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法官学者

法官学者

发布时间: 2025-04-12 10:36:08

① 历史上有哪些优秀的法官

梅汝璈、倪征燠、刘墉、海瑞、包拯。

狄仁杰,海瑞

1、梅汝璈

亚轩,南昌,江西律师法学家,1946年代表中国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了举世闻名的东京审判,为日本首批28名甲级战犯的定罪量刑做出了突出贡献

梅汝璈1904年生于朱姑桥南昌,青云谱风景区,1916年至1924年就读于清华学校。1924年,他获得了公费留学美的计划,进入了斯坦福大学。1926年,他获得文学学士学位,进入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并于1928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1929年回国后,曾在多所大学任教,曾任行政院院长助理、部长等职。1946年,他在国际军事法庭担任代表法官,并参加了二战后的审判。日本应对亚太地区造成的大规模战争和伤害负责

建国后,他先后担任第一届全国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议案委员会委员、全国委员,1973年逝世于,享年68岁。

2、倪征燠

中国第一位国际司法学家,中国著名法学家。倪征燠可以说是一个在20世纪跟随中国法律 历史 旅行的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一生中从未离开过‘法律’这个词。”

他于1906年出生在黎里镇, 府吴江县, 苏州,中学毕业后决定学习法律并为国家服务。他首先在东吴大学法学院(1915年成立于上海)学习法律,并于192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

自1931年以来,他在东吴大学、大夏大学和上海持志大学教授国际法、国际私法、比较民法和法理学课程。他于1987年当选为国际法研究所的副教授,并于2003年去世。

3、刘墉

崇儒,石庵,人,祖籍砀山, 安徽,清代政治家、书法家诸城, 山东。大学生刘统勋长子

乾隆是十六年(1751年)的一名学者。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知府、江宁,知府、体仁阁,大学内阁学士等职。并以遵纪守法和诚实著称。刘墉,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书法老师,被世人称为“厚墨宰相”。

他于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死,享年八十五岁。他被追赠给太保王子,并被追授文清爵位

首推狄仁杰,曾任大理寺丞时,曾一年内判决大量积压案件,无一人申诉

古代最著名的善于断案的法官很多,我选出最著名的十个简单介绍一下!

古代善断案法官1

赵广汉,西汉人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涿郡蠡吾县人!他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权贵,嫉恶如仇,以强有力的手腕治理地方治安,处置豪门权贵,深受百姓爱戴,同时,善于思考,非常讲究策略和方法,他的一些办案和惩恶计策独到而有效,深得百姓赞颂。官员及百姓皆称他“发奸摘伏如神”“以为自汉兴,治京兆者莫能及”。

他运用“钩距”法推问破案,寻找线索、灵通信息。据《汉书·赵广汉传》记载》:“﹝广汉﹞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钩距者,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所谓“钩距”就是旁敲侧击,辗转推问,被问的人都稀里糊涂的了,赵广汉却脑子转得飞快,马上就判断出打听出来的结果是不是合理准确。运用这种方法,使赵广汉对不轨之人的来历、根基、巢穴都清楚了解,对官吏收取、贪污的不义之财的来历和数量,都细致掌握。别人都想学他这一招,但没有一个人能学得像他那样精通。

古代善断案法官2

黄霸(公元前51年~公元前130年)西汉宣帝时大臣。字次公,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生活于汉武帝、汉昭帝和汉宣帝时代。因为通晓文法、明察秋毫、为官清廉、文治有方,性情又温良懂得谦让,为政外宽内明,力劝耕桑,推行教化,治为当时第一。少学律令,醉心仕宦,武帝末补侍郎谒者,任河南太守丞。宣帝时,任扬州刺史、颖川太守。后为御史大夫、丞相,封建成侯。

他为官期间,百姓拥护,朝廷满意,属下悦服,受人称颂,并处理了不少疑案。

最著名的智断争儿案

前汉时期,颖川郡有一家富户,兄弟俩在一起生活,他们的媳妇都怀孕了。兄长的媳妇生了个死胎,但是一直隐瞒着不告诉别人。弟弟的媳妇生了个男孩,兄长媳妇便生了恶念,将孩子强夺过来并声称是自己所生。双方各执一词,一直论争了3年都未能断决。

颖川太守黄霸听闻此事后,派人把孩子抱到法庭中间,命令她们妯娌俩上去争夺,表示谁能把孩子抢过去,便将孩子判给谁。兄长媳妇争夺时用力很猛,一副不管不顾的样子;反观弟弟媳妇,既想把孩子争回来,又恐怕会伤着孩子而不敢使劲儿用力,表情极为悲伤。看到这里,黄霸顿时明白了其中缘由,斥责兄长媳妇说:“你只想得到儿子,怎么会顾虑到用力争夺会使孩子受到伤害呢?孩子是谁所生,这件事已经非常明白了。”随即把孩子归还给了弟弟媳妇,兄长媳妇只得认罪。

古代善断案法官3

狄仁杰,字怀英,号德英,唐代并州太原府阳曲县(今山西太原阳曲县)人。为唐朝武周时的著名宰相,刚正廉明,执法不阿,以身护法。死后葬于神都---国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中,立有一碑,上书“狄公仁杰之墓”。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官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内史。

他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曾担任国家最高司法职务,判决积案、疑案,纠正冤案、错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1.7万人,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是我国 历史 上以廉洁勤政著称的清官。

古代善断案法官4

徐有功,(640—702年),名宏敏,字有功,唐洛州偃师(今偃师)人,徐有功是国子监博士徐文远的孙子,是唐代最著名的专司审案的官吏。青年时期举明经及第。历经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大理)寺丞、秋官(刑部)郎中、侍御史、司刑寺少卿等。长期在司法任上,是唐武则天时期与酷吏斗争的一面旗帜,也是 历史 上罕见的一位以死守法、执正的法官、清官。《新唐史》对他有“虽十岁未见其比”之赞誉。卒年62岁。时人论日:今有功断狱,天下无冤枉人。新旧唐书有传。他死后武则天追赠他为大理寺卿。

古代善断案法官5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古代善断案法官6

北宋人宋慈(1186-1249年),字惠父,汉族,建阳(今属福建南平地区)人,中国古代法医学家,中外法医界普遍认为正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专著,在中国元、明、清三朝是刑、法官必读之书,先后被译成法、英、荷等多种文字。

宋慈64岁死于广州经略安抚使的任所,宋理宗亲自为其书写墓门,凭吊宋慈功绩卓著的一生。刘克庄在墓志铭中称他:听讼清明,决事刚果,抚善良甚恩,临豪猾甚威。属部官吏以至穷闾委巷,深山幽谷之民,咸若有一宋提刑之临其前。后来宋慈的墓地迁至今福建省建阳市崇雒乡昌茂村西北。

古代善断案法官7

况钟(1383-1442年),字伯律,号龙岗,又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人(今高湖镇)。况钟小时候家庭贫困, 7岁丧母,从小聪颖好学,秉心方直,律己清严,习知礼仪,处事明敏。宣德五年出任苏州知府,他是明代一位受百姓尊敬的清官,苏州人民称他“况青天”。昆剧《十五贯》,以歌颂况钟而使其妇孺皆知。其功绩《明史.况钟传》有较详细记述,著述有《况太守集》、《况靖安集》等。

况钟在任苏州知府前,前任知府对讼案“累年莫决,囚多死于淹禁”。况钟上任后,着手处理这些案件。整肃吏治、端正风气,注意清理冤狱,为民伸冤。苏州府管辖七个县,他排了一个日程表,每天勘问一个县的案,周而复始,从不间断。况钟一个县一个县地轮流审问案件,不到一年,在刚到任的八个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勘部过轻重囚一千一百二十余名,吏不敢为奸,民无冤抑,咸颂包龙图复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有一篇《况太守断死孩儿》,赞扬“况青天折狱似神”,也是一个佐证。现在,只要一提起况钟,人们立即就会想到《十五贯》故事里那位甘冒风险、敢于伸张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

古代善断案法官8

海瑞(1515-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汉族,广东琼山(今属海口)人。少年从教时被称为海笔架。身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一生刚直不阿,清正廉明著称于世,被后人誉为“海青天”、“南包公”,与宋代包拯齐名。以直廉刚正著称,人称“海青天”。

海瑞是中国 历史 上的著名清官。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著名的胡胜荣人命案就是他破的!

古代善断案法官9

袁可立(1562—1633年),字礼卿,号节寰,河南睢州(今睢县)人,明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累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立朝不阿权贵,敢于为民请命,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军事战略家。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帝,为“四朝元老”之臣,诰“五世恩荣”之赏。

著名的涉倭案

明万历二十二年,袁可立在查办涉倭案件时,发现被指为倭寇同党处以极刑者一时竟多达数百人之多,有些案件甚至殃及妇女儿童。于是他不惜得罪一些急于邀功的高官权贵,对案件进行重审,先后使千余名无辜百姓和渔民免遭屠戮而获释

古代善断案法官10

于成龙(1617-1684年)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谥“清端”、赠太子太保。于成龙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副员,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帝亲自召见,赐予他白银千两、御马一匹,亲自赋诗一首表彰其廉能,并称赞他为“清官第一”。

于成龙在词讼、断狱方面,精于从细节上发现问题,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秉公处理地方上的疑案、悬案,使许多错案得到平反,于是百姓称呼他为“于青天”。

唐朝武则天时期的狄仁杰就是一位优秀的法官,荷兰伟大的汉学家、外交官、小说家高罗佩甚至为他写了一步伟大的英语文学巨著。《大唐狄公案》。

历史 上的狄仁杰通达权变、谋略过人、断案如神,不仅体恤民间疾苦,而且有匡扶社稷的大智慧。相较于影视作品中的虚构形象,本人境界有过之而无不及。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生于官宦之家。从童年时代起,狄仁杰身上就有一种特立独行、不畏权贵的勇气。有一次他家的门人被害,县衙里的官吏前来调查案情,府里的老老少少都忙不迭地前去接受问话,唯独狄仁杰拿着一本书坐在那儿一动不动。县吏一看这小子那么有个性,心里老大不爽,就上去命他接受问话。狄仁杰啪的一声合上书本,没好气地说:「我跟书中的圣贤对话都唯恐不及,哪有空理你们这些俗吏!你凭什么凶我?」

这是史书记载的有关狄仁杰生平的第一个故事。未来神探狄仁杰在史书中刚一亮相就与命案有关,也算是一个有趣的巧合。作为中国 历史 上大名鼎鼎的清官和神探,狄仁杰的探案故事通过千百年来的公案、话本、戏剧、小说,乃至当代影视而广为传播,几乎已经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

历史 上的狄仁杰确确实实是个优秀的断案者。唐高宗仪凤年间(公元 676—679 年),狄仁杰担任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旧唐书·狄仁杰传》)。一年之内勘断的积压案件所涉及之人犯就达一万七千人,而且事后还没一个喊冤的,这当然是不折不扣的法官了!

历史 上众所周知的,看到的就是包拯和狄仁杰了。一个是丞相,一个礼部尚书,都是比较大的官,他们共同点就是都擅长断案,是 历史 上出了名的,法官,清官。

包拯

包拯是北宋名臣,今安徽人,一生清廉,不追逐权贵,再有就是英明果断了,断案的,不英明也做不成啊,一脸黑黑的,年仅64岁,就离开了爱他的百姓。


在位的时候,有一个老百姓被一个无赖告了,还不知道是谁,然后包青天知道他是无辜的,就偷偷答应老农一定会把老赖惩罚了啦,然后包青天让这个百姓按照自己说的做,回家把牛杀了自己吃一点,市场又卖点,然后换了钱自己用。

这个老百姓果然照做,把牛杀了卖,但是在当时杀耕牛是犯法的,于是第二天又人告状,包青天居然让人吧告状的捉了起来哈哈,原来他是想引出,想陷害这个百姓的人,

果然告状的人被捉后,害怕极了,就招供了,自投罗网这招真高,这个老百姓就终于清白了。

狄仁杰

狄仁杰唐朝时期宰相,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他的性格跟包拯差不多,以造福百姓著称,不畏权贵,曾经也受过诬陷被降职。公元700年去世。

在位的时候,比较闻名的案件之一,就是断指案了,那时候在洛阳就任,遇到一只妖猴在玩弄人的手指,然后还在山洞发现了尸体是个男的,就确认这是跟猴子玩的手指有关,然后到了一个药店,掌柜告诉他别动不小心会被切断手指,直觉告诉他,有问题,后来经过调查,真相大白于天下。

贾公的情人要求他砍断手指表达真爱,药店的掌柜儿子也看上了这个情人,遭到调戏,纠缠,贾公就打他一顿,刚好贾公子请掌柜帮他断指的时候,撞见了调戏的这个位掌柜的儿子,于是掌柜儿子把贾公子杀了,掌柜就慌乱中切了4个手指而不是一根,父子合伙抛尸到这个山洞,贾公子所戴的戒指掉到地上,被玩耍的猴子拾到用来玩耍了。

综上所述断案的例子还有很多,包拯,狄仁杰都是比较出名的有作为的,为百姓谋福利的人物,值得敬佩,所以他的事迹才会一直被流传,被 历史 记载。有利于后人断案。像这样好的官,还有唐代 徐有功,寇准,海瑞等人。

海瑞、包拯

包拯

唐朝的狄仁杰、宋朝的宋慈、包拯

② 中国法学界的泰山北斗是

以下是中国法学界的泰斗(排名不分先后):

1、高铭暄:泰斗加学术(刑法界的祖师爷)

高铭暄(1928.5.24-)男,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人。1951年从北京大学法律系(本科)毕业,1953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刑法研究生班毕业,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荣誉一级教授 ,兼任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

③ 列举中国历史上的三位著名的法官

第一位 皋陶(gāo yáo) ,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人物, 出生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桐县皋陶村,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学界和司法界公认为中国司法鼻祖。皋陶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葬之于六(Lù),禹据其功德,封皋陶后裔于英、六一带(今安徽六安地区)[2] ,故亦被尊为六安国始祖。
主要功绩有制定刑法和教育,帮助尧舜禹推行“五刑”、“五教”。用独角兽獬豸治狱,坚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会和谐,天下大治[3] 。

第二位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第三位 海瑞(1514年-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得到提升,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1587年(万历十五年),海瑞病死于南京官邸。赠太子太保,谥忠介。海瑞死后,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广为流传。

④ 为什么称梅汝璈为中国第一大法官

梅汝璈(1904—1973),字亚轩,1946年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了举世闻名的东京审判, 以理据争 为国争光,对第一批28名日本甲级战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梅汝璈1904年出生在南昌朱桥梅村。1916年至1924年之间在清华学校学习,1924年考取公费赴美留学项目,入读斯坦福大学,1926年获得文学士学位,进入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学习,1928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29年归国后曾任教多所大学,曾任行政院院长宋子文、外交部部长王世杰的助手;1946年,并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任中国代表法官,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之审判日本对亚太地区引发大规模战争和伤害所应负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案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1973年在北京逝世,终年68岁。

故事:
梅汝璈(公元1904~1973年),江西省南昌县人。自幼聪颖好学,12岁便自江西省立模范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班。1922年毕业后赴美,入斯坦福大学攻读经济学,四年后获硕士学位;旋即进芝加哥大学深造,二年后获法学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应聘到山西大学法学院任教授。
他不仅教书,而且育人,在强调“法制”与“法治”重要性的同时,经常以清华人“耻不如人”的精神勉励学生。他谆谆告诫他的学生:“清华大学和山西大学的建立,都与外国人利用中国的‘庚子赔款’有关,其用意是培养崇洋媚外的人。因此我们必须‘明耻’,‘耻’中国的科学文化不如西方列强国家,‘耻’我们的大学现在还不如西方的大学,我们要发奋图强以雪耻。”
后来,他相继在天津南开大学、重庆中央政治学校、武汉大学和上海复旦大学任教。他温文尔雅,戴着副金丝边眼镜,俨然是个学者,但思想进步,气质不凡,作风严谨,办事坚决果敢,民主、法律、民族意识极强,终因其突出的法律水平和法学风格,而成为中国法学界驰名中外的法学专家。
1945年7月,根据波茨坦公告规定,决定设立逺东国际军事法庭,由中、美、英、苏、加、法、新、荷、马、菲、澳等11个国家的法官组成,在日本东京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
中国是受降国之一,国民政府接到驻日盟军统帅总部的通知后,立即指示外交部和司法部官员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精英,组成具有强大实力的参审班子。其中,参审的法官、检察官和顾问是三个最重要的人选,由行政院提交选拔名单,最后由蒋介石选定42岁的复旦大学教授梅汝璈为中国法官、东吴大学法律系教授向哲浚为检察官、44岁的武汉大学法律系教授吴学义担任顾问。梅、吴俩曾经担任行政院院长宋子文、外交部长王世杰的助手,参与和英、美、苏三国分别在1943~1945年签订《中美平等新约》、《中英平等新约》、《中苏友好条约》的谈判,有丰富的国际外交经验,通晓英美诸国法律。
1946年5月初,各国法官、检察官、顾问、律师以及有关人员聚集东京后,正式开庭前,召开预备会议,讨论法官座次安排问题。
按照惯例,庭长应居中坐首位,庭长是由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指定的,由澳大利亚德高望重的韦伯法官担任,他应坐在中间 各国法官没有争议。但是,庭长右手的第一把交椅、左手的第二把交椅,该让谁坐呢?发生了争执。
美国军事法官克莱墨尔抢先发言:“庭长右边往下第一把交椅,应归我们美利坚合众国。”英国帕特里克紧接着说:“我们英国法官应当坐庭长左面的第二把交椅。”苏联法官柴杨诺夫激动地反诘:“难道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的法官就不能坐在这个位置上?”……
听了这些各执一词、互不退让的话后,梅汝璈和在座的所有法官都明白,座次表示着该法官所属国在审判中的地位,为了国家的尊严和荣誉,应该当仁不让。可是,当时的中国虽然号称“世界四强”之一,国力却不强,徒有虚名,应该怎么说呢?他想了想,态度平和地说:“若论个人之座位,我本不在意。但既然我们代表各自的国家,我还须请示本国政府。”
在座的人都对梅汝璈的话感到惊异。韦伯说:“要是一个座次问题都得请示政府,何时才能讨论出结果来?”
梅汝璈那是运用“以退为进”的论辨技巧,先以低调应对,见大家神色惊讶、不知所措时,他立即转换为攻势,神情郑重地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另外,我认为法庭座次,应按日本投降时各受降国签字的顺序排列,最为合适。”
大多数法官表示赞同,但仍有一些人反对。英国法官帕特里克说:“那就是说,让你们中国法官坐法庭的第二把交椅?这怎么行!”
梅汝璈正言回敬:“怎么不行!?首先,这个法庭的使命是审判日本战犯。众所周知,中国的抗日战场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中国军民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坚持了长达14年的英勇斗争,极大地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不仅粉碎了日本北进苏联的企图,而且阻滞了日本南进攻击美英盟军的步伐。请问,这个贡献如何?该不该排在前面?再者,如果没有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便没有今日的审判,所以,按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列座次,实属顺理成章。”
梅汝璈说到这里,略一停顿,微微一笑说:“当然,如果各位同仁不赞成这一办法,那我们不妨找一台体重测量器来,以体重的大小排座,体重者居中,体轻者居旁嘛!”梅汝璈这几句恢谐之言,使各国法官忍俊不禁,有人甚至拍手叫妙,大家感到轻松了许多。
庭长韦伯也笑了笑说:“你的建议很好,但它祗适用于拳击比赛。”梅汝璈回答说:“若不以受降国签字顺序排列,那还是按体重排列为好。这样,纵使我被置于末座也心安理得,并可以由此对我的国家有所交待。一旦他们认为我坐在边上不合适,可以调派一名比我肥胖的来替换我呀!”各国法官又被逗得哈哈大笑。
笑是笑了,但庭长韦伯仍未最后拍板。他怕是不能自己作主。
事情的进展果然并非设想中的那么顺利。
下午举行法庭开庭预演。庭长韦伯宣布入场顺序是:美、英、苏、中、法、加……。被点到的前几名法官,一个个立即喜滋滋地依次入队排列。甬道里的新闻记者们都举起了手中的相机和摄影机。
“什么?竟然这样安排!”梅汝璈怒不可遏地脱下身上的黑色丝质法袍,扔到一边,拒绝参加“彩排”。他知道,如果预演时不据理力争,次日开庭的顺序就这样排定了。
记者们均为这一突发情况所震惊。庭长韦伯猝不及防,顿时语塞:“这……”
梅汝璈义正辞严地大声说:“对法庭这种既不按国名字母排序,又不按同盟国接受日本投降签字顺序排序的不公道行为,中国法官提出强烈抗议!”加拿大、新西兰、菲律宾等国的法官当即表示支持梅汝璈的抗议。
庭长韦伯走到梅汝璈身边,低声劝道:“梅法官,最高统帅要英美居中的意思,无非是因为他们对英美法律程序熟悉一些,这也纯粹是为了工作着想,并无歧视中国的意思。”梅汝璈立即回答:“尊敬的庭长先生,我想提醒您的是,这是国际法庭,不是英美法庭,我看不出有英美当主角的必要。”
韦伯无奈,祗好把麦克阿瑟搬出来:“这是最高统帅的意思。如果因为你拒绝这个安排,而使中美陷入不愉快的境地,那,那将是非常遗憾的,你的政府也未必会同意你这种行为。”
梅汝璈根本不考虑个人的得失去从,他凭着对正义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坚持己见:“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我国军民伤亡逾两千万,财产损失逾两千亿美元,击毙击伤日军达一百三十多万,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伤亡总数的70﹪。事实充分证明,中国正是打败日本军国主义的主力。现在可好,在审判日本战犯的国际法庭里,她应具有的席位竟被降到曾向日本投降的英国之下,这本身已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不相信我国政府会同意这个安排。同时,我也怀疑最高统帅会做出如此出格的安排!我上午已提出了建议,同仁中并无很多异议,我请求立即对我的建议进行表决。”
韦伯只好召开紧急磋商会议,对提议进行表决。开庭预演推迟了半个多小时。结果,入场顺序和法官座次终于按照日本投降书中受降国的签字顺序(美、中、英、苏、加……)排定。
梅汝璈因有爱国之心,才有此正义之举,在十分复杂和困难的情况下,没有辜负祖国人民的重托,最终赢得了谈判的主动权,为祖国争了口气。国内新闻媒介立即插发了这一重大新闻,有的报纸还及时刊出套红“号外”。

参考:梅汝璈网络
http://ke..com/view/176402.htm

⑤ 最高法第二巡回法庭首任庭长胡云腾是个怎样的法官


最高法第二巡回法庭首任庭长胡云腾是个怎样的法官


2014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研究室主任胡云腾做了不少事情。他率交流团访问了台湾;为北京市旅游委全体党员干部解读了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精神,还向媒体介绍了一项新制度的突破:如存在性侵害、出卖、拒不履行监护职责长达6个月以上等七种严重情形,可以撤销其监护人资格。

月中,他则在《红旗文稿》上发表了长文《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保证独立公正司法》。

随着12月28日全国人大的一纸任命,他的生活变成另一种模样:他将成为最高法巡回法庭的一名庭长。

“毫无疑问,胡云腾法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学者型法官。”与他相识20多年的《民主与法制》总编辑刘桂明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由这样一位学者型法官去执掌最高法首个巡回法庭,可谓众望所归,人才难得。”

的确,胡云腾身上最为人注意的标签,是“学者”。

他拥有西南政法学院(1995年更名为西南政法大学)的硕士学位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学位;在成为一名“学者型官员”之前,他曾是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发表过超过100篇学术论文和近40部作品,其中《死刑通论》和《存与废——死刑基本理论研究》在国内的死刑研究著作中相当有分量。

2008年,时任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的胡云腾,依然在与同行的交流中一再提及“我是一个学者”。

刘桂明认为,对于巡回法庭这一“需要坚持探索实践、不断总结经验”的新生事物,正需要胡云腾这样一位“研究水平高深、协调能力高超、涉猎视线高远的高精尖人才”。

很多人都对胡云腾在1998年与邱兴隆、张金龙合作的《死刑问题三人谈》记忆犹新。不止一个人注意到,平时沉默寡言、甚至很少会哈哈大笑的胡云腾,谈起死刑问题时就会滔滔不绝。在调入最高法之前,他不止一次公开阐述过废除死刑的理由:公正、人道、人权保障,以及“无论司法程序设计的多么严密,适用死刑都可能错杀无辜”等。

因为对这一问题的兴趣与持续关注,他曾被学界戏称为“胡死刑”。

那场对话正是由刘桂明主持的。他对胡云腾更深的印象是,十几年前,“眼见一位极具法学研究水平与才华的友人面临绝境,他当即拉上我驱车300公里,前往友人所在的城市进行紧急协调,最终使他脱离了危险境地”。

“他是一位非常重情重义的人”,刘桂明总结说。

《法制晚报》2007年有一篇报道描述了藏身在专业法律术语后的法官胡云腾:“不爱服输”“特有韧劲儿”,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受的苦太多”了,所以“只知道埋头苦干”。

胡云腾1955年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3年后,全家人被下放到农村。1979年参加高考,他填报了西南政法学院,可因为之前从没填写过简历,有几年经历没填上,在政审这一关被拦了下来。

多年后他还带着点沮丧形容自己“在命运的始发站,就跌了一个大跟头”。不管怎样,“生了一个假期的闷气”之后,他不得不去安徽师大政教系报到。

四年后,在大学里一直坚持自学法律的他再一次考上西南政法学院。

他的职业生涯也一直都围绕着法律,最初在安徽大学法学院教书,博士毕业后去社科院做研究,八年后又到了最高法的研究室。

“他是体制内开明派”,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教授说,“这也意味着他一直很稳妥,可靠”。

上世纪90年代初,胡云腾曾在博士论文中提出过一个废除死刑的“百年设想”。十多年后他在一本法律刊物上承认,自己当初的考虑并不完善,废除死刑之路必须慢慢走。

“在一个封闭的、不透明的司法制度中,任何美好的制度设计都难以产生预期的好效果”,他当时说过。

同样是在这场采访中,他冷静地拒绝了采访者奉上的高帽子:“知名的法学家和出色的律师这两顶帽子均不适合我戴,因为本人还有自知之明。但作为一个法学科研人员,我认为应当创造条件联系实际。”

他进一步解释道,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法学家应当到司法实务部门去工作一段时期”:“我认为法学理论工作者在现阶段应当多关注中国的司法实践,尤其在我国的司法体制正在进行改革,正在建立现代司法制度时期,法学家应当积极参与其中。”

如今这一切似乎都在他身上实现了。

两年前,在一场关于“司法改革”的报告中,已经是最高法研究室主任的胡云腾提醒台下的大学生,“我们的司法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司法改革不是追求一些空洞的原则,而是要解决司法实际的问题”。

2014年4月24日这天,他与刘贵祥一同被任命为二级大法官。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官制度中,这意味着他也成为一名副部级干部。

2014年12月,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胡云腾分享了他参与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经历。据说,当时起草班子具有特别广泛的代表性,到全国各地调研,有很多意见反复修改。比如《决定》中“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这两句话曾一度被拿掉,最后起草班子开会讨论,还是达成统一意见把它们写入其中,最后效果很好。

不过,12月28日的最新任命,将翻开这位大法官人生中全新的一页。

胡云腾在西南政法大学的校友、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徐昕对此评论道,巡回法庭“看似着力于解决司法地方化、落实‘司法与行政辖区适当分离’等问题,实质上其所承担的监督指导功能发挥有限,而主要解决送法‘下乡’、方便诉讼问题,更侧重于分散最高法的工作量……其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进中国司法进步,但仍需要进一步设计和细化具体的方案”。

他在学界的老朋友何兵与邱兴隆拒绝对此作出评价。

而刘桂明则表现出了更多的乐观:“如果现实中更多涌现一些诸如邹碧华法官这样的探索实践者,又如胡云腾法官这样的思考研究者,那么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建将会变得迎刃而解。”

在很久之前,胡云腾就对媒体表达过自己对法律的理解。艰涩的术语汇聚到最后,只留下一句非常简单的话:“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

⑥ 中国民法学的泰斗有哪些有哪些经典著作

中国民法学的泰斗有:

1、江平(1930—— ),最负盛名的民商法专家,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纂负责人,被誉为“中国民法三杰”之一。

江平教授1930年12月出生,浙江省宁波市人。1948年至1949年就读于北京燕京大学新闻系;1951年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1956年毕业;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民商法博士生导师。

2、梅仲协

梅仲协 (1900-1971) 字祖芳,浙江永嘉人。法国巴黎大学法学硕士,1933年后在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和中央政治学校担任民法讲席,曾任中央政治学校法律学系主任,抗战期间重庆东吴大学教授。

3、谢怀栻

谢怀栻,男,汉族。湖北省枣阳县(现为市)人。1919年8月15日生。1938年在重庆入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法律系,1942年毕业。次年参加高等文官考试司法官考试合格。

1944年后历任重庆、台北、上海各地法院推事。1948年任上海国立同济大学法律系副教授,兼任上海大夏大学教课,讲授民法、民事诉讼法

1979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研究室工作,任副研究员、研究员,担任过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于1988年退休。



4、佟柔

佟柔(1921年6月20日——1990年9月16日)男,满族,辽宁省北镇县人,中共党员。生前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民法专业博士生导师。

国内法学界,尤其民法学界,公认佟柔教授是新中国民法的开创者、民法理论的奠基人,是民法学的带头人,称赞他是中国民法的权威或“泰斗”。

日本有的法学家誉其为“中国民法之父”,美国有的法学家称他是“中国民法先生”。

5、史尚宽

史尚宽先生(1898—1970),字旦生,安徽桐城人,生于1898年农历元旦,性厚重而颖悟,十一岁能文章,十五岁留学日本,由京都第三高等学校而东京帝大法律系,获法学士学位。

史尚宽先生的“民法全书”对民国的立法时间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法学的研究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民法学经典著作:

《民法要义》、《公司法概论》、《公司法教程》、《国际私法新论》、《中国票据法释义》、《法学绪论》、《中国司法大辞典》等。

热点内容
劳动法生病不让请假 发布:2025-04-16 17:02:18 浏览:702
经济合作社议事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16 16:39:07 浏览:563
番禺冼律师 发布:2025-04-16 16:29:30 浏览:638
药学职业道德培训 发布:2025-04-16 16:24:37 浏览:369
生物反馈室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16 16:23:27 浏览:749
杭州华硕司法鉴定 发布:2025-04-16 16:13:32 浏览:919
治安联防队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16 16:13:20 浏览:505
合同法第十五条第二款 发布:2025-04-16 16:11:57 浏览:406
法院一区五城 发布:2025-04-16 16:11:49 浏览:705
慈善法和社会区别 发布:2025-04-16 15:59:02 浏览: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