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由心证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1. 解析司法视角下自由心证原则
自由心证原则解析
自由心证原则,作为现代证据制度的基石,旨在赋予法官在认定事实时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这一原则在司法实践中,既体现了对法律规则的尊重,又兼顾了对个案事实的独到见解,实现法律与事实的和谐统一。
自由心证原则的提出,根植于对人的解放与平等理念的深入理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类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与对法律的理性思考不断深化,促使证据制度向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在自由心证原则中,“自由”体现在法官对证据证明力的判断上,允许其基于个人的良心和理性,不受固定规则的严格束缚,自由地评估证据的可信度。这一自由裁量权的赋予,旨在促进法官在复杂案件中的独立思考与公正判断。
同时,“心证”作为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形成的真实判断与内心感受,体现了自由心证原则的核心。心证过程中的“不自由”是指,法官需遵循一系列约束机制,包括经验法则、逻辑规则、证据规则和证明标准等,以确保心证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合理性。这一机制有助于避免法官个人偏见的影响,确保司法公正。
通过把握“自由”与“不自由”的界限,法官在自由心证原则的指导下,能够更加准确地认定事实,促进法律规则与个案事实的有机结合。这一原则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推动法律制度的现代化,也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更为灵活和高效的方法。
自由心证原则的推广和应用,不仅对于我国的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还能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促进法律制度的发展和进步,实现法律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2. 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范围
法律分析:第一,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主体是各级人民法院。有观点认为,自由裁量权是在具体案件中酌情选择、判断的权力,其行使主体是审理具体案件的法官或者审判组织。我们认为,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自由裁量权是审判权的重要内容,其行使主体是各级人民法院。第二,自由裁量权仅存在于法律规则之内和法律规则之外。根据自由裁量权与法律规则之间的关系,自由裁量权可以分为法律规则之下的自由裁量权、法律规则之外的自由裁量权以及超越规则的自由裁量权。法律规则之内的自由裁量权是因法律明确授权或规定不明确而存在的自由裁量权。法律规则之外的自由裁量权是指因法律没有规定而存在的自由裁量权。超越规则的自由裁量权是法律虽已作出明确规定但可能导致不公正结果时,法官享有的修正法律的自由裁量权。法律规则之内与法律规则之外的自由裁量权在各个国家都是不可避免要存在的,我国也不例外,对该部分自由裁量权应予承认。超越规则之外的自由裁量权可能会破坏现有法律规则的稳定性,原则上不应认可。
第三,自由裁量权存在于法律适用、事实认定以及程序处理等环节。审判活动是法官遵循法定程序,根据法律以及案件事实作出裁判的过程,包括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和诉讼处理三个环节。有观点认为,事实认定属于法官自由心证的范畴,不属于自由裁量权的范围。我们认为,事实认定、法律适用以及程序处理三个环节存在的自由裁量空间具有相似性,法官在这三个环节都有一定的灵活性,也都需要进行规范。自由心证过程虽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并不否认其本质上也是一种自由裁量权。
第四,自由裁量权不仅存在于裁量条款中,还存在于不确定概念中。有观点认为,在不确定概念中的裁量与在裁量条款中的裁量并不相同,应当借鉴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对二者进行区分。不可否认,不确定概念的裁量与裁量条款的裁量并不一致,不确定概念的裁量一般认为应有唯一正确答案,裁量条款的裁量一般认为可以有不同答案。但在实践中,不确定概念与裁量条款给法官留下的裁量空间是一致的,法官存在的灵活性也都需要进行制约,且制约方式上具有相似之处,可以统一规范,只是需要在一些具体规范制度的设计予以区别对待。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对二者进行区分的最重要原因是,其民事诉讼中明确区分法律问题与事实问题。我国的民商事审判并不明确区分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且对不确定概念的适用也缺乏规范,没有必要区分不确定概念的裁量和裁量条款的裁量。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九十二条 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出庭作证的便是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体现。
3. 法院判决谁说了算法官吗
法律分析:依据法律,应该是主审法官说的算。“错案终身追究”和“法官自由心证”,是法律赋予主审法官的权力。但实际操作中,法官的裁判权受限,合议庭的裁判,庭长没有签字不能打出裁决文书。如果该院院长有不同意见,主审法官必须服从。法官的意见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在法律法规确定的自由裁量范围内,并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民风民俗以及当事人双方实际情况,这样的决定,是法官代表国家公权力作出的法院判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当然说话算数。也就是说,法官必须要依法办案,绝对不是无章可循,不是罔顾事实,不是徇私枉法,更别说为所欲为的,否则,这样的法官迟早会被追究相关责任,因为案件时终身追究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
第二条 法官是依法行使国家审判权的审判人员,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军事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
第三条 法官必须忠实执行宪法和法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六条 法官审判案件,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第八条 法官的职责:(一)依法参加合议庭审判或者独任审判刑事、民事、行政诉讼以及国家赔偿等案件;(二)依法办理引渡、司法协助等案件;(三)法律规定的其他职责。法官在职权范围内对所办理的案件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