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阿拉善法官秦

阿拉善法官秦

发布时间: 2025-04-12 16:56:58

1. 古代四大发明的作者

虽然司南、造纸术、火药和活字印刷术是赤县神州的炎黄子孙们尽人皆知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但是这种观念却并不被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且不说对磁石之定向功能的认识并非古代中国人的专利,活字印刷术更难说是北宋人毕升的独特贡献。毕升的泥活字只是作为沈括《梦溪笔谈》里的一则“轶闻趣事” 聊备谈资而已,并未转化为任何实用技术,其存在甚至需要近代人去“发现” 。而1450年德国人谷登堡发明的铜活字印刷术却迅速得到广泛应用,为《圣经》从教士的秘笈变做大众的普及读物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近代文明的产生也因此成为可能。没有任何迹象显示谷登堡发明铜活字印刷术,是受到了什么可能来自中国的启发——当时的中国甚至早已遗忘了毕升的成果。

退一步说,司南、造纸术、火药和活字印刷术即便全是我们祖先的原创,它们也只能被称作“四大技术发明”而不是“四大发明”,因为,对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毕竟是制度,而不是技术。因此,从制度方面寻找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比缘着技术这根独木桥求鱼要有意义得多。恰好,在古代中国众多独特的制度之中,有四项如今在世界范围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我把它们叫做中国古代制度上的四大发明。

这四大发明里第一项,就是考试制度。

虽然广泛意义上对人的考察、考核可能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了,但是真正把命题考试作为一项国家的制度安排,并且作为人才的选拔标准,却是中国人的发明。

在考试制度产生之前,政府官员如何产生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春秋时期之前上层贵族基本上世袭地垄断了政治权力,这对于下层的人来说是很不公平的。战国时期下层知识分子“士”登上政治舞台,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怎样进行制度设计以“选贤任能” 的问题。当时为了使自己的才能可以被统治者发现,“士”需要周游列国,对各国君主进行游说。但是这种自荐方式并不能保证大面积地发现潜在的高人,更无法保证被提拔上来的人是适合任事的。

因此,汉代发明了“察举”制度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察举”的方式是:由地方官员每年把当地的优秀人才“察”出来,再“举”到朝廷去。朝廷对察举出来的人才进行培训之后再委任到地方。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可以减少人才的“遗漏”情况,但是这种制度实行一久,负面效应就变得很严重。主要问题在于:士人一旦通过察举登上官场,有了选才的权力之后,往往倾向于选拔“自己人” ,这样就导致了世代垄断文化权力和做官资格的“士族”的产生。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士族对于官职权力的垄断已经非常严重,以至于不但士族与“寒门”之间在权力地位上产生了世代相沿的分层,在血缘上,士族也拒绝与寒门通婚。曹魏虽然发明了“九品中正制”对人才进行评级任用,但是评定的人才等级却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士族与寒门之间发生了断裂,这样不公平的社会结构是难以保持长治久安的。

士族控制政府的各路要津,形成门阀,不但左右了朝政,像王导、桓温这样的大权贵还掌握了军权,皇帝也不得不看门阀的眼色行事,这种情况持续了三百多年时间。到了隋朝,由于皇帝自己也是大贵族篡位当上的,便思量如何削弱门阀士族的权势,这样,科举制就被发明出来了。

这种全新的制度的特点是:录取人才只凭考试成绩,而不问出身;并且把读书、考试与做官、为皇帝服务结合在了一起。使得所有读书人获得了形式上平等的政治参与机会,并且官僚队伍的构成,也由原来主要来自世袭贵族变成了多种来源共存,政权合法性基础得以扩大。

唐代,由于进士出身的人日益受到重视,士族的势力便显得日渐式微。越来越多的庶族人士通过科举进入了政权的核心,打破了少数权贵家族对上层权位的垄断,使得社会流动显得相当公平。

唐代是科举制度的初创期,很多制度仍然不是很成型。比如,唐代进士的录取就并不以考场上的答卷为全部依据,而是要参照考生的“平时成绩” 。考生在士林中的名望往往成为能否登科的关键因素,因此,有心进取的考生便需要在平时做大量的“场外功夫” ,把时文作品提交给达官贵人,请他们向考官推荐自己。这在当时叫“行卷” 。

“行卷”的弊端是容易想见的:获得推荐的多数是上层名流,而且也比较容易舞弊。为了改进行卷的不足,宋代开始,考试采取密封糊名、锁闭考场、派人监考等等一些列严厉手段防止作弊。一套严密的考试制度初现轮廓。宋代官员全部通过考试从读书人中产生,士族的势力不复存在。由此社会文化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从汉、唐的追求武功、开拓疆土、对外开放心态变做皓首穷经、拘泥故态、讲求内省。这种内向化的追求,成了后来中国闭关自守心态的开端。从宋真宗赵恒鼓励士人考试做官的《劝学诗》里,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向窗下求富贵”心理的出现。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明清是考试制度的全盛期,考试成了国家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每逢子午卯酉年的各省乡试(乡试是省级考试,考中者为举人),都由皇帝拣派中央官员到各省出任主考官,十几个省要同时开考,考完要同日发榜,每省的考生,少则几千,多则一两万,如此大规模的社会动员,若非强大的中央集权,怎能实现?考试本身则已经成为了一种统治仪式,国家成了一部不断考试的机器。

明清时期社会上流行一种叫“神童诗”的儿童启蒙歌谣,可以看出社会风气的尚文:

白马金紫鞍,骑出万人看。借问谁家子?读书人做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岂有种?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延续千年的考试立国制度,在给创造了世界上最稳固的文化传承的同时,也造成了中华帝国意识形态和制度结构的停滞性。在经济学家林毅夫看来,中国之所以难以产生近代科学,主要原因就在于科举制吸引了读书人的全部注意力,使他们研究指定教材之外学问的机会成本太高,从而无暇旁顾。

当英吉利军舰的炮火敲开了老大帝国沉重的大门,给这个古老文明带来严重的挑战,也带来机遇的时候,考试制度也面临着死亡和涅盘。

考试制度的死亡因素是:与“自强”的时代主旋律格格不入。

在列强环伺的环境中,清末的中国读书人普遍有一种对于“亡国灭种” 的恐惧。出于“保国” 、“保种”的需要,自强求富的呼声成了那个时代的强音。学习能够制造洋枪、军舰的西式知识似乎比科举考试的道德文章更为急迫。为了传授西来的近代文明成果,从1861年恭亲王奕欣奏请设立同文馆开始,各种名目的新式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在炎黄故国涌现出来。然而,这些代表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新生事物却并不怎么受到时人欢迎,因为科举、入仕作为传统的“士人正途”仍然对“王道乐土”上的莘莘学子们有着最为重要意义。在科举制度与新式学校共存的时间里,新式学校在与培养科举考试技巧的书院进行“生源争夺”时总是落在下风。科举考试制度一时间成了阻碍新式学校发展,进而也就是阻碍强国富民进程的元凶祸首。

一旦一项制度成为了传统,它就具有理所当然的合法性,其它的制度只有在这种传统中得到承认,才能够获得生存的空间。为了使新式学校能够获得存在的理由,清政府先后进行了两项制度实验:

一是1898年设立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的时候,规定大学堂的毕业生可以获得“赐同进士出身”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享受国家正式学历——进士的待遇。

二是试图逐步把西学引进到科举考试中来。1903年是变革的一年,先是在这一年三月的癸卯科会试中不再以传统的八股文和试贴诗命题,而是改为以考查“经济”知识为主的“经史时务策”五道,其中涉及了西方历史、政治,甚至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在会试的三个月之后(闰五月),又举行了旨在实验全面改革考试的内容和程序的“经济特科”考试,录取了二十七名经济特科进士。

然而,这两项制度实验最终都没有成功,使得猴急的清廷在没有认真考虑的情况下,便于1905年急刹车似的废除了科举考试制度,一项延续千余年的传统就这样顷刻间灰飞烟灭了。许多年之后,当后人回首科举考试制度的猝死及其“后遗症”时发现,退一万步说,废科举都是一个遗患无穷的鲁莽决定……当然,这是后话。

科举考试制度死亡的深层原因在于,用政府统一组织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与近代科学的知识体系是难以相容的,因为,兴起于西方的实验科学体系,是需要在大学体制的土壤中生长的,而欧洲人发明的大学与中国人发明的考试,原本是相互冲突的两种人才培养制度。

西方的大学精神发轫于古希腊。哲学先师柏拉图于公元前393年,在雅典附近的阿卡得米(Academus)开办了学园(Akademie)。他的学园里教学方式是辩论式的,没有标准的教科书和一成不变的答案。学园的主要教学和研究领域是数学、几何、天文、音乐这些看上去“没用”的形而上的学问,与同时期中国圣人孔子答疑式的、侧重政治伦理的教学方式大异其趣。柏拉图学园的大门上刻着“不懂几何者莫入”,因为柏拉图所追求的,不是“为帝王师”的实用政治技能,而是永恒真理的基础。

现代类型的大学肇端于中世纪的意大利博洛尼亚。约1080年,在意大利北部发现了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于534年编纂的法典的抄本,由此掀起了研究古代罗马法的热潮。1087年,许多学生聚集在意大利北部城市博洛尼亚,他们合伙聘用著名学者Guarnerius讲授查士丁尼法典,他们的团体拉丁文叫做Universitas,本意是“联合会”。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大学宣告诞生。

早期的大学里只有四个学院:神学、哲学、法学、医学;主干课程是古希腊的“七艺”:语法、逻辑、修辞、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显然,这些课程与治国平天下是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的,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追求纯粹的知识。当时的大学也没有教材,上课是两个教师一起上,互相激辩,在论战中得到思想的提升。尤需特别提出的是,当时大学的组织方式是学生出钱聘用教师,而不是先有了教师再招学生。

法学对于西方人而言,并不只是“法律”的含义,更多地是形而上的意义。英国历史上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法学专业只研究法理学和法哲学,以培养爱德华·柯克这样有着哲学头脑的大法官和威廉·布莱克斯通这样的法理学家为己任,而法律应用人才则来自四所专门的律师学校——中殿学院、内殿学院、林肯学院和格雷学院。

不仅仅研究“没用”学问的理科教育是1597进入大学的,以英国的格雷山姆学院成立为标志;工程的高等教育更是迟至1794年,才在血雨腥风中的巴黎为了战争的需要而被设立,著名的巴黎综合理工学校是第一所工科大学,他最初的口号是“不要学者,要工程师”。

正是由于有了自由、开放,以探求纯粹知识为志向的大学环境,近代思想和学术才有了萌发的土壤。试问:以政府钳制读书人的头脑为初衷,把学问和做官结合成一体的考试制度,岂能在清末的危局中担起播洒西方近代文明火种的时代使命?岂能不走向死亡?

科举覆灭了,但是考试制度却获得了涅盘。

考试制度新生的契机是19世纪英国的文官体制改革。

由于西方的学问和政治在历史上一直两股道上的车,所以官员的产生始终是一个大问题。英国的光荣革命虽然使立法和财政大权归了国会,但是行政却仍由国王和贵族控制。结果,英国政府各级官职为贵族所垄断,庸碌无能的膏粱子弟窃踞高位,盘踞要津饱食终日而无所用心。

1853年,英国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屈威廉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提出仿照中国的科举制度举行考试以选拔行政官员,由此,英国的文官考试制度得以建立,并且在后来为各国所普遍效仿。考试因此从中国走向世界,成为对人类做出较大贡献的中国发明之一。

而中国土生土长的考试制度,后来与西方人发明的大学制度相结合,演变成立全国统一高考制度和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

对比考试制度和大学制度两种不同人才培养-选拔方式,可以看到,大学的好处在于注重研究和创新,而创新就要尊重人的个性创造;其坏处则是对于人才难以用统一的尺度评判。而考试制度恰恰有选拔标准硬的好处,但为了尺度过硬,也必然有因袭教条,抹煞个人创新的坏处。

如何结合两套制度的好处呢?从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精神中,可以看到,考试应该因事制宜,为了专门的目的,组织专门的考试,选拔专门的人才;而不应该为了统一的考试,去培养千人一面的考生,进行同类放大的选拔。

由政府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考试有标准答案和统一的评分标准的高考和考研,可以说是兼有考试和大学两套制度的全部坏处,而没有其好处的最坏制度。

2. 关与“曹”姓问题,急!!!

你好 前面是简介 后面是详解 迁徙在最后面
曹姓是中国传统的一个姓氏,百家姓中排第26。
关于来源有六种。
起源一:赐受曹官 以官为氏
起源二:受封曹国 以国为氏
起源三:出自姬姓。
起源四:曹姓黄帝后裔
起源五:古曹国人
起源六:少数民族汉姓
【曹】姓郡望堂号
“清靖堂”,又称“无为堂”:西汉曹参,在萧何死了以后,继萧何为宰相。他一本萧何时的办法,所谓“萧规曹随”。“省刑法,薄税敛,无为而治”。老百姓因此歌颂他说:“载以清靖,民以宁一”。

关于“曹”姓:
曹语发生远古,是汉语原始语根之一。
原始语称具有空间容纳性的物体为曹。夏代商国国君叫曹圉(Yǔ,音语,谓养马的地方),是昌若之子,继昌若而立。曹圉亦作粮圉。曹圉,可能指粮库或马圈,说明夏代商国国君是管粮库或马圈的官,并以之为氏的。后世仍叫在树上作窝栖息的远古人为有巢氏。盛牲畜饲料的长条形器具叫猪槽、马槽,盛饮料或液体的器具叫酒槽、水槽。两边高起中间凹下的物体,凹下的部分叫槽。漕河,是运粮草的河道。漕粮,指漕运的粮食。漕运,旧时指国家从水道运输粮食。槽,也指房子。槽坊,旧时称酿酒的工场。毋庸置疑,“曹”语的原始义是指有空间容纳性的物体。
曹同古代的法官攀亲始于奴隶社会。相传在夏芬(槐)时“作圜土”(今本《竹书纪年》),“圜土”,据东汉时的经学家郑玄解释:“圜土,狱城也”(《周礼·大司寇》注),也就是监狱。因这种监狱是用土筑成一个圆形,将罪人囚禁在其中。因占地面积较大,故称之为“狱城”,这是古代画地为牢的最早监狱。因监狱具有空间容纳性,原始语当呼之为“曹”。我国夏朝所在的河南中原为干燥的黄土地,在黄土地挖个深洞或用黄土筑成“圜土”用以关押供奴隶主役使的犯人,不使其逃跑,这是简便易行的设施。
原始人的语言简单贫乏,常用一个语音指代与之相关的许多事物。既然具有空间容纳性的物体叫做曹,那么把掌管囚禁奴隶和罪人于“圜土”之中的职官称为“曹”,并以之为官名。
后世对曹的原始义既有继承,也有引申。许慎及之后的文字学家说曹之本义指古代之诉讼(即古代的法官),亦引申为官吏分科司职治事之组织曰曹。汉置尚书五人,一人仆射,四人分四曹,东汉尚书六人,分五曹;一曹与后世之一部同。其后官制迭更,晋及南北朝多至数十曹,直至清代始无曹名。
(二)、曹姓来源有六:
1、赐受曹官 以官为氏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与自然的斗争最艰巨的是和水患的斗争。相传在远古时代,我们祖国大地是“水浩洋而不息”,因此曾出现过“积芦灰以止淫水”的著名女神女娲。居住于共(今河南省辉县)的共工氏族是世代相传的治水世家。据说在颛顼时,共工曾与颛顼争“帝位”,发生了战斗,共工企图放水来淹颛顼,结果被颛顼杀掉。但是共工的后世子孙仍作水官,在部落联盟中担任治水的职务。到了“华夏部落联盟”时期,又出现了治水英雄鲧和禹。鲧虽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治水却未取得成功。其后,禹总结了鲧用筑堤堵流的方法而致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通河川、开导阻滞(疏川导滞)使洪水畅流无阻地由小归大、流人大河的方法,终于治住了洪水,变水害为水利。
在大禹治水时,陆终第五子(另说为第六子)安正逢其时,他因佐夏禹治水有功而被赐曹官。曹官也就是“圜土”为牢,看押奴隶的官,这在当时以镇压奴隶为主要职能的奴隶主政权中并非小官。安后来以官为氏。这是曹姓得姓之始。
曹安始居于今河南灵宝县曹水,此地是曹安受姓之地。曹安曾为夏代国君,附近有曹阳坑、曹阳墟。
曹安后来曾被禹所攻。禹为什么攻曹呢?原因是炎黄部落联盟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将东夷族大部分融合了,禹是三族联盟的最后一位首领,相传他在晚年曾举荐东夷族首领伯益做继承人,但暗中却为传子着想,竭力为其子启培植羽翼势力。三年后伯益把政权让给了禹的儿子启。大概由于从尧到舜、从舜到禹,都是实行禅让制,惟独从禹到启是传子,因此引起曹、有扈、魏、屈骜等氏的不满和反对,于是禹攻曹。曹因被攻,被迫迁于河南滑县之曹,即《诗序》所谓“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
到商灭夏后,曹姓又常与商朝对抗,成为方国,称做曹方。因被商讨伐,而东迁于山东定陶县。河南滑县曹故地于西周初年成为卫国的曹邑。公元前660年,卫国被翟击败,漕(同曹)邑也就被翟占领,原来卫国被封在漕邑的后代就用祖先的封邑名“漕’’作为自己的姓氏。在汉代有游侠漕中叔、漕少游。《千家姓》云:西河族(今河南省浚县、滑县及其迪南、迪北一带)。漕氏又演化为糟氏,《续通志·氏族略六》载:明嘉靖主事糟土奇。
2、受封曹国 以国为氏
出自颛顼帝的后裔。相传颛顼帝有曾孙叫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女嬇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五子名安,曹姓,封在曹国。周时,武王改封曹安的后裔曹挟于邾国(今山东省曲阜东南)。战国时,邾国被楚宣王所灭。之后,邾人有的以国为氏,改为朱氏;有的仍以曹为氏,是为曹氏。
3、出自姬姓。
相传周武王克商后,为了巩固周王朝的政权,便实行大分封,在封商旧臣曹挟于邾的同时,把自己的弟弟振铎封于曹邑,为曹伯,建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故地在今山东省菏泽、定陶、曹县一带,都于陶丘(今山东省定陶西南,北齐时以定陶为曹州,今有曹县)。公元前487年为宋景公所灭,振铎的后代就用原来的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曹振锋即为曹姓的受姓始祖。
曹国共26任君,10伯16侯,立国636年。其世系为:
曹叔姬振铎,西周曹国始封之君,父姬昌,兄姬发。卒,子太伯脾立。
曹太伯姬脾,曹国国君。曹叔振铎子,继曹叔而立。卒,子仲君平立。
曹仲君曹平,曹国国君,太伯脾子,继太伯而立。卒,子宫伯侯立。
曹宫伯曹侯,曹国国君,仲君平子,继仲君而立。卒,子孝伯云立。
曹孝伯曹云,曹国国君,宫伯侯子,继宫伯而立。卒,子夷伯喜立。
曹夷伯曹喜,曹国国君,孝伯云子,继孝伯而立。卒,弟幽伯疆立。
曹幽伯曹疆(公元前?—公元前826),曹国国君,孝伯云子,夷伯喜弟。继夷伯而立。前835一前826在位。周宣王二年(曹幽伯九年,公元前826),其弟鲜(一作苏)杀幽伯自立,是为戴伯。
曹戴伯曹鲜(公元前?—前796),一作苏。曹国国君。孝伯云子,幽伯疆弟。杀幽伯而自立。前826一前796年在位。周宣王三十二年(曹戴伯三十年,公元前796)卒,子雉(一作兕)立,是为惠伯。
曹惠伯曹雉(公元前?—前760),一名兕。西周春秋之际曹国国君。戴伯鲜子,继戴伯而立。前796一前760年在位。周平王十一年(曹惠伯三十六年,公元前760)卒。子石甫立。
曹君曹石甫(公元前?—公元前760),春秋曹国国君。惠伯雉子,继惠伯而立。公元前760年在位。既立,其弟武杀而代之,是为穆公。
曹穆公曹武(公元前?—公元前757),春秋曹国国君。惠伯雉子,石甫弟。杀石甫而代立。前760一前757年在位。周平王十四年(曹穆公三年,公元前757),卒,子终生立,是为桓公。
曹桓公曹终生(公元前?—公元前720),春秋曹国国君。穆公武子,继穆公而立。前757一前702年在位。周桓王十八年(曹桓公五十五年,公元前702),卒。太子射姑(一作夕姑)立,是为庄公。
曹庄公曹射姑(公元前?—公元前671),一名夕姑。春秋曹国国君。桓公终生子,继桓公而立。前702一前671年在位。周惠王六年(曹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71),卒,太子羁立。
曹君曹羁,春秋曹国国君。庄公射姑子,继庄公而立。前 671一前670年在位。既立,戎(我国古代称西方的民族)伐曹。羁奔陈。曹赤(一作夷,赤为戎之外孙)归曹,是为僖公。
曹僖公曹赤(公元前?一公元前662),一名夷。春秋曹国国君。继曹羁而立。公元前670一公元前662年在位。周惠王十五年(曹僖公八年,公元前 662),卒。子班立,是为昭公。
曹昭公曹班(公元前?—公元前653),春秋曹国国君。僖公赤子,继僖公而立。公元前662一公元前653年在位。周惠王十八年(曹昭公二年,公元前659),赤狄攻邢,邢溃。乃与齐、宋之师救之,败赤狄。邢迁于夷仪(今山东聊城西南)。又与齐、宋之师为之筑城。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参与齐桓公会诸侯与周太子郑盟,以定周太子之位。二十四年(公元前653)卒。子共公襄立。
曹共公曹襄(公元前?—公元前618),春秋曹国国君。昭公班子。继昭公而立。公元前653一公元前618年在位。周襄王八年(曹共公七年,公元前645),与齐、宋、鲁、陈、卫、郑、许之君盟于牡丘(齐邑,今山东省聊城东北)。谋救徐伐楚。与齐师伐厉(楚与国,今湖北随县东北)以救徐。十一年(前642),与卫、邾助宋襄公平齐乱,以纳齐太子昭。十二年(公元前641),不服宋,宋师围之。十六年(公元前637),晋公子重耳出亡在外过曹,公欲观其骈胁(肋骨相连如一骨)。曹大夫僖力谏,不听。二十一年(公元前632),晋伐曹,执公。后释之。公乃会诸侯于许。周顷王元年(公元前618)卒。子寿立,是为文公。
曹文公曹寿(公元前?—公元前595),春秋曹国国君。共公襄子,继共公而立。前618一前595年在位。是时,晋楚争霸,多次参与晋会诸侯之盟。周定王十二年(曹文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95),卒。子庐(一作疆)立,是为宣公。
曹宣公曹庐(公元前?—公元前578),一名疆。春秋曹国国君。文公寿子,继文公而立。公元前595一公元前578年在位。周简王八年(曹宣公十七年,公元前578),晋谋伐秦,征师于诸侯。晋、齐、宋、卫、鲁、郑、曹、邾、滕之君会于京师。晋率诸侯伐秦时,庐卒于师。庶弟(一作庶子)负刍杀太子自立,是为成公。
成公曹负刍(公元前?—公元前555),春秋曹国国君。宣公庐庶弟 (一说为庶子)。继宣公而立。前578一前555年在位。是时晋、楚争霸,曹屡参与晋会诸侯,随晋而征战。周灵王十七年(曹成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5),晋以卫石买、孙蒯违盟擅取曹重丘(今山东省茌平西南),执之。晋平公会诸侯伐齐,围临淄,负刍卒于伐齐军次,子滕(一作胜)立,是为武公。
武公曹滕(公元前?—公元前528),一名胜。春秋曹国国君。成公负刍子,继成公而立。前555一前528年在位。既立,屡次参与晋会诸侯之盟及征战。周景王十七年(曹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28),卒。子湏(或作顷)立,是为平公。
曹平公曹湏(公元前?—公元前524),或名顷。春秋曹国国君。武公滕子,继武公而立。前528一前524年在位。周景王二十一年(曹平公四年,公元前524),卒。子悼公午立。
曹悼公曹午(公元前?—公元前515),春秋曹国国君。平公湏子,继平公而立。前524一前515年在位。周敬王五年(曹悼公九年,公元前515),朝于宋,宋囚之。曹立其弟野,是为声公。悼公卒于宋,归葬之。
曹声公曹野(公元前?—公元前510),春秋曹国国君。平公演子,悼公午弟。继悼公而立,前515一前510年在位。周敬王十年(曹声公四年,公元前510),乎公之弟通杀公而自立,是为隐公。
曹隐公曹通(公元前?—公元前506),春秋曹国国君。武公滕子,平公湏弟。继声公野而立。前510—前506年在位。周敬王十四年(曹隐公四年,公元前506),参与晋于召陵(今河南省郾城东)会诸侯之盟,谋伐楚。是年,声公之弟露杀公自立,是为靖公。
曹靖公曹露(公元前?—公元前502),春秋曹国国君。平公湏子,声公野弟。杀隐公通而自立。前506一前502年在位。周敬王十八年(曹靖公四年,公元前502),卒。子伯阳立。
曹伯曹阳(公元前?—公元前487),春秋曹国末代国君。靖公露子,继靖公而立。公元前502一公元前487年在位,既即位,好田猎之事。曹鄙人公孙疆亦好田猎,获白雁而献给曹阳,且言田弋之说,曹阳便喜欢上了他,并与他商讨政事,使为司成。公孙疆说服曹阳背晋伐宋。周敬王二十二年(曹伯阳三年,公元前498),卫伐曹,克郊(今山东省菏泽境)而还。三十二年(公元前488),郑大夫以宋人有曹,乃郑之患,不可不救。冬,郑师救曹,侵宋。三十三年(公元前487),宋破曹,俘君而杀之,曹亡。
国的后裔都姓曹,以曹伯为始祖。旧时定陶故城之北有大阜,名仿山,上有曹伯庙,额曰“西周旧国”,地方官岁时祀之。因曹姓是上古皇姓著姓,旧时菏泽、定陶二邑,凡曹姓纳粮,每升较他姓减三文。《县志》载,定陶为古曹国,曹伯墓在北门外,十七世皆葬于此。
4曹姓黄帝后裔 源自山东南移
对于曹姓的姓源,《姓纂》是这样说的:“颛顼玄孙陆终第五子安为曹姓,周武王封之于邾,为楚所灭,遂复曹氏。周文王第13子振铎封曹,亦为曹氏,为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由此看来,曹姓,最初是颛顼嬴姓的后代,虽然也是黄帝一系的血统,但在宗系上却跟黄帝隔得远了些。后来由周文王的儿子振铎所创的曹氏,则是黄帝的姬姓嫡系后裔,跟黄帝的关系,算起来近得多,不过,殊途同归,天下曹姓都是发源于黄帝,却是个不争的事实。
曹姓跟朱姓的关系,显然也十分密切,朱姓是发源于周代的邾国,邾国则是由曹姓之人所建立。根据《姓纂》的记载,当时的情形很可能是这样的;周武王把颛顼的玄孙陆终的第五个儿子安封在邾国,后来邾国为楚所灭,于是,安的子孙有的复姓为曹,有的则以国为氏,改姓了朱。如果真是如此,则姓曹的人当中,应该有一部分跟姓朱的人是同宗。
这两支曹姓的发源地,当然也有不同。传自颛顼嬴姓的一支,是发源于现在山东省邹城市的东南一带;传自黄帝姬姓的一支,则是发源于现在山东省的定陶县一带。两支曹姓的发源之地虽然不同,却相距不远,都在山东省境内。所以,曹姓可以说最早全是来自山东。
5、少数民族曹姓
1)匈奴族曹姓。《晋书》载记有匈奴右贤王曹毂屯马兰山。又载有贰城胡曹寅献马3000匹,以寅为镇北将军、并州刺史。公元413年,北魏初吐京胡首领曹龙、张大头等率部众两万人,入蒲子(今山西省隰县),推曹龙为大单于。公元416年6月,并州胡人数万落叛逃后秦,人平阳,曹弘被推为大单于。《晋书·世祖纪》有山胡曹仆浑,是投降汉人的匈奴族,演变为步落稽胡。
2)满族曹姓。索佳氏改曹氏、索氏,分布于鄂尔坤、俄漠和、界凡、长白山、马尔敦、大凌河等地。鄂托氏,后改为曹氏,分布于赫图阿拉、叶赫、乌喇地方。
3)蒙古族曹姓。曹光明,镇江人。曹。春林,法库人。曹都,巴林右旗人。曹里鹰,原为民勤汉人,迁阿拉善族,起蒙古各察来台。
4)藏族曹氏。大通县大通川土千总户曹通温布,番族,以曹为姓,清乾隆九年以功授职。
5)瑶族曹姓。泰国德伊兑村十二姓之一,原住南京,迁潮州府河杨河。元末大乱,又迁贵州,再转迁泰国北部山区。
6)阿昌族曹姓。曹老莘,陇川县芒东寨经师。曹秉薄,原为汉人,明洪武二年迁腾越,又到绮罗、罗文冲关璋,娶阿昌族女哄氏而成为阿昌族。一支迁路西县高埂田为阿昌族。一支迁萝卜坝成为傣族。一支到陇川县小新寨成为景颇族载瓦支。
7)布朗族曹姓。勐腊县倚邦土千总曹当斋,清雍正七年(1729年)从征普思逆夷,杀贼有功,给土千总。

迁徙分布
早期的曹氏诞生于山东,长期在山东居住和繁衍。至于迁徙山西、陕西、河北、安徽等地,则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三国以后,原本单纯的曹姓混乱了,不但被曹操冒姓(待考),还有被康国之后冒姓的记录。
汉时,曹姓已经广布于北方及安徽等地。这是曹姓一个非常重要的繁衍时期。
唐代末年,曹氏大规模南迁江南。久居北方的曹氏先人为躲避黄巢起义,举家南徙,有的一直展转入闽,迁居漳州一带。后在福建南部也出现曹氏踪迹,都是这次南迁的曹之后代长期繁衍、播迁的结果。
福建南部的这些曹氏族人,后来又迁居台湾。现在,台湾的南投、彰化和台北三县是曹姓最多的地区。
宋代以后,曹姓已经广布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了。
秦汉时期:
汉时曹姓已广布于北方及安徽等地,其中出自姬姓的邾国曹氏,后人多居于谯郡,汉相曹参即属此支。这时,曹姓是以今天的山东、安徽、河南、江苏北部等地分布最为集中,以至后来曹姓家族的主要郡望均分布于这些地区。东汉时,已有曹姓移居浙江,安徽等地。
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连年战乱,曹姓开始大举南迁,于唐初迁漳州(今属福建省),后渐至福建的同安、南安、安溪、芹山等地。
东晋时期曹彦家族南迁
西晋后期,历时16年的“八王之乱”,使司马氏政权势力耗尽,西晋灭亡后,司马睿于次年3月自称晋王,在江南建立政权。公元318年,愍帝司马邺死讯传到建康,遂接皇帝位,定都建康(即今长江以南的南京市年),仍以晋为国号,史称东晋。公元383年,氐族贵族政权前秦以87万大军南下,企图攻占江南,东晋以8万军队抗击,大败秦军于安徽省境内的淝水。在战乱中,曹姓被迫大迁徙。
安徽青阳县墩头曹姓是三国时曹爽的后人,据《墩头曹氏宗谱》(清曹氏族人修)载,建业十七世祖曹彦(乳名汉)以孝闻世。大兴三年(320年)被大臣王导和周(凯-几+页)推荐任南朝翰林中书,他任官后的第二年(321年)为避战乱,率家眷宗族1300多人渡江南下,居京口(即今江苏省镇江市)。在连年战乱中,曹姓又从京口四散迁徙,有的往扶苏,有的往丹阳(今陕西、河南两省间丹江以北地区),有的往洪都(江西省南昌府的旧称),有的往浙(即今浙江省),有的往闽(即今福建省),有的往新安(今江苏省睢宁县),有的转往江北(指今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及大别山以东地区,近代多指今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分居18处。
安徽省青阳县墩头之曹姓以十九世孙曹沛为一世祖。曹沛于东晋太和(367—371年)间,任广阳(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令,当时掌握长江上游兵权的桓温专擅朝政,遂辞官并隐居青阳县城之东喻山约10里的泾阳乡墩头里(村)。曹沛孙曹毂出守并家居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三十五世祖曹翔复居安徽青阳县墩头故里。
唐朝时期 唐高宗总章年间(668-670)陈政,陈元光奉命入闽,曹姓也从此开始迁入福建。唐末黄巢起义时,河南固始曹氏又有一批人迁徙到福建。
两宋时的迁徙:
北宋末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大举南侵,攻破宋都汴京。北宋灭亡。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后渡江南下,迁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是为南宋。北宋开国宰相曹彬在朝为官的后代子孙也随南宋王朝南迁。
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金兵南侵,河北真定曹彬之后裔子孙很多迁徙外地,多数是南渡迁往淮河泗水流域的江苏和浙江一带。曹彬后人有四支十八房南迁。曹姓占了江苏、浙江人口的一半。今上海市上海县、青浦县曹姓,今上海市松江县西曹姓,今江苏省泰兴县曹姓,今江苏省金坛县曹姓,今江苏省江阴县曹姓,永嘉(治所今浙江省温州市)曹姓等都是南迁十八房中曹氏。
宋曹彬子孙南渡时由汴徙吴(今属江苏省),居常熟州(今属江苏省)之禄庄里者,号福山曹氏,并为旺族。南宋宝佑元年(1253年)曹彬子曹玮之五世孙“孝庆公”,因官由河北灵寿县迁往豫章(今属江西省),为豫章曹氏之祖,曾任瑞州府和隆兴府(今均属江西)知州;其子善翁与美翁又迁去了山东。
南宗理宗(1225—1264年),曹彬十二世孙友闻任沔州知州,友万为武翼大夫,兄弟二人在与元兵的兵战中全军覆灭。友万子名“祖七公”,见宗族中人大多死去,便由河北真定灵寿县迁江西都昌县之石壁山,之后又迁湖南湘乡县,生子三人,长子曹庚一居磨河,二子曹庚二居斗盐,三子曹庚三居西亭。
★★★天津静海沿庄村曹姓★★★
天津静海沿庄曹姓于明洪武年间在山西洪桐县迁出,先到山东,后到河北在静海沿庄定居,现有约三千人.历史人物,曹福田,清末义和团著名首领之一,后被清政府杀害。
明清时常宁市胜桥乡曹姓的迁徙:
常宁市胜桥乡曹姓是曹操的子孙,入常始祖曹志道原居江左(今芜湖市、南京市长江河段以东地区)之卫马船,明初洪武间(1368—1398年)任省祭,奉命祀九嶷(今宁远县九嶷山)的路上经过常宁,觉得楚南尤其是常宁土沃人醇,于是在解职离任后携其族兄弟志通与志松、志柏徙居常宁,至今已有600多年。
常宁胜桥乡曹氏人口发展很快,这支曹氏一修谱为清雍正七年(1729年),此时距鼻祖道公12代,据庠生三益序说“数百人之身。”道光十年(1830年)曹子钧序说这支曹姓“棋罗星布,繁衍不下数千人”。百年间竟增加人口几倍甚至十倍。今有人口一万余。
始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的曹志道家族已迁布常宁市内的洋泉、板桥、黄桐、塔山等乡镇。因生活计,曹国球、国瑞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迁往湘潭、湘乡县。这支曹姓今已分布于湖南省内的衡阳市、祈阳县、长沙市、零陵市、株洲市等地。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迁住四川的有曹三极、三纲、三恪和三景。康熙年间(1662—1722年)迁往四川的有曹三川、三揖、三德、三苏、三晋、曹庚、曹弼、曹陶、曹思、曹巽等。清代迁住四川的还有曹陌、曹里、曹隅、曹昌、曹钧、曹佚、曹伯、曹俯、曹位、曹杰、曹佐、曹仕、曹僻、曹佑、曹子宝、曹子贞、曹子贵、曹子贯等。
迁居台湾:
曹安支曹姓于商周时有一支南迁台湾,成为高山族的一支曹人。 后世也时有曹人迁徙台湾。雍正年间(1723—1735年),福建曹氏部分移居台湾。台湾省据1978年的统计,在当地100大姓中曹姓排第58名。
移居海外:
雍正年间(1723—1735年),福建曹氏部分移居台湾,后来有的又徙居海外。 缅甸曹氏。曹风英,仰光《中华商报》董事长。曹缵卿,仰光《中华时报》董事长。曹思羡,广东人,仰光华侨光复会会员。
越南曹氏。曹达策,《中华时报》总编。
马来西亚曹氏。曹行,创办和丰广西会馆。
韩国曹氏。曹薰铉,世界著名围棋运动员。
秘鲁曹氏。曹钜声,《民醒日报》社长。曹栖梧,秘名埃米略·曹·马,广东人,生于秘鲁卡亚俄,创社会考古学,著有《秘鲁华人的奴隶生活》、《十七世纪的进化论》、《拉美人与文化起源之析》。
葡萄牙曹氏。曹其峰,著名企业家。
澳大利亚曹氏。曹继业,获澳大利亚研究食用菌奖。
法国曹氏。曹奎源,法国上海联谊会会长。
美国曹氏。丹尼·曹,纽约海洋宫海鲜酒店经理。曹志源,益阳人,浸礼会大学教授。曹桂林,作家。曹文彦,温岭人,德伯渥大学中国文化教授。

3. 曹姓的起源,曹姓之人最早的祖宗是谁

最早是曹振铎。

一、曹姓起源

1、 起于黄帝姬姓的后代

公元前1122年,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曹振铎被封于曹,建都陶丘,成为始封之君,也就成为曹氏的受姓始祖,曹参、曹操即其后人。

2、源于官位

颛顼曾孙吴回之孙安被封在曹国(在今山东菏泽一带),属于以国名为氏。相传颛顼帝有曾孙叫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

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女嬇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五子名安,曹姓,夏禹赐封安为曹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大禹治水时,安正逢其时,他因佐夏禹治水有功而被赐曹官。曹官也就是“圜土”为牢,看押奴隶的官,这在当时以镇压奴隶为主要职能的奴隶主政权中并非小官。安后来以官为氏。

3、以国为姓

古代的曹国,大约在今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的北方和东北方一带。《北史》、《隋书》等书记为昭武诸国之一。当时,有曹国人来中国,有的以曹为姓,传之后世。

4、秦姓所改

献帝建安二十年曹操改秦真姓曹氏。

5、源于少数民族改姓

匈奴曹姓、满族曹姓、蒙古族曹姓、藏族曹氏、瑶族曹姓、阿昌族曹姓、布朗族曹姓、昭武九姓的曹国。

二、曹振铎简介

曹叔振铎,姬姓,名振铎,周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第六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 ,周代诸侯国曹国始封之君,曹姓始祖。

周武王弟叔振铎封曹国,都城陶丘(今山东定陶),西接成周,东连齐鲁,北临河济,南控江淮,处在司马迁《史记》中称为“天下之中”的膏腴之地。

在位期间深受百姓爱戴,曹叔振铎死后,其子姬脾即位,史称曹太伯。

(3)阿拉善法官秦扩展阅读:

曹姓名人介绍:

1、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2、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

祖籍辽宁铁岭,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 ,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

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

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

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

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曹姓

热点内容
靳学孔律师 发布:2025-04-13 02:30:53 浏览:309
自然人独资企业法律责任 发布:2025-04-13 02:30:03 浏览:782
法官警示教育心得体会 发布:2025-04-13 02:25:16 浏览:394
偷录有没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4-13 02:13:39 浏览:451
劳动法对于辞职 发布:2025-04-13 02:13:35 浏览:306
新刑事诉讼法144条 发布:2025-04-13 02:03:21 浏览:333
2018刑事诉讼法修改对社会的影响 发布:2025-04-13 01:54:09 浏览:2
明确相关法律主体责任 发布:2025-04-13 01:54:05 浏览:4
党员法律知识讲义 发布:2025-04-13 01:47:50 浏览:648
法律服务文军义 发布:2025-04-13 01:42:48 浏览: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