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法院新闻如何

法院新闻如何

发布时间: 2025-03-28 08:14:04

法院 如何 应对媒体

一、坚持司法公开,主动接受监督
基层人民法院应当主动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坚持公开审理制度,扩大司法透明度。对新闻媒体旁听案件庭审、采访报道法院工作、要求提供相关材料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提供便利。对于社会关注的案件和法院工作的重大举措以及按照有关规定应当向社会公开的其他信息,人民法院应当通过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新闻通稿、法院公报、互联网站等形式向新闻媒体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对于公开审判的案件,新闻媒体记者和公众可以旁听。
二、提升法官素质,抓好审判工作
当前,媒体对基层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监督主要针对个案,并大多是对司法裁判结论的不理解和对程序合法性的质疑。法院可以通过裁判文书的载体,尽可能并详细周严地阐述得到结论的推理过程和依据,对有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应保持充分的敏感性和预见性,陈述不同观点,对最终予以采纳的意见作出透彻的分析、论证,对未被采纳但易于被一方当事人或者媒体认可的观点,亦应就不予采纳的理由作出非常到位的论述。对于新闻媒体对程序合法性的质疑除了通过裁判文书表明外,还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渠道迅速发布信息,法院内部的触摸查询系统、LED显示系统等可以发布相应信息应对媒体的质疑,还可以采用判后释疑的方式,向解释判决的理由及具体依据。
三、及时回应质疑,加强沟通联系
人民法院应当建立与新闻媒体及其主管部门固定的沟通联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座谈会或研讨会,交流意见,沟通信息。对于新闻媒体反映的人民法院接受舆论监督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法院应当及时研究处理,改进工作。当出现新闻媒体已经报道的问题时,法院必须积极面对舆情挑战,加强民意沟通工作,力争法院第一时间站上发言席,引导舆情尊重法律、相信法院、树立法律权威,并虚心接受媒体的监督意见,严格整改。
四 、加强舆情监控,做好宣传引导
舆情监控要落实专人负责,明确监控的重点,并形成规范的报告督办制度,认真总结开展舆情监控和舆论引导的好做法和成功经验,研究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提高舆情监控和舆论引导的能力,建立舆情监控的长效机制。舆情的引导关键在于法院自身与社会大众的沟通和交流。基层人民法院应当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依法向大众公布焦点案件审理情况,及时公开法院队伍建设、廉洁司法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工作情况,引导人们用法律思维考虑问题。同时,法院自身要打造平台,畅通机制,切实提高自身的宣传能力。
就这些,望你满意并采纳。

Ⅱ 广东珠海一孕妇上夜班打瞌睡被公司开除,法院是如何判决此案的

广东珠海一孕妇上夜班打瞌睡被公司开除了,这让孕妇很难受,就将公司告上了法庭。法院也进行了宣判,让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共计48,146元。这样的判决是很公正合理的,网友直呼大快人心。

总结

被开除的孕妇是很难找到工作的,索性这名孕妇非常的聪明,懂得将公司告上法庭。有些不懂法的孕妇就这样被公司欺负了,也没有办法获得应有的赔偿。

Ⅲ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做好人民法院新闻宣传工作

目前,随着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各类法院消息特别是负面信息广泛传播,对于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造成严重伤害。这就要求我们通过不断提升法院新闻宣传工作水平,为人民法院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那么,要如何做好新媒体环境下人民法院的宣传工作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宣传主体更加专业有效。宣传效果与宣传主体的专业性是成正比,因此在新闻宣传工作中,要特别注重建立宣传员的学习、培训机制,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授课、报刊编辑座谈、内部研讨、出外考察等方式,让宣传员提高写作水平,拓宽写作视野,提升宣传效果。有了专业的宣传队伍,在面对网络舆情,特别是重大的舆情事件时,人民法院才能从容应对,法院意见也才会更容易被公众接受,最终起到平衡舆论的效果。
二是宣传手法更加活泼新颖。开展法院宣传工作,必须要有易被民众接受的载体,因此,在标题选取、内容设计、语言表达、宣传反馈等各个环节都要有创新、有吸引力。我们的宣传不必拔高,不必说教,但应活泼新颖,要让受众有所感有所思,通过宣传报道传递出法院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要充分运用消息、通讯、诗歌、图片等多种形式,积极做好法院新闻宣传工作,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采用不同的宣传手法,通过实施差异性的策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宣传内容更加丰富生动。要想让民众对法院的宣传报道产生兴趣,就必须更多地从民众需求出发,对于能够公开的信息一律公开,让宣传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满足民众的知情权,让司法沐浴在阳光下,让民众从被动接受法院宣传转化为向主动追逐法院信息。同时,为确保宣传效果,在内容上一定要力求客观真实,让民众在宣传报道中感受法院的所作所为,客观评价法院的所作所为,潜移默化中达成宣传的目的。
四是宣传渠道更加贴近公众。目前互联网大众化、媒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法院在利用好传统媒体的同时,应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其中,不断完善新媒体环境下的各种工作机制,积极抢占新的舆论宣传阵地。如开设法院官方微博、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进行网络庭审直播等,进一步增强法院工作的公开度、透明度,让民众深入了解法院,也能更好地接受民众的监督,这些做法都应当逐步在全国法院推广。
人民法院新闻宣传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做新闻宣传工作也不是为了做秀,不是为了好大喜功,更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司法舆论氛围,树立法院公平正义的良好形象。

Ⅳ 法制新闻采访的特点

一、法制新闻报道新的特点

(一)法制新闻报道对象范围不断拓展、报道比例不断上升

法制新闻就是社会生活各方面新近发生的与法制相关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报道。所谓法制,概括地讲就是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现在,法制报道的对象范围已超出了政法部门,包括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与法制有关的一切内容。
因为从我现实情况看,其范围决不只限于国家立法、司法、法律监督这些专业部门的活动,而是涉及亿万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大到包括国家宪政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领域,市场经济法制领域,小到家庭婚姻以及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的法制问题。另一方面,法制新闻报道是我国民主建设过程中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法制报道比例的不断上升,是社会发展必然的结果和要求。有研究者对我国三家综合性报刊,《羊城晚报》,《新民晚报》,《北京晚报》在同一个月中的法制报道的数量及其比例进行了一次量化统计:
1995年,这三家报纸法制新闻的报道量(比例)分别105条(2.1)、95条(1.9%)和110条(2.3%);
2000年这三家报纸法制新闻的报道量(比例)分别是232条(8.2%)、202条(7.5%)和248条(8.9%)。
由此可见,法制新闻报道以其本身新奇有趣,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特点,成为了人们所喜闻乐见的题材。

(二)法制新闻报道的宣传和教育功能不断强化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必须建立以法律为准绳的市场游戏规则。
但我国过去市场经济不发达,要让适应计划经济的人们来适应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必须加强法制宣传,应该让“障碍——符号(法律规范)尽快和更广泛地传播。它们应该被所有的人接受,它们应该形成每个人与其他人之间的话语,让所有的人用这种话语来彼此制止犯罪,让这种真币在民众头脑中取代犯罪的虚假利润。”所以,作为大众传播的法制新闻在法制宣教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宣传手段无法替代的。
一、是法制新闻的传播具有广泛性和经常性,它拥有最为广大的受众群体,并且有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经常性的、随时随地的传播报道,它对公众的辐射面和影响频度都是其他宣教手段所无法企及的。
二、是法制新闻宣教目的的潜在性,它可以有效的消除受传者接受宣传教育的逆反心理。当然,严肃的法制新闻不应当仅仅满足于给人们提供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且还应当承担向社会传播法律知识、帮助人们提高素质的使命,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法制报道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在普法宣传教育上,应用最多的就是以案说法或对法制报道提供相关的法律资料,这样做,读者就可以容易的了解案件,理解其中法律专业术语的含义。例如
2001年4月18日《羊城晚报》上的一篇报道,标题为:定罪量刑讨价还价(引
题)“辩诉交易”首登我国法庭,25分钟审结一起故意伤害案(主题)。当读
者看到该标题时,一般人都会对“辩诉交易”产生疑问,不知其意。于是编者在
新闻旁边用一小块空间对“辩诉交易”进行名词解释,当读者理解了它的含义
后,自然容易看明白案件事实了。
(三)法制新闻报道形式不拘一格随着法制报道的日益普及和快速发展,它已经突破过去消息、通讯的那种传统写作模式,而逐渐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报道内容结构设计上追求最佳效果。
首先,报纸报道主要表现在标题的制作和篇章结构新颖安排上。如《夜里恶狠狠抢车,白天羞答答捂面(引题)掀开“盖头”是歹徒(正题)》。其报道内容通过一系列疑问把读者吸引住,使读者带着疑问去阅读这篇报道。
再看下面标题:
《一本正经“抓赌” 煞有介事罚款(引题)假警察成了真囚犯(正题)》
《一女嫁三男法院做“减法”》等
这些标题的显著特点就是给人留下悬念,新奇有趣,引人注意。因此,好的标题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读者一看,或能知其要领,或能受到深刻的启发、激励、感染和教育,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报纸还创设读者信箱栏目,让读者谈自己意见看法,或让专家解答读者提出的法律问题。
其次,电视主要是让受众或法律专家共同参与到报道中来。如中央电视台的“今
日说法”节目,每一期节目都会请一位法律专家进行现场点评,以案说法。再如重庆电视台的“拍案说法”节目,用案由再现的方式向观众讲述案情的来龙去脉,点点“暴光”悬念,然后由法律专家与现场观众一起讨论,不知不觉中把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灌输给了观众。
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报道内容的客观真实性,而且有利于贴近百姓,体现媒体对社会的一种人文关怀,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有的还利用现场直播或实况录像录音进行报道,给受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产生法律效果记忆。
复次,把法制报道渗透到其他类报道当中,但是事件本身与法律有着密切关系,从而它也能同时发挥出法制报道的功能。例如2002年3月5日北京某报的《房产周刊》专内,一篇《房产纠纷诉讼大幅增加说明了什么》报道,其中大篇幅的是说房屋质量差,物业管理不善等问题,但最终还是点到了法律问题上,并且最后引用了法院院长的谈话:“说明消费者法制观念增强,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合法权益,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消费者日益成熟的表现”,同时也反映出涉及房地产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配套等

热点内容
保证书怎么样写才不起法律责任 发布:2025-03-31 08:33:32 浏览:902
微信照片没有原件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3-31 08:29:54 浏览:21
警用装备法规 发布:2025-03-31 08:27:16 浏览:499
人民法院和人民法院的关系 发布:2025-03-31 08:12:14 浏览:427
2010司法考试分类法规随身查刑法 发布:2025-03-31 08:07:36 浏览:493
公务员辞职法规 发布:2025-03-31 08:03:20 浏览:166
违建递交法院 发布:2025-03-31 07:51:20 浏览:462
法院多久调解 发布:2025-03-31 07:45:35 浏览:777
法院检察院司法局 发布:2025-03-31 07:04:48 浏览:756
湖南二建市政法规真题 发布:2025-03-31 06:52:03 浏览: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