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执行法官懈怠

执行法官懈怠

发布时间: 2024-08-07 19:31:52

法官行为规范

法律分析:法官行为规范是指通过法律规定,使法官在行使审判权力的同时能够规范行为,做到公正为民,清正廉洁,高效办案等。法官行为规范对于大力弘扬“公正、廉洁、为纳粗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规范法官基本行为,树立良好的司法职业形象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要求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要做到忠诚坚定、司法公正、高效办案、廉政清洁,一心为民。真正做到为人民谋利益,做到敬业奉献。

法律依据:《法官行为规范》

第一条忠诚坚定。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在思想洞陵镇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基本政策以及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言行。

第二条公正司法。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平等对待各方当事人,确保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和形象公正,努力实现办案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不得滥用职权、枉法裁判。

第三条高效办案。树立效率意识,科学合理安排工作,在法定期限内及时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办案效率,不汪祥得无故拖延、贻误工作、浪费司法资源。

第四条清正廉洁。遵守各项廉政规定,不得利用法官职务和身份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得为当事人介绍代理人、辩护人以及中介机构,不得为律师、其他人员介绍案源或者给予其他不当协助。

第五条一心为民。落实司法为民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做到听民声、察民情、知民意,坚持能动司法,树立服务意识,做好诉讼指导、风险提示、法律释明等便民服务,避免“冷硬横推”等不良作风。

第六条严守纪律。遵守各项纪律规定,不得泄露在审判工作中获取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不得过问、干预和影响他人正在审理的案件,不得随意发表有损生效裁判严肃性和权威性的言论。

第七条敬业奉献。热爱人民司法事业,增强职业使命感和荣誉感,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司法能力,恪尽职守,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不得麻痹懈怠、玩忽职守。

第八条加强修养。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遵守司法礼仪,执行着装规定,言语文明,举止得体,不得浓妆艳抹,不得佩带与法官身份不相称的饰物,不得参加有损司法职业形象的活动。

㈡ 当法官意味着什么

对我而言,法官不仅仅是一份养家糊口的体面职业,法官不仅仅是身披法袍敲响法槌的居中裁判者,法官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威信与荣耀。在我的心目中,法官是法律的守护神与捍卫者,法官是公平正义的象征与化身,法官是维护社会道德良知的最后一道防线。 所以,我认为,当法官就意味着沉重的责任。法官要通过自己公正高效权威的裁判,从法律的角度惩恶扬善,定纷止争,弘扬法治,为人民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要实现这一既崇高又平凡的目标,法官就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工作职责,在平凡的岗位上殚精竭虑,不敢稍有懈怠,时刻牢记法官这个称号背后所承担的沉重责任,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法官所拥有的这份裁判权力,是党和人民所赋予的,必须谨慎而正确地行使,努力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当法官还意味着持久的清贫。法官秉持公平正义,维护法律权威,这就要求法官自己要做到不为权贵折腰,不为武力屈服,不为金钱美色所打动,要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要忍受得住荣华富贵的诱惑,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法理信念,依法办事,公平裁判,绝对不能拿手中的权力作为换取财富的筹码。这就意味着法官只能依靠那份不丰厚的薪水过日子,清贫度日。也就是说法官基本上与奢华无关,只能持平常心,过着普通而平常的日子。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只有能够心甘情愿过着这持久清贫的日子,才能不为外界的各种诱惑所迷惑,才能平心静气地、理直气壮地作出公正的裁判,才能成为一名称职合格、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法官。 当法官还意味着一定的压力与风险。无论刑事、民事或者是行政案件,法官都要对案件作出自己的裁判。所谓法官办案定纷止争,定的是权益之纷,止的是利益之争,有利益有权益,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诱惑有风险,有的人为了能够在诉讼中变现自己的利益,或者对法官的生命进行威逼,或者对法官的欲望进行利诱。这对法官来说,无疑是可怕的诱惑和巨大的陷阱,一不小心会被拉下水或者自蹈火坑,轻者身败名裂,重者为之付出自己的生命。所以说法官职业充满了风险。因此作为一名法官,要想把自己的审判工作搞好,同时确保自己的人身安全,就要顶住压力,把各种风险系数降到最低:一是保持心境平和,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洁身自好,无欲则刚;二是要坚守“三个至上”,以法律为准绳,以党的事业为标尺,以悍卫公平正义为人生惟一要旨;三是要谨言慎行,要慎独。一名称职的法官要时刻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法院的形象和法律的尊严,法官只有为法院和法律增光添彩的义务,而没有往法院和法律上抹黑出丑的权利!作者单位:广西融安县人民法

㈢ 主审法官与审判长有什么不同谢谢

对于该问题,可阅读马献钊:《“何谓主审法官”》,网页链接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主审法官办案责任制以来,不论理论界还是司法实务界,围绕主审法官的概念展开了热烈讨论。目前尚没有官方对该概念的内涵外延进行权威解读。笔者从三个层面对主审法官的概念进行梳理和辨析。

一、理论上的争辩:职务、角色、权责抑或资格

理论界(包括司法界人士发表的学术观点)重点围绕主审法官概念的内涵或本质展开讨论,大体上形成四类观点:第一类观点认为,主审法官是一种职务,是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选拔出来并加以任命的职务,相当于合议庭的负责人。在目前的司法体制下,这一职务可以称为审判长,随着改革后合议庭替代审判庭模式的建立,这一职务也可以称为庭长。第二类观点认为,主审法官是一种角色或者一种分工。有的认为主审法官就是承办法官,即具体承办案件的法官;有的认为主审法官就是合议庭中的审判长,两者只是名称的不同。第三类观点认为,主审法官实质上是一种权责,就是比其他法官承担更多的权力和责任的法官。有的认为主审法官就是直接审理案件并对案件裁判起决定作用的法官;有的认为主审法官是切实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法官;有的认为主审法官就是享有独立裁判权并对案件质效负总责的法官。第四类观点认为,主审法官是一种资格。

如果对以上不同的认识和观点进行简单化梳理,大体上可以提取四种最有代表性的观点:(1)主审法官就是审判长;(2)主审法官就是承办法官;(3)主审法官是真正对案件裁判起决定作用的法官;(4)其他理解。笔者以这四种不同的认识作为选择项,对河南省六个中院及基层法院880名法院干警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864份。其中,认为主审法官就是审判长的293人,占比33.9%;认为主审法官就是承办法官的447人,占比51.7%;认为主审法官就是真正对案件裁判起决定作用的法官的117人,占比13.5%;作其他理解的4人,占比0.04%。由此可见,理论上的争议带来不同主体之间的不同认识。这些不同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尚无大碍,但若具体到司法改革实践当中,将会给改革带来不利的影响,亟须对主审法官概念的内涵给予相对明晰的界定。

笔者认为,对主审法官概念内涵的界定,一方面要立足于目前绝大多数法院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广大法官的实际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司法体制改革特别是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据此,主审法官概念的内涵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在既有法官队伍中经过一定的程序选任,在审判团队内起主导作用并承担相应权责的素质、能力较高的资深法官。首先,主审法官是新的审判权运行机制下对法官资格、权责的一种确认,通俗地讲,主审法官是权责和资格的统一体。其次,主审法官不是一种行政职务,他对团队内其他成员一般不具有行政管理职责。再次,选任主审法官的标准应当是既定的,根据标准,在某一时间段,在一个审判团队内,确定相对固定的主审法官,同时对其工作绩效动态考核,当其不具有既定的资格和能力时,及时作出调整。最后,为了确保主审法官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能力,应当建立比较严格的选拔程序,但是并不需要严格的组织任命程序,以避免其形成固定化、常任化的职务。

同时,为了保障主审法官制度的运行,借鉴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应当建立与“主审法官”相对应的“受命法官”、“陪席法官”概念。受命法官是接受主审法官的指派,代表合议庭完成某一单项审判任务的法官,比如完成部分或全部阅卷、调查取证、庭前会议、庭审准备等各项工作,并对完成的工作结果承担相应责任;陪席法官是从庭审阶段开始参加合议庭的法官。但是,不论受命法官还是陪席法官,在合议过程中与主审法官享有平等的表决权,对各自发表的裁判意见承担责任。

从角色论的角度分析,主审法官兼具传统意义上的“审判长”和“承办法官”两者的角色,但又有根本性的区别。与传统意义上的“审判长”相同的是,主审法官负有对案件程序性事项的主导权责。区别在于:主审法官的主导仅限于程序性事项,且对团队内的成员没有行政管理权。与传统意义上的“承办法官”相同的是,主审法官必须亲历审判,和其他法官一样具体参与案件审理,不得采取审批制的方式来管理审判。区别在于:不论是主审法官还是受命法官、陪席法官,他们作为合议庭的共同成员,对于实质性的裁判事项,必须坚持集体决策原则。所以,在以主审法官制为核心的新一轮改革氛围下,应当摒弃“承办法官”的概念。

二、制度的实质:对承办法官负责制、审判长负责制的扬弃

从官方文献来看,“主审法官”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09年发布的《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中,纲要第五条规定:“完善合议庭制度,加强合议庭和主审法官的职责。”从党的文件来看,最早出现主审法官概念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当中,提出“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笔者认为,主审法官概念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合议庭制度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上世纪末至今,人民法院一直没有停止合议庭制度改革的步伐。改革的主要动因,一是解决承办法官制带来的“形合实独”、“合而不议”、“一个人说了算”等问题,二是解决合议庭内部权责不清、无法追责的问题。为此,从1999年开始,在一系列文件的支撑下,审判长负责制在全国法院普遍开展。相对于过去的承办法官负责制,审判长负责制有其合理的因素和进步的地方,极大地改变了承办法官一人唱“独角戏”的不正常现象,但是这一制度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主要是:随着审判长职务的固定化、常任化,合议庭内部产生了新的行政化,合议庭成员之间的等级差别加剧了地位的不平等,影响了案件的充分讨论和平等决策。

在中央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在吸取既有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了建立主审法官责任制的构想。与过去的承办法官负责制和审判长负责制相比,这一制度既强调合议庭成员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又适度突出主审法官的核心作用,赋予主审法官一定的主导权责,主要是:主持庭审活动、控制审判流程、组织案件合议、避免程序瑕疵等。对于具有实质性意义的裁判事项,仍然坚持平等决策、集体负责的原则。为了避免出现新的行政化倾向,主审法官对其他成员不具有行政管理权,主要是通过示范、带头作用,以自己更高的司法能力、更为丰富的审判经验、资历以及适当的组织协调能力,团结、引导团队成员共同完成审判任务。从制度的实质来解释主审法官的概念,其中的“主”应当是“主持”、“主导”,而不是“主要”、“决定性作用”等含义。可以说,这一新的制度是对过去两种制度的合理扬弃。

三、实践中的难点:推行主审法官责任制需厘清几个关系

从目前各地推行的主审法官责任制改革实践来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困惑和困难。笔者认为,要顺利推进主审法官责任制,应当厘清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主审法官”与“员额内法官”的关系。随着法官员额制的推行,有人提出,所有进入员额的法官应当自然成为主审法官,届时实际上不再需要使用主审法官的概念了。笔者认为,从理论上讲,这一观点是有道理的,但是在目前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还不符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实现“法官”和“主审法官”概念的同一化是一个长远的目标,它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入额法官素质的基本均等化;二是法官独立裁判意识、独立担责意识的成熟;三是案件繁简分流机制的完善,简易程序适用成为审判的基本模式。首先,即使在近年内实现了法官员额制,进入员额的法官素质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这种状况将长期存在。其次,虽然中央层面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法院、法官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制度,法院内部也建立了鼓励法官依法独立办案并独立承担责任的机制,但是,要实现制度设计的目的、价值,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法官独立裁判并担责的意识还需要大力培养和塑造。最后,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目前简易程序在中、高级法院适用的比例还比较低,在基层法院适用的比例也不均衡,大量案件仍然适用普通程序,必须发挥审判团队的整体作用。

第二,主审法官与受命法官、陪席法官的关系。一是调整审判团队的组成结构。借鉴大陆法系国家和普通法系国家的经验,建设专业化的审判团队,专业负责审理某一或某几类领域的案件。团队中的法官数量一般多于3人,其中主审法官是固定的,在适用普通程序审理案件时担任审判长,受命法官由审判管理部门在随机分配案件时确定,陪席法官通过随机抽取的方法产生。这种灵活的结构既可以保持审判团队的专业化,又可以避免长期固定化合议庭带来的廉政方面的风险。二是明晰主审法官与受命法官、陪席法官之间的权责。明确主审法官对于程序性事项的主持、主导权责,确保合议流程规范、顺畅、高效进行,避免程序方面出现瑕疵或错误;受命法官根据主审法官的指派完成某一单项任务,需要作出裁决的,受命法官应当与主审法官沟通,由主审法官提请合议庭作出决定;陪席法官虽然一般从庭审阶段开始介入案件审判,但是他对主审法官的指派和受命法官的工作应当十分清楚,必要的时候也要作为受命法官完成相应的庭前工作。三是突出主审法官在审判团队中的核心作用。基于我国的现实国情,在改革的现阶段,为了避免集体懈怠现象发生,保证审判团队的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可以赋予主审法官对团队其他成员相应的监督权责,主要包括:工作任务的督促指导、工作业绩的评价,以及对法官助理、书记员等辅助人员的调整建议。

第三,主审法官与院长、庭长的关系。在现有的法院组织体系和内设机构设置体制下,院长、庭长作为法院、审判庭的代表人,其职责包含对审判业务的管理和监督,以及对党务、司法行政事务的管理。如何理顺主审法官与院长、庭长的关系,也是合议庭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基本明晰了院长、庭长审判管理权的边界,以及审判监督权行使的方式、程序和责任。

笔者认为,应当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顺主审法官与院长、庭长的关系:首先,厘清院长、庭长不同管理权的内容和行使方式。院长、庭长的管理权分为审判管理权、行政管理权和党务管理权,其中审判管理权是重点。随着审判管理部门的全面建立,审判管理权责应当总体上由审判管理部门统一行使。随着法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相分离改革目标的逐步实现,院长、庭长的行政管理权也应当剥离出来,由专职人员来行使,院长只是作为核心决策中的一员参与其中,不具体承担管理权责。党务管理权责依此原理确定。其次,明确院长、庭长行使审判监督权的渠道、程序和责任。庭长行使审判监督权的渠道是主审法官联席会议,院长行使审判监督权的渠道包括专业法官会议和审判委员会,除此法定渠道,院长、庭长不能对主审法官、合议庭审理的案件行使监督权。再次,推行院长、庭长担任主审法官制度。院长、庭长绝大多数是审判经验丰富、法律素养较高、审判技能高超的资深法官,由其担任主审法官直接审理案件,不仅有利于合理利用优质审判资源,而且可以实现院长、庭长直接行使审判管理权、审判监督权,减少管理的层级和成本,提高管理、监督的效能。最后,改革裁判文书签发制度,代之以文书签署制度。取消院长、庭长对裁判文书的签发制度,由主审法官、合议庭行使裁判文书签署权,也是合议庭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

(作者系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司改办副主任)

㈣ 捅向法官的刀议论文

上午10时左右,湖北省十堰市中级法院6楼605室,在拿到判决书后,胡庆刚用一柄随身携带的水果刀,捅向了案件的女审判员刘坦。

㈤ 如何培养法官良好的职业道德麻烦告诉我

法官是公平与正义的代表,也有着审判行业的法律规定和社会公众期盼的职业道德。法官要忠于事实、忠于法律,以确保司法公正,更要谦逊文明、勤勉敬业以保障审判效率。当前,我们正在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广大法官必须认真践行司法为民的理念,必须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司法活动的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司法效果的第一标准,所以,司法为民就是新时期对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新要求。本文以如何,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法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2.公正不偏,刚正不阿。司法公正是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是执法活动内在的价值追求,好的法律制度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执法人。古代人们敬仰的铁面无私的包公,虽然是人们的一种希望和要求,但这正是人们的一种期望,人们所要求的法官职业道德。人们要求法官从其自身职业活动的特殊性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凝聚足够的力量,树立足够的权威,不畏权势,顶住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不当干预,确保司法公正。
3.敬业进取,精益求精。香港法官的誓言中说:无惧、无偏、无私、无欺。我说还应该有“无闲”,即抓住时机,忙中抽闲,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对自己的法律知识永无满足和懈怠。
4.克己奉公,清正廉洁。“公生明,廉生威”,尤其在当前执法环境、社会环境不尽人意的情况下,法官要以强烈的职业使命感来抵制和克服“相对剥夺感”。所谓“相对剥夺感”是指人们认为自己本应获得的利益没有得到,而被他人或社会“剥夺”了。这是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是自认为没有得到公平待遇的不满与埋怨的结合,总觉得自己的所得与贡献比,获得太少了。如果有了这种“相对剥夺感”,心理就会失衡,无疑肩上的天平就会失去平衡,就会导致不良的后果
二、影响法官职业道德培养的主要原因
(一)法治理想与人治现实之间的矛盾,影响着人们严格遵纪守法,也影响着法官严格执法,并直接导致司法不公和司法效率低下。表现在:在组织制度、人事制度上,不按党的组织原则和法官的考核、任用、选拔制度来来选拔、任用干部和法官。有的法院,研究生、本科生进不来,而有“关系”的大专生,甚至是没有编制的自费大专生却大摇大摆地进来了。在审判工作作风上,置法律程序于不顾,搞家长制、“一言堂”。法律规定,只有合议庭和审判委员会才是合法的审判组织,而有的法院领导为了达到个人左右案件审判结果的目的,又在法院内部另设程序和审判组织,并且将其凌驾于法定程序和合法审判组织之上;有的法院领导个人直接拍板案件;有的法院领导则擅自制定“司法解释”;有的法院领导将手中的“核稿”、“签发”案件权变成了“审批”权,权大于法了;有的上级法院领导以“过问”下级法院案件为名,直接干预下级法院办案。以上少数法院领导干部的违法做法,都缘于封建主义“家长制”的思想,而一些带有封建主义色彩的地方和单位的规章制度,则为这种家长制作风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合法”借口。以上现象,会给法官职业道德带来不良影响。
(二)法官的人权缺乏制度上的保障,直接影响着法官职业道德的正常培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法官的待遇与他们的职责出现巨大反差。有的老少边山地区的法官甚至连发工资都难以为继。西方发达国家的律师梦寐以求挤身法官行列,因为法官的地位比律师要高得多,法官是案件的最终裁判者,维护的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其作用比律师大得多,当然应当比律师享有更高的待遇,同时也要求法官比律师拥有更高的素质。但是在中国的事实正好相反,没有哪一个名律师愿意到法院当法官的,倒是有不少优秀法官通过司法考试后去改行当律师了。原因很简单,法官的待遇、社会地位与其职业要求极不相称,法官职业缺乏吸引力。法官待遇的这种尴尬现状,职业道德却要求他发自内心地操守自律,与“人权”的基本原则是极不相称的,一种制度的设计,“必须承认每个人都有平等地追求个人利益的权利,而不能假定人人都为道德圣人”。要求法官自律,甚至在八小时以外也要“慎独”,其前提是法官都为出类拔萃者,他们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对法律忠诚的信仰,并廿愿过清教徒式的刻板生活,这至少在目前的中国是不现实的。
二是执法环境不够完善。有的法官刚直不阿、执法如山,却得罪了某领导,最终落得个以“工作需要”为名调离岗位或找个岔子降级撤职的结果;有的法官因为严肃执法而得罪了一方当事人,家人被报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三是法官的职业缺乏制度上的严格保障,时刻存在着被“分流”、“优化”、“双选”的危机感。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官,职务是终身制的,非经特别程序,不能弹劾法官。法官的职业有保障了,他才能够做到刚直不阿、敢于碰硬。当然并不是说不要搞机构改革和人事改革,也不是说法官都不应有压力,而是说,任免法官不应太随意,把企业管理那一套制度照搬到法院来,想任命就任命,想免职就免职,如果这样的话,法官就会经常处于诚惶诚恐、瞻前顾后之中,即使他有着再好的道德修养也难以实现。以上弊端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法官的工作热情,影响着法官爱岗敬业,使其缺乏上进心和改革精神。
(三)有的法院领导干部未发挥其应有的示范作用,有的人官僚主义、特权思想严重,有的人腐化堕落,给法官职业道德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如上所述,道德具有实践性的特征,领导者的示范作用远远大于普通群众的示范作用,不可否认,大多数法院领导能够以身作则,给群众作出表率的,但近年来也确实有些法院领导,胆大妄为,构成了犯罪,被处以刑罚,还有一些触犯了党纪政纪。这些人的反面“示范”作用也给广大法官带来了很坏的影响。
三、建立良好机制,为培养法官职业道德打下良好基础
(一)发挥法院的审判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保驾护航。指导思想要明确,人民法院有惩罚和保护两种职能,要严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开展审判工作。排除一切干扰,要为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审判思想、审判制度、审判方式、审判作风大开绿灯,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方式和作风都应该摈弃。
(二)改革现有种种不利于生产力发展,不利于人民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不合理制度,建立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制,包括审判制度、司法制度、组织人事制度、物质分配制度、廉政制度、工作制度等,彻底实现法院内部系统管理体系从“人治”到“法治”的根本性转变。在严肃执法、依法审判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问题上,绝不允许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三)打击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妨碍人民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行为,包括上面所说的各种弊端和腐败现象,为法官职业道德培养提供一个清新的环境。
(四)有效地保护法官的人权,提高其工作待遇和生活待遇,调动法官工作和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实现职业道德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从“不敢为”到“不想为”,“使法官的自律不再是无价值的牺牲”,而是“有利可图”。当然,这个“利”是合法的“利”,不是非法的“利”。保护其其他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犯。通过建立新的司法制度,使法官真正享受到“超脱”于世人的感觉,“深居简出无人扰”。当外界干扰无法与法官接触时,审判焉有不公正之理!
(五)建立一种新的机制,使法院领导比普通法官更自觉地、更模范地遵守职业道德,真正地起到表率示范作用。此外,古人所采取的“易地为官”、“定时轮换”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这是因为,人类有一种惰性,就是“日久生厌”,日久生厌之后,为党为国无私奉献的热情就会减退,而随之而来的各种私心杂念就会滋生蔓延并逐渐膨胀。第1页共1页

㈥ 求助:如何惩治无视法律的法官

你很难掌握证据。。还是申诉要求司法监督吧。。毕竟维护自己的利益才是第一位的。

热点内容
武汉竞诚法律咨询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水滴 发布:2024-11-15 23:45:26 浏览:771
合同法租赁合同部分 发布:2024-11-15 23:00:34 浏览:400
物权法106条合同法51条 发布:2024-11-15 22:50:41 浏览:122
道德与法治姐姐不在家 发布:2024-11-15 22:41:21 浏览:71
司法两个坚持 发布:2024-11-15 22:34:56 浏览:664
劳动法44条规定有哪些 发布:2024-11-15 22:02:16 浏览:851
合同法中情势变更条款 发布:2024-11-15 21:58:42 浏览:60
司法部最新动态 发布:2024-11-15 21:57:50 浏览:74
银行法务和法官选哪个 发布:2024-11-15 19:40:41 浏览:362
劳动法不定期劳务关系 发布:2024-11-15 19:39:25 浏览: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