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首席大法官pdf
A. 国家干部和特殊群体与平民百姓的身份证有区别吗
我国的居民身份证上的信息不是表明一个人在国家机关的身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议会领导、首席监察官、首席大法官、首席检察官等)或在军队武装部队里的军人身份(军官、士官、士兵)或在单位的身份(以企业为例各层级董事长、总裁、总经理、总监、部门领导等)或在家庭的身份信息(户主、配偶,子女),不存在为官从政者与平民百姓的不同之处的说法。我们人人都有的居民身份证上的信息,最多的是上面的公民身份号码这个十八位码长数字字符的特征组合码,根据国家标准 GB 11643-1999《公民身份号码》.pdf标准原文得知:公民身份号码是特征组合码,由十七位数字本体码和一位数字校验码组成。排列顺序从左至右依次为:六位数字地址码,八位数字出生日期码,三位数字顺序码和一位数字校验码。其实从中我们感悟到由公安机关为我国公民颁发的居民身份证是便于公安机关民警想对人知道的是:你是谁?(证件上的姓名),是哪里的?(证件上的公民身份号码前六位行政区划代码,这个反映最初办理居民身份证时的户籍到第三级县及以上行政区划),有多大年龄?(从第七位到第十四位人的出生年月日)。简明额要。
B. 为什么西红柿和黄瓜被归类为蔬菜而不是水果
番茄的【黄瓜本来就不会被误会是水果吧】
提出:1893年4月24日
判决:1893年5月10日
案件全名: 约翰‧尼克斯、约翰‧W‧尼克斯、乔治‧W‧尼克斯和弗兰克‧W‧尼克斯诉纽约港海关税收员赫登
援引例证: 149 U.S. 304;149 U.S. 304; 13 S. Ct. 881; 37 L. Ed. 745; 1893 U.S. LEXIS 2303
既往案件: Judgment for defendant, 39 F. 109 (C.C. S.D.N.Y. 1889)
后续案件: None
法庭判决:1883年关税法中蕃茄的含义应为其日常含义,即蕃茄归为蔬菜而非水果。
最高法院大法官
首席法官: 富勒 其他大法官:菲尔德、哈伦、格雷、布拉奇福特、布鲁尔、布朗、希拉斯、杰克逊
法庭意见:
多数意见:格雷
联名:全体一致同意
适用法条:1883年关税法
尼克斯诉赫登案(英语:Nix v. Hedden),案卷号:149 U.S. 304(1893),是由美国最高法院负责审理,决断依照1883年3月3日颁布的关税法,西红柿应当被归类为水果还是蔬菜?在关税法中,进口蔬菜需要缴纳关税,而水果却不用。该案原告为约翰‧尼克斯(John Nix)、约翰‧W‧尼克斯(John W. Nix)、乔治‧W‧尼克斯(George W. Nix)和弗兰克‧W‧尼克斯(Frank W. Nix),被告为纽约港海关税收员爱德华‧L‧赫登(Edward L. Hedden),原告要求其被告归还被其强行征收的税款。从植物学角度来看,西红柿属于果实(果实和水果在英文中均为fruit)。但是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却一致倒向被告一方,认为关税法所称“水果”和“蔬菜”是采用其日常含义而不是植物学含义,这样西红柿就应该被划分为蔬菜。
• 1 案件
• 2 法院判决
• 3 后续影响
• 4 参见
• 5 脚注
• 6 参考数据
• 7 外部链接
1.案件
庭审中,原告律师引用了《韦氏词典》(Webster's Dictionary)、《伍斯特词典》(Worcester's Dictionary)以及《帝国词典》(Imperial Dictionary)中有关“水果”和“蔬菜”的释义作为证词,随后传唤了两名有30年售卖水果和蔬菜经历的证人,询问他们在听完释义之后,是否能指出这两个词“在商业或贸易领域有不同于上述定义的特殊含义”。
一名证人就词典定义部分作证称:“(词典)并没有给所有东西分类,当然词典已经作出的分类是准确的。但它并没有举出所有种类的水果和蔬菜;它只举出其中的一部分。我认为现在‘水果’和‘蔬菜’在贸易中的意义与其在1883年3月1日时是一样的。我知道在贸易中‘水果’一词仅被用作指包含种子的植物或植物的一部分。《韦氏词典》中‘蔬菜’词条举例说蔬菜包括‘卷心菜、花椰菜、蔓菁、土豆、豌豆、大豆和类似的东西’,而有在贸易中所称的很多蔬菜可能都涵盖在词条所说的‘类似的东西’中了。” 另一名证人则作证称:“我不认为‘水果’或是‘蔬菜’两词于1883年3月或之后在美国有任何特殊的贸易或商业用法,这两个词的意义和我听到的词典释义是一致的。”[1]
原被告双方的律师都使用字典作为证据。原告方律师引用了字典中关于西红柿的释义,而被告方律师则以《韦氏词典》中豌豆、茄子、黄瓜、西葫芦和甜椒的释义为证。接着,为驳斥被告观点,原告方律师针锋相对地引用了《韦氏词典》和《伍斯特词典》中土豆、蔓菁、防风草、花椰菜、卷心菜、胡萝卜和大豆的释义。
2.法院判决
植物学角度而言,西红柿是果实。可是在日常习惯于把它当作蔬菜,因此美国最高法院裁定西红柿是蔬菜。
最高法院大法官全体一致支持被告方,他们裁定,根据其烹调方法和流行观点,西红柿应当被视作是蔬菜。大法官哈瑞斯‧格雷(Horace Gray)起草了判决书,在其中他写道:
“引自字典的文字将‘果实’一词定义为植物的种子,或是植物中包含种子的部分,特指这些植物中多汁、含果肉的产品,其中包含有种子。这些定义并没有倾向于说西红柿是‘水果’,也没有将其和日常用语或关税用语中的‘蔬菜’区隔开。”
格雷大法官引述了多个不同的最高法院判例,如布朗诉派珀案(英语:Brown v. Piper,案卷号: 91 U.S. 37,42)和琼斯诉美国案(英语:Jones v. U.S.,案卷号:137 U.S. 202, 216),他认为如果词汇在商业或贸易中出现特殊含义时,法院应当采信的是其普通含义。在该案中,词典不应被视作证据,而只是帮助法院理解和记忆的工具。[2]格雷承认在植物学中,西红柿是被视为是“攀缘植物的果实”,但是由于它并不是当作饭后甜点而是作为主菜食用,因此应当将其视为蔬菜。为了证明其观点,格雷大法官提到了另外一桩认为大豆属于种子的案例,这就是罗宾逊诉所罗门案(英语:Robertson v. Salomon,案卷号:130 U.S. 412, 414)。该案中大法官约瑟夫‧P‧布拉德利(Joseph P Bradley)也认为,尽管大豆在植物学上被视为种子,但在日常生活中却被视作蔬菜。就这个话题,格雷又阐明了黄瓜、西葫芦、豌豆和大豆在法理上的分类。
3.后续影响
尼克斯案在后来又三度被最高法院援引,作为法院采信有别于字典解释的日常意义的依据。这三个案件是:1895年的索恩诉麦根案(英语:Sonn v. Maggone,案卷号:159 U.S. 417(1895)),同年的索顿斯托尔诉维布施及希尔格案(英语:Saltonstall v. Wiebusch & Hilger,案卷号:156 U.S. 601(1895)),以及1894年的凯德沃德诉泽案(英语:Cadwalder v. Zeh,案卷号:151 U.S. 171(1894))。后来的JSG贸易集团诉Tray-Wrap集团案(英语:JSG Trading Corp. v. Tray-Wrap, Inc.,案卷号: 917 F.2d 75 (2d Cir. 1990)),尽管与尼克斯案并不相关,但关注的焦点都是西红柿。该案的法官在引用此案时这样写道:
“在日常生活中西红柿属于蔬菜,这已经在多年前由高等法院判定,可以参见尼克斯诉赫登案。而从植物学角度而言,它却是属于果实,这可以参考1981年版的《美国网络全书》(26 Encyclopedia Americana 832 (Int'l. ed. 1981))。但无论属于何类,人们享用西红柿的美味多个世纪,就连狄更斯的小说里,匹克威克先生都蘸着西红柿酱汁吃猪排。”
2005年,新泽西州议会中支持西红柿成为该州的象征蔬菜的议员就引用了尼克斯案作为论据。[3]
4.参见
• 胡萝卜 - 在《欧盟法》(European Community law)中被定义为水果,以方便果酱分类
• 奇迹玩具公司诉美国案 - 该案判定超级英雄的相关产品在法律上是玩具,而非玩偶
5.脚注
1. ^ 149 U.S. at 305.
2. ^ “在美国最高法院“逛词典””,中国社科报,2009年3月16日.
3. ^ State of New Jersey, 212th Legislature, No. A1210
6.参考数据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尼克斯诉赫登案
• Wu, Steven. Legal Ramblings: Random cases--amusing legal tidbits. 2002年12月6日
7.外部链接
• ^ 149 U.S. 304 (Text of the opinion from FindLaw.com)
• Rocknel Fastener, Inc. v. United States- 34页的PDF文件,讲述了一起类似的案件,争论焦点是螺丝和螺栓的不同。另有一个21页的PDF对两者的不同进行了描述。Distinguishing Bolts From Screws.
C. 香港法庭用英语还是汉语法律文件用英文还是中文
香港法定语文是中文和英文,政府语文政策为两文三语(广州话即粤语、普通话、英文)
根据《香港基本法》第9条和《法定语文条例》第5章,中文和英文都是香港的法定语文。绝大部分政府公文、街道指示牌等都是中英并用。现时香港政府内部的语文政策由公务员事务局法定语文事务部统筹;律政司设有双语法制委员会,向政府提供法律双语化的意见;教育统筹局辖下的语文教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语常会<ref>语文教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官方网站</ref>)则就语文教育政策提供意见。
法律条文裏的「中文」并无明确指定使用哪一种口语,由此便衍生出政府所推行的「两文三语」政策,即以中英文为书写文字,广东话、普通话和英语为口语的方针。例如於立法会会议或政府新闻发布会等官方场合,一般都提供这三种语言的即时传译。然而使用这三种语言的政策并无法律约束力,2002年10月29日,首席大法官李国能就通过司法机构表明在法庭审讯过程中,「口讲的中文包括普通话,及不排除其他中国方言。」<ref name="20021030mingpao">〈法庭破天荒普通话盤问证人·李国能界定中文定义被指干预审讯〉,载2002年10月30日香港《明报》。</ref>另外,「中文」也没有指定哪一种字体,因此政府公文或网页除惯用的繁体中文外,亦常另备简体中文。
香港采取双语政策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香港自成为英国殖民地之後,大部分政府文书都以英文为主,中文没有宪制地位。香港教育界及大专学生从1970年起开始争取香港人最常用的中文成为法定语文。港英政府於是在1971年成立公事上使用中文问题研究委员会,结果指出中文和英文应具有同等地位。1974年,政府正式修改《法定语文条例》,中文才获立为法定语文。1987年起则进一步规定所有法例都必须以中英文制定和颁布。1990年《基本法》颁布,确认香港主权移交後的语文使用政策。1995年至1997年,政府再度就司法程序上可使用的语文进行法例修订。<ref>〈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定语文政策〉(PDF),载《中大译讯》,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2000年1月。
香港法庭首次以中文(粤语)进行审讯,是1995年12月4日。一名90岁妇人入禀高等法院控告其3名子女侵吞财产,案件涉及大量中文文件,加上原讼人、与讼人皆不谙英文,当时的外籍主审法官认为案件更适合以中文审讯。
D. 香港特区政府的官方语言是粤语还是粤语和英语
香港的法定语言(不称作“官方语言”)是中文和英文,而政府的语文政策是“两文三语”,即书面上使用中文白话文和英文、口语上使用粤语(俗称广东话)、普通话和英语。香港华裔人口中主要使用广东话,而非华裔人口则多以英语作交际语。由于中国内地推行简化字的时候,香港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香港最普遍使用的汉字书体是繁体中文。
按惯用语言划分的人口比例:
广东话(粤语):89.5%
普通话:1.4%
其他中国方言:4%
英语:3.5%
其他语言:1.6%
香港(粤拼:hoeng1 gong2;英文:Hong Kong;普通话拼音:xiāng gǎng;缩写:HK),简称“港”,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HKSAR)。地处中国华南地区,珠江口以东,南海沿岸,北接广东省深圳市,西接珠江,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珠海市以及中山市隔着珠江口相望。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华人智慧与西方社会制度优势合二为一,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及完善的法制闻名于世,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
名称来历:
说法一:香港的得名与香料有关。宋元时期,香港在行政上隶属广东东莞。从明朝开始,香港岛南部的一个小港湾,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因转运产在广东东莞的香料而出了名,被人们称为“香港”。据说那时香港转运的香料,质量上乘,被称为“海南珍奇”,香港当地许多人也以种香料为业,香港与其种植的香料一起,名声大噪,也就逐渐为远近所认可。不久这种香料被列为进贡皇帝的贡品,并造就了当时鼎盛的制香、运香业。可后来,村里人不肯种植了,香料的种植和转运也就逐渐消失,但香港这名称却保留了下来。
说法二:香港是一个天然的港湾,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来的水手,经常到这里来取水饮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这条小溪,也就被称为“香江”,而香江入海冲积成的小港湾,也就开始被称为“香港”。有一批英国人登上香港岛时就是从这个港湾上岸的,所以他们也就用“香港”这个词来命名整个岛屿。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别称。
尽管有不同的说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这地名最早出现在明朝,它最初是指今天香港岛上的一个小港湾、小村落,后来才扩大为对整个岛屿(香港岛)的称呼,最后,到了19世纪初,才成了被英国殖民主义者占领的整个地区的统称。
香港的英文名称,是照广州语音,原译作HeungKong,香港有很多水上居民读“香”为“康”,所以英文名称也就随着改拼为Hong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