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粪法官
❶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第002讲 马粪争夺案
第002讲|马粪争夺案
人们谈到公平与效率时,总会说要么是公平优先,要么是效率优先,二者此消彼长、互相对立。每当听到人们这么说时,我就会想起100多年前发生在美国的一个真实案例:马粪争夺案(Thomas Haslem. William A. Lockwood, 1871).
马粪争夺案的故事
这个案子发生在1869年4月6日。原告请了两位帮工,到马路上捡马粪。他俩从晚上6点干到8点,在马路上共堆了18堆马粪。马粪堆起来以后,因为太多拿不动,两位帮工就回去取车准备第二天来运。但他们并没有在这18堆马粪上做任何标记。第二天早上,案中的被告看见了这些马粪,就问附近巡逻的人:这些马粪有没有主人?有没有人要把马粪运走?巡逻的人说不知道。被告听了以后,觉得这些马粪没有标记,也没有主人,就把马粪运回自己家,撒到自己的田里了。
到了这天中午,两位帮工带着车过来,发现马粪没了,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是被告拿走了。双方发生争执,最后闹到法庭上。鼓励创造财富,还是鼓励对财富做标记
在法庭上针锋相对的,有这么几种观点。
一是“溯源说”。有人主张,马粪真正的主人是马,因为马粪是马拉的;也可以进一步说,马粪属于马的主人。但问题是,马的主人把马粪丢在路上,已经放弃了对马粪的所有权。
二是“位置说”。被告主张,马粪掉到马路上,就成为马路的一部分,而马路是公家的,所以谁看见都可以拿走。原告让帮工把马粪堆起来,只是改变了马粪所在的位置,并没有改变它的所有权,因而马粪不归原告所有。
三是“标记说”。法庭上也有人主张,关键看原告有没有给马粪做标记,如果没有做标记,那就不能怪别人把马粪搬走了。
四是“劳动说”。原告坚持认为,是帮工们花费了工夫,才把马粪堆积起来的,所以马粪应该归原告所有。
双方好像都有道理。但哪种观点更重要呢?如果你是法官,会把马粪判给谁?
鼓励人们创造财富,社会才会越来越好
事实上,一点儿马粪,判给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案件会对后代产生怎样的影响。设想一下,有两个村子,发生了同样的案子,唯一不同的是,第一个村子把马粪判给了原告,也就是堆积马粪的人;第二个村子把马粪判给了被告,也就是那个看见马粪就把马粪拿走的人。这两个村子,过50年、100年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可以设想,在第一个村子里,由于把马粪判给了创造财富的人那么村民就会有这样的预期:凡是经过人类劳动的成果,都是财富;凡是财富,就都有主人;有主人的财富是受到法律保护的。要尊重别人的财富,不能见到就拿走。只要有这样的共识,这一共识又变成传统,那么在这个村子里,人们就用不着花很大的工夫来保护自己的财富,他们因此也会更积极地去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50年、100年后,这个村子就会走向富足。
在另一个村子里,法官把马粪判给了被告,那么村民就会形成
另外一种预期:只要是没人看管的东西,就可以随便拿走。结果顺手牵羊的行为就会大增,有产者花在看管财富上的努力就会变大,大到足以抵消财富本身的价值。人们不仅会丧失创造和积累财富的积极性,即便创造和积累了财富,其价值也会被保护财富的努力所抵消。50年、100年后,这个村子就会走向贫困。
当年马粪案的法官,就是根据这个思路,把马粪判给原告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个判决意味深长。
公正背后是效率考量
尊重别人的财富,不能见猎心起,不能顺手牵羊,这是一种普世的公正观,每位负责任的家长都会向子女传授这种观念。但在这种公正观背后,却是效率的考量—保护产权的努力是会消耗资源的,这种消耗越大,资源的净值就越低;社会的道德规范,越是能够帮助降低这种消耗,社会财富的积累就越多。
在生活中,很多人讨论什么才是公正的,但背后其实很可能是在对效率做出考量。
我们不能随便把人投进监狱,除非给他一个公正的审判,否则就是不公正的一这背后的效率考量是:如果人力资本会受到随意的破坏,人们就不会有积极性去积累自己的人力资本,懒惰和无知就会成为世界的常态。
我们不能随便拿人家的东西,除非给出合理的补偿,否则就是不公正的这背后的效率考量是:如果可以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就不会有人有积极性去爱护、积累自己的财富。
交通肇事者应该负责任,否则就是不公正的一这背后的效率考量是:如果交通肇事者不需要负责任的话,那么马路就会非常混乱,效率就会降低,马路的价值就会消失。
当我们讨论公正的问题时,背后的含义往往是:这是符合效率标准的。往往是那些让社会里每个人都有积极性去积累财富的规则,或者那些让社会能够健康发展的规则,才是公正的规则。也就是说,因为有效,所以公平。
当别人在讨论到底是公平重要,还是效率重要的时候,学过经济学的人明白,公平背后往往是效率的考量,不是单个人效率的考量,而是整体社会长远发展的效率的考量。公平和效率,往往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效率和公平竟然是一张扑克牌的两面,这个观点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很震惊!)
我其实是抱有这样的心理的,没人要的东西就是我的,我这是在意财富标记啊,经常会有人拿了没人要的东西,还觉得非常有理由。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另外的翻版了。
要懂得一件事物属于谁,其实很简单,不是你的,就别动。
公平的就是保护创造财富的人,这样整个社会的经济才能稳步上升。
❷ 关于台球厅的经济学原理
1、社会主义本质和生产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生产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2、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没有价值.
原理一:
人们面临交替关系原句可理解为“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例如,是否上大学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着每一种可能的选择而来的机会成本。实际上,决策者通常是知道这一点的。那些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转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他们往往如此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利益,这一点也不奇怪。
原理三: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经济学家用边际变运(marginalchange)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边际变运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做出更好的决策。而且,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❸ 争夺十八堆马粪
有个案子,请你定夺。
1869年4月6日。原告请了两位工人到路上捡马粪。两位工人从晚上6点干到8点,一共在马路上堆了十八堆马粪。
马粪堆得太多,拿不动,两位工人就回去取车,打算第二天来运。但他们没有在这十八堆马粪上做任何标记。
第二天早上,案中的被告看到这些马粪,就问附件巡逻的人:这些马粪有没有主人,有没有人要把马粪运走?巡逻的人说不知道。
被告听了以后觉得这些马粪没有标记,也没有主人,就把马粪运回自己家,撒到了自己的地里。
到了中午,两位工人带着车来,发现马粪没了,询问路人,才知道马粪被案中的被告运走了。
请问,如果你是法官,该怎么判?
工人捡马粪确实创造了财富, 却没有做标记,那这笔财富归谁呢?
法庭上针锋相对,有这么几种观点。
溯源说 ——有人主张, 马粪的主人应该是马,毕竟马粪是马拉出来的。 也可以说,马粪属于马的主人,因为马属于主人。但, 马的主人把马粪丢弃在路上,说明他已经放弃了对马粪的所有权。
位置说 ——被告主张: 马粪在马路上,就是马路的一部分,而马路是公家的,所以谁看见了都可以拿走。 原告让工人捡马粪,只是改变了马粪的位置,并没有改变马粪的所有权,所以马粪不该归原告所有。
标记说 ——有人主张,原告没有给马粪做标记, 所有权不明晰,怪不得别人把马粪运走。
劳动说 ——原告认为, 工人们花费时间和精力把马粪堆起来,捡马粪创造了价值, 而工人是原告雇佣的,所有马粪该归原告。
大家好像都有道理,你的想法呢?
我们暂时无法判断,那就假设:在两个村子里,发生了同样的案子。
第一个村子把马粪判给被告,也就是把马粪运走的人;第二个村子则判给了原告,也就是堆马粪的人。
这两个村子几十年后,会是什么样?
还记得一个男青年扶摔倒的老人,却被讹的案子吗?法官判男青年赔偿老人损失。此案一出,举国骇然,从此没人再敢扶老人。
第一个村子,法官把马粪判给被告,这会让村民们形成一种预期: 只要是没人看管的东西,就可以随便拿走。
结果是 顺手牵羊的行为大增,没人看管就会被别人拿走,路边的车、房子等财物被人侵占。
有产者需要花费在看管财物上的成本会大增,增大到足以抵消财产本身的价值。在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个人最理智的选择就是竭泽而渔。
人们创造的财富会被别人破坏,于是丧失创造和累积财富的积极性,村子最终走向贫穷。
第二个村子,法官把马粪判给了创造财富的人。
村民们会形成这样一种预期: 凡是经过人劳动得来的成果,都是财富;凡是财富,都有主人;有主人的财富,受法律保护。
保护产权,尊重别人创造的财富 ,不能看见就拿走。有了这样的共识和传统, 人们就不必花费很大功夫来保护自己的财富,于是他们倾向于更加积极地创造和累积财富。
几十年上百年后,村子走向繁荣富足。
人类社会里,我们几乎看不见房子几年不住就被别人侵占的情况,因为我们是保护私人产权的,别人不能侵占。
可其它动物里,就没有这样的情况,它们在不断争夺领地和食物,狮子离开领地一段时间,领地必然被其它狮子侵占。
法律是否公正的背后,是效率的考量。
保护产权的努力,会消耗社会资源。这种消耗越大,资源的净值就越低。社会道德规范能够降低这种消耗,累积财富。
❹ 为什么洋律师头上戴马粪包
根据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的研究,英国人戴假发的流行时尚传统大约始于十二世纪,当时并不只是法官和律师的专利,上层社会的人都将戴假发视为一种时尚,是出席正式场合或沙龙聚会时的正规打扮。
行家指出,司法界所用的假发与普通假发是有区别的。在英格兰,司法假发的每一边有三个卷曲而王室人员却只有两个,这是否代表着一种很微妙的隐喻意义不得而知。但苏格兰人却老爱和英格兰人闹别扭,因为在苏格兰,情况刚好颠倒过来,王室人员用三个卷曲的假发而司法人员只有两个卷曲。
假发的制作成本昂贵在于人工而不是材料,因为马鬃的取得并不难,而假发的制作可是个精细活,而且没办法通过机器或生产流水线进行批量生产。
生产一个假发需要一位熟练的工匠花大约44个工时的劳动,包括编织和打卷。成品一般有四个颜色:白色、金黄色、浅灰色和灰色,在一些英国的老殖民地,如西非和加勒比海地区,白色非常流行,而在英国本土,金黄色和灰色最为流行。
一般一个法官的假发要超过1500英磅(折合人民币约18,000元,哇噻,不便宜哦),而最普通的假发,也不低于300英磅。
一般人宁愿忍受生虱子,也不会像女士们更换帽子一样经常换假发,其原因并不在于舍不得买多顶假发。而是基于一种说法:假发戴得越久,越老越脏,颜色越深,说明你吃法律饭入行的时间越长,而在司法界,资历和年龄可是个宝,如同医院老医生最吃香一样。从某个意义上,头龄越老的假发也就成为律师们招揽生意的百年老字号了,而法官的老古董假发则是富有审判经验的招牌。
一位法学院学生在取得律师资格之后,家人或朋友给他的最好的礼物就是由某位名家制作的假发。许多从事假发制作的匠人都是子承父业,甚至是世家,其制作假发的历史,比某些英国贵族的家族谱系还长。
定制假发也是一个需要耐心等待的过程,因为许多名匠的预约期已经是在几年之后,即使能马上定制,在制作过程中,你的脑壳需要至少被尺子量过十二次,这并不是匠人们故意折腾你,而是精致工艺的要求。
当然你也可以买一个现成的,但毕竟不如量体裁衣般温柔地吻着你那聪明的脑袋,更何况随便买来的假发在许多法律人看来,如同穿牛仔服出席一个庄重的宴会一样无礼。英国人素以保守精神著称,司法界更是如此,司法要求的是精确甚至刻板,强调的是稳定与平衡,而对个性化的东西兼容性较小。
许多假发匠人世家对于每一个售出的假发都有记录,要求购买者签名备案,几百年下来,在这些记录中可以找到许多名人的亲笔签名,因为许多知名政治家在成名之前大多是从事律师工作的。
假发的保管也是个细致活,一般每一套假发都配有一个通风的铁盒子或木盒子,有些盒子甚至是另一件独立存在的艺术品,价值远超过于假发本身。最早时,在英国人头上还经常长虱子的年代里,假发在保存时会被撒上一些药粉,用来防虱子。
最后一个与中国有关的问题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假发所用的原材料马鬃绝大部分来自于中国,这也是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中中方出口商品中除茶叶外的一项重要交易品,因为欧洲马匹的鬃毛不易进行纺织而且容易折断,而鬃毛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漂白和清洗,也只有中国马所产的鬃毛能经历过种种考验。
提起英国的法官或律师,脑海里自然而然的浮现出那灰白的稍带卷曲的假发。对于英联邦的法制传统之外的人,虽然假发已成为英联邦法律人符号特征,但这样的装扮并不会油然生出庄严肃穆的威风,相反,常常是一种怪怪的感觉,让观者不时的替他们捏着一把汗,担心会不会随着大律师颇有风度的鞠躬而滑脱下来,当庭出个洋相。美国第三任总统托玛斯?杰斐逊就曾说,“(英国法官)像躲在棉絮下面向外窥视的老鼠”。这个仪表还吓得一个出庭作证的孩子大哭不止,导致英国专门审理涉及青少年案件的特别法庭完全取消了假发。
假发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古埃及和古罗马帝国的文献就有相关记载。然而在欧洲上层社会的流行,一般认为是1620年前后,路易十三为了掩盖自己的秃顶而戴假发,引起经常出入宫廷的贵族效仿,随后风靡欧洲,以至于连妇女都戴着各式的假发出席社交场合。到十七世纪六十年代,这一时髦又由英王查理二世传到英伦三岛。十七世纪的英国人萨缪尔.佩皮斯(Samuel Pepys)的日记,真实的记录了假发在英国流行的历史。1663年11月2日,佩皮斯得知国王和公爵都将戴假发的传闻,第二天就急不可耐的将头发剃光,定作了假发。佩皮斯写道:“告别自己头发还是有些许伤感,但一切结束了,我就要戴假发了”。由此可见,假发在英国流行,榜样起了很大的力量。
榜样之外,假发的流行还有一个原因。据垄断英联邦假发行业的埃德和拉芬斯克洛夫工厂(Ede & Ravenscroft)介绍,由于十七世纪的欧洲缺乏供暖系统,人们不便洗热水澡,为了防止寄生虫的滋生,最好的办法就是留短发而以长长的假发替代。
早期的假发使用人的头发制作,如债务人用头发抵债、甚至是死人的头发。那时的法庭上,各种假发的气味混合简直令人窒息,使得法官们出庭有时不得不自带一束鲜花来稍稍化解一下。这种状况直到1822年汉弗莱?拉芬斯克洛夫(Humphrey Ravenscroft)发明了利用马尾制作假发的工艺才结束。
英联邦法律人出庭或者参加重大典礼活动都佩带假发,完全是当时的流行使然,并没有任何强制性的法律规定。数百年过去了,假发不再时髦,却成了法律人遵循传统的守旧形象。而且假发不卫生、太热、扎人、甚至有些滑稽可笑。然而要说改变也很难。人们习惯性的将假发与地位、身份乃至正义联系起来。事务律师获得出庭权以后,就因为没有戴假发的资格而向上议院提出了好几次不成功的陈情,而不少被告人也优先选择可以佩带假发的出庭大律师为他们辩护,据说是否戴假发还直接关系到对陪审团的说服能力呢!
查理二世的时代虽然早已过去,但看起来当初的时尚--至少在假发这一点上--仍然从坟墓中伸出手来牢牢的束缚着当代的英联邦法律人。澳大利亚在70年代为了顺应家事法庭(Family Court)减少形式,增进和谐的潮流,取消了假发。但到1987年,据说是由于发生了多次针对司法人员的袭击,于是又恢复了假发。笔者以为,澳大利亚的这一做法,更多的是传统心理作怪,或者说是传统论者为了保住头上的假发,拿这些袭击说事儿而已,绝对难说是对症下药。因为在英国,1992年取消青少年特别法庭中司法人员佩戴假发的惯例后,似乎并没有类似澳大利亚的恶果发生。2003年,英国又进行了一次是否取消假发的调查,发现多数资深法官和事务律师希望取消假发,而下级法官和出庭大律师则坚持传统。更有68%的公众希望法官---特别是在刑事案件中---佩戴假发,说明假发在英国民众代表司法正义的符号作用仍然很强。
争论归争论,假发看来不会很快地在英联邦的法庭上消失。唐纳德逊勋爵(Lord Donaldson)的一句话概括了这场争论, “既然假发至少过时一个世纪了,那也不用急着取消。”
❺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笔记——002讲|马粪争夺案
这一讲是关于 “公平”与“效率”的,引用了1869年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案例——马粪争夺案,作为例子
先说故事的结论:法官把马粪判给了原告。
法庭上存在四种观点:
1.马粪的主人是马,马有主人,所以马粪是属于马主人的,但马主人把马粪丢在了道路上,等于放弃了所有权;
2.马粪在路上,就是属于道路了,但道路是公家的,非私有,即谁都可以拿走;
3.原告并没有做出任何声明或标记来表明马粪是属于自己的,所以原告没有资格告被告
4.原告付出了劳动,不然马粪仍然满地都是,所以应该归原告;
法官做出判决的依据是:鼓励创造财富,社会才会越来越好。
在经济学的角度,偷盗、强抢,并非仅仅是道德问题,而更是效率问题——如果不保护努力,努力就得不到回应,就不会有人去努力,而是选择偷盗、强抢。
在很多时候,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罪,是否应该负责,依靠的是法律法规。
而法律法规,往往都是建立在效率基础上的
思考:当别人在讨论效率与公平的时候,学过这课的人应该明白,这都是效率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就是这样的例子
但我提出另一个疑问一起讨论:
当发生交通事故的时候,车主撞到了行人,即便驾车人完全没有违章,仍然要负一定的责任
这个规矩,是否符合效率原则?是否“公平”呢?
❻ 阅读 || 马粪争夺案的背后
这是100多年前发生在美国的一个真实故事,亦可以说是一个案例。
1869年的某一天,原告雇佣了两位工人,到马路上捡马粪。工人从晚上6点一直干到8点,在马路上垒起了18堆马粪。但是问题也来了,马粪实在太多,没有办法全都拿回去,于是他们准备第二天用车来装运。不过他们忽略了一点:他们没有在这18堆马粪上做任何的标记。
第二天清晨,被告出门看见了堆在路旁的马粪,询问了周边巡逻的人:这些马粪有没有主人?有没有人要把马粪运走?巡逻的人也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
被告思考之后,觉得这些马粪既没有任何归属的标记,也没有主人的出现,于是就把马粪运回了自己家,撒到自己的田地里去了。
中午时分,两位工人开着车过来,准备装运马粪,诧异地发现,马粪凭空消失了。附近走了走问了问,才知道原来是被告私自运走了。
于是双方发生了争执,并最后闹到了法庭上。
而就这一案例,法庭上也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与争议。
有人主张,马粪的真正主人是马,因为马粪是马拉的;也可以进一步说,马粪属于马的主人。也有人认为,原告的工人没有给马粪做标记,所以他人无法确定马粪的归属,那就不能怪别人把马粪拉走了。不过,被告强烈坚持,马粪掉到马路上,就成为马路的一部分,而马路是公家的,所以谁见了马粪都可以拿走。工人把马粪推起来,只是改变了马粪所在的位置,并没有改变它的所有权。而原告据理力争,是工人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付出了辛苦的劳动,才把马粪堆积起来,所以马粪应该归他所有。
简而言之,四个观点基于“溯源”“标记”“位置”“劳动”四个维度,各执己见,听起来都有道理。而对于法官来说,作出最终的判决却绝非易事,因为一个负责任的,有格局的法官,脑中考量的不是这点儿马粪判订给谁那么简单,更关键的是这样一次判决会对后代产生怎样的影响。
设想,两个村子里,发生了同样的案件,唯一不同的是,第一个村子把马粪判给了原告,第二个村子把马粪判给了被告。这两个村子,过50年后,100年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在第一个村子里,由于把马粪判给了原告,也即是创造财富的那个人,那么村民们就会在心里种下了这样的预期:凡是经过人们劳动的成果,那就是财富;凡是财富,就都有主人;有主人的财富是受到法律和道德保护的。所以,无论从道德上,还是行为上,既要尊重别人的财富,更不能见到就私自拿走。当这样的意识变成一种共识,而这一共识天长日久内化成传统和价值观,那么在这个村子里,人们就用不着花很大的精力和时间来保护自己的财富,他们因此会更积极地去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50年、100年后,这个村子就会越来越富足。
在第二个村子里,法官把马粪判给了被告,那么村民们也就形成了另外的意识与预期:只要是没人看管的东西,就可以随便拿走。结果久而久之,村子里顺手牵羊,小偷小摸的行为就会明显大增,有产者花费在看管财富上的消耗就会越大,大到甚至足以抵消财富本身的价值。如此,人们不仅会逐渐丧失创造和积累财富的积极性,即便创造和积累了财富,其价值也会被保护财富的消耗所抵消。50年、100年后,这个村子就会走向贫困。
幸运的是,100多年前负责这起马粪争夺案的法官,也就是基于这个思路,将马粪判给了原告,也就是创造财富的那一个人。
判决意味深长,利在千秋。
尊重别人的财富,不能见猎心起,不能顺手牵羊,这是一种普世的公正观,应该要成为世世代代万千众人秉持的一种最基本的价值观。
同时,马粪争夺案中法官判决的考量思路也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作出某一个选择、评判和处理,其实非常简单,但是任何一个选择、评判和处理的背后,对于大局与未来的影响是我们必须要认真考虑和慎重对待的,这相关周全、更相关责任、格局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