270
忠诚协议与婚姻法 发布:2025-01-10 00:24:42 浏览:996
新监理工程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0 00:05:32 浏览:402
天元律师事务所怎么样 发布:2025-01-09 23:40:10 浏览:997
劳动法五险之生育险 发布:2025-01-09 22:54:14 浏览:700
台湾公益募捐条例 发布:2025-01-09 22:49:24 浏览:735
合肥市瑶海区法院 发布:2025-01-09 21:43:56 浏览:933
脚部刑法图 发布:2025-01-09 21:23:15 浏览:339
法律援助辩护发生在那一阶段 发布:2025-01-09 21:19:49 浏览:56
律师微信签名 发布:2025-01-09 19:42:17 浏览: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