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亭法院
『壹』 一份被撤销的事故调查报告为何多年难作出 省市两级法院确认盐亭县政府不作为
一次事故调查报告的曲折历程:多年的等待与法律纠葛
2016年3月31日,一场南充洲公司川R565XX危险化学品运输车的卸油作业中,不幸爆燃,造成多人受伤,事故的导火索是工作人员的违规操作,黄绵光,作为投资人和押运员,被判承担80%的赔偿责任。原本应在60日内提交的事故报告,在此案中却经历了漫长的延迟——直至2019年才重新批复,期间法律程序的复杂性令人瞩目。
黄绵光的维权之路并非坦途。2016年初,他与南充洲公司签订运输合同,却因自己的违规行为酿成惨剧。最初的火灾事故调查报告于2016年6月13日出炉,指出押运员袁某为主要责任人。然而,后续的法律行动却因政府行为的反复和法院判决而陷入僵局。
2016年的政府火灾事故调查报告被认定主体和程序违法,先被撤销,接着又在法院判决中失效。2019年,黄绵光再次寻求新的批复,尽管政府作出回应,但法院判定无效,再次撤销。黄绵光的上诉之路并未因此停止,中级法院确认政府的不作为,并撤销了新批复。2021年,这一判决在高级法院得到了维持,揭示了其中复杂的行政法律博弈。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国务院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条例,非特别重大事故,事故发生地政府本应主导调查,而事故单位所在地政府则需提供协助。然而,青羊区人民政府在此次事故中未能派出人员,导致调查工作陷入困境。黄绵光因盐亭县应急管理局的不履行职责,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最终认定其行政不作为。
尽管盐亭县政府曾尝试通过邀请黄绵光参与调查,但效果不佳。直至副县长亲自出面,才勉强达成共识。黄绵光在事故调查报告出炉后,仍满怀期待公正的裁决。但这个过程中的拖延和法律纠葛,凸显了事故报告制度执行的复杂性和法律程序的重要性。
时间跨度近五年,事故等级和调查期限的规定,以及政府责任的履行,都在这场漫长诉讼中得到了检验。黄绵光的案件,无疑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事故调查报告被撤销多年难以作出的深层次原因——法律、行政程序的交织与冲突。