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中国法院2012年度案例

中国法院2012年度案例

发布时间: 2025-03-29 05:18:17

1. 列举5个侵犯他人姓名权的案例。

侵犯他人姓名权的案例。

案例一

2000年至2001年期间,原告徐诚被某市招生办派往下属某区招生办协助进行中专、技校的招生工作。2000年8月,被告李桦以“徐成”的名义,向省招生办公室写检举信,声称考生张剑“在入学考试时,系他人冒名顶替参加”。

并在信中称“我是市招生办干部,现协助某区招生办进行本年度中专、技校招生工作,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对此事予以反映,本着对国家、对学校、对张剑本人负责的精神,恳请省招生办领导予以查处此事。”省招生办接信后对此事认真进行了调查核实,并进行了考卷笔迹鉴定。

8月28日,省招生办复信“徐成”,说明“参加考试系张剑本人所为,无冒名顶替现象”。徐诚接信后,感到莫名其妙,就向市招生办及有关部门反映此事,要求调查事实真相。

2001年3月,经鉴定:检举信是被告李桦书写。在调查取证及进行鉴定的7个月内,徐诚因精神压力大,受到一定的精神损害。

案例二

江某为能赶上其男友即林某所在单位的分房,因其未到法定婚龄,不能办理婚姻登记手续,于是,谎称其身份证已丢失,以购买进口药需要居民身份证为借口,向张某借用身份证。

随后,江某假冒张某之名到其单位开出婚姻登记介绍信,并拿走张某所在地的公共户口薄,与林某一起去民政局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

江某的假冒行为后被张某发现,张某认为江某的假冒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姓名权,并因此承受了强大的社会压力和精神打击,于是要求江某赔偿损失5000元并赔礼道歉。

案例三

原告A系某公司的股东、董事,在A未参加董事会的情形下,B董事直接在董事会决议等文件上伪造A的签名,致使A变成了公司的董事长、法定代表人。

A认为,B的行为是公司职务行为,因此公司未经其同意而盗用其姓名,侵犯了其姓名权,要求法院确认上述盗用姓名的侵权事实,并要求被告公司撤回相关的工商登记,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案例三

第3562067号“易建联Yi Jian Lian”商标(即争议商标)由案外人名乐公司于2003年5月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以下简称商标局)提出注册申请,并于2005年9月被核准注册,其专用期限至2015年9月,核定使用商品为第25类服装、柔道服、足球鞋等。

2009年5月,经商标局核准,争议商标转让给易建联体育用品(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建联公司)。2006年3月,易建联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商评委)请求撤销争议商标。

评审期间,易建联提交的新浪网网页打印件等证据载明:易建联自1999年开始从事篮球训练,2002年入选广东队,同年入选国家青年队。2002年获得亚洲青年篮球锦标赛冠军,2003年获得全国男篮甲A联赛亚军。

网页打印时间为2006年3月。2009年11月,商评委作出商评字〔2009〕第33584号《关于第3562067号“易建联Yi Jian Lian”商标争议裁定书》,认定:易建联系我国著名篮球运动员,在争议商标申请注册之前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

易建联公司未经易建联授权,将与其姓名相同的文字申请注册商标,侵害了易建联的姓名权,违反了商标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裁定:争议商标予以撤销。易建联公司不服,提起行政诉讼。

案例四

几年前,高先生与某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期房购销合同,约定房地产公司保证在高先生入住之日起1年内为其办理房屋产权手续,如现房实测面积与期房预测面积发生变化时,按实测面积交纳相关税、费。

高先生入住后不久,房地产公司通知他到公司交纳办理房屋产权证所需的契税、过户费及印花税,高先生交纳了全部费用,并将私人印章交给房地产公司。因高先生购买的期房实测面积大于预测面积,办理产权证需按实测面积重新签订《北京市内销商品房买卖契约》。

房地产公司在高先生在场的情况下,填写了3份内容相同的《北京市内销商品房买卖契约》,同时在乙方签字处填写了高先生的名字,并加盖了高先生的私人印章。

半年后,房地产公司将房屋的产权证、新合同及高先生的私人印章交给高先生,并向他讲明新合同是为了办房产证而签订的,双方仍沿用旧的期房购销合同。

后高先生起诉至通州法院,称签订新合同他不知道,此合同中减少了许多对他有利的条款。房地产公司为自身便利,冒用他的姓名侵犯了他的利益,要求房地产公司承认错误、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抚慰金2000元。

诉讼过程中,房地产公司辩称,我公司为高先生的利益使用其姓名,且我公司与高先生实际履行的仍是旧合同,没有给高先生造成经济和精神损失,不构成侵犯他的姓名权。

案例五

2005年6月份,被告王某、李某准备登记结婚,因李某全家搬迁,户籍丢失,无法办理结婚登记。王某随找到自己妹夫姨家(即原告方某家)亲戚,称未婚妻户籍登记丢失,无法办理结婚登记,想用方某的户口薄和身份证附李某的照片去办理结婚登记。

当时方某在外务工,只有父母在家,其父母想只是借用女儿的户口簿和身份证,不会有什么问题,就同意把女儿的身份证和户口簿借给王某使用。2005年6月24日,王某、李某登记结婚,结婚证上是方某的名字。

后方某务工回家得知此事,找到王某、李某两人要求用他们自己真实姓名登记结婚。2005年9月5日,王某、李某到登记机关办理了离婚,又于2005年9月8日以双方真实姓名重新登记结婚。方某户籍薄上留下了“离异”字样,引起了男友对其有“婚史”的误解,无奈之下诉至法院。

2. 党政干部参与民间借贷应如何处理

党政干部参与民间借贷应如何处理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有权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但如果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则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应当被认定无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二十六条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援。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援。

目前,对党政干部参与民间借贷是正常的投资理财行为,还是违规从事营利活动,在认识上存在一定分歧。 二是现有规定尚不完善。《中国 *** 纪律处分条例》(下称《条例》)第七十七条第五项规定,有其他违反有关规定从事营利活动行为的,给予相应纪律处分。这一规定强调营利活动必须是“违反规定”的。但实践中,党员领导干部参与民间借贷是否违反规定,违反何种规定,往往难于查询直接依据。对有关规定理解和执行中的问题是,营利性活动的范围如何确定,能否理解为公务员不准参加任何营利性活动、借贷活动和投资理财活动等? 投资理财是现代社会人们获得财产增值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对于党政领导干部合法的投资理财和民间借贷行为,应予保护。但当前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属违规参与民间借贷,有的违规借贷资金巨大,极易诱发贪污、挪用公款或受贿等严重违纪违法行为。必须严格区分有关行为性质,严厉惩治其中的违纪违法行为。 一是以交易形式收受贿赂。《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国家工作人员为请托人谋利,以委托理财的名义,未实际出资而获取“收益”,或者虽然实际出资但获取“收益”明显高于出资应得收益的,以受贿论。据此,党政领导干部为他人谋利并向他人放贷,“收益”明显高于应得收益的,应认定为受贿。 二是资金来源属于违纪违法所得。党政领导干部用贪污、挪用公款、受贿、非法集资等违纪违法行为所得赃款从事借贷活动,属于对违纪违法所得赃款的处置,其收益属孳息,亦应收缴。在认定时,由于行为人用于放贷的钱款系贪污贿赂等违纪违法所得,应认定为贪污贿赂等性质,对其违规从事营利活动的行为可不再单独认定。 三是以合法财产向管理服务物件放贷。党政领导干部用合法财产放贷,但放贷物件系其管理服务物件,对数额较大的应以违纪论处。有的党政领导干部利用职权为管理服务物件谋取利益,然后将资金出借给其并获取较高利息(未明显高于应得收益);也有的党政领导干部利用职务影响向自己管辖范围内的管理服务物件出借款项,被管理者出于讨好、惧怕而给予较高利息,且不排除将来该领导干部利用职权为其谋利。这些情况下,领导干部从事的放贷行为与其职权有明显关联,损害了其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且与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借贷活动有本质区别。因此,应以违规从事营利活动论处。 四是以合法财产向非管理服务物件放贷。党政领导干部用其合法财产放贷,放贷物件并非其管辖范围内的人员,也没有利用职务便利或者影响的,则应区分情况分析。首先,对利率高于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同期、同档贷款利率4倍的,属高利贷行为。对于其中严重扰乱经济、金融秩序的,可根据《条例》第一百一十二条处理。其次,对利率未高于同期、同档金融机构贷款利率4倍,也不能简单一律认定为合法民事行为。实践中还要综合考虑党政领导干部的放贷规模、次数、从事放贷时间长短、是否影响公正执行公务、造成的社会影响等因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其中放贷数额巨大、放贷次数和涉及人员多、持续时间长、影响公正执行公务或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应尽快研究并明确处理依据。 此外,对于那些借款给他人系基于一定的人缘、血缘和地缘关系,如亲属、同事间借款,有时也给予正常利息或者象征性给予利息。行为人主观上缺乏谋取利益的故意,客观上收取利息不高,不应按违纪论处。(作者 赵煜 李文博 单位:中央纪委、监察部案件审理室)

如何规范党员干部参与民间借贷行为

你好,高利贷只是民间借贷的一种,只是利息过高与计算复利的原因,法律上有一些规范而已,并且多半是有组织的贷款行为,在一些老赖无力还款时,有时采取暴力催收,从而衍生出一些社会问题。
个人不建议借或放高利贷,它虽然能融通资金,但是也会让一些人深受其害。
党员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民间借贷也并无不可,只是遵守国家法律规定,利息不要过高,不要计复利,否则可能部分不受国家法律保护。还有就是要注意借款人的资信与资金用途,保障资金的安全性。

如何认定工商干部张某参与民间借贷的行为

您好,认定民间借贷行为可根据该行为所具有的特征来认定:
(1)民间借贷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借贷双方通过签订书面借贷协议或达成口头协议形成特定的债权债务关系,从而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债权债务关系是我国民事法律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关系一旦形成便受法律的保护。
(2)民间借贷是出借人和借款人的合约行为。借贷双方是否形成借贷关系以及借贷数额、借贷标的、借贷期限等取决于借贷双方的书面或口头协议。只要协议内容合法,都是允许的,受到法律的保护。
(3)民间借贷关系成立的前提是借贷物的实际支付。借贷双方间是否形成借贷关系,除对借款标的、数额、偿还期限等内容意思表示一致外,还要求出借人将货币或其他有价证券交付给借款人,这样借贷关系才算正式成立。
(4)民间借贷的标的物必须是属于出借人个人所有或拥有支配权的财产。不属于出借人或出借人没有支配权的财产形成的借贷关系无效,不受法律的保护。
(5)民间借贷可以有偿,也可以无偿,是否有偿由借贷双方约定。只有事先在书面或口头协议中约定有偿的,出借人才能要求借款人在还本时支付利息。

对于民间借贷的危机如何处理?

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不仅仅是中国才有也是世界性的难题,如何更好的解决中小企业借贷、融资,民间借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隐藏了一些问题,在面对矛盾越来愈凸显的时候,导致了纷纷倒下也为民间借贷埋下了隐患。想要解决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就要加快对民间借贷的阳关化、正规化,还有加大对其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对管理、控制风险都非常的有意义。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于民间借贷的问题也带来了很多的制约,很多民间借贷由于受到了政策的限制,无法提供更加宽广的服务领域,还有对民间借贷也缺乏一定的优惠政策,不利于监管,容易导致风险失控。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风险加大,要适当的放宽制约,给予优惠的税收政策,让小额贷款公司更加好的服务于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再通过树立示范效应,让更多的小额贷款公司消防,从而改变整个局面。对于民间借贷不同的优惠政策还有更多的监督管理制度,也要加快建立,同时还要避免偷梁换柱的借贷行为。

党政干部与下属发生不正当性关糸如何处理

如果下属不愿意情况下发生了性关系,下属可以举报党政干部,事实的话那么党政干部会犯 *** 罪坐牢并撤销所有权利(就是从官变成普通人还要坐牢)。若下属愿意或者不举报,下属要与党政干部私聊解决此事(比如赔钱,下属嫁给党政干部等)

参与民间借贷会被开除

一、参与合法的民间借贷不应当成为被单位开除的理由,如果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可以要求赔偿金;
二、法律依据:
1、《劳动合同法》 (2012修正)第八十七条【违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2、《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 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的计算】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 *** 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民间借贷案例无法调解最终如何处理

蒐集足够的证据,直接向法院起诉,建议最好可以委托当地的律师,因为在蒐集证据和法庭上律师给你的建议往往都可以大大的提高你的胜诉机率!

求教,有借条的民间借贷纠纷如何处理最好

要看具体借条以外的证据是否充足,如若充足,可以在出借方经常居住地法院起诉。

党员参与封建迷信活动应如何处理

1、党员给自己过世的父母或是其他亲人每逢清明上坟祭拜,每逢7月半烧烧纸钱,我认为这个属于民俗活动,不应该算封建迷信活动。
2.每逢进寺庙,烧香拜佛,求神算卦,这个绝对算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但是进寺庙游览、观看不算封建迷信。
题主是12年提问的,2016年出台《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对此定性为违反党的政治纪律,也有了针对不同程度与其相应的处理。
我也是党员,我进寺庙只是看看佛教文化,看看名胜古迹,绝对不磕头也不烧香也不捐钱。

3. 刘胜军多少岁了博天环境独立董事

刘胜军先生:1974年10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居留权,博士研究生学历,致公党党员,国是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微财经创始人、上海市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理事、陆家嘴金融城理事会第一届理事、上海第一中级法院涉自贸区金融商事审判专家委员。曾荣获“《新京报》2013中国青年经济学人”、“《商业周刊》中文版2012年度人物”、“胡润2016中国新金融年度风云人物”荣誉称号。曾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研究院副主任,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助理院长、副院长、执行副院长。2017年6月至今任国是金融改革研究院(原:中国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维财经创始人,兼任山东黄金集团外部董事、虎扑(上海)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金蝶医疗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赣州中投晶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独立董事、蓝帆医疗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现任公司独立董事。兼任上海革知商务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

4. 中国法院2012年度案例:公司纠纷内容简介

中国法院2012年度案例系列旨在提供一种易于理解和实用的公司纠纷案例阅读体验。相比于市面上常见的案例书籍,它注重改进内容质量,解决篇幅冗长、信息冗杂等问题。编辑团队采取了严谨的方法,如精炼案例内容,确保每个案例平均篇幅控制在3000字以内,以便于读者迅速获取关键信息。他们强调突出争议焦点,删除无关细节,力求在有限的空间里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此外,该系列的独特之处在于信息的丰富性。每年,国家法官学院案例开发研究中心从全国各地法院收集超过一万件审结的典型案件,为《中国法院年度案例》提供了广泛且及时的案例来源。读者可以从中获取全国各地最新、最具代表性的公司纠纷案例,满足不同需求。

为了方便读者查找,丛书设计为分卷编排,每个案例都经过细致分类,标题下还附带焦点问题,使读者能够快速定位并找到所需案例。这样的设计旨在节省读者的时间,提高查找效率。

5. 打官司保险公司90%都输,投保你怕啥

文/鱼儿财记

01

自从开始写保险。

收到不少读者担心:保险我知道好是好, 看到很多拒赔案例,真心担忧买了保险,到时候拒赔 。还给我发了很多拒赔案例。

身边如果出现一拒赔案例。

那对保险, 简直要扛起大旗来反对 。买保险,原本就是为了转移风险,如果临了保险公司拒赔, 那可不白瞎了?

虽然保险公司会退还保费。但这种事搁谁那,心里都不舒坦。

敢情买保险,晴天送伞,下雨拿走?

是个人都不服气啊。

之前在网上看到个数据:105个保险纠纷案,95件都是投/被保险人/受益人胜诉。 胜诉率91%。

为了有个证实。

我特意找来了《中国法院2018年度案例·保险纠纷》,来看保险里到底会在哪些方面出现纠纷。其中 人身保险纠纷24个 , 只有1件明确保险公司胜诉 ,法院驳回投保人的案例。

所以,打起官司来,保险公司不一定占便宜。

确实十有八九都输呢。你怕啥。

但买保险,可不是为了打官司啊。那么是什么纠纷, 会引发保险公司拒赔呢?

02

给大家告颤归纳几个纠纷的典型:

1)因被保险人 电动自行车无牌照驾驶 ,出现交通意外。保险公司拒赔。

事情原委是:

李新杰之妻李海侠为之投保意外险。 李新杰驾驶电动自行车发生交通事故 ,申请理赔。 保险公司拒赔。

如果有关注免责条款的,应该能立即明白花花说的是什么问题。很多保险公司,在意外险里,有这样的免责条款:

这个条款,几乎意外险都有。

纠纷的关键是:

保险公司认为,电判散动自行车为机动车 ,无车牌驾驶,是为其免责条款中的事项。因此拒赔。

投保方认为: 电动自行车,不属于机动车。 因此,不属于保险条款里的免责项。

最后的结果是:

法院判定:投/被保险人胜诉。 电动自行车不属于机动车, 保险公司应当赔付。

之后还有个醉酒驾驶电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案例。

同样因电动车不属于机动车, 判定保险公司赔付。

对于电动车这种车,其实社会约定俗成,不认为是机动车。 但其实有些电动车,速度快、驾驶野蛮,其实也很危险的。

为什么大点的城市限摩/限电动车,也就是这种车辆很容易乱窜( 尤其爱闯红灯、鬼探头 )造成交通事故。

但在这纠纷中:

法院的判定还是会在社会约定俗称的这种合理范围, 做有利于弱势群体一方 (即投/被保险人及保险受益人)。

2) 医院病历模糊或瑕疵。 保险公司拒赔。

其中一案例事情原委是:

李亚新投保两全险附加重疾险。投保期间,李亚新因病去院治疗。根据病历,李亚新认为 其被诊断为右乳癌 ;保险公司认为医院病历给出的 “右乳癌CT2NOMOMOⅡ a期”,诊断不明确 。且被保险人有一项对确诊癌症有重要意义的检查没有做。

无法确定是否患癌。

因此,拒赔。

该案例的结果是: 李亚新提供了该医院证明,医院对病历中的书写瑕疵做出了合理解释 ,证明确有患病。

因此法院判保险公司赔付;

这个案子拒赔, 个人认为绝大部分的锅当属于“病历没写好”的问题 。因此,罹患重疾要理赔,可在医生写病历时, 千万盯住医生的手。

写瞎了,麻烦大。

3)未如实告知,保险公司拒赔。

“未如实告知”的纠纷案例,在人身保险里很多。 这24个里,就有3个。

1)案例1,马茹萍丈夫李信有投保重寿两全并带分红的终身险,且附加意外和医疗险。

2012年9月投保,当袜冲败年12月突患疾病 ,送往医院途中死亡。

但经保险公司查经:李信有, 在投保之前以“潘小元”身份住院 ,该住院记录能证明投保人 患慢性尿毒症 。但投保时,健康告知里均填否。

从这看, 被保险人“未如实告知”痕迹明显 。

但最后,为什么保险公司又被判令赔付呢?

是李信有,投保前确有患肾病综合症。但 该保险合同签订的字迹鉴定,并非李信有签字。

因此,不能证明保险啊公司对 李信有时投保时进行了问询 ,以及李信有进行了虚假告知。

官司进行1年7个月, 最终法院判令保险公司赔付。

第二个案例, 同为“未如实告知”投保。 投保前,被保险人被医院病理组织诊断为“(右鼻咽部)考虑为粘膜低分化鳞状细胞癌“。

甚至投保前, 也有多次包含“鼻咽癌”的医院诊断记录 。

投保后,被保险人以“鼻咽癌”申请理赔。

保险公司拒赔。

“未如实告知”的痕迹,也很明显 ,甚至有欺诈、骗保嫌疑。

这个案例我至今都没搞明白,为什么法院判令保险公司败诉。其中有一条是说:保险公司 行使合同解除权的权利 已 超过 法定与约定期限。

因此,凉凉。

第三个案例,投/被保险人“未如实告知”事实认定清楚,但也是因为保险公司 未在 《保险法》第十六条第三款规定的 期限内(30日内),解除合同 。因而要承担赔付责任。

保险公司还有这么傻的操作 ,也是令人惊讶啊。

不仅如此,还有很多案例投保人“未如实告知”。

但保险公司 却无法举证是否对投保人进行过问询,而败诉 。因此,打起官司来, 保险公司未必是强势方。

但这种事,肯定越往后保险公司出错的概率越小了。千万别不如实告知。要有这种侥幸得到赔付还是很难的。 打官司也折腾呀。

03

除了这之外,还有曾经轰动一时的“相互宝”拒赔案。

如果不了解的小伙伴,可以去翻翻相关消息。它那个拒赔, 投保人过错可小多了。 彼时参保成员,因意外跌入洪涝沟, 入院诊断为双股骨折,陷入深度昏迷。

但该成员因皮肌炎,长期服用激素。 不符合健康告知。

案子的争议点是:参保人,并没有长期服药,隐瞒病情并非故意。且意外和服药没有直接关系。

但大众陪审, 仍然是超过51%的成员投了拒赔票 。

因此,尽管出险事故与既往病史,没关系。 不符合健康告知,依然是不赔付的。

从这些案例梳理下来,我们至少能从中获得3点启示:

1)在这些案例中,除了案例1)保险公司以“电动车”为机动车,拒赔理由过分一些。其他的案例,保险公司拒赔,理由都还是足的。

保险公司,不会无缘无故的不赔付。

但有时候,理赔确实存在模糊地带, 被保险公司拒赔 。 投/被保人,一定要勇敢拿起法律武器,自救。

条文是死的。但人是活的。

有正当理由, 仍然是有大概率获得法律支持的。

2)就是投保时, 一定要仔细阅读健康告知 ,并如实告知。

越健康的时候投保, 理赔纠纷越少。

3)看病、就诊,要看住医生的手 。防止病历写“重了”, 才发现买不了保险。

投保了,病历写模糊、瑕疵了,出现理赔困难。

嗯,好。今天就这样啦。早完稿,开心。

小伙伴出来唠唠嗑不?

文来自公众号  : 鱼儿财记

6. 学生在校死亡有什么赔偿标准

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学校有看护学生的义务。如果学校存在过错,导致被害人受伤或者死亡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是由于第三人造成的,由第三人和学校共同承担责任。

一、赔偿的条件:

1、首先学生在学校死亡,学校不一定会承担责任。

2、学校承担责任的前提是学生的死亡和学校的失职、管理不到位等过错有因果关系,否则没责任。

3、学生的死亡不是因为学校的过错造成,而是其他人造成的,则由责任人直接承担。

4、学校在自己的过错范围内,承担补充责任,直接侵权人承担的直接责任。

学生人身损害的赔偿范围一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常规赔偿:医疗费、营养费、误工补助费护理费、交通费等费用;

(2)残疾赔偿:赔偿残疾用具费,残疾生活补助费;

(3)死亡赔偿:丧葬费、死亡补助费;

(4)精神损害抚慰金:包括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是指用金钱补偿因受伤或死亡而给受伤学生或死亡学生父母造成的精神痛苦的抚慰费。

二、学校承担学生伤害事故责任的标准

根据《教育法》和《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重申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为过错原则。由于学校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也不是行政机关,因此,学校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既不是无过错原则,也不是公平原则,只能是过错原则。

最高法院1998年公布的《民通解释》第一百六十条已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因此,学校是否有过错,是决定着学校是否承担在学校负有管理职责范围内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赔偿责任的准则。

《教育法》第八十一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侵犯教师、受教育者、学校或者其它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根据《教育法》的规定,判断学校有无过错,其标准就是学校是否依法履行了教育法律规范规定的教育、管理和保护职责。

教育部为执行教育法律先后颁布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园环境秩序管理规范、班主任工作规范、学校卫生保健工作规范、实验课规范、体育课规范等教育管理的法律规范。

学校的行为违反了这些规定,即为学校的教育、管理和保护行为有过错。学校行为违反教育、管理和保护职责的规定造成学生伤害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6)中国法院2012年度案例扩展阅读:

案例:学生在校因病死亡学校救治不积极担责3成

陈唯浩系綦江某职教中心学生,在校期间生病但未能及时救治,导致病情逐渐加重。后陈唯浩父亲将其送至医院救治,但终因病情严重而不治身亡。陈唯浩父亲以学校救治不及时为由将当事学校告上法院。近日,重庆市綦江区法院一审判决被告学校承当30%的赔偿责任。

据了解,2012年11月12日早自习时,班主任发现陈唯浩脸有点肿,便询问陈唯浩并叫其到医院检查,但陈唯浩未到医院检查。次日早自习时,陈唯浩脸肿未有好转,班主任又叫其到医院检查,但陈唯浩仍未就医,班主任当天拨打了陈唯浩留给学校的家长电话,告知了陈唯浩病情。

11月14日,陈唯浩病情加重,卧床不起,班主任要求陈唯浩要么到医院治疗,要么回家,并再次打通了家长电话并告知病情加重情况。陈唯浩父亲于当日下午到学校将其接回家,后病情更加严重,11月15日送达当地医院,当日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法院审理认为,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学校发现后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加重的,依法应承当相应责任。被告学校在知道陈唯浩生病后,虽多次劝导其到医院检查、治疗,并多次联系其家长,但在陈唯浩病情逐渐加重家长又未在场情况下。

未采取积极、稳妥、谨慎的措施及时救治,仅口头劝导陈唯浩到医院治疗或回家治疗,消极等待陈唯浩家长到学校接人,存在一定过错,与陈唯浩死亡的不良后果有一定因果关系。因陈唯浩家长对其死亡有重大过错,法院一审判决被告学校承当30%的赔偿责任。

热点内容
教育法律法规考点 发布:2025-03-31 21:53:36 浏览:212
成都龙泉司法局 发布:2025-03-31 21:29:21 浏览:352
社会与法完美恋爱全集 发布:2025-03-31 21:26:41 浏览:2
民法典表决通过 发布:2025-03-31 21:26:37 浏览:45
财经法规是会计人员的 发布:2025-03-31 21:26:01 浏览:92
药师课法规 发布:2025-03-31 21:22:32 浏览:26
违反土地管理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3-31 21:15:03 浏览:656
诈骗的有关法律责任 发布:2025-03-31 20:54:51 浏览:863
法官生活经验 发布:2025-03-31 20:42:10 浏览:910
药品法律法规培训 发布:2025-03-31 20:32:58 浏览: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